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农村三伏天气没电,没空调,没风扇,是怎么熬过炎热的?

我家有一台铸铁的老电扇,就比我小几岁。不过小时候的记忆里不是夏天有多热,而是夏天有很多好玩的,也没有熬过夏天的感觉,而是玩着过的夏天。

夏天我有几大游戏,去河里游泳,去河里抓鱼、摸田螺,去河里玩自己做的帆船。呵呵,现在想想,也不知道那时候精神头怎么那么足,经常是不睡午觉的,吃完中午饭就走。找上几个小伙伴,连跑带蹦的走个几里路去河边。到了直接脱衣服往水里一跳,然后半天时间就过去了。记得有一次在河里摸虾,然后找了个破麦乳精的铁桶,呙了点河水煮虾吃。第二天另外几个都拉肚子了,我吃的少,没事。

玩船则是先按照一本杂志上的方法,先做的橡皮筋动力的船。不过橡皮筋转几下就会停,没意思,后来就琢磨做帆船玩。那时候不像现在,什么都可以买到,都是自己捡泡沫,然后削成船,插上帆,按上舵。在玩的时候懂了船舵的作用,船型对速度的影响。也算是边玩边学了。

那时,真没觉得是怎么熬过炎热的,还是那时好,所有人都无忧无虑。




特地问了下我的老爸,那个年代有个神奇的东西,甭管多热的天都能瞬间清爽!

一件神奇的物件!

六七十年代的确没有空调,即便有电扇那也是极少数的人,我家里面买电视好像都到了90年代了,如果我老爸记得没错的话,我老爸刚出生的时候,好像也就是七八十年代家里刚刚安上灯泡。所以从这个逻辑点往前推的话,六七十年代还有一部分人的家里面是没有电的。

连电都没有就更不用说电扇了,那个时候的夏天也不比现在凉快多少,该热的时候还是很热的,天气动不动就跑到了35度以上,而且那个时候夏天你还要去做农活,甭管天多热,该干活的时候就得干活,不干活你吃什么?喝什么?人家都干活去了,自己在那偷懒肯定是不像样子的。

但是当我问老爸在那个年代里面没空调、没电扇,甚至都没有个纳凉的地方,夏天太热了,你们怎么办呢?老爸神秘地一笑,然后告诉我:在那个年代,我们有一个特殊的物件,你们现在年轻人都没有见过,那就是水井。

什么是水井呢?一部分人可能压根就没有接触过,我先简单讲几句,前一段时间比较爆的一个热点:北方一个人打井结果呢,打到了泉眼里面,那个水咕嘟咕嘟的往外喷,类似于这种东西都可以称之为井。

而我们这边称之为水井的,一般情况下是在从地面往下挖,挖5米到10米左右就能够形成一个小的蓄水池,然后这个蓄水池里面呢就会有很多的水,因为地面和地下的位置差以及水井的独特构造,那么就能够保证这个水特别的清凉。

说句不太夸张的话,夏天的时候如果天气特别热,你拿着一个桶在水井里面舀上两桶水,然后往自己身上一泼,浑身都得打哆嗦,那个清凉感,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压根没有接触过。

水井的三大功效

水井的第1个功效肯定是喝水的,这一点咱们就不多讲了,讲多了反而显得有点絮叨。

第二功效:冰镇西瓜。大家现在吃过的冰镇西瓜,是不是感觉口感非常不好呢?把一个西瓜放到冰箱里再拿出来吃的时候总感觉有点味,对不对?那么如果大家家里有条件或者家里面原先就有水井的,我告诉你们一个小窍门,把这个西瓜放在桶里面,把桶拿绳系着,然后顺在水里面让水浸泡过西瓜,等上一两个小时再把西瓜给打捞上来,切开之后直接吃,那种冰凉的口感比吃雪糕还要爽上很多倍。

而在我们六七十年代那个时候,家里面你说吃个菠萝、吃个香蕉可能很困难,但是吃个西瓜还是没问题的。不能说家家户户都种西瓜吧,但是绝大多数人他们都有种过,尤其是玉米地里面,玉米地里面不是有那种间隙吗?棉花地里面也有,然后趁着这个地方,给它插上秧苗,每亩地差不多能收获10个到20个西瓜。

一部分人把这个西瓜吃了,尤其是家大业大的,一个家里面有20多口子的人,这种情况之下,这个西瓜就只能吃掉了。你要是不吃西瓜,孩子在一旁嗷嗷叫,谁也受不了?如果家里面人本身就比较少,比如两口三口或者5口7口的,然后有这样一些西瓜,还可以拿出一部分西瓜直接给卖掉或者来换馒头、换粮食吃。

第三功效:洗澡。

年纪大的人不敢这样,直接从水井里面拿出水来往自己身上一泼,一般人也不敢这样,为什么呢?因为年纪大的人突然之间受了凉就很容易激着了,但是那个年代的一些小朋友,他们很愿意拿这些凉水往自己身上泼,一来清凉;二来这种感觉特别的爽。当然每一次这样做之后,十有八九会让一部分家长拿着个笤帚疙瘩满街乱打。

除此之外的纳凉方法

蒲扇法

这个蒲扇是什么我也说不出来,但是我们小的时候家里一些老人他们都会做,类似于把一些破纸壳子或者某些树叶、某些木棍通过某种方式把它打造成一个类似于扇子的东西,然后给自己扇风。扇出来的风非常的大,哪怕是再热的天,你随便扇上两下,都能够感到清风徐来。

游泳法

但是拿扇子使劲地给自己扇风也有一些难题无法解决,那就是天气特别特别的热,温度达到40度左右,这个时候整个空气都是热的,你扇出来的风也是热的,就跟蒸桑拿一样,这种天气在我们这边不多见,一年下来有那么两三天也就差不多了。

现阶段的话空调电风扇都有了,这种热的天气也不怕了,但是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遇到这种天气,那就只能抓瞎了,家里有井的还好能够喝点水,如果家里没有井又没有西瓜,那怎么办呢?那就是去河里游泳。

那个时候的河里面还没有这么多的玻璃碴子呢,而且游泳的时候也比较安全,底下是厚厚的淤泥,也不会伤着脚,不像现在某些河里、某些沟里面都是很多很多的碎玻璃碴子,或者某些不明物体,这些物体非常的锋利,容易把脚划伤。

不过即便如此,在那个时候在河里游泳也要小心,有一种虫子它可能会往皮肤里面钻,一般情况下撒点盐或者拿小火烧一下那虫子就出来了,实在再不济的话,就得抓紧时间找个乡村医生拿镊子给它夹出来。

最后再说一点:因为古代的特殊,往往也就让一部分人压根不会感觉热或者不会感觉很热,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的人都在忙着农耕,都在忙着干活,一忙下来哪有什么心思去想这些东西。充其量到了晚上,大街小巷里面大家都走出来,一人拿个大蒲扇给自己扇一扇,拿个毛巾挡在自己的肩上,说话说累了回家喝口水再接着侃大山。

相比于六七十年代的纳凉的条件而言,现阶段简直是舒服的不要再舒服了,有空调吹着,有电扇吹着,偶尔还来个凉席再吃根雪糕,这个日子那可当真是美滋滋了。

希望我的文章能够给您带来快乐、开心,也诚挚的期望您在阅读后点击右上角的“关注”,您的认可是我最大的动力!----趣谈唐宋元明清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还真是经历过这些。

想想,好象也没感觉多么难熬,相反,倒是现在,又是电扇又是空调的,总觉过个夏天,反倒十分不好过。

我老家家乡小村的西边有条小河,河水清清亮亮的,经年不息。

平日里,水深刚没脚脖儿,河两边是些高大茂密的树林子。

一到夏天,特别是中午头,河里面,河沿儿的树林子里,全是人。

我们这些六七岁七八岁的“小八幺儿”们,那是全脱光的,在河里戏嘻打闹;河沿儿上则是坐满了手拿蒲扇的大人们。

也有些耐不住热的大男人,只穿个裤头儿,加入到我们小孩儿的队伍里,泼水打闹。

挺凉快的。

晚上,河里就是大人们的天下了。

但都是找些远离人群的旮旯,用锨挖个深窝儿,脱了洗。

记得母亲常常说这么句话:心静自会凉。

教我们学会放松,说,天再热,那是天的事,只要人不烦不燥,心平稳下来了,就不热了。

唉,说不热全是假的。大一点的时候,跟大人去地里干活儿,看看谁也是汗流如雨浇,那些不怕晒的大人们,只穿个裤头儿,浑身水光发亮,裤头儿权当刚才水里捞出来……

那年头喊热,现如今条件这么好,扇着风扇,吹着空调,也还是喊热。

看来,人就是要适应自然,六七十年代在农村,没条件,人们也适应,也没觉着就热得怎么了。

想想,也怪有意思的。




首先确定:人类是随合自然环境和条件所慢慢产生的。其它有生命的动植物都不例外。受环境条件突然改变所灭绝的物种举不胜举,优胜劣汰。是地球自然条件创造了现在的人类。

现在人类有能力改变地球的自然,把不利于人类的自然环境逐步的科学演化,使人类走上了神仙般的享受巅峰。

生命的抵抗力就是随着环境而改变,过去我们生存需要在烈日炎炎下劳动,对这样的辛苦与痛苦就有抵抗本能。现在的三伏里都跑到空调下尽情享受舒适,彻底步入了反自然的生活时代,把对自然的抵抗能力不知不觉的失去了,也就丧失了前人固有的英雄气概。

为什么各国部队不只是练武,还要到最艰苦的环境中揉练,就是为了在实战中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国家再富有总不能每个人都背个空调上战场吧?

总之什么环境就造就什么样的人,富裕追求享受的家庭就没有能吃得苦的人 ,贫寒家庭的人都能经得起狂风暴雨,不惧苦累 ,乞丐的灾难抵抗力远远大于娇子 。拙眼偏识,诚接指教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我六零后到七十年代中,正是十岁左右的小小少年,很少烦恼。这个时期的回忆对于现在的我们,很有治愈功能!

想起那个时候的夏天,耳边就响起了“知了,知了”的长长叫声,早晨起来就能听到。可见那时气温还是很热的,但那时村里人一排排一户户住的都是土坯房,房顶青一色的黑布瓦。那种通风透气的性能,比现在钢筋结构的水泥房,不知道要好过多少倍。那个时候虽说没有空调电扇,但沒见过谁为此发愁的,大人孩子都乐呵呵的淌着大汗。

我们属于江汉平原以南,种两季稻谷。七月十几号早稻成熟,开始收割。割完谷的农田赶紧翻耕平整,赶插二季稻。我们那里的农谚是,不插八.一秧!意思就是八月一号前插下去的秧苗,成活发苗长势好,越早越好。这样的庄稼产量高,八月一号后快交秋了,插下的秧就不行了。

七月下旬这半个月,正是一年中最热的季节,也是农民最忙的时候。为了抢季节抢农活,也为了凉快好干活,大人们都是凌晨三四点下田割谷栽秧。奶奶们则在家煮稀饭,踏油粑,还有昨晚沒吃完的米饭,和酸菜一炒,还要提上小半个孩子高的茶壶水,这些就是我们孩子的任务,负责送到田头去。

这时田里的大人们,个个活象雨淋鸡。虽然天沒有下雨,但汗水早已浑身透湿,男人们干脆上衣脱下拧干水凉在田埂边,光着膀子干活。那时生活确实辛苦,但大人们都是好脾气,看到孩子们送水送饭来还忘不了夸上两句,把最好吃的油粑分给我们。他们喝些稀饭吃点干饭又接着干活。只到中午十一点多钟才回,如果有些拼命三郎这个点还不回家,多半会中暑热倒在田里。

大人们收工回来之前,男人们都会去塘堰或河里玩水,即游泳解凉解乏。女人们回来侧烧上热水在木脚盆里洗个澡,这时奶奶的午饭也摆到门口的树荫下,菜是菜汤是汤,一家人或围在一起,或夹些菜端上碗到墙角找个风口坐下,这时的农人最是逍遥。

到了晚上睡觉又是一番风景,家里闷热难当,大家都搬上竹床,以家为单位,都到村北的大路口摆下竹床阵。那时正是电影《洪湖赤卫队》热播的年代,人们睡在星空下夜幕中,触景生情的家伙就唱起了电影歌曲:天当房,地当床……

现在回想起来,真有那么一股时代的味道。那时沒有空调电扇,要问是怎么熬过炎热的?想想还真没有“熬”的感觉,就那么快快乐乐轻轻飘飘的就过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水井   天气   空调   蒲扇   裤头   电扇   河里   炎热   风扇   西瓜   游泳   家里   夏天   年代   条件   自然   农村   感觉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