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灭亡后,清政府所欠的一屁股债最后怎么样了?是还清了吗?

清政府在其统治期间,经历了多次战争、自然灾害和政治动荡,导致财政状况一度十分困难,积累了大量的债务。清朝灭亡后,其留下的巨额债务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重要财政问题。本文将介绍清政府所欠债务的情况,以及中华民国政府处理清债的历程。

一、清政府所欠债务的情况

清政府的债务主要分为两类:国内债务和国外债务。其中,国内债务包括各种公债、粮饷债、民间借贷等;国外债务包括赔款、借款、债券等。

清政府欠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战争开支:清政府在其统治期间经历了多次战争,如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等,战争开支是国内债务的主要来源。

2.灾害救济:清政府在自然灾害时需要拨出大量的资金用于灾害救济,这也是国内债务的一个重要来源。

3.外交开支:清政府在处理外交事务时需要花费大量的开支,如对外交涉、签订条约、维护边疆等,这也是国外债务的主要来源。

4.政治动荡:清政府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动荡使得清政府需要花费大量的开支来维护社会稳定,这也是国内债务的一个来源。

据统计,清政府所欠债务总额约为10亿两银元,其中包括国内债务约7.5亿两银元,国外债务约2.5亿两银元。

二、中华民国政府处理清债的历程

清政府灭亡后,中华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政府的债务,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重要财政问题。中华民国政府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处理清债问题:

1.《民国债券条例》: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了《民国债券条例》,明确规定了债务的种类、发行程序、利率和兑付方式等,标志着中华民国政府正式接管了清政府的债务。

2.债务减免:在二战期间,中华民国政府与盟国签订了《中美援华协定》、《中英援华协定》等一系列援华协定,获得了大量援助,但同时也增加了巨额的外债。战争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政府的债务,国内外债务总额高达100多亿美元。

在解放战争期间,由于国共两党的斗争,导致国家政治、经济危机加剧,使得债务处理成为一项严重的问题。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在债务处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下:

1.合理分摊债务:中国政府将清政府的债务分为内债和外债两种。外债由中央政府负责偿还,而内债则由各级政府和社会机构分摊,根据不同的债务性质和来源,采取不同的偿还方式。

2.逐步还债:中国政府采取分期分批偿还债务的方式,将外债分为短期债和长期债。短期债的还款期限较短,而长期债的还款期限则更长。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注重平衡债务偿还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尽量避免债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3.与债权国进行谈判:中国政府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手段,与债权国进行谈判,争取延长债务的偿还期限和减免一部分债务。在1953年至1955年期间,中国政府与12个债权国签订了减免和贷款重组协议。

4.发展经济:中国政府实行经济建设优先战略,以快速发展经济为目标,通过增加出口、增加外汇储备、发展国内工业等方式,逐步积累外汇,缓解债务压力。

最终,在1970年代初,中国政府全部偿还了清政府的外债。虽然内债的还清工作还在进行中,但债务问题已经不再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清政府负债累累,直到满清灭亡时,还欠着列强7.3亿两白银,后来这一屁股债有人自愿替清政府扛了。


1793年农历八月十三日,热河行宫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


他们来自遥远的英国,在使团代表马嘎尔尼的带领下,正忐忑不安地等待中国皇帝的接见。


在此之前,双方已因礼仪问题产生了巨大分歧。中方要求英国代表面见皇帝时,要行三跪九叩大礼,但英方坚持行单膝跪地礼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差异,一是因为两国的国体不同,但更重要的是因为二者对此事的看法大相径庭。


乾隆皇帝认为英国代表此次前来,是为了“进贡”和“祝寿”,以借机寻求大清王朝的庇护,但实际上呢?


此时的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和原料产地,而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非常符合英国的要求,所以,在英国国王乔治三世的授意下,马嘎尔尼一行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希望两国之间能开展贸易,并允许英国人在广州沿海一带自由居住。


面对英方的无理要求,乾隆帝以“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为由,断绝拒绝。



马嘎尔尼一行无功而返,但通过几天的所见所闻,他彻底扭转了对清王朝的看法,在日记中他这样失望地写道:


"清政府好比是一艘破烂不堪的头等战舰,它之所以在过去一百五十年中没有沉没,仅仅是由于一班幸运、能干而警觉的军官们的支撑,而她胜过邻船的地方,只在她的体积和外表。但是,一旦一个没有才干的人在甲板上指挥,那就不会再有纪律和安全了。"


从后来的事实发展来看,马嘎尔尼这个外国人似乎比大清的执政者,看得更深刻。


46年后,继位的道光皇帝正满足于“自给自足、闭关锁国”的现状时,英国又一次将目光对准了中国。


为了进入中国的市场,英国兜售鸦片不成,便悍然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强行用大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


自此,大清王朝陷入了债务的泥沼之中,并一步步被带向了灭亡的深渊。



清政府的巨额外债是怎么来的?


自1840年与英国交手,清政府在与列强的多次交战中,由于指导不利、武器不良、训练不精,往往败多胜少,作为战败方,赔款那是少不了的。


而在清政府的所有外债中,战败赔款的比例是最高的。


这其中,尤以四次战争、五次条约的赔款为代表。


第一次:中英《南京条约》赔款。


当第一次鸦片战争正式打响时,英国外相巴麦尊就公开叫嚣,要“强迫中国政府给钱”。英国仗着船坚炮利,丝毫不将清朝守军和国际道义放在眼里,每到一地就肆意劫掠,枪杀无辜的平民。


一年后,清政府节节败退,迫于压力,遂赶紧派钦差大臣琦善为代表,与英方和谈。最后双方签订《穿鼻草约》,条约规定中方赔偿给英国军费630万银元,约合白银404万两


但五天后,英方嫌赔偿金额过少,不仅拒不履行合约内容,反而出兵强占了香港,并继续带兵北上,炮轰南京城。


面对英方的出尔反尔,清政府被逼宣战,但终因抵抗不力,道光皇帝只能再次选择和谈。



1842年8月29日,中英双方签订了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


在这个条约里,中国对英国的赔偿不仅增加到了2100万银元还割让了香港岛,失去了关税自主权。


无比讽刺的是,这2100万银元里,不仅包括了英国的军需耗费1200万银元,还包括销毁的鸦片烟价600万银元、鸦片商户的欠款300万银元,总计约合白银1450万两。


当然,这还不包括英国在东南沿海地区抢掠的财物,据记载,英国曾不止一次掠夺福建地区的官府库银,数目多达700多万两


另外,英军每攻克一地,就向清政府狮子大开口索要赎金,据清朝和谈大臣伊里布保守估计,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连赔款带赎金,至少赔出去2800万两白银


而英国发动这么一场战争,实际的军费开支只有119万两,可以说,英国借此赚了个盆满钵满。


然而,仅仅过了一年,英国又借机生事,强行与清政府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续约》,在此条约中,清政府对英国又追加了670万两白银的赔偿。


清政府的步步退让,不仅没让英国适可而止,反而让它变得得寸进尺、变本加厉。


更为可怕的是,英国的"暴富”, 让西方列强蠢蠢欲动、纷至沓来,人人都想在大清国土上分一杯羹。




第二次:中英、中法《北京条约》赔款。


1858年,英法联军在美、俄两国的支持下,攻陷大沽口炮台,眼看天津就要沦陷,清政府赶紧拿出杀手锏——派钦差大臣桂良出来和谈。


和谈的结果就是,清政府“以一敌四”,分别与俄、美、英、法四国签订了《天津条约》


其中,清政府赔偿给英国400万两白银,赔给法国200万两白银


本以为列强拿到钱该消停了吧,谁知两年后,英法联军又组队杀回来了。


1860年,正当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英法联军见有机可乘,遂以“马神甫事件和亚罗号事件”为借口,一起向清政府的首都北京发起了进攻。


在位的咸丰皇帝闻讯,立即仓惶逃往热河,留下恭亲王奕䜣与洋人周旋和谈。


英法联军像强盗一样,冲入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圆明园,不仅将里面的贵重物品洗劫一空,还一把大火将其烧了个干干净净。



事后,在俄国公使的调停下,中英、中法分别签订了《北京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赔偿给英国 1300 万两白银,赔偿给法国 800 万两白银。


除了赔款之外,清政府还把九龙半岛割让给了英国,并承认法国在印度支那半岛的权益


由于这次战争的形式和目的与第一次鸦片战争如出一辙,所以史书将之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从明面上看,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又背上了2700万两白银的外债。


但实际上,清政府为此付出的代价要远远高于这个数。


而英国作为战争的最大受益国,拿着清政府的赔款扩军备战,在海外大肆扩张殖民地,直到一战爆发前,英国已拥有殖民国家50多个,总面积超过本土面积的130多倍。


自此,英国成了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然而,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继英、法、美、俄之后,中国曾经的藩属国日本,竟也成了大清王朝的债权国。



第三次:中日《马关条约》赔款。


1895年2月,中日甲午战争,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清军惨败而告终。


2个月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其中一条规定:清政府要赔偿给日本白银2亿两


面对巨额的赔款,日本尤不知足,又提出了三个苛刻的条件:


其一,在付款方式上,清政府必须在签约的第一年就将1亿300万两白银的赔款,付给日本,而当时清政府全年的财政收入加起来,也不过只有8000万两,就是不吃不喝全赔进去也不够。


怎么办?


为了满足日本的条件,清政府只能背着高额息费,二次举债。


其二,日本要求赔款白银的成色必须达到98.89%以上,但当时清政府的白银成色普遍只有93.54%,为了弥补成色的不足,日本在赔偿中又破天荒地追加了一项费用——“库平实足”


为此,清政府又多背了1325万两白银的库平银费用。


《马关条约》第四款规定:

“中国约将库平银二万万两交与日本,作为赔偿军费。该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五千万两,应在本约批准互换六个月内交清;第二次五千万两,应于本约批准互换后十二个月内交清;余款平分六次,递年交纳” 。


其三,由于日本占领辽东半岛,损坏了俄国在中国的利益,所以,在俄、法、德三国的干涉下,日本愿主动归还辽东半岛,但需清政府支付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自家领土被占领,要回来还得支付赎金,这么荒唐的事情,就这么在大清朝发生了!


更奇葩的是,日本占领威海卫3年,反叫清政府为他们承担军费,但弱国无外交,战败国更是没有说“不”的资格,为此,清政府又额外支付了150万两白银的军需费用


总之,各种费用加起来,清政府实际上为甲午之战,背负了2亿5970万两白银的外债。


这笔赔款相当于日本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日本拿着这笔钱,一方面加紧扩充战备,扩张海军和陆军,另一方面大肆封赏功臣,笼络了一大批效忠于天皇的势力。


可以说,二战中日本的强势崛起和军事强国地位的确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次甲午赔款。


如果说,《马关条约》让清政府的日子变得举步维艰,那么,接下来这个条约就直接成了清政府的催命符了。



第四次:八国联军《辛丑条约》赔款。


1900年,英、法、德、俄、美、意、日、奥等八个国家组成侵略战队,浩浩荡荡开进了北京城。


实际执政的慈禧太后带着光绪帝,一面马不停蹄跑到了西安,一面命李鸿章为北洋大臣,全权与洋人议和。


经过讨价还价,清政府最终与八国签订了《辛丑条约》,赔偿给各位“受害国”白银共计4.5亿两


但考虑到清政府财政也很困难,西方列强很“贴心”地推出了分期政策:


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还清,本息合计为9亿8223万8150两白银。


为了避免影响列强们的利息收入,条约中又另立一项:严禁中国政府提前还款。


毫不夸张地说,只此一项,清政府的财政就被这些所谓的“债权国”盘剥到了极致。


从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到1912年清朝灭亡的72年时间里,清政府共签署了340份不平等条约,欠有外债208笔,外债总额高达13亿两白银


如果再加上列强从民间、官府、圆明园等处劫掠的财物,和他们在中国领土上攫取的利益, 那么清政府承担的损失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面对堆积如山的巨额债务,清政府会拿什么还债呢?



清政府拿什么还外债?


在常年的战争和数不胜数的赔款中,清政府的财政早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但即便如此,清王室仍然保持着一贯的奢靡生活,甲午之战打到关键时刻,慈禧太后仍然能挪用军费六十万两白银,只为操办自己的六十岁寿辰。


在这样的情况下,清政府要还债,只能从别处想办法。


1、拿盐税、厘金、铁路等国家权益做抵押,向列强借钱


清政府想出的第一个办法,就是“借新还旧”,玩命的拆东墙补西墙。


而列强开出的借款条件,就是清政府出让国内的各种权益。


1911年,清政府为了偿还《辛丑条约》的赔款,只能向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借款600万英镑,并承诺40年内还清,为了顺利拿到贷款,清政府不惜用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的修筑权作为抵押。


结果,四川爆发“保路运动”,武昌新军主力开赴四川镇压,湖北兵力空虚,武昌起义由此打响了第一枪。


由此可见,在没有造血能力的情况下,盲目“借新还旧”,无异于饮鸩止渴。



2、转嫁给本国人民


据统计,清朝后期,全国人口大约有4亿,这也就意味着,每个人身上要背负3两多白银的债务。


这对一个普通农民意味着什么呢?


一个长工,在好年景,一年顶多能挣2两银子,勉强养活家里2口人,如果他再承担3两银子的外债,那这一家人只能勒紧腰带,出门喝西北风了。


为了征收赔款,清政府想出了各种明目的税收,把农民压得喘不过来气,而工商界的税更是五花八门,整个大清国国民,全部成了西方列强的打工仔。


好在,在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清政府陆续偿还了不少欠款,其中1845年如期偿付了《南京条约》的赔款,1865年还清了《北京条约》的赔款,1898年还清了《马关条约》的赔款等等。


但随着1912年清朝灭亡,赔款里最大的一笔,也就是《辛丑条约》的赔款也随之中止,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清政府灭亡后,剩下的债务是如何处理的?


清朝灭亡后,近代中国经历了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人民政府三个阶段,出于不同的目的,他们对清政府遗留的债务,也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第一阶段:北洋政府全盘接收。


1912年2月,统治中国长达296年的大清正式灭亡,北洋政府成立。


为了争取西方列强的支持,不管是孙中山还是继任的袁世凯均表示,愿意继续承担清政府的历史遗留问题,这也就意味着,清政府对外的所有欠款,中华民国会继续偿还。


但随着一战的爆发,清政府留下的债务,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其一,由于德国和奥匈帝国贸然挑起战端,所以,北洋政府义正严词拒绝向他们赔付欠款


其二,俄国国内发生了十月革命,为了争取中国的支持,他们暂缓5年向中国索要赔款


其三,在驻美大使梁诚的积极斡旋下,美国不仅取消了中国的欠款,还主动退回了虚报的1160万美元的赔款,但有一个条件,就是退回的款项只能用于教育事业,清华大学就是用这笔退回的赔款建成的。


在美国的带头作用下,1920年,英国、法国、比利时也停止向中国索要赔款,并陆续退回了多要的款项。


这一时期,北洋政府的还款压力大大减轻,但因为清政府遗留的债务基数太大,日本又一直索要赔款,所以,还是对新政府的财政带来了不少困难。


第二阶段:国民政府先赔后停


蒋介石上台后,依然延续了北洋政府的还款政策。


据统计,从1902到1938年的37年里,在扣除一部分退款后,中国实际支付给列强的赔款数额依然有5.76亿两白银


但到了1939年,国民政府财政部突然发出公告要停止支付庚子赔款,特别是对日本的赔款


这主要是因为1937年,日本悍然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再给他们继续赔款,就明摆着是老寿星上吊,嫌自己命长了。


但和其他列强的表现不同,清政府遗留下来的欠款,日本自始至终都在向中国讨要。


到了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到了关键时刻,中美英等盟国重新签订条约,废除了清政府签订的大部分不平等条约,《辛丑条约》里有关赔款的事也就此作罢。


第三阶段:新中国拒绝赔付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府根据国际法中“恶债不偿”的原则,对过往的一切不平等条约、不平等外债一律不认。


毛主席曾形象地说:


“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从内到外,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


直到此时,中国人民才算甩掉了包袱,站直了腰杆,真正扬眉吐气起来,那些写满耻辱的老账单也终于被扫进历史的旧纸堆里了。



总结:


在所有的断代史里,我最不喜欢的,就是晚清史和近代史,因为太过屈辱。


但不喜欢,不代表就能忘记。


我们常说,落后就要挨打,但晚清的历史告诫我们,落后岂止要挨打,更要挨宰。


大清朝赔掉的岂止是数十亿两的白银,更有身为中国人的尊严和权利。


列强仗着船坚利炮,可以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任意践踏中国的法律;

可以在中国的领土上,肆意践踏国人的人格,大骂“狗和中国人不得入内”;

可以在战胜后,任意修改条款,明目张胆瓜分中国的领土和一切财物……


如今,屈辱的历史已成过去,大清朝的巨额赔款也永远成为了历史。


但这段耻辱、这份罪证,我们身为中国人不应该忘记。


牢记历史,不忘国耻,方能砥砺前行。


但愿这样的屈辱,不会再发生在中华民族身上!




清政府“欠债无数”,最大的一笔赔款,还了58%!

其他国家都放弃了继续赔款,只有一个国家一直要赔款,直到……

本文,我们分三个阶段讲讲。

1、“庚子事变”以前的“大清债务”



看中国的近代史,出现明显可见的衰落拐点,就是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的。

1842年开始,中国的“耻辱条约”开始了。

(1)在1842年,签订了《南京条约》。

这条约里,除了接受五口通商,除了把香港岛割让了出去,另外就是,要赔偿英国2100万银圆(1470万两白银)。

这笔债务,要求四年内完成的。

最后,先后赔了1476万两白银。

(2)1860年,因为第二次鸦片战争失败了,大清签订了耻辱的“北京条约”。

这份条约总共有三个:《中俄北京条约》、《中英北京条约》、《中法北京条约》。

这是1858年“天津条约”的升级版,除了被俄国割走大量土地,除了给英、法、俄等国给予各种政策外,还要赔偿英国800万两白银,赔偿法国800两白银,总计1600万两白银。

这两笔赔款数量还不算很大,因此,也是很快完成了。

关键是,当时的大清海关总税务司的头是英国人,前面是英国人李国泰,后面是英国人赫德(1863年起),特别是赫德,对海关税的征收很有心得。在英国人的监督之下,赔款很难跑掉。

(3)1895年,签订极其耻辱的《马关条约》。

1894年甲午战争打响,让全世界惊讶的是,大清竟然被小日本胖揍,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这是所有丧权辱国条约中最恶心的。

日本靠这条约,割走了台湾岛极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也被割了去;

条约规定,朝鲜不再是大清的附属国;

大清必须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

另外,大清必须开放四个城市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

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那就是允许日本人在通商口岸城市开设工厂。

2亿两白银,那可不是一般的多!

小日本心太狠,巴不得把大清一口吞了,好上演“蛇吞象”的故事。

这2亿两白银,让大清在7年内分8次付清。

要知道,大清当时的全年财政收入也就在8千万两,把所有财政收入付给日本,国家一文都不支出,都需要整整3年。

不得不说,在整个十九世纪中,最伤大清的对外战争,就是甲午战争。

一个甲午战争,让大清彻底成了病猫,而日本一跃成为豹子一般的亚洲强国。这让人不胜唏嘘。

马关条约要赔偿的钱,一文也没少得了,而且因为“三国还辽事件”(俄法德让日本吐出辽东半岛),大清又搭上了3000万两白银给日本。

总之,在十九世纪,大清因为签订不平等条约而赔偿的钱,都赔完了。

真的是年年赔钱,把一个偌大的大清,赔成了一个外强中干的大国。

2、庚子赔款:赔的时间最长,情况最为复杂


1900年,发生了著名的“庚子事变”,也就是“八国联军揍大清”的事件。

这一次事件,表面是外国洋人和义和团之间的矛盾扩大化了,导致不少洋人和二鬼子被杀。实际上,是洋人欺人太甚,引起了民间的反弹。

慈禧大妈大手一挥,支持义和团,甚至,英姿飒爽地宣布:和一众外国开战!

于是,八国联军来了,带着坚船利炮,带着占便宜的心理来了。

大清抵抗不住,慈禧和光绪一路西逃,慈溪大妈算是吃尽了颠簸流离的苦了。

最后,八国联军攻入了北京,烧杀抢掠,无所不用其极。无数人死亡,无数国宝被抢。

1901年,签订了《辛丑条约》,这是最为著名的“耻辱条约”。根据内容,大清要赔偿4.5亿两白银,总共要赔39年,本息共计9.8亿两白银。

这个赔款,就是后来人们所说的“庚子赔款”。

从1901年开始赔款,39年赔完,就是1940年赔完。

前期,每年按照合约赔钱,但是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赔钱的历史进程。

这个人名字叫“梁诚”,此人应该被中国人记住。

梁诚是当时的驻美公使,他熟悉美国的机构运转和国家文化,他听到美国人自己讨论“庚子赔款虚高”的时候,开始详细了解,并一次次向美国政府提出“减免赔款”的诉求。

当时的总统是老罗斯福总统,此人深明大义,在他的提议和主导下,美国放弃了继续得到“庚子赔款”,之前获得的赔款,返还大清,但是必须用在教育上。

后来,“清华大学”的建立,就是靠了美国的退款。



美国珠玉在前,他国开始纷纷反思所作所为,但是,大家都没有具体的动作。

1912年,大清结束了,民国开始了,但袁世凯等人把大清的债务全部接了过来。

为什么会如此?

因为当时的大清,是在协商中退位的,如此,民国就有代替大清赔款的“义务”了。

当然,最关键的是,列强太强,民国太弱,根本不敢惹,除了继续赔,没有好办法。

再一次发生很大的变化,就到了一战后了。

一战时,段祺瑞政府力主参加“协约国一方”。虽然没派多少人,也没打什么仗,但却成了获益方。

战败国德国、奥匈帝国,在一战后无奈放弃对中华民国的赔款。

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的体制也变了,布尔什维克开始当家做主,苏俄成立了,他们很快宣布:放弃俄国在中国的特权,包括放弃庚子赔款。

1924年,苏联和民国政府签订协议,退还庚子赔款的部分,并用到文化教育上。

这样,老牌帝国英国的老脸也挂不住了,1925年,英国国会也放弃了“庚子赔款”,并且在1930年签订协议,商议将庚子赔款的退款用在中国的铁路、教育上。

英国放弃了赔款诉求,法国怎么样了呢?

法国也不能要赔款了,而且从1924年到1947年之间,将退款陆续退回,并用于慈善、教育事业等。

此外,比利时、荷兰、意大利分别在1925年、1926年、1933年停止赔款,并分别签订协议,将退款用于文化教育事业。

这些列强中,唯独日本是个异数,因为一战都是协约国,日本做出第一步承诺:从1917年开始,赔款可以停五年。

从1922年起,又开始要求民国赔款了。

这一开始,就没停下。

日本对外说,是用到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日本留学生、援助项目等,实际上,日本把赔款的大部分用在了侵略上,用到中国留学生等教育文化事业上,仅仅只有19%。

就这19%,很多用在了宣传他们的“大东亚共荣圈”观点、培养傀儡人员和伪政权上。

日本什么时候不要赔款了呢?直到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爆发后,对日本的庚子赔款才停止。

据统计,中国总计支付了5.76亿两白银,占据本息总数的58%。

可以这样说,到三十年代末,国民政府基本停止了所有的庚子赔款。

到这一步,大清的赔款等告一段落了。

但是,最近几年,美国民间有人竟然拿着所谓的借据来了,开口就是要让中国赔偿1.6万亿美元,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3、美国人为何要债?民国政府欠债了没有?



最近几年,美国议员发出一项提案,让中国给美国一些人赔偿“欠债”,总计1.6万亿美元。

这是妥妥的狮子大张口啊,问题是,这账目到底有没有?有,但这不是赔款,而是真正的借债。

一笔是1911年的“湖广铁路债券”。

这个债券刚发行不久,清政府钱都没有拿到,就“倒闭”了。那这笔钱到哪去了呢?袁世凯主导的民国政府。这一笔,当时是600万英镑。

二是1913年的“黄金融资债券”。

这是袁世凯为了融资,去向各国银行贷款,各国银行觉得有风险,就发行了债券,总计2500万英镑。

这笔款,袁世凯政府拿到了仅仅760万的贷款。为何缩水那么多?因为去掉折扣(银行卖债券的提成),还扣除了那一年的列强的庚子赔款。

可以这样说,总共是1360万英镑的债务。

这些债务,民国政府定期给银行还款,银行定期给债券持有者发放利息。但是,在日本全面侵华,迁都重庆后就不再还了,一是没钱,二是其中日本、德国的银行都是法西斯国家,怎么还?暂时不还了。

1911年发行的湖广铁路债券,本息归还时间是1951年,当时是在朝鲜战争期间,也没有国家要求还。到1978年,美国人要打官司,因为早就过了时效,败诉。

1913年那一笔,归还本息时间是1960年,也是没有主张还钱。后来提起时,也过了时效了。

为什么新中国刚 建立的时候不提呢?因为,新中国建立后,不承认所有的不平等条约!管它是清朝的债务,还是民国的债务,不合理、不公平的一概不认。恶债可以不还!

这样有力的话语,西方国家自然知难而退,放弃了。

还是伟人说得好: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为什么现在又开始提了呢?因为中国富裕了,他们出来添堵,他们要告诉世界,中国无信誉,不认旧账。

想得太美了!没门。



从鸦片战争开始,大清签订了多少不平等条约,赔了多少款,损失了多少财物?只因当时国力羸弱,清政府认了。

到了民国,负担着过去的债务,蹒跚前行,发展缓慢,民国政府挺不起腰,也认了。

新中国成立了,国家虽瘦弱,但是筋骨在,已经注入了硬朗的基因,并发出了强有力的呐喊:一切的不平等条约全部取消,割了我们的香港、澳门等,必须还回来,这事没商量!

终于,西方国家低头了!不应仅仅是低头,而且应该忏悔,忏悔过去做过的所有的恶.....




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若以历史为书,那么我想每位读者对清政府的看法都褒贬不一,因为它既有过康乾盛世的辉煌,又经历过丧权辱国的民族大难。

但是,对于晚清政府,一群昏庸腐败、腐朽没落的统治者,一个苟延残喘,日薄西山的朝廷。它让中华大地陷入近百年战火岁月,让我等先辈历经沧桑饱受磨难的屈辱历史。

所以历史上给予晚清正面的评价实在是屈指可数,更多的指出它的诟病,望后人引以为戒,而不是“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是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今天就来谈谈晚清政府的债务问题。 近代史上,清政府遭遇的第一个侵略者就是刚从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富强起来的英国,一个是闭关锁国数百年的农业大国,面对的一个是开放进取的资本主义工业强国,最终的结果那就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伴随而来的则是一纸《南京条约》:“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清朝政府开放“五口通商”;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英国殖民者在对外扩张中尝到了甜头,自然也勾起了其他国家殖民者的欲望。

1856-1860年间,英法联军侵华,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清政府再次战败,这次的赔款金额:清政府赔偿英国白银400万两,法国白银200万两。

另一方面,刚从明治维新中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日本制定了“大陆政策”。这个本国资源极度缺乏的岛国将第下一步放在了地大物博的中国。日本一贯使用的军国主义侵略风格这次直接对准了清政府,1894年-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

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依旧是割地,通商,赔款……不过这次的赔款金额早已超出清政府的承受能力范围外了——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后增加三千万两“赎辽费”。要知道当时清政府就算一年不吃不喝,财政收入也不过是8000万两白银。

可想而知,战争赔款给中国的人民带来了多大的苦难,总之是印证了张养浩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

“独乐不如众乐”,眼看着清政府这么昏庸无能,其他的殖民者也耐不住性子了,来瓜分中国的侵略者愈来愈多。1900年以英、俄、德、美、法、日、意、奥为首的八个国家进军京城,而这次清政府终于选择了放手一搏,慈禧太后宣战了。虽然经过义和团的裹乱和清军的奋力抵抗,但联军还是以少胜多,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而之后中国与八国签订的《辛丑条约》则直接标志着晚清政府沦为洋人的走狗,成为洋人以华制华的工具。

所以这次的赔款内容则是:中国赔款价息合计9.8亿两白银(详情为赔偿4.5亿白银,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约9.8亿两) 据粗略计算,从第一次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近60年的时间,清政府“光荣”的为广大的人民增加了1300000000两白银的负担,最大的那一笔还要分39年还清。

可是清政府却在1912年“撒手人寰”,那么的背负的这么多“遗产”(负债)有没有偿还呢?又是怎么偿还的呢?

答案是当然得还!由它的“子女”中华民国的北洋军阀和国民政府来还。

先说英国,在《辛丑条约》签订以前的那些战争赔款,清政府其实已经偿还了一大部分,而剩下的那笔巨款则是由北洋军阀慢慢偿还。后来一战爆发,中国以参战国的身份加入到对抗三国同盟的战争中,因此,英国也停止对剩下未偿还巨款的索要。

更幸运的是,在1927年,英国通过议案,宣布免去剩下的战争赔款,并且将之前索要的战争赔款也全部奉还给北洋政府,但是要求全部用于医疗,教育等公共事业上。自此,与英国的赔款问题得到解决。

再说法国,法国政府和英国政府差不多,作为协约国和北洋政府站在统一战线上,免去了剩下的赔款,从1919年开始大笔退回部分赔款,当然这些赔款也用于公共事业。

接着说美国,美国和清政府的最大一笔债务也是属于《辛丑条约》赔款条例。但是美国政府条约签订后的第三年,就率先将赔款逐渐退还给当时还没灭亡的清政府。无一例外的是,这些费用也必须用于教育事业。

下面是俄国,和另一个处于太平洋沿岸的超级大国美国一样,俄国也无暇顾及一战,而是忙于镇压国内的革命运动,所以北洋政府并没有得到像英法政府那样的对待。但是沙皇却宣布将“赔款”缓付5年,五年缓赔期已到,出人意料的是在1924年,还在襁褓的苏联政府宣布放弃赔款,但是却一直没有退还。

因此与俄国的赔款问题也告一段落。

下面是几个一战的战败国:意大利,德国,奥匈帝国。作为战胜国的北洋政府当然有资格提出放弃赔款的条件。风水轮流转,这次也轮到了这些战败国尝尝赔款的痛苦了。

接着是比利时,荷兰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分别于1925年和1926年设立还款协定,将战争赔款全部退还。

最后讲讲日本,在全面抗日战争以前,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对日本的赔款是照常进行的,以至于会出现日本人拿着中国赔给他们的钱迎接和国民党的四大会战。

随着战争的继续深入,英美等国向日本宣战,中国正式加入二战体系,向日本宣战,国民政府不再承认之前的条约,于是放弃了对日的战争赔款。直至二战结束,中国胜利,那些之前和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才一一废止。

清政府倒台后,中国政府还是向列强总共支付六亿五千多万赔款,想融入国际社会,新生的民国政府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可见战争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荼毒,落后就要挨打向来不是一句空话。




答案是没有还清债务,清朝一直还债到灭亡,民国接手再还掉其中一部分,新中国拒绝承认一切不平等的外债,到现在清朝的百年老账已经彻底失去法律时效。

关于清政府的外债,最新的新闻是发生在2020年,以美国田纳西州众议院【马克格林】为首,3个共和党人发起1个议案:要求中国政府偿还总计1.6万亿美元的债务,要给将近2万名美国人兑现金钱,他们持有清政府、民国政府所发行的债券。

在这之前,美国民间也有人发起过向中国人要钱的倡议,他们也明白已经过了追讨期限,但是炒热话题有助于让债券在收藏市场里升值。至于马克格林发起的议案,更多的是带有政治目的,打“中国牌”给时任总统【特朗普】施加影响。

话说,“武昌起义”是清朝灭亡的导火索,而这场起义跟外债有关联。1911年,清政府向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借款600万英镑,归还期限40年,拿粤汉铁路、川汉铁路的修筑权为抵押。结果引发“保路运动”,武昌新军主力开赴四川镇压,导致湖北兵力空虚,给武昌起义创造良机。

接下来,星火燎原不可阻挡,清政府很快于1912年倒台。那么,这笔600万英镑借款就大部分落到民国政府手里,既然拿到真金白银,还钱就理所当然。事实上,民国政府为得到列强们的承认,对于清政府所欠的一屁股债是甘心“背锅”。

之前,清政府是勒紧裤腰带,分批次给列强还钱。从最早《南京条约》的2100万两白银,到《马关条约》的2亿两白银,再到《辛丑条约》的4.5亿两白银(即“庚子赔款”),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外债。这都还只是本金,加上利息简直就是天文数字,如《辛丑条约》规定39年内还9.8亿两白银。

后来,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清政府的欠账,有一部分被免掉、停付、退回。还是拿“庚子赔款”来说,“十月革命”后的苏俄政府放弃赔款,一战失败的德国被停付赔款、美国等少数国家退回一部分赔款。

尽管还款压力减轻,但是基数太大,民国政府还是要咬牙还。据统计,从1902到1938年的37年里,在扣除一部分退款外,中国实际支付给列强的赔款数额依旧有5.76亿两白银,约占总数的58%。

1939年,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出通告宣称停止支付庚子赔款,因为抗日战争已经打红眼。一方面是中国的财力变得很紧张,抗日的各项支出非常大;另一方面不能把欠款还给日本,这简直是给自己打脸。值得一提的是,清政府欠的钱,日本人自始至终都在向中国追讨。

下一个阶段,就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政府不承认一切不平等的条约、不承认一切不平等的外债。毛泽东主席,曾形象地说解放后,我们必须认真清理我们的屋子,从内到外,把那些脏东西通通打扫一番,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

英国人一直重实用,当时在中国有着重大利益,特别是在香港。1950年,趁中国人民还在“打扫房子”,他们就来“拜访”,并迅速建立两国外交关系。有鉴于特殊的历史背景,中英之间最终在1987年签订《关于解决历史遗留的相互资产要求的协定》,中国人吃点小亏付给英国人2300万英镑,英国人这边拿出380万美元给中国人,从此双方的历史遗留资产结清。

至于美国等国家,一直没有跟新中国建交,他们想要这笔旧账,只能向在台湾省的蒋家人要。等到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清朝的那些债务早到期,而且过了追讨期限。另外,根据国际惯例是“不需要偿还恶债”,意思是说上一届政府借的钱,没有让国家获益、没有让现政府受益,就不需要还。还有国际间有“主权豁免原则”,任何一个国家不能成为被告,也不受他国司法管辖。

总之,清政府欠下的一屁股债,基本上属于不平等的债务,民国政府在列强压力下,被迫还掉一部分。新中国拒绝承认这些乌烟瘴气的债务,这么多年过去,带着耻辱的百年老账已经被扫进历史故纸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鸦片战争   北洋   庚子赔款   清政府   中国政府   外债   列强   英国   日本   美国   条约   清朝   债务   中国   民国   屁股   政府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