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国民党将领中的黄伯韬呢?

对于黄伯韬的评价可能因观点和立场而有所不同,我认为:

  1. 抗日战争贡献:黄伯韬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将领之一。他在抗日战争初期组织和指挥了多次重要战役,包括华北战役和淞沪战役,对于中国军队的抵抗起到了重要作用。
  2. 军事能力:黄伯韬在军事指挥上显示出一定的才能和勇气。他在战斗中表现出坚毅果断的决策和灵活的战术,对于保卫中国领土和打击日军具有一定的战略眼光。
  3. 政治立场:作为国民党将领,黄伯韬在政治上支持国民党的统治。他在国共内战中支持国民党,并在战争后期担任过国民党北平市委主任等职务。
  4. 存在争议:黄伯韬在一些历史事件中存在争议,比如淞沪会战时的指挥失误以及北平的投降。一些观点认为他在某些情况下的军事决策和行动并不完全成功,甚至带来了战略上的失败。

总的来说,黄伯韬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他是中国国民党的重要将领之一。然而,对于他的评价存在不同的观点,其中一些观点持肯定态度,而另一些则认为他存在一定的缺点和失误。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需要考虑到历史背景、个人贡献以及时代环境等多个因素。




其他我不说,至少黄百韬在抗日战争期间还是与日军真刀真枪干过的,仅此一点,就绝对有资格被尊重,毕竟为中华民族挥洒过热血。

身出杂牌军的黄百韬,还是具备相当高的军事素养的,在冯玉祥的第三战区、顾祝同的第六战区都经常亲临一线指挥对日军的作战。特别是在42年的对日浙赣会战中,作为第三战区参谋长的黄负责起草了整个会战的作战计划,基本与日军战个了平手。

黄百韬的个人军旅经历比较曲折,先后隶属于北洋军系统的江苏督军李纯,奉系军阀张宗昌,也就是那位号称民国大诗人的狗肉将军。还曾经以营长身份重创蒋领导的北伐军某部,张宗昌兵败后黄百韬随着部队进入了蒋军阵营。正因为不是江浙人,也并非黄埔人,黄百韬只能以拼命作战赢得上峰信任和提携,历任师长,军长,兵团司令等职,陆军中将、陆军二级上将(追赠)等衔,也算一条汉子了。

但是,另一方面作为站在人民对立面的高级将领,黄百韬个人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最终必将被人民所抛弃的命运。他在皖南积极执行上级命令,手上沾满了我新四军将士的鲜血,即使抗战有功,也无法抵消这个巨大的污点,更不要说后来他多次拼死对我军疯狂作战了。在人生中的最后时刻,绝望的他饮弹自尽,结束了充满争议的一生。

只能这么说,在抗战中黄百韬是人民的好汉,在后来就是蒋军的牺牲品,他个人与他所效忠的组织,一起被扫进了历史的故纸堆里。时也?命也?

谢谢,喜欢就点个赞呗,请关注我@司马砸光




黄伯韬黄焕然,是为数不多的深受蒋介石信任但又不是黄埔出身的国民党高级将领,以前是地方杂牌部队,后来投靠了蒋介石,官至国民党第七兵团司令官,后来在淮海战役中被陈粟大军消灭。



黄伯韬以前在北洋军阀张宗昌手下任职,对北伐军做战很是勇猛,后来北洋军阀倒台,他投靠了蒋介石,而这黄伯韬本身就很有能力,开始受到重用,但在抗日战争时期并没有实际兵权,大多数是任战区参谋长,而皖南事变便是他协助顾祝同完成的。



黄伯韬能够在国民党中声名鹊起,还是在内战中建立起来的,在内战开始之初,他带兵冲锋陷阵,攻城略地,之后蒋介石便开始重用起了这位杂牌出身的将领。后来甚至给黄伯韬颁发了总统府排第17号的特别通行证,所以黄伯韬对于蒋介石是绝对忠诚的,在被围后依然自杀效忠了蒋介石。



而这黄伯韬被誉为国民党杂牌中的王牌,被粟裕大军围困于无险可守的碾庄,依然坚持了十五天,对我人民解放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而国民党大将王耀武守军事坚固的济南反而只守了一周,所以说黄伯韬的军事能力还是有的。

但是黄伯韬对于蒋介石的愚忠,也注定他成为了一名悲剧的将领,在碾庄战役结束后,黄伯韬也陪葬了蒋家王朝。




怎样评价黄百韬?“孤臣死忠”四个字就够了。评价一个人不能走极端,捧上天不行,贬的一无是处也不行。黄百韬在国军将领中是一个另类,没有沾染国军将领的恶习,就是一个职业军人。黄百韬并非黄埔出身,早年给直系高级将领李纯当传令兵。

黄百韬为人机警,善于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深得李纯喜爱,以致于将自家心爱的婢女许配给黄百韬为妻,可想而知黄百韬的能力。黄百韬在妻子的运作下,得以进入李纯主办的金陵军官教导团第五期,结识了金陵军官教导团团长张宗昌,也算是有了师生之谊。

张宗昌攻占江苏后,黄百韬便转投其麾下,没有多久就成为了最年轻的旅长。1926年7月,蒋介石率师北伐,张宗昌很快就被打垮。于是,黄百韬就脱离张宗昌,投入蒋介石麾下。由于,黄百韬是杂牌出身,一直被蒋介石打压。

1936年,黄百韬迎来了一个转折:进入陆军大学特别班第三期学习。结业后,黄百韬先后在冯玉祥第六战区、鹿钟麟冀察战区做参谋长。后来,黄百韬因笔杆子过硬得到何应钦赏识,推荐到了顾祝同手下当参谋长。

顾祝同在抗日战争时期虽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可并没有什么建树。黄百韬是没有军权的参谋,也就决定其在抗战期间没什么作为。1941年1月,黄百韬伙同顾祝同一手炮制皖南事变,给新四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黄百韬一无地盘,二无军权,属于可有可无的人,顾祝同并不怎么信任他,更别说蒋介石了,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孤臣”。1943年10月,黄百韬因肃贪过猛,触及顾祝同利益,被下放到了25军。顾祝同接手之后,便大刀阔斧的整饬军纪紧抓训练,军队面貌焕然一新,很快就成为了国军序列中的一面旗帜。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黄百韬逐渐得到蒋介石、顾祝同的信任,开始独当一面。黄百韬先后与黄百韬与粟裕在苏中战役、孟良崮战役、豫东战役、淮海战役中四次交手,虽然尽皆兵败可没少给粟裕制造麻烦。黄百韬特别是碾庄战役,黄百韬所率第七兵让粟裕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最关键的是,第七兵团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杂嫡混搭”部队:

第25军由黔军改编的中央军旁系部队,属于黄百韬的练兵样品。1944年,黄百韬就担任25军军长,严格训练之余,并换装了半美械装备。

第63军、64军都是粤军部队,脱胎自北伐期间留守广东的粤军;

第44军是川军部队,自解放战争开打后,内受嫡系中央军排挤,外受解放军接连打击,士气低落战斗力低迷;

第100军,前身是李天霞担任师长的整编83师,属于装备精良的中央军。然而,李天霞治兵不力,令其成为疏第7兵团“装备最好、战力最差”的军。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第七兵团都不是理想主力部队,可仍然让粟裕部付出了6万多人的伤亡,几占淮海战役我军伤亡的一半,战损比达到了1:1。

粟裕对黄百韬做出了中肯评价:一个值得尊敬的军人,但尊敬归尊敬,战场就是战场,这是宿命。粟裕不否认黄百韬的军人素养与职业操守,面对多年宿敌一朝毙命,也算是惺惺相惜。

上升到历史高度,黄百韬是蒋家王朝的殉葬品。黄百韬临死之际说道:“我想不通,死不瞑目”,还是停留在军事层面反思自己的失败,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淮海战役胜利的背后是人民的选择。倘若要说黄百韬是抗日名将,上文已经介绍到了,并没有什么出众成绩,称其为“蒋军悍将”还是比较妥当的。




近年来,网络上居然有人给黄百韬戴上了“抗日名将”的帽子,着实匪夷所思,作为中央军嫡系精锐部队(第52师为基干),隶属于第三战区的第25军在1938年武汉会战以后,只参加过第二次长沙会战和浙赣会战两次大型会战。而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在抗战期间的表现,本来就乏善可陈,他不过是对老蒋特别忠诚而已,军事上毫无建树可言。




先复习一下战役爆发时间,第二次长沙会战是1941年9月打响的,第25军属于跨战区支援第九战区作战,也就是意思意思,因为第二次长沙会战薛岳其实败了,所以第25军也不可能有什么上佳表现。而浙赣会战爆发于1942年5月,期间顾祝同丧师失地,不仅丢了浙东赣东南的机场群,连长官部都被日本人撵得四处乱跑,难道第25军就力挽狂澜了?


即便如此,第25军的抗日历程也跟黄百韬没啥关系,注意,他是1943年10月5日调任第25军中将军长的。之前作为顾祝同的参谋长,除了对付新四军的作战计划制订的还凑合,其它所有参谋业务均是一塌糊涂,道理很简单,既然第三战区在1941年以后就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对日战绩,那么无论是作为参谋长和部队长,黄百韬都不应该列入“抗日名将”的范畴,资格在哪?




到抗日战争后期,顾祝同基本就是在东南一隅维持局面“坐等胜利”,反正日军对于浙西赣南的山区也没啥兴趣,再后来升任“赣州行营主任”,准备对日受降摘桃子了。而黄百韬在此期间,只完成了对第25军的部队整训和人事调整,并没有在对日反攻中出什么力,倒是把该军打造成为服从自己的基本部队,抗战胜利后改制为整编第25师,装备也是以受降而来的日械为主。


所以对黄百韬的第一个评价,应该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这是必须要说清楚的。整25师从苏北和苏中战役开始,就是我华中野战军和后来华东野战军的大敌,包括孟良崮战役、胶东战役、南麻战役、豫东战役和淮海战役等等,由于整25师作战积极卖力,粟裕将军每每视其为重要对手。比如孟良崮战役积极增援张灵甫的是他,南麻战役拼命增援胡琏的也是他,在豫东挽救了区兵团残部的还是他。



为什么黄百韬如此卖力成为蒋军中的另类呢?无它,因为他并非黄埔嫡系出身,属于北伐期间投靠国民革命军的军阀部队将领,虽然曾经选送陆军大学进修,在蒋军系统中仍然属于“中央军旁系”,类似这样的将领,如果不找个靠山并且卖力表现,是很难获得重用乃至于执掌兵权的。黄百韬靠上的是顾祝同,从整编师长、临时兵团司令到第七兵团司令,一路晋升不仅是因为“内战内行”,也因为顾祝同的庇佑,否则孟良崮战后早就被处理了。


个人对黄百韬的第二个评价是“同行的衬托”,在中原逐鹿和淮海大战期间,蒋军各机动兵团司令或观望不前、或保存实力、或指挥失当,战斗意志极差,经常在优势兵力下被华野各个击破。除了邱清泉这个“邱疯子”还算努力之外,孙元良、李弥、刘汝明、李延年等兵团司令都是明哲保身的滑头将领,互相之间的战术配合可谓垃圾,因此,基本能够执行上司命令的黄百韬,就“矬子里拔大个”成为异类。




邱清泉就特别看不上老黄,豫东战役后黄百韬获青天白日勋章并晋升第七兵团司令,而战役中救援区兵团、黄兵团的主力其实是整编第五军,所以被忽视了的邱清泉大为不爽,直接撩挑子不干回老家了。如果黄百韬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强悍,眼高于顶的邱疯子也不用这么耍态度了,骨子里面还是不认可的,在战术的机敏和“将在外”这两个层面,他的确不如邱清泉和胡琏。


比如淮海战役打响时,第七兵团在新安镇曾经滞留了致命的48小时,以等待李延年绥区部队的前来汇合,在华东野战军正在大举南下并且已经歼灭杂牌军一部的情况下,10余万人马在新安镇坐等是非常愚蠢的决定,主要就是因为黄百韬不敢违抗顾祝同的命令,因为后者亲自来徐州督战和传令,这要是邱清泉或者胡琏,早就不管不顾跑路了。另外,第七兵团10余万大军行将西渡运河,黄百韬甚至没有想到提前架桥,这是什么参谋水平和指挥能力?




所谓同行的衬托,也包括黄百韬相对不那么靡烂,在蒋军高级将领绝大多数腐败不堪的时期,黄百韬不嫖不赌,甚至不参加徐州剿总举办的舞会,确实要好于邱疯子等人,恐怕这也是网络上过高评价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可问题是,这是基本的军人本色,我华野和中野的许多兵团司令、纵队司令,要比蒋军将领们年轻许多,个个操守俱佳,黄百韬的做派只能算本份,有什么值得特别夸耀的?


第三个评价,是黄百韬不过是“蒋家王朝的殉葬品”,到死也没有得到过绝对信任,孟良崮战役的后续就不赘述了,鲜为人知的是,即便是南麻战后,胡琏仍然跑到陈诚那里告状,说黄百韬行动迟缓作战不力,请求陈诚“上奏”严惩,可见黄埔系将领从来就没有接纳过黄百韬这个老广。幸好顾祝同提前得到消息,暗示负责调查的“总统府战地视察组”不要难为黄百韬,这才又躲过一劫。



抗战时期黄百韬是“顽南事变”的元凶之一,对新四军那是有血债的;在1948年在盐南战役中,整25师与其他三个整编师合围苏北我军的2纵、11纵和12纵,造成我军较大伤亡,韦司令率部突围而出,盐南各县多遭蒋军蹂躏,群众生命和财产蒙受重大损失,所以黄百韬在解放战争期间也是有血债的,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可以用“蒋军悍将”来形容和评价,但是盲目吹嘘就不合适了。


黄埔系不待见他,老蒋则是在无人可用时利用他,给他仨瓜俩枣就感动的不行,豫东战后受奖后,黄百韬感激涕零逢人就说:“国家厚我,领袖厚我,有死而已”,最后果然就死在了战场上,然而由于他的顽抗,华东野战军伤亡40000余人,而第七兵团也被毙伤60000余人,一场血战下来总共有十万人的伤亡,冥顽不化的黄百韬没有责任吗?




所以说,黄百韬忠诚的是老蒋和顾祝同个人,并没有什么民族大义,也是封建愚忠思想的受害者,自然也就成为老蒋的马前卒和“蒋家王朝的殉葬品”。第七兵团组建时,黄百韬保举的第25军军长都不能被“国防部”通过,只能任用关系一般的黄埔五期陈士章,而在淮海战役打响时,划归七兵团指挥的第100军自恃嫡系(整83师),多次要求脱离黄百韬的指挥,就这样的派系倾轧和互相排斥,很多时候黄百韬完全是一厢情愿罢了。


黄百韬毙命后,尸体被偷运回南京,老蒋在追悼会上竟然宣称“黄埔精神不死”,众皆哗然,因为黄百韬跟黄埔军校和中央军校扯不上一毛钱关系,哪来的什么黄埔精神?白崇禧幸灾乐祸,私下里解释说:黄埔精神——不死,言外之意,死了的才肯定不是黄埔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豫东   淮海战役   将领   解放战争   国民党   抗日战争   蒋家王朝   评价   战区   作战   兵团   司令   蒋介石   战役   部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