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夺得天下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靠张良吗?

刘邦之所以能够夺取天下,得益于项羽发挥失常,拱手相让。楚汉争霸中项羽的致命弱点:

一、傲慢轻敌。出身名门望族的项羽,从未把地痞流氓刘邦放在眼里,项羽在屡战屡胜中忘乎所以,战略战术中轻视汉军,屡次错失战机,没有消灭汉军的有生力量,“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指的就是项羽的失败教训。

二、不懂团结。刘邦虽有张良,但是楚营高参范增在谋略上有过之而无不及,项羽表面尊称其为亚父,实则言不听计不从,彭越关键时刻的倒戈,之前韩信、陈平弃楚投汉,众叛亲离导致项羽争天的战力严重下降。

三、韧劲不足。项羽勇猛举世无双,与敌对垒都是横冲直撞,速战速决。当其面对刘邦的牛皮糖缠斗,韩信的迂回包抄,和彭越的偷袭战时,就显得应对失当,陷入苦战泥潭。

四、自满自足。项羽眷恋故土,固步自封西楚霸王,从而错过一统天下最佳时机。其放任刘邦在巴蜀之地韬光养晦,做强做大,成就了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自食败者为寇的苦果。




文|奔腾Li

从社会底层的青年,到一国之君的皇帝,汉高祖刘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白手起家的皇帝,数千年来人们对汉高祖刘邦的讨论从来没有停歇过,有人说刘邦是个地痞流氓,为了保命可以丢下所有人自己先跑,取得天下后兔死狗烹杀害功臣不仗义,也有人说刘邦给百姓带来和平安逸的生活,奠定了中国的文化,功大于过。

刘邦之所以被世人讨论不休,其主要的原因在于:“刘邦是一位成功者”,只有成功者才会受大众关注,人们往往将刘邦的成功归结于张良,萧何与韩信,以及对手的自大轻狂,成功固然需要能人相助,但也离不开自身的优秀,刘邦能够得到三位旷世奇才相助,自身性格的优秀起到了关键作用。

刘邦剧照

导致农民起义的原因

公元前221年,秦国扫平六国一统天下,秦统一后施行严苛政策,骊山秦始皇陵,阿房宫,边疆长城各项工程动用劳役及百姓近200百万人,还有百越战争,匈奴战争,导致国内超负荷运转,民怨沸腾。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沙丘去世,秦国到了秦二世手里,失去了秦始皇的震慑,秦国君臣开始分崩离析,秦二世是个思想简单贪玩的小伙,只知道信任把自己扶上位的赵高,毫无保留的那种,所以无论赵高怎么诬陷李斯等人,秦二世统统照单全收,朝廷天翻地覆的排除异己,民间压抑已久的怨气,两者结合,给起义埋下了伏笔,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因朝廷征兵去戍守渔阳,路径大泽乡被连日大雨困住,无法前行,按照秦法如果没有按时报到,都要被军法处死,陈胜,吴广两人一合计去也是死,跑也是死,“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干脆起义造反,二人自此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领导者)。

陈胜吴广起义

刘邦背景简介

刘邦沛县泗水亭长,虽然官不大,但在地方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平时爱交朋友的刘邦,经常与沛县主簿萧何等人一起喝酒,吕公也特别看好他并把女儿嫁给了刘邦(吕后的父亲),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刘邦的小日子还是过的不错,不是经历了这场变故,相信刘邦也不会轻易冒着被杀的风险起义。

刘邦的起义原因与陈胜,吴广二人相似,刘邦押送劳役去骊山秦始皇陵服役,路上很多劳役跑了,刘邦无法完成任务,也会被刺死,所以刘邦也开始起义。

第一次起义都没啥经验,虽然得到了百姓支持,但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内部出现矛盾,将领田臧与吴广意见不合,将吴广害死,陈胜开始骄傲自大,残害同伴,让车夫庄贾杀死,仅仅半年时间便宣告失败,但刘邦依然还在奋斗着。

刘邦剧照

刘邦性格的优秀点

由于不懈的努力,刘邦终于踏进咸阳城,推翻了秦国,但刘邦能够第一个进入咸阳城,主要原因是项羽牵制了秦国主力军队,让刘邦趁机得逞,若论实力和勇猛,刘邦不及项羽,只好将咸阳拱手相让给项羽,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刘邦称汉王,虽然秦国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刘邦战争的道路还没有停息,随之而来的是“楚汉相争”。

大家都知道楚汉相争刘邦凭借张良,萧何与韩信等人的帮助得到了最终的胜利,但此三人堪称旷世奇才,怎么能心甘情愿为刘邦卖命,笔者认为刘邦有几点过人之处:

  1. 情商高,韩信曾经说过,“刘邦给我大将军做,怕我冷脱下衣服给我穿,好酒好菜都和我一起分享,我怎能忘恩负义”,从韩信的这番话中就知道看出,刘邦的情商很高,很会拉拢人。
  2. 听言纳谏,韩信的大将军是萧何从刘邦处要来的,刘邦甚至没有见过韩信的能力,凭借萧何一面之词就将自己的兵马指挥权给了韩信,这说明刘邦并非骄傲自大的人,能通过将好的建议听进去,来增长自己的势力,相反刘邦的对手项羽就是因骄傲自大导致众叛亲离。
  3. 能屈能伸,刘邦一生吃过很多败仗,更是在项羽面前形如小弟一般,在强于自己的对手面前刘邦不会只图一时之快,能屈能伸完善自己,找机会击败对手,这是刘邦在弱肉强食的时代里生存下来的本领。
刘邦剧照

结语

刘邦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史记·高祖本纪》

“出谋划策我不如张良,治国安邦我不如萧何,带兵打仗我不如韩信,但是我可以让这三位人杰甘心为我效力,此乃我能取得天下的原因”,这是汉高祖刘邦对自己的评价,最能体现出刘邦的能力所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刘邦的天赋就是善用人才并驾驭人才,天生的领导者,而非单凭张良等人的帮助,忠言逆耳利于行,能屈能伸方成事也是古人教我们的道理。




引言:

西汉初年,洛阳的行宫里,即位称帝的刘邦正与一帮文臣武将在那里举行着盛大的宴会,酒过三巡,刘邦问道:“弟兄们,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能够得天下,项羽他又为什么会失去天下呢?”众臣面面相觑,只有高起,王陵起身回答说:“陛下平日虽然爱骂人,但是您每次攻下城池都愿意和别人分享,而项羽虽然看似仁厚,可他为人自私,嫉贤妒能,这就是他失败而陛下成功的原因!”刘邦摇了摇头,对王陵说道:“你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众臣听闻,山呼万岁!

汉高祖刘邦剧照

想当初,刘邦只是一个小小的泗水亭长,在已经四十八岁的“高龄”情况下举兵反秦,走上了争夺天下的道路,并且在短短的七年时间里竟然一统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布衣皇帝,这不得不让人感到惊讶。在王陵看来,刘邦得天下是因为他的无私,而在刘邦看来,自己能够得天下是因为擅于用人才,那么,到底什么是刘邦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呢?

一.四十八年草根不白混

刘邦虽然做了皇帝,可他只当了八年,他一生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沛县那一带混日子,一直到四十八岁才起兵反秦。但是,这四十八年的草根生活刘邦可不是白混的,他养成了一股浓浓的市井之气,为他后来的行为和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因为出身草根,刘邦文化水平不高,平日里说话非常爱骂人,基本上除了张良以外所有的文臣武将都被他骂过,所以王陵在说刘邦得天下时先说刘邦爱骂人,在王陵看来,爱骂人是刘邦的一个缺点,这个毛病也确实给他惹了大麻烦,因为骂了女婿张敖,张敖的丞相贯高气的想杀了刘邦。可同样的,骂人其实也是一门艺术,关键在于你怎么去用他。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刘邦的手下,樊哙是杀狗的,周勃是吹鼓手,夏侯婴是车夫,曹参是狱吏,都和刘邦一样属于文化水平较低的人群,和这样一帮人打交道你搞得文绉绉的反而让人感觉另类,可如果像刘邦一样说说脏话,骂骂人反而觉得格外亲切,非常有助于一个团队的凝聚力,当然事实也证明了沛县老乡集团在刘邦夺去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乃扪足曰:“虏中吾指!”汉王病创卧,张良彊请汉王起行劳军,以安士卒,毋令楚乘胜于汉。

——《史记.高祖本纪》

因为出身草根,刘邦对世俗的礼仪制度并不感冒,在沛县的时候就用一句“贺万钱”骗来了一个漂亮的媳妇吕雉,后来起义以后更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鸿门宴上谎话连篇把项羽耍的一愣一愣的,编写项羽十大罪把项羽气的要命,结果用弓箭射中了刘邦的胸口,可刘邦却说射到自己的脚。这些都是他说谎的证明,却也是他聪明的地方,鸿门宴上如果他实话实说早就被项羽砍了,两军对峙如果刘邦说自己被射到要害马上会军心大乱,可刘邦都通过撒谎顺利度过了危机,这就是刘邦的智慧。

刘邦靠谎言骗来了吕雉做老婆

所以说,虽说刘邦这四十八年草根生活穷困潦倒,却养成了他身上独有的气质和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他成功路上的关键!

二.心有多大,天下就有多大

一个人能成就多大的事业,还要看你的心有多大,前北京男篮外援马布里在加盟北京后一直以夺冠作为努力的标准,而此前北京只是一支弱旅,可最终马布里和北京队在那个赛季成功夺冠。同样的,刘邦可以夺去天下,也是因为他的心就如同天下这般大小。

对于刘邦而言,在一开始他就和别人表现的不一样,当初沛县起兵,萧何和曹参明明地位和威望并不输给刘邦,可偏偏让刘邦做了沛公,因为萧何和曹参有顾虑,他们害怕失败,可刘邦却不管这些,自己之前已经是一个囚犯土匪了,再带头造反顶多就是一死呗。在众人皆畏惧强秦的时候,刘邦却毅然接下沛公的位置,这份敢为天下先的心气,确非常人所能及。

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数让。众莫敢为,乃立季为沛公。

——《史记.高祖本纪》

同样的,在项羽打赢了巨鹿之战成为天下盟主后,天下诸侯都成为项羽的附庸,唯独刘邦继续向咸阳挺进,最终在项羽之前进入咸阳,并且称自己为“关中王”,虽然派兵把守函谷关这一手确实非常失败,可敢项羽如日中天的时候公开和项羽叫板的也只有刘邦一个而已。

西楚霸王项羽剧照

自始至终,刘邦的心就和别人不一样,有的人畏首畏尾,苟延残喘,有的人卑躬屈膝,跟随他人。只有刘邦一直目的明确,他的心和其他人都不一样,心有多大,天下就有多大!

三.政治高手,“正义”与我同在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而刘邦非常明白,天下动乱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心丧乱,所以想要取天下,就必须收民心,而民心之所向在于何处?在于道德的制高点,在于正义的一方,因此,在夺去天下的过程中,刘邦始终是“正义”的化身!

最开始反抗秦的暴政,刘邦打出了“天下苦秦久矣”的口号,以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而自居,在西征咸阳的路上秋毫无犯,进入咸阳后更是废除秦法,约法三章收买人心,得到了天下百姓的一致好评。楚汉战争时期,刘邦更是成为“道德”的楷模,先是指责项羽弑君,杀害天下诸侯的共主义帝(其实换刘邦自己也会杀),随后又把自己包装成一个弱者的形象,指责项羽是一个背信弃义的小人,在自己先入咸阳的情况下违背怀王的约定把自己赶到了偏僻的巴蜀。

新城三老董公遮说汉王以义帝死故。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史记.高祖本纪》

同时,刘邦也非常擅于使用“三人成虎”的规则,也许我是错的,可如果其他人都说我是对的,那我就是对的!所以,刘邦在夺去天下时极力增加盟友,灭秦时先是投奔景駒,又投奔了项梁,最后投奔了怀王;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更是联合五路诸侯讨伐项羽攻打彭城,因为刘邦笃信“人多力量大”。

楚汉战争示意图

虽然在楚汉战争期间刘邦是屡败屡战,彭城之战几乎输掉了家底,可却像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一次次站了起来,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刘邦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老百姓支持刘邦,兵源和粮食自然不成问题。

四.一个好汉三个帮——人才难得

当然,刘邦自己分析的也是有道理的,只是并不全面,在刘邦看来,自己攻城略地不如韩信,运筹帷幄不如张良,筹措钱粮不如萧何,可是自己能够很好的使用他们,使他们发挥出自己最大的能力,这是他能够取得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首先,刘邦特别会发现人才,在刘邦起事的时候,他手下已经有了一批人才,如萧何,曹参,樊哙,周勃等,这些人都是刘邦的同乡,能够加入刘邦的阵营是因为和刘邦以前关系就好。这说明刘邦在草根时就非常擅于发现人才,知道什么样的人值得交往,而这批人也都成为西汉王朝的开国功臣。

其次,刘邦在使用人才时不拘一格。争夺天下就不能只局限在沛县这样一个小圈子里,人才的获取也是同理,刘邦的手下同样的一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其中不乏跳槽高手叔孙通,受过胯下之辱的韩信,还有在老家有过道德问题的陈平等,这些人都有自己的毛病,而这些毛病是为人所不齿的,可刘邦却并没有在意这些,不拘一格使用人才。

汉初三杰是刘邦麾下重要的人才

最后,刘邦还特别擅于听取人才建议,最简单的就是张良的下邑画策给刘邦推荐韩信,彭越,英布三个人才。现在听听没什么问题,可当时除了韩信以外,彭越是齐国的将军,英布是项羽的大将,这个建议在当时简直是天方夜谭,可刘邦却听取了张良的建议,顺利拿下了彭越和英布。同时,在韩信请封假齐王时,刘邦气的大骂韩信,在陈平和张良的示意下马上改变了态度,这份机敏睿智,临机应变的能力天下罕有。

韩信已破齐,使人言曰:“齐边楚,权轻,不为假王,恐不能安齐。”汉王欲攻之。留侯曰:“不如因而立之,使自为守。”乃遣张良操印绶立韩信为齐王。

——《史记.高祖本纪》

结语:

俗话说:时势造英雄,在那个秦朝末年的乱世,时代选择了刘邦成为终结乱世的英雄,同时,这也是刘邦自己努力的结果。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爱拼才会赢!




刘邦夺得天下根本的原因,还是他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要求,秦朝暴政陷人民于水火,横征暴敛把百姓推向起而反抗的境地,推到秦朝统治成了人们的共同愿望,秦末农民起义有多个势力,刘邦能在多个反秦势力交战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最终获得政权。另外,他尊重人才,知人善任,对部下用其所长,也是重要原因。




后世评论刘邦,不是放大他身上无赖气的缺点,就是用“汉初三杰”等人的卓越才能类比刘邦,定义他乃一平庸之辈。

其实,这是很深的误解且有失公允。

刘邦能从出身微贱的草莽小吏,击败项羽登上皇帝宝座,开创汉家江山的400年基业,他的才能和韬略绝非等闲人可望其项背。

1、广纳贤才、知人善任的胸襟。

刘邦身边聚集了一大批经纶济世的大才:文有出奇谋、镇国家的张良、陈平、萧何等智囊;武有将兵多多益善、冲锋陷阵的韩信、曹参、樊哙、夏侯婴等一大批将帅;游说诸侯、纵横捭阖的还有郦食其、陆贾、随何等辩士。如果没有超常的驾驭能力,这些人中龙凤怎么可能为他所用。

2、宽厚长者得人心:

当初西征关中,项羽自告奋勇统军前往,被怀王手下老将阻拦,老将进言:“项羽为人僄悍猾贼,所过之处无不残灭。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刘邦因而获得了先入关中的机会。

刘邦率军先于诸侯到霸上,秦王子婴投降,樊哙等将领主张杀掉子婴,刘邦说:“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力排众议不杀子婴,只把他交给下级官吏看守,最后子婴还是死在了项羽手上。

刘邦受项羽排挤入南郑就任汉王,韩王信一直跟随左右;常山王张耳兵败失地,不去投靠项羽,而是舍近求远到汉中投了汉王

凡此种种,足见刘邦深得人心。

3、统率三军,征战多年,军事上绝非碌碌庸才:

后世一般舆论,把刘邦看成军事上的素人,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用项羽、韩信二人与刘邦类比,刘邦当然相形见绌。二是因为刘邦在荥阳、成皋两次弃城而逃。

《孙子兵法》中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两军对垒,根据双方实力,采取适宜的军事策略,以战术放弃换取战略转机,并无不妥之处。近代战争,这样的战例也不鲜见,当年红军放弃井岗山根据地进行长征,既有北上抗日的考虑,也有避敌锋芒,变被动为主动的考量。

韩信是一代“兵仙”,论军事才能,刘邦与之不可同日而语。但有两点须注意:(一)、韩信统兵后,和项羽从未正面相遇,与项羽抗衡的一直是刘邦。到垓下之战时,汉军已如泰山压顶,而项羽大势已去,才有了韩信巧施奇谋,形成十面埋伏的局面。(二)、韩信转投汉营,是刘邦去汉中赴任汉王途中。在此之前,带领汉军征战的统帅始终是刘邦,虽有谋臣献计,但衡量取舍,择善而从的决心,一直是由刘邦一锤定音的。

刘邦在怀王处领命西征,从砀山出发,此时汉军实力一般,先在山东成武周围转战,战势有输有赢。然后兵锋西指,战开封,打滑县,下中牟,夺登封,兵发洛阳,这时张良才来到刘邦帐中。然后又转战鲁山、南阳、内乡,入武关,战蓝田,最后兵至霸上。一路向西,转战千里,说刘邦军事上一无是处,不但有失偏颇,而且显得可笑。统帅如果无能,怎么可能节节取胜。

刘邦曾和韩信讨论带兵之道。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韩信也承认,刘邦有统兵十万的本领。

4、深谋远虑,常常先手落子:

兵败彭城,在匆忙逃亡的路上,刘邦叫过随何吩咐:你去六安游说英布,如果英布叛楚,项羽必定留在楚地对付英布,从而无暇西顾攻汉。爭取到几个月时间,我就有把握从容布置夺天下。刘邦这样安排,是因为已洞察到项羽和英布之间存在的矛盾。

事态发展果如刘邦所料,随何成功策动了英布叛楚,项羽派龙且带领20万人马大战英布,项羽只能坐镇彭城观察战局变化,无力向西征讨刘邦。而刘邦则利用这段时间调整布局:立太子,积粮草,调兵遣将。经过充分准备,二次出关,在京、索间大胜楚军。

如果说刘邦军事才能不甚突出的话,在政治谋略上绝对堪称一流:

汉二年,刘邦引军出关击楚,先定了一条规矩:“诸将以万人若以一郡降者,封万户”。两军尚未开战,先施妙计争取人心:告诉诸侯将领,统兵上万,能带着一郡地方归顺的,封万户侯。有功必赏,不吝惜爵禄地盘,这是刘邦广揽贤才的过人之处。

这一点上项羽正好相反,项羽是“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什么意思呢?封赏功臣的大印刻好了,在手里反复摩挲得破旧了,还舍不得将印信交给功臣。

舍得不舍得,足见二人心胸气度差距多大,汉营人才蜂攒蚁聚,楚营能人星流云散,是有道理的。

同期还有两件事,可见刘邦过人之处:

“诸故秦苑囿园池,皆令人得田之”。关中地区的皇室园林,都交给百姓耕种,这一举措当然会广收民心。

“缮治河上塞”。河上塞是秦始皇三十三年修筑的要塞,用以抵御凶奴入侵。刘邦还未取得天下,已预先筹画了西北御边问题,可见思虑之深远。

项羽的失败,主要责任在项羽自身;刘邦的成功,原因多多,刘邦自身一定是其中的主要因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刘邦   沛县   汉王   秦国   关中   项羽   史记   汉军   本纪   天下   高祖   诸侯   原因   百姓   人才   财经   张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