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春秋时期四大强国之一,为何商鞅变法前却沦为一个二流国家?

早在春秋时期,秦穆公便已经称霸西戎,使得秦国成为春秋霸主之一,然而到了战国初期商鞅变法之前,秦国却彻底沦为了一个二流诸侯国,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接下来,就让我们回顾一下,秦国的百年衰退期。

东出之路被晋国阻绝,秦国常年与晋国交战

秦国自占据关中之后,从秦宣公时便开始尝试东出,先后多次与晋国交战,甚至在“栎之战”和“迁延之役”中两度击败晋国。秦穆公即位后,则继续贯彻东出国策,在即位后的第一年,便亲自带兵东伐茅津戎,兵锋直指函谷天险。

函古天险乃是晋国封锁秦国东出的关键,秦穆公此举无疑极大刺激了晋国,于是晋献公采取“假虞灭虢”之策,夺取了崤函和茅津渡的控制权,之后又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中两度击败秦国,从而彻底断绝了秦国的东出之路

由于晋军占据地利优势,在东出之路彻底被阻断的情况下,秦穆公意识到,如果继续与晋国打下去,非但无法突破晋国的封锁,反而会使秦国陷入危机,于是只好暂时和晋国休战,转而向西发展。

此后,经过一系列征战,秦穆公先后消灭西戎国家12个(另说20个),又击败蜀国等函谷关以西国家,从而拓地千余里,称霸于西戎

称霸西戎后,秦国国力得到增强,于是再度开始尝试东出,不过由于晋国国力强大,又占据地利,因此从秦穆公之子秦康公时期开始,秦国便开始采取联楚抗晋的策略,不断与晋国争夺崤函控制权,意图打通东出通道

而晋国为了彻底封锁秦国,也采取了多种策略,一是在河西驻扎精兵强将,又筑城修垒,不断巩固对河西的统治;二是拉拢和扶持吴国,从东部对楚国形成牵制,减轻自身压力;三是作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多次联合中原诸侯国攻打秦国,削弱秦国国力。

正如《秦晋交兵表》中所述,“秦、晋七十年之战伐,以争崤函。而秦之所以终不得逞者,以不得崤函”。在双方的长期交战中,秦国虽然也曾取得胜绩,但由于两国国力差距太大,晋国始终牢牢掌握着崤函通道,秦国非但没能打通东出通道,反而使得国力损耗严重。

秦景公与晋国重修于好,但秦国又陷入严重内乱

从秦康公时期开始,此后历经秦共公、秦桓公,直到秦景公嬴石即位之初,秦晋两国连年交战已经长达七十余年,常年的交战导致秦晋两国国力严重衰退。因此,在晋悼公去世后,两国历经数年和谈,最终于景公三十年(前547年)结盟修好。

秦晋和解之后,晋、楚、宋、鲁、卫、陈、郑、曹、许、蔡等十四国亦于次年召开“弭兵会盟”,列国暂时和解,此后诸侯之间再也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在诸侯息兵的大背景下,秦国也迎来了难得的休整期。期间,秦国只有在秦哀公时,曾出兵救援在“柏举之战”中惨遭战败的楚国。

此后,历经秦前惠公和秦悼公两代治理,秦国国力有所恢复。直到秦厉共公时,秦国才再度对外扩张,不过扩张的对象却是在西部,秦厉共公先是攻打西戎大荔,夺其王城;前457年又率军讨伐绵诸,前444年则出兵攻打义渠,俘虏其国王。

秦厉共公统治后期,曾经的中原霸主晋国发生严重内乱,即“三家分晋”,无暇顾及秦国。而与此同时,秦国由于国政被旧贵族所掌控,在秦厉共公之子秦躁公去世后,同样陷入了严重的内乱

秦躁公去世后,秦国旧贵族拥立秦躁公之弟秦怀公即位,秦怀公在位期间非但无法掌权,更是在秦怀公四年(前425年)时被逼自尽,大臣又拥立其孙嬴肃为君,是为秦灵公。秦灵公在位十年去世,大臣们又拥立其叔父秦简公嬴悼子即位,秦灵公之子嬴师隰则被迫流亡在外。

秦灵公在位期间厉行改革,削弱贵族特权,例如允许官吏、百姓带剑,打破了只有贵族才能带剑的特权,实行按土地亩数征收租税的政策,承认“私田”合法性。但与此同时,东边魏国的魏文侯也在任用李悝变法,秦国的压力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日渐增强

秦出公后内乱逐渐平息,但却不敌强邻魏国

自“三家分晋”之后,魏国便开始不断与秦国争夺河西之地,秦国东部压力骤增。虽然在秦灵公时,秦国便已经开始沿黄河修筑防御工事,但随着魏国变法后国力大涨,尤其是吴起出任魏国主将后,秦国仍然难以抵御魏国的进攻。

魏文侯三十七年(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命其率兵夺取河西,吴起率兵先后攻占秦国河西的临晋、元里、洛阴、郃阳等地,并于此筑城巩固对河西的统治。次年,吴起再度率兵攻秦,一路长驱至郑县,秦国被迫退守洛水以西,河西之地尽丧。秦简公为防止魏国再度西进,只能命人于东境修筑长城。

秦简公去世后,秦后惠公嬴仁即位,此时秦国“四代乱政”已经接近尾声。为了夺回河西之地,秦惠公十一年(前389年),秦惠公率50万大军攻入河西,结果于阴晋惨败于魏将吴起,此后魏国修筑河西要塞以压制秦国,直到吴起离开魏国前,秦国都始终没有机会夺回河西之地。

秦惠公去世后,其子秦出公即位,由于年仅两岁,由其母主持朝政,重用宦官和外戚,以致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这种情况下,流亡在外近三十余年的嬴师隰,在左庶长菌改的帮助下返回秦国。

秦出公之母得知消息大惊,连忙派军队前去捉拿,结果军队途中哗变,将嬴师隰及其随从一起迎回了雍城,并随即发动兵变,杀死秦出公母子,把他们沉入深渊,之后拥立嬴师隰即位,是为秦献公。

秦献公即位后,对内大肆推动改革,包括废止人殉、迁都、扩大商业活动、编制户籍和推广县制等,对外则数次发动收复河西的战争,虽然多有斩获,但已经沦为二流诸侯国的秦国,始终难有实质性进展,直到其子秦孝公即位之后,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国力才重新恢复。

如上,自秦穆公称霸之后,秦国由于东出之路被晋国断绝,常年与晋国交战,导致秦国迅速进入衰退期。虽然后来晋国陷入内乱,但秦国亦遭遇“四代乱政”,继而又迎来强邻魏国,结果导致历经百年衰落期的秦国,就此从春秋霸主沦为了二流诸侯国




作为战国四大强国之一的秦国,之所以会在战国初期,衰落成一个二流国家,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有两个。

一是因为晋国的存在,晋国太强,导致秦国在整个春秋时期,根本就走不出函谷关。二是因为秦国有一个特别不好的制度,叫做殉葬。有能力的大臣,在国君死后都会被拉去殉葬。这样一来,秦国就出现了无人可用的局面,自然会逐渐衰落了。

当然,想要更好地说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得简单来回顾一下,秦国的特殊历史。要不然我们恐怕很难理解,为什么秦国后来会出现那些特殊的问题。

秦国的先祖,原本是周王室的御用马夫。在西周时代,养马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军队实力。所以后来,周王室见到秦国的先祖,养马养得实在不错,也算是有点功劳,所以就分了一块地,封给了秦国的先祖。

这块地方,大致在今天的甘肃天水一带。因为这块地方,在当时叫做秦地,所以后来被分到这块地方的人,就称之为‘秦人’。

秦国的国号,也是这么来的。

在西周时期,甘肃这边绝对是真正的不毛之地。当时所谓的中原,指的是以黄河中下游为核心的那一带。至于甘肃这边,基本就没什么人生活。偶尔有一些人,也被周王室视作蛮夷,根本不受周王室的管辖。

所以,当时周王室对秦人先祖的分封,基本上就是一张空头支票。估计当时周王室也没想过,让秦人先祖在这边壮大到什么程度,只是想要给他们一块地方,替周王室更好地养马而已。

不过,这对于秦人先祖来说,倒是也足够了。有这么一块地方,总比没有强。虽然暂时看起来差一点,但是也可以日后慢慢建设嘛!

所以,从这时开始,接下来的上百年时间里,秦人的先祖,就开始了漫长的建设道路。不但让原本恶劣的生存环境,变得更适合生活,同时还从周围的戎狄手里,抢到了不少地盘。

对于秦人的先祖来说,被封在这么一个穷乡僻壤,倒也未必就一定是坏事。至少,封在这边的话,完全可以合法扩张。不像黄河中下游那一带,所有的地盘基本上都被瓜分干净了。再想扩大地盘,就只能和其他诸侯国打仗,根本就不合法。

而秦人这边,只要打退了戎狄,打下来的地盘,基本上都可以归秦人自己占领。

所以,接下来的上百年时间里,在整个西周中后期,秦人的先祖不断扩张地盘逐渐扩大到关中地区。关中地区在中国古代,向来是真正的兵家必争之地,易守难攻。这也为后来秦国特殊的地理位置,埋下了一个伏笔。

不过,请注意,直到这个时候,我们依然只是称秦人,而没有称秦国。

因为当初周王室分地盘的时候,根本就没给秦国任何爵位和封号。导致秦人的先祖,虽然已经实际占领了很大一块地盘,但实际上还不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只是周王室的马夫而已。这种尴尬的处境,在整个西周时代,其实一直都没有被解决。

不过,到了西周末年的时候,一个特殊的历史事件,终于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件事,就是西周灭亡。

西周末期,随着犬戎攻破了西周首都镐京,周幽王被杀,西周自此灭亡。镐京被攻破之后,各地诸侯国纷纷派兵前来救援,这其中就有秦人这一脉。当时的秦人,虽然还没得到正式册封,但麾下同样有一支军队。所以当时秦人的先祖,也参加了这次救援行动。

最终,在诸侯们的合力营救下,犬戎被赶跑了,但是镐京也被付之一炬。所以在这之后,周王室只能迁都洛邑,东周自此开始。与此同时,秦人的先祖还和其他诸侯一起,拥立了周平王登基。

此时的秦人,既有护驾之功,又有拥立之功。再加上之前多年养马的功劳,再不给一个爵位,好像也有点说不过去了。所以,新即位的周平王,终于是大方了一次,给秦人的首领封了个爵位。但不得不说,周平王还是有点小气。哪怕秦人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周平王依然只是给了一个伯爵而已。

相比之下,宋国是公爵,齐国是伯爵。秦国的爵位,远远逊色于他们。

不过,对于秦人来说,这个结果已经很好了。至少,从这时开始,秦国算是正式成立了。而且,最关键的是,在这场西周灭亡的闹剧当中,秦国不光得到了一个正式建国的许可,同时还得到了一张重要的空头支票。

当时周平王迁都之后,除了给秦国一个伯爵之外,同时还许诺给秦国,只要秦国可以赶跑西边的犬戎,所有收回来的地盘,都归秦国自己所有。当时西边的所有地盘,都已经不归周王室所有。所以周王室的这个许诺,自然也没什么价值,还是得靠秦国自己去打拼。

但问题是,周平王的这个承诺,等于是给了秦国一个合法扩张的权力,这就好办了。

相比之下,同时代所有地处中原腹地的诸侯国,为了争夺一些已经成熟的地盘,早已闹得不可开交。但秦国却可以肆无忌惮地在西方扩张,而且还是合法的。有了这个合法扩张的权力之后,接下来的秦国,就算想不强大,都不可能了。

此后的百年里,秦国历经九代国君的扩张,终于占领了整个关中,成为了真正的大国。到了第九位国君秦穆公在位的时候,秦国几乎已经彻底占据了关中地区,而且拿下了函谷关这种天险要塞。自此之后,秦国就变得进可攻退可守,完全可以挡住函谷关以外的诸侯国的进攻了。

与此同时,秦穆公在位的时候,中国历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秦穆公在位初期的时候,当时正赶上齐桓公称霸的那段时间。当时周王室已经衰落,各大诸侯国纷纷开始争霸。而齐桓公的成功称霸,则是为其他诸侯国起到了一个表率作用。所以在这之后,整个春秋时代,其他所有诸侯国,基本上都是按照齐桓公的路子来的。

当时的秦穆公,自然也有志于争霸这件事。但问题是,以秦国特殊的地理环境来说,想要争霸,首先得走出关中,深入中原才行。到了这个时候,函谷关天险的存在,就成了一柄双刃剑。

一方面,因为函谷关的存在,其他诸侯国想要攻入关中,几乎不太可能。但另一方面,秦人想要走出函谷关,也变得困难重重。

当时的秦国,在东边只有三个邻居,分别是晋国、周王室以及楚国。这三个邻居,哪个都不是秦国能轻易战胜的。尤其是走函谷关这条路的话,就势必要和晋国争夺地盘。而当时的晋国,几乎可以说是等同于齐国的一流强国。秦国想要从这样的强大诸侯国手里占便宜,难度自然可想而知。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秦穆公其实并没有想过要和晋国开战,而是想要通过联姻的手段,从对方手里换取一条通道。

此后的几十年里,秦穆公首先迎娶了晋国老国王的女儿,成了晋国的女婿。但结果,晋国根本不买账。晋国倒是认秦穆公这个女婿,但想要通道的话,那真的是门都没有。

然后,老国王去世,老国王的儿子,也就是秦穆公的一个大舅哥即位。这位大舅哥即位之后,依然不肯给通道。所以双方只能动武,动武的结果,就是这位大舅哥在战场上被抓,但晋国本身无损。所以最终,双方只能恢复友好关系,大舅哥把自己的儿子送到秦国做人质。

对于这个被送来做人质的大侄子,秦穆公可以说是费尽了心血,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本想着这小子回国之后,能够卖秦穆公这位老丈人一个面子。但结果,在那位大舅哥临终之前,这位侄子兼女婿,根本连招呼都没打,就逃回了晋国。而他回到晋国之后,同样也是不承认之前的所有承诺。

这下子,秦穆公终于急了。所以,在这之后,秦穆公干脆找到自己的另外一位大舅哥,支持他回国做国君。在秦国的全力支持下,这位大舅哥顺利回国,抢回了王位。至于那位女婿兼侄子,最后就只能战败被杀了。

而这位被秦国支持回国的大舅哥,就是历史上那位大名鼎鼎的晋文公。

晋文公回国之后,其实依然不打算承认之前的承诺。晋文公也不傻,知道放秦国东出的危害有多大。当时的晋国,正有志于成为下一个霸主国。老牌霸主齐国,在齐桓公去世之后,内部陷入了混战,早就丢掉了霸主的位置。而南方的楚国,则是虎视眈眈,成了晋国最大的对手。

这种局面下,如果放秦国东出,无疑是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新的对手,晋文公自然不会答应。但同时,晋文公又比之前两任晋国国君聪明,知道不能轻易得罪秦国。

所以接下来,晋文公就联系秦惠公。大致意思就是,我家老祖宗打下来的地盘,我肯定是不能轻易给你。但是我们可以联手去打楚国,这样打下来的地盘,我们对半分。我能彻底压制楚国,你也能得到东出的通道,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秦穆公一听,觉得也很有道理。所以接下来,秦国就开始帮着晋国打楚国。正是因为秦国的帮助,晋国很快就把楚国给打下去了,所以不久之后,晋文公顺利称霸,成为了春秋时代的第二位霸主。

但是,打着打着,秦穆公发现事情有点不对劲了。

秦穆公发现,虽然秦国和楚国打了好几个来回,地盘也确实占了一些。但同时,晋国得到的地盘更大,而且秦国还是没有东出的道路,依然被晋国堵在了西边。这样下去的话,如果楚国被灭了,那晋国就彻底把所有通道都堵死了,秦国就再也别想东出了。

就算为了秦国东出,秦国也不能再打楚国了。非但不能再打,反倒是要帮助楚国,抗击晋国。

于是,从这时开始,秦国又开始转变国策,转为联楚抗晋。

到了这个时候,秦国和晋国之间,注定已经不可能善了,肯定是要打一架之后,才能重新开始谈条件。所以,此后不久,趁着晋文公去世,秦国果断派兵,偷偷进入中原腹地,打算在中原腹地驻军,打下一块飞地。

但没想到的是,新即位的晋国国君,同样也不是软柿子。得知此事之后,果断在崤山设伏,最后一举重创秦军。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崤山之战。

崤山之战结束后,此后的几年当中,秦国又多次和晋国交战,基本上都是败多胜少。毕竟,从国力的角度来说,晋国要强太多了。直到最后一次,秦国勉强打赢了,算是报了之前崤山之战的仇。但是在这之后,秦穆公也知道,秦国肯定干不过晋国。所以只能重新和晋国议和,双方继续做好邻居。

几次东出的失败,开始让秦国的统治阶层明白,东出或许已经不现实了。想要东出,就不可能绕过强大的晋国。而面对晋国,秦国之前什么招数都用了,依然不管用。所以,只要晋国强大一天,秦国就注定不可能有东出的机会。

至于连晋灭楚,从楚国那边打开通道,那就更不现实了。一旦楚国被灭,晋国瞬间占据天下超过一半的地盘。到时候别说东出,秦国被晋国反过来灭掉,都是有可能的。

所以,从这时开始,秦国又一次转变了国策,开始把东出的国策,调整为统一西方。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此后整个春秋中后期,秦国都没有再去试着东出,而是一直在西边扩张,逐渐统一了整个西方。

除此之外,秦穆公临终之前,还做了一件事,这件事也是彻底改变了秦国的历史走向。秦穆公临终之前,直接下令,要求一百多人为自己殉葬。

殉葬这件事,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并不算稀奇。尤其是在先秦时期,更是司空见惯。但问题是,秦惠公要求为他殉葬的这一百多人里面,不光有他的妃子和奴隶,还有当时秦国内部最有才华的几个大臣。

让朝堂上最有才的几个大臣殉葬,真不知道当时秦穆公是怎么想的。

秦穆公的这个做法,无疑是开了一个坏头。自此之后,秦国之外的人才,一听到秦国的名字,都会不断摇头。毕竟,没有哪个人才愿意心甘情愿去给别人殉葬。所以在这之后,中原诸国的人才,宁可去宋国鲁国这样的二流国家做官,也不愿意去秦国执政。

与此同时,地处中原的晋国,也开始为了压制秦国,对秦国进行各种封锁。除了经济上的封锁,禁止商人通过晋国国境,向秦国买卖东西之外,晋国也开始在中原地区进行文化输出,宣传秦国只是一个愚昧落后的国家。所有人才要是去了秦国,以后都得殉葬。

当时那个时代,又没有报纸或者电视这种东西,秦国人又被堵在函谷关以西,根本走不出来,想解释都没法解释。所以时间长了之后,大家都觉得秦国不是什么好地方,自然也没有人才,愿意去秦国做官了。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孔夫子周游列国的时候,好多国家都去了,唯独不去秦国的原因。除了秦国比较远,晋国又不让他们去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当时的人们,秦国太过野蛮落后,根本不值得去传播自己的学问。

没有外部的人才引进,再加上晋国又进行各种封锁,这样一来,秦国想不衰落都难了。所以接下来的两百多年里,秦国一直在不断衰落,逐渐从四大强国之一,衰落成了一个二流诸侯国。

当然,凡事有弊就有利,秦国衰败的原因,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秦国日后可以延续甚至崛起的原因。正是因为秦穆公去世的时候,把所有人才都殉葬了,所以后来秦国没有出现晋国那边的六卿世家,没有出现‘三家分晋’或者‘田氏代齐’这样的情况。

与此同时,正是因为晋国挡住了秦国的发展,所以在整个春秋时代,秦国只能向西边发展,最终统一了西方。这也为战国时期,秦国具有广阔的后方,可以独自面对六国的围攻,埋下了一个伏笔。




秦穆公去世不久,秦国就开始和晋国死磕,这一打就是上百年。晋国充分发挥了中原霸主的影响力,号召诸侯讨伐、封锁秦国,再加上期间秦国没有大作为的明君,慢慢就掉队了。

一、秦晋交战上百年,秦国越打越弱

秦穆公去世不久,晋国违背盟约,率先发难,秦国反击,之后来来回回打了上百年。

公元前620年,秦穆公、晋襄公去世后,晋国各方势力为谁当君主发证了争执。重臣赵盾打算立晋襄公的弟弟、身在秦国的公子雍,秦国很高兴,派大军护送公子雍回国;晋襄公的夫人打算立自己的儿子,经过一番较量,赵盾一方做出了让步,为了防止公子雍作乱,晋国伏击了护送公子雍的秦军。

秦国自然不服,第二年就开始了军事报复。之后几十年,双方来来回回的攻打对手,今年你伏击了我,明年我就来找回面子。在相互攻打的过程中,秦国明显处于弱势:

首先,晋国当时是中原霸主,号召其他国家联合攻秦。有名的就有两次:公元前578年,晋国联合齐、鲁、宋、卫、郑、曹、邾、滕攻秦;公元前559年,晋国再次联合鲁、齐、宋、卫、曹、莒、邾、滕、薛、杞、小邾及郑等国攻秦。这两次军事行动,都深入了秦国的腹地,秦国损失惨重。

其次,秦国西部的戎狄实力还很强,趁机不安分起来。西部戎狄部落一向是秦国的死地,秦国先前在征服戎狄部落时,先后还搭上了三位国君的性命,秦武公、秦穆公等崛起后,才开始稍稍老实。秦国在和晋国死磕时,戎狄部落趁机崛起,比方说后来的义渠就是在这个时候壮大起来的。

二、晋国占领崤函通道,封锁秦国

要想获得中原诸侯的认可,就必须向黄河流域发展,楚国如此,秦国也是这样做的。

自从晋献公假道伐虢、占领虢虞两国后,就彻底控制了崤函通道,将秦国牢牢锁死在西部。

晋国的封锁是全方面的:

首先是控制经济。中原国家、商人要想和秦国做贸易,就必须经过晋国的关卡,层层赋税阻碍了秦国的贸易活动;

其次是控制人才。中原士子进不去,秦国百姓出不来,秦穆公去世到商鞅变法前,几乎没有优秀的人才进入过函谷关;

最后就是控制舆论。大肆宣传秦国的野蛮风俗,比方说凶狠野蛮、居家同住、殉葬等。

任何时代,一个国家缺乏足够的外部沟通,都会越来越弱,大清帝国如此,秦国也是这样的。

三、臣强君弱,秦国内乱不止

春秋末年,各大诸侯国陷入了和周天子一样的困境:大夫实力强大,威胁国君的地位。

最有名的就是: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秦国掌权的是一些庶长,自秦共厉公后,一度架空、甚至诛杀国君,君臣矛盾尖锐,国家陷入了困境。

庶长权力过大,国君驾驭不住朝廷)(意同)

秦躁公在位时,指挥不动群臣,义渠国一直攻到渭河流域,秦国才开始反击,躁公在极度郁闷中离开了人世;秦怀公更是倒霉,做了几年傀儡后,干脆被庶长鼌逼得自杀了。

直到秦献公上位后,才慢慢改变了这种局势。

秦国衰弱的启示:

1、不要轻易招惹强大的对手;

2、两线开战后果很严重;

3、内部矛盾比外敌更可怕。

参考资料:《史记·秦本纪》《史记·晋本纪》




秦国原本在春秋时期属于四大强国之一,在战国时期也是七雄之一,但是在春秋末、战国初时,秦国对比其他几大强国,实际上已经算不上强国行列。这时秦国不仅国力衰弱,军事方面也不行,疆域比起之前也缩小了很多,基本上已经沦为二流国家。所谓“弱国无外交”,此时秦国霸业已衰,为此遭到了中原诸侯的排挤,被当成戎狄一样对待。

那么问题来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为何会在春秋末、战国初时沦为二流国家呢?

主要原因有两点:国君能力有限,自秦穆公去世后,到秦献公即位之前的这段时期中,在位的秦国君主能力平平,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尤其是秦献公即位之前的几任秦君,当时秦国甚至还出现了大臣专权的情况,导致秦国日渐衰落。

也不是说这段时间秦国就没有出过有能力的君主,比如秦景公,只不过他们在位时刚把国家治理得有点起色,但后世之君却能力不行,秦国依然只能继续衰落。如果在这段时间中,秦国能连出几位像秦献公、秦孝公、秦惠文王那样有能力的君主,即便不能带领秦国更加强大,也至于会衰落成二流国家。

除了秦国君主能力有限的原因外,秦国的衰落和一项制度也有很大的关系。在秦武公去世后,秦国首开活人殉葬制度,给秦武公陪葬者就多达六十六人。之后活人殉葬之风在秦国盛行,秦穆公去世后,殉葬人数更是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七十七人,其中还包括了很多有能力的大臣和优秀的将领。

此举不仅使秦国接下来出现了人才断层的情况,还导致其他国家的人才也不敢投奔秦国。各国士子入秦名利没捞着也就罢了,搞不好还要为秦国君主殉葬,这给谁,谁能受得了啊!

“人家为你出谋划策,让你做大做强,你秦国却想要人家为你殉葬,这还有没有天理,有没有王法了!什么叫过分,这就叫过分。”

正是因为这种残忍的活人殉葬制度,致使秦国人才断流,以至于几乎到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严重地阻碍了秦国的发展。而国君能力又有限,再加上邻国晋国又很强大,秦国只能被局限在关中之地,不断衰落,甚至到了春秋末期,秦国的河西之地也被三晋侵吞,秦国进一步衰落,从原先的强国沦为二流国家。

直到秦献公即位,在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之后,秦国自此才再次逐渐强大起来。秦献公的这次改革不仅废止了在秦国实行几百年之久的活人殉葬制度,还为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奠定了基础。

加上秦献公在位时期,在对外军事方面取得了多次胜利,重新提高了秦国在诸侯之间的地位。其中第一次收复河西之战(也称为石门之战)中,秦国取得前所未有的大胜利,此战斩首魏军六万余人,连周天子都专门向秦献公表达祝贺,并赐予秦穆公一样的称号(西方诸侯之伯)。

秦国才再次步入强国之列,位列战国七雄之一。秦献公去世后,其子秦孝公继位,秦国在实行商鞅变法之后日渐增强,最终发展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国家。

接下来我们先来回顾一下秦国的发展史,以便更好了解秦国为何会从强国之列衰落成二流国家。

秦国发展史,马夫成诸侯

秦国开国君主秦非子未建国之前,原先只是周天子的“御用马夫”,后来因养马有功,才被周天子封了一块不足五十里的土地,成为周朝的附属国。此时秦国还不是诸侯,后来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秦国才成为诸侯,接着又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秦国称霸西戎,稳定了大后方,这才位列春秋四大强国之一。

秦国祖先秦非子本是周王室的御用马夫,而马在当时属于重要的战略资源,无论是战争,还是农耕、祭祀等都需要大量的上好马匹,对周王室来说很重要。只要有充足的马匹供应,便可以加强宗主国的统治力量,不仅可以对周朝境内的各诸侯国起到军事震慑,还可以解除游牧民族对周国的军事威胁。

而秦非子的看家本领就是养马,只要他养过的马就会变成优良健壮的良马,而且秦非子还对马匹的繁殖和疾病预防很有一套。秦非子成为周王室的御用马夫后,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就使马群大增,周孝王看到成果后很高兴,便分封非子于秦邑,建立秦国,成为周王室的附属国,让他继续为周王朝好好养马。

不过这时的秦国只是周王朝的附属国,封地不足五十里,不仅要继续为周王室养马,另外还要承担起对抗西戎,戍守边疆的职责。秦国自此便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惨淡经营,直到秦人适应了西北边陲之地的恶劣环境后,实力才开始与日俱增,在对抗西戎方面也有了很大进展,因此先后被周太子任命为大夫、西陲大夫。

直到第六任秦君秦襄公时,秦国才改变了“卖命效力”的处境,这时西周最后一任天子周幽王被犬戎杀害,秦襄公因出兵援救周王室,并护送新立的周平王东迁,秦国因功正式被周平王封为诸侯,拥有和晋国、齐国等诸侯一样的身份和地位,并被赐予岐山以西的土地。

不过秦国只是爵位提升,但疆域土地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周天子只是将无力控制的土地赐给了秦国,而这片土地上已经布满戎、狄部落,秦国只是名义上拥有了这块土地,实际上还需要秦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取,唯一的优点就是拥有了“合法”的扩张权。

秦襄公看着封赐给自己的土地却在别人手中,越想越不得劲,便对占着土地的戎狄发动了进攻,但出师未捷身先死,秦襄公在战场上突然去世了。之后经过秦文公、秦宪公、秦武公等数代君主的努力,才将岐山以西的土地纳入秦国,同时也开拓了不少疆土,秦国势力一直推进至关中东端的渭水流域,并迁都于雍城。秦国也从原先的马夫,成为中原以西的新兴强国。

秦国称霸西戎,奠定春秋四大强国基础

秦穆公继位后,决定向东发展,便乘机攻灭了晋国的属国滑国,而晋国作为当时的中原霸主,为了维护霸业,就开始打击秦国,不准秦国东出,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中大败秦国,秦晋两国关系也从友好转为世仇。此后秦国东进道路被晋国所阻,直到春秋时代结束,秦国始终没能越过崤函东进一步。

《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天子使召公过贺缪公以金鼓。”

于是秦穆公决定放弃东进,退出了争霸行列,改而向西进军,夯实国基。这时的秦穆公已经变得沉稳很多,采取先强后弱,以此征服的策略,最终消灭了西戎十二个国家,开辟了上千里国土,稳定了秦国的大后方。秦穆公称霸西戎后,国力得到增强,奠定了秦国作为春秋四大强国之一的基础。

不过自秦穆公去世后,秦国便走开了下坡路,而秦国东进道路被晋国所阻,直到春秋时代结束,秦国始终没能越过崤函东进一步。

秦国持续衰落,沦为老弱小国

秦穆公去世后,后世之君多为平庸之辈,加上秦穆公去世,有很多人才被殉葬,导致人才断流,秦国便进入持续数百年的衰落阶段。

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屡攻晋国后方,却难得一胜,期间规模大比较的战役有“令狐之战”、“河曲之战”和“辅氏之战”,并且还被晋国夺取了数座城池,即便此时的晋国霸权几欲崩溃。

秦桓公在位时又在秦地麻隧败于以晋国为首的诸侯联军,麻隧之战使秦国数世不振,无法再对晋国西部构成威胁。虽然秦景公在位时,与晋国作战取得过胜利,但也无法挽回秦国逐渐衰落的局势。加上晋悼公继位后,再次引领晋国走向全盛,称霸中原,逐渐衰落的秦国终归还是无力再与晋国周旋。

之后的秦君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作为。秦厉共公死后,秦国发生内乱,国政被旧贵族操纵,连秦君都被大臣逼迫自杀,为此秦国数易君主,日渐衰落。秦国的河西地区也是在这个时期被魏国攻占,秦军被迫退守北洛水以西,秦国再次遭到了沉重打击。到了春秋末、战国初时,秦国已经从强国之列沦为偏安一隅的老弱小国。

这时秦国不仅霸业衰落,还失去了河西之地,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如果魏国以河西地区作为攻秦的跳板,甚至都能灭了秦国。

结语:

好在魏国之后将扩张重心移至中原,这才给了秦国喘息时间。直到秦献公即位,在秦国国内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及对外战争取得了多次胜利,秦国这才改变了被动挨打的局面,重新有了起色。之后其子秦孝公继位,便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秦国自此日渐增强,最终统一了天下。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秦国在春秋后期的衰落,真可谓是“成也穆公,败也穆公。”

事实上,纵观整个春秋时期,秦国真正崛起成为有影响力强国的时间并不长,基本上就是在秦穆公时期。

秦穆公在位期间,广纳贤士,并且大胆任用非本国的人才,首开秦国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在秦穆公的感召之下,素有“五羖大夫”之称的百里奚、相马专家伯乐及九方皋、蹇叔、由余等名臣能臣,纷纷投奔秦国。

也正是在这些优秀人才的辅助下,秦穆公对秦国军政进行全面的改革,使得秦国国力迅速提振,并开始积极参与中原争霸,进一步提升秦国的影响力。

秦穆公为了与强邻晋国交好,娶了晋献公之女,并且先后拥立晋惠公、晋文公,稳定了晋国的局势。期间又击败晋国,俘虏晋惠公,并一举消灭了周边的梁国、芮国、滑国等小诸侯。

后来,虽然秦国在崤之战和彭衙之战中,接连被晋军击败,秦军三将被俘,全军覆没。但在东进之路被晋国堵死后,秦穆公便掉转枪头向西发展,最终让秦国称霸西戎。秦穆公时期,是秦国在春秋时期国力最强势的时代,史称“益国十二,开地千里”,成为仅次于晋、楚、齐的第四大强国。

然而,伴随着秦穆公的离世,秦国的强盛也旋即烟消云散。而这其中的原因,除了后世的秦康公及其子秦共公错误的坚持攻晋之策,造成了国力的消耗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秦穆公临终前的作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殉葬三良”。“三良”就为子舆氏(一说子车氏)的三个儿子奄息、仲行、针虎。

《左传》记载:秦伯任好卒,以子车氏三奄息、仲行、针虎为殉,皆秦之良也,国人哀之,为之赋《黄鸟》.......

此三者皆为贤能之臣,本可作为秦国的栋梁之才,为后代君王所用,延续秦穆公的霸业。然而,秦穆公临终前,却直接将这三良也一并带走。秦穆公这一做法,让秦国百姓都深为惋惜,所以才写下了《黄鸟》一诗。

也正是因为这样,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也随着他的死而偃旗息鼓,没能有效的延续他在位期间的政令。所以,秦国在秦穆公死后快速沦为二流国家,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秦穆公造成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小贱贱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3

标签:秦国   晋国   魏国   国君   强国   楚国   关中   河西   中原   先祖   西周   王室   国力   诸侯   春秋   春秋时期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