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当年马来西亚一定要逼迫新加坡独立?

原本作为马来西亚一部份的新加坡,在1965 年被其国会全票通过驱逐而「被逼」独立。李光耀由一州之长,一夜间,变成一国总理。然而,你知道当时李光耀宣称的「大马来西亚情结」,只是现实考量吗?


当时他在镜头前落泪,诉说其「大马来西亚情结」、说星马两地血浓于水云云的片段,成为经典一幕。但李光耀又随即坚定地向世界宣告,新加坡将不分语言、文化、宗教而团结一致,成为一个多民族国家,更豪言「新加坡会生存下去」(Singapore will survive)。

李光耀没有尝试乞求马来西亚让新加坡「回归祖国」,这在今天看来,显然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当地经济在独立后快速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远远抛离同区其他国家,超过前宗主国马来西亚4 倍以上;新加坡拥有区内最负盛名的大学,亦是区内高科技产业、金融服务业等高端产业发展最蓬勃的国家,同时拥有坚实的炼油、造船、机械等工业基础。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评估,新加坡的「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在189 个国家当中位列第9,再一步印证当地的整体发展程度已达到世界最先进的水平,在东南亚各国中鹤立鸡群。新加坡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活得比大部分地方都要好。

不过若我们是1960 年代的新加坡人,却一定会对自己家园的未来充满彷徨和不安。而这一份彷徨,相信今天不少其他地方的华人都有所感。

李光耀的「大马来西亚情结」,只是现实考量

事实上,新加坡也不是一直属于马来亚。当英国人在19 世纪初开始殖民统治马来半岛时,他们是把新加坡、槟城、麻六甲这些港口合组成「海峡殖民地」(Strait Settlement),与当时的柔佛王朝及其他土邦分开管理。到后来,英国重组马来半岛的殖民地成为马来亚联邦,也没有把新加坡并入其中。事实上,新加坡只有在1963 至65 这两年被纳入马来西亚版图。

换言之,可以确定的是,李光耀那「大马来西亚情结」并非什么家国情怀,而是赤裸裸的现实政治考虑:新加坡这片弹丸之地面积,只有香港的一半,缺乏经济发展所需的一切资源,内需也极为有限,没可能支撑当地上百万劳动人口的工作需求。

失去了马来西亚,新加坡就是一个没有腹地的港口,空有航运便利,而没有相应的进出口需求。更严峻的是,在新加坡居住的民族多样化,有马来人、有华人、有印度人等,各自有其文化传统,故当地从来都没有一个自然生成的民族身分。也就是说新加坡这个地方,确实有可能被民族矛盾及冲突瓦解。

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中国人太过勤劳,勤劳到了让马来西亚人害怕。

马来西亚以及新加坡都有大量的华人,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郑和下西洋时期。当时郑和来到马六甲海峡之后,曾经在这里有过长时间的停留,甚至建立了大本营,也为该地带来了大量的华人。

等到了19世纪鸦片战争的时候,由于中英贸易的发展,特别是在茶贸行业上。来自欧洲的殖民者急需马来西亚的锡,因为它能把茶叶和外界隔开,保证茶叶不受潮。同时英国还与清政府签订了条约,允许英国招聘大批的劳工出国。

但是这个时期过来的主要都是男丁,造成了该地区男女比例不协调。一直到1929年世界经济大萧条,才有大批的华人妇女来到了这里,才改善了男女比例问题。这个时期还主要都是英国在殖民,一直到了战后的冷战时期,该地区独立的声潮越来越高。

中间曾经出现过短暂的“意外”,是指的在二战期间,日本曾经占领了该地区。虽然日本占领的时间比较短,但是极大的激起了马来亚的反殖民民族主义。马来亚共产党在英军的召集下,组建起了抗日军。这个时期马来亚共产党采取的是联英抗日政策,包括了华人、印度人、马来人等。

等到日本在1945年投降之后,该地区又转为反英国殖民的浪潮。这次反殖民活动一直持续到20世纪60年代,由于英国的强烈镇压,以及后来邓小平上台之后,停止了对外的输出革命。失去了我们援助之后,马来亚共产党相继向东南亚各政府投降。到了1957年的时候,一个多民族的马来亚联合邦成立。

英属的新加坡被英国赋予自治,则还是在1959年的6月份。属砂拉越和英属北婆罗洲(沙巴州)也分别相继在1963年7月22日和8月31日被授予自治地位。但是他们三个的国防、外交、财政、内政等事务仍由英国政府所掌管,还没有从法律上取得正式独立。

在当地人民的强烈抗议下,马来半岛十一州、沙巴州、砂拉越州及新加坡终于于1963年9月16日组成马来西亚。但是由于之前的殖民活动,在此地留下了大量的华人。最后造成刚刚成立的马来西亚,华人的占比高达42%,与当时的马来族人口不相上下。

大家都是经历过迫害的人,就算暂时生活在一起也没有什么。但是马来族人具有强烈的种族主义倾向,们认为马来族是马来西亚或马来亚的主人或特权者。华人和印度人只是承蒙了马来族人的恩惠,应该做最低级一类的工作。

但是华人又是在世界上为数不多特别努力的人,曾经就有一则新闻报道,当地人联合起诉一家华裔商店,只是因为华人商店周日不休息。马来人的精英害怕因为华人剧增,会削弱他们自身的占比。甚至有可能会会参与进来政治,最后出现完全被“殖民”的情况。

上世纪的新加坡

其实根据马来西亚联邦这个名字可以看出来,他们所使用的是联邦制,各个州之间具有一定的自治权。他们当时为了保护自身,甚至定下了不同人种之间,不能前往对方的政党任职。后来随着新加坡发展越来越好,马来西亚开始坐不住了,中央政府要求提高新加坡州的税收,一时激起了更大的矛盾。

在1965年8月8日,以巫统为首的国阵执政联盟利用其国会优势通过决议,将新加坡驱逐出马来西亚,在8月9日新加坡宣布退出马来西亚独立建国。然而新加坡独立出去之后就开始害怕,因为他周围被几亿的马来西亚人包围。

主动要求加入联邦,和被吞并是两回事,这是关于主权的问题。因此刚刚建国的新加坡,在1965年的9月21日就加入联合国。在当年的10月份,就要求加入英联邦。就算有了双重保护,他还是不放心。在1967年的8月8日,新加坡协助成立了东盟组织。同时还和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组建了五国联防组织。

打铁还要自身硬,新加坡在不断的对外求援的同时,还不忘的去发展自身。虽然别看新加坡是一个岛国,但是在军费上的开支却很大。由于领土面积又小又分散,所以他的很多军事训练都是在台湾上完成的。

为了进一步避免马来西亚人的疑心,新加坡还规定马来语为国语,但是实际上还是鼓励英语交流。同时还由于是华人为主的国度,所以在这个地区华语还是比较吃得开的。但是新加坡人普遍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甚至不认为自己是华侨,而认为自己是华人。同时新加坡华人认为自己首先是新加坡人,然后才是华人。

还有就是新加坡对中国人不是很友好,但是也谈不上恨,应该是怕。是怕中国崛起对他们有威胁,近些年来一直在拉美国和印度参与进来,就是出于这些目的。




新加坡曾是英国海峡殖民地的一部分,旧称星洲、星岛,别称狮城,是位于东南亚马六甲海峡上的一个岛国,与马来西亚相隔着柔佛海峡,与印尼相隔新加坡海峡,而面积只有屈屈的719平方公里,可以算作袖珍国家之列。



虽然新加坡国家很小,但却是东南亚不可忽视的国家,因为他是东南亚最富裕的国家,也挤进发达国家的行列,GDP总量高达3239亿美元(2017年),人均GDP也达到5.7万美元,在发达国家之中都是属于高收入的国家。然而就是这样富裕国家,当年曾是马来西亚的一个邦,为何后来马来西亚要逼迫新加坡独立出去呢?下面就具体解析一下原因:

(一)马来人和华人争夺主导权。

新加坡在二战后逐步脱离英国的殖民统治,与1963年9月,以新加坡邦的形式加入马来西亚联邦,算是马来西亚的一部分。这时马来西亚内部的族群矛盾就尖锐了起来,因为马来人和华人的人口比例相差不大,马来人没有绝对优势,然而马来人掌握大部分政权,执行一套“马来人之上”的国策,想要享受特权,自然要与华人群体产生冲突。



而新加坡邦的总理李光耀就坚决反对马来人这一套政策,称“马来西亚不是马来人的马来西亚,而且全体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马来人高层对此很恼火,最后决定把新加坡邦踢出马来西亚联邦才能削弱华人的势力,最终通过政治斗争后,马来人最终获得胜利。1965年新加坡被踢出马来西亚联邦,被迫成为独立国家,本来李光耀是不愿意的,但也无法改变已成的事实,仅仅加入马来西亚联邦两年的新加坡“脱马”了。

(二)新加坡人口众多。

新加坡历来都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在加入马来西亚联邦时,人口就有180万人,绝大部分都是华人,加上马来半岛和砂拉越、沙巴等地华人,和马来人人口不相上下,马来人为了保障在马来西亚的绝对主导权,只有把人口密集的新加坡踢出去,马来人才能保证绝对人口优势,不然无法实现马来人的绝对特权,事实上证明马来人胜利了,华人却失败了。



以上就是“大正”对于该问题的看法。




“逼迫”两字用得没错。当年针对新加坡的文书中,马来西亚官方用的就是“驱逐”(expel)一词。

要说独立建国,那肯定是件值得庆祝的事儿。然而,1965年8月,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联邦,正式成为一个主权国家的时候,首任总理李光耀在记者招待会上,却曾经几度哽咽,不停的拿手帕擦拭眼泪。(下图为当年录像截屏)

能让一个国家领导人在公开场合情绪如此失控,可见,想当年,“独立建国”对新加坡而言,并不属于一个理想的选择。

毕竟,新加坡位于马六甲海峡咽喉位置,关键又敏感,很多国家对其都有觊觎之心,像对岸虎视眈眈的印尼,一直都想找机会下手。更有淡水供应方面,几乎全靠马来西亚输送。按当年的眼光,新加坡一旦脱离了马来西亚这个“大集体”的支援和保护,别说什么发展,连“生存”下来,貌似都很难保障。

所以,整个五六十年代,新加坡虽然跟马来亚/马来西亚矛盾重重,但始终没主动提出过要“独立建国”。


那么,马来西亚又是怎么考虑的,为什么会主动放弃这种世界顶级“黄金水道”地段?

要说清楚其中缘由,得先简单捋一捋马来西亚的民族构成。

马来西亚也是个多民族国家,主体民族是马来族,另外两个占比很高的民族是华人和印度人。

(华人和马来人混血的娘惹和峇峇,因为多传承了华人衣钵,所以也习惯被计入华人概念。后来新加坡空姐的标志性服饰,就是“娘惹装”)

其中,马来族往往自诩为马来西亚的土著,祖先大多是在10—11世纪从印度尼西亚各岛上迁徙而来的。

而第一次大规模华人移民马来西亚要晚了好几百年,他们的祖先多是17世纪中后期的明朝遗民和为了躲避战乱、饥荒而选择定居东南亚的华人。

这时正赶上荷兰人殖民马来西亚。他们发现,跟马来人相比,这些来自北方东亚大陆的华人,学习能力强,不怕吃苦,异常勤奋,为人诚信。

于是,欧洲殖民者都喜欢雇佣华人当基层管理人员,用以组织、监督管理那些马来人进行重体力劳动,给他们发放报酬,或者执行各种奖惩措施等等。

到后来,马来西亚群岛又被转手给了英国人,英国新老大也沿用了这套“管理模式”。

再往后,就是近代的19世纪末,以潮汕和闽南人为主的“下南洋”浪潮。虽然这批华人移民起点都不高,但凭着智慧和个人奋斗,他们中的大多数从“苦力”和底层小商贩做起,最终还是成了让马来人眼红的富裕阶层。

试想,在那个年代的马来人眼中,一种华人属于西洋人的“狗腿子”,仗着洋大爷的势力,对自己进行“欺压”;而另一种华人呢,来了没多久,就混的比自己这种“坐地户”要好得多,时间长了,一股子“仇富”心理油然而生。

此外,不可忽视的还有宗教方面的隔阂,马来族多信奉伊斯兰教,规矩多、排斥性明显。

因而,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两族之间,积怨历已经非常深了。


1957年,马来亚联邦(注意,非“马来西亚)从英国殖民者手中宣告独立。两年后,新加坡也和平取得了完全自治权。同年,经过大选,李光耀出任新加坡首任总理。

几乎同时,马来亚联邦政府提出了一个非常振奋人心的口号——“建成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即,一个把新加坡、马来亚、文莱、砂拉越和北婆罗洲联合起来组成“团结强大”的马来西亚的宏伟设想。

此番忽悠下,新加坡非常心动,认真搞了一个大型全民公投。最终,以71%的赞成票加入了马来西亚联邦,在1963年成为了它的一个地方自治州。

只是,没高兴多久,华人们就感觉出了“异样”。

所谓的“马来西亚人的马来西亚”,只是口头上的“漂亮话”,实际操作上,堪称妥妥的‘“马来人的马来西亚”——凡事马来人有绝对优先权,其次是印度人等其他族裔,华人被“名正言顺”歧视和限制,不能享受和马来人同等的公民权利。尤其是军政界,全由清一色的马来人把持,作为第二大族裔的华人,很难说得上话。而新加坡作为一个经济强势的自治州,在马来西亚联邦政府中,甚至连个联盟党席位都能没争取到。

此外,联邦政府还把新加坡上缴中央的税收比重,由40%提升到了60%;而在增加新加坡人义务的同时,还限制他们的权益,明确立法规定,马来西亚联邦的各种投资、贷款优惠政策,不适用于新加坡。

此情此景下,占有明显经济优势的新加坡开始努力联合马来本土华人,多方途径争取平等权力。

毕竟,正如前面说的那样,马来人多属于印尼群岛移民的后代,华人是下南洋创业的,印度人是英国殖民者带来干活的。非要追根溯源的话,大家原本都是移民后代,而且,要论贡献,华人在经济建设、国家发展方面的作用显然更大,凭什么马来人非要享受特权。

更何况,真正意义上的马来半岛土著原住民,那得去山里面找,他们统称为Orang Asli(下图),长期被边缘化。那个时候,大多数人还处于原始部落的状态。

所以,要说哪个民族才属于国家真正的“主人”、最应该掌握“优先权”,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很难站得住脚。

此时,面对新加坡方面的不满和质疑,以马来首相东姑阿都拉曼为首的马来族人政客们很是着急。他们考虑到,光新加坡人口就有180万人,绝大部分都属于华人,再加上马来半岛和其他周边岛屿的的华人,计算起来,就有可能和马来族人口差不太多了。

这种情形下,如果开放平等的民权和政治权力的话,经济实力强大的华人,必将通过经济优势来主导马来西亚的军政界。

那么,为了保障马来人的绝对主导权,必须得把华人占比最高的新加坡“开除掉”。这样,马来人才能保证绝对人口优势,进而维系自己的各项特权。


1964年9月,一名马来族车夫死于意外,在联邦政府和一些媒体的引导与“教唆”下,马来人都认为幕后凶手是华人。紧接着,马来西亚全境掀起了一股反华人热潮,各地还发生了多起打砸抢烧形式的报复活动。

趁热,以巫统为首的执政联盟通过马来人把持的国会,着手紧急修改宪法。最终,以126票赞成、0票反对的“绝对一致”的结果,用立法的形式,将新加坡公开驱逐出马来西亚联邦。就像本文开头说的那样,马来政府官方对新加坡,就直接用的“驱逐”(expel)一词,一刀两断的毫不留情。

显然,在当年的他们看来,新加坡的经济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还有“黄金水道”的地理位置,跟马来人的特权相比,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

也不知道,当今的马来西亚回忆起这段过往,看着新加坡人发达的小日子,会不会后悔。


总之,马来西亚虽然也属于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国家,但却很难说是一个平等开放包容的国家。

近二十多年来,为了笼络本国的华裔精英人才,马来西亚的法律政令已经做出了诸多矫正,但马来人在各行各业依旧掌握着“优先权”,而华人在马来西亚,仍不能享受和马来人同等的公民权利,各种隐性歧视,还是无处不在。

更值得注意的是,半个多世纪前,在新加坡“被逼”独立的同期,另外一个原属马来西亚联邦,当年看上去又小又穷的地方,也因为马来人过于纠结民族问题、患得患失,最终被毫不留情的甩掉了。

它现在的名字叫做——文莱,公认的一个“漂在石油上的土豪国家”。




感谢邀请。


这个问题非常有趣。新加坡创始人李光耀一直说,新加坡不愿意离开马来西亚,但是马拉西亚不要新加坡,不得以李光耀宣布了新加坡独立,开始靠自己奋斗。历史上新加坡也属于马来联邦的一部分,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因为新加坡港位置的重要,英国在这里设立了军港。但是二战中,日军占领新加坡,继而占领马来西亚,对新加坡华人大屠杀,新加坡遭受了空前的灾难。战后,英国重新回答新加坡,但是给与新加坡高度自治的权利,相对马来本岛,新加坡华人为主,当时马来西亚脱离英国独立,新的政府推行马来人第一的政策,与华人占多数的新加坡产生矛盾,并且马来西亚人口中,华人占很大的比例,如果公正选举,华人在马来西亚有很大政治权利,但是马来政府不愿意这样做,也不想给新加坡这样的权利,要求高度自治的新加坡也要像马来西亚一样实行马来人第一的政策,否则就离开马来联邦。这就是马来西亚逼迫新加坡离开的原因。


经过痛苦的选择,李光耀决定新加坡独立,这个弹丸之地,没有战略纵深,面对强大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就是一个毫无分量的地方。马来当局认为新加坡独立后支撑不了半年,会乖乖地回到马来联邦,但是,新加坡没有,在李光耀领导下,利用地理位置优势,成立国家后,马上成为英联邦一员,并且与美国也建立了特税关系,迅速发展经济,最终走出了困局。当年的新加坡与马拉西亚与巴勒斯坦与以色列的关系相似,但李光耀走出了困境,而阿巴勒斯坦还在继续苦难。


新加坡国家稳定以后,马来当局出尔反尔,希望新加坡重新回到马来西亚,但是这时的新加坡已经不是当初的新加坡,要求与马来西亚位置对等,这也不是马来当局可以接受的,最终重回马拉西亚的话没有实现。但是新加坡也认为自己在防卫上虽然有美国,英国的保护,但还是要靠自己,所以就实施“毒蝎计划”,防止外国对其有企图。




题主的提问很不准确。新加坡并入马来西亚的时间不过2年,但是从未真正融入过马来西亚,独立的基因很强大。最后独立成功,也是局势迫使马来西亚做出的选择。所以,要说逼迫,是双方互相逼迫的结果。

1819年,英国人莱福士踏上新加坡岛,从此这里成为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重要港口。1858年东印度公司的一并事务交给英国政府后,新加坡也成为了皇家直辖的殖民地。二战期间日本占领了新加坡,将其更名为昭南岛。

二战结束后,新加坡重新成为英国的海外直属领地,但总督的权力已被大大削弱,民族主义意识迅猛发展。此时,疲惫的老牌帝国英国自身已被二战的恶果压得喘不过气来,无力兼顾其大量的海外殖民地,只得允其纷纷独立。

1949年,新加坡成为自治邦,但还不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国防、外交、金融事务,都还在英国人手中。1957年,马来西亚及其周围的邦,联合成为独立的国家。1961年,马来西亚又出台了将新加坡等地并入马国的方案。

当时的自治邦领导人李光耀坚决反对这一合并方案,但公民投票的结果,却是远超过半数的人口,同意合并。于是,1963年,新加坡正式脱离英国,并入马来西亚。合并协议明确规定,各邦之间的市场,是一个统一、自由的市场,新加坡为其他邦提供贷款。

马来西亚以马来人为主,新加坡以华人为主。从合并之日起,新加坡邦政府与联邦政府的矛盾、几大族群之间的矛盾,就十分尖锐,种族冲突,社会局势极其不稳。马来人认为自己比华人和印度人高贵,又担心马来西亚未来的经济和政治会被华人控制。

而新加坡邦方面,认为中央政府没有平等对待各邦和所有族群,如对新加坡投入不足,征税过高,于是拒绝提供贷款。双方由政治骂战发展为族群冲突,1964年7月21日,街头暴乱导致23人死亡,数百人受伤。交通瘫痪,连运输食物的车也被拦下、砸烂。

其间双方也展开了谈判,但谈判未果,邦政府与联邦政府关系进一步恶化。马来西亚的激进份子甚至呼吁逮捕李光耀,武装部队开进新加坡,但这一提议被执政党中的温和派否决。在越演越烈的冲突中,双方都认为,避免新的流血冲突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新加坡独立。

马来西亚国会召开紧急会议,以126票同意,零票反对的结果,通过了新加坡独立的决议。当时的地区局势是,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之间,有冲突。马来西亚内部,也有反对让新加坡独立的强硬派。新加坡内部,也有少数马来人不同意从马来西亚分离出来。

因此,新加坡担心刚一独立会受到印尼的军事攻击,或者被迫重新回到马来西亚,于是立即寻求国际承认。马来西亚率先官宣承认新加坡的独立,随后,中国、印度、英国等国也予以承认。1965年9月21日,新加坡成为联合国会员国。这便是新加坡独立的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7

标签:马来西亚   马来半岛   新加坡   马来亚   沙巴   马来   独立   新加坡人   联邦政府   英国   殖民地   联邦   当年   人口   华人   国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