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每户一个猪圈,一年出栏一两头猪,算丰衣足食吗?

回忆历史,我们往往会想到那段充满艰辛的六七十年代。那时,中国正处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时期,社会变革如火如荼展开。尽管有着浓重的红色气息,但农村却普遍存在贫困和落后的现状。

每户人家只有一个猪圈,一年只能出栏一两头猪,算是丰衣足食吗?


什么是丰衣足食?——观念的变迁和实质的改变


“丰衣足食”,这个词汇在今天的中国最为常见,但在几十年前却有完全不同的涵义。当时的人们经常提到“人要脸,树要皮,”讲究做人、有面子,而“吃穿用度”的问题则并没有那么突出。然而,文化大革命爆发后,传统观念被动摇,贫困的现状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从此,“丰衣足食”逐渐演变成了经济、生活水平得到保障的标志。


现阶段的丰衣足食什么样——看未来之前,回首过去


时至今日,刚刚走出贫困的中国已经变得富有了起来。全国各地经济发展迅速,城市化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人们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所以,现在的“丰衣足食”自然和几十年前的涵义大相径庭了。如今的人们追求的是品质和舒适感,如何享受生活更成为人们思考的问题。有些人甚至已经超越了基本生活水平,开始探究精神、情感、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总之,时代在进步,生活在改善。不管是几十年前的“丰衣足食”,还是现在的标准,都是因时而异,可能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又会再次发生改变。无论如何,丰富多彩的生活才是我们真正追求的目标,而这一点是永恒不变的。




不算丰衣足食,可以说过得不错。

猪圈的作用大。养猪关牛,为了积肥。猪圈要干燥,一天垫一次草皮,月积月累,累到门槛。出圈叫挖栏,屎臭尿骚,喘气不赢,极辛苦。交到生产队,能算工分。沤一冬天,春日给麦苗盖一层,长势喜人。

猪养肥了抬到食品站,换来零花,买油买盐,牙膏肥皂,四季衣衫,走亲戚拎瓶罐头…不作难,大米蔬菜队上分,不花钱,多的攒起来,嫁女娶媳妇,花好月圆。养猪成本低,谷糠泔水地菜…人勤地不懒,都是赚。




那时候,我是亲身经历者,一般人口少,劳力弱的人户,养一条猪,杀年猪后交半边给国家,留半也自己,略好点的头年买个小的,第二年五、六月份分就交一条给国家,用卖后的钱又买一条略小点的,精心喂养,年终也能杀一条一百七八的年猪;条件更好一点的,像职工家庭,又有门道买得到粮站的麦麸、米糠、菜饼、酒糟等,常年保持两条年猪,有三、四百斤肉,有的即是杀一条,那就是大猪三百斤以上,大家都是羡慕死了。

养猪,虽然辛苦,队上一放工,不是忙柴,就是忙打猪草,走人户就掛念猪饿了没有,饿了打圈外跑。经常靠在猪圈外,看着猪儿欢快吃食,天天在长大,隔段时间量一量长短,称称体重,真是其乐无穷。

六七十年代,特别是七十年代,虽然农村人靠工分吃饭,但如果再把家庭富业象养猪养羊栽水果树,抽时间种点菜蔬卖钱,一句话,只要不怕吃苦勤快一点,日子还是丰足,特别是过年,亲人邻居你请我来,十分地愉快与幸福。当然,不能用现在的条件与眼光去衡量过去。




说实话,丰衣足食谈不上,吃饱穿暖还是做到了。

那时是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统购统销。朦胧记得麦、秋两季秋收后,按人七劳三分配原则分一部分粮食,剩余部分国家统一采购,然后国家统一销售,每家每户统一发放供应证。每人每月多少斤粮食,成年人多少,未成年人多少。粗粮占比多少,细粮占比多少。地瓜干多少钱一斤,玉米多少钱一斤,小麦多少钱一斤,都有明文规定。粮油由粮所销售,火柴、糖、盐由供销社凭票供应,等等……一切都有国家配给,虽不充足,但基本生活也能满足。

随着水利设施完善,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化肥农药的不断增加,粮食产量逐年提高,人们的生活也渐渐好了起来。国家供应粮色也有了变化,地瓜干变成了玉米,小麦占比有了大幅提高,食用油也多了等等,总之生活越变越好。

至于一年出栏一两头猪,我们家做不到,我们村也很少有人做到,我们家养一头猪至少耗时一年零两个月,当然有专职放猪娃的户,养大小十几头猪,这种养殖方式主要是放养,圈养养不起,猪仔出生二十天后就得出售,否则会把东家吃破产。一般情况下,是每户养一头猪,长到120斤以上由国家食品收购站收购,不得私杀,猪肉凭票供应。这就是农村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统购统销的基本内容。

建国短短三十年,基础建设从无到有,水利设施基本配套,两弹一星成功发射,四个现代化的基本实现,人民生活的稳步提高,成功成为联合国五常之一。事实说明了建国三十年所取得的成绩,是艰巨的、伟大的,不容置疑的。

以上内容,凭记忆所写,若有不当,敬请谅解。




答:我是老农民,经历过六七十年代,说一说那时的情况。

那时候农村都叫生产队,大队,公社,农民叫社员,国家不光有粮油棉定购任务,还有生猪禽类禽蛋交售任务,每户社员每年都要养猪2头交给国家收购站,上了120斤就叫满贯,叫一贯,可以卖了,150斤以上就叫二贯,价钱高几元一百斤,没有满一贯的国家不收,那时交通不发达,都是两人用专用猪架仔抬猪去卖,像抬伤员似的,一般早晨去卖猪,很多都是兄弟或者父子抬猪,叫"扛猪",累得汗流浃背,十分辛苦,那时人穷,缺衣少食,猪喂养也差,蔬菜及田间菜为主,一般一年或一年多才养成满贯,吃潲特别多,肚子特别大,很多猪当时称有140多斤,路上拉几次尿,到收购站时又达不到贯了,又要抬回家,真累人。


若卖上去了,收购站根据重量发肉票面票布票给社员,一般150斤两贯的能卖三十多元钱,还有3.5斤肉票,5斤面票,一丈布票的奖励,肉票可以去买便宜肉,大约3角5分一斤的样子,同样,面票布票可以买特价面和布。

也有些社员养三头的,多出一头可以卖高价超购,也可以自己宰杀,但要到大队开证明,交一元钱发票及税费,到市场上可以卖5角左右一斤的猪肉。

那时生产队没有化肥,全靠猪粪牛粪塘泥肥田,打农药也很少,一般是"六六六″农药粉为主,真的是生态粮食,但产量不高,五六百斤一亩,社员的猪粪卖到生产队,挑出栏来后由生产队会计测量,按方算分给社员,牛粪一般是生产队的,由几个老人放牛关牛,猪牛粪不光肥田松田,也养蚂蟥,所以那时水田里蚂蟥又多又大,因为全是扯秧和插秧,速度慢辛苦除外,足上小腿上有无数蚂蟥咬过,血流汩汩,不少人得了肌肉坏死病,黑黑的一大片,农村称为"老连疮"。


那时真苦,义务兴修水利修路外还要交粮交油交猪交禽交蛋等,一年到头没有休息还分不到几块钱,节衣缩食勤俭持家,丰衣足食如天方夜潭!

个人之见,皆为真人真事,不喜勿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丰衣足食   猪圈   文化大革命   统购统销   肉票   蚂蟥   农村   生产队   社员   牛粪   收购站   多少钱   两头   中国   辛苦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