《道德经》如果只反反复复读原文,不读后人的注解,会不会有一天能自己悟出道理?

一般人不会,就是万一得到的道理是正确的错误的全面的偏颇的谁来评判?拿到世间有立身之地?蹉跎一生就是为了玩?

所有的经文都是系统的,不是单一的。是层次分明的,不是一塌糊涂的。是要身体力行的,不是只在精神层面的。王阳明先生,是在极度痛苦的情况下,一朝醒悟,立马成圣人了?先有通读儒家圣贤书的基础,再有念念不忘的大志大愿,再有现实生活的逼迫,郁郁不得志的压力,才有光彩照人的后半辈子。知行合一的状态才是最好的状态。 参照标准应该是毛泽东主席,世间大道理给讲的深入浅出,世间大轮回搞得风生水起,指点江山,敌人也要被指挥。亲人死伤多人而情志不堕,坚韧不拔。与各位神仙比较,不输分毫。

没有现实的参与,读任何经文都是朦胧的,以经文考证经文是靠不住的。道德经是道家原始的标准,不知道道家来龙去脉。是掌握不了他的全貌精髓,极易走偏,以一家之言,分支之精华代替全部之精神。就像日本的伤寒与中国的伤寒一样,貌合神离似是而非。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世间道法必经之路。

这是大智慧者才能到达的地方,一般人二十年能入门者,寥寥无几。孔子五十解易经,就是神仙与神仙对话了,普通人得一毛羽,幸甚至哉。




戴着裂缝眼镜的旧书摊老板,传授我制心一处读经典的妙处!说的还行我买了他六本书。

街角有个二手旧货市场,里面有个旧书摊,老板是个高度近视带着很厚眼镜的大叔,那副眼镜还破裂了用透明胶封上,发黄老旧我看着实在别扭。劝他换掉他说戴了很多年不要丢了。

他常常一个人坐在旧书摊上看书,看到入迷有时候去叫他几句他没啥反应。

一次我看他拿着一本《道德经》在看,就问他:如果一个人读道德经或者佛经,反反复复读原文不读后人的注解,会不会有一天自己悟出道理?

他说:是有这样的人。但是是极少的,道理不是从道德经里面悟出来的,也不是从佛经里面悟出来的,而是从你自己的心里面悟出来的。

只不过你是借助反复用心专一读这些东西,借由这个方法而悟出来了。

道理本来就在那里,你跟他之间可能隔着一层。迷雾或者隔着你自己的执着等等。

当你没有悟出来的时候,看着那些字句。你可能一知半解,有可能完全不理解。甚或一直是能够读出这些字来,其他根本都不懂。

也许要等很久,在生活中你可能遇到了类似的事情,领悟到了这个事的道理,你这时候自然想起书上那句话,你一拍大腿:真的是这样啊,老子说的真的太好了。这其实还是你自己从实践中悟出来了。只不过和书上的文字相应了。

但是你若真的做到制心一处,心无旁骛,杂念不起,去反反复复地读,可能也有机会能够悟到更多更广更深的道理。

这个逻辑不是这些文字有什么魔力刺激你。而是你自己启动了你内心的一个机制。读道德经或者读佛经,这只不过是这个机制的一个助缘而已。

如果你心的机制达到了那一个程度,即使你读的是很随机的一些文字,也一样可以能够悟。

释迦牟尼有一位弟子因为是文盲,不会念经,也不会念咒,教他什么他都不记得,他只会念“扫帚”两个字。

释迦牟尼佛就教他一心一意地念扫帚这两个字。

于是他老老实实的去念,念到一心不乱,结果他成功了。

这个事情的关键就在一心不乱,而不是在于念什么东西。

我说:那难道不是因为道德经和佛经这些经典具有神奇的力量吗?

他说:要我告诉你老实话吗?

我说:当然希望能够听老实话。

他说:如果我告诉你。道德经佛经既有神奇的力量,又没有神奇的力量,你该怎么去认识这个事情呢?

我说:我确实不知道怎么去认识这个事。

他说:当你一心向往把它们推为无比神圣,认为它们有无所不能神奇的力量的时候,他就没有这种力量了。

当你把它们和天底下所有的书刊同等对待看待,并不觉得它有什么魔力和什么不同。它们的神奇力量就产生了。

其实书本的内容不同,对你的影响确实是不一样的,所以好的文字读下去,就像喝了杯好茶,不好的文字读了就像喝了百枯草,如果只单纯说读书学知识,那就尽量从好从良从经典,这也是好因缘的善好作用。

但如论读经典的感应悟性,说到底它的神奇一样来自于你。它有没有神奇魔力也决定于你。它本身只不过是一本书,可是它神圣与否,对你有没有帮助,它有没有救度你的能力,这都取决于你的心。

这个道理就像你去拜佛也是一样,你拜的那个佛像,不过也就是寺庙里面用各种材料做成的一个塑像。如果你真的有感应,你灵魂有升华,这都说明是你自心在发生作用。换个说法,假如真有佛力加持,也必须要你自心相应。

你的心不打开,佛力再大也加持不到你。因为你心不打开,你就与佛无缘了。

照此道理,人在现实生活中同样也是这样,心不打开与很多东西都没有缘。

你不打开心不用心去感受,你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干什么,一辈子真正适合热爱的事业是什么?你和你一辈子的热爱你真正的梦想就会擦肩而过,没有缘分。

你的心不打开,不用心去对待别人,你可能和你的父母亲和你的孩子你的伴侣都无法真正的融合在一起。从前慢那个歌词写的,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就是用心去爱嘛,用心去爱,一生也就够爱一个人啊。

所有事情都这样,都需要你用心去做,用心去感受。才会有真正的相应的力量。

读一本经典,做到相应了。不但可以领悟经典上的文字,还可以领悟其他更多的东西。反过来你做其他事做到制心一处相应了,你还能一通百通悟到经典上的道理。

这个关键就在两个字————专注。

一个人如果能够专注到,没有杂七杂八的胡思乱想。总是对眼前的这件事做到100%的一心一意。这种情况就会进入忘我的状态。

一旦忘我,你就不会有什么,我很累,我很辛苦,我很大压力等等这些感受。

我说:原来如此,我平时做事总觉得累,就是因为我没有专注。可是我要热爱才能够专注啊。

他说:是的,因为你爱憎分明,所以你会累,你只会选择你热爱的事情去专注。这不是真正的专注,这是有选择有取舍的专注。

真正的专注是对每一件事都很热爱。每一分钟都是临死前的一分钟。这个人将活得史无前例的饱满。

我说:那不是很累吗?

他说:我说的这个状态不是说要你全身扯紧很紧张,而是说心态上要专注在每一个当下。每一个当下眼前都是你唯一的当下。

你试着去做做做到了就会觉得没有事情会让你觉得累。

最简单的体验方法就是去爬8层以上的楼梯。你尝试着总是看着当下脚下的那一步那一层阶梯。认真用心地走好那一阶梯,把全部身心都放在这一阶梯上。

不要去想我已经走了多少层了,还有多少层没走,这些上下的想法全丢掉。你去体验体验。然后把那种感觉延展到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当中去。

我听完,觉得这裂眼镜书摊老板还是有点思想,书算没有白看,于是扫码买书,买了他六本滞销书。




相信我,肯定会。“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道德经只读原文,耐得住心性,读上百遍、千遍、万遍,一定会有自己的理解。这不是我信口胡说,我是有切身体会的。

01

小时候上学,最怕老师让背课文。

为此,没少被老师凶。后来我总结出一套经验,可以很快速的背出课文,甚至是一本书。

方法很简单,就是你看一本书的时候,需要投入全部的精力。达到什么程度呢?你在看书,已经完全沉浸在书里。别人叫你,你很难听见直到。达到这个程度之后,你会发现,什么课文,什么书,背起来简直就是小儿科。所以后来上学的时候,只要是需要背诵的,历史,政治等,基本上我可以把一本书全部背出来。

背书的时候,还有一个小窍门,这本书你读上三遍五遍之后,你把书合上,闭上眼,脑子里仔细回想你看书的状态。基本上可以做到闭上眼,也能感觉到哪一段是什么文字的时候,就可以。你会发现,原来那么枯燥的一本书,背起来原来也很简单。

02

我说这些只是做到了第一步,就是全身心的投入看书。可以快速的记住整本书的 内容。第二部要怎么做呢?当然还是看。

需要三五天重新看一遍,加强记忆。这样一个月之后,你很难在忘记这本书上的内容。

03

我也是目前我没有实证的第三部。我只是直到前两部,可以让我们快速的记住一本书,甚至长时间的记住。但是上学的时候,因为只是应付考试,不需要过多理解就好。所以第三步我没有求证。

我前一段看张志顺道长视频,他曾经说过,道德经等一些书籍,只要看的时间长,看上几千遍,上万遍,一定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虽然我没有实证,但是听老道长讲过,应该是可以的。

但是这个肯定需要足够大的恒心和毅力,要不然肯定会半途而废。最近一直在听道德经原文,还没有下足够大的决心,我相信我一定会看上一千遍,上万遍的。




别说《道德经》了,我看了几十遍《雍正王朝》和《大明王朝1566》,我都悟出来好多剧中都没明确演绎出来的道理。

我看了上百遍《西游记》原文,我都给脑补出一部《西游记前传》和《西游记后传》来,甚至把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原著中没有写的事情,都给想出来了。

不过,有一点得注明,如果只是单纯地反反复复读原文,在某个年龄段确实是看不懂里面的内容,也体会不到作者的用心。

这一点放到鲁迅的作品上面很能说明问题,比如以前读《孔乙己》会觉得这个人迂腐可笑,课文就算翻到几近能背诵了,也还是这种认识。等到走入社会之后,再去读《孔乙己》,突然就觉得他有点可怜,还有点善良,或许他的身世背后也隐藏着某些难以言论的秘密。甚至会站在他的角度思考,究竟是什么让他变成了这幅模样,是腐败的封建社会吗?

等到现如今再去重温《孔乙己》,突然眼泪就掉下来了,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孔乙己!


是啊,时代的一粒沙,落到每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是我们自己不努力,才导致了现如今的鸟样,可是却忽略了时代烙在我们身上的印记,无法摆脱。孔乙己注定是一个孤独的人,就像现如今很多人一样,别看表面光鲜,内心极其孤独,而孤独的标准就是:

“稍有人问,你就会敞开心扉,其实这就是孤独!”

而这种孤独并非是自己自找的,更是时代强加的,比如去年的“双减”政策,有个朋友就发了一条动态。

他说,自己在辅导班上讲着语文,陶渊明,已经是最后一次上课了,嘴上读着“不为五斗米折腰”,眼睛却湿润了。是啊,这个行业的未来已经清晰可见地昏暗,自己除了会拽几句古文以外,仿佛也不会干别的。

哪里能像陶渊明和李白一样,敢放出豪言: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是啊,孔乙己是自己不够努力吗,是自己不够优秀吗,是周边人太过冷漠吗?


不是啊,他所处的年代,正好是清末,很多人觉得清朝的灭亡是从1912年开始的,其实不是,而是1905年就注定了。

这种说法,是美国社会学家罗兹曼提出来的,他在他的著作《中国的现代化》中写到:

“1905年是新旧中国的分水岭,它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

为什么这么说呢,是因为那一年的9月2日,光绪皇帝颁布了一条上谕:

“着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其实,在这之前,有三位大臣极力劝谏皇帝(太后)别这样,比如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以及学部的张百熙:

“以十年为期,递减科举,以图渐次废除。”

可惜当时的朝廷一心要变法,而且求快求速,一刀切,根本不顾学子们的死活,就要开办新式学堂,废除科举。

当然,废除科举是时代的进步,可是就像前面讲的一样,时代的一粒沙,落到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清廷废除了科举制度,就等于否定了乡绅阶层的合法性,让他们失去了方向,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

孔乙己就是一个啊,岁数也不小了,差不多也40岁了,自己不会别的,只读了几十年的四书五经。结果有一天,有个告示贴了出来,告诉他,科举没了,你读的玩意没用了。就像你上了十六年学,就要高考了,突然告诉你,高考取消了,也不考语数外了,你自谋生路去吧。


这还不是关键的,关键是你学了几十年的东西,突然有一天告诉你,没用了,你怎么办?

孔乙己还算不错呢,至少没疯,还试图教授小伙计“茴”字怎么写,还抱着希望,让他明白自己学的四书五经也不是没用,至少可以记账啊。

结果人家小伙计白了你一眼,走掉了……

现如今,多少人因为某些不可言状的原因,生活陷入困境,可是又能怎么样,怪他不努力,怪他不上进,怪他好吃懒做?

好像很有道理,又好像没啥道理……

其实《道德经》就是这样,人生的经历上去了后,再去读它,读个几遍,意思就能体会了。若没有那种阅历和心境,就算是看了后人的注释,也只能说是理解个一半,并不算是真正理解。


读书很有用,但是读的人不同,读的心境不同,读的年龄不同,阅历不同,理解程度也就不同,但若一直读下去,或许同一句话,却能理解出不同的道理,这才是你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道德经   西游记   道理   科举   经文   现如今   佛经   注解   课文   后人   原文   专注   神奇   用心   事情   力量   文字   时代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