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死后三个儿子下场怎么样?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585 条回答。

应该都被满清杀掉,斩草除根了。

首先是太子朱慈烺。

朱慈烺在1644年北京城坡被俘时,只有15岁,还是未成年人,但已经是货真价实的皇太子。

李自成为了收买人心,并没有杀他。

李自成率军东征吴三桂,强迫朱慈烺随行,目的是用他作为政治武器对付吴三桂。

从此,朱慈烺就消失在历史记载中。

就李自成来说,他在一片石战役打败以后,敌人就变为满清。那么,李自成就没有必要杀死朱慈烺,因为此时明朝和朱慈烺都不是李自成的直接威胁。

那么,朱慈烺既然消失,最有可能是被杀掉了,只是清代的史书不敢记载罢了。

为什么清代史书不敢写?

无论是李自成杀的,或者其他汉人杀得,满清史书应该大写特写,说明此事同自己没有关系。

现在一个字不写,唯一解释是就是满清杀掉的。

部分历史认为,一片石战役之后,朱慈烺逃到吴三桂那里。吴三桂当时还认为满清有可能真的是帮助大明对付农民军,向摄政王多尔衮立朱慈烺为帝,被痛斥一顿。

吴三桂大惊,知道满清只是为了夺取大明江山,将朱慈烺这个烫手山芋转交给满清,随后就不知所踪,应该是被秘密处死了。

总之,朱慈烺如果没死,作为皇太子,也就是大明王朝正儿八经的继承人,他绝对不可能寂寂无名。

只要他逃到南方,肯定成为南明的正统皇帝,轮不到其他王爷。

而朱慈烺由此消失,最有可能就是被政敌杀掉了,彻底摧毁大明王朝的血脉。

第二,三子朱慈炯。

崇祯的第二子小时候就夭折,老三朱慈炯实际排行第二。

朱慈炯年龄更小,当时才12岁,不过已经被册封为定王。

李自成也俘虏了朱慈炯被俘,北上讨伐吴三桂的时候押着兄弟三人一起去。

结果朱慈炯同哥哥,也就是太子朱慈烺一起失踪。

在清朝历史上曾多次出现所谓朱三太子的案件,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些人是朱慈烺。

一般认为,朱慈烺同哥哥一起被满清杀掉灭口。

第三,幼子朱慈炤。

北京城破时,朱慈炤11岁,被册封为永王。

李自成没有放过这个儿童,押着他和两个哥哥一起去讨伐吴三桂。

随后朱慈炤同两个哥哥一起失踪,应该是一起被处决。


实际上,满清追杀朱明王室成员也不是局限于这3个人,能杀的男性成员基本都杀了,留下几个装装门面而已。

这几个装门面的,身份也存疑,非常有可能是冒充的。




这个问题不错。崇祯帝事实上有7个儿子,其中4个儿子夭折,存世者有3位,分别是太子朱慈烺、三子定王朱慈炯(又谓慈灿)、四子永王朱慈焕(又谓慈炤),明末史籍众多,记载各异,竟然连崇祯的三个儿子名字都无法统一,成了千古之谜。而更加成谜的是崇祯帝的三个儿子的行踪,因为甲申之变后,几十天内,北京两易其手,这段时间的京畿地区只有用两个词来形容,那就是“惨烈”和“混乱”,以至于皇太子和二王的行踪不得而知,以至各种传闻风起,说法各异,只能推测出可能性比较大的情况,而具体精准的情形恐怕无从得知了。所谓“今大行皇帝太子遭闯乱,不知所之”,而二王“又闻匿迹民间,未有的耗”。不过也正因为行踪成谜,还引发了“南北太子案”和“朱三太子案”,尤其是这个“朱三太子”,搞得清廷坐立难安。

下落成谜的太子及其引发的风波,让清廷和弘光朝廷万分头疼的“南北太子案”,在南北两太子案中,史家推测那个“北太子”是真正的太子。

这事还得从李自成破北京说起,其中太子的行踪从这一刻起,各本史书已经是记载各异,真假难辨了,下面列举几种说法。

如谈迁的《北游录》上说,太子自京师陷落后,先去了曹化淳那里,后来被曹化淳的门客所遗弃,后又进尼姑庵躲避,“且闻江南有主,遂欲南往”,向外祖父周奎家求助旅资的时候被周奎出卖给了清廷。




而据《甲申传信录》太子自述:其城破之日,投身于豆腐店中,后在尼姑庵居住半月,被一常侍发现后,藏在密室,后闻太平公主在周奎家,就找过来了,被周奎出卖给清廷。




《石匮书》、《明季北略》等书上又说,太子城破之日被李自成俘获,还与李自成有一番“亲切”的交谈,李自成东征吴三桂时,挟太子、定王、永王、晋王等前明藩王出征,后李自成被清、吴联军击败,太子趁机逃脱,辗转至周奎家,被周奎出卖。






当然,无论是哪种情况,那个太子经过一番辗转之后,来到他的外祖父周奎家,并被周奎告知清廷并出卖是板上钉钉的事。清朝的官方文献也不避讳周奎首告之事,谓周奎“具疏以闻”。至此,“北太子案”拉开序幕。




我认为“北太子”是真太子的可能性极大,因为不管是官方正史或者野史都透露了一个细节。当“北太子”来到周奎家后,流落于周奎家的长平公主遇到这位太子后实在是有种亲人久别重逢的感觉,所谓“公主共太子抱头而哭”,《清世祖实录》亦对此情并不否认,“崇祯帝公主,亦在奎所,相见掩面泣”,个人认为这就是太子为真的铁证。要知道当时的长平公主已经岁数不小,按史书记载达到了“择婿配之”的年纪,怎么会对一个陌生人有相见大哭之举。“初见时,公主抱持痛哭,岂陌路能动至情如此?”




而太子在被清廷刑部主事钱凤览调查时,不少内侍,旧司礼太监王德化,以及锦衣卫任侍卫者十多人都皆称太子为真。刑部无法裁决(因为什么压力,大家想想也知道),钱凤览上疏力争为太子辩解,其中一句话值得注意,当刑部审讯周奎时,周奎说过:“即以真为假,亦为国家除害”。周奎有明知太子为真,但是依然坚称其为假,有献媚清廷的嫌疑。






而以摄政王多尔衮为首的清廷决策层恐怕“太子案”夜长梦多,则有步骤的处理此案。在多尔衮的操纵下,开始会勘太子真伪,其中长平公主的表现最引人注目,“复令宫主认之,宫主见太子,泪下。周奎掌其颊,宫主惊走,亦言不是”,大家看看,有没有一种屈打成招的感觉,可怜的弱小女子在压力之下忍着剧痛说不是。而在其后又让谢陞、晋王、前朝妃子袁妃前往辨认,皆称不是太子。清廷遂单方面采信袁妃等人的说辞,断定太子为假。

但是清廷所推出证人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像谢陞属于贰臣传上的人物,清廷的傀儡人,清廷想让其说啥就说啥,这就不用说了。晋王原封在山西,被李自成带来京师,能不能和太子有交流还不好说,就他那闯来降闯,清来降清的姿势,也不过和谢陞一样是个傀儡人罢了。至于清廷派出之“袁妃”尤为可疑,据《明史》载,袁妃与周皇后关系很好,认识太子自理所当然,正常情况下,确实能证明太子的真伪。但是据《清世祖实录》载早在顺治元年五月,清廷就举办了周皇后和袁妃的葬礼。而会勘太子真假则在年底,此处冒出的袁妃身份实在可疑。

《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卷五》:以礼葬明崇祯帝后及妃袁氏、两公主并天启后张氏、万历妃刘氏,仍造陵墓如制。




所以,我认为此案是清廷一手操纵,以真为假,想除去清朝隐患的一次审判。事实上,京师居民对此审判多有不服,屡次上疏,这让清廷官方感到如芒在背,感觉太子所代表的明朝皇统有很大的影响力。所以清廷使用了霹雳手段将太子以及刑部主事钱凤览,以及将上疏鸣冤的15人迅速斩杀,以绝后患。

除了“北太子案”,还有“南太子案”,这起案件直到弘光政权灭亡,都没有结果。但是根据《南渡录》、《三垣笔记》等史料记载,在南都曾经见过朱慈烺的官员皆不认识他且言语闪烁,大概率是假的,反正在弘光朝廷内部(不包括四镇、左良玉那些个军阀)那个“南太子”有假是没有争议、达成共识的。




但是无论真假,都在北南二太子皆被清军斩杀,斩草除根,此之谓也。管你是真是假,威胁到我的统治,先杀一波。

‬二王下落亦难觅,还引发了“折磨”清廷百年的“朱三太子”案。

而二王的下落也是谜团。他们一开始被李闯王给俘获了,其后二王随李自成东征,这一段行程是没啥好说的,不存在争议。但是,李自成被清、吴联军打败后,就失去了踪影。

《罪惟录·列传卷之四》:及贼自成挟二王、太子东御山海败还,二王尚在军中。已携太子西奔,二王不知所终。




但是,在二王不知所终以后,引起的风波却不小。其中定王在失踪后,立即有男子剃发为僧,法号“大悲”者,号称“定王”,来到南京,被查出有假,斩首。其后,据《石匮书》复有所谓定王者,一人为清廷斩杀,一人中途被救走,稗官野史不知真假。






而永王朱慈焕身后的瓜是更大了,他就是让清廷如鲠在喉百余年的“朱三太子”的原型。第一次出现是在顺治八年,有人告发前明皇崇祯皇帝的三皇子藏匿于民间,清廷立刻派人捉拿,但据其供状,有些可疑。如他被黄蜚俘获后,张近侍告以实情,黄蜚在得知其身份的情况下,又为何秘而不宣,拥戴乐安王反清,难道皇三子的影响力会比乐安王小?真咄咄怪事!



第二次出现是在康熙十二年,一个叫杨起隆的人冒为朱三太子反清。第三次出现是在康熙四十六年,又有报朱慈焕化名王士元流寓各处,被反清人士当作复辟明朝的旗号,清廷亦将其迅速捉拿,经过反复审讯,朱三太子(王士元)被凌迟处死,其子五人皆被问斩。(具体案情可看《清稗类钞》)

除此之外,还有康熙六十年朱一贵之子以朱三太子名号在台湾地区反清,朱三太子接二连三冒出来搞得清廷防不胜防又烦不胜烦,所谓“各处奸徒窃发,动辄以朱三太子为名,如一念和尚、朱一贵者,指不胜屈”

严谨的说,崇祯皇帝三个儿子行踪是成谜的,但入清之后,林林总总冒出来的太子、朱三太子中有真太子或真永王也未尝可知,尤其是那个被清廷处死的北太子是真的概率很大。

引用文献:《清世祖实录》、《清世宗实录》、《清稗类钞》、《明季南略》、《石匮书》、《罪惟录》、《南渡录》、《甲申传信录》、《北游录》




既然题主用了“下场”一词,从词意来看一般是指“不好的结果”。历史证明了:如你所言“下场”极其悲惨,三个儿子,没有死于李自成之手,而是被先后斩尽杀绝!凶手是残酷的多尔袞和虚伪的康熙。

‬势败休云贵 家亡莫论亲一一太子之死

1644年3月16日,在激烈的攻城炮声中,京城守军几乎弹尽粮绝,在这严峻的形势下,许多历史爱好者都不约而同地发问,崇祯皇帝此时有什么应对之策?为什么不南逃?或者派太子南下督师北上?

当时京城四门炮火纷飞,守城将士根本没有吃的东西……崇祯皇帝在这之前曾经派出大学士、山西曲沃富甲一方的李建泰出京代天子赴保定督师。




进攻保定府的是李自成麾下大将刘芳亮,几十万农民军掀起的声浪都把这位富豪文人吓得脸青面黑,然而保定知府整死不降,率军抵抗。

钦差大臣李建泰为农民军作了内应,手持尚方宝剑命令守军打开城门……

清军后来撵走了农民军,李建泰复又降清,负责主修《明史》,由于秉笔受贿,不久免官,大同总兵姜镶叛清复明,李建泰据太平县(大同辖)响应。

这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最终还是被清军所杀,后来被清朝编入《逆臣传》。

之所以多说了二句,盖因李建泰破灭了大明崇祯最后一丝希望,直接让农民军兵临城下。

惶恐不安的崇祯手执三眼铳,带着几十个大内高手准备突围逃走南下,然而,根本没有办法突出包围。而明朝朋党之争的痼疾此刻达到高潮,当然崇祯皇帝还没有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有两条路可供选择:

一,南迁。

二,诏调山海关外的吴三桂辽东军入京。

内阁总理大臣个个心怀鬼胎,唯恐南下皇帝指派自己与太子留下死守京城。




所有的大臣都用沉默代替一切。

只有左都御史李邦华书呆子气十足的大声说:“皇上应该留守社稷,让太子朱慈良(注)去南京“监国”,剩下的两个王子分封为定王和永王,立即出京“赴任“。

熟悉历史的崇祯当然不愿走南宋消失的老路,当即发飚:“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济事,哥儿孩子家又能干得了啥?”

争吵期间,一切计划都晚了,监军曹化淳学习大学士李建泰,打开了彰义门,内城直接面对农民军。

崇祯皇帝拉着吓得半死的太子朱慈良的手,恸哭泪垂:“你们是太子和王子(二个小王子),各自逃生吧,不要恋我,朕必死社稷!”

3月18日夜,崇祯与太监王承恩逃到景山投环自缢。




李自成突入京城后,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很快就被自己贴身警卫部队“龙衣卫”抓住,他们穿着破烂,帽子上贴纸条,上书“顺民”。

李自成没有儿子,三个孩子使他天性发现,他安慰说:“你们今天就和我的儿子一样,不失富贵”。

他随口用浓重的陕北口音问太子朱慈良:“尕冷娃,晓不晓得你父亲的事情?”

“知道,父亲崩于寿宁宫。”

……

三位皇子裹挟在农民军的混乱中生存下来了。

大太子朱慈良回到京城,立即准备投往外祖父周奎住处?因为大太子是周皇后所生。朱慈焕是田贵妃所生,朱慈灿与朱慈良是一母同胞。

大太子时年十六岁,找到宦官常公公,由常带到周奎处。

恰好被崇祯砍掉一臂的长平公主也在外公周奎家,兄妹相见,恍若隔世。

周奎已经隐藏不见太子,只派侄儿周绎接待,周绎说:“你不要说自己是太子,就说自己姓刘,为人代写书信为生。”




皇太子的公爷脾气无法控制,于是与表哥发生争执甚至打骂。

清兵巡逻至此,马上一索子梱了送刑部审问。

非常具有戏剧性的一幕发生,汉官主审是刑部主事钱凤览,问清情况后,犹如《三国演义》中“张飞怒打督邮”一样,把清朝官服的四片下摆往腰中一裹,一个直冲拳打得周绎五颜六色冒金花!

“背主负恩,你娃算个球!”

最坏的就是周奎,他连夜上书多尔衮,坚称被抓的不是真太子。

多尔衮大吃一惊,立即召集昔日太子的锦衣卫扈从10人及明室晋王前来认人。10人一见太子,立即下跪叩首,同声说:此真太子也!”晋王则装作牙齿痛,捂脸作痛苦状。

太子倒也硬气,他实在太痛恨外祖父家寡义薄情。朗声道:“无论真假,你们不要再审,给我一刀算了!”

见多识广、老奸巨猾的多尔衮心里有数,下令把所有的人都关进大牢。

清军入关后面临大量的朱姓宗族,为了收买民心,下了一个“恩养”的措施,也就是不杀朱姓王室的人,予以生路。

所以刑部主事钱凤览等汉臣力争朱慈良是真太子,希望清廷予以恩养。

多尔衮突然变脸,“义正严辞”地宣布:无论太子真假(他清楚是真的),所有涉案人员包括钱凤览、赵开心、宦官常进节、10名锦衣卫、朱慈良全部处斩。

‬殊归同途 二十九年中两兄弟共赴黄泉

康熙十八年(1679),距皇太子朱慈良被多尔袞斩杀约三十五年后,湖南抓住了一个和尚朱慈灿,他与朱慈良都是周皇后所生,逃出京城时仅有12岁。人到中年,厌倦了江湖流浪生涯,终于寻到一方净土,在此了此残生。




康熙皇帝一口咬定是一个假太子,理由是京城当时十分混乱,12岁的少年,不可能逃脱,于是以“假皇子“名义处斩。

直到二十九年后的康熙四十七年(1708),清朝大内密探仍然没有停止秘密寻找朱家皇子的脚步,终于又搜寻到了崇祯皇帝唯一幸存的儿子朱慈焕(田贵妃所生)。

这个时候离明朝灭亡已经六十五年,康熙皇帝仍然用十分阴鸷的心理以“假太子”的罪名,押往京城菜市口,凌迟诛杀了年逾古稀的朱慈焕。




结束语

清兵入关后,出于政治的需要,对于明宗室,始则以诱降“恩养”为名,继则对明宗室展开屠杀,将明室的十几位王爷消灭殆尽,作为崇祯的太子和王子,更是以伪太子的身份斩草锄根。




简单点说,都被清廷杀害了。太子是被其外祖父周奎告发,被清廷杀害的。小儿子躲于民间,以私塾老师身份谋生。70岁时,被清廷捕杀,一同捕杀的,还有其子孙。二儿子,史书没有记载。大概率死于乱世。等于崇祯一家彻底的灭门了。




鞑虏狠啊,都杀了,南明登基过的藩王都不放过,甚至是凌迟,何况正朔。溥仪怕被杀是有正常的,让他体面退位,还两次复辟,更可恨是勾结日寇为虎作伥,尼古拉二世可是什么都没干呢。给溥仪个死刑不过分,共产党对他是够宽仁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崇祯   大明   明朝   儿子   京城   刑部   清廷   皇太子   史书   满清   清朝   太子   康熙   下场   皇帝   公主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