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光武帝刘秀很少被提及,现在大部分历史书都只言片语般略过?

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东汉王朝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是,他在历史上的地位却没有其他一些著名皇帝那么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 他的统治时间不长。 光武帝掌权的时间只有17年,相比于其他一些长期统治的皇帝,光武帝的名字出现的频率就少了。
  2. 他对历史产生了影响,但其他皇帝更有影响力。 光武帝建立了东汉王朝,奠定了中国历史上的基础,但是其他一些皇帝如汉武帝、唐太宗等更加具有影响力,所以他的名字不像其他一些皇帝那样常见。
  3. 缺乏传记。 光武帝的事迹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汉书》,但这本书专注于政治和军事历史,而缺乏个人生活和特点的传记。
  4. 历史的发展。 光武帝的时代是一段政治动荡的年代,同时也是汉朝的复兴时期。因此,官方历史史书可能会更多地突出其他皇帝的成就,而忽略了光武帝的贡献。

总的来说,光武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虽然不如其他一些著名皇帝那么高,但他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他的名字不常见,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仍然重要。




刘秀的一生,完美到不真实,以至于让史学家们无从下笔。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上,有不少名头很响亮的皇帝,比如我们熟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等,他们都在历史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但有这么一位开国之君,他凭实力开创了一个大一统王朝,但他却在历史中的存在感并不高,这个人,就是东汉中兴之主,光武帝刘秀。

按理说,身为开国皇帝,能从乱世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刘秀绝对应该是一个有故事的人,但偏偏他在历史舞台上,存在感极低。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还是出在刘秀本人身上。


首先,登上皇位过程平淡不狗血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算是正宗的汉室宗亲,但到了他这一代,已经相当没落,父亲只是一个当地的小官员,而刘秀自己,也是普通人一个。

王莽篡汉后,由于推行了一系列不切合实际的政策,导致触动了上至豪强、下及平民的利益,再加上天灾不断,以至于各地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

刘秀就是其中一支。

刘秀有个哥哥,名叫刘縯,最初起义军由他统领,但随着实力越来越大,逐渐引起了更始帝刘玄的猜忌,在刘秀带兵在昆阳大败王莽军后,更始帝害怕地位不保,就此杀害了刘縯。

刘縯一死,其麾下的兵力自然就归刘秀管辖,凭借着个人能力,刘秀一步步做大,最终登基称帝。

纵观刘秀的上位过程,没有父子相搏,也没有兄弟残杀,更不存在篡夺皇位,完完全全的就是顺其自然。


就拿汉高祖刘邦来说,他登上皇位的过程,就有不少曲折的历程,也有很多故事,同时,身边也有类似于韩信、张良、萧何等大将与谋士,这就让他身上充满了故事性。

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他的玄武门之变,是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弑兄逼父从而上位的过程,让他在历史中的也充满了话题性。

还有宋太宗赵光义的“烛影斧声”、明成祖朱棣的靖难之役、雍正皇帝的诏书疑云,每一个都有可供讨论与研究的大量素材。

反观刘秀,他有什么呢?平平淡淡的幼年生活,自然而然地参加起义,顺理成章地登上皇位。

这完全没有让史学家们可供吐槽,能够大书特书的地方,可以说是无从下笔,就如同流水账一样,这让史学家们如何描写?

刘秀只是在合适的时间,做了一件合适的事情,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槽点,不狗血,没悬念,不具备话题性,因此,史学家们才会对他一笔带过。


其次,开国功臣全部得到善终,故事缺乏吸引力

刘秀在建立东汉过程中,功劳最大、能力最强的共有二十八人,这些开国功臣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又称“中兴二十八将”。

与其他大一统朝代不同,刘秀的开国功臣,全部得到了善终。

这在封建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大部分的时候,开国功臣中,总会有几个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被诛杀处死。

并且,开国皇帝也习惯性地对开国功臣下手,似乎不杀几个开国功臣,就说不过去。

比如西汉初年,刘邦登基后,就先后处死了彭越、韩信,打天下时封了七个异姓王,被刘邦前前后后弄死了七个。

再比如唐朝时,李世民登基后,虽说没怎么杀功臣,但是也有侯君集造反,最终被杀的事情。

更别提明朝的朱元璋,那简直是杀功臣专业户,当初跟着他打天下的人,几乎很少得到善终,就连忠心耿耿的徐达,也有被”赐蒸鹅“而死的说法。

但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无一例外的,都是善终的结局。

不管是邓禹,还是岑彭,再或者是冯异,这些人都是在开国之后,封侯的封侯,做高官的做高官,没有一个因为功劳过大,而遭到刘秀的猜忌被杀的。

哪怕是刘秀减弱他们的兵权,也是有商有量,并同时许以高官厚禄,而功臣们也十分配合,君臣之间几乎没有猜忌的事情发生,双方相当和平的共同走到了最后。

这样的故事,显然缺乏吸引力,毕竟不管是史学家,还是老百姓,对那些功臣没有得到善终的故事更加感兴趣。

就好比随便问一个人朱元璋的故事,很多人都会说上一二,因为他的话题性太多,并且槽点也多,尤其是批量处理开国功臣时事,不少人能说上半天。

但刘秀让开国功臣全部善终,所带来的就是没什么可说,也没什么可讲。


还有,刘秀不存在男女作风问题,没有花边新闻

举一个我们现代娱乐圈的例子,如果想炒作一个人,那么花边新闻是最好的话题,吃瓜群众们也对此很感兴趣。

这一点放在古代的皇帝身上也是如此,一个皇帝的在人们心中的知名度高不高,除了他建立的功绩之外,还有就是他本身有没有花边新闻。

就拿唐太宗李世民来说,他的名气之所以很大,不仅有“玄武门之变”这样的事件,还有他在登基后,将自己的弟媳杨氏纳入宫中等桃色事件。

因此,这就让李世民身上的话题极多,毕竟这种涉及到男女之间的事情,向来是吃瓜群众以及史学家们喜闻乐见的,随随便便都能写出来几本书。

而刘秀却不一样,他的感情生活,看起来着实没劲。


刘秀年少时,十分喜欢阴丽华,曾经发出“娶妻当得阴丽华”的感叹,在昆阳之战后,他如愿以偿,将心中的女神娶回了家。

婚后,两人也是相敬如宾,从一而终,即便是刘秀之后又迎娶了河北的郭盛通,同样也没有影响到他们的感情。

这样一来,就没有任何话题性可供炒作,平淡似水的个人生活,也让后世对他失去了兴趣。

不仅是他,包括他的两位妻子,也同样没有话题,刘秀登基后,本想立阴丽华为皇后,但由于郭圣通的家族对他帮助很大,所以,在继位之初,先册封了郭圣通。

不过,若干年后,刘秀提出废掉郭圣通,改封阴丽华时,很快顺利通过,改立之后,阴丽华对郭圣通十分尊重,并且对郭圣通所生几个儿子也是爱护有加。

还有,在继承人问题上,刘秀的儿子们展现了惊人的和睦。

最初,刘秀册立长子刘疆为太子,刘疆的生母是郭氏,但在郭氏不再是皇后之后,刘疆主动上书,表示愿意辞去太子之位,刘秀这才立了阴丽华所生的刘庄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汉明帝。

汉明帝登基后,对自己的兄长刘疆十分敬重,不仅封其高官,还经常性表彰提拔郭圣通的娘家人,就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

不管是刘秀,还是他的妻子,都无法从他们身上营造出花边新闻,也没有什么狗血剧能炒作,感情生活从一而终,后宫女人相互谦让,平淡到毫无素材可挖。


另外,敌人太弱,刘秀太能打,没有冲突性

我们在看小说时,经常会被里面跌宕起伏的情节所吸引,主人公遭遇各种艰难险阻,最终逆袭,获得极大的成就。

包括在看历史人物也是,对于那些历经曲折,最终获得成功的皇帝,印象也会特别深刻。

但这一切,在刘秀身上不存在,他的创业历程,完全是一场强横到离谱的个人秀,只要有他出现的地方,所有问题全部摆平。

在最初起义时,由于形势不利,队伍里人心惶惶,结果刘秀穿着一身铠甲,就在大街上走了一圈,人们看到后,就定下心来,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干。

打王莽军时,刘秀亲自坐镇,将行军计划详细的告知将领,叮嘱好他们每一步细节,只要听他的,都会胜利,反之,就会失败。

而他的成名之战,更是充满了魔幻色彩。


更始元年,为消灭新生的更始政权,王莽派出大军四十二万,由大司空王邑率领,前去征讨,而大军首当其冲的,就是刘秀所在的部队。

当时的刘秀,手下只有数千人,但就是凭借这几千人,将王邑的四十二万大军打得落荒而逃。

期间,还发生了超自然事件,先是电闪雷鸣,之后暴雨倾盆,甚至还有陨石降落,这情节完全就是一部玄幻小说。

刘秀的成名之战,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大获全胜。

而反观他的对手,简直弱得离谱,不管是赤眉,还是绿林,没有一个能扛住刘秀的,整个创业过程,完全是刘秀一路碾压而成。

再看一看其他朝代,如刘邦对项羽,每一场都是强强对决,双方有赢有输,这就让他们的创业过程更加精彩,但刘秀太多强悍,来来回回都是他的戏,这样毫无悬念的故事,实在让人不怎么感兴趣。


其实古代的皇帝,与我们现代的娱乐圈很像,只有做点大事情,或者身上有大新闻,才会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纵观刘秀的一生,太过顺利,并且,成名也太过迅速,从一个喜欢种地的农民到开国皇帝,仅仅用了三年左右的时间,如此速成的皇帝,实在让史学家们没什么料可挖。

因此,刘秀才会很少被人提及,包括在史书中,也大多是一笔带过,但这并不妨碍他是一个伟大的君主,正是他结束了西汉末年的动乱,让老百姓能够修养生息,使国家能够正常发展,近乎完美却十分低调的他,恰恰也是老百姓的福气。




有句话说:没有记载的历史,就是最好的历史。

历史上,有一定的名声但又不那么响亮的君主统治时期,百姓的日子过得反而好过一些。比如汉惠帝、汉昭帝、汉宣帝、汉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隋文帝、唐高宗、明仁宗、明孝宗等。

如果给中国古代的皇帝打分,综合分最最高的可能并不是我们熟知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明太祖、康熙、乾隆等名头很响的皇帝,反而是像光武帝、隋文帝这样的皇帝要名列前茅。

光武帝打天下,手下并没有像张良、韩信、萧何、诸葛亮、刘伯温、徐达、李善长这样我们耳熟能详的功臣名将,手下的邓禹、吴汉、岑彭、来翕、耿弇等,一般人一个都没听说过。说明这些人虽然也是国之栋梁,但真正杰出的,并没有几个。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光武帝的眼光和水平要远超众将,在他的统御下,众将立功立事,成就大业。听从他的调遣就能胜,违背他的告诫便要败,是真正统筹全局的人物。

刘秀的忍耐度极高。因为功高震主、性格倔强,更始帝杀了他的哥哥刘演。刘秀知道后,赶紧回去请罪,平时该喝酒喝酒,该吃肉吃肉,一点悲痛的表情没后,但独自一人躺在床上的时候,便要哭湿一大片。这让更始帝内心颇有些内疚,最后封他为萧王,去河北招抚铜马军。刘秀借此脱身,从此开创自己的事业。

刘秀的度量和胸襟非常大。在招降铜马军后,为了安抚人心,他仅带少量人马进入铜马降军营中,倒头便睡,毫无戒备之心,这让铜马军非常感动,说“萧王推赤心于腹中”,真正诚心归附,刘秀因此而被称为“铜马帝”。朱鲔是更始帝的大将,杀害刘演他是主谋之一。后来他镇守洛阳,刘秀围攻,在得到刘秀不记前仇的许诺后,投降。刘秀果然说话算数,没有再计较,封他为扶沟侯,还传了几代。赤眉军的首领刘盆子在投降后,也受到优待,得以善终。刘秀是为数不多的从社会中下层起家却能善待功臣的帝王。平定天下后,他退功臣任文吏,有远方进贡的珍品,都与功臣们一起分享,但对他们约束极严,避免他们骄纵不法,再对他们动用国法。他的老朋友严光在他称帝后来找他,他以老朋友的姿态相待,夜晚睡觉的时候,严光把脚放在他的肚子上,刘秀仍然像发迹之前一样与老朋友和谐相处。

刘秀平定天下后,以柔道治天下,务必清净,使百姓休养生息。西域诸国在天下再次统一后,自动归附,愿送质子,请求刘秀发兵击匈奴,刘秀不愿意烦百姓而婉拒。

洛阳令董宣因为光武帝姐姐湖阳长公主的奴仆骄纵不法,在拦下公主的车后,亲自以刀击杀这个奴仆。打狗要看主人,董宣一点面子都不给。湖阳公主到刘秀面前告状,光武帝让董宣下跪给长公主叩头道歉,董宣就是硬着脖子不干。刘秀也没办法。长公主说你当皇帝之前,藏匿逃犯,王莽的官吏不敢搜捕;现在当了天子,反而治不了一个洛阳令。刘秀说当皇帝与当百姓是不一样的。最后嘉奖董宣为“强项令”,赏赐30万钱。

阴丽华是当时著名的美女,光武帝发迹前就非常仰慕他的美貌,曾说“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他在昆阳之战后先迎娶了阴丽华,后来为了拉拢河北豪族真定王刘扬,再与刘扬的外甥女郭圣通联姻,还让郭圣通当了开国皇后。(书读多年,记忆失误,初稿写成先娶郭圣通,后娶阴丽华。赖网友“飞云世玉”指正,深表感谢。)但他一直不忘自己的初心,在17年后终于为阴丽华正名,封阴丽华为皇后,封他们的儿子刘庄为太子(汉明帝),郭圣通与她的儿子废太子刘强也都以藩王太后、藩王而得善终。

光武帝在中国古代的皇帝中,无论是功绩,还是人格,都近乎完美,但存在感并不高。这并不令人惋惜,因为历史确如我要说的,没有大事要计入史册的历史,才真正是老百姓的福气。

隋文帝杨坚也与他类似。





刘秀是历史上唯一一个以道德治国的皇帝,以我们今天的概念而言,他就是个老实人。

历史不是选秀,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评价一个帝王如何,不能以他的话题性为标准。

名头响亮的,也许真的是雄才大略、功绩彪炳,但也可能是因为暴虐成性、遗臭万年;而看似默默无闻的也有两种,一种是碌碌无为、不值一记;另一种则是大象无形、润物细无声。



上面四类帝王中,如果以如今吃瓜群众的视角出发,自然会喜欢第一类,他们大刀阔斧、推行变革,挥斥方遒、开疆拓土,大起工程、功在千秋,会让人情不自禁的心潮澎湃、暗生向往。

但如果站在历史亲历者的角度,也许是另一种情况:帝王越是有为,越会给所处的社会带来巨大压力与痛苦。比如汉武帝的雄才大略,让西汉付出了“内竭府库,外罢天下,百姓之死亡,不可胜数”的代价;汉武帝本人,也在晚年发布了《罪己诏》,承认了自己好大喜功给汉朝百姓带来的巨大伤害。

因此,假如我们是穿越到古代的老百姓,一定会心仪第四种帝王。而在这类皇帝中,汉光武帝刘秀是公认的标杆。



古代数百位帝王中,霸气、聪明、英武的并不少见,但从始至终以自己高尚品德治国、并取得了成功的,有且仅有刘秀一个。

自汉武帝时期起,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明面上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底子里,却是以法家为内核,秉承霸道、王道,结合权谋之术,才是皇帝的不二诀窍;无数皇帝声称自己是孔夫子思想的忠实拥护者,但历史上上唯一一个具备太学生身份的皇帝,仅有刘秀一人。

刘秀是正儿八经的汉室宗亲,但在推恩令的“关照”下,王莽篡位期间的他,已经成了个地地道道的小地主。与积极收买人心、策划复兴刘氏大业的哥哥刘縯不同,那时的刘秀每天挖空心思,只是想着怎么把田种好。因为这爱好,他没少受刘縯的嘲笑,甚至被比作汉高祖刘邦碌碌无为的二哥刘喜。

也许正是在亲哥哥的刺激下,在王莽的天凤年间,刘秀前往长安当了一名太学生,系统学习了《尚书》,“略通大义”。这段学习经历,与刘秀本性的品格产生巨大契合,也对其后的人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公元22年11月,刘縯在舂陵(湖北枣阳市吴店镇)发动刘氏子弟共同起事,对于这种随时会掉脑袋的危险项目,众人自然避之唯恐不及:“刘伯升这是要害死我啊!”但随后见到刘秀也全副武装、身穿红衣大帽时,他们则吃了一惊:“老实人也参加这事?看来比较靠谱”,随后放下心来。就这样,依靠着刘秀德性的感召力,刘氏兄弟顺利集结七八千人。

随后,他们与出自绿林军的新市、平林兵结成联盟。在取得一些小胜后,由于战利品分配问题,绿林队伍一度想跟刘氏武装火并;而刘秀则秉承成大事不拘小财的原则,把刘氏宗的战斗所得收集起来让给对方,这才及时化解了危机,双方“大悦”,继续携手战斗。这件事,充分展现了刘秀的危机处理能力、大度的作风。



但在平日里,刘秀仍是一副斯文、甚至胆小的模样,几乎完全躲在霸气、豪迈的哥哥刘縯身后,时常被众将士嘲笑。

但谁也没料到,当面临最大危机的时候,能够率领大家力挽狂澜的,竟然是这位大家瞧不起的懦夫。

在昆阳之战爆发前,面对逐渐逼近的王莽40多万大军,王凤等人率领的8000多义军一边躲在昆阳城内瑟瑟发抖,一边商量着是不是要分钱分头跑路。这时,身为偏将军、寻常时间几乎不说话的书生刘秀挺身而出,以冷静、自信的发言,迅速被众人视为救命稻草;其后,他有条不紊的安排好防守力量后,自己带着13人出城搬救兵;随后,他更是带着区区数千人,勇敢的杀回被40多万大军围困的昆阳城。

面对声势浩大的敌人军阵,刘秀身先士卒,带着3000敢死队冲锋,亲手杀死了多名敌人,众人见状纷纷惊叹:“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见小敌懦弱、遇强敌则无比英勇,刘秀生动体现了何为儒家提倡的仁者之勇。



随后刘縯因功高被害,声名大振、手握兵权的刘秀并没有愤而兵变,反而孤身前往宛城向更始帝刘玄致歉。他的大度、坦荡,不仅使自己逃过了危机,还使起义军避免陷入分崩离析危险。

人前欢声笑语、夜晚以泪洗面的刘秀,最终找到了前往河北独立发展的契机。他依靠建立在高尚品德基础上的人格魅力、领导能力,在河北不断得到各股力量的拥护、吸引了众多人才主动归附,几乎没有使用任何权术,他就一步步成长为当时天下最强大的政治力量。

而在灭掉各路对手、一统天下后,刘秀把他的仁德品质用在了治国方面。

对内,善待功臣,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换取对方手中的权力,双方各得其所;整顿吏治、躬行节俭,奖励廉洁,选拔贤能,官场风气为之一新;以人为本,革除王莽时期的苛政,大规模将奴婢、刑徒释放为平民;与民休息、轻徭薄赋,恢复西汉前期的三十税一制,极大减轻民间压力;重新丈量田地、理清户口,抑制豪强、打击土地兼并......

对外,与其他王朝立国后大肆拓边的作风不同,刘秀深知民间已疲惫不堪,因此采取了偃武修文、不尚边功的政策,除非有重大敌情,绝不轻易对外动武:“知天下疲耗,思乐息肩,自陇蜀平后,非警急,未尝复言军旅” 。

针对周边少数族的威胁,刘秀秉承“柔道”思想,一改汉武帝以来征服作风和王莽的大民族主义,结合休养生息的大方向,制定了以保守为主、以德治边的国政,以友好、互助的政策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成功缓和了民族矛盾,避免大规模的战争,为"光武中兴"的实现提供了稳定的环境。



刘秀的治国之道,虽然没有秦皇汉武、唐宗的豪迈与气魄,但他针对因久经战火而疲敝不堪的民生现状,不用权谋、远离霸道,采取了以德治国、以柔安民的政策,从思想到行动上表里如一,创造了“三代以下称盛治,莫有过焉”的光武中兴。

一言以蔽之:一将功成万骨枯,有为帝王的丰功伟绩,往往意味着老百姓的血泪;而以仁德治国的刘秀,正是因为没有好大喜功、缺少激烈的话题性,才没给史官留下大写特写的机会,从而给一些不太了解历史的朋友留下了乏善可陈的印象。但如果我们抛开看史书的上帝视角,把自己置于刘秀治下老百姓的立场上,就会有这种感觉:皇帝不折腾,则是生民之大幸。




光武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最神秘的一个皇帝。他的成功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

以至于后来的历史学家,都不愿意面对和提及这么一个神仙般的历史人物

别的皇帝都是靠各种智谋手段,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九曲十八弯,最后才成就大业。

刘秀成功的道路在中国历史上是最神秘的,没有人能搞得清楚,他为什么那么快就做皇帝了?

从公元23年起。刘秀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就于公元25年,成为东汉的开国皇帝。

那么是什么成就了他的伟大事业呢?西汉末年,据说当时社会上存在一种神秘的力量,被称之为“图谶”,也就是相当于后世的预言,甚至于他可以预言自己的成功。

他说的话后来都成为现实,比如,非常年轻的时候,他说了一句非常接地气的话:“娶妻当得阴丽华,仕宦当得执金吾”,这个预言准确率很高,正好他被封为将军的那一年,他与倾国倾城的才女阴丽华结为夫妻。

很多神秘的预言,连历史学家都被怀疑自己是在搞历史研究,还是在说神话

所以,光武帝很少被提及。现在大部分历史书都只言片语般略过。

可以说在中国历代皇帝当中最为神秘,最为最为独特的一个,就是光武皇帝。研究它是要付出很多代价的。搞不好会毁了很多历史学家的荣誉、学术地位和学术名誉。

大家想一想,哪个历史学家愿意在自己的历史作品当中说一些神话呢?

特别是科学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研究光武皇帝很可能会背上封建迷信的思想包袱。所以很多现代的历史学家不愿意研究光武皇帝刘秀。

但是古时候的历史著作,比如《后汉书》就对光武帝做出了全面客观的历史记叙。

其实“图谶”,有点类似现在的姓名学,和预测学,以及预言,在古代预言是智慧,也是一种社会力量。

刘秀不是一介武夫,而是比较精通图谶的预言皇帝,甚至于,他的很多事情,他可能早就有预感和预知,比如谶语“四七之际火为主”,如果历史学家要研究刘秀,一定会解读这样的神秘图谶。

但是,一般的历史学家也没有这方面的解读能力,所以往往就避重就轻,不愿意过多的提及光武皇帝刘秀。但是刘秀确实是非常杰出的“千古一帝”。

他恢复了汉朝江山,中兴事业之辉煌,远非南宋、东周这样的开国之君可以相提并论的。他表面上是继承汉代的刘家天下,事实上,他是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经过自己的苦心经营和打拼才重新建立一个秀丽江山。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热心评论和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王莽   王朝   汉武帝   刘邦   史学   河北   西汉   历史学家   只言片语   功臣   帝王   老百姓   皇帝   历史书   话题   财经   历史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