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名将最多的是哪个朝代?都有哪些名将和典故?

唐朝近300年历史,前150年里代代出名将,堪称是将星闪耀,冠绝一时,注意,是每一代都出名将,其他朝代在这方面几乎是做不到的。

从李渊建立唐朝到安史之乱结束,145年里,大唐名将成名顺序是这样的:


  • 李渊及李世民时代:李靖、李世勣、李孝恭、李道宗。


  • 唐高宗李治时代:苏定方、裴行俭、薛仁贵、刘仁轨。


  • 武则天时代:王孝杰。


  • 唐玄宗时代: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封常清。


  • 唐肃宗时代:郭子仪、李光弼。


最重要的是,这些名将绝非泛泛之辈,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曾经吊打周边的存在。

其中,战神李靖堪称是大唐第一名将。

在这些名将中,大家的战绩其实都很好,而且好多人都是曾经打出过灭国级战役的,甚至有个别名将一人灭好几国。

但李靖和他们不一样,他是大唐前后数百年历史中,是天花板级别的人物,千百年难遇,在他之后,一直到岳飞出现,才算是又诞生了一个能与他同一个级别的人物。

李靖从加入李唐,到他去世,战绩是这样的:


  • 621年,李靖为统帅,攻灭割据于南方的萧铣政权。(萧铣建立的南梁,其实很强)。


  • 621年底,攻灭萧铣后,率军南进,抚定岭南,连下九十六州,所得民户六十余万。


  • 623年,李靖主导平定了辅公祏叛乱。


  • 630年,李靖为统帅,率六路大军共十几万人,攻灭了东突厥。


  • 635年,李靖为统帅,攻灭吐谷浑。


事实上,李靖在加入李唐之前,是李渊重点要杀掉的对象,因为他差点坏了李渊的大事。

当时李渊正密谋准备起兵反隋,但被李靖给察觉到了,于是,李靖当即决定前往隋炀帝所在的江都举报李渊。

没想到的是,此时已然天下大乱,李靖经过长安时,由于四处爆发起义,道路阻断,李靖只能滞留在长安,一直到李渊起兵。

不久之后,李渊攻破长安,当场就抓了李靖,将其押赴刑场,准备处死。

谁知,就在刀斧手挥刀的那一刹那,只听李靖大声喊道:唐公兴义兵,本是为天下除暴乱,如今大事未成,就要因私仇斩杀义士吗?

这话言外之意就是李渊起兵不是谋反,而是“为天下除暴乱的义兵”,然后把自己比作义士。

这一下就给李渊将了一军,如果李渊执意杀他,那就是为私怨杀义士,传出去名声不好,而且这么一来,天下有才华的贤士,谁还敢投效李渊。

就在李渊犹豫之际,李世民突然开口为李靖求情,于是,李渊借坡下驴,放了李靖,将其归到李世民帐下。

后来随着李世民东征西讨,立下不少功劳。

不久之后,李渊将李靖调往南方战场,作为宗室名将李孝恭的属下,协助他平定南方。

谁知半路遇到蛮兵作乱,阻断道路,李靖便给庐江王李瑗献计,一举攻破蛮兵。

抵达峡州前线时,由于萧铣提前做了防备,控制了险要之处,李靖前进的道路再次受阻。

李渊本来就一直想杀李靖,只是没找到机会,如今正好借此机会以贻误军机的罪名将其斩首,好在当地官员许绍爱惜李靖的才华,上书陈述事实,才保住一命。

此后,李靖在李孝恭帐下多次以奇谋妙计击破当地蛮兵,立功颇多,也彻底征服了李渊。

为了攻灭萧铣的南梁政权,李靖随即又献上平灭萧铣十策,李渊对此大加赞赏,并且将李靖提拔为行军总管,兼任李孝恭的长史,成为实际上的统帅。

从此,李靖开始了他一发不可收拾的军事生涯,打赢了一个又一个的战役。

李靖从加入李唐,到成为统帅,仅仅只有几年时间,他一出场便是王者。

李靖的一生,指挥过步兵作战、骑兵作战、水师作战、山地作战、荒漠作战、城池攻坚与保卫战,平生无一败绩,出将入相,堪称当世奇才。

如果去检索唐朝名将,并查阅唐朝所有的名将资料时,会发现一个特别之处。

就是所有的资料中对于他们的评价一定会有一个词儿:名将。除此无他。

而李靖的评价中一定会多一个词,叫做:著名军事家。

军事家和名将,是有代差的,军事家一定是具备战略眼光,而且他们对军事的见解已不再局限于纯粹的军事,还会和国力、政治、外交等结合在一起。

最重要的是,李靖的用兵谋略已经上升到了自己创造军事理论的境界,他曾写过多部兵书。

而其他的名将,其天花板也仅限于名将这个层级,无法再上一层,他们在军事方面,也只能做到将已有的兵书融会贯通,应用于战争,而无法做到自己写军事理论的境界。

这就是李靖和唐朝其他名将之间最根本的差别,他们不在一个等量级,李靖的天花板比他们高出很多。

名将李世勣,唐太宗的托孤大臣之一。

李世勣原本姓徐,早年参加了翟让领导的瓦岗军起义,是瓦岗军的创始元老之一,后来李密吞并了翟让所部后,李世勣又归到李密属下。

李密败亡之后,李世勣以瓦岗广袤的地盘献给李渊,被赐姓李氏。

李世勣的战绩是这样的:

  • 早年在壮大瓦岗军的过程中贡献了不可磨灭的功劳。
  • 投降李渊后,在李世民征战天下的各大战役中,李世勣献计献策,功劳甚大。
  • 622年,唐灭刘黑闼时的名水决战中,李世勣率军击败刘黑闼部将高雅贤,不久后又擒获徐元朗。
  • 623年,李世勣率军参与了攻灭辅公祏之战,立下战功。
  • 630年,李世勣率一路大军随李靖攻灭东突厥,过程中曾与李靖共同制定灭突厥之策。
  • 641年,李世勣为统帅,统兵攻灭盘踞在西域的薛延陀部落。
  • 645年,李世勣随李世民征高句丽,立下不少战功。
  • 649年,李世勣成为李世民临终托孤大臣之一。
  • 668年,李世勣为统帅,彻底攻灭高句丽。

作为李唐开国名将,李世勣的实力仅次于李靖,到了唐高宗时代,他已经是山东豪杰集团的领袖人物,是唐朝军队中的首脑。

苏定方,一人灭三国。

事实上,苏定方早在隋朝末年就已经崭露头角,最开始是在窦建德帐下效力,后来李唐一统天下后,将其征召为将。

在李靖攻灭东突厥一战中,正是苏定方亲率200余骑作为前锋探路,成功找到突厥可汗牙帐,发起突袭,随后李靖大军赶到,才一举歼灭突厥主力。

但苏定方自此以后,沉寂了二十多年,一直到唐高宗时代,他才再度受到重用。

苏定方最著名的一战,便是攻灭西突厥之战。

此战,苏定方仅仅带了一万余步骑,最终以方阵配合骑兵突袭,大破西突厥十几万大军,一举攻灭了西突厥。

苏定方晚年曾守卫在大唐的西部边境,与吐蕃人作战,曾两度以数千兵力击破吐蕃数万人,他十分擅长以少打多,其战绩也是辉煌一时的。

武则天时代唯一的名将——王孝杰

自从武则天称帝以后,实施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酷吏政治,虽然文臣中有狄仁杰之类的名臣,但武将却是呈现凋零的情况。

在那个政治黑暗的时代,仅仅只有一个名将,那就是王孝杰。

王孝杰曾在西部边境击破吐蕃,又在西北大破突厥,战功赫赫,但可惜的是,他被猪队友害死。

697年,契丹反叛,王孝杰奉命率军18万讨伐,双方在东硖石谷迎头相撞。

这地儿是个峡谷地形,两边是高山,只有中间一条狭长的道路可通行,但山谷已被契丹抢先一步占据。

这么狭长的路,又窄,兵多也没用,因为容不下这么多的人。

王孝杰的策略是,自己亲率一部主力,作为先锋开进峡谷,将敌军赶出峡谷,副将苏宏晖率大军在后面跟进,及时支援。

王孝杰率军进入峡谷后,身先士卒,与敌军展开血战,唐军士气大振,契丹叛军连连退却,眼看着就要退出山谷。

然而此时的唐军,经过连续作战,已经疲惫不堪。

关键时刻,敌军增援部队赶到,加入战场,疲惫的唐军迅速处于下风,谁知苏宏晖却害怕不敢进入峡谷,也不派兵支援,当场跑路。

只剩下王孝杰和他手下疲惫不堪的士兵,最终,这支唐军在敌军的围攻下,全军覆没,王孝杰也坠崖而死。

王忠嗣,唐玄宗时代第一名将。

王忠嗣原本也是出生在一个将门之家,其父王海滨有一次随薛仁贵之子薛讷讨伐吐蕃,由于他表现勇猛,立功无数,遭到同事的嫉妒。

所以,在王海滨深入敌境后,需要支援时,他的同事将领选择了无视,以至于王海滨最终力战身死。

战争结束后,唐玄宗李隆基收养了他,并赐名王忠嗣。

王忠嗣长大后的成名之战,是在西部边境,他率军数百人,突袭吐蕃,大胜而还。

此后,王忠嗣又协助河西节度使收复被吐蕃攻占的新城,并成为新城守将。

谁知,吐蕃人没几个月就派出数万大军前来报复,而王忠嗣手里仅有几千人马,唐军上下皆有恐惧之心。

关键时刻,王忠嗣亲率一部冲进敌军阵营,左冲右突,一人砍死数百敌军,使得唐军士气大振,城内军队见状,立马冲出去支援,吐蕃军队迅速溃败而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忠嗣在边疆无数次吊打前来进犯的敌军,还曾在北方击败奚怒皆军队,三战三捷,突厥最终也被王忠嗣彻底消灭,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不久之后,王忠嗣一人身兼四镇节度使,掌管大唐一半的军队,控制万里。

在他为将期间,边境实现了零战事,因为周边各族全部被王忠嗣打服,只要有他在,这些人便不敢前来进犯。

在安禄山谋反之前,王忠嗣曾经看穿了这一切,并上书李隆基,让他防范安禄山,但没被采纳。

后来,王忠嗣由于战功、威望极高,遭到李林甫的妒忌,于是找机会进献谗言,使得李隆基猜忌王忠嗣。

本来李隆基要将其杀掉的,好在有哥舒翰拼命求情,才免于一死,最终被贬官为太守,不久后暴卒,年仅45岁。

王忠嗣可以说是唐玄宗时代的第一名将,哥舒翰、李光弼都曾是他的属下,在他一生的征战史中,无一败绩,周边各国都慑于他的威名,不敢来犯。

高仙芝,大唐安西军的灵魂人物。

高仙芝本来是高句丽人,高句丽被灭了之后,他随父亲迁到内地定居,后来逐渐凭军功,在安西军中崭露头角。

高仙芝曾率军攻灭了小勃律国,纵横西域,无人能敌。

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爆发的怛罗斯之战便是高仙芝主导的,他以两万余兵力与阿拉伯帝国15万大军打成了对峙局。

最终由于跟着唐军一起出兵的葛罗禄部众叛变,导致唐军受到阿拉伯帝国军队的突袭,招致大败,最终带着几千人逃回唐境。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仙芝曾作为平乱统帅,指挥对叛军作战,但由于李隆基猜忌,将其杀掉。

郭子仪、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乱的首功之臣。

这俩人也不用多说了,安史之乱最终就是被他俩平定的,他们活跃的时代是唐肃宗在位期间。

不过,李光弼的结局没有郭子仪那么好,他遭到宦官妒忌和陷害,抑郁成疾,饮恨而死。




华夏盛世,首推汉唐,这两个朝代的文治武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名将自然也是最多的。

秦末乱世,刘邦与项羽联手灭秦,开启了四年的楚汉战争,兵仙韩信则是刘邦手下的头号名将,他被萧何被称为国士无双,打仗总是战无不胜,背水一战、十面埋伏是他的功绩。

除了韩信,汉初还有英布、彭越、周勃、樊哙、灌婴、曹参等一系列出身草莽的名将,名将总是伴随着战争产生,汉景帝时期,发生了吴楚七国之乱,产生了周亚夫这样的名将,从汉文帝到汉武帝三朝,飞将军李广是没有封侯的名将。

汉武帝时期是汉朝文治武功的一个高峰,因为参与对匈奴的作战,有了卫青这样出身低微、功绩卓著的名将,还有霍去病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为年轻的名将,他创造了封狼居胥、禅于姑衍、饮马瀚海这样前无古人的战绩。

汉朝名将

卫霍之后,汉朝名将式微,到汉宣帝时期,汉朝国力达到巅峰,随后就开始走下坡路直到灭亡,汉朝虽然强盛,名将众多,但是跟唐朝比起来,名将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不如唐朝,唐朝堪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战神之国。

1、大唐第一战神:李靖

李靖出身名将世家,他的舅舅是隋朝第一名将韩擒虎,李靖文武双全,以谋略见长,其个人能力不亚于兵仙韩信,可谓是大唐第一战神,大唐的江山有一半是李靖打下来的。

割据江陵的南梁萧铣政权是李靖平定的,导致整个长江以南望风而降,李靖是唐朝初年抗击东突厥的重要将领,他仅仅率领三千唐军突袭东突厥,大败颉利可汗,为灭亡东突厥埋下伏笔,击败东突厥李靖属首功。

李靖

此外李靖还攻灭了吐谷浑,一人攻破三大政权,妥妥的大唐第一战神,李靖不仅军功卓著,而且军事思想突出,有不少军事著作流传下来,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武成王庙,是唐初不可多得的文武兼备的军事家。

2、骁勇善战:尉迟恭、程知节、秦叔宝

如果说李靖是如韩信一般智谋型的将帅,那尉迟恭就是如樊哙一般作战勇猛的将领,尉迟恭以勇猛著称,在战争中显露出与众不同,当他还在刘武周手下时, 在战场上俘虏了唐军将领李孝基、独孤怀恩、于筠、唐俭及行军总管刘世让,战功卓著。

尉迟恭投降唐朝后,成为李世民手下的悍将,曾经一枪把猛将单雄信挑下马来,尉迟恭有个绝技,能够赤手夺取敌人的长矛并击杀敌人,多次突入敌阵,毫发无损,后来成为李世民的贴身护卫长,多次跟随李世民作战,勇冠三军。

尉迟恭

玄武门事变中,尉迟恭诛杀李元吉,护卫李渊,颉利可汗进犯唐朝时,尉迟恭大破突厥军,俘虏突厥将领,尉迟恭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七位,是唐朝初年的猛将之一。

程知节就是程咬金,秦叔宝就是秦琼,这两人在小说和影视作战中非常有名,在历史上,两人也是妥妥的猛将,个人武力突出,勇猛善战,与尉迟恭是同一类型的猛将,并且三人都是李世民手下玄甲骑兵统领。

三人都有单枪匹马在敌军重围之中斩杀将领的记录,都有身经百战的经验与勇猛过人的武力,程知节击败过宋金刚、窦建德、王世充,秦琼击败过尉迟恭,率数十名精锐骑兵冲破过窦建德,又平定了刘黑闼的叛乱,战功卓著。

尉迟恭、程知节、秦叔宝因为勇猛善战,形象威猛,成为后世的门神,镇守着家家户户,已成为猛将的代名词。

秦叔宝

3、出相入将:李勣、侯君集

李勣就是徐世绩,在翟让军中大败隋朝名将张须陀,阵斩张须陀,在黎阳击败宇文化及,后跟随李世民平定窦建德、降伏王世充,与李靖一起大破东突厥,以八千兵力大破薛延陀八万骑兵,还俘虏了五万余人,斩杀名王一人。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李勣率军灭亡高句丽,有灭国之功,李勣文武双全,谋略仅次于李靖,是唐朝不可多得的将相之才。

侯君集在贞观四年被拜为兵部尚书,随李靖一起攻灭吐谷浑,作为主将率军攻灭西域高昌国,因为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一事被杀。

李勣与侯君集均有灭国之功,李勣攻灭高句丽,侯君集攻灭高昌。

侯君集

4、大唐西域战神:苏定方

苏定方是一个传奇人物,15岁时就跟随其父冲锋陷阵,投降唐朝后,苏定方跟随李靖大破东突厥颉利可汗,与程名振一起以少胜多打败高句丽军队,援救新罗,苏定方跟随程知节一起讨伐西突厥,以五百骑兵大破西突厥数万军队。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苏定方率军灭亡西突厥,苏定方最有的战役就是为唐朝平定西域,他击败胡人首领都曼,击破疏勒、朱俱波、喝般陀,平定葱岭以西,以一己之力,为大唐开疆拓土数百公里。

苏定方还率军灭亡了百济,讨伐了高句丽,以一己之力灭亡三个政权,是大唐开疆拓土的功臣名将。

苏定方

5、三箭定天山:薛仁贵

薛仁贵也是一个传奇,他在唐太宗亲征高句丽之战中崭露头角,在战场之上,薛仁贵亲斩敌军将领首级,震慑高句丽军。

唐高宗时期,薛仁贵率军攻打高句丽,单人单骑的薛仁贵冲入敌阵,不断射杀敌人,并生擒敌方善射之人,可见薛仁贵个人武力突出,并且射箭之术非常高明,薛仁贵还讨伐过契丹,生擒契丹王。

然而薛仁贵一生最大的功绩就是三箭定天山,薛仁贵率军讨伐九姓铁勒,他上场之后连射三箭,每箭射杀敌人骁勇骑士一名,余者下马投降,整个九姓铁勒闻风而降,仅仅三箭,薛仁贵就安定了天山,军中传唱”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的典故。

薛仁贵

6、一人灭一国:王玄策

准确地说王玄策都算不上军事将领,他最多就是外交家,但是他的事迹却让人震惊,其一人灭一国,不用唐朝一兵一座就灭亡一个政权,整个唐朝也只有王玄策做到了。

贞观二十一年,王玄策作为正使带了一个30人的使者团出使印度,其使者团被中天竺俘虏,他一个人逃了出来,于是王玄策转头到了吐蕃,征集了1200名吐蕃兵和7000尼泊尔骑兵,斩首敌军万余人,俘虏数万人,招降五百八十座城邑,没用唐朝一兵一卒,仅靠雇佣军就灭亡了中天竺政权。

7、名将之花:王忠嗣、高仙芝、封常清、李嗣业

王忠嗣文武双全,既有谋略,又能在战场骁勇善战,郁标川之战,王忠嗣提刀冲入敌阵,斩杀数千人,吐蕃新城之战,又是王忠嗣单骑冲入敌阵,以一人之力杀死数百敌人,彻底扭转战局。

王忠嗣兼任四镇节度使,击败过拔悉密、葛逻禄、回纥、突厥、奚,威震边疆。

高仙芝与封常清常年在西域镇守,高仙芝担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封常清是他的部将,高仙芝率军平定了葱岭之上的小勃律国,招降了拂菻、大食诸胡七十二国,使得大唐国威远扬。

高仙芝

高仙芝还击败了朅师国,并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在怛罗斯之战中,高仙芝与阿拉伯人大战,因为葛罗禄部叛变而导致唐军失利,在兵力较少的情况下,高仙芝并没有让阿拉伯人占据优势,以实力阻止了大食的东扩。

封常清是高仙芝的部将,随高仙芝参与了诸多战役,封常清独自率军击败过大勃律国,参与了平定安史之乱。

李嗣业是唐朝中期的一名猛将,身高七尺,力大无比,擅长使用陌刀,先登之功颇多,经常第一个冲入敌阵,李嗣业也是高仙芝的部将,随高仙芝参与诸多战役,在小勃律之战中,李嗣业率先冲入城墙,扭转战局。

在参与平定安史之乱的香积寺之战中,李嗣业的表现为唐朝打败叛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李嗣业作为唐军先锋,率领陌刀队与安史军硬碰硬,稳住了阵脚,成功为唐军击败安史军埋下伏笔,最终唐朝收复两京,平定安史之乱。

李嗣业

8、安史战神:郭子仪、李光弼

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中最杰出的名将就是郭子仪与李光弼,郭子仪以武举身份入官,安史之乱中,郭子仪为朔方节度副大使,边疆击败叛军,斩杀周万顷,击败高秀岩,收复云中、马邑、东陉关,与李光弼一起击败史思明,收复藁城。

唐肃宗即位后,郭子仪为唐军总指挥,在香积寺之战大败叛军,收复两京,俘虏叛军将领安守忠,成功平定安史之乱。

李光弼是契丹人,安史之乱中,他首先收复了常山郡,在太平之战中,李光弼以少胜多,以2万人击败了史思明的十万大军,河阳之战中,李光弼再次击败叛军,李光弼与郭子仪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两大功臣和名将。

郭子仪

9、归义复唐:张议潮

张议潮是河西人,出身豪族,唐朝中后期,国势衰弱,河西走廊被吐蕃人控制,张议潮率领河西民众组成归义军,打败了吐蕃军队,同时还打通了河西走廊,收复了河西十一州并归顺大唐。

在随后的时间中,张议潮率领的归义军在没有唐朝的支持下,多次击退了吐蕃军队的进攻,张议潮还率军攻入回鹘盘踞的纳职县,大败回鹘,解决了河西的一大威胁,使得河西回归大唐帝国。

除了以上名将之外,唐朝还有屈突通、薛万均、李孝恭、契苾何力、裴行俭、阿史那·社尔、哥舒翰、黑齿常之、刘仁轨、高骈等等名将,数不胜数,唐朝两百多年的江山,几乎年年征战,有战争就有名将,唐朝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名将最多的朝代,没有之一。




每当我们提到名将或者说猛将的时候,内心总是会想到三国时代,说实话三国时期因为乱世的原因,整个天下一直处于群雄割据的局面,打仗打得次数多了,所以名将或者猛将产出的数量也跟着提高了。但是有人却提出来宋朝的名将数量好像比三国更多,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这其实有两个原因

第一点就是数字

虽说三国时代名将与猛将众多,但是你真要数得话可能也就数上二三十个之后,就再也数不出来了,毕竟三国时期的出名将领就那么几个,不出名或者说名气并不是很高的也许很多,但是你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呀。

这就让人很尴尬了,不用说别的,光是宋朝时期的水泊梁山就有一百零八位好汉,再加上我们对于好汉与名将之间的区别,很多人直接就把这一百零八位好汉也归到了名将范围之中。

现在市面上很多的游戏就是这么认为的,直接就把三国当中的名将跟水浒之中的好汉们划到了一个范围内,时间长了大家也就认可了这种所谓的名将,其实严格算起来梁山上面可能就几个人属于名将,大多数都是跟随他们一起冲锋陷阵的士兵而已。

只是梁山上面这些人平时也经常讲究所谓的平等,相互之间都是以兄弟相称,所以在打仗的时候,很少有人会用命令的口气让自己的这些兄弟去卖命,大多数都是请战。

也正是这个原因,所以大多数人就会认为这些梁山好汉们全是将才,其实只是我们习惯上的一种误差而已,说白了就是被这个一百零八的数字给骗了而已。

第二点就是拿一个朝代跟一个时期来相比较

为什么要这么说呢,当时三国从开始到结束一共多少年,宋朝一共多少年?

虽然这么说大家都会很诧异,但是实际情况就是这么一回事,三国只所以这么出名就是因为罗贯中把他写成了一本书,并且这本书相当的出名,让大家都认识到了三国当中的各种各样的人才。

但是我们要知道三国其实就是上承东汉,下启到西晋之间的一段历史而已,它的时间可能就在六十年左右,而宋朝可是几百年的时间呀,拿着一个六十年时间的名将去跟几百年的名将来比数量,你要是这样比较的话,我直接就敢拿出神话传说中的神仙跟你比数量,就问你怕不怕?

所以我们要比较必须站在相对公平的环境当中来进行比较,比如说宋朝的某一段时期,就拿跟三国名声相差不多的水浒来比较就行了,而水浒与三国之间的比较,我们在上面也说过了,根本没得比,一个是一群贼寇在一起相互之间的自吹,而另一个却是拿自己的性命在战场上面一刀一枪拼出来的名头,可以说这根本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不论是把关羽跟张飞拿出来,还是周瑜跟司马懿都可以直接吊打水浒当中的一百零八个好汉,毕竟他们的出发点就是不一样的,水浒当说白了就是一群兵,也可以理解为一群实力超众的小兵,而三国却是一群将领,真正带着大军身经百战的领军大将,从这一方面来比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总结

所以说如果你要是拿水浒当中的一百零八个好汉当做将领来跟三国相比较的话,只能说完全没得比,他们根本就不是一个等级的,很有可能水浒整个梁山加起来也打不过关羽水淹七军之时的兵力,只能说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唐代曹松写过一句: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很现实,很残忍,名将迭出,意味着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我们都不希望乱世再现,天下太平百姓方可安居乐业。

比如周末战国、汉末三国,这一时期的人民真正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若是一定要择出一个名将最多的朝代,当首推东周。

后世一般将东周拆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而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会不难发现,纵观东周五百余年,战争从未间断。

从春秋列国争霸到战国并世称雄,整个东周的历史基本是由战争书写的。

这一时期涌现出来的名将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在这种战争的大环境中,不乏吴起、白起、李牧等这些“未尝败绩”的常胜将军。

更重要的是很多军事思想体系的形成,也是在这一时期逐渐完成的。

田穰苴的《司马穰苴兵法》、孙武的《孙子兵法》、吴起的《吴子兵法》、孙膑的《孙膑兵法》等等。

这一时期的军事家开始有意识的将自己的军事思想编辑成书,以供后世参考。

思想是伟大的,但是和平更伟大。@头条历史




有一句话可能大家都知道,那就是乱世出英雄,因为时局的变化让名将有着充分展现自身能力的舞台,自然也就会诞生出一大批名将了,不过如果将演义当真的话,那么讨论的可能也就不再是历史了,就像题主说的感觉水浒108将要比三国演义名将多,这个本身就不属于历史了,而是文学作品,要知道《水浒传》中的绝大部分人都是虚构出来的,当然《三国演义》也是小说,但是毕竟这里面出现的武将们在历史上也是真实存在的,这么比较也就没有意义了。

回到问题“中国哪个朝代猛将名将最多?”人们感觉宋朝的武将更多,其实主要是因为两宋长期处在与外族征战的过程中,自然也就会诞生了大批名将,毕竟乱世出英雄,在国家危难之际总是会有着很多人挺身而出的,而宋朝面对着辽国、金国、西夏以及蒙古威胁,这是比较大的几个王朝,在与这些政权相抗衡的时候,也就涌现出了诸如潘美、杨业、狄青、童贯、宗泽、岳飞、韩世忠以及辛弃疾等等这些出名的武将,但是也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原因,使得宋朝的武将质量都不高,基本上战争的规模都不是很大,并且多以防御战为主,这一点在南宋的时候体现的更加明显,尤其是南宋对抗蒙古的时候,无论是襄阳还是四川的钓鱼城都是如此,也因为他们主要都是在打着局部战争,在质量上能够称得上名将的人并不多。

可能有人会说杨家将、呼家将等等,这些武将确实很厉害,不过演义的成分更大,比如杨家将中的杨继业,也就是杨业的原型,能够指挥的军队规模本身就不多,如果名将的标准定得很低的话,只要能够打出胜仗就可以的话,那么他的确算得上名将了,可是如果将名将的标准定在像白起、韩信、李靖和徐达这一类的标准,或者说他们算是顶级的名将,那么宋朝的名将数量还真的不是最多的,能够勉强算得上名将的也就是潘美、岳飞、狄青等几个人而已!

其实要说古代名将辈出的时代,应该是汉唐,先说汉朝分为西汉和东汉两个部分,而蜀汉不算在汉朝的范围之内,应该算在三国时期了,而西汉能够被大家熟悉的名将像韩信、卫青、霍去病、周亚夫等等,这些都是顶级的名将了,而东汉的云台二十八将中的邓禹、吴汉、耿弇、以及马援等都是这样的名将了,其实我们去看宋朝武庙的七十二将,也是汉朝和唐朝的数量是最大的,这是宋朝的统治者认可的宋朝之前的名将,要不然不就不会将他们供奉在武庙之中了,我们能够看到两汉一共19位名将,其中西汉10人,东汉9人,而唐朝就一共出现了13人,从单一的王朝去看的话,无疑是唐朝更胜一筹。

而西汉入选的名将是:张良、韩信、曹参、彭越、周勃、周亚夫、李广、卫青、霍去病和赵充国,东汉的话则是邓禹、寇恂、冯异、贾复、吴汉、耿弇、马援、皇甫嵩和段颖,唐朝入选武庙的名将中基本上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们分别是李靖、李绩、郭子仪、李光弼、李孝恭、尉迟敬德、苏定方、裴行俭、王孝杰、张仁亶、王晙、郭元振和李晟,这里面还不包括其他人们熟悉的名将,要说名将的数量绝对是唐朝第一,明确不仅仅数量最多,就是质量也是最高的,就是汉朝都是要甘拜下风的。

虽然宋朝有着外敌环伺,处在绝对的乱世局面之下,而唐朝的早期尤其是安史之乱之前的时候,周围根本没有能够给唐朝带去太大威胁的势力,按照道理而言,唐朝不应该出现这么多的名将啊,其实与唐朝和宋朝对待武将不同的制度,以及国家的策略有着很大的关系,宋朝奉行的就是防御的国策,并且重文轻武,武将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限制,甚至宋朝人都以科举为荣,很多大家熟悉的人物在科举上都是非常厉害的,比如苏东坡、王安石、甚至欧阳修和砸缸的司马光等等,可以说全民形成了读书的热潮,而科举是进入到官场最重要的一种方式。

但是唐朝虽然继承和改进了科举制,让更多的寒门子弟通过科举进入到了官场,不过进入仕途还有一种更重要的方式,那就是通过军功,我们去看唐朝的诗歌中很多都是那种书生表达建功立业的决心,就像“诗鬼”李贺的: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不就是表达出这样达到一种思想吗?更不用说那些边塞诗人了,就算是李白也表达过类似的想法,而在宋朝人们更多展现的都是情爱的诗词,也就辛弃疾的诗歌中有着别样的风情了,这就是两个朝代文人的观念,也就是唐朝人重武也重文,而宋朝重文轻武,最明显的就是唐朝有着一个制度,那就是在外的武将建立了足够大的军功之后,是能够回到朝廷成为宰相的,像李世民时期的李靖和侯君集都是出将入相了,还有最出名的就是郭子仪了,不但封王更是差一点成为了尚书令,要知道这个官职因为李世民担任过也就不再出现,可见这在唐朝是一种制度,而唐玄宗时期的李林甫为了能够长久的霸占相位,才会给李隆基出了一个大量任用少数民族武将的做法,也是这样才能够让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最后酿成了“安史之乱”。

早期的唐朝不断地对外扩大疆域,也就导致唐朝的武将不断的涌现出来,而后期因为藩镇割据的局面,名将的大量出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除了进入武庙的名将之外,唐朝还有着大量的名将,像唐朝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的秦琼、程咬金、侯君集、屈突通、段志玄等人,还有李世民时期的黑齿常之,这是一个生活在朝鲜半岛的唐朝名将,在李治时期“三箭定天山”的薛仁贵,还有契苾何力、刘仁轨和王方翼,这些人还是唐朝初期的名将。

而在盛唐的时候,像王忠嗣、哥舒翰、高仙芝、张守珪等等,尤其是王忠嗣一人佩四将之印,掌控万里边疆,这可是后面安禄山等人都没有达到的权势,关键是王忠嗣的军事能力更不是安禄山能够比得上的,如果他要是造反的话,绝对没有安禄山什么事情了,最重要的就是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李晟这些名将都是王忠嗣培养或者提拔起来的,这样的猛人多么值得人们尊敬啊,可是最后还是被李隆基杀害了,可见在古代功高震主并不是好事,就算是他本身忠心耿耿,如果王忠嗣没有被害的话,安禄山能够有胆量造反吗?

为中晚唐的名将依旧没有减少,像郭子仪和李光弼这就不用说了,还有李晟和李愬父子,韦皋和仆固怀恩,就是在安史之乱中有着出彩表现的张巡也是不可多得的名将了,还有这像张义潮、高骈、张仲武和李载义等晚唐的名将,依旧在边疆地区抵御外族入侵,或者是消灭黄巢农民起义等等,可见唐朝的武将不但数量众多,就是质量都是非常高的,这一点是远远超出其他王朝的,而宋朝的名将更不是唐朝能够比拟的,两者数量的差距很大,但是质量上的差距更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东突   吐蕃   名将   契丹   大唐   安史之乱   突厥   作战   汉朝   猛将   武将   敌军   宋朝   朝代   将领   典故   唐朝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