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和汉景帝为什么那么短命?

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是西汉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西汉正是在他们的不断努力下,才有了后期的文景之治,为汉武帝收拾匈奴奠定国力基础,可就是这么优秀的两位皇帝,最终都仅仅四十多岁就去世了。

其中汉文帝活了46岁,汉景帝活了47岁,很多人都说他们两人算是短命了,事实上真的如此么?为何两位皇帝都年仅四十多岁就去世呢,背后是否有什么潜在原因?

两人并不算短命

要是结合我们现在的社会情况来看,汉文帝在位24年,活了46岁,汉景帝在位16年,活了47岁,都绝对算是短命了,毕竟现在的人寿命要长一些,没有活到六十岁,在很多人眼中都觉得算是短命了。

可是我们今天要分析的两位人物,他们的身份十分特殊,不仅所处的历史年代比较久远,而且两人还都是皇帝,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按照今天的寿命标准来分析两人的情况,而需要结合当时的现实情况分析了。

在西汉初期,其实就连普通百姓的平均寿命都是比较短的,毕竟当时的科学技术以及各种医疗条件都不好,再加上人们吃不饱饭,营养不良或者被饿死的人都有很多很多,处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别说活到四十多岁了,想要活到三十多岁都有些困难。

也许很多人会说,皇帝的生活条件以及医疗条件都比老百姓好,所以皇帝不应该短命,实际上这种看法就更加错误了,因为真实历史上的皇帝平均寿命,其实远远低于当时的百姓,为何会出现这种怪异的现象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皇帝属于高危职业,压力实在太大,再加上大多数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子,成天纵情于声色之中,久而久之身体自然吃不消,英年早逝也很正常。有人专门对古代的皇帝寿命进行过统计,结果发现古代559位皇帝中,平均寿命仅有38.2岁,平均寿命超过50岁的,只有清朝(52.3岁),超过四十岁的有宋朝(46.6)以及唐朝(44.6)。

西汉以及东汉时期的皇帝平均寿命,简直让人堪忧,其中西汉时期皇帝的平均寿命仅为39.2岁,年龄超过汉文帝以及汉景帝的皇帝只有刘邦和刘彻,东汉就更加悲催了,平均寿命仅为29.9岁,足以说明两汉时期皇帝的寿命都很短。

按照这样的平均寿命以及实际情况来看,其实汉文帝以及汉景帝的年龄,根本就算不上短命了,甚至可以说他们在两汉时期的皇帝中,已经算是比较长寿的了。说到这里,肯定很多人更加好奇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两汉时期的皇帝那么短命呢,又是为何汉文帝与汉景帝只活到四十多岁?

为何汉文帝以及汉景帝仅活到四十多岁

想要搞清楚两汉时期的皇帝为何寿命那么短,我们就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研究了,两汉时期处于古代历史上比较特殊的时期,毕竟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仅仅二世就亡国了,所以西汉算是秦始皇之后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统治的压力自然就很大。

刘邦统一天下之后,西汉都还比较贫穷,就连皇帝都没有多少战马可用,足以见得当时的情况多么糟糕了,再加上内部一时半会无法稳定下来,外部更是有强大的匈奴虎视眈眈,所以西汉时期的皇帝简直是如履薄冰、压力山大啊。

每一个制度的产生,都是经过无数人前赴后继探索并且健全的,宰相制度就是在古人不断探索下才出现并且健全的,西汉时期的宰相制度,与唐宋时期的相比,还存在诸多问题,再加上当时的诸侯王问题,所以西汉的内部稳定是十分困难的,皇帝想要搞定这一切,需要花费太多精力。

刘邦就是在平定异姓诸侯的过程中,被英布射了一箭,回去之后因为箭伤才去世的,纵观刘邦建立西汉之后的那些年,基本上都在为稳定内部政权而努力,平定异姓诸侯王无疑就是当时刘邦最大的挑战。

好不容易异姓诸侯王基本搞定了,可是吕雉又来了一个外戚专政,搞得西汉江山风雨飘摇,最后还是在周勃、陈平等功勋集团的努力下,才发动了诛吕行动,并且将吕氏家族灭掉,抢回属于刘邦后人的西汉江山,也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文帝继位了。

与刘邦当年对付异姓诸侯王的情况比较类似,汉文帝登基之后,需要处理的最棘手的问题就是功勋集团,这些老臣已经霸占了西汉皇帝的实权,汉文帝需要想方设法从他们手中一步步夺回实权,这就是汉文帝最大的挑战。

再加上刚刚经过吕氏干政的风波,西汉急需稳定并且富裕起来,所以汉文帝在位期间,每一步都如履薄冰,稍微有点错误,就可能直接被功勋集团废除,稍微做不好一点事情,就无法给百姓创造稳定富裕的生活。

处于这些压力之下,汉文帝在位期间,那可以说是相当勤政,基本上做到了事必躬亲,大事小事全都要亲自过问方可,诺大一个国家的事情,都需要汉文帝亲自处理,自然压力就大了很多,再加上匈奴时不时就侵扰一下西汉边境,汉文帝更是压力山大,处于这种高压环境下,汉文帝能够活到46岁,都已经相当不错了,用一句通俗易懂的话来说,汉文帝是被国家大事活活累死的,恰似清朝时期的雍正一样。

汉文帝去世之后,儿子刘启登基成为皇帝,是为汉景帝,汉景帝时期,虽然功勋集团已经被汉文帝处理好了,可是外戚问题又是他十分头疼的问题,尤其是汉文帝的老婆窦太后,年纪轻轻就守寡,后期所有的精力都集中在政权上了,这让汉景帝有苦难言。

窦太后一会儿要叫汉景帝重视姐姐刘嫖,一会儿又要叫汉景帝传位给兄弟刘武,所有的事情,都让汉景帝苦不堪言,可惜汉景帝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以及手段,又远远不及汉文帝,所以这些事情都是困扰汉景帝的重要原因。

这边的窦太后已经让汉景帝头疼了,那边的吴王刘濞,又因为汉景帝当太子期间,用棋盘砸死其儿子一事而耿耿于怀,在刘濞的带领下,诸侯王们发动了七国之乱,这件事情差点就直接葬送了汉景帝的皇位,幸亏在处理这件事情的方式方法上,汉景帝表现得还算可圈可点,所以才能顺利平定七国之乱,让自己坐稳皇位。

好不容易七国之乱平定了,现在汉景帝终于可以好好放松一下自己了,于是汉景帝开始纵情声色,生了很多儿子,儿子多了,麻烦又来了,到底要选谁当太子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汉景帝很多年。

就是这么多复杂的人际关系问题,直接消耗了汉景帝的大量精力,再加上他纵情声色消耗自己,能够活到47岁,绝对也算是不错了。当然了,虽然汉景帝只活了47岁,可他在位期间,还是为汉武帝收拾匈奴奠定了扎实基础,文景之治就是在汉景帝时期出现的,这算是西汉时期的第一个盛世。

汉景帝之后的皇帝,只有汉武帝刘彻比较长寿,除此之外,基本上都是不足四十岁就去世了,至于说短命的原因,大多还是怪他们自己,我就不一一详细说明了。

结语

汉文帝以及汉景帝,绝对算是西汉历史上比较优秀的两个皇帝了,也正是因为他们比较优秀,对国家发展也比较负责,所以两人操心的事情自然很多,再加上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局势,更是消耗了他们太多精力,两人能够活到四十六七岁,也算是很不容易了!




汉文帝刘恒活了46岁,在位24年。

汉景帝刘启活了47岁,在位16年。

这两位皇帝加起来执政40年时间,创造了著名的文景之治,积累了大量财富,为汉武帝踏平匈奴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可是对于他们俩的寿命,很多人都觉得比较可惜,因为都是在知天命的年份之前,就驾崩了。那么为什么他们这么短命呢?

汉文帝非常勤政,是活活累死的。

汉文帝是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因为他比较勤劳。之所以如此勤劳,是因为他要解决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他是22岁登基的,这个时候刚刚经历了剿灭吕后之乱,对吕家遗留下来的力量,汉文帝必须要采取各种手段打压消灭。

在这之后,汉文帝还要处理跟朝臣的关系。汉文帝在做代王的时候,有一套属于他自己的领导班子,按理说这些人应该会跟着汉文帝富贵发达。

可是在拥立汉文帝这件事上,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包括他们所代表的一帮力量,都是有很大功劳的。这就会产生一种矛盾,汉文帝到底要亲近哪一派成了头疼的问题。

其实他一直都没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最终因为周勃和陈平是东道主,所以代地的那些臣子总是被他们打压。

代王王后生四男,先代王未入立为帝而王后卒,乃代王为帝后,王后所生四男更病死。文帝立数月,公卿请立太子,而窦姬男最长,立为太子。---《汉书》

做皇帝当然没有做诸侯王那么轻松,汉文帝为此还要着手发展全国经济。这里又有一个问题,要想国家富有,就得剥削百姓,要想百姓富有,那就得减轻税赋。

汉文帝的理想是做到减轻赋税的情况下,使得国家也能富强起来。这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单项的赋税减轻,势必就会导致全国税收减少。百姓在田地里的产量必须增加才能弥补国家的损失,这件事容易吗?当然不容易,汉文帝恨不得上天给他派一个袁隆平。

汉文帝还要应对诸侯王的叛乱,还要应付匈奴人的入侵,还要注重对子女的教育问题。还要想办法从权臣手里一点点夺回军权,而且还注重节俭,自己不胡乱花钱,从来不出宫微服私访一下,锻炼身体的机会都没有。这些都是非常伤神的事情。

古代帝王的寿命可能有长有短,但是能够安然做24年皇帝的,其实还真的不多。所以汉文帝虽然早逝,可是他做皇帝期间,所解决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

汉景帝是被人际关系给烦死的。

有人一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我们来一起看看汉景帝需要处理的人际关系到底有多复杂,而汉景帝又是如何处理的。

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吴王刘濞的太子刘贤入宫跟刘启下棋,可是刘贤的性格骄纵傲慢,甚至对刘启都是好不尊重。结果刘琦就拿起键盘,哦不是棋盘,把刘贤给打死了。这可是一件大事,汉景帝立刻就不知道怎么处理了,所以就躲在了老爸汉文帝的背后。

汉文帝大手一挥,把刘贤的尸体给送回了吴国,也不说个一二三来,实在是霸气的很。汉景帝却始终做不到这一点,所以因为这件事导致了吴王刘濞和汉景帝之间的仇恨。后来吴王刘濞联合其他诸侯王发动了八王之乱,其实也有这件事的原因在里面。

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师傅皆楚人,轻悍,又素骄。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于是遣其丧归葬吴。吴王愠曰:“天下一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复遣丧之长安葬。吴王由是怨望,稍失籓臣礼,称疾不朝。---《汉书》
  1. 汉景帝的老妈窦太后,非常喜欢自己的三个孩子,所以她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至高无上的富贵。长女刘嫖是个女娃子,没办法做皇帝,所以窦太后在她丧夫以后,一直把她养在自己身边,享受富贵和地位。
  2. 长子汉景帝刘启已经是皇帝了,再也没有比他所拥有的还高的地位和富贵了。只剩下小儿子梁王刘武没有得到至高无上的富贵。所以窦太后总是要求汉景帝将来要把皇位传给她的小儿子刘武。
  3. 汉景帝是有一票儿子的,哪里轮得到刘武来继承皇位呢?但是他又不能公然忤逆自己的母亲,所以这一层复杂的人际关系也是比较麻烦的。

再说立太子的事情,他也是烦躁的不行,他儿子众多,所以可以成为太子的人选也比较多。最初就立了个长子,也没多想什么。后来夺嫡之争愈演愈烈,长公主刘嫖又参与其中,最终在多人操控之下,刘彻才成为了太子。

还有就是杀晁错的事情,他明知道晁错是忠臣,为什么他还下手杀掉他呢?因为他惧怕诸侯王们的叛乱。晁错已经为汉景帝分析的非常清楚了,就算杀了晁错,诸侯王们也不会罢手。

结果汉景帝杀了晁错,依旧没有换来和平。只好再次带兵出征,但是这件事却缠绕了汉景帝一生,甚至于现在,大家对他杀晁错的事情,依旧耿耿于怀。所以可见这件事的影响有多么巨大。

汉景帝的人际关系实在是太复杂了,因为除了老爸早逝以外,其他亲人都还活着,如此庞大的一个交际圈,使得汉景帝难于应付,毕竟他的能力比不上他老子,更比不上他儿子。

总结:人还是不要自寻烦恼。

汉文帝的私生活是比较有节制的,他并没有太多的老婆,窦皇后的位置始终都没有动摇过。但是汉文帝这个人的心思太多,心思多了就烦恼。这就是他早逝最重要的原因。

汉景帝的私生活就没那么有节制了,他比父亲的处事能力差,但是其他方面却不比汉文帝差。所以汉景帝极有可能是操劳过度而死,当然他身边的烦恼也比较多。

所以两个人都是40多岁去世,我认为是因为自寻烦恼导致的。人应该还是想开点,该吃吃该喝喝,已经到了那个位置了,还想那么多干什么呢?做一个平庸的皇帝又会怎样?刘禅安安稳稳做了41年皇帝,到了曹魏那边依旧还能享受荣华富贵,他就是想的不多。

参考资料:《汉书》。




汉文帝活了46岁,汉景帝活了47岁。跟普通老百姓比,他们的寿命是短了点,可是,要与中国古代所有皇帝的平均寿命比,他们俩算是“高寿”了。跟西汉其他皇帝比,他们可以算是寿星佬了。



有人统计过,中国559位皇帝(包括草头皇),平均寿命只有38.2岁。其中皇帝平均寿命最长的是清朝,达到52.3岁,宋朝次之,46.6岁,唐朝再次,44.6岁。

西汉十一帝:太祖刘邦60岁,惠帝刘盈21岁,文帝刘恒45岁,景帝刘启46岁,武帝刘彻69岁,昭帝刘弗陵20岁,宣帝刘询43岁,元帝刘奭42岁,成帝刘骜44岁,哀帝刘欣24岁,平帝刘衎14岁,平均寿命39.2岁。

同为刘邦之后的东汉,皇帝们的受命更惨不忍睹,平均寿命只有29.9岁!


在西汉一朝,寿数比文帝、景帝高的,只有汉高祖刘邦和汉武帝刘彻。所以,从皇帝的职业来看,汉文帝和汉景帝的受命不算短。

如果你拿寻常百姓比,他们过着吃喝不愁,营养丰富的生活,还有良好的医疗条件,确实不应该这么短寿。之所以人到中年就“跑路”,原因既有所有皇帝的共性,也有他们的个体原因。

其一、繁重的工作量

皇帝这种职业,除了开国之君,剩下的基本都是靠命,不是奋斗的来的位置,所以,自古蠢材皇帝一箩筐。没关系,他们再蠢,帝国照样运转,愿意干活的人有的是。所以,一辈子混吃等死的皇帝很多。


可是文景两代皇帝,把权力看得比命都重要。这就注定他们必须是勤奋敬业的一类,尤其是汉文帝,几乎事必躬亲,工作量超大。

西汉初年不像后期,开国之初民生凋敝,又缺乏治国良臣,皇帝基本上兼任了丞相的职务。这是帝制结构发展的初级阶段,所带来的弊端。后期的帝王们则要幸福得多,官僚机构日趋完善,朝政决策和执行监督的重任,已经不需要压在皇帝一人身上。

其二、巨大的精神压力


皇帝们普遍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文景两代皇帝也不例外,甚至比一般的皇帝要大得多。

汉文帝以藩王之身入主皇宫,在平定诸吕治乱中未有寸功,因此他的皇位始终遭到诸侯王们的质疑和挑战。汉景帝时期,诸侯王们直接集体反叛,发动了“七国之乱”,差点搞掉汉景帝的皇位。

除了内政,他们还要面临匈奴铁蹄的践踏,边关时时传来的报警,让他们寝食难安。

其三、不良的生活习俗

文景两代皇帝虽然是明君,但是身上依然有一般君王的好色本性。


景帝刘启只比父亲小十五岁,他前面其实还有四个哥哥,可见汉文帝初为人父的年龄有多小。汉文帝晚年宠幸慎夫人,礼遇常常与皇后平齐,遭到大臣们的诟病。

汉景帝的好色,可以排在西汉帝王的前前三位,他活到成年的儿子们就有十四个。我们发现,西汉末年,甚至东汉末年,刘姓子弟提到自己的祖上,都会论到汉景帝这里。比如新朝末年,当时先后有十个割据军阀称帝,其中七个或真或假,都是汉景帝的后人。

史书记载,汉景帝的姐姐刘嫖,隔三差五就替他寻访美女,以此派弟弟的马屁。


刘邦的子孙们还有一个不良嗜好——同性恋。汉文帝的男宠邓通,是当时最有名的富豪,他被汉文帝授予了铜矿开采和铸币权。汉景帝时期有个郎中令叫周仁,高度疑似是景帝的男宠。

当然,皇帝的寿命短还有其他很多原因,比如不规律的生活特性、享有过度优越的物质条件等等。总的说来,我觉得文景二帝的寿命,真的不算短,正常范围内。




这是西汉的“人口常态”,汉文帝和汉景帝皆是十岁出头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诞下子嗣,实话说,他们的寿命并不算短了,甚至要高于西汉的人均水平。

汉文帝和汉景帝是父子,对后世影响最深的便是他们两人执政期间的“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乃是自封建时代以来,第一个被明确记载的“王朝盛世”,他们父子二人花了近四十年的时间,来完成国内经济、社会盛况的打造。

而汉文帝自公元前180年登基到公元前157年驾崩,在位整整二十多年,他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汉文帝刘恒的在位时间,在古代皇帝的历史生涯中,并不算短,虽然刘恒一生仅活了46岁,可是放在西汉的人口年龄标准来说,刘恒的寿命已经算是不短了。

汉景帝刘启更是如此,在位时间虽然没有汉文帝那么长,仅有十六年的时间,可在历史长河中,也属于在位时间平均水平以上的皇帝。

而刘启其一生活了47岁,和父亲汉文帝相差无几,要说他特别长寿,那必然不算,可归根结底,这都是属于正常的范畴之内。

首先要知道,在先秦时代,还有秦汉时期,这个阶段的人口“健康率”是很低的。

西汉时期,人口呈现“增长”,甚至是快速增长的趋势,但在实际的社会中,人口的生存率却不高,人口之所以能够快速爆发,得益于西汉的“人口政策”。

在西汉以前,为了快速发展人口,战国时代的诸侯国们纷纷想出了“降低婚嫁年龄”的办法,以此来推动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例如在秦国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召集秦国“十五岁”以上的男子参加对赵国的围剿,这其实也反映了,当时客观的“成年”年龄,就是在十五岁这条年龄线。

事实上,无论是男女,只要超出国家制定的婚嫁年龄线还未成婚,就会触犯“法律”,受到一定程度的惩罚。

而为了鼓励人口增长,西汉皇室纷纷作出表率。

例如汉惠帝刘盈和皇后张嫣,张嫣嫁给刘盈之时,仅仅是十岁出头,连生育都无法完成,那些比张嫣幸运的,则是可以早早诞下子嗣,就是这样的婚嫁环境,决定了当时社会的“遗传”基础注定有些薄弱。

因为早生早育,必然伴随着大量的问题,这样的隐患,同样也在拉低人口的健康率。

虽然刘邦长寿,但在西汉的皇帝群体中,刘邦和汉武帝才是“另类”的,刘恒和刘启反而算是正常的、正常水平往上的那批人。

这种现象其实在古代中国一直都不能被改善,因为生产力发展并没有跨时代的建树,所以人口一直是推动古代中国进步的最大动力,那么后来的时代,依旧注重“早生早育”,即便到了清代,皇室内还是如此。

可后来的人却逐渐“长寿”了,这难道是基因变强了吗?

其实并不是,自汉代以后,古代中国的人口健康率提高,寿命更长了,根本原因是在于“医疗”的完善,也就是在后天的治疗手段中,杜绝了很多疾病对人的致命性。

再回到汉文帝、汉景帝当时的环境。

要知道,刘邦是死于“箭伤”,在平定英布之乱时,堂堂大汉开国皇帝刘邦被“射伤”,最后严重致死,这就意味着,刘邦当时的“医疗水平”有着一定的局限。

在后世,箭伤即便不能说百分百治愈,但起码鲜有皇帝因为中箭而驾崩。

对于汉文帝、汉景帝这么“年轻”就驾崩的原因,后世人众说纷纭,但是疾病还是正常死亡,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要说汉文帝的基因遗传就是“命短”,可他的孙子刘彻却又长寿无比。

当然啦,除了汉武帝以外,汉武帝之子刘弗陵年仅二十一岁,这个寿命简直比汉惠帝还要短。

所以也可能说明汉武帝是一个特例,而普遍“不长寿”,才是汉天子的生命常态。

除了“大环境”的因素以外,再者也需要从汉文帝、汉景帝二人的执政生涯出发来看待他们的寿命。

他们父子俩并不是那种“混吃等死”的休闲皇帝,反而是兢兢业业的“能君”,创造了文景之治,可以说是中兴之主。

而当中兴之主,本身就非常消耗精力。

在汉文帝登基的时候,大汉的环境没有那么好,当皇帝也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因为当时的局面是,北有匈奴虎视眈眈,国内生产仍旧处于落后状态。

而朝堂上,因为铲除吕氏集团的势力,正属于元气大伤的状态,这一切交给汉文帝,对他而言不是简单的事情。

汉文帝本来就是一个“闲散”王爷,当年刘邦镇压动乱,把代地封给了汉文帝,虽然代地未必是什么“养老”的仙境,但起码还算安逸。

汉文帝当年还特别年幼,忽然当上皇帝,这对于他的人生跨度来说,是非常大的。

因为是被“选中”,而不是嫡传,汉文帝比任何人,都想要做好这一个皇帝的身份。

于是汉文帝时期,对待匈奴,他依旧忍辱负重,也培养将领御北,守卫边境。

最重要的是关于国内政治的构造和国内生产的重视,这是汉文帝成为“太宗皇帝”最重要根源,那就是汉文帝打开了刘邦、吕后都没有打开的良好局面。

可想而知,如此巨大的转变,是对其本人的一种“损耗”。

汉文帝不是太子,不是按照储君的模版来培养的,所以他做起一切来,要比当年的太子刘盈更难。

在看到大汉良好局面的同时,也要考虑在刘邦当年一众“开国大臣”逐渐凋零后,汉文帝所要付出的努力。

就这点而言,对于汉文帝的“寿命”必然是有着影响的,正所谓能君不寿,乃是千古奇巧,后世的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也同样是因为劳累过度,积劳成疾,最终五十多岁驾崩。

而刘启所面临的局面,也未必是好。

刘启是被当成太子培养的,但刘启继承的,是一个快速上升的大汉。

刘启要考虑的问题更多,以前是考虑外患,到了他这里,还要考虑到“内患”。

最耗费刘启心神的,必然是“七国之乱”。

削藩,这一个在后世大明才在世界流行的命题,刘启早早行动了。但是削藩就意味着“分裂”的风险存在,于是“吴楚七国之乱”,让汉景帝头疼不已,也因此下定决心一改以往的混乱。

虽然七国之乱被平定,但这种宗室之间的“自相残杀”,对汉景帝的打击极大,再者来说,汉景帝也同样承受着来自于匈奴给予的压力,而国内的经济还要发展,还要修复内乱带来的倒退。

汉景帝的工作不仅不比汉文帝轻松,甚至更重。

所以汉武帝,在后世人眼中看来,他是享受了祖父和父亲的“红利”的,汉武中兴,本质上是文景之治的延伸。

汉文帝也好,汉景帝也好,他们从未想过逃避苟且,而是选择隐忍,最后通过三代人的努力,将匈奴赶出漠北,完成千古壮举。

汉武帝也属于“雄主”,但比起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多了享受。

纵观汉武帝一生,他并不是祖父、父亲那样节俭的人,而汉武帝还有些随心所欲,比不上父辈的克制,所以汉武帝的生活条件更好,这也是他长寿的一大根源,再从这个角度来看,其实是汉文帝和汉景帝把“寿命”省了出来,让汉武帝享受。

总的来说,汉文帝、汉景帝的寿命,还是属于汉代正常的范围之内,比起后世朱棣这一脉的皇帝,那可是正常得太多了。

而为何不能更加地长寿,这是他们的时代和人生轨迹所决定的,或许没有肆意地过着皇帝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短命”的原因吧。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汉文帝后背长了一个大脓疮,宠臣邓通趴在他背上把脓吸了出来。为此汉文帝奖励给邓通一座铜矿,让他随意铸币。没想到邓通却因穷困而死。

在现代社会,得了脓疮是个小病,做个小手术,用点抗生素应该就能解决了。

可是在汉朝,没有这个医疗条件。汉文帝的脓疮发作时,非常痛苦。

邓通吸脓只能暂时减轻汉文帝的疼痛,并不能缓解病情。这都让汉文帝感激地赠与他一座铜矿和铸币权,可见汉文帝的痛苦是多么地深重!

后来,汉文帝的脓疮再度发作时,太子刘启过来问安,汉文帝想试一下他的孝心,就让刘启过来给自己吸脓。

这下可把刘启给恶心坏了,但又不能流露出不开心,只好强忍着吸了几口。

刘启事后一打听,知道这事和邓通有关,心里恨死了邓通。他继位后,将邓通的财产全部没收。邓通变得一贫如洗,在饥寒交迫中去世了 。

一、汉文帝和汉景帝短命吗?

汉文帝驾崩时只有46岁。刘启继位,即汉景帝。

汉景帝比父亲寿命长了仅仅一年,因病死于47岁。到底是什么病,史书上没有记载。

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强劲,老百姓安居乐业,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

46岁和47岁,在现代社会绝对是英年早逝。可是在2000多年前,这个年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西汉15位皇帝,超过50岁的只有两人。

汉文帝和汉景帝比西汉绝大多数皇帝,活得时间都要长。

可是按照遗传基因来说,他们的寿命确实没有达到预期。

汉文帝的父亲刘邦活了62岁。母亲薄太后生年不详,但是比汉文帝还多活了两年,推算一下,她至少活到了68岁。

汉景帝的母亲窦太后在汉景帝去世后,还活了6年,如果窦太后15岁就生了汉景帝,那么她也至少活了69岁。

这样看来,汉文帝至少要活到60岁以上,汉景帝也应该活到55岁以上才符合常理。

可是,他们为什么都比预期寿命短了很多呢?

二、文景二帝的寿命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

从汉文帝和汉景帝的直接死因可以看出,他们都是生病死的。

医疗技术落后是古代人寿命不长的一个主要原因,很多在现代社会看上去并不严重的小病,在古代都可能是不治之症。

比如汉文帝背上的脓疮,也叫做背疽项羽身边的谋士范增,明朝的徐达,唐代大诗人孟浩然等等名人,都是因为背上生疮而死,这个病相当凶险。

这种用消炎药就可以轻易解决的疮口感染问题在古代是个大难题。其他例如肺结核、糖尿病等等,更是无药可解。

在医疗水平不高的时代,除了意外,一个人的寿命长短主要取决于体质

体质不强,抵抗力弱,更容易被病毒和细菌感染。

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没有活过预期寿命,与他们的体质不够强壮息息相关。而造成他们体质弱的因素很多。

1】过早结婚生子,男女之事过于频繁

古代皇帝除了治国安邦,最主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延续皇室血脉

因此,他们常常年纪很小,尚处于发育期就匆匆结婚生子。

汉文帝出生于公元前203年,汉景帝出生于公元前188年。

汉文帝在15岁就生下了汉景帝,再加上怀胎十月,汉文帝14岁就和窦漪房发生了关系。

更让人吃惊的是,在窦漪房之前,汉文帝原本还有一个王妃和四个儿子。

四个儿子中不止一个比汉景帝年纪大,那么汉文帝应该在12、13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夫妻生活。

12岁在现代社会来说,还是刚上初中的年龄。身体刚刚开始发育,虽然理论上可以生育,但是尚未成熟,过早地结婚生子会影响身体健康。

更何况,汉文帝的妻妾还不仅仅只有王妃和窦漪房两人。

汉文帝登基后,妃嫔更多,他共生了8个儿子和2个女儿。

相比汉文帝来说,汉景帝更是钟爱美女。

《史记》中,不止一处隐晦地写着汉景帝的后宫生活非常淫靡。

司马迁曾经写道:“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景帝。”

这里说的是,汉景帝的宠妃栗姬心里特别生长公主刘嫖的气,因为汉景帝身边的美人都是长公主拉线搭桥介绍的。

“得贵幸,皆过栗姬”,这些美人受到汉景帝宠爱,都超过了栗姬。

他还写到过一位叫做周仁的“精通医术”的大臣。“景帝入卧内,于后宫秘戏,仁常在旁。”

汉景帝进入卧室和妃嫔们行床第之事时,周仁常常在旁边陪侍。

在这些隐藏的线索中,可以发现汉景帝是个“好色之徒”,后宫生活相当风流。

他的生育能力更强,有14个儿子和3个女儿。

2】为国事操劳,压力过大

刘邦死后,太后吕雉的儿子刘盈登基为帝。

此时汉文帝刘恒远在偏僻的代国,与世无争,只想安稳度过一生,对皇位从来没有过奢想。

他是刘邦心血来潮,为了发泄欲望,偶尔临幸了母亲薄姬才得到的附赠品。

在刘邦眼中,看不到隐忍内敛的薄姬,也把她所生的皇子视若草芥。

刘恒从小接受母亲的教诲,低调不张扬,从不与人相争。

刘邦瞧不上他,将他他早早地打发到贫瘠的代国,自生自灭。

没想到这样却因祸得福,当朝廷中为了皇位和权力,斗得你死我活时,他却守住一方岁月静好。

特别是刘邦死后,吕太后大权独揽。心狠手辣地除去一个又一个可能对她的权力有威胁的皇子。

吕太后去世后,群臣诛杀吕氏家族,除掉了傀儡皇帝。想另立新君时,刘邦的八个儿子中,六个死于非命,只有四子刘恒和七子刘长幸存人世。

群臣都觉得刘恒是一个合适的人选,拿捏刘恒应该轻而易举。

有人提出无可辩驳的理由:薄姬是个清心寡欲的人,没有强大的外戚胡作非为,所以不会再出现吕后把持朝政的局面。

各方都感觉不到刘恒的威胁,因此都同意拥立刘恒为帝。

远在代国的刘恒根本就没有想到这个大馅饼会掉在他的头上,直到京城的使者来到了他的面前,他还不敢相信这件事情是真的。

刘恒犹豫不定后,小心翼翼地向长安进发。

群臣以臣礼拜见刘恒,跪着送上天子玉玺。刘恒西向两次辞让、南向三次辞让,在五让天下后,终于同意即皇帝位,史称汉文帝。

这样登基的汉文帝不但没有强大的靠山可以依靠,而且周围很多有权势的人认为他非常好拿捏,各怀鬼胎,对他虎视眈眈。

这些拥立汉文帝登基的大臣们虽然是他的恩人,却也是想利用和摆布他的人。

汉文帝当然不想受他们的气,要摆脱大臣们的控制,没有靠山的汉文帝殚精竭虑,花费了不少心思。

汉文帝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表现出了卓越的能力,迅速掌握了军队。

该赏的赏,该罚的罚,该镇压的镇压,很快就巩固了皇权,将汉朝从诸吕之乱的泥潭中拉出来。

随后他又大力推行自己的治国理念,在位期间奉行无为而治,厉行节俭、兴修水利、轻薄赋,营造了一种休养生息的局面,国家得以富强。

同时,汉文帝对自己颇为苛刻,从不以奢靡为喜,而是崇尚节俭。特别是对待自己和妃嫔们,俭朴到有些抠门的程度。

他曾经想要修一个露台,算一算需要花费一百金,于是立即取消了这个想法,说:“一百金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产业,我现在有先帝的宫室,还修建露台干什么呢?”

对于自己的陵墓,汉文帝下令不准使用金银装饰,随葬品中全部使用瓦器,甚至不准修建高大的坟丘。

除了对内费尽心思治理国家,汉文帝还要想办法防御边疆,对外抗击匈奴的入侵。

汉文帝统治期间,虽然汉朝和匈奴之间没有大的战争,可是匈奴单于隔三岔五骚扰汉朝边界,动不动就掳掠汉朝财物。

此时汉朝的国力不允许进行大规模的攻击战,只能采取防御战为主,汉文帝心里憋屈,烦不胜烦。

汉景帝登基后,所面临的局面并没有汉文帝时期那么复杂。

他继续沿用汉文帝“休养生息”的策略,让汉朝的经济得以有机会繁荣发展。

不过,汉景帝时期,各地的诸侯蠢蠢欲动,谋反之心越来越显而易见。

于是,汉景帝下决心削藩。

吴楚七个诸侯国不愿意束手就擒,联合起来叛乱,非要把汉景帝赶下台不可。

这件事让汉景帝很头疼,幸好大将军周亚夫比较争气,平定了“七国之乱”,让汉景帝迈过了这个坎。

以汉文帝和汉景帝的能力,种种内忧外患都得到了解决。

可是,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一个诺大的国家,大事小事此起彼伏,都需要一国之主来处理,可想而知,压力有多么大。

三、结束语

做皇帝虽然掌握天下生杀予夺的权力,却也要操着普通人几辈子也操不完的心。

所以中国3000年历史中,虽然皇帝拥有当时条件下最好的医疗资源,生活环境也是顶级的,可是长命的并不多。

作为汉文帝、汉景帝这样的明君,更是殚精竭虑地考虑民生经济,体力脑力都消耗巨大,很容易就处于亚健康状态。

这么看来,还是做个普通人,只操心自己一小片天地更为快乐和健康!

你怎么看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短命   吴王   文景之治   长寿   汉武帝   刘邦   匈奴   西汉   太后   诸侯   太子   寿命   皇帝   儿子   时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