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魏蜀吴三国,偏偏东吴能坚持到最后?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蜀汉正式建立,公元263年,钟会、邓艾伐蜀,钟会大军被姜维堵在剑阁,邓艾则偷渡阴平,直逼成都,刘禅投降,蜀汉灭亡。

公元220年,刘协禅让帝位于曹丕,曹丕取代东汉建立曹魏政权,公元265年,曹奂禅让帝位于司马炎,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西晋政权,曹魏灭亡。

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今鄂州)称帝,建立东吴政权,公元280年,西晋出动20万大军,兵分六路攻打东吴,仅三个月时间,孙皓投降,东吴灭亡。

至此,三家归晋。

天下归晋

蜀汉存在42年,曹魏存在45年,而东吴存在了51年,成为三国时期国祚最长的政权。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东吴是三国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为什么东吴能坚持到最后?

一、三大政权灭亡的主要原因不同

1、蜀汉的灭亡-对外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国力

魏蜀吴三大政权中,蜀汉的政治最稳定,得益于诸葛亮的两大战略:一是以对外战争换取内部团结,二是以法治国。

中国历史上的历代政权,只有在不断地对外战争中才能换取临时的内部和平,如果没有对外战争,其内部一定会有激烈的政治战争,哪怕大敌当前也是如此,这是华夏的一大特色。

但是长期的对外战争会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蜀汉政权的国力只有东吴的二分之一,曹魏的四分之一,蜀汉总人口只有94万人,东吴有230万人,曹魏则有440万人,诸葛亮时代,蜀汉有五次北伐,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先后有11次北伐。

诸葛亮北伐

如此强高度的对外战争,消耗了蜀汉大量的国力,由此引发了国内一系列的政治与民生问题,在政治上,北伐派的支持者越来越少,仅姜维和刘禅,在民生上,蜀汉百姓面有菜色,开始吃不饱,穿不暖。

蜀汉处于灭亡的边缘,缺的只有一个导火索,而钟会伐蜀则是压倒蜀汉的最后一根稻草,即使没有邓艾偷渡阴平,蜀汉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魏军用于伐蜀的兵力就超过了蜀汉全国的总兵力,钟会即使被姜维挡在了剑阁,剑阁以北包括整个汉中都落入了魏军之手,失去了汉中这个门户,蜀汉无险可守,魏军光是消耗也能把蜀汉耗死。

蜀汉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对外战争消耗了大量的国力,导致民生凋敝,国力衰弱,人口大量减少,而魏军首选攻打蜀汉,原因就是蜀汉是三国政权中最弱小的,柿子都是先捏软的,战争都是先打弱的,所以蜀汉是第一个灭亡的。

姜维北伐

2、曹魏的灭亡-堡垒是从内部被攻破的

曹魏原本是三国中最强大的政权,占据着天下九州,占据着中原旧地,不像蜀汉与东吴都是偏安一隅。

在三国鼎立之初,由于蜀吴联手抗魏,曹魏疲于对外战争,其实从曹操晚年就开始了,217年刘备攻打汉中,219年关羽北伐,222年曹丕伐吴,228年诸葛亮北伐,228年东吴发动石亭之战,直到234年诸葛亮去世,蜀吴联手北伐的战略才被抛弃,此时的魏明帝曹睿由于没有外部威胁,开始大兴土木和沉迷酒色。

没有外患,必有内忧。从234年开始,曹魏对蜀汉和东吴没有大规模战争,于是腾出手来灭亡了辽东公孙氏政权,实力进一步扩大,魏明帝去世后,曹魏无意对外发动战争,除了243年曹爽想建功立业发动南征蜀汉的战争之外,从这时起,曹魏内部开始了无休止的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

曹爽与司马懿内斗

直到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杀死了曹爽一党五千余人,彻底地控制了曹家的政权,自此曹魏进入权臣时代,实际上从高平陵政变之后,曹家的江山已经被司马家控制,改朝换代只是时间问题,司马氏需要对外建功立业来树立功绩,从而为取代曹魏政权做准备。

公元234年的灭蜀之战,就是司马昭想建功立业的一次对外战争,有了战功,就能进一步加官晋爵,如同当年的曹操一样,司马家篡位的流程与曹家代汉的流程类似,所以蜀汉灭亡仅2年,司马炎就迫不及待地建立了晋朝,取代了魏朝。

曹魏灭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内部激烈的政治斗争,曹魏的政治体制其实是有问题的,曹丕称帝后,打压宦官、世家、皇族,集权于皇帝一身,皇帝英明,政治就清明,皇帝一旦不能理政,不受限制的皇权就会落入权臣之手,不像东汉是外戚、宦官、世家三大政治力量的相互制衡。

高平陵政变夺权

蜀汉的灭亡与曹魏的灭亡是有关联的,司马氏为了代魏,先灭亡了蜀汉,建立了功绩,然后才取代的曹魏,这是篡位的流程,曹魏就成为第二个被灭亡的三国政权。

3、东吴的灭亡-内外交困、众叛亲离

东吴不像蜀汉,蜀汉背负了沉重的政治包袱,就是北伐中原、还于旧都,孙权最初的政治理想确实是统一天下,但在实力与现实面前,孙权选择了偏安一隅、割据一方,孙权无数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最终只能老老实实地维持现状。

与此同时,东吴一心一意在维持三国的平衡,三国一定是两个弱小的政权联合起来对付那个强大的政权,也就是蜀吴联手对抗魏,这叫平衡,刘备在汉中之战打败了曹操,刘封孟达在上庸之战中取胜,如果再让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得胜,那蜀汉的国力就会发生逆转,实力会逐渐强过东吴。

孙权开创东吴

这是孙权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他选择了偷袭荆州,夺取蜀汉占据的荆州三郡,打掉了蜀汉北伐的势头,但这样一来,蜀吴联盟破裂,孙权两面三刀地在蜀汉与曹魏之间玩平衡,总是选择联盟一方来反对另一方,这样左右逢源的政治手段让东吴笑到了最后。

东吴很少主动攻击曹魏,对蜀汉也很少发动战争,除了偷袭荆州与夷陵之战,在51年的国祚中,东吴对外战争不如蜀汉多,实力又比蜀汉强,所以东吴国力消耗没有蜀汉大。

东吴内部确实也有争权夺利的政治斗争,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权臣,比如诸葛恪、孙綝等,但是东吴的权臣都不能长久,很快就被皇帝联合其他势力扳倒,其原因就是东吴内部的政治势力没有一家独大,不像曹魏的司马懿,一掌权就把所有的政治对手全部肉体消灭。

政治讲的是平衡,东吴没有一家独大的权臣,皇帝就能掌握部分权力,至少在内部不太可能像曹魏那样被全盘取代,这样就能活得相对长久一些,从这个方面来说,东吴就比曹魏和蜀汉国祚长一些。

吴主孙皓

二、长江是古代不可逾越的天险

蜀汉也有天险,就是秦岭,对于秦岭来说,同时是蜀汉与曹魏的天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蜀汉和曹魏都是公平的,虽然蜀汉有一系列的天险,比如剑阁关,但只要在陆地上,曹魏就有办法攻破。

古代的长江没有任何桥梁,因为水流很急,江面很宽,受限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想要渡江只能坐船,东吴的绝大多数国土位于长江以南,想要灭亡东吴政权,必须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军,必须要拥有一批强大的战舰。

但是北方政权历来就是不善水战,就连不可一世的曹操也在赤壁之战中输给了南方的孙刘联军,曹操甚至都不能打败孙权与刘备,只能选择三家政权并立,这是华夏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三国鼎立的时代,不是曹操能力不行,是长江天险短时间无法攻破。

蜀汉灭亡后,司马氏就把灭亡东吴提上了日程,从263年开始,西晋就加紧准备,到280年发动灭吴之战,前后准备了17年,才有把握灭亡拥有长江天险的东吴政权,可见难度有多大,如果灭亡蜀汉的难度是10,那么灭亡东吴的难度是50,这是完全不同的。

长江是不可逾越的天险

西晋在17年的时间中,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建造战舰,二是训练水军,这还是在占据了蜀汉之后才有条件的,蜀汉在长江中上游,境内就有长江可以训练,同时也能建造战舰,如果西晋没有灭亡蜀汉,那能不能灭亡东吴都还是个未知数。

长江天险就是灭亡东吴的最后一道屏障,只有攻破了长江,东吴才有被灭亡的可能,三家政权中,其实灭亡东吴才是最困难的,所以东吴坚持到了最后。

三、东吴最后的名将

名将往往能够起到改变历史的作用,古往今来,很多名将都是如此,比如周瑜,在赤壁之战中打败了曹操,阻止曹操统一天下的步伐,改变了历史,而让东吴政权续命的名将则是陆逊与陆抗父子。

陆逊之子是东吴最后的名将

陆逊在夷陵之战中暂露头角,打败了刘备,解除了蜀汉的威胁,稳定了东吴政权,之后陆逊作为东吴社稷之臣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而陆逊的儿子陆抗则成为东吴政权最后的名将,可以这么说:有陆抗在,东吴不会灭亡,陆抗的作用如同战国晚期赵国名将李牧。

若不是陆抗,东吴的西陵早就被西晋吞并了,东吴的灭亡可能就会提前,陆抗一死,东吴再无名将,陆抗去世6年后,西晋发动灭吴之战,晋军势如破竹,东吴仅三个月就灭亡了,一个没有名将的东吴,灭亡也就是时间问题了,不过这是陆抗去世之后的事,正因为如此,东吴是三国政权中最后一个灭亡的。




曹魏被篡了,就不多说了。说说东吴和蜀汉。

非但东吴可以坚持到最后,蜀汉其实也可以。曹魏不是非灭蜀汉不可,西晋也不是非灭东吴不行。而之所以相继灭了蜀汉和东吴,完全是因为魏晋内部政治发生了剧烈变化。这个内部变化逼得魏晋朝堂必须对外搞搞事情。

先说蜀汉,做个引子。

就国力而论,蜀汉根本打不动曹魏,都不是打得过打不过的问题。曹魏只需拿出一个关中地区就能干废蜀汉。这相当于用陕西省去打四川省。在古代,四川还没开发出来。所以,经过曹魏的休养生息,关中平原的战争潜力瞬间爆发,不仅可以单挑秦岭以南的蜀汉,而且还能对曹魏中央反向输血。所以,蜀汉北伐只能做做样子。

而就曹魏和蜀汉的关系来说,曹魏根本不想折腾蜀汉,反倒是蜀汉不依不饶。其间的关键人物就是诸葛亮。

诸葛亮必须是个牛人。诸葛亮的超级大粉丝桓温收复四川后,找到了一位百岁老人。据说,老人曾在诸葛亮手下当过官。桓温就问他:当今天下,有谁能跟诸葛亮比一比?实际就是再问:你看我桓温,把你们四川都给灭了,是不是可以跟诸葛亮相提并论?老人回答说,“诸葛在时,亦不觉异,自公没后,不见其比”。翻译过来就是:诸葛亮主政的时候,也没觉得怎么样,但等诸葛亮死了,才发现就蜀汉这副烂牌能让他打成这个样子,这得多牛的水平啊,以后再也不会有诸葛亮这种牛人。诸葛亮,不仅空前,而且绝后。孔明之后,四川再也没有三国时的辉煌。

有些人牛不牛?他活着的时候,你根本看不出来。一是高手就有化危为机、化险为夷、化逆境为顺境的本事。所以,你感觉不到高手之高,甚至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必须等他死了,换个庸人或蠢人上来,你才能知道高手到底有多高、又高在哪里。一个是功绩很难瞬息而成、数年而就、当世显著。一个公司就因为换个经理就突然转亏为盈、一个单位就因为换个领导就立马改头换面、一个地方就因为换个主政就立即百业俱兴。这统统都是段子,连小说都不是。

不多评论了,还是说诸葛亮。

诸葛亮硬是靠着一己之力,把曹魏折腾得举国震动。在当时,曹魏朝野最关心的大新闻就是:诸葛亮是不是又打过来了?打过来咱们怎么办?当时的曹魏皇帝是魏明帝。“照临四方曰明”,简单说就是:无论世家大族还是平民百姓,统统给我老实点儿,我这个皇帝眼睛里不揉沙子。所以,曹魏精英集团除了好好干活,谁也不敢造次。即便如此,大家还是被诸葛亮折腾得精疲力尽。但是,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曹魏朝堂肯定举国欢腾。而魏明帝也立即放飞自我,开始大兴土木,给自己搞基建。孔明死了、不打仗了,那就赶紧享受生活。

那之后呢?之后的姜维北伐都是小打小闹。一是打不起,举国征战太费钱,再打下去就得把自己累死;二是没法打,诸葛亮之后,蜀汉根本没人能组织起举国征战。但又不能不打,兴复汉室这面旗不能倒。所以,也就只能小打小闹、做做样子。

那曹魏呢?曹魏多少有些耽于享乐的节奏。你蜀汉不打我就行,我打你也挺累的,咱们安生过日子,也挺好。

为啥曹魏会是这个态度?

魏明帝之后,曹魏开启了正始十年。这段时间,曹魏从魏明帝时期的一切从严,变成了齐王芳的一切从宽。豪族士大夫们彻底放飞自我。除了司马懿和曹爽搞权斗,大家怎么开心怎么玩。清谈的、养生的、嗑药的,以及玩裸奔搞行为艺术的,风尚于整个庙堂。内斗加放纵,谁还关心蜀汉?当然,更懒得关心东吴。在当时,中原就是中国。至于长江以南和秦岭以南,就让他们自生自灭吧。除非被我们感召了,然后主动归附,否则我们才懒得管。

但是,司马懿搞了一出高平陵之变,而且手段特别阴毒。对政敌,杀了还不行,还得杀人全家。所以,曹魏的政治空气陡然紧张。司马懿在世,司马家一家独大。因为司马懿的手腕大家都领教过,谁跟他斗就是死。司马懿死了,大家是不是可以跟司马家掰掰手腕了?也不行。因为司马师的手腕儿同样高明,硬是把大家全给收拾服了。

等司马师死了,司马昭也就顺理成章玩躺赢了。但司马昭太笨,跟他父亲和大哥完全不是一个段位。篡位就篡位,竟能折腾出了一个甘露之变:曹魏皇帝曹髦被司马家当街捅了个透心凉。皇帝被你搞死,你还怎么搞禅让?所以,新换上来的曹魏皇帝曹奂要给司马昭加九锡,但司马昭不敢接。这时候,司马昭必须立一个不世之功,才能顺理成章地加九锡。等加完九锡之后,他才能搞禅让、当皇帝。那什么是不世之功呢?灭蜀汉就是。于是,公元263年,曹魏举兵十八万灭掉蜀汉。等灭了蜀汉之后,再给司马昭加九锡,他就不推辞了。

所以,没有甘露之变这个大变动,司马篡魏大体会在司马昭之时完成,同时也没必要搭进去一个蜀汉。

再说东吴,东吴比蜀汉更有坚持下来的可能。

第一,东吴不想招惹西晋,它没有“兴复汉室”的历史情结;第二,西晋也不想收拾东吴,对东吴,西晋的态度不是垂涎,也不是觊觎,而是鄙视。就东吴那个地方,鸟都不拉屎,折腾它干啥?

永嘉之乱而元帝南渡,晋元帝对江东豪族顾荣说:寄人国土,心常怀惭。啥意思?晋元帝根本没把长江以南看成是自家国土。永嘉之乱的时候,西晋的皇帝都这么想,那之前呢?之前就更是如此,当时的东吴都不能说是外国,而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不毛之地,呼吸的全是瘴疬之气、出没的全是妖魔鬼怪。那破地方,跟我们文明世界有啥关系?

既然这样,那曹操为啥要南征灭东吴?因为曹操也要兴复汉室,曹操有这份历史情结。兴复汉室这面旗,曹操也在打,至少前期肯定要打。以前,那地方是汉家天下;现在,那地方也得是。而西晋呢?历经汉末、曹魏之后,西晋干脆没了这份历史情结。关键是豪族士大夫们根本没有曹操那份野心。

对于魏晋精英,我们千万不要把他们类比为秦汉精英。秦汉是争心满满,普天之下都不是莫非王土的问题,而是世界那么大、我得去征服。魏晋精英毫无争心,享受着朝端富贵、安逸于自家庄园、装扮成高雅名士,这不香吗?

《世说新语》一段记载如下:

晋武帝讲武于宣武场,帝欲偃武修文,亲自临幸,悉召群臣。山公谓不宜尔,因与诸尚书言孙、吴用兵本意。遂究论,举坐无不咨嗟。皆曰:“山少傅乃天下名言。”

晋武帝司马炎打算“偃武修文”。所谓偃武修文,简单说就是举国大裁军。仗都打完了,还养那么多军队干嘛?但是,山涛不同意,而且还讲了孙武、吴起的兵法要义。于是,大家就说:山少傅所说真是至理名言。

这里面的关节点是“山少傅”。

山涛当少傅的时候,西晋还没有灭掉东吴。既然东吴还在,那司马炎为啥要搞举国大裁军?所以,《世说新语》肯定记错了。于是,不管《晋书山涛传》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统统都把这个段子挪到了灭吴之后。但是,后经各方考证,《世说新语》的记载没错。司马炎打算“偃武修文”的时间,就在灭吴之前,而山涛此时就是少傅。

也就是说,灭吴之前,司马炎就打算举国裁军了。这说明司马炎这个皇帝根本没想灭掉东吴。但还好有山涛,山涛果断阻止了司马炎的举国大裁军,怎么也要等到灭掉东吴吧?也就是说,皇帝虽然不想灭吴,但庙堂精英还想灭吴。

然而,也不是。因为山涛从骨子里就不想灭吴。

仆射山涛退而告人曰:“自非圣人,外宁必有内忧,今释吴为外惧,岂非算乎!”

“外宁必有内忧,今释吴为外惧”,这就是山涛对待东吴的态度,很有一点儿辩证思维的意思。灭了东吴、外边也就没事了,那一定就会有内忧。既然是这样,那为啥不留着东吴这个“外惧”?有个东吴在,西晋精英也会精神懈怠、也会消极腐败,但不至于太懈怠、不至于太腐败。这就是有个“外惧”的好处。所以,山涛完全把东吴当成了一个“工具人”,不是我灭不了你,而是留着你比灭了你更有好处。

但是,晋武帝不同意,非要接受杜预和张华的建议,一定要灭了东吴。

实际上,杜预和张华的分量,完全不够。他俩根本没有左右西晋国是的威望。推荐杜预镇守荆州的老将羊祜,临终上表、老泪纵横,就这,他也没能劝动晋武帝去灭东吴。更何况杜预了?

真正能够左右朝局的,是贾充、荀勖、山涛这些人。这些人才是真正的西晋决策层。对于灭掉东吴,这个决策曾坚决不同意。山涛是有自己的“辩证”算计,而贾充和荀勖这两个家伙就有点儿能躺平就躺平的意思了,怎么舒服怎来,没事折腾东吴干啥?

但是,司马炎竟铁了心要灭掉东吴,任凭决策层怎么劝也没用。司马炎不是都准备偃武修文了吗?怎么这时候如此坚决?

完全是因为内部政治局面发生了剧烈变动,跟甘露之变的影响一样。

司马炎有个弟弟,即齐王司马攸,非常聪明;司马炎有个儿子,即晋惠帝司马衷,非常白痴。然后,就问:司马炎死后,到底传位给弟弟还是传位给儿子?

司马炎肯定想传位给儿子,毕竟是亲生的。但儿子是白痴,大家都知道。所以,豪族士大夫们就认为应该传位给弟弟司马攸。于是,庙堂博弈也就拉开序幕,大臣们各种苦口婆心、司马炎各种装聋作哑。反正,他一定要传位给儿子。

后来,司马炎得了一场重病,几乎就要呜呼哀哉了。这时候,朝堂也就暗流涌动,大臣们准备撇开白痴太子司马衷、拥立齐王司马攸。但是,司马炎突然病好了。这时候,司马炎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权威严重不足。

爷爷司马懿,要威望有威望、要功绩有功绩、要手腕有手腕;伯父司马师,要威望有威望、要手腕有手腕,但功绩止于平叛;父亲司马昭,要威望没威望、要手腕没手腕,但功绩是灭掉蜀汉。而自己呢?自己啥也不是。所以,自己死后,大臣们一定会违背遗志,改立齐王司马攸。

所以,司马炎必须立一个大功绩,这样才能树立自己开国皇帝的威望。那这个威望怎么树?他爹司马昭怎么干,那他就怎么干。于是,东吴也就必须死。

中国为什么一定要统一?是魏晋以来四百年尸山血海打出来的觉悟。这是从残酷演化中杀出来的逻辑和意识形态。但当局者必须迷。魏晋时期,这个逻辑还不太显明、这个意识形态还不够强烈。而魏晋精英呢?他们的确名士风流、的确自由张扬、的确敢于冲破各种所谓的封建藩篱,但是他们也的确堕落。指望这伙人能主动去关心外部世界,然后干出点儿惊天动地的大事情,太难。所以,灭蜀汉、灭东吴,都不是什么因为情怀和远见,而是因为内部斗争不可收拾而只能折腾一下外部。




谢谢邀请。魏蜀吴三国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三国都能重视人才,积极进取。曹操、曹丕、刘备、诸葛亮、孙权、陆逊等等都是政治家。
偏偏东吴能坚持到最后,有人为因素、有地理位置因素。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孙权称帝的时候曹操、曹丕、刘备都去世了。孙权和哥哥孙策、父亲孙坚三代经营江东,比较稳定,但是称帝理由跟曹丕、刘备相比不充分,曹丕称帝起码表面上是汉献帝刘协“禅让制”,刘备是刘皇叔,一直以振兴汉朝为目标。孙权完全是靠实力打拼敢称帝,孙坚获得的传国玉玺还让孙策给袁术了,孙权称帝时候蜀汉官员有的都很气愤,认为是僭越篡逆,后来在诸葛亮劝说下才平息愤怒。曹魏更生气,孙权的官职,连吴王称号等都是曹魏封的,这次称帝显然是另起炉灶。孙权敢称帝,完完全全依靠东吴境内稳定,文武百官和百姓的拥护。这样政权基础牢固,生命力较强。
孙权182年至252年,曹操155年至220年,刘备161年至223年。孙权活了71岁,是相对长寿的,229年48岁孙权称帝,在位23年,在位时间较长,有利于巩固稳定东吴的政权,孙权后期虽然没什么大的作为,在立储等方面做的还不算太好,但是也比曹操、刘备去世时候留下乱摊子强。
曹操感慨生子当生孙仲谋,刘景生儿子不行。孙权在用人,稳定江东等方面比孙策都强。曹丕曾率大军到达江边,感叹:彼有人焉,不可图。江东孙权方面始终有栋梁之材。周瑜、鲁肃、吕蒙、陆逊、陆抗等等都非常优秀,这为东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为东吴坚持最后创造了条件。
蜀汉263年灭亡,曹魏265年被司马炎代魏建晋,东吴280年灭亡。魏蜀吴三国蜀最弱,魏最强,吴居中。古代,北方政权想消灭南方政权隔着长江天堑,不容易,曹操南征,在长江流域赤壁之战遭到惨败。东吴有长江为天然屏障有利于生存,而且东吴水军比曹魏有优势。这是东吴坚持最后重要原因。
东吴很重视用人的人品,没有出现曹魏司马懿那样的人物。像孙权对曹丕重用贾诩很不以为然,贾诩能力强,是公认的。但是,孙权认为贾诩人品存在不足。曹操提倡“唯才是举”,可是过分强调能力,忽略人品有时就会吃亏,曹魏就被司马懿父子给颠覆了。蜀汉是实力弱,而且从历史进程来看,北方政权想消灭南方政权,往往要先攻占蜀地。而且当时姜维还为避祸,躲到沓中屯粮。刘禅没听姜维加强防守计划,宦官黄皓又误事,结果导致蜀汉灭亡。但是应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东吴   蜀汉   偃武修文   司马   士族   天险   西晋   长江   功绩   国力   名将   政权   皇帝   战争   政治   财经   吴三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