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自缢前, 左良玉拥兵百万, 为何却见死不救?

说实话,明朝的皇帝还真有骨气,有失败自焚的(朱允文),有喜欢当木匠的,还有喜欢当道士的,最后一个失败上吊的,这一点比历史上大多朝代强,你像宋朝的两皇帝老婆女儿都被敌人蹂躏,还能再井里活几十年真让人恶心!

崇祯是个好人,但疑心病太重,就因为太监的几句话千刀万剐了袁崇焕,关键时刻身边没有一个人帮他,真成了孤家寡人!




要说有骨气的皇帝,从秦始皇到溥仪两千多年的帝王史上,崇祯算是为数不多的一个。

这里的问题是,这样一个,有骨气,有担当的皇帝,为何会落得一个这样的下场,而手下的握有大量军队的左良玉却没有前来救驾?

面对国破家亡,毅然赴死的崇祯

1944年一月,李自成从西安称帝,然后浩浩荡荡从西安杀向北京,由于行军太过顺利,不到三个月,农民军就打到了北京外围,崇祯下诏天下兵马勤王,在李自成到达北京之前,只有昌平总兵唐通因为距北京较近,来到北京驻防,结果却在阵前不战而降,北京城最后不攻而破,作为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没有选择投降,也没有选择与李自成谈和,而是选择了一个较为体面的死法,在北京煤山自缢而亡。

按理说崇祯是无缘于皇位的,只不过他继承皇位的兄长,也就是天启皇帝去世时膝下无子,崇祯才捡了一个皇帝当当,成为明朝继朱棣、朱祁钰、朱厚熜之后又一位以王爷身份登上皇位的皇帝。与杀伐果断的朱棣、临危受命的朱祁钰、乃至御人有道的朱厚熜不同,崇祯这位信王资质不高、性格不够坚毅,因为不是皇储也没受到名师传授治国之道,执政时也没遇到于谦、张居正这样能匡扶大道、挽大厦之将倾的臣子辅佐,这一些列的缺陷不足,导致了崇祯执政的悲哀。

崇祯自缢只是一个结果,而造成这个结果的过程却都被忽略了,大家看到的结果很壮烈,却不知道,这个果是他自己早早就种好的。

只要崇祯南迁,就可以摆脱危局,为何崇祯迟迟不肯呢?

崇祯的用人之道是:有功不赏,做错事就找人来背锅。其实他有好多可以翻盘的机会,但是呢,他通通拱手让人,我们来说一个典型的例子。

1644年,崇祯想要京都南迁,其实当时南迁对大明是十分有利的,历史上也有很多南迁的例子,明朝时期实行双京制,南京本来就是明朝的发祥地,从北京到南京,虽然有一点消极逃避的意味,但也是战略转移。

从逃跑路线上来说,当时明朝的威胁在西北和东北,如果向东南而下,凭借长江天堑,偏隅东南,延续国祚未尝不是一种忍辱负重,卧薪尝胆之举。但是南迁的进程迟迟没能推进下去,说崇祯不怕死,那是扯淡,崇祯也想南迁,问题出在晚明以来的形成的内阁制度,皇权无形当中也被分割了不少,假如这个时候内阁提出南迁,崇祯点头,那就可以顺利的进行了。

当时崇祯找来了内阁首辅陈演,想让他在会议上提出迁都的建议,但陈演打着自己的小算盘,第二天的会议上,崇祯问道群臣的建议时,陈演只字未提迁都的事。大臣都不傻,知道崇祯心里念的什么咒,谁提出这个逃跑方案,就等于背上了逃跑的骂名,到了南京,崇祯势必要甩锅的,那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这样的前车之鉴是一车一车的。

崇祯真的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而且他患得患失,疑心病很重。他虽然是很勤奋,可惜用错了地方,再怎么努力也是白费,有时候还会起到反作用。

左良玉是明朝将领,为何对崇祯的命令置若罔闻?

可以说在明朝末期,左良玉的军队,肩上扛起了大明江山的一角,左良玉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左良玉童年凄苦,父母早亡,他是跟着叔父长大的,也没什么机会读书,长大后便参军打仗,因为头脑灵活,善于谋略得到提升,也因为出身底层,善于与人打交道、收买人心,得到了士兵的拥戴,明朝危在旦夕的时候,左良玉的军队已经是明朝最有力的生命军了。

作为明末大将,左良玉的战斗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不过也并非常胜无敌的那种,他最要命的克星就是闯王李自成,每次遇到李自成,左良玉都会拼命逃窜,也不知道唱的哪出戏。

在李自成要打进北京的时候,崇祯号令天下兵马前来勤王,其中最为翘首以盼的就是左良玉,结果左良玉却磨磨唧唧,迟迟不发兵。

见此情形崇祯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为了劝左良玉出兵勤王,崇祯许其为南宁伯,世袭罔替,且将武昌的军权一并下放,从此我崇祯是大明的皇帝,你左良玉就是武昌的土皇帝。得此承诺,左良玉这才制定出一份出兵计划,可是这封计划书还没到京城,京城就被李自成攻破,崇祯帝自杀。

面对十万火急的崇祯,左玉良为何犹犹豫豫,迟迟不肯发兵呢?

从上文我们可以看出,似乎左良玉是想要崇祯的好处,给他加官进爵,没有谈不拢的买卖,只有谈不拢的价钱,实际上真的不是,左良玉压根就不想救崇祯,甚至,他有点恨这个朝廷。

左良玉对明朝中央的不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作为武将的左良玉在明朝一直遭受来自文官集团的打压。前文已经介绍,左良玉并非文官出身,而是通过军功逐渐被提拔为将领的,而明朝最流行的一件事就是文官掌兵,我们现在熟悉的大部分明朝将领,比如袁崇焕、孙传庭、卢象升、杨嗣昌等人,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算将领,他们都是进士出身的文人,真正武将出身的人,都是备受打压的。

可以说,明朝的文官政治相比于宋朝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左良玉在这样的政治生态中,对在战场上乱指挥的文官,自然是深恶痛绝。当然,这也表明了明朝文官政治的合理性,通过正统教育培养出来的文官,对朝廷是忠心耿耿的,他们都抱着为国捐躯,必死之心的,而武将则没有受过这样的教育,因此,忠君思想十分单薄,自然就不肯卖命了。

另一方面,对于掌握地方军事将领的人,崇祯一贯的选择不信任,这也是左良玉反感崇祯的重要原因,曾经左良玉也屡屡与农民军交手,为朝廷卖命,结果崇祯还对左良玉十分怀疑,在左良玉打了胜仗之后,竟然不是前去嘉奖,而是派宦官来监军。

等到清兵兵临城下的时候,左良玉前去勤王,结果左良玉还没有到京城,清军撤退了,崇祯连表示都不表示,就让左良玉哪来回哪去,当时左良玉就暴跳如雷,自古大军一动,朝廷就要给拨款,崇祯倒好,来个一毛不拔。

左良玉打了胜仗,崇祯不给升官,左良玉在巅峰的时候,拥兵三十万,官职却只是一个总兵,然而当左良玉吃了败仗之后,崇祯立即连贬左良玉三级。

在左良玉与李自成交战的过程中,左良玉也有剿灭李自成的机会,但是预感到,彻底平乱后,自己也会兔死狗烹,因此,剿匪时并不卖力。

可以说,左良玉并不看好明廷,认为明朝被推翻是迟早的事情,与其跟着不靠谱的皇帝瞎折腾,不如静观其变,等天下有变的时候,做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

总体上来说,崇祯对大臣的严苛,使得明朝将领在国破山河的时候,大多都选择了自保,真正为他卖命的,比如袁崇焕那样的,已经被他砍了。




入朝勤王,袁崇焕死了;拼死救主,于谦死了;明朝就是这样对忠臣。左良玉纵有九个脑袋,早进京早死。是明朝灭亡了自己,不是李自成。同理,宋朝也是自己灭亡了自己。




拥兵百万那只是号称,实际上左良玉的部队远远没有这么多,而且最为重要的是左良玉根本无法控制他自己的军队,这才是最为重要的。这也是为什么左良玉无法进军北京。

据《明史》记载记载,崇祯十五年,左良玉士兵崩溃,最后被李自成追击,败讨到武昌时,只有二十万人。

至武昌,从楚王乞二十万人饷

而后在弘光年间,才变成八十万人,号称百万

良玉兵八十万,号百万

但是在崇祯十七年三月,给事中左懋第催促左良玉进兵,左良玉的部队远远没有没有百万之多,最多也就是二十万人。

而且这二十万人左良玉根本不能够控制。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看看左良玉下的命令,部队到底会不会执行:

1.同样是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当时的左良玉的部队听说北京陷落,崇祯帝不知道去向时。左良玉手下的将领纷纷上言要求左良玉引兵东下江南,在南京拥立新君,当时的左良玉大哭,史书说“恸哭”,誓死不从。事情最后的解决是副将士秀奋说:“不听从左公命令的人,我就杀掉他。”然后士秀奋并在大船上架起大炮截断长江航线,左良玉当时拿出自己所藏的金银财物大约2,3万两赏赐给各位将领,这个时候左良玉的部将才不提南下的事情。

2.左良玉的监军御史黄澍当时在南京仗着良玉的势力当面顶撞了马士英、阮大铖,结果马士英、阮大铖想要抓住黄澍,黄澍于是跑到了左良玉的军中,左良玉拒绝交出黄澍。但是黄澍暗地里和左良玉的三十六营大将结盟借口崇祯的太子已经南还,要求讨伐马士英,当时的左良玉已经病重,黄澍此举之后,大军便向东进发至九江,当时的左良玉邀请总督袁继咸面谈崇祯的太子南还和讨伐马士英的事情,袁继咸怒斥左良玉,但是左良玉的部将郝效忠就偷偷入城,抢掠百姓,纵火烧城,左良玉在船上看到城中的火光,只说一句:“予负袁公”,呕血数升当夜去世。

那么左良玉为什么控制不住自己的部队?因为第一左良玉真正的亲信部队早就打光了,身边剩下的群都是降将,而且有些还是打着左良玉旗号的降将。第二左良玉的部队恶性膨胀,朝廷没有军饷,又造成了这支部队的以劫掠为生。

第一点《明史》上有一句话正好可以概括第一点:

然亲军爱将大半死,而降人不奉约束,良玉亦渐衰多病

这就是为什么左良玉无法控制部队的原因,早期的左良玉在和张献忠等农民军的作战都是很勇猛的,张献忠几次都差点被左良玉抓住,比如崇祯十一年正月,当时的左良玉和总兵陈洪范在郧西大败农民军,张献忠那个时候想要袭击南阳,结果被左良玉识破,左良玉追杀张献忠,射了两箭,射中张献忠的肩膀,又挥刀猛砍,张献忠血流满面。如果不是张献忠的部下及时援救,就没有大西的张献忠。再比如崇祯十三年,左良玉在川陕交界的平利一带与张献忠遭遇,张献忠大败,张献忠的妻妾都被捕,又是一次大胜。最后在崇祯十四年五月依旧是大胜张献忠,当时的张献忠屁股中箭,负重伤连夜逃跑。

但是左良玉虽然连胜张献忠,但是他的亲军也在对张献忠的战争里消耗殆尽,在崇祯十二年七月,在罗猴山遭到伏击,当时的左良玉大败,当时的左良玉军符印信尽失,弃军资千万余,士卒死者万人。其实也是在这里之后大批降将开始加入左良玉的部队,比如农民军过天星惠登相。此后不过几年的时间里,左良玉连败于李自成,最后逃到了武昌,一方面是李自成的部队相比较于张献忠确实有战斗力,另一方面也是左良玉的部队质量开始下滑的一个标志。

然后就是有大批人打着左良玉的旗号劫掠,比如蕲州守将王允成。

当是时,降兵叛卒率假左军号恣剽掠,蕲州守将王允成为乱首,破建德,劫池阳,去芜湖四十里,泊舟三山、荻港,漕艘盐舶尽夺以载

第二点就是兵粮的短缺,左良玉最早是边将,从昌平带来的人马不过两千人,但是在崇祯末年左良玉的兵马多大八十万,号称百万。比如在朱仙镇战役中,那个时候的左良玉就已经有人马三十万,但是实际上朝廷给予的兵额只有四万人,到了在襄阳的时候,兵马有二十余万,但是实际上记录在朝廷的兵额只有两万五千人。也就是左良玉的大部分军队是没有军饷的,怎么办呢?这些军队不事生产,唯一的办法就是去抢呀,这些军队不可能坐着饿死,于是就陷入恶性循环。军队去抢粮食,然后造成了更多的流民,流民更多,农民军的势力越大,最后反过来对付政府军,政府军为了镇压,又要招兵。这并不是左良玉的个例,当时明朝末年的将领很多都是这样维持生存。

所以明面上左良玉拥兵百万,实际上这支部队他控制不住,他就算想要支援崇祯帝,第一他的部下是否同意,第二又是往北方劫掠而去的救援,意义并不大。




若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大明的江山其实并非是崇祯皇帝葬送掉的,

大明的覆灭,从人祸的角度考虑,是因为大明有着一群贪图富贵,中饱私囊的大臣;从天灾的角度考虑,明末清初正处于小冰河期,粮食减产,农民活不下去了,自然要发动起义。

或许有人会问,崇祯自缢前夕,曾经召集天下兵马由各地赶来勤王,其中左良玉更是手握百万大军,崇祯这边都已经自缢身亡了,为何却会出现天下兵强马壮,却被叛军李自成一路击破,导致无人救驾的情况呢?

首先看一下左良玉的出身

左良玉本山东人士,万历末年出生,自幼便是孤儿一名。

对于左良玉而言,侯恂绝对是对其影响力最大的一个人,自幼便是孤儿的左良玉自然早早的就加入了辽东战场的边军,但左良玉在其中却一直只能算是个跑龙套的,根本找不到加官进爵的机会,当皇太极带兵围剿大凌河的时候,侯恂给了左良玉这个机会,本是杂兵一枚的左良玉一跃成为了援军总司令,这是左良玉发迹的开始。

于左良玉而言,侯恂绝对是对其而言父亲般的存在。

左良玉发迹之初

崇祯年间,天下流民遍野,到处烧杀淫掠,这时候,左良玉也便成为了压制叛军的重要人物,与大明的孙传庭,洪承畴等人都成为了镇压农民起义的重要将领,左良玉行军打仗,一时间成为了叛军的“爷爷”。

左良玉率部,多次击败了张献忠的部队,先是将张献忠轻易击垮,后来张献忠降而复叛的时候,又将张献忠完全击败。但左良玉可不一直都在打胜仗,打败了张献忠的左良玉,经常遭到李自成的吊打,虽然他巅峰时期拥兵百万,但却不敢与李自成一战。因此他在叛军口中,也变成了“弟弟”。

左良玉的军队虽然有近百万之巨,但其中真正能担当重任的不过尔尔,只有四万人,另外几十万的军队,都是些左良玉收拢的叛军,农民军,实际战力在没有迫切精神诉求的情况下,还真干不过四万精锐。因此,左良玉对叛军的态度,一直都是能不打就不打。

为何左良玉拥兵百万却不勤王?

首先,明朝末年的明军将领,早已跟之前大不相同

明朝末年的大明将领比起大明皇帝的臣子,更像是割据一方的大军阀,为了抵御农民军队,崇祯皇帝一度放开了将领的权力,让镇压农民起义的各地将领可以自行组建军队,这样一来解决了朝廷无兵可用的尴尬局面。

虽然一时间各地纷纷组建强兵,农民起义看起来被压制住了,但各地将领却也逐渐拥兵自重,不再那么听朝廷的话,若不是身边还有个监军太监,或许这仅存的一点皇威都将荡然无存。

各地将领,特别是将左良玉这般的,手握重兵的,自然更是希望找个地盘休养生息,管好自己就够了,不图有功,但求无过。左良玉也是悄悄的在武昌固守不援。

其次,不仅仅是左良玉,大明朝廷的门阀大家也是如此

对大明的朝廷早已漠不关心,时至乱世,内有李自成领兵起义,外有皇太极日夜攻坚,内忧外患之际,明眼人都知道大明朝廷已经倾覆在即,就连朝中大臣,都已经早早的打算了投靠叛军或是皇太极,将崇祯给出卖了,更别说这些地方守将了。

左良玉建功之初,或许还有与叛军掰腕子的想法,但是如今,能够守住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就已经很不错了,何谈拯救京师?

最后,北京的沦陷,完全是预料之外的

李自成前往北京的一路上,有着多道关卡,这些关卡的守将其实早已经怕了李自成,像是居庸关,大同关等,都是敌军未到,就开道放行的,各地如此也就罢了,李自成兵临城下,北京中甚至都有人为其打开城门,迎接闯王,有这样的臣子,大明何愁不亡。

左良玉的结局

当然了,未去支援崇祯的左良玉也没什么好下场,北京沦陷,清军南下,农民起义军也是四处逃散,左良玉夹在清军,农民军,南明朝廷三方势力中无法发力,压力巨大的左良玉最终死于九江城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0

标签:崇祯   武昌   大明   明朝   叛军   文官   见死不救   兵马   南京   将领   朝廷   北京   军队   部队   皇帝   农民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