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八十年代以前,农村没有荒芜的土地?

一些评论把计划经济和人民公社、生产队美化了,事实上那时候农民把地里产出的50%甚至更高都缴了公粮和余粮,以保证城里人能够吃饱,农民自己则饿肚子。那时候农资生产极其落后,只有氨水和肥田粉(硫酸铵)等极少数化肥,价格还很高;地里化肥农药投入低,粮食产量就很原始,如水稻亩产通常只有二、三百斤(现在的杂交稻亩产可达千斤以上),这么低的产量和生产效率就需要多种地来增加产出,那时候几乎没有农闲的季节,农民一年到头都得在地里忙活,也不一定能换个温饱。

在吃不饱肚子的年代,开荒造地多产粮食是生产队和农民的第一原动力。现在一亩地一季作物可以打出高达千斤以上的粮食,相当于以前每年2-3季作物总产量的2倍以上,薄地、贫瘠或者偏远的土地就用不上了。

何况城市化使农村人口大为减少,没了种地的劳力,地也就撂荒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世界各国的农业都享受政府补贴,反应在农产品价格上就偏低,但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却不低,农业又是靠天吃饭,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不高但风险却很高,所以生产队那时候广种薄收的原始农耕方式就行不通了。

生产队那时候也是农产品价格低、农资价格高,背后的原因却是“城乡剪刀差”,即卖给农民的化肥农药及普通消费品价格都定得偏高,而从农民手中收购的农产品价格又都定得偏低,这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将农业剩余价值转移过来发展工业,使农民兄弟们成为几十年计划经济的代价而不是任何意义上的获益者。

改革开放后,国家不仅取消了压在农民头上的公粮余粮制度,不仅不用再交农业税,而且还有各种农业补贴,与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并轨,城乡剪刀差的问题才不复存在。

1978年,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红手印,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1978年11月24日,安徽小岗村十八位农民以“托孤”的方式立下生死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因为那个时候是毛泽东思想挂帅!以粮为钢粮食安全人人有责!人民公社好,社会主义好!




八十年代以前,那个时间,是计划经济,各级领导同志以身作则,对各项工作抓得很紧很紧,所以各项工作都是有序而行。计划经济,粮棉油蔬菜瓜果,各有面积指标,不得马虎。公社党委书记一二把手,抓革命促生产开会以外,整天调研检查生产,发现庄稼荒芜,立刻批评指正,所以革命是轰轰烈烈,生产是蒸蒸而上。




因为那时节还是人民公社集体化,社员既分工又协作,有组织地进行农业生产劳动,农忙时齐心协力弄土地,农闲时修水利,搞养殖。农民组织起来的力量是无可估量的,那还有抛荒的土地。




那个时候连温饱都没有解决,国家也没有实行退耕还林政策。地是都种上了,可年年粮食不够吃!现在累积退耕还林五亿多亩,城市化又占用了两亿亩。可现在主要粮食供应能够基本满足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剪刀差   公粮   余粮   农闲   亩产   人民公社   生产队   计划经济   农资   化肥   农药   粮食   土地   农民   农村   农业   价格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