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不韦努力一生,为何因为秦始皇短短30个字的信,而饮鸩酒自尽?

秦始皇写给吕不韦的信中,问了吕不韦两个问题。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这两个问题,每一个都充满杀机,吕不韦是聪明人,他当然明白秦始皇是什么意思,更明白这两个问题背后代表的含义。

吕不韦对秦国有没有功劳?坦白来说,他可居不世之功。吕不韦是战国时期秦国的一个传奇宰相。他早先为商人,后来帮助客居赵国的秦王子楚成功回国继承王位有功,逐渐成为了秦国的相国。子楚死后,秦王嬴政(秦始皇)即位,吕不韦继续担任相国,还被称为“仲父”,权倾朝野。

但后来吕不韦卷入了嫪毐集团叛乱,被罢官流放属地。后来秦始皇给吕不韦送了一封30个字的信,吕不韦看完之后就饮鸩酒自尽了。吕不韦自尽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借以安身立命的两点倚仗被全部抹杀,为了最后的尊严只能选择如此。吕不韦何以在秦国以“仲父”自居,位极人臣?主要是因为他曾耗尽家财,帮助秦始皇的父亲子楚继承王位,这才有了后来秦始皇的即位机会。

而且在赵国时,吕不韦曾将一女子献给秦王子楚,后来这女子与子楚生下了秦始皇。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讲,吕不韦是有恩于秦始皇的,对于秦国也自然是有功的。吕不韦正是凭借着这一功绩,以“仲父自居”。

此外,战国时期的秦国经历了商鞅变法,具备了一个很关键的特征,那就是中央集权的程度非常强。秦国的军队都听命于秦国的王室成员,这使得将军们虽然引重兵在外,但秦国的君王还能够在国都牢牢地控制着军队。而吕不韦称为“仲父”,还是秦始皇父亲的好友,功劳又很大,所以也以秦国的王室成员自居。

所以,吕不韦的立足之本共有两点,一个是自己的拥立皇帝之功,另一个是自己的王室成员身份。但在秦始皇给吕不韦的30字信件中,对吕不韦立足的这两点都给予了否定,君何亲于秦?君何功于秦?这两个反问直接抹杀了吕不韦此前的所有功绩,其一生的努力也随着这两句话而付诸东流。自己的往日之功被秦始皇抹杀,身上还背着一个谋反的罪名。再加上自己身为一个与秦国王室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异国人,一直以来掌控着秦国大权,被秦国王室的族人们所嫉妒。

种种不利因素的加成之下,吕不韦很清楚,自己已经在劫难逃,等待着自己的一定是满门抄斩,只是现在秦始皇介于自己往日的功劳,还没有下决心杀了自己。如果自己主动自尽,为秦始皇分忧,则很可能可以保全自己的家人。吕不韦还是很聪明的。果然,吕不韦自尽之后,秦始皇没有再为难他的家人,而是取消了流放蜀地的决定,吕不韦的一家老小也得以善终。由此可见,秦始皇短短30个字的信,让吕不韦意识到了自己的必死无疑,而为了保全一家老小,吕不韦才选择了主动饮鸩酒自尽。

当初,他靠着眼光独到,看出秦异人(秦始皇他爹)“奇货可居”,因此就不计成本,在秦异人身上押上了高额筹码。而当时的秦异人是个什么状态呢?经济窘迫,生活不自由,要多落魄有多落魄。但吕不韦却看到了机会,不仅对其大撒金钱,并用金钱开路,帮助异人疏通了与华阳夫人的关系。同时,靠着“贩卖焦虑”,让渴望回国的秦异人,与担心无子嗣未来没保障的华阳夫人,拉到了同一阵营。最终,又历经千辛万苦,帮助秦异人回国登上王位。

可以说,秦异人能成为秦王,离不开吕不韦,如果当初没有吕不韦的出手相助,秦异人不仅无法回国,更别谈什么继承王位了。没有了秦异人继承王位,自然也不会有嬴政的将来了。并且,在吕不韦担任相邦期间,他为秦国的发展,同样也做出了很多贡献。

在嬴政他爹秦异人登基时,秦国已经成了一个外强中干的国家,秦异人的爷爷秦昭襄王连年的征战,导致秦国内部民生凋敝,各种农业生产几乎停滞,所有的一切都在为战争服务。因此,在秦异人继位后,秦国虽说依然号称头号大国,但实际上,已经有走下坡路的趋势。而在这种局势下,吕不韦被委任为丞相,他的一系列政策,给秦国带来了回血的机会。

吕不韦颁布了什么政策呢?很简单,就是“无为而治,抚民为静”。

众所周知,秦国自打立国开始,就奉行“铁血”两个字,尤其是商鞅变法之后,这种“铁血”氛围被进一步强化。毕竟商鞅变法的核心,就是以杀敌来换取爵位,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秦国上下,都处于一种极为“亢奋”的状态。

百姓们除了玩命儿种地,就是盼望出去打仗,因为只有打仗,才有机会立功。但这种状态,到秦昭襄王死之后,就体现出了巨大弊端,百姓们因为连年的战争苦不堪言,同时秦国民生方面的发展也几乎停滞。

当时的秦国,就像一台连续高速运转了上百年的机器,虽说还能运行,但各种矛盾和毛病已经暴露无疑,再不休整,恐就崩溃。而吕不韦上任后采取的策略,简单来说就是三个字,不折腾。他降低了税收,同时颁布措施,让国家上层不再过多干涉民间事务,促使民间用自发的动力来创造财富。

这种方式,有点类似于汉朝时的“文景之治”,总之,通过该方式,秦国z之前被透支的国力,得到慢慢恢复,而经济也得到了快速补充。除此之外,在嬴政亲政的前九年,吕不韦一手主持了秦国的对外战争,并且,几乎都取得了胜利,沉重打击了各国的军事力量。

也正是因为如此,秦国得以在濮阳建立东郡,东郡的建立,不仅割断了楚国与北方各国的联系,同时也让秦国建立起横贯东西,且直抵齐国的军事走廊,这样一来,秦国就达到了北震三晋、南压荆楚、东联齐国的战略目的。可以说,东郡就好比一把锋利的刀剑,直插在六国中央,借助于此,秦国能对任何国家直接发动攻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来的秦始皇能发动灭六国之战,也是吕不韦的这种政策,为其攒下了殷实的家底。所以说,吕不韦对秦国,确实有不世之功。

但秦始皇写给吕不韦的信中,全面否定了吕不韦的功劳和付出,他难道不知道吕不韦曾经为秦国做出的贡献吗?秦始皇当然知道吕不韦的功劳,扶持秦异人登基,教导嬴政长大,任职期间对外战争节节胜利,国家内部政务清明,百姓安居乐业,这些嬴政都十分清楚。

而嬴政之所以会全盘否定吕不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和嫪毐集团的覆灭有关。嫪毐是吕不韦送给赵姬的男宠,吕不韦最开始的想法,是想让自己从赵姬这里脱离出来,以免引祸上身,毕竟嬴政在一天天长大。

从这一点来看,说明吕不韦还是有危机意识的。但他没想到的是,赵姬对嫪毐陷得太深,不仅对他宠爱有加,并且赏赐无数,封其为长信侯,又把整个太原郡都赐给了嫪毐,更要命的是,赵姬还让嫪毐染指政权。史料记载,当时的赵姬,“事无大小,皆决于毐”。

在这种情况下,嫪毐的野心与日俱增,而到了嬴政加冠礼时,嫪毐坐不住了,因为按照秦法规定,一旦嬴政举行加冠礼,那么就可以收回太后,全面行使王权。这对于嫪毐无疑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他出于不愿放弃手中权力的想法,率先发动叛乱,假借秦王玉玺和太后玉玺,调军攻打秦王。

其实在嫪毐叛乱之初,嬴政并没有对吕不韦有太多猜疑,甚至他还任命吕不韦担任评判嫪毐的统帅。而事情坏就坏在,嫪毐被活捉了。如果嫪毐战死,那么吕不韦也许还能在朝堂上稳稳当当好几年,但被活捉的嫪毐,回来之后必定接受了严格细致的审讯。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嫪毐供出了当初吕不韦是如何费尽心机,将他这个假宦官送进太后宫内,以供赵姬取乐的细节。而这问题的性质就严重了,吕不韦虽说治国安邦有功,但为了一己之私,弄虚作假欺瞒国君,并送男宠献媚太后,导致祸乱后宫的罪名是没跑了。

更重要的是,当时的嬴政必定会认为,如果没有吕不韦送嫪毐进宫,那么就不会有这次嫪毐叛乱。也就是说,吕不韦对嫪毐的这次叛乱难辞其咎。我们都知道,秦始皇这个人做事一向以“严酷”闻名,司马迁在《史记》中评价他为“刚毅戾深”,意思就是性格刚毅,做事暴戾,虽说有一定抹黑成分,但基本上也八九不离十。这样的秦始皇,怎么能放过吕不韦呢?

不过,在嫪毐事件后,秦始皇并没有对吕不韦马上下手,而只是将嫪毐车裂,并诛其三族,为什么不对吕不韦下手呢?

很简单,吕不韦当时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史载,在秦始皇释放出要惩治吕不韦的信号后,大批的宾客名士都前来为吕不韦说情,而秦始皇虽说独断,但也不能不考虑这种情况。因此,他最终仅仅是免去了吕不韦的相国职务,让其回洛阳封邑养老。这个处理结果,对于当时的吕不韦来说,可以说是给他了天大的面子,最起码算是保全性命,并平安着陆了。

但这并不代表秦始皇就对吕不韦没有怨恨,而吕不韦在回洛阳的发生的事情,最终让秦始皇彻底爆发。回到洛阳后,吕不韦迅速成为了六国政界关注的焦点,毕竟大家都知道,秦国是在他的手里变得日渐强盛,而今这么一个难得的人才卸任,必然就成了六国的抢手货。一时间,六国前去拜访吕不韦的使者络绎不绝,这些使者,无一例外地提出,请吕不韦出任本国丞相。

而六国争抢吕不韦的消息,不出意外地传到了嬴政的耳朵里。本身,吕不韦能保全性命,就已经是秦始皇宽大处理了,秦始皇自始至终对吕不韦仍有怨恨,而今,又要担心吕不韦会不会被他国所用,会不会成为秦国将来的对手。

于是,秦始皇决定,再给吕不韦一次惩处。他写了一封信,信中用严厉的措辞去责备吕不韦,他问道,你吕不韦对秦国有什么功劳?能受封洛阳食邑十万户?你又和我有什么亲缘,值得号称“仲父”?最后,秦始皇通知吕不韦,让他不要再洛阳了,带着家人迁徙到蜀地去吧。

蜀地,在当时属于流放罪犯的地方,对此,吕不韦心痛不已,他二十多年来呕心沥血,为嬴政父子上位,也为秦国的发展做出了许许多多工作,但却被秦始皇嬴政一句话全盘抹杀。心痛倒在其次,最重要的,是吕不韦知道,以嬴政的性格,即便是自己迁徙到蜀地,嬴政也不会对此善罢甘休,或许自己也会像嫪毐那样,在残酷的刑罚中屈辱的死去。

这一点,让曾经位极人臣的吕不韦,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而这还不算完,自己的家人,也有可能因为自己受到牵连。考虑至此,吕不韦惟有饮鸠自尽,才能让自己死后不受辱,才能保全家人。

就这样,吕不韦用自尽的方式,把权力平稳地交给了一手带大的嬴政,而他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就此谢幕离场。那么,吕不韦这般凄惨的收场,究竟错在哪里呢?首先,他亲手培养了秦国的不稳定因素“嫪毐集团”嫪毐能平步青云,不是他有什么才干,其身居高位,完全是靠着吕不韦的安排,而在后期,嫪毐集团已经成了秦国内部一个极为不稳定的因素。

当初,嫪毐势大后,六国中就有人提出,联络和支持嫪毐集团,让其与强悍的吕不韦争权夺利,如此一来,就可以扰乱秦国内政,让秦国陷入内耗之中。

并且,已经有诸侯国针对这一政策开始行动,当时秦国攻打魏国,魏国的谋臣就提出,与其战后失败割地给秦国,倒不如在未开战前就主动割地。为什么呢?因为战败后割地,那就是吕不韦用兵的功劳,而战前联系嫪毐,通过他割地,那功劳就成了嫪毐的,这样一来,就能够从侧面引起吕不韦集团和嫪毐集团的矛盾。

这就说明,当时在秦国的朝堂上,嫪毐集团和吕不韦集团的争权夺利,已经到了公开化和白热化的程度,甚至已经让六国利用这种矛盾,来从中渔翁得利。

而这种局势,根源还是吕不韦一手造成的,如果他没有向赵姬进献嫪毐,哪里会有这种事情?

因此,嬴政也是看到了这一点,嫪毐集团肯定要诛灭,而给秦国制造这种危机的“罪魁祸首”吕不韦,同样也逃脱不了被制裁的命运。其次,嬴政与吕不韦之间的权力博弈;

吕不韦确实对秦国贡献很大,也因此获得了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却不懂得该何时离开权力,而正是因为他长时间占据本应是嬴政的权力,才造成了他凄惨的收场。虽说,吕不韦以嬴政的“仲父”自居,并且事实上他也的确是嬴政父母之外最亲近的人,但这一切,在嬴政心里却是另一个样子。

嬴政认为,吕不韦这是挟权自重,尤其是在他亲政之后,发现吕不韦的权力,已经将自己君王的权力压缩至可怜无几。

在这种情况下,嬴政如何树立自己的权威?他可不愿意当一个吉祥物摆设。如果在这个时候,也就是嬴政刚亲政时,吕不韦能及时隐退,交权放手,那么他有很大可能会平稳落地,安度晚年,但是他没有。并且,在他被嬴政勒令回到洛阳后,要是他能隐居乡里不问世事,也不至于落个如此下场,但是他依然没有。我们可以相信,吕不韦即便是见了六国使者,未必会答应他们出山,但他答应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一旦见面,就已经错了。

正是因为他与敌国使者见面这种不检点的做法,成功激发了嬴政对他的怨恨。所以,嬴政才会给他下最后通牒,用短短30个字,不仅否定了吕不韦的一切,更抹灭了他对吕不韦仅有的情分,而吕不韦也是看明白了这一点,同时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这才选择了自尽。





吕不韦选择自尽,为自己留个全尸,这是吕的聪明之处。秦始皇给吕不韦的信,这只是秦王烧向吕不韦的一把火而已,他还有好多把没来得及烧,吕不韦便受不了,选择自尽了。他的一生都在追名逐利中生活,当那样的生活戛然而止时,他的生命也就生无可恋了。


吕不韦辅佐了两代秦王,帮助秦庄襄王登上太子位,在秦始皇的日志里,作为一国之相叱咤风云了十二年。他的死不是表面看上去的30个字可以结束的。



吕不韦的丧钟:嫪毐集团的覆灭

不得不说,秦始皇能在那个纷乱的年月存活下来,接管秦国,创建秦朝,似乎少不了老天对他的眷顾。但是在秦王朝的字典里,每个政客几乎都呈现出一个特点,即“短暂”,包括秦始皇,包括吕不韦。


在中国古代的后宫中,嫔妃们对政治一般呈现出两种态度:一种为主动选择登上政治舞台,图谋使自己成为权力中心人物,比如吕后、武则天。另一种为自身并不想成为政治中心的人物,而是被迫陷入政治风暴中。比如嬴政的母亲赵姬。



赵姬作为吕不韦政治投资的筹码,为吕不韦成功上位的确立下了汉马功劳,但也为吕不韦下台埋下了隐患,更何况吕不韦还给自己加了点慢性毒药--嫪毐。


嫪毐对于吕不韦而言,只不过是赵姬的一个男宠,但对于赵姬而言,嫪毐几乎主宰了她的生活,是她最值得信任的生活伴侣和政治伴侣。赵姬不仅让嫪毐苟富贵,而且还让他干预朝政,这是吕不韦没有料到的。所谓失策,也正于此。


赵姬对嫪毐宠爱有加,赏赐无数,封其为长信候,甚至把整个太原郡都赐给了嫪毐,更要命的是染指政权,“事无大小,皆决于毐”,以致于嫪毐炮制出了一个自己的集团。也就是说,秦国政坛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正统嬴政集团、太后嫪毐集团、吕不韦集团。而在这三个集团中,吕不韦并不占优势。



公元前238年,22岁的秦王嬴政加冠礼,按照秦法规定,秦王举行加冠礼之后,就可以收回太后、相国手中的权力,全面行使王权。嫪毐坐不住了,他率先发动了叛乱,假借秦王玉玺和太后玉玺调军,试图攻打秦王。


嬴政很快给予了回击,命吕不韦前往镇压,嫪毐战败,被活捉后施以车裂,并夷其三族,而且还杀了他与太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同时把太后赵姬迁到雍地监管了起来,就连嫪毐的门客也被罚没家产迁往蜀地。



秦王这一系列的操作,处事果断、手腕强硬,这对于吕不韦来说,并不是一个好兆头。因为嫪毐集团的崛起与他有着脱不了干系,秦王容不下嫪毐集团,难道就能容下吕不韦集团与他分庭抗礼?这对于嬴政来说显然是不可能的,可以说,嫪毐集团的覆灭已为吕不韦的死敲响了丧钟。


但嬴政并没有像对待嫪毐那样立马将吕不韦拿下,也没有像对待自己的母亲赵姬那样将其软禁,嬴政首先考虑的是,作为两臣老臣,如何处理他才是上策,因为他的影响力太大了。



秦王嬴政:气死人要偿命吗?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骂王朗,王朗竟当下被活活气死。嬴政给吕不韦的信也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且看这30个字: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


意思很明了,其一,否定了吕不韦所有的功劳;其二,否定了自己与吕不韦的关系。这对于吕不韦来说是致命一击。


论功劳论能力,吕不韦都不在秦王之下。吕不韦在位期间,为秦国开疆拓土。在靠近齐国的魏地设立东郡,让秦国和齐国变成了邻居,将六国一切为二,这让六国合纵抗秦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还施展外交手段,利用六国的矛盾为秦国谋福利,如他的门客甘罗游说赵王,轻松拿下赵国五城。



他还为秦国网罗人才立下了汗马功劳。战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齐国孟尝君、楚国春申君、赵国平原君和魏国信陵君。他们争相养士,互相竞争。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自己手下的门客竟然没有四公子多,于是他自觉的加入了这场人才竞争。


《史记·吕不韦列传》中记载其门下有三千食客,这些宾客还写了一本书,叫做《吕氏春秋》。这部书虽历来被称为“杂家”之作,但实际上,它吸收了先秦诸子百家的精华,称得上是先秦诸子的集大成者。


《吕氏春秋》编成后,吕不韦在咸阳城上悬挂此书,并重金悬赏,说如能有人改其中一字,便赏千金。事实上,天下哪有不能改一字的书,这分明就是吕不韦在作吗?



吕不韦如此张扬的为自己的大作打广告,进行自我炒作,显摆的就是自己的势力。那时嬴政还没有加冠,他的势力也达到了人生的巅峰。但他的确为秦国输送了人才,比如李斯便是其中一位,吕不韦下马后,李斯凭借《谏逐客书》一跃成为秦国的又一个丞相,再次改写了秦朝的历史。你就说吕不韦的影响力大不大吧?


而更让嬴政不能放心的是,吕不韦都解甲归田了,想返聘他为相的国家络绎不绝的上门,这是吕不韦不自知的表现。如若吕不韦真的去了其他国家为相,这对于嬴政来说是不能发生更是不能容忍的事情。



面对一个如此出类拔萃的人才,秦王嬴政有什么理由留下他呢?从对嫪毐集团的处理上,就能看出嬴政天生就是一个残酷无情的铁腕政治人物。秦王短短几十个字,就把吕不韦一生的功劳给轻轻的抹去了,并且把吕不韦与秦国,与秦王自己的缘份断得干干净净。


这对于吕不韦来说,秦王实际上已经砍了他的“头”了,他已被贬为庶人,已无铠甲护身,他的人生还能走多远,已经可以望到边了。嬴政对于吕不韦打出的是一套组合拳,先把你的相位剥了,将你打发回食邑之地洛阳,再将你迁往蜀地,接下来只要你活着,我有的是办法对付你。



吕不韦读到秦王的信时,可能的心理上有这么几层变化,其一,气愤到吐血,怎么我一世的清明,竞得如此之下场,心有不甘。其二,一盆冷水寒彻骨,自觉人生走到了尽头。其三,尽管秦王剥夺了他的尊严,但自己总得留几分气节。最终选择了自我了断。


对此,《史记·吕不韦列传》给出的答案是:吕不韦自度稍侵,恐诛,乃饮酖而死。由于吕不韦是自杀而死,秦国并没有为其举行国葬。吕不韦的门客私下用民间的丧仪安葬了他,但即使如此,嬴政也不能容忍,重罚了吕不韦的门客。



凡是吕不韦的门客,不论参与吊丧与否一律流放。凡是像嫪毐、吕不韦这样操纵国家权力的人,罚他们家人一律为犯人。由此可见,嬴政是有多么憎恨吕不韦。


你说,吕不韦选择自尽,不是明智之举吗?总比像嫪毐一样遭受车裂之刑强,总比到最后被逼得无路可退痛苦挣扎而死要强。那么像吕不韦这样的辅佐重臣,有没有存活的可能性呢?也有。



吕不韦有存活的可能性吗?

在《雍正王朝》中,辅佐雍正登上帝王之位 的邬思道,他就是一个懂得进退的人。在雍正即位后选择了隐退,这就是一种智者之举。此举既打消了雍正的忧虑,不对君权造成威胁,又为自己赢得了生存的机会。


吕不韦精于获得权力,但却不懂得什么时候要放弃权力。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的行政环境 决定了中国的政治逐步走向中央集权的统治模式,由此产生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国君成为唯一的最高统治者。



在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下,不管是谁,也不论你与国君是什么关系,你的权力都不可能长期超越君权。吕不韦的不自知就在于,长期越位侵占君权,且影响力巨大,秦王是看在眼里的。从父亲子楚即位,再到他十三岁继位以来的九年执政,吕不韦的才能和声望,他看得清清楚楚。


如若一味的纵容吕不韦,只会引火烧身,最终将自己沦为吕不韦案板上的鱼肉,任其宰割。特别是吕编撰的那本《吕氏春秋》,实际上就是吕治国蓝图的全面反映,这让嬴政如何放心得下?



如果吕不韦在秦王加冠之后,立即选择隐退江湖,从此不问世事,或许还有一线生机。如果他被剥相后,回到洛阳,整日闭门思过,再也不见外客,或许还可以达到亡羊补牢的效果。但遗憾的是,他并没有这么做,与其说是在秦王的逼迫之下自杀,倒不如说是自己将自己逼上了绝路。


可惜呀,在与王权的斗争中,商人还是没有占到优势,之后的商人更不好混了,士农工商排在老末。




不管哪个时代,和聪明的人过招,是根本不需要太多废话的。秦始皇写给流放途中吕不韦的信,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个字,问了两个问题,但吕不韦一看就秒懂。



有些问题永远不能回答,有些事必须带进坟墓,只有让秦始皇放心了,吕不韦努力一生的积累才不会彻底灰飞烟灭。所以当秦始皇对他发出灵魂之问的时候,吕不韦瞬间就醒悟过来,如梦方醒地意识到了自己的身份和处境。

既然没能提前全身而退,那此刻及时舍车保帅,是对大家都好的结果。所以吕不韦看完信就饮鸩自尽,说明他比李斯更聪明一点,没有完全在功名利禄中迷失,忘了自己是谁。

  • 秦始皇希望吕不韦永远闭嘴的事,其实是他自己的身世之谜;
  • 秦始皇最不想看到的,是吕不韦与日俱增的势力与声望。



而这一切,都绕不开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吕不韦的一生,从飞黄腾达到死于非命,都和这个女人密不可分,真可谓“成也赵姬,败也赵姬”。

作为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吕不韦的一生,绝对称得上是功成名就。他两次跨界,从经商到政治,再到思想界,不仅干一行精一行,还在每一跨界中都成就斐然,几乎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

年轻时,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头脑活络,在各地之间低买高卖,富甲一方声名显赫。吕不韦第一次跨界是在邯郸,发生在他第一次见到秦始皇的父亲赢异人之后。

那时苦逼的异人还在赵国当人质,生活不自由,经济很窘迫。但眼光独到的吕不韦一见到异人,就认为他“奇货可居”,回家后和他老爹围绕异人进行了一场旷世经典对话:




吕不韦:“种地最多有多大收益?”

吕父:“十倍。”

吕不韦:“做珠宝生意最多有多大收益?”
吕父:“百倍。”

吕不韦:“那皇帝背后的财团呢?”
吕父:“无数。”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见秦质子异人,归而谓父曰:“耕田之利几倍?”曰:“十倍。”“珠玉之赢几倍?”曰:“百倍。”“立国家之主赢几倍?”曰:“无数。”曰:“今力田疾作,不得暖衣余食;今建国立君,泽可以遗世。愿往事之。”——《战国策·秦五》

吕不韦用金钱开道,利用秦国内部的矛盾,纵横捭阖,不仅很快和赢异人称兄道弟,还成功拿下最受秦始皇的爷爷宠爱但没有继承人的华阳夫人。



赢异人是人质,前途未卜;华阳夫人没有继承人,也意味着没有未来。吕不韦正是死死拿捏住这两点,来回“贩卖焦虑”,使得连归国希望都十分渺茫的异人子楚竟然被立为王位继承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东风便是吕不韦最宠爱的侍妾赵姬。很快赵姬便在吕不韦的安排之下成了异人的宠爱。秦始皇便是在这双重的宠爱之下,出生在赵国。

秦始皇后来最忌讳的身世问题也在此埋下伏笔。



公元前250年,几经波折九死一生的赢异人在吕不韦帮助下逃回秦国继位,是为秦庄襄王。吕不韦居功至伟,被封为丞相,正式走入政界。只是苦尽甘来的异人只执政三年便撒手人寰,留下赵姬孤儿寡母。

  • 刚刚十三岁的太子嬴政继立为王,尊奉吕不韦为相邦,称他为“仲父”。商人吕不韦通过这个叫赵姬的女人,步步为营,一点点走向权力中心,登上人生巅峰。
  • 而吕不韦的失败隐患,也是从赵姬守寡开始一点点种下。因为当时秦王嬴政年纪还小,太后赵姬常常和吕不韦私通。

一边享受着相邦至高无上的权力,一边享受着“仲父”“隐秘的快乐”,此时的吕不韦开始膨胀了。



为了不输给“战国四公子”礼贤下士的声望,吕不韦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他还主持编写了一本号称一字千金的煌煌巨著《吕氏春秋》,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吕不韦此时的野心已经爆棚:我老吕写的,堪比《春秋》。

据《史记》记载,秦王政长大后,赵太后仍“淫(乱)不止”。吕不韦唯恐事情败露,灾祸降临,便向赵姬献上嫪毐。



吕不韦过人之处在于,即使膨胀他也没有完全迷失,还是能够意识到危险。进献特殊人才嫪毐这件事情的初衷,他原本想有了替身,自己便全身而退了。但聪明一世的吕不韦,做梦也没想到,他给自己埋下了一颗巨型炸弹!



没有了身份的顾虑,赵姬变得更加肆无忌惮。

贵为太后的赵姬对嫪毐爱不释手,他们还接连生下两个儿子。在太后的不断关照下,嫪毐获得了一路晋升,被封为长信侯,成功培植起来一股强大的势力,和嬴政、吕不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势。

纸终究包不住火,忍无可忍的嬴政正式出手了。嫪毐被车裂,和太后的两个儿子被活活摔死,从这些霹雳手段上,可见嬴政的愤恨有多大,而他注定要成为千古一帝狠辣果决也可见一斑。



随着赵姬的丑事一点点被揭露,吕不韦的那点往事也昭然若揭。按照嬴政的指令吕不韦亲手剿灭赵姬嫪毐集团后,他自己内心又是怎么想的?

是面对昔日盟友灭亡时兔死狐悲的惶恐?还是心腹大患终于清除后的如释重负?或许二者兼而有之。

此时的吕不韦一定是极其矛盾的,他预感到了自己在劫难逃,但依然心怀一丝侥幸。毕竟,没有他吕不韦,就不可能有赢异人和嬴政的归秦执政,甚至从某种不可言传的意义上说,根本不可能有嬴政的存在。



始皇九年,有告嫪毐实非宦者,常与太后私乱,生子二人,皆匿之。与太后谋曰“王即薨,以子为後”。於是秦王下吏治,具得情实,事连相国吕不韦。——《史记》

嬴政几次想痛下杀手,但也是投鼠忌器。既是恩重如山的“仲父”,又有大批门客说情。杀嫪毐易,动吕不韦一时有点难。

这时,齐国一个愣头青的出现,给吕不韦之死烧了最旺盛的一把火。这个愣头青就是名垂青史的“亢直之士”、“敢谏之臣”茅焦。



嫪毐之乱平定后,秦始皇车裂嫪毐,扑杀两弟,并把母亲赵姬迁出咸阳,囚禁在雍棫阳宫。许多臣工认为嬴政对待母亲的处置既有悖孝道,又影响自己名声有损秦国形象,先后进谏。

嬴政大怒,他下令说:“敢以太后事谏者,戮而杀之。”但谏臣依然前仆后继,被处死者达二十七人之多。茅焦不顾生死,执意进谏,直至嬴政幡然醒悟纠正错误。

赵姬一回来,吕不韦日子就不好过了。寡妇门前是非多,况且还是两个有前科的人。公元前237年(秦王政十年)十月,免去了吕不韦的相邦职务,遣出京城,前往河南的封地。

王欲诛相国,为其奉先王功大,及宾客辩士为游说者众,王不忍致法。太秦王十年十月,免相国吕不韦。及齐人茅焦说秦王,秦王乃迎太后於雍,归复咸阳,而出文信侯就国河南。——《史记》



公元前249年,吕不韦因赵姬上位,位极人臣;公元前237年,吕不韦因赵姬被放逐,大势已去。12年,在人的一生中正好是一轮,命运的这种轮回,让人惊奇。

而在这一轮回中,千古一帝秦始皇真正成长起来了。他早已学会了用成熟的政治手段去处理混乱棘手的名誉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吕不韦留给我嬴政的痛苦与屈辱,让他自己料理干净,是为上策。

嬴政出手了,短短30个字的信,两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不亚于万箭穿心,字字都刺在吕不韦内心最隐秘的角落。而那个角落,正是吕不韦在秦国这一生命轮回中,最初的投资、最大的资本和最深的依靠。

“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史记》



你对我大秦有什么功劳?我们给你封地进爵?

你和我秦王有什么血缘关系?我要叫你仲父?

吕不韦何其聪明,经商起家洞悉人心的他,怎能看不懂这三十个字的背后意思?我有什么功劳,你嬴政自己不清楚吗?你为什么叫我仲父,你嬴政自己不明白吗?

可是,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嬴政全盘否认和抹杀了,吕不韦敢说一个不字吗?事关嬴政的身世出身、帝王家里最深的秘密,吕不韦即使有一百个脑袋,也不够砍的。

还有一个潜在的意思,那些龌龊的事,你不提我不提,大家相互将就。现在我要提起来了,你明白我是什么意思。



吕不韦惨然一笑,如今的秦王,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亲热地叫着“仲父”的“政儿”了,他终究非池中之物碌碌之辈。是啊,千古一帝秦始皇,怎么可以有龌龊的过往呢?怎么可以被人威胁呢?

吕不韦既悲凉又欣慰地上路了,他安心了,嬴政也就放心了。两个聪明的人过招,无须多言。

被后世史学家尊为“商圣”的吕不韦,开创性地把政治当生意,用几代人的时间,跨越几个国家,在中国历史上下了一盘空前绝后的大棋。



吕不韦是成功的,但也是失败的,毕竟人不是棋子,人心也不是棋谱,终究无章可循。




吕不韦通过一生努力,从一介商人成功逆袭为秦国重臣,不仅有功于秦国,更有功于秦始皇父子。然而,自秦始皇九年(前238年)“蕲年宫之变”后,吕不韦的处境却急转直下,最终因为秦始皇一封短短的书信,最终饮鸩自尽。那么,吕不韦为何因为一封短短三十字的信,就甘愿赴死呢?

吕不韦虽有功于秦始皇父子,但决定其命运的隐患已经埋下

吕不韦本为商人出身,后于邯郸见秦公子异人“奇货可居”,遂倾尽所有将异人扶上国君之位,而作为自己投资的回报,吕不韦先于秦庄襄王即位后被任命为丞相,封为文信侯,后于秦始皇即位后被尊为相邦,称为“仲父”,地位一时无两。

对于曾在邯郸为质的异人来说,秦国的王位本与其无缘,正是在吕不韦的帮助之下,这才得以回国顺利即位,而如果不是吕不韦成功将异人扶上王位,那么秦始皇也根本不会有成为秦王的那一天。因此,作为辅佐了秦庄襄王和秦始皇两任秦始皇的重臣,吕不韦即使无功于秦国,也绝对有功于秦始皇父子。

秦始皇即位之初,由于年仅12岁,因此朝政几乎全部掌握在吕不韦手中,而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又原本是吕不韦府上的姬妾。因此,在秦始皇即位最初的几年,吕不韦不仅大权在握,而且长期霍乱宫闱,与赵姬时常私通。

后随着秦始皇的逐渐长大,吕不韦害怕自己与太后赵姬之间事发,这才费尽心思的将嫪毐引荐给赵姬,从而使得自己趁机脱身。嫪毐入宫之后,凭借着“极为出色的本钱”,很快便得到了赵姬的宠爱,而吕不韦则趁机抽身而退。

此后,嫪毐凭借着赵姬的宠信,开始逐步将触手从后宫伸向朝堂,赵姬以太后寝宫风水不好为由,与嫪毐搬至秦国旧都雍城居住。此后,嫪毐以雍城为据点,势力迅速扩大,不仅被封为长信侯,获封大片封地,而且宫中大小事务完全取决于他,其家中的童仆宾客更是多至数千人,就连投奔嫪毐求官求仕的宾客舍人也多达一千余人。

此时,吕不韦虽然已经成功从后宫抽身而退,但随着嫪毐的权势高涨和日渐嚣张,作为引荐人的吕不韦,其实已经相当于为自己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更何况,他与赵姬那一段丑闻,又岂能真的瞒天过海。

秦始皇亲政“蕲年宫之变”爆发,吕不韦此后处境日渐尴尬

秦王政九年(前238年),极为嚣张的嫪毐在一次与大臣的酒宴上,想着自己与赵姬的关系,嫪毐竟然以秦始皇“假父”自居,并将该大臣训斥了一顿,结果却被此人直接在秦始皇面前告发,不仅说嫪毐并非宦官,且表示嫪毐与赵太后生有两个儿子。

此时的秦始皇已经21岁,闻听此事之后大怒,立即命人彻查此事,嫪毐得知消息后,则准备拼死一搏发动叛乱。秦始皇知道此时的嫪毐已经不可小觑,也生怕对方狗急跳墙,于是便宣布将在嫪毐和赵姬居住的雍城蕲年宫举行冠礼,此举果然迷惑了嫪毐,嫪毐以为自己的罪行尚未暴露,再加上叛乱需要时间准备,于是便将叛乱的时间选定在了秦始皇举行冠礼之时。

由于秦始皇早已暗中布置妥当,因此嫪毐的叛乱并未掀起什么大的波澜便被迅速扑灭了,嫪毐最终被处以车裂,并曝尸示众、夷灭三族,嫪毐与赵姬所生的两个孩子也被处死,赵姬则被囚禁于雍城。

“蕲年宫之变”爆发之后,秦始皇本想趁机处死吕不韦,奈何大量宾客辩士为其说情,再加上吕不韦的确于秦国有功,于是最终只是罢免了他的相位,并在将赵姬接回咸阳后,将其遣出京城,令其前往河南的封地、

在此时的吕不韦看来,自己虽然已被罢免,但也算是有惊无险,毕竟霍乱宫闱这种罪行,不被处死已经算是极为幸运了。而且,凭借着自己的功绩和多年来培植的势力,将来未必便没有东山再起之日,而山东列国更是认为吕不韦只是因为举荐嫪毐而获罪,因此拜访吕不韦的使者仍然络绎不绝,而吕不韦也丝毫没有收敛的意思。

只是,吕不韦怎么也没有想到,他虽然凭借多年培植的势力以及积攒的功劳,成功保住了性命,但同样由于这股庞大的势力,让秦始皇对其产生了更浓的杀意,毕竟对于秦始皇这样强势的君王来讲,是绝不允许吕不韦这样的权臣存在的。

一封信抹杀吕不韦功绩,自尽已是最好的选择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此时的秦始皇想要亲政掌权,就必须清除吕不韦对朝廷的影响,曾经大权在握的吕不韦,无疑已经成为了秦始皇掌权的绊脚石。如今,吕不韦虽然被罢官免职,但却依然门庭若市,这岂能不让秦始皇忌惮?

事实上,此时秦始皇要杀吕不韦,与其霍乱宫闱和引荐嫪毐关系已经不大,最根本的原因已经变成了吕不韦对秦始皇权力的威胁。不过,吕不韦毕竟有功于秦国,有功于秦始皇父子,因此要杀吕不韦,还需要一个能够堵住天下人之口的理由。

于是,秦始皇的一纸书信便从咸阳宫送到了吕不韦手中,信中写道,“君何功於秦?秦封君河南,食十万户。君何亲於秦?号称仲父。其与家属徙处蜀!”意思是说,你吕不韦对秦国有什么功劳?可以让秦国封你在河南,食邑十万户。你与秦国有什么血缘关系?竟然敢号称仲父。并命令其与家属迁居蜀地。

这封信看似只是对吕不韦行事作风的指责,但却堪称杀人诛心。秦始皇寥寥数语,便等于将吕不韦对于秦国、对于秦始皇父子的功劳抹杀的干干净净,潜在台词就是,你不要再想着凭借曾经的功绩便能够安身立命了。

毫无疑问,吕不韦极为聪明,看到这封信之后,他便明白了自己已经难逃此劫,此时的他除了一死之外,已经别无他途可走。吕不韦很清楚,秦始皇此时不杀自己,除了自己的功劳之外,更是源于自己还没有足以致死的罪名,但同时也是给他一个保全家人,保全自己声誉的机会,如果真要让秦始皇狠下手来杀人,那么恐怕就不是他吕不韦一条命了。

既然已无其他路可走,吕不韦便也只能饮鸩自尽了。事实上也是如此,吕不韦死后,秦始皇未再追究其任何责任,不但没有为难其家人和族人,甚至连已经迁徙到蜀地的嫪毐门客都准许回到京城。




历史上,弃商从政的人有很多,但是能够达到吕不韦这样的高度的人不多,吕不韦可谓是一个传奇的人物。

吕不韦是秦始皇嬴政的恩人,没有他嬴政就没有办法当上皇帝,统一六国。吕不韦,卫国人,早期是个商人,在市面上低价买取货物,囤积起来,然后高价卖出,赚取中间的差价,他天生慧眼,一眼就可以分辨出货物的好坏。而且在政治方面也有卓越的才能,识人用人方便尤为突出。异人是秦昭襄王的孙儿,非嫡非长,母亲还是个不受宠的妾室,在皇室既不被人重视更不受宠,从小就被爷爷秦昭襄王送到赵国当人质。吕不韦认为异人是个奇才,不可多得,认为他是一个好的“货物”,可以囤积起来,然后高价卖出,日后必有大的作为。所以布下周密的计划,帮助异人成为秦王。秦昭襄王去世后,安国君继位,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吕不韦便说通华阳夫人的姐姐,让她说服华阳夫人听从吕不韦的建议,收异人为养子,后来两个人相处下来,母子关系还是非常不错的,异人改名为子楚。后来安国君去世之后,子楚顺利升级为秦王。相传,子楚的妻子原本是吕不韦的宠妾,但是子楚第一眼见到她的时候,便无法自拔,吕不韦便将送她给子楚,也就是后来的赵太后。

子楚继位后,吕不韦担任宰相,被封为文信侯,总管秦国的国政,国富力强,战斗力直线上升,而且也继续向外扩张,为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子楚仅仅在位三年便去世,嬴政继位,只有13岁,还不能亲政,吕不韦继续担任宰相,所有的政务都落到吕不韦身上,可以说他的权利更大了,军政大权都掌握在他的手里。

赵太后之前是吕不韦的宠妾,据传,子楚去世后,吕不韦与赵太后旧情复燃,但是嬴政一天天长大,吕不韦内心惧怕,所以给赵太后介绍了一个假的宦官名叫嫪毐,代替他与赵太后私通,嫪毐还自称是嬴政的“干爹”。而且还与太后私生了两个孩子,太后让嬴政给他封侯,赐封地。经过几年后,这家伙门下居然也有众多门客,在朝中形成了一股不大不小的势力。秦始皇看到这种场面自然是特别生气的,他知道自己母亲的丑闻后,很快就把嫪毐一党全部清除。嫪毐被秦始皇处以极刑,车裂而死。吕不韦作为举荐人自然也脱不了干系,同时秦始皇已经长大,想要亲政,那么吕不韦就是最大的障碍。吕不韦门下宾客众多,而且手握军政大权,熟悉整个朝野的运行机制,而且吕不韦并没有犯下什么大错,也不可贸然剥夺他的权利。所以嬴政想要亲政的两个方法是,吕不韦有重大失误,犯下大错,顺理成章剥夺权利;二是吕不韦自己交出权利。经过嫪毐之事之后便将他革职,让他离开咸阳,回到自己的河南封地。这块封地本来是周天子的天下,后来被秦国消灭,就成了吕不韦的封地,此地非常富庶,确实是一个养老的好地方。

最可怕的是,吕不韦内心可能觉得,秦始皇只是一时生气,将他革职而已,秦国还是需要他的,相信过不了多久秦始皇就会让他官复原职。吕不韦在很早的时候就有养门客的习惯,而且掌政多年,势力极大,回到封地后吕也不安分,联络大臣,就连其他六国的人也都派人跟他走动,他离开一年多以后,还有“诸侯宾客使者相望于道,请文信侯”的话,他恰恰触碰了一个君王的最大底线。

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历练,秦国的实力增长,统一六国指日可待,秦始皇也内心也渐渐变得狠心起来,因为自己母亲的丑闻,本来就对吕不韦有很有恨意,吕不韦在回到自己的封地后还不收敛自己的锋芒,让秦始皇杀他的心更加坚定。

于是嬴政给吕不韦写了一封信,字数很少,大概30来字,大概的意思是:你有什么可值得骄傲的功劳,给你那么多封地还不够吗?你跟我有什么关系,自称是我仲父。你一家都搬到蜀地去住吧。吕不韦何其聪明,不可能不明白嬴政的意思,以前再大的功劳跟关系他都不在乎了,让他搬到蜀地去也就是客套话罢了,这封信的实际意思就是让他自杀。吕不韦怎么能不明白呢。

其实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为了震慑百姓,秦国的刑法十分严苛和残忍,实行连坐制和什伍制,吕不韦饮鸩酒自尽,也是保护家人的一种行为,按照秦始皇给他的信来看,秦始皇对他已经是一点信任都没有了,他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秦始皇除掉他只是时间长短的事儿罢了,与其让秦始皇对他忍无可忍的时候杀掉他,不如自己自尽,还可以保全家人。

其实我认为,吕不韦的一生是个传奇,从默默无闻的小商人,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多年掌握大权,秦国不断发展强大,对于秦国和秦始皇来说都是有积极作用的。奈何他被政治和权力蒙蔽了双眼,影响了他对整个政局的分析,而且在他与赵太后,嬴政的关系中没有处理妥当。嬴政作为一国之王内心是非常介意血统问题的,除掉吕不韦也是向世人证明他是皇室血统,不可侵犯。吕不韦还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权力太大,喧宾夺主,威胁到了秦始皇的地位,不懂得收敛锋芒。在他被革职,回到自己河南封地的时候,就应该有所察觉,但是他仍继续与大臣们联络,引起秦始皇的严重不满。如果他在自己的封地,懂得收敛,低调做人,让秦始皇放松警惕,可能还能保住性命,不至于让秦始皇铁了心要除掉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4

标签:国君   秦国   秦王   史记   冠礼   车裂   门客   封地   洛阳   叛乱   河南   太后   功劳   权力   努力   集团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