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僧格林沁(1823-1865)是清朝末期重要的将领之一,他的死亡标志着晚清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 对清朝军队的影响:僧格林沁是清朝末年一位优秀的将领,曾参加多次对外战争并取得过胜利,他的死对清朝军队的指挥极为不利。僧格林沁的死导致清军丧失了一位能够指挥现代化战争的将领,加上晚清军队内部腐败、武器装备落后等因素,导致清军在战争中的表现日益不佳。
  2. 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末年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他的死标志着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一次失败,同时也预示着晚清政府的无力和软弱。这个事件使得西方列强更加看轻中国,加剧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和割据。
  3. 对满族的影响:僧格林沁是满族人,他的死使得满族在中国政治中的地位进一步下滑,也导致了满族政治上的孤立。在清朝末年,满族已经逐渐失去了对中国政治和军事的掌控,这个事件加速了满族的政治和文化的边缘化。

可以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对中国的近代史、满族的政治地位和清朝军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65年6月12日,僧格林沁在平捻的时候阵亡,消息传回清廷中枢之后,“两宫震悼”,吓坏了慈禧,也吓坏了满朝臣工。

清史稿评价僧格林沁:“有清藩部建大勋者,惟僧格林沁及策凌二人。”

清朝设有五个藩部,即蒙古、青海、西藏、新疆和黑龙江布特哈,藩部不同于藩属国之处在于它们直接受到清朝的统治,最高权力机构为理藩院。

僧格林沁和策凌一样,出身于蒙古博尔济吉特氏,五个藩部这么多人,可实际上真正为清朝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的却只有僧、策二人而已。

僧格林沁之于清朝,犹如满桂之于明朝,只不过,僧格林沁之死对于清朝的影响却远甚于满桂之死对于明朝的影响,说僧格林沁之死是晚清军事史上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转折点并不为过,说僧格林沁之死改变了清朝国运亦可。

为什么死了一个僧格林沁,竟让清朝满朝悲戚,如丧考妣?

僧格林沁是晚清军事史上一个绕不过去的人物,清史稿说他和策凌是藩部中为清朝建立大功勋的唯二之人,倒不如说他是晚清唯一一个还能打仗、会打仗和敢打仗的旗人将领,毕竟当时的满人已无人堪用。

咸丰三年,太平军将领林凤祥、李开芳率师北上,席卷山东,竟有直逼京畿之势,将咸丰皇帝吓了个够呛。

好在僧格林沁屡出奇谋奇兵,先于咸丰五年正月东连镇木城,活捉敌将林凤祥;再于六月在山东冯官屯生擒李开芳。林、李二人是太平军一时之宿将,僧格林沁打败了他们,也打断了太平军的北伐之路,从而保住了清朝的半壁江山,这也是清朝将僧格林沁视为“长城”的原因。

后来,捻军再起于山东,咸丰皇帝一看无人可用,只好再次起用了僧格林沁,让他率师平捻。

僧格林沁率领所部打得捻军找不着北,从太平军到英法联军,再到到捻军,清朝京畿三次面临险境,清政府都是让僧格林沁出手。

只可惜,僧格林沁只挡住了太平军那一次,英法联军那一次失败了,捻军这一次更惨!

僧格林沁竟然上当被围,陷入了捻军的包围之中,最后在突围时坠于马下,从而被追上来的捻军给一刀砍了。

从此之后,旗人之中,再无一个可用之人,清朝统治者能不伤心?

僧格林沁和曾国藩素有“北僧南曾”之称,原本一北一南共同拱卫清朝江山的同时又相互钳制,但是僧王一死,打破了这个平衡。

僧格林沁代表的是清朝的根本——八旗军军事集团,曾国藩则代表的是新兴的汉族军事集团,清政府更相信僧格林沁还是曾国藩?这是不言而喻的事。

此外,僧格林沁也是晚清八旗军的灵魂人物,他在,则八旗军尚可一用;他亡,则八旗军没了灵魂,再无一战之力。

这时候僧格林沁的阵亡,便代表着被清朝视为根本利益所在的八旗军军事集团被以曾国藩为首的汉族军事集团所取代,所以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一点也不为过。

没有了僧格林沁,便没有了精锐的蒙古铁骑,没有人可堪一战的八旗军,清政府还能用谁去制衡湘军?

如果任由湘军继续发展的话,将来功高盖主,曾国藩想谋权篡位怎么办?

所以,僧格林沁的死被清政府视为失去了“国之柱石”,没有柱石,焉能安稳?

僧格林沁一死,八旗军再不堪一用,清朝自此失去一臂,也因此不得不开始重要汉人将领,从而使得清朝的军权开始从满人、旗人的手中流向汉人将领。

僧格林沁死后,曾国藩的湘军迅速发展成为了清军中的最强军,让慈禧和清政府忌惮不已,这也是慈禧在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想方设法废了湘军的原因。

好在曾国藩想要“成圣”,没想着造反,所以好好地配合慈禧裁撤了湘军。

只不过,湘军虽然被解散了,但是清政府却已经没办法阻挡汉人将领的崛起,李鸿章的淮军和左宗棠的楚军,以及后来的聂士成的武毅军、宋庆的毅军和袁世凯的北洋新军,这些成为支撑晚清统治的军事集团又有哪一个不是以汉人将领为首?

这一切,始于僧格林沁的阵亡。

所以,僧格林沁的死不仅是晚清军事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标志着晚清的政治格局和军事格局的转变,从而改变了清朝国运,这恐怕也是蔡东藩评价僧格林沁为“清祚之所赖以保存者也”的原因。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星爷版的《武状元苏乞儿》。

剧中的僧格林沁不干正事,先是跑去怡红院找乐子,因为一个女人跟星爷争风吃醋,后来又命大反派赵无极用金子变出个美女来讨好年轻的咸丰帝。


而正是这位王爷,老慈禧给出的评价却是: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的气数也就到头了。

僧格林沁,男,1811年生,出生时家族早已没落,父亲已经沦落为给别人放羊。

僧格林沁的童年非常简单,天天在草原上数羊,哪天要是数丢了一只,挨揍肯定是免不了的。

僧格林沁的人生转机是在他随着伯父去本旗最为显赫的郡王索特纳木多布济家中做客上,因为他年少聪颖,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索郡王没有儿子,按规定须从家族近支中选定嗣子,给索郡王留下深刻印象的僧格林沁索被选中。

因为索郡王的老婆是当时道光帝的姐姐,僧格林沁一不小心又变成了皇亲国戚。


后来,索郡王去世,本是放羊娃的僧格林沁摇身一变成了郡王。

道光帝对这个捡漏王外甥更是青睐有加,继任郡王没多久,僧格林沁便奉命在御前行走。

后来又娶了一位格格当老婆,自此成为了皇家的女婿。

僧格林沁的官运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4岁掌管火器营。

25岁被封镶白旗满洲都统。

30岁被封正黄旗满洲都统。

39岁时,道光帝驾崩,僧格林沁被任命为顾命大臣,权势堪比当时的鳌拜跟索尼。

当然,想要保住荣誉,最终还是要靠实力的,咸丰帝登基后,危在旦夕的大清,病情再次恶化。

1850年,僧格林沁开启了战场首秀,他也只不过是小试牛刀而已,最终以敌军被打的屁滚尿流收场。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南方大半个天下接连失守,不久后,太平军北伐开始,兵锋直指北京。

1853年,北伐军一路过关斩将,破安徽,河南,兵临天津。

此时的咸丰帝发现满朝文武除了僧格林沁竟无一人可用,咸丰帝坚定僧格林沁必胜的信心,他给了僧格林沁一把刀,称那把刀是当年努尔哈赤使用过的。

僧格林沁也确实争气,战场上的他就跟打了鸡血一样,手起刀落,所向无敌。

第一战,在天津打掉了太平军名将林凤祥的两颗门牙,第二战,就生擒了林凤祥,第三战,活捉了李开芳。

战况传到京师后,咸丰帝大喜过望,之后看僧格林沁的眼神比看自己老爹还要亲。


经此一战,僧格林沁威名远扬。

然而,满清的劫难才刚刚开始,在太平军内忧未平,外患接踵而来。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命苦的咸丰帝陷入到了两线作战之中。


然而,当英法联军剑指天津大沽口时,正在此处布防的僧格林沁迎来了他人生的巅峰时刻。清军在僧格林沁的率领下力战数日,最终英法联军死伤惨重,联军总司令被削掉半边脑袋,这是西方列强入侵以来,满清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然而巅峰时刻总是那么地短暂,隔年之后,僧格林沁开始走下坡路。

1860年,英法联军去而复返,僧格林沁根本没把这帮杂碎放在眼里,抄起家伙直接就上了,结果惨败,士兵伤亡近万人。

战败后,僧格林沁成为了最大的责任人,一夜之间从英雄变成了罪人。

后来捻军作乱,直接威胁到京杭大运河及皇仓。

当时的大清就剩下一帮打嘴仗的了,一个能打的都没有,无奈之下,咸丰帝再次启用僧格林沁,此时的僧格林沁已经50多岁。


面对失而复得的机会,立功心切的僧格林沁希望一鼓作气平定捻军。

作战期间,僧格林沁为追击敌军,十几天不离马鞍,实在坚持不住了,就用绳子将自己跟马绑在一起,吃喝拉撒都在马背上,腿上的肉都磨烂了也不下马。

捻军遇到这么个狠人,真是倒了八辈子霉了。

不过捻军也不傻,被胖揍了几次之后,突然改变了战术,改成打游击了,放黑枪了。

这种打不死你,恶心死你的战法,彻底激怒了僧格林沁。

僧格林沁疯了,他带领部下三个月内追击了敌军4000多里,其中有几百人在追击中被活活累死,一举创下了个人骑马最长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僧格林沁疯狂的进攻下,捻军最终以失败告终,后来捻军余部在太平军的支持下再次死灰复燃。

1865年,捻军佯装败退,僧格林沁追敌心切,在追至菏泽高楼寨时遇伏,最终战死。

僧格林沁的死,泄掉了满清提着的最后一口气。

满清失去了最后一支骁勇善战,维护满人利益的武装力量和统帅,八旗军自此成为了一支一打仗就跑,见好处就上的废物兵。

难怪老慈禧会哀叹:“僧格林沁在,我大清国在,僧格林沁亡,我大清国亡”。




僧王在晚清历史上地位特殊,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更是道光死时的顾命十大臣之一。作为蒙人,僧格林沁具有高贵的出身,他是博尔济吉特氏的后人,远祖是成吉思汗的同胞弟弟:奇葩史书《蒙古秘史》里著名的魔鬼筋肉人(生如巨蟒)+神射手(百发百中外加远程精确制导)+大胃王(早餐吃牛犊,外加生吞活人)——哈布图·哈萨尔。当然啦,由于哈萨尔及其科尔沁部身体健康生育能力强,草原上一半以上的蒙古族都认为自己是哈萨尔的后人。

科尔沁部不仅人多,而且与清政府关系亲近,多次的联姻巩固了这种归属感。清代几次边疆战争中,科尔沁骑兵都坚定的辅佐着清军进行作战,直接参与了征伐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罗卜藏丹津等几次大动作。科尔沁骑兵的冲锋能力和战斗方式也丰富了清军的军事部署,也常被清军作为前锋使用。

僧格林沁就是这强大部族的继承者,老王爷死时,作为候选人之一的小僧十几岁时被钦点为王位接班人。虽然是幸运中签,僧王本人的功勋确是腥风血雨里摸爬滚打混出来的。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京郊也有悍匪横行,僧王亲自率队剿灭匪患,奠定了自己“猛将兄”的人设。多年戎马,僧王浴血而战,内有太平天国,外有英法联军,颇有战果的僧格林沁也成了暗夜里的一点光亮。最值得称道的是,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外虏再犯天津大沽口,旱鸭子僧王赶鸭子上架迎战英国远东舰队,并取得了难得的大胜。

但是,战无常胜,瓦罐不离井上破,将军难免阵前亡。1860年,僧王的衰音在通州八里桥已然奏响,英法联军完胜装备落后、战法陈旧的清军。蒙古骑兵的剽悍终将湮没在历史的风沙之中,僧王的最后几年在鏖战捻军的前线上度过,最终死于重围之中。僧王之死,错综复杂,不是纯粹的军事事件,此不展开。

“忠君铁骑”僧格林沁战死以后,清帝国曾经倚仗的满蒙骑兵再无承袭之力,从此一蹶不振。满蒙贵族中也再站不出一位冲锋陷阵的军事将领,军事上弱势,更削弱了政治层面的博弈筹码,满清皇室无可依靠,从此只能更多倚仗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人实力派们多多“公忠体国”了。




僧格林沁是满清传统军事制度最后的顶梁柱。

僧格林沁的战败及死亡,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最后的顶梁柱

大清的传统军事力量,主要是八旗和绿营。

然而,到清代中期以后,八旗、绿营渐渐腐烂,已不堪用。

太平天国起义后,八旗、绿营充分暴露其无能,已不能拱卫大清江山。

曾国藩等人组织起的湘军能战,勉力支撑,维持着局势。

然而,对大清统治者来说,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虽可用来应急,但却绝不敢以之为支柱的。

大清需要在“信得过”的人中,寻找能够忠于朝廷、维护其统治的将帅和军队。

僧格林沁及其统帅的蒙古骑兵,成为大清最后的心腹。

自后金开始,满蒙贵族就已经结成同盟,甚至可以说,满蒙同盟是大清建立统治的基础。

在大清入关、平定三藩、战准噶尔等一系列作战中,蒙古骑兵也早已成为满清统治的重要军事力量。

在八旗、绿营腐化的同时,蒙古骑兵在一定成都上保持着草原游牧民族的勇武、善战的传统和遗风。

可以说,蒙古骑兵,仍是一支保持着优秀军事传统的“古代军队”。

而僧格林沁,同样是优秀的“传统将领”:一方面,在八旗、绿营将领贪腐,军队军饷匮乏之时,僧格林沁“督军十余载,斥资数十百万以充军实”,不惜自己掏钱来维持军队的战斗力;另一方面,僧格林沁,“常怀必死之志”,每战身临前敌,“躬冒矢石”;而更为重要的是,作为科尔沁王公,僧格林沁与咸丰是表兄弟,本人就是清朝统治集团的一员,因此“视国家事为家事”,对大清统治者极为忠诚。

由此,僧格林沁及其所统帅的蒙古骑兵,成为“国之支柱”,无论是要镇压农民起义,还是制衡曾国藩、李鸿章等“汉人武装”,抑或是抵御英法等外敌,他们都是大清的柱石。

国之柱石

一段时间内,僧格林沁确实对大清起到了“国之柱石”的作用。

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一路北上,攻入直隶,逼近天津,“京师震动”。

咸丰帝将努尔哈赤用过的宝刀赐给僧格林沁,令其救火。

僧格林沁率军出征,迅速扭转了局势,接连取胜。两年时间,大小数百战,最终将林凤祥、李开芳先后剿灭,无一漏网。

由此,僧格林沁威震天下,与曾国藩合称“南曾北僧”,成为“国之柱石”。

此时,大清仍能延续其一贯军事政策。

一方面,僧格林沁基本能够压制淮河以北的各类起义武装,替大清看家护院。

另一方面,僧格林沁为代表的满蒙贵族集团,仍然能够起到牵制曾国藩为代表的汉人集团,维系大清内部的军事平衡。

僧格林沁曾与靠北的湘军争夺地盘、军功,曾国藩曾被迫主动将寿州、正阳关的湘军撤离,交给僧格林沁接管。

此外,郭嵩焘等汉族官员,也屡屡受到僧格林沁打压。

面对僧格林沁的压制,“故曾国藩、胡林翼每言及僧辄闭目蹙顿”,无可奈和。

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僧格林沁看起来不仅能“安内”,还能“攘外”。

此外,1859年6月,僧格林沁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大败英法联军。

经一昼夜鏖战,英法联军损失惨重。参战的13艘舰艇有3艘被击沉,3艘遭重创,死伤官兵484人,而清军投入4494人,仅仅伤亡32人,大沽炮台也仅仅遭到轻微的破坏!

僧格林沁的威望,达到顶峰!

此时,看起来,僧格林沁既能拱卫大清在北方的统治,又能替满蒙贵族压制曾国藩等汉人集团,还能击败英法联军的进犯,是满清内外部稳定的“柱石”。

如果放到一般的历史时期,僧格林沁,或许真的能长期做大清传统制度的“柱石”。

然而,时代不同了。

无力承担国防重任

随即,僧格林沁与英法联军的几次交手表明:时代变了。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前,僧格林沁志得意满,认为洋人不过船坚炮利,放其登陆后野战,他的蒙古骑兵可以轻松取胜。

因此,僧格林沁甚至认为不必在北塘设防,“不妨听其停泊···该夷既失船炮之险,我兵又可施驰骋之力,(较之)北塘设防,更有把握”。

僧格林沁,认为古老的“驰骋之力”,足以击败英法联军。

然而,英法联军集中起野战炮和舰炮火力后,僧格林沁的“驰骋之力”却毫无抵抗之力!

其实,当时,僧格林沁的军队确实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

当时,法军司令孟托班巡视战场后,曾表示:一旦他们将更好地武装起来,而且我们在痛打他们的过程中又教会他们如何作战的话,那么这些家伙真不知会干出怎样的事来!

僧格林沁的军队是优秀的“古代军队”,但不知“如何作战”,如何进行近代战争。因此,在英法联军的炮火打击下,大沽失守,遭遇惨败。

反登陆作战遭遇惨败,内陆作战又如何呢?

咸丰仍然押宝僧格林沁,他下谕:一旦英法联军胆敢越过张家湾,僧格林沁“即督兵迎截”、“痛加剿洗”。

华北平原,本是蒙古骑兵最适合发挥战斗力的地方。

僧格林沁,也借助一些近代火器,施展其经典的骑兵战术。

僧格林沁先是设立防御阵地,枪炮齐发,阻击敌军;随即,他分拨马队,抄袭敌军后路。

然而,古老的骑兵迂回,在近代化敌人面前却根本无法施展。

正当马队迂回时,联军炮队突然向马队发射火箭数百枚,清军马匹惊骇,回头奔驰,冲动步队,导致全军阵型散乱,马步自相践踏,纷纷溃退。

更令人绝望的是:一些成功迂回的骑兵,在近战中,也被敌军骑兵击败。

当时参战的一个锡尔骑兵曾讽刺到:蒙古骑兵就像小鸡,很难抓住。但一旦被抓住,其实也没有什么作战能力···

即便是骑兵近战,近代化军队的优势依然是明显的!

张家湾,僧格林沁再败。

随即,八里桥,僧格林沁代表的古老军事思想遭到了毁灭性打击。

此时,英法联军战线已长,兵力相对分散,粮弹供应困难,人地生疏,存在许多不利因素。(此战打到最后,英法联军弹药已尽,已上刺刀准备搏杀)

而清军在数量上战局绝对优势,又熟悉地形,还有大量马队集结于利于驰骋通州平原。

可以说,战场形势,对僧格林沁是最为有利的。

此战,参战清军的将帅作战也十分英勇。

清军奋勇冲击,前者倒下,后者马上替补,指挥官一手舞旗,一手执剑,始终站在最前面,寸土不让···可以说,用“将帅一心,三军用命”来形容,毫不为过!

然而,清军的冲击被英法联军的炮火无情粉碎,战到最后,“常怀必死之志”的僧格林沁失去信心,“于酣战之际,自乘骡车,撤队而逃”,清军大败。

“国之柱石”,已经承担不起国防重任了。

无力支撑平定内乱的重任

“攘外”不能取胜,“安内”又如何呢?

英法联军是近代军队,捻军可是“古代军队”呀。

然而,还是那句话,“时代不同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朝廷以僧格林沁为钦差大臣,率马步万余人,前往剿捻。

在捻军面前,僧格林沁的骑兵战斗力是有优势的。

然而,不到3个月的时间,僧格林沁三战三败。

具体战败过程不细说,但从朝廷斥责来看,僧格林沁败于“总不宜轻进,再蹈覆辙”。

其实,这并不能苛责僧格林沁。手中就这么支孤军,兵力不足,面对激动灵活、兵力众多的捻军,“持重”是不可能的,根本堵不住呀,当然只能以机动对机动,结果遭遇惨败了!

不过,僧格林沁还是有军事才能的,在调整后,很快又找到了制胜之法,一度扭转局势,捻军首领张乐行就被僧格林沁所擒。

然而,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捻军余部重新整编,形成新捻军后,军政素质有了提高。尤其是“易步为骑”,机动力打增,又发展了“盘旋打圈以疲敌,声东击西以误敌,设伏围裹以歼敌”等灵活战术。

随即,战局再变,僧格林沁又连吃败仗。

此时,朝廷已认识到,只靠僧格林沁的部队是不够的,遂企图调部分湘、淮军给僧格林沁,以支撑这支“王牌部队”。

然而,骄傲的僧格林沁却认为湘军、淮军“守则有余,战则不足”,拒绝接受支援,仍想独得全功。


结果,在捻军“打圈”之下,僧格林沁的军队在被削弱、疲惫后,遭遇伏击,僧格林沁战死,其部全军覆灭!

“攘外”不足,“安内”也不能!

转折点

僧格林沁的败亡,使满清不得不对其传统军事思想、制度进行”转折“。

1、“骑射为本”的幻想终于被抛弃,满清开启军事近代化。

满清立国以来,一直坚持“骑射为本”。

即便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满清统治者也认为洋人不过船坚炮利,一旦到了陆地上,满蒙骑兵的“驰骋之力”仍然可以教训敌人。

然而,僧格林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的接连惨败,使满清终于认清现实:“骑射为本”,过时了。

僧格林沁是标准的传统骑兵将领,僧格林沁的骑兵也是英勇善战的骑射部队。

然而,在英法联军的近代军队面前,古老的骑兵部队耗尽“驰骋之力”也根本不是洋人近代军队的对手。

此后,大清被迫放弃了“骑射为本”的“骄傲”,开始引进西洋先进装备,缓慢地开始了军事近代化的进程。

2、不得不依仗汉人。

大清自入关以来,其军事布局一直是:满蒙骑兵集结于要冲控扼全局,绿营分散在各处受其控制、驱使。

其中心思想是:以满蒙军队为“本”,坚持满蒙统治集团的军事优势,借此压制、调动汉人武装。

八旗腐化后,大清将维持满蒙军事优势最后的希望,放在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身上。

僧格林沁在其战败前,明明已经形势不利,依然强调湘军、淮军“守则有余,战则不足”。换句话说,意思就是“汉人不行,还得靠我满蒙骑兵”。

然而,僧格林沁的败亡,使大清不得不认识到:满蒙统治集团的军事优势,早已不复存在了。

确实,不要说什么近代、古代,即便与入关之初相比,满蒙统治集团的军事力量都已经衰落得不成样子了。

僧格林沁确实是员勇将,但是,他只能算是“躬冒矢石”的勇将,无论是谋略,还是用兵,都远非大将之才。不但与当年的多尔衮不能相提并论,就比之费英东、鳌拜也比不上。

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确实保持着勇猛的作战风格,然而,比之当年横扫天下的满洲八旗,无论是素质上还是在数量上都相去甚远。

靠僧格林沁和他的骑兵,满蒙统治集团哪里来的军事优势呢?

僧格林沁死了,即使再找一个僧格林沁,再造一个骁勇的骑兵集团,满蒙也不可能维系其军事优势了。

所以,尽管对曾国藩、李鸿章等人充满猜忌,但是,满清统治者却不得不开始依仗湘淮集团了。

如此,大清内部的军事格局,也不得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僧格林沁的败亡,使大清统治者被迫认清了现实,在军事制度、军事格局上被迫进行了调整。

因此,僧王之死,确实可以看成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遗憾的是,这些所谓“转折”,都是被动为之。

满清统治集团不过是在旧思想已经彻底失效后被迫进行了一系列小修小补,并没有系统、全面反思其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

因此,僧格林沁之死,虽是满清军事的一个“转折点”,但却远远不是其“追赶”的开始。

僧王死后,大清在军事上的各个方面确实都开始变了,然而,其与世界的差距却依然在继续扩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僧格林沁   晚清   太平军   英法   捻军   蒙古   湘军   军事   汉人   联军   满清   将领   骑兵   转折点   清朝   军队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