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是怎么形成的,绕过去不行吗,为什么非要打下来?

我用解放战争中的辽沈战役,东北野战军攻打锦州为例,来说明一下锦州作为军事上的必经之地,为什么不能绕过,为什么必须要打下来的原因。

但在举锦州的例子之前,我们先要明白一个问题,“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和必经之路有什么重要特征,导致了军事作战必须占领,而不是绕过去?

1、军事上的必经之地/必经之路的特征

放眼中国军事历史,有很多军事上的必经之地或者说叫必经之路,比如扼守关中平原的四关:西边的大散关,南边的武关,东边的函谷关(东汉后为潼关),北边的萧关。

这四大关是重要关塞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连通着中原,关中,西域这三大区域。如果能同时占领,则可以将中原、关中平原、西域三点连成一线;如果被敌方占领,那这三个区域就被分割成三块。

以突破函谷关(潼关)为例,则可以向东到达中原大地;以突破大散关为例,则可以向西挺进西域;同时守住这四大关口则可以守住关中平原的千里沃野。

这些关口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皆处在群山之间的峡谷中,背靠是大山,关前常有河流。正是这种特有的地形构造,守方可以以逸待劳地阻挡途经此地的敌方军队,成为严防死守的重要军事战略要塞。

而这四关的形成过程,当然是必须追溯到抵制构造形成时期,但最重要的还是历史进程中,各朝代对于这些关隘的修缮、维护,以及围绕此关隘所建立的物资、交通、制造、仓储、供应保障等系统。

比如一个军事必经之地的形成,除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还会以该地为中心,修建途经此地的公路运输系统,会在此地建设供应驻扎军队吃喝拉撒的供应链系统,会在此地建设储备粮草的仓储系统,会在此地建设兵器的制造系统等等。

这几大系统,才是此关隘被看中最重要的原因。

2、为什么不能绕过这些军事必经之地/必经之路?

这是一个很想当然的问题,完全是站在当代人的角度去看古代的军事战争问题。那么我们就来聊一聊,为什么没法绕过这些军事必经之地。

古代攻城拔地的军事行动,往往会经过少则2-3月,多则6个月以上的战略战术谋划工作,这其中包含了战略目标、总出征人数、各兵种人数及战术配合、行军路线、粮草辎重、后勤保障等等。这些工作都会在部队开拔之前写进军事部署中,到每个阶段按部就班的执行。

单就行军路线来看,攻击一方一定是选择了最优的进军路线,这其中就包括行军途中某些必须要攻克的军事必经之地。

一旦攻克这些军事必经之地,不仅可以在战略上占得先机,为下一个阶段进军计划奠定基础,同时还可以利用围绕该地所建立起来的一系列成熟的系统,加快行军计划和进程。

与此同时,古代的军事行动,往往并不是单线出击,而是几路兵马同时进军,总战略部会约定一个共同的期限,命令几路兵马限期在某地会合,进而形成合力继续下一个阶段的军事行动。

所以,一支部队的行军路线中,即使会有军事战略上的必经之地,也会厉兵秣马地攻克下来,以便能够按照既定战略部署到达指定会合地点,同时确保自己这一路的后勤补给不会受到干扰。

那么反过来,一旦选择绕过这些军事必经之地,势必会带来如下的后果

  • 第一,绕道必然影响行军时间,最终影响到达集合点时间。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如果绕道可能是半个月,甚至个把月以上的行军延迟时间;
  • 第二,绕道必然增加粮草等物资的支出,同时延长粮草供应的周期,让整支部队面临物资供应短缺的危险,进而影响军心;
  • 第三,绕道一定会影响其他几支部队的战略协同性,影响下一个阶段的战略推进计划,进而整个战局的走向。

这也就是一般情况下,军事战略推进过程中遇到必经之地时,即便是地形地势易守难攻的战略要冲,也会留下充足的时间,尽力攻克下来,而不是绕更远的地方去。

3、举例说明:为什么解放战争中必须攻下锦州,而不是绕过锦州?

在辽沈战役发动之前,国民党军队已经被东北解放军分割包围,仅仅占据着沈阳、长春、锦州、四平等几个重要的城市,做困兽状。东北的其他城市和广大农村,已经率先解放。

而蒋介石也有意组织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队与解放军展开决战,那么决战的关口就显得比较重要了。到底是沈阳、长春、锦州几个地方同时展开,还是重点围攻“围点打援”?中央和东野主帅在“攻锦”还是“攻长”的战略上产生了分歧。

这里就需要好好地说一说“锦州”这个东北的门户了。

锦州的西南面是进入华北地区的山脉,锦州的东北方向是开阔的东北平原,所以锦州是连接东北和华北的重要枢纽。国民党军占着,东北就可以和华北连通;解放军占着,就可以切断东北和华北的联系,锦州可谓是谁占谁得利,其军事战略性重要性不言而喻。

所以,打锦州就会加速东北战局的变化。

因为打锦州之前,东北战场几乎是僵局,国民党军守着重点城市不出来,东北解放军打不进去。以长春的国民党守军为例,郑洞国命令部队,无论解放军再怎么攻城,就是不出来正面对抗。

林帅也没办法了,不打锦州,东北问题解决能拖到1949年去。打锦州是上去就掐脖子的打架方法,国民党军被掐脖子,解放军也是破釜沉舟,对国共双方都是这样。

西柏坡认为:先打锦州,封闭国民党部队逃出关外的道路,“关门打狗”是上上之策;林帅则认为,部队南下攻打锦州是有困难的,应该先打长春,但是在其试着攻长春后就知道攻打长春也比较困难,于是同意先打锦州。

所以,解放军从这个角度来看,锦州是必须打的,也是必须打下来的,根本不存在绕过去的可能性。因为一旦绕过去,就可能使我东北解放军成为孤军,国民党军队可以畅通无阻源源不断的,从华北平原把军队抽调入关,使我东北解放军陷入被动,东北战局出现变数。

而一旦锦州被解放军攻破后,国民党军队就被封闭在东北,陷入了孤立境地,陆上无法逃脱,海上孤立无门,被我东北解放军围困在东北的各大城市中,分而歼灭,这会大大加速东北全境解放的进程。

东野严格执行了西柏坡“攻锦”的计划后,果不其然只用了不到2个月,就结束了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

我想,通过“攻打锦州”这样一个军事必经之地,而不是绕过去,就最能说明这个问题了。




“必经之地”必然是绕不过去的!能绕过去就不叫“必经”了

战略要地通常分为两种,分别是:“关隘要塞”和“城市重镇”。关隘一般是绕不过去的,而城市也是必须要拿下的,咱先说关隘。

关隘基本都是依照地形而修建的,大多数关隘都建在山脉的缺口,或者是河流旁边,据险而守。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由于两旁有山脉河流的阻挡,进攻方在没长翅膀的前提下,打不下关隘是过不去的。因此只要守住关隘要塞,就能把敌人挡在外面。(陕西东面的两大关口:函谷关和潼关,这个关隘南边是秦岭,北边则是黄河,想从东面进入关中就必须拿下这两个关隘)(这个角度更容易理解潼关的位置,它介于秦岭和黄河之间,是进入陕西的东大门)

(山海关位置,西北是燕山,东南是渤海,就这一个口可以走)

(山海关远处的燕山)

既然关隘绕不过去,那么那些城市重镇可以绕过去吗?

答案同样是绕不过去。

古代行军打仗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后勤补给”,特别是对于步兵而言,补给线的安全更是至关重要。

在古代,只要占领一个城市便可以控制周围一大片地区,建立稳定的补给点,缩短自己的补给线。并且城市有高大的城墙做保护,若进攻不利也可以入城防守。

不过古代的城墙是非常恐怖的,即便是有火炮,攻打一座防备严密的城市也非常困难。在很多围城战中,面对高大的城墙,进攻方往往束手无策,只得将城市围城铁桶,切断对城内的粮食供给,生生地将守城者饿死。

但如果城内粮食充足,在即便是没有外援的情况下,守个五六年也是绝对没问题。并且得益于中国的地下水非常浅,内城随便挖口井就能打出水来,因此不用担心饮水问题。(今天复建的大同城墙,大同是明代九边之一,历史上大同城极少被正面攻破过)

如此以来,攻城就是个巨大的麻烦事。可就算再麻烦,这个城你也得打。

但如果你知难而退,选择绕过去,那么不仅意味着你的补给线被拉长,背后还有可能遭到守城敌军的偷袭,那时你就十分被动了。

冷兵器时代打仗都是需要排开阵型的,阵型的正面是一支军队最强大的地方,而阵型的背后则是这支军队最脆弱的软肋。军队如是在行军和打仗时突然遭遇背后袭击,那么极有可能造成阵型崩溃,一旦阵型乱了,人再多都没用。

冷兵器时代可没有移动电台的,底层官兵在混乱之中是没有办法及时接收上峰的命令,军队统帅将失去对全军的控制,如此一来,整支军队的处境就危险了。

即便是你做好了防守,保护好了自己的身后,但漫长的补给线你就绝对看不住了。敌军抢你几次粮车,你就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每次当你反击的时候,人家已经带着粮食回城了。就算带不走,人家给你一把火烧了,你能有啥脾气?所以城市重镇也绕不过去,必须打下来。

但事情无绝对,骑兵部队就可以凭借着高超的机动性绕过某些据点和城市,直插敌人的心脏地带。比如说在靖难之役中,朱棣在进攻济南不利的情况下,便选择带领骑兵绕过济南,最后成功地攻占南京,这就是骑兵在冷兵器时代的巨大优势,当年蒙古人正是凭借着这一优势横扫亚欧大陆的。(骑兵自身携带的粮食和机动速度都远超步兵,因此可以绕过些据点和关隘,长途奔袭敌人腹地,比如明末八旗就曾五次绕过山海关攻入中原抢掠,但这些行动仅仅限于抢掠,如果想彻底入主中原,攻城还是必须的)




由于地形、地势和地貌造成的战略要点,惯称“自古兵家必争之地”,非但军队绕不过去,其实也不敢绕,因为守军会用火力封锁道路和实施打击。比如抗日战争相持阶段的重镇长沙,就卡在华中日军入侵大西南的交通要道上,遏守湘南,屏障广西,卫护贵州和四川。从1939年到1942年间,侵华日军曾经三次试图攻取长沙均未能成功。

(第四和第九战区司令长官)


1944年日军发起的“一号作战”,其作战目标除打通纵贯华北、华中到华南的铁路交通线之外,还需要摧毁广西桂林、柳州地区的美军机场群,因为从这两处空军基地起飞的轰炸机不仅随时可以炸毁粤汉铁路,甚至还能攻击驻越南方向的日军。

已经失去空中优势的日军是不能指望轰炸来完成任务的,这样负责湘桂段作战的日寇第11军就必须深入桂北地区,期间有三个城市横亘在必经之路上:长沙、衡阳、全州,尤其是衡阳地处湘桂水陆交通节点,全州乃湘桂交界山地咽喉,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



(长沙守将第4军张德能)

也就是说,日寇欲入广西,必经全州;欲取全州,必克衡阳;欲过衡阳,必取长沙,因此在这场国军方面称为的“豫湘桂”战役中,湖南战场主要围绕这三个城市进行,故又称“长衡会战”。

1944年6月起,七个师团20余万日军分成左中右三路扑向长沙,左右两翼的第3、第13师团等精锐兵团首先击破了第九战区的外线机动部队,由于薛岳的轻敌和应对失误,他的老把式“天炉战法”就此失效。中路日军这才开始进攻已成孤城的长沙,湘江西岸的日军迂回包抄岳麓山,守城部队张德能第4军仅仅三小时即告崩溃,坚守五年之久的长沙沦陷,张德能中将被电召重庆,军法审判后予以枪决。



(衡阳守将第10军方先觉)


薛岳残部被日军二个师团赶往湘东南,从此这个“老虎仔”一蹶不振,而日军主力则马不停蹄再扑衡阳。没想到在这里碰到了硬茬子,方先觉的第10军火力全开不动如山,日军从二个师团增兵至四个师团,酷暑中整整围攻47日不能得手。但由于国军解围无力,弹尽援绝,8月8日衡阳还是陷于敌手。

方先觉和第10军将士由此给全州的防御争取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四川兼程赶来的中央军第93军进驻全州,工事完备,弹药充足,如果该军能有“泰山军”的意志和决心,死守全州两周以上,在美军飞机的狂轰滥炸之下,后勤补给较为困难的日军极有可能收兵回撤,放弃进入广西的计划。

(全州守将第93 军陈牧农)


可惜的是,黄埔一期的93军军长陈牧农,坐拥20000多人的美械精锐部队,却远不如三期师弟方先觉硬气,仅接火一天,便炸毁150万发弹药和大批汽油弃城而逃,方先觉和第10军将士的血就这样白白流淌了。冲上阵地的日军都觉得不可思议,因为防线和工事都堪称坚固,实在不明白93军为何如此草鸡,甚至一度怀疑国军有什么阴谋诡计,而日本人的迷糊,则是国军抗战的耻辱。

陈牧农中将被第四战区司令长官张发奎扣押,以擅自逃跑的罪名执行枪决,执行人是桂林警备司令韦云淞。逃跑将军虽然杀了,可是日军也顺利通过湘桂咽喉跟了进来,发起了本来可以避免的“桂柳会战”,陈牧农百死莫赎其罪。面对气势汹汹的日军,而顶在前面的中央军又非败即逃,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不想牺牲桂军主力,草草安排桂林城防后也撤往贵州。



(桂林警备司令韦云淞)

1944年11月初,横山勇指挥日军用两周时间攻破桂林,守军131师师长阚维雍自杀殉国,同时柳州也被日军攻克,两处空军基地被彻底破坏,日本人几乎全部完成了作战目标。在抗战胜利的前一年有如此战果,简直是奇迹,这也就是国军的“豫湘桂大溃败”。打红了眼的日军一部,甚至通过黔桂边界的要地宜山侵入贵州南部,重庆震动,举国哗然。蒋介石紧急调动八个军从四川南下增援,加之日军也是强弩之末稍稍后退,最终双方对峙于桂北地区。

“豫湘桂大溃败”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几十万国军精锐连续丢掉三个战略要点,致美国空军第14航空队的桂柳基地全部丧失,美国人对蒋介石的军事能力产生了严重质疑,不仅减少了对重庆政府的军事援助和战略仰赖,同时开始接触苏联政府,希望苏联在打败德国后出兵远东,对后来的政治局势影响颇大。




这孩子地理学得真不错,至少知道地球是圆的。军事行动中,除了二维平面因素,还有时间因素、山高水低的第三维因素啊!



古代的士兵不都是全能战士,同时他们也不会飞,会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同时,大军前行,很多辎重粮草、攻城器具,需要用马车、牛车、肩挑等形式运输,这些都对道路的要求比较严苛。士兵徒步可以跋山涉水,你让牛车试试看?


通常,军事上的必经之处,首当其冲的是艰险的关隘。比如以前的函谷关、潼关之类的地方,两边都是陡峭的高山,就一条狭窄的山间小路,还被城关给挡住了,这种地方,士兵排开20个都困难,根本就无法集中力量攻击,不能形成面杀伤,对手的防御可以以逸待劳,他站在5米高的城墙上向下射箭,您觉得几百个小兵,能够通过么?



因此,历史上的五国攻秦,50万大军摆在函谷关面前,愣是无法打进去,这就是雄关的作用,绕得过去么?从地理上讲,可以绕道太行山,走内蒙古大草原,多走几千里地,可是这样一来,人家的哨探是吃干饭的么?一天三次追踪,情报早就飞到咸阳了,来个坚壁清野,沿途袭扰,大军走不到一半路程,就要崩溃了。


另外的必经之处是人口重镇,交通要道,比如洛阳、襄阳、徐州这类地方,集中了大量的资源,大军过来,有粮食可以抢一抢,打下来之后,可以休整补充兵员、补给等。


如果绕道走,还没到一半,自己的粮食就吃光了,饿肚子再走300里?等你晃晃悠悠,衣衫褴褛走到下一座城池,人家已经排好队等着砍人头了。这时候,背后的城池再出一支骑兵,直接可以包饺子了。



军事行动不能简单地数人头,如果这样子,大家都不用打,谁的数学好就可以了,然而,军士如果不能列阵,也就是说的成建制,那么基本上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比如项羽的30000骑兵,直接冲杀了刘邦的56万大军,因为啥?因为老刘同志在城里逍遥,前线军队没有集结完毕,一盘散沙。同理,明朝时期,蒙古瓦剌太师也先,也是用了30000骑兵,直接干掉了明朝的50万大军,皇帝还被俘虏了。


军队在遇到大型城镇的时候也是如此,只要在行军状态,就是伏击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军队鱼贯而行,哪怕有3个纵队,其外围也因为侧翼太广,防守薄弱,很容易被冲断,这一战术,战国时候的李牧,就很娴熟,依靠调动秦军的方式,打了几次伏击,就把一个叫做桓齮的秦军将领打到只剩一个人逃跑了,而当时李牧手下人数少于桓齮。



《三国演义》里面就有: 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理,不知阴阳,不晓奇门,不观阵图,不掌兵势,庸才也!


当然了,这是用兵的常识,但是就有很多天才类型的将领,可以突破常规,最经典的就是《资治通鉴》里面记载的《李朔雪夜入蔡州》,当时隆冬腊月,大雪纷飞,天寒地冻,本来不利于出兵,可是李将军带了几千兵丁,愣是绕开了敌人的防守,大胆穿插,直接冲到了当时军阀吴元济的老巢,居然就攻下了蔡州,活捉了吴元济,可谓反常规的经典战役。


另一个经典战役当然是三国时期,邓艾偷渡阴平小道,直插成都,最终灭亡蜀汉的战斗了,大家去翻书。



因此,如果不懂军事常识,战败的比例相当高,如果通晓军事常识,在诸多不利因素中,找到制胜因素,抓住战机,胆大心细,最后取得成功,那就是卓越将领了。


在古代是这样的,在近现代战争,也是如此,比如长沙会战,日本鬼子打了4次,前三次都没成功,难道长沙不能绕过去么?日军还真的企图绕过去,奈何湖南长沙四面要么是江面,要么是深山,几十万军队陷进去,都不带冒头的,因为坦克、卡车、大炮之类的重型装备无法顺畅运输。


所以说,古时候的军事要塞、雄关漫道,都是几百年军事博弈的结果,人们对这里的地理因素了然于胸,不怕你的军队来,而是怕你不来。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军事上的必经之路并非完成不能绕过,关键是看战略选择,如果有战略需要那么就必须攻占,如果没有战略需要,则完全可以绕过去。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遵义会议之前,由于李德博古的错误指挥,红军损失严重,尤其是湘江之战,红军从八万损失到三万。而若按照毛主席的建议,湘江之战本可以避免。

湘江之战之前,红军行动

的方向和之前的红六军团完全一致,这让蒋介石猜测出中央红军的目的就是与红二、六军团汇合,所以他在红军必经之路的湘江,设下重兵,谋求将红军歼灭。

蒋介石在湘江边上重兵把守的消息很快便由我党的地下人员发给中央,但是负责中央指挥的李德和博古却不以为然,依旧坚持向湘江进发。当时毛主席已经预感到一场恶战即将来临,他找到李德和博古,建议他们转道北上,沿着湘江北上,到井冈山打游击,然后主力歼灭敌人一部,这样就能达到化解危机的目的。

可惜毛主席的建议没有被采纳,这才有了红军通过湘江的惨烈战斗,这场战斗下来,中央红军从八万损失到三万,损失非常惨重。所幸的是后来在通道会议上,李德接受了毛主席转移方向的决定,避免了红军进入蒋介石的口袋。

长征的转折点当属四渡赤水,这一战毛主席带领部队突破敌人的重重包围,但是敌人没有甩开,依旧跟随红军,直到巧渡金沙江之后,红军才与追兵拉开距离。红军巧渡金沙江的时候,负责北岸防守的是川军刘文辉部,当时刘文辉虑到北岸渡口极多,有龙街渡、洪门渡和皎平渡等多个渡口,所以与其守卫渡口,不如守卫城池。

按照刘文辉的分析,红军渡江北进的路线可能有三:一是由巧家渡江,经宁南攻西昌;二是由姜顺方向渡江直攻会理;三是从通安州方向渡江,攻击会理。红军无论东那个渡口渡江,都需要北上经过会理和西昌等地,所以他放弃守卫金沙江,而是守卫红军必经之路上的会理和西昌两座城池。

红军渡过金沙江后,确实需要经过会理和西昌,但是先遣队司令员刘伯承利用自己在川军的影响,写信给自己曾经的部下或者同僚,告诉他们红军只是借到,无意攻占城池,请他们让道。

当红军到达会理时,一时之间攻打不下,彭老总向毛主席建议,不打会理城,绕过会理,毛主席同意了。而当红军到西昌时,朱老总下达了《关于我军迅速北进的行动部署》,要求对于固守西昌之地,应监视之,掩护野战军主力通过!最后我军成功绕过会昌。

从金沙江到大渡河之间必经之路上的两座城池,最终红军都是采用绕行的方式通过,当然红军能绕行通过,一方面是刘伯承司令员的信起到了作用,一方面川军也不想和红军拼过死活。但是这也说明,必经之路并非不可绕行,关键是战略的规划,当时中央红军的目标是北上,会理和西昌不过是途径的城市,只要能绕行,完全没有必要攻占。

当然,有些必经之路是绕不开。红军渡过草地之后,北上陕甘必过腊子口,腊子口是红军进入甘肃省的咽喉,若攻不下腊子口则红军是无法进入陕甘,而腊子口两面都是悬崖峭壁,中间只有一个宽约30米的通道,可以说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红军正面强攻6次都没有攻下,后方的毛主席一次次来电报问林彪是否需要支援,事态可以说非常紧急。最后还是一位叫“云贵川”的小战士,他自告奋勇的爬上了近乎90度的悬崖,放下绳子,依靠绳子,其他红军接二连三的都上到山顶,从背后袭击守军,这才攻下腊子口。

腊子口这种天然的必由之路,一般难以逾越,因为他们本身都是关隘。潼关、函谷关、山海关等都是这样的关隘,也基本都是不可绕过的必经之路。

  • 总体而言必经之路一半都是天然屏障加上城防建筑而成,必经之路是否可以绕行,主要看战略的选择,若是战略上要求必须从此通过,那么就无法绕行,若战略实现的方法很多,自然可以绕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必经之路   会理   潼关   湘江   西昌   锦州   关隘   军事   全州   长沙   日军   红军   军队   战略   财经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