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人们没饭吃为什么不去抓鱼虾或者螺蛳来吃呢?

也许很多人看见这个问题就会发笑,似乎与“何不食肉糜”是同质的。也会有很多人冒充从那个时代走过来,一本正经的讲,是因为缺乏油盐,缺乏调味品,完全不懂都要饿死的人了,还会因为缺乏味道而不食用?没有味道的鱼虾,难道比观音土、黄荆叶、榆树皮、干苕藤更难吃?

本宫是真正出生在那个时代,知道真正的原因:那个时代的鱼虾真的很多,河里有,渠里有,水塘里有,湖泊、水库、大江里更多,其实最多的地方还不是那些地方,而是一种叫囤水田,有些地方叫冬水田里,鱼虾更多。所谓的囤水田,就是收完水稻之后,就休季囤满水过冬,来年春天育苗时期,一部分水田育秧苗,其余水田的水,是春收之后,分水供给田地,被称之为收水,以便插秧苗种水稻。那种囤水田,除非大旱年月,水是不干的,十四五岁的小孩可以在里面游泳,比当今城市里任何游泳池都更开阔,更清洁。

那些水田里,鱼虾才是丰富,大鲤鱼七八斤的数不胜数,因为水稻收割会有丰富的遗落,为鱼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当时民间有俚语:为什么鲤鱼下河变成梭?梭,是农村对河里长得瘦的鱼类的统称。据本宫的估计,如果放开食用鱼虾,一块五亩水田里的产出,足够一个200人的村子一周的口粮了,所以,是不必再食用螺蛳的。

那个时代人们不去抓鱼虾,是不敢抓,不能抓!那是一个一切归公的时代,而且也是职业分工无限尊严的时代,农民就是种田,工人就是厂里生产或者挖矿,绝对不能夸业的。城市里,如果有河,就有专门的打鱼的——记住,不叫渔民,就叫打鱼的。生产设备,有渔网、鱼叉、渔船、鱼篓、鱼桶、鱼篙、鱼浆,登记在册的。我一位大三岁的堂姐,经过亲戚为媒,就嫁给了一位打鱼的。那已经是1985年了,我都在城里读高中了。周末去做客,姐夫打鱼堂姐补网,我看着是满满的诗意,赞他们是七仙女与董永。直到姐夫出船去堂姐出门送,满眼的忧虑与淡淡的眼中的水雾,才让我发现不对,也放弃了随船观水读书的请求。1986年,姐夫的小船翻了,再也没有回来。而那是他刚好承包渔船办完手续,计划打满一船鱼卖了,给刚刚一周岁的女儿买一套新衣的第一次出船。

在我长大的村子里,堰塘五个,水田70亩,引水渠三条,与邻村的届溪河两条,届溪河沿流天然的水荡共11处,都是可以淹没水牛的深度,瀑布三处,其下都是被称为万年蓄的滴水潭,不仅鲤鱼草鱼青鱼鲫鱼鲢鱼蛇鱼成群,还有一次出行达几十万只的青蛙群,十几万只的螃蟹群,水荡与滴水潭更是甲鱼成群,夏天就见他们静静躺在石头上晒壳。

但除了没上学的孩子,都不准去抓鱼抓蟹的,有生产队长、民兵连长、大队书记巡逻看管,还有守山员巡逻。有谁抓鱼,就会大声吆喝抓反革命分子,抓住了就会扭送公社,全公社十一个大队轮流开会批斗,叫破坏生产分子——所以,现在本宫也反感凑分子的说法,因为“分子”在心里就是反义词,虽然那个时代标准的叫法是:坏分子。但学校的教室里,有一种被批斗的人,叫知识分子,给我的印象就是一个意义,至今都没有区别开。

我算是出身好,父亲是队长,有一个大三岁的姐姐,一个小两岁的弟弟,因为是女孩,没有抓过鱼的经历。但1971年出生的弟弟,五岁就是水里玩耍的能手,村里的孩子王。抓鱼捉虾捕螃蟹样样精通,夏天晒得煤炭一样的黑,傍晚时院坝里摆满了他的战利品,但迎接他的就是妈妈的饱打,精瘦精瘦的小身板上满满的荆条血痕,但第二天他照样干,然后照样挨打。我不明白妈妈为什么这样狠。妈妈告诉我,怕弟弟淹死了。我也就支持妈妈的行动,但也给弟弟出主意,让他大声哭叫,妈妈就会下手轻一点。效果很好,爷爷因此给我取个外号:烂参谋。

当然还是有偷鱼的,就是城里来的知青,做窝子,放竹篓,圈围子,下钓竿,赶响水,一套一套的,不过都是晚上干,没有现场抓住,就不会被批斗。他们做烤鱼,做干鱼,小鱼炸面鱼,大鱼做松鼠鱼,花样百出,很多时候就是来我们家做的。我弟弟跟他们学了捕鱼的全套技巧,父亲则是学会了做鱼的手法。我都是远远地看,最喜欢看他们做干鱼:从背上将鱼剖开,用竹签撑起来,竹竿高高撑到天上晒,而最喜欢吃的,是他们烧出来的螃蟹的两个大夹子,现在统称大蟹子。

可惜,九十年代,读书归来的我,发现家乡的任何水域里,也难见鱼虾了,没有谁药鱼的,人人都是抓鱼捕鱼的好手,我弟弟的技术,落后几个时代了。四年前回乡祭祖,镇里的姐夫神秘兮兮的来请我们姐弟,说有好吃的,不多,只能偷偷请我们几人。原来就是在滴水潭里捕到鱼了。满满两大盆,我就吃到了三块。一打听才知道,因为是天然水里自然长,市价180元一斤。能吃着真的是口福,因为市面上收购,有多少要多少,镇上酒楼都没有出售的,全是送到市里了。

高中同学,现在的镇长告诉我们,正计划在通往山谷的某处建堤坝蓄水养鱼,足以让原公社七个大队后来叫乡七个村,现在一个村里驻留的六百多人全部成小康,还统一养老。如果能出资,可以算股份。弟弟二话没说,出了六十万。今年来电话告知,有几棵最大的树将贴上弟弟的名字。因为穷,我没有成为股东,但因是家乡考出来的第一位女大学生,也曾经辅导了十几位小弟妹上大学,也有三棵树是我的名字。

可惜,时光不能倒流,那个时代的鱼,会不会悲哀:为什么子孙后代能进繁华的城市上豪华的餐桌,我们就只能糜烂在沟渠?




六、七十年代,人们没饭吃为什么不去抓鱼虾或者螺蛳来吃呢?

这个问题,可能是没有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人提出来的。现在,就让我这个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人来回答吧。

在六、七十年代,人们也不是没饭吃,而是吃不饱,也吃得粗糙。说实在话,我这个生活在“天府之国”的人,那时一天的主食还不是大米,而是玉米粉、红薯混合粮。因大米不多,就把玉米粉和红薯掺和进去煮饭吃。

那时,鱼虾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螺蛳   鱼虾   下河   黄河   堂姐   生产队   鱼塘   水田   社员   水稻   姐夫   调味品   弟弟   妈妈   时代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