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康熙早年要问罪鳌拜,晚年又给他平反?

顺治亲政之后,对于朝中的局面早已悉数知晓,加之他曾听闻鳌拜当年与众人的宣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如此,顺治的心目充满了对于鳌拜的敬重,久而久之便将鳌拜认定成自己的心腹重臣。

在此之后,顺治商议国家大事的时候基本都有鳌拜,而很多顺治不能够解决的事情,都会去询问一下鳌拜的意见。至于鳌拜,他对于顺治皇帝也是十分的忠心,没有丝毫的僭越之举。

毫不夸张地说,顺治统治的前期若是离开了鳌拜,或许面临衰亡的局面会更加的迅速。或许在那个时候,顺治皇帝对于鳌拜的看法早已不是当成自己的臣子,而是自己的前辈。

甚至在自己身死之后,还不忘将自己的孩子交给鳌拜进行辅导,以此来确保大清的安稳基业,足见对他有多信任。

权力累加的自傲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八,福临(顺治)薨逝,临死之前,顺治皇帝立下遗诏,任命三皇子玄烨继任皇位(也就是康熙皇帝),让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以及鳌拜为辅政大臣,辅佐幼子进行登基继位。

当时,四人为表忠心,更是在顺治帝的灵位之前进行宣誓。可事实证明,“一身不容二虎”,“一朝不容四臣”。

这四位大臣之中最有实力以及背景的便是鳌拜,之后呈现的局面就是鳌拜一家独大,其余的大臣根本不敢前去招惹。

随着时间的推移,鳌拜逐渐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存在,权倾朝野、无人能与之匹敌,弱小的康熙更是如此。

当权利以及地位不断累加的同时,鳌拜的欲望也在无休止地增加,他开始想要独揽大权。此时,其余三位大臣的存在,自然就成为了他实现自己想法的一个绊脚石,所以当前的首要任务自然就转变成清除闲杂人等。

年迈的索尼根本没有反抗的资格,没有过多久,他便离世了;遏必隆本身就十分的胆小怕事,知道鳌拜的意图之后,立马前去依附,没有丝毫的停留。

至于这最后一位苏克萨哈,虽然有反抗的念头,但是自己的把柄早就紧握在鳌拜的手中,最终还是逃不了被处死的命运。就这样,朝中的权利基本都在鳌拜的身上集中起来。

权力以及地位都达到了鳌拜最初的设想,之后所有的“僭越”行为也自然而然发生了,有时候鳌拜甚至会忽视掉康熙皇帝,朝中的大事小事转变成了鳌拜的家务事。

总而言之,康熙之于鳌拜已经是“傀儡”。年幼的皇帝见此情境,自然就会将鳌拜认定为自己的敌人,于是自己便开始韬光养晦,准备等待时机,最后一举歼灭。

康熙晚年的后悔

此后,清朝在康熙的治理之下,逐渐迎来了属于它的繁荣昌盛,不仅老百姓生活得很安定,而且大清朝在国外也有着很高的威望。

随着岁月的积淀,康熙帝早已褪去自己年少时期的稚嫩,换来的是更多的阅历经验以及多多少少的人生感悟。很多人都说,到了年迈,似乎都会尤为的感伤,康熙帝也逃不过这种情绪的发展。

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都会想起大臣鳌拜,以及之前他所做过的所有事情。不同时期,对于同样一件事情,都会有不同的看法,康熙皇帝也是如此。

回想当年的所做作为,他深感自己当时的无知,虽说鳌拜居功自傲,对于权力也开始有些利欲熏心,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鳌拜没有谋反的想法,也没有想要逾越皇权去争夺皇位。

细细想来,若是鳌拜想要争夺皇位,在顺治帝登基的时候便可以直接出击,没有必要花费再多的精力去辅佐一位两位的皇帝。甚至,他也不会在之后听从顺治帝的遗言,前来辅佐康熙。

考虑到这些因素,康熙帝越发觉得鳌拜的无辜,于是在人生晚年的时候,康熙后悔擒鳌拜,并且亲自为其平反,还说他是忠臣,是忠心为主的大臣。




由于一些热门电视剧(如《鹿鼎记》等)的灌输,许多人从小就认为鳌拜是清朝的一个十恶不赦的奸臣,他结党营私,篡权夺政,还侵夺汉人田地,鳌拜的形象一直很负面,但是实际上一则康熙帝没有杀鳌拜,二则雍正帝即位之后,立即给鳌拜平反了,那么鳌拜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鳌拜,生年不详,卒于康熙八年(1669),满洲镶黄旗人。他的叔父费英东早年追随努尔哈赤起兵,是清朝的开国元勋。鳌拜本人随皇太极征讨各地,战功赫赫。入关之后,鳌拜随着多尔衮南征北战,为清王朝统一中国立下了赫赫战功。顺治皇帝去世以后,遗诏命鳌拜与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共同辅佐年仅8岁的康熙皇帝,为辅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鳌拜因专擅弄权而被拘禁,不久就死于幽所。鳌拜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大喜大悲。鳌拜被擒以后,康熙帝宣布了他的三十条罪状,大臣们也普遍认为鳌拜应该立即处斩,但是康熙皇帝最终念在鳌拜有赫赫战功,免除鳌拜一死。

对于鳌拜篡权的指控实际上也是不实的,多以以讹传讹为主,小编列举了以下证据证明鳌拜并没有篡权,其一,鳌拜的罪名当中并无“谋逆”一条,据史料记载,鳌拜被抓起来后,朝廷为他列举了36条罪名,但其中恰恰没有谋逆罪。其二,康熙晚年曾经亲自为鳌拜平反,康熙60岁的时候时,亲自为鳌拜平反,追赐鳌拜爵位。而他的儿子雍正继位之后,又马上追封鳌拜为国公。其三,康熙皇帝的功德碑上并未提“除鳌”,康熙去世后,在雍正为其立的功德碑上,将他一生所做的大事全部收录,但其中却惟独没有提到“除鳌拜”。因此,对鳌拜的指控基本上是不实的。

鳌拜之所以被黜,实际上与清初的政治环境有关,鳌拜只是一个权臣,而不是一个奸臣,在康熙帝决定国家政策转轨的过程中,鳌拜充当了阻力的角色,因而康熙帝必须要除掉鳌拜。




康熙八年(1669年),康熙皇帝智擒权臣鳌拜,就此打败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敌人,更是将权力全部收归自己手中。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皇帝将皇位传给他的第三子玄烨,也就是后来的康熙皇帝,同时安排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其中索尼为首辅大臣,全力辅佐年幼的顺康熙皇帝。

而这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年老多病,长期告病在家;苏克萨哈本是多尔衮旧部,本就与其他三人有着非常尖锐的矛盾,并且他是依靠“卖主求荣”获得的权势和地位,也遭到了极力的排挤和打压;遏必隆尽管出身于名门,但是有勇无谋,长期依附于鳌拜。

这样就使得“四大臣辅政”局面,逐渐演化成为了“鳌拜专政”,因而长期把持朝政的鳌拜与不断长大的康熙皇帝之间,矛盾也是越来越激烈。

康熙六年(1667年),面对已经亲政的康熙皇帝,鳌拜仍然斜坡康熙皇帝问罪苏克萨哈,并以此屠灭了苏克萨哈全家,这件事情让康熙皇帝下定决心要除掉鳌拜。

最终,康熙八年(1669年),在康熙和孝庄太后的授意下,由索额图帮助康熙领导并训练一众“布库少年”,借依靠着这些“布库少年”,成功擒拿鳌拜,随即康熙宣布鳌拜的三十大罪状,念其功劳,将其判处了监禁终身。两个月后,鳌拜在狱中去世。

智擒鳌拜,成为康熙一生最以引为傲的功绩之一,而他也通过铲除把持朝政的鳌拜集团,将大权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就此开启了一段王朝盛世。


鳌拜是权臣,但绝不是逆臣和奸臣,他的贡献是极为突出的,这一点也为人到中年的康熙皇帝所明白。

康熙朝前期,特别是康熙刚刚除掉鳌拜的时候,朝堂之上对于鳌拜的批判之声是此起彼伏,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于鳌拜的批评的声音还是越来越弱,同时,也开始对鳌拜进行较为全面而又客观的回顾与评价,特别是康熙皇帝,人到中年的他也忠于明白了鳌拜曾经的功绩与付出。

首先,鳌拜对于大清王朝的建立与统一天下是立下大功的。

从皇太极时期起,鳌拜便跃马扬鞭为大清王朝的一统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被封为了“第一巴图鲁”。从攻克皮岛,到松锦大战,再到挥师入关剿灭李自成、征讨张献忠,鳌拜可谓是功勋卓著,这一点就连索尼都是无法比拟的。

其次,鳌拜对于皇太极、顺治、康熙,都是非常忠诚的,绝无谋逆之心。

鳌拜在皇太极在位期间,对于皇太极是忠心耿耿,作战也是异常勇猛,被皇太极长期委以亲兵卫队长的重任。

皇太极去世后,在激烈的皇位争夺中,鳌拜坚定的站在了皇太极儿子们这一边,先是支持豪格,随后支持福临,也就是顺治皇帝,即便是不断遭到多尔衮的迫害哪怕是有险些被处死,也依然没有向多尔衮屈服。

康熙皇帝即位后,即便是掌握大权,鳌拜也没有任何的谋逆的想法,依然是对于康熙忠心耿耿,对于整个大清王朝忠心耿耿。

再次,鳌拜除了有着卓著的战功外,在维系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上,也是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要知道顺治皇帝留给康熙皇帝的,实际上是一个彻彻底底的烂摊子,一方面,要面对遍布南方各地的残存抵抗力量;另一方面,大清王朝的内部也出现了非常严重的财政问题与吏治问题。

鳌拜等人看到了国家的问题,主动停止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努力发展社会生产,使得国家经济水平得到了提升,同时不断整顿吏治,官员们的行政效率也得以提升。

这些都为康熙盛世的开创营造了非常好的内外部环境。

也正是真的明白了鳌拜的这些功绩与贡献,康熙皇帝开始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并且逐步改变了对于鳌拜的评价与态度。但是碍于情面,只是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将鳌拜的家人洗脱了罪名,进行了重新的录用,并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恢复了鳌拜的名誉。

而在康熙去世后,雍正皇帝继位之后,更是为鳌拜做了彻底的平反昭雪,恢复其名誉和地位,并且恢复了鳌拜一等公的爵位,由其子达福袭承,并将其任以正蓝旗满洲副都统。

到了乾隆朝时期,再一次重新平定了鳌拜的功过是非,最终中和了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对于鳌拜的评价及封赏,重新厘定鳌拜家族的一等男爵位。

鳌拜一案也就此盖棺定论了。


康熙皇帝对于鳌拜的平反,也有着其当时的政治目的,这便是要处理索额图。

康熙十三年(1674年),胤礽出生,康熙随即在第二年的时候就将胤礽册封为皇太子,并且亲自培养,可以说为了胤礽,康熙耗费了其半生的心血与精力。

但是胤礽的成长与发展不仅与康熙的理想目标相距甚远,康熙更是对其种种恶行深感不满。而在康熙的观察与判断中,与太子胤礽关系非常密切的索额图,胤礽的这位叔姥爷,起到了非常不好的作用,康熙坚定的认为,太子胤礽的“变坏”,与康熙的矛盾愈发激烈,就是源自于索额图的教唆与挑拨。

于是,康熙将所有怒火和怨恨全部倾斜到了索额图的身上,而这也就直接导致了索额图在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被康熙圈禁,进而被活活饿死的悲惨结局。

而就在康熙下旨处理索额图的同时,也在为鳌拜进行着平反工作。

一方面,作为皇帝的康熙不会犯错,鳌拜也没有错,那么错的人就只有擒拿鳌拜的索额图了,也正是因为只有否定了索额图,才是对于鳌拜功绩的肯定,才能为康熙自己的后代平反鳌拜做好铺垫,而这个时候索额图被牺牲掉,也就成为了必须。康熙皇帝用这样的方式隐约阐述了自己悔意。

另一方面,康熙皇帝对于索额图可谓是新账旧账一起算,也是希望借助当年鳌拜的案件,给索额图扣上更大的罪过,为杀掉索额图增加政治筹码,同时借助索额图的死能够给太子胤礽一个提醒和警告。




清圣祖(康熙帝)晚年并没有给鳌拜正式平反,仅仅是对鳌拜的旧功予以了肯定,并追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男爵而已,而男爵的爵位皮岛之战后鳌拜就曾经获得过。甚至清圣祖的继承人清世宗(雍正帝)也没有给鳌拜正式平反,清世宗也仅仅是恢复了鳌拜的公爵爵位、赐葬祭而已,并没有最终给予定论,最多也只能算作是变相平反。鳌拜真正获得国家层面的正式平反,那是乾隆四十五年的事情了。乾隆四十五年,清高宗(乾隆帝)对鳌拜的事情进行了重新定性,虽然认可了鳌拜的功绩,却也对他的过失予以了定性。实际上,这真算不得什么平反,反倒是把鳌拜后代的世袭罔替公爵重新降为了男爵。



清世宗、清高宗就不去说了,毕竟事情已经过去了几十年、甚至百年。那么,清圣祖晚年为何也多次提及鳌拜的功绩呢?按理说清圣祖应当和鳌拜不共戴天才对啊。其实不然,清圣祖和鳌拜本身没有太多的私怨,他们之间更多的还是权力斗争。清圣祖之所以要搬掉鳌拜,并不是鳌拜有反心,更不是鳌拜对清圣祖的生命产生了威胁,又或者是与清圣祖发生了什么正面冲突。仅仅是因为鳌拜的存在阻碍了清圣祖集权而已,这也是清圣祖只是幽禁了鳌拜而没有杀他的原因之一。



鳌拜作为清朝“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的亲侄子,很早便投身军旅,后来在皮岛一战成名。之后跟随清太宗东征西讨、战功卓著,为清王朝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清太宗去世后,多尔衮、豪格争位,是鳌拜联同索尼、谭泰等两黄旗将领公开喊出了“拥立皇子”的诉求,最终使得形势逆转,清世祖捡漏成为了皇帝。多尔衮掌权后,鳌拜多次险些就被处死。或许是出众的军事才能帮了他,又或许是因为出身费英东瓜尔佳氏开国元勋家族的原因,鳌拜侥幸保住了性命。清世祖亲政后,鳌拜大受重用。顺治十八年,清世宗临终前将鳌拜和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三人一起留给了儿子清圣祖作为辅政大臣。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争斗,有权力的地方就会存在权利斗争,更何况可以替皇帝做主的辅政大臣?清世祖去世后不久,四个辅政大臣就斗了起来。索尼资格老、地位高,加上年事已高,早早地置身事外,仅仅作为对鳌拜的一种牵制存在,却没有和鳌拜发生什么明显的正面冲突。后来清圣祖娶他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多少也是因为索尼的这种地位和特殊作用。遏必隆作为勋二代(“开国五大臣”之一额亦都的儿子),实力也不容小觑。但是,遏必隆为人相对比较软弱,事实上成为了明哲保身的墙头草。苏克萨哈本来就是利益至上。作为清太祖的外孙,先是投舅舅靠多尔衮,多尔衮倒台后转头就把这个舅舅给卖了,投入了表弟清世祖的怀抱。因此,他和鳌拜的争斗也最为激烈。康熙六年,苏克萨哈最终被鳌拜整死。同年,索尼病逝。自此,四个辅政大臣只剩下鳌拜和遏必隆,鳌拜开始一家独大。



由于清圣祖年幼,加之康熙六年鳌拜开始一家独大,鳌拜也越来越不把清圣祖当回事。虽然如此,但是鳌拜对于清王朝还是忠心耿耿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可以这么说,鳌拜至死也没有想过谋逆,甚至连霍光所行废立之事都没有想过。他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在为清王朝尽忠,但鳌拜这种自以为是的尽忠却越来越让清圣祖不满。年少的清圣祖想有所作为,可是却事事受到鳌拜的掣肘。尤其是康熙六年之后,这种矛盾已经严重激化,一触即发。



最终,康熙八年,清圣祖一举拿下了鳌拜。 之后,给鳌拜拟了三十条罪状,当然这里面不乏欲加之罪。但是有一点,三十条罪状里没有一条是说鳌拜谋反的。由此可见,清圣祖对鳌拜对清王朝的忠心还是认可的。只不过,鳌拜对皇权造成了掣肘,必须搬掉。这也是清圣祖为什么仅仅是幽禁鳌拜却没有杀他,晚年还重新追赠其男爵爵位的愿因之一。




提起鳌拜,大多数人通过老师的讲述、电视剧的刻画等途径都认为鳌拜是一个独断专横、有谋反想法的奸臣。想必大家都知道当初康熙皇帝巧计除鳌拜的故事,大家也都是因为这个故事而对鳌拜产生了上述的观点,但是,这个故事中的鳌拜真的是他原本的形象吗?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鳌拜的生平,鳌拜是皇太极身边的重臣,满清皇朝的建立与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出生满清镶黄旗的他是正儿八经的皇室贵胄(与于谦老师是一个旗啊),在皇太极死后,关于皇位的传承出现了分歧,以索尼、鳌拜为首的大臣拥戴皇太极的儿子豪格,而另一方则是努尔哈赤的皇子——多尔衮。其实当时是多尔衮占优势,但由于李自成、张献忠等人的牵制的原因,多尔衮不得不放弃内战的想法,改立皇太极只有六岁的儿子——福临继位,多尔衮则担任摄政王。

福临就是大名鼎鼎的顺治帝,但是这位皇帝在前期一直被多尔衮压制的死死的,顺带着当初拥立豪格的索尼、鳌拜等人也被多尔衮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当时鳌拜手握重兵,是多尔衮的心腹大患,于是多尔衮几次三番想寻找罪名除掉鳌拜。就在这样的情况之下,鳌拜、索尼等人多次相互开脱,保全了彼此的性命,然而这也让几人连续被削官降级,直到多尔衮死后索尼、鳌拜等人才得以官复原职。

顺治皇帝在位期间,鳌拜索尼等人受到重用,彼时鳌拜虽然有功,但资历地位较索尼等人颇为不如,加之顺治皇帝乃有为之君,做臣子的不敢造次,所谓君臣和睦,不过如此!

顺治帝死后,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被推上龙椅,由于康熙年纪太小,所以顺治驾崩之前就已经想好了怎样做来维护皇室的统治,就让索尼、鳌拜、苏克萨哈、遏必隆四人辅助,希望通过互相牵制来维护小皇帝的统治。这一做法并不新鲜,当年汉武帝传位年仅八岁的汉昭帝刘弗陵,也曾指定四位辅政大臣。

但是当时索尼年事已高,无心朝政,遏必隆胆小怕事,不堪大用,相较于鳌拜与苏克萨哈来说不值一提,故而四位辅臣始终各自为政,其中隐隐有以苏克萨哈为首的迹象。

鳌拜出于对大清统治以及自身权利的担忧,就想除掉苏克萨哈。此时的他手握兵权,想要除掉谁也不需要看谁的脸色,于是就举出了罪名状告苏克萨哈想要谋反,小康熙觉得事有蹊跷,不想杀掉苏克萨哈,急于求成的鳌拜冲到龙椅前抓着康熙的脖领子骂道:“我说杀得就杀得,你一个小孩子懂什么!?”就这样鳌拜除掉了对他威胁最大的人。

之后的故事大家就都知道了,无非就是鳌拜势力一天天做大,隐隐成为第二个多尔衮,康熙皇帝最终巧借少年郎捉住了鳌拜,最终鳌拜死在了监牢。

后世之人都说鳌拜是因为谋反才被杀的,这可真是冤枉鳌拜了,康熙给鳌拜列举的三十条罪状之中没有提到谋反只言半语,无非就是以权谋私等可大可小的罪名,康熙皇帝杀鳌拜最大的原因还是康熙看鳌拜太不顺眼了,哪个皇帝想整天看着自己的一举一动都被“摄政王”盯着?

尤其是康熙皇帝,幼年时期就有大有为的志向,这样的个性,注定不堪为人管束,等到翅膀稍微长硬一些,君臣矛盾就凸显出来,双方之间最大的分歧,实则是皇权膨胀以后,压制相权的必然结果。

鳌拜可以说是皇室最忠诚的“奴才”,跟随皇太极打天下的他为了皇太极的后人操碎了心,没有他的坚持当初多尔衮早就登基称帝了,没有他的坚持可能康熙皇帝就被苏克萨哈取而代之了。鳌拜其实是四辅臣当中最没有可能造反的人,因为他手握大军四十万,若想要造反,康熙是绝对阻止不了的。

但也正因为如此,武人出身的鳌拜忽略了皇权政治的关键一环,那便是权力的独占性,在他看来,皇帝不是是个小小孩童,只要他一心为公,纵然有些僭越,也会得到体谅,况且孝庄皇太后尚且在世,他的忠心天日可表,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哪知康熙早已不甘为其所制,满洲人尚武的传统,让他学会了以力服人,等到鳌拜被擒,各种罪名都可以重新罗织。

当然,康熙并非恶毒之人,纵然少年心性,扳倒鳌拜,时间一久,也会明白鳌拜的用心,等到权力稳固,自然要做些亡羊补牢之举,一来可以凸显圣君知错能改的品质,二来可以借机招揽人心,当然了,自己打自己耳光这种事情能不做就不做,皇帝面子比天大,正因为如此,康熙临终前才会嘱咐胤禛日后一定要为鳌拜平反,因为康熙觉着自己对不住鳌拜,这才有了雍正皇帝日后为鳌拜平反,清朝多了一家“铁帽子王”的事。


我是历史达人日慕乡关,欢迎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晚年   康熙   太极   爵位   索尼   皇位   顺治   罪状   战功   功绩   罪名   大臣   清朝   早年   皇帝   权力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