勃列日涅夫是如何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其对苏联又有哪些贡献?

1964年10月11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会议,撤换了当时的领导人赫鲁晓夫,此时的赫鲁晓夫还在黑海边上的别墅度假呢。就这样,统治苏联11年的大嘴巴赫鲁晓夫黯然下台,勃列日涅夫上台。

勃列日涅夫是怎样实现将第一领导人撤换的呢?其实古今中外的方式都差不多。

1、政治斗争:勃列日涅夫和其他高层领导人不断的对赫鲁晓夫的政策进行批评,指责他的改革措施过于激进,对苏联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2、取得支持:勃列日涅夫和他的支持者开始在党内和军队中积极寻求支持,争取更多的人加入他们的行列。

3、联合反对派:勃列日涅夫找到了其他高层领导人和地方政府官员的反对派,组成了一个强大的联盟,一起反对赫鲁晓夫。

4、掌握军队:这是重中之重!在夺权的关键时刻,勃列日涅夫和他的支持者掌握了军队的控制权,确保了他们的胜利。

5、接管政府:在夺取政权后,勃列日涅夫和他的支持者迅速接管了政府机构,并开始实施他们的政策。

赫鲁晓夫到底犯了什么错,让下面这些人如此的反对?大致有两点:

一是背离列宁主义集体领导原则,得罪了高层。这让很多人不满,本来是大家商量办事,结果成了赫鲁晓夫一言堂,这才惹得众怒。

二是经济改革的失败,得罪了民众。根据苏共主席团委员波利扬斯基的报告材料作些分析,当时苏联的生产总值在8年间降低了一半,国民收入降低了2/3,重要的质量指标不断恶化,农业生产形势严峻,老百姓吃饭都成问题。

总的来说,勃列日涅夫夺取赫鲁晓夫政权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政治斗争过程,需要他和他的支持者在党内和军队中寻找支持,组成联盟,掌握军队的控制权。最终,他们成功地夺取了政权,并开始实施自己的政策。

那么勃列日涅夫如何,这位被中国网友戏称为“苏勋宗”的领导人也是个好大喜功的人,但也并非没有什么贡献。例如:

1、改革经济:勃列日涅夫提出的经济改革方案,即“勃列日涅夫改革”,旨在推动苏联经济向更加高效、灵活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引入自贸区、允许私有财产、推行企业自治等,为苏联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推动科技进步:勃列日涅夫高度重视科技进步,提出了“科技优先”的战略,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推进苏联的航空、航天、核能、计算机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使苏联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成就。

3、强化国家安全:勃列日涅夫坚持实行强有力的国家安全政策,对苏联的国防力量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革,加强了军事实力,保护了苏联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安全。

4、推动国际关系: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抄袭中国),积极推动苏联和其他国家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为苏联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尊重和影响力。

看起来勃列日涅夫在苏联历史上是一个杰出的领导人,他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政策,为苏联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不过勃列日涅夫也没有吸取前任的教训,对内的经济改革经过一段时间后也是停滞不前,对外实行扩张主义,继续大搞军备竞赛,扼杀“布拉格之春”,入侵阿富汗,这一系列做法也间接导致了90年代初苏联的崩溃。

归根结底,都是苏联式的独裁造成的。




一场本应该悠闲自在的度假,竟然让赫鲁晓夫一夜之间失去了国内的控制权。

原本呼风唤雨、动动嘴皮子就能决定别人生死的苏共第一书记,破天荒地被踢下政坛,每个月只能可怜巴巴地领着500卢布度日,苏共中央主席团甚至还假惺惺地称这是赫鲁晓夫的“特殊养老津贴”。


而造成这一悲剧产生的,正是赫鲁晓夫一直信任的勃列日涅夫,如果不是他的那通电话,赫鲁晓夫也不至于被骗回莫斯科接受审判。

一通电话让赫鲁晓夫嗅到危机,匆忙从黑海折返莫斯科。

1964年,赫鲁晓夫刚刚过完自己的70岁生日,当时的他虽然年事已高,但仍然满面春光、意气风发。因为就在不久前,赫鲁晓夫凭借雷厉风行的手段把党内的异己统统清算了一遍,国防部长朱可夫、部长会议主席布尔加宁、监察部长莫洛托夫等人皆被撤销了职务。

这样的结果让赫鲁晓夫十分高兴、又恰逢自己的70岁寿诞,于是便在克里姆林宫里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苏联所有高层官员全部盛装出席,他们手举香槟将赫鲁晓夫围在中间,一个劲地赞颂着他的丰功伟绩。赫鲁晓夫最信任的助手、身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的勃列日涅夫更是表达了心中崇高的敬意。


看着眼下局势已经稳定,赫鲁晓夫便决定开始自己的度假计划。仔细回想起来,自己从1953年当选第一书记以来,已经整整11年的时间没有好好放松一下了,眼下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

1964年10月3日,赫鲁晓夫乘坐专机来到了黑海边上的别墅里,正式开始了自己的度假计划。可他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一个星期的时间,麻烦就找上门了!

10月11日上午,赫鲁晓夫正怡然地躺在沙滩上晒日光浴,助理却急匆匆地赶了过来,并小声示意有紧急电话需要接听。他一边破口大骂着、一边毫不情愿地伸了一下懒腰,居然有人胆敢在自己最舒服惬意的时候打扰,一定要好好训斥一下。

赫鲁晓夫刚拿起电话,勃列日涅夫的声音就传来出来:“赫鲁晓夫同志,很抱歉在您度假的时候打扰,但现在有个十分紧急的事情要告知您。”

见是自己最信任的助手,赫鲁晓夫心中的怒火顿时消了一半,他平整了一下心态询问起到底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现在主席团正在讨论您关于划分农业机构的草案,希望您能够赶紧回莫斯科参加会议。”勃列日涅夫回答道。


对于这个要求,赫鲁晓夫是十分怀疑的,自己是苏共第一书记、而勃列日涅夫是主席团主席,如果没有他们两个人点头,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是根本不可能召开会议的,除非莫斯科发生了重大变故。

想到这里,赫鲁晓夫敏锐地嗅到了阴谋的气息,他果断拒绝了回莫斯科的要求。

事实上正如赫鲁晓夫所想的那样,莫斯科发生了重大变故。就在当天,中央主席团就召开了撤换赫鲁晓夫的会议,并且决定由勃列日涅夫担任新一届的第一书记。所以那个电话的目的就是诱骗赫鲁晓夫返回莫斯科、然后将他控制起来。

见赫鲁晓夫不上当,勃列日涅夫在下午又拨通了电话,这次他的态度带着些许强硬:“赫鲁晓夫同志,因为这场会议十分重要,如果您拒绝回莫斯科,主席团将在您缺席的情况下继续讨论。”

虽然赫鲁晓夫意识到了危机的存在,但他对自己的威望和手中的权力还是有绝对自信的,毕竟国内的政敌大都已经被降伏,谁又能动自己分毫呢?


所以,抱着这种盲目自信的心态、再加上对当时莫斯科局势的不了解,赫鲁晓夫坐上了回莫斯科的专机。

刚刚落地莫斯科,赫鲁晓夫就被控制起来,一身职务瞬间被扒得干干净净。

10月13日傍晚,一架飞机缓缓落在莫斯科机场,正是赫鲁晓夫的专机。等他走下飞机的那一刻,立即意识到情况已经超出了自己的想象!


偌大的机场,竟然只停着自己这一架飞机,显得格外空荡静谧。更让他感到心慌的是,赫鲁晓夫以往回到莫斯科,政府的大小官员都会整齐划一地守在这里迎接,而这次又是勃列日尼夫亲自打电话请自己回来的,他不应该来这里接机吗?而现在,只有一辆汽车孤零零地停在那里。

赫鲁晓夫没有办法,只能孤身一人坐着汽车赶回克里姆林宫。


刚进到会议室,所有人直勾勾地看着赫鲁晓夫,眼神中充满敌意。向来乖顺的苏斯洛夫、勃列日涅夫、米高扬等人频频发难,逐一列举他在政策上的失误之处。

赫鲁晓夫被劈头盖脸地指责了一顿,心中的怒火霎时间燃起,在会议上粗暴地进行反击,并且不顾形象地大骂起来。可是木已成舟,主席团早就决定撤销赫鲁晓夫第一书记等重要职务,只保留中央委员的虚职,可是因为他的态度极其傲慢、而且言行举止充满了侮辱性词汇,主席团最终更改决定,撤销掉了赫鲁晓夫的全部职务!


最终,向来高傲的赫鲁晓夫垂下了头颅,在辞职申请书上签上了名字,并且在广播中宣称是因为身体原因而自愿辞职。

就这样,苏联的赫鲁晓夫时代就此终结、进入了勃列日涅夫统治时代。

都说勃列日涅夫统治时期是苏联的巅峰,那他都做了哪些贡献呢?

苏联的巅峰期在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之间,也正是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 经济发展飞速提升。

赫鲁晓夫曾经致力于农业改革,但是效果却稀松平常,勃列日涅夫上台后开始转变思路,开始逐步减少政府对市场的管控,利用供需关系进行市场的自主调整。


正是这条策略把苏联僵硬的经济“盘活了”,在他执政的16年时间里,社会生产总值增长了1.5倍,国民收入增长了1.4倍,职工的平均工资从96.5卢布上升到了172.7卢布,逐步缩小与美国的差距。

  • 增加军费投入,军事实力上一度碾压美国。

勃列日涅夫一上台就宣布,把八成以上的工业投资用来发展军事工业,苏联的军费每年提升。1965年时军费开支是326亿卢布,而到了1981年卸任时,已经提高到了1550亿卢布。这样的增长速度让当时的美国也望尘莫及。


在如此巨大的投入下,苏联军事势力暴涨并且超过美国,首次在冷战中夺得主动权,如此一来美国的尼克松总统便开始主动示好,邀请勃列日涅夫一同签署了许多缓和军备竞赛的条约。

  • 改善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赫鲁晓夫时期,苏联与邻国的关系一度剑拔弩张,而勃列日涅夫则提出了“欧洲缓和”的外交主张,把和平放在首位,争取能够与欧洲国家取得合作。经过他的不懈努力,苏联与西方的贸易合作频繁起来,十几年的时间贸易额增长了6倍。


与此同时,勃列日涅夫还大力帮扶亚非拉的落后国家,扶植起了一大批亲苏政权,在世界各地建立军事基地,为以后继续争霸做足了准备。


可以看出,勃列日涅夫和赫鲁晓夫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在政策上自然也有许多差异。

虽然勃列日涅夫夺取政权的方法令人可耻,但在他的统治下,苏联实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不争的事实。




勃列日涅夫,是靠政变上台的。斯大林死后,在马林科夫与赫鲁晓夫的斗争中,勃列日涅夫选择了支持赫鲁晓夫。作为回报,赫鲁晓夫让他当上了中央政治局副主席,然后是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但是,1962年后,赫鲁晓夫的领袖地位开始被动摇。

勃列日涅夫表面上仍站在赫鲁晓夫一边,但却在1964年,借赫鲁晓夫5个月不在莫斯科之机,暗地里主导策划了推翻赫鲁晓夫的阴谋。赫鲁晓夫出访斯堪的纳维亚和捷克斯洛伐克归来后,没有回莫斯科,直接到黑海度假。

10月12日,赫鲁晓夫接到勃列日涅夫的电话通知,要他回莫斯科参加第二天的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苏联的农业问题。当赫鲁晓夫到达莫斯科机场贵宾厅后,发现克格勃首脑弗拉基米尔正在那里等他。弗拉基米尔通知赫鲁晓夫,他已被赶下了台,并劝他放弃抵抗。

弗拉基米尔是赫鲁晓夫一手提拔起来的,被当作是最忠实可靠的盟友,完全没有想到他会加入敌方阵营。随后,赫鲁晓夫被直接带到克里姆林宫,在那里接受了猛烈的批判后。勃列日涅夫曾计划逮捕赫鲁晓夫,但最后还是只将他软禁在家里。

与赫鲁晓夫相比,勃列日涅夫没那么粗鲁、专制。他强调集体领导,愿意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没有进行过大量的讨论、没有获得政治局大多数人的同意,他绝不独自作出决定。但是他仇视改革,容忍腐败,平庸而谨慎,是一个极端的保守主义者。

这使得勃列日涅夫任内,国家基本稳定。除了斯大林,勃列日涅夫是统治苏联时间最长的国家领导人。他一方面注意改善国际关系,一方面又努力扩军,军费开支最高时达国民生产总值的12.5%。苏联成为军事超级强国,正是在勃列日涅夫期间。

和其他苏联领导人一样,勃列日涅夫大搞个人崇拜,尤其是在后期。他还对各种奖牌奖章有谜一般的喜爱。他自己给自己颁发“列宁勋章”、“英雄勋章”、“胜利勋章”和“金星勋章”。70岁生日的时候,他被授予苏联元帅。

勃列日涅夫的另一个爱好,是亲吻他国际国内的政治家同伴们,而且亲得十分狂野。他最著名的吻,是1979年,在东德成立30周年纪念大上,与东德领导人昂纳克之吻,被称为“兄弟之吻”。尽管他们深吻的,是对方的嘴唇而不是脸颊。




1964年10月,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谢列平等人发动“宫廷政变”把赫鲁晓夫赶下台。勃列日涅夫发动政变以后,很多人不看好勃列日涅夫。美国人,甚至评价勃列日涅夫比傀儡领袖强不了多少。但是,谁也没有料到,勃列日涅夫竟然做了18年的苏联最高领导人,成为苏联建立以来继斯大林之后掌权时间最长且“善始善终”的第二个人。

1955年,东欧的匈牙利出现内乱,内乱源头是总统将富有改革思想的总理开除。结果导致,大规模的学生示威游行,要求匈牙利改革,重新任命被开除的纳吉为总理。示威者还把斯大林的雕像给推到了,场面一度混乱,匈牙利安全部队向示威学生开枪。苏联军队很快介入,开始朱可夫建议赫鲁晓夫撤军。但是, 不久又进入匈牙利进行了残酷的镇压。赫鲁晓夫的名声因此受损,担任受损的不仅仅是赫鲁晓夫连苏联也被他搞臭了。1957年,苏联国内很多人起来反对他,并向他发难。不久,赫鲁晓夫将指责他的反对派,进行驱逐或者被调往其它地方任职。其中,还有德高望重的朱可夫,也被解职了。

1964年10月14日,赫鲁晓夫在黑海渡假时,国内发生了政变。据说,政变前夕,勃列日涅夫、波德戈尔内、谢列平等人决定,必须紧急召开一次特别主席团会议,在会上把赫鲁晓夫罢免。当人手召集以后,大家让勃列日涅夫打电话给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推迟,最后让苏斯洛夫来打,他说:“我跟他(赫鲁晓夫)一起共事多年,人家怎么理解我呢?我说不行就不行。”当时的特别主席团会议当中,有四个人资格最老,米高扬、柯西金、苏斯洛夫、勃列日涅夫。其中,勃列日涅夫资格最老,最后来的选举中他当选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据说,赫鲁晓夫在主席团会议上签署“退休声明”后,他想在会议上提一个要求。赫鲁晓夫还没有把话说完,勃列日涅夫便打断了他,斩钉截铁地说:“这办不到!”场面相当的尴尬。不过赫鲁晓夫下台以后,勃列日涅夫对他没有追究,人生自由被限制外,并没有对他怎么样。

勃列日涅夫上台以后,第一就是巩固自己的地位,他将与他一起参与政变的几个老臣,全部换掉,安插自己的亲信。在1966年,勃列日涅夫成功当选苏联第一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当政的18年中,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鼎盛,其核武力量也在他当政时期,超过了美国。可以说,在当时的美国在军事上也甘拜下风,所以苏联在那是成为军事上的超级强国。到了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也实行个人崇拜,经济保守。加上在1979年出兵阿富汗,拖累了苏联的经济。此外,勃列日涅夫在晚年疾病缠身,性情变得暴躁易怒,行动也缓慢。据说,晚年还闹了不少笑话。1980年莫斯科举行奥运会,勃列日涅夫拿着讲话稿念道:“圈!圈!圈!圈!圈!”旁边的人低声对他说:“这不是‘圈’,而是奥运会的五环标志。讲话在下面!”虽然说,晚年的勃列日涅夫病重,但是很多人不希望他退下来,直到他去世前一年还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可见他在前苏联的威望,还是蛮高的。所以,很多人称他为“苏联的乾隆皇帝”。




勃列日列夫其实是平庸而已,他本人是非常爱国和尊重先烈的,赫鲁晓夫反斯大林,他不是,而且他还追授和平反了很多先烈,平反斯大林的儿子(斯大林自己都错怪自己儿子)给死去的朱可夫加封国家荣耀……当然他也很自恋,给自己这个政客加了无数军功军衔,不过苏联解体的隐患是赫鲁晓夫种下的,和他这个庸人无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9

标签:赫鲁晓夫   苏联   黑海   苏维埃   斯大林   匈牙利   苏共中央   莫斯科   军费   主席团   勃列日涅夫   美国   政权   领导人   贡献   会议   财经   经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