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论功行赏,为什么萧何排第一,张良却只分到又穷又小的留县?

这正是张良的高明之处。

公元前202年正月,刘邦与项羽之间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终于以刘邦全面胜利而结束,项羽兵败,自刎于乌江。

随着刘邦的胜利,其麾下的大臣们也开始了对其劝进,最终在当年二月,刘邦登基称帝。

自此,大汉王朝建立,而在不久后,刘邦在洛阳南宫举行庆功大典,席间大封群臣,曾经跟随他出生入死的一帮老兄弟,个个都封王进爵,成了大汉朝的新贵。

比如萧何,论功行赏被刘邦排在了第一,不仅被封为“酂侯”,同时受封的食邑数量,也位居首位。

还有韩信、曹参、夏侯婴等一帮为刘邦出生入死的文臣武将,均受赏颇丰。

不过在这其中,作为刘邦重要谋士,同时也是“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虽说也封了一个“列侯”的爵位,但他的封地却只是相对较小的留县,同时,他受封的食邑,数量上也比萧何等不少。

那么,落了个如此“可怜”地封赏,难道是因为张良的功劳不如萧何,所以刘邦才对他这么“吝啬”的吗?

当然不是,刘邦虽说把萧何定为“首功”,但张良为大汉所立下的功劳,丝毫不比萧何差。

张良之于汉朝的功劳,不在于他打了几场胜仗,而是在于他能在几个关键的节点上,帮助刘邦做出最正确的判断和决定。

比如彭城之战后,因大败而心灰意冷的刘邦,正是在张良的奇谋助力下,才得以走出困局。

这件事还得从彭城之战说起,在公元前205年前后,刘邦接连收降了诸如常山王张耳、魏王豹等五个诸侯的势力,因此当时刘邦麾下的兵力,一度达到了近六十万之多。

有了这么多兵,当然是去干项羽,所以,趁着项羽正集中兵力,猛捶田荣的机会,刘邦果断出兵直取彭城。

最终,彭城被刘邦顺利拿下,但胜利之后,刘邦却开始有点飘了。

这一飘不要紧,直接给了项羽一个机会,项羽趁机回军,带领三万人直奔彭城,并且,凭借这三万人,硬是将刘邦的近六十万联军打得几近全军覆没。

之后,原本已经归降的诸侯们,纷纷见风使舵投靠了项羽,而最终,刘邦不得不丢下老父、妻儿,仅带着张良等十几个人狼狈逃走。

这次失败,可以说是刘邦此生中经历的最大一次失败,几乎是将他打回了原型,因此,逃出生天的刘邦在当时可谓是万念俱灰。

甚至,当时他都有了舍弃关东的想法。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张良给刘邦出了个主意,让他从极端的劣势中扭转了过来,这个主意,就是著名的“下邑奇谋”。

张良具体的思路,就是利用九江王英布以及彭越对项羽的不满,以利而诱之(即捐出关东地区),然后让他们为刘邦所用。

同时,张良又提出,刘邦的手下中,唯有韩信“可属大事”,所以,既然有心把关东捐出去,那么就算韩信一份。

良进曰:“九江王黥布(指英布)......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史记》

归纳一下,张良的整体思路就是,利用一切能利用的资源,来牵制和消耗项羽的楚军,让更多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共同去攻打项羽。

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一个由刘邦牵头组成的军事联盟逐渐形成,即刘邦、英布、彭越以及韩信,而这个军事联盟不仅让刘邦在战略上又被动变为主动,同时也让项羽陷入因为多线作战导致的疲于应付之中。

最终,也是靠着英布、彭越以及韩信,刘邦才得以彻底击溃项羽。

毫不夸张地说,“下邑奇谋”在刘邦的创业历程上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位置,同时也为楚汉之争中,刘邦最终胜利产生了积极和深远的影响。

而当时能站在更高角度,一眼看穿全局,并抓住核心要点的人,正是张良。

到了公元前204年冬天,张良又一次用极富有远见的思路,帮助刘邦避免了一次重大的政治失误,同时也为日后大汉王朝一统减少了诸多麻烦和阻力。

当时,刘邦已经派人说服英布反楚,同时又联络了彭越扰楚后方,与此同时,得到信任和重用的韩信也在大力开拓北方战场,攻魏,破代,灭赵,总之给项羽带去了不少压力。

在这种情况下,项羽自然要进行反攻,因此就发兵围攻荥阳。

由于长时间被项羽围困,加上项羽派兵不断袭扰汉军的粮食补给和军援通道,这就导致刘邦的汉军逐渐陷入粮草匮乏、后勤跟不上的危机之中。

面临这种情况,刘邦很是焦急,他召来群臣商议如何破局,这个时候,儒生郦食其就提出了一种解决思路。

郦食其认为,当初秦朝灭亡,是因为将六国诸侯赶尽杀绝,因此才会“失德弃义”,继而遭到了六国诸侯后人的侵伐。

而如今,只要刘邦能效仿“商汤伐夏桀”和“武王伐纣”时,对于诸侯们的安抚政策,采取复立六国、分封六国君臣的做法,就能让六国的后人对刘邦感恩戴德。

一旦他们对刘邦感恩戴德,那么项羽就是孤掌难鸣,到时候便可不战而降,同样也会接受刘邦分封。

严格来说,郦食其所言也并非一无是处,他的出发点是借助古人的经验,来帮助刘邦化解当前的局势,但是他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今非昔日,因此就不能生搬硬套古人的经验。

但在最开始,刘邦并没有意识到其中的问题,反而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因此就安排人赶制六国印玺,并准备安排郦食其代他进行巡视分封。

说白了,这个时候的刘邦,有想恢复当初那种周天子号令诸侯局面的意思。

就在这关键时刻,张良外出公干归来,刘邦就把这想法和计策跟张良大致描述了一下,结果张良当场就说,要是这么干的话,那汉王你(指刘邦)就别想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了。

然后,他逐一为刘邦讲解了这种计策背后的危害之处。

张良认为,当初“商汤伐夏桀”和“武王伐纣”时,他们确实分封了夏桀以及纣王的后人不假,但是是建立在完全可以控制、必要时还可以致其于死地的前提下,而如今,刘邦却做不到完全控制项羽,更做不到随时能致其于死地。

此外,张良还说,如果复立六国,那么到时候,刘邦麾下的将士到底是听刘邦号令,还是听各自的国君号令,就好比某个将士祖籍是楚国人,到时候他该听谁的?

最重要的一点,目前天下皆知项羽强大,其他诸侯必然会屈服于项羽,到时候刘邦该如何自处?

总之,张良林林总总的对刘邦进行了全面的剖析,讲解了如果实行分封六国的话,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而这后果,显然是刘邦没办法承受的,最终刘邦表示,这主意用不得。

并且,正如前文所说,如果刘邦真的在当时实行分封六国了,那么纵然他日后击败项羽,但也很难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毕竟没有了项羽,还有其他诸侯国,这些都是阻碍刘邦一统的麻烦和阻力。

所以,张良的这番剖析,毫不夸张地说胜得过在战场上击败千军万马,他为刘邦理清了思路,也为刘邦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更帮助了刘邦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错误。

因此,张良为汉朝建立所立下的功劳,丝毫不逊色于萧何、韩信。

并且,刘邦也知道张良功勋卓著,在庆功宴上,刘邦当着众人的面说,张良的功劳,体现在“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也肯定了张良的功劳,与萧何、韩信能并驾齐驱。

但最终,作为“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封地食邑却远不如萧何,这又是为何呢?其实这种结果,是张良自己“争取”来的。

最开始,刘邦深知张良的功劳大,因此就直接下令,让张良在原齐国的封地内,自行选择三万户食邑。

也就是说,刘邦最早封给张良的食邑是“三万户”。

但对于刘邦的封赏,张良当即进行了婉拒,不仅表示自己不要这三万户食邑,同时又主动提出,把封地定为留县就心满意足了。

良曰:“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地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的这番话,可谓是极其高明,这里面共分为三层意思,而这三层意思,每一层都体现了张良高明权谋。

首先第一句,“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而刘邦采用了张良的建议,之所以会管用,纯粹是靠运气而已,也就是“幸而时中”。

简简单单四个字,张良就把自己的功劳推给了刘邦,表示自己那些计谋都是侥幸才管用了。

通过这句话,张良就洗脱了居功自傲的嫌疑,他也是在侧面让刘邦放心,自己不是那种仗着有功就恣意妄为之人。

什么叫做说话的艺术?张良的“幸而时中”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臣愿封留地足矣”。

为什么张良要主动提出希望自己能分封在留地呢?核心的原因,是留地这个地方,是个很特殊的存在。

当然,留地可不是经济富饶的好地方,相反只能说是一般而已,而张良希望分封在此地,是看中了这个地方背后的意义。

第一,当初出身韩国的张良,由于反秦失败,自认为孤掌难鸣,因此就带着百十个人。准备前去投靠自立为楚假王的景驹。

正是在前去投靠景驹的路上,张良遇到了刘邦,两人一翻彻谈,深感相见恨晚,因此,张良改变了投靠景驹的主意,决定跟随刘邦。

而张良与刘邦这两人相遇的地方,正是留县。

通过请求把自己的封地封在留县,张良其实就是在向刘邦表明,他不忘当年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

同时,借助请求封在两人相遇的留县,深谙权谋的张良也是在向刘邦暗示,希望刘邦日后对他要眷念旧情。

此举,不仅体现了张良的高明,更给足了刘邦面子。

并且,除了上述这方面的原因外,张良请求封在留县,还有一个对他将来大有好处的隐晦政治因素。

这个因素就涉及到了留县的位置。

按照史籍上的记载,当时的留县,位于泗水郡境内,因此,距离同在泗水郡的沛县不远,而刘邦正是沛县人。

不仅仅是刘邦,包括汉初的功臣集团中,有不少都是出身于沛县,或者是沛县周边。

比如樊哙,比如曹参,比如陈平,以及萧何、周勃等等,这些均是刘邦的老乡,也是汉初的功臣集团成员。

而张良正是看中这一点,因此才会要求封在留县。

主要的原因就是留县距离沛县很近,而这样一来,张良就缩短了与功臣集团的社交距离,从而在成为他们名义上老乡的同时,继而攀上关系。

哪怕是为了日常走动走动联络联络感情,也是好处多多的。

并且,封到留县,这说出去也算是刘邦的老乡之一,这样聪明的做法,总归是只有好处而没有坏处。

所以,张良才会请求封在留县,他并不在意这里是否富饶,这些对他来说根本不重要,他看中的是,留县能为自己以及后人带来的长久积极影响。

还有,“不敢当三万户”。

为什么张良“不敢当三万户”,很简单,有道是“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张良不想成为众矢之的,更不想把自己架在火上烤。

这话从何说起呢?我们来看看当时其他人的食邑就明白了。

前文讲过,刘邦将萧何定为首功,因此萧何当时就有了“开国第一侯”的美称,同时,刘邦给封赏给萧何的食邑最是最多的。

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史记》

那么萧何当时的食邑是多少呢?史料记载,当时萧何受封的食邑为“万户”,也就是受封了一万户的食邑。

之后,在排功臣座次的时候,刘邦又加封萧何了两千户,这合起来就是一万两千户食邑。

另外,排在功臣第二的曹参,当时刘邦是把平阳的一万零六百三十户,封给了曹参作为他的食邑。

除了这二人之外,剩下的功臣们,食邑均在万户以下,也就是几千户。

这便是问题所在,要知道,萧何和曹参,那可是刘邦的老乡,且颇有感情基础,而他们二人的食邑,也只不过是万户多点。

而刘邦却一口气封给了张良三万户食邑,这对张良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是把他架在火上烤啊。

如果张良接受了,且不说刘邦会怎么想,单是萧何、曹参以及其他功臣们,尤其是刘邦的老乡和发小们会怎么想?

必然是不服气,也肯定会对张良产生敌意。

凭什么我们出生入死,舍了命为大汉朝出工出力,到头来,却不如一个坐在幕后的人得到封赏多?

这是大部分人常有的心理,而一旦如此,那张良未来便在无形中多了不少敌人。

正是看透了这一点,因此张良才果断拒绝“三万户食邑”的封赏,表示自己“不敢当”,实际上张良说的也是心里话,他是真的不敢当,当了麻烦事就多了。

所以,正是张良看透了很多东西,也知道该要什么不该要什么,因此才会在刘邦大封群臣的时候,该拒绝拒绝,该要求要求,而鉴于张良如此“上道”,刘邦自然也是十分高兴,所以,就依了张良的请求,将他的封地定为了留县。




这个问题本身存在误区。

论功,萧何的确最后是排在了第一位。行赏,却未必,甚至不如张良和曹参。

我们按时间顺序来讲一下。

第一次是论功。高祖五年,终于击败项羽之后,刘邦口头上的赞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一段。刘邦亲口说:论运筹帷幄,我不如子房。论镇国家,我不如萧何。论攻城略地,我不如韩信。

注意,在这里,张良是排在最前面的。

第二次是封赏。高祖六年的十二月开始,刘邦开始对功臣进行封赏。

十二月份,首先对曹参封侯,食邑万户。

下个月,对萧何封侯,但是萧何只有八千户。就这样,《史记》记载,群臣还不服,认为萧何封赏“独多”。所以这里不服的当然不包括曹参,而是樊哙、灌婴之流。可见萧何的功劳此时还没有被普遍认可。刘邦因此劝慰他们说:你们打仗的,就像猎犬,是“功狗”,而萧何的功劳是指挥打猎,是“攻人”。你们也别不服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同样是这个月,张良也被封侯了。

刘邦对张良说:齐国是好地方,你自己挑三万户作为你的食邑吧。

注意啊:是三万户!

不管刘邦是不是故意试探张良,也可见张良的实际特殊地位,并不是萧何和曹参能比的了。

但是张良对刘邦说:我和陛下相识在留县这个地方,我只要留县作为食邑就行了。三万户我不要。

张良此举,一是表明自己无贪念,二是暗示希望刘邦眷念旧情。符合他一贯低调谨慎、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有些人到这里就容易被迷惑了,以为留县是小地方,其实不是的,张良这个留侯仍然有一万户的食邑,比萧何要多。而不是题干里所说的又小又穷。

第三次又是论功。是在所有功臣封赏完毕后,刘邦下诏要定元功十八人的排名。

很多功臣都建议曹参功第一,按之前的封赏来说也应该如此。这时,关内侯鄂千秋说:曹参立的是一时之功,萧何数次在危难时机保全汉室,是万世之功。刘邦首肯,这才把萧何排到了第一位。同时给萧何增加了两千户的食邑。萧何至此才名至实归,名誉和物质上都排到了汉朝功臣的第一。

这个十八人功臣的排名到吕后时期又被重新排过,但是张良始终不在其中,应该也和他低调的做派有关。韩信因为被诛也不在其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张良在汉初三杰里是一个特殊存在,在刘邦心目中也并非萧何和韩信能比,这个有时间可以另外撰文一说。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刘邦这个“流氓皇帝”,自己就有一番独特而有趣的言论来评价萧何和张良的功绩。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刘邦已然消灭了项羽,做起了汉朝的皇帝,开始剖符封赏各功臣,直接就给了萧何酂候,食邑数10600,排第一。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诸侯争功的情况。

有人说:“我们披坚执锐,参加各种战斗,浴血奋战帮助皇帝打下的天下。萧何没参加任何战斗,就跑跑腿,送送文书,偶尔参加几次谋议,凭什么功劳在我们之上。”

于是刘邦亲自为他们解释了一番关于“功狗”和“功人”的奇葩理论。

刘邦说:“各位都打猎,打猎时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而放出猎狗指挥方向追击猎物的却是人。各位追逐猎杀野兽,是功狗,而萧何纵狗、指示方向,是功人。”

功臣们听后都不敢再发表议论。

至于张良,更牛,张良是刘邦的谋主,智囊团首席团长,同样也没有战功,直接让他选择最发达的中原地区,齐地,选三万户,作为食邑。

也就是说,其实按照刘邦最初的想法,应该是张良第一,萧何第二。只不过,张良不留恋权位,知进退,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不敢承受。

于是,张良跟刘邦说:“当初,我在下邳地方起事,跟皇上你在留县相遇,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缘分。皇上用我的计谋,幸运的是,都能奏效。我希望陛下封给我留县就好了,不敢承当三万户。”

张良其实就是想说,我很念旧,不想留恋富贵,只要给我,我们最初相遇的地方,让我怀念就好了。刘邦多聪明,一下就知道了张良的意思,于是封张良为留候,食邑10000户。

其实,从这也看出来,张良实际上是比萧何更有本事的。因此,后来萧何被捕入狱,差点被杀,而张良却始终受刘汉尊重,最后得以善终。




这不能怨刘邦。

刘邦论功行赏的时候张良可是被分了3万户,刘邦给的理由是:张良能够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所以,让张良自己从齐国选3万户作为封地。



也就是说,齐国上下全境70多座城市随便张良选,凑齐三万户就是张良的封地。

要知道,齐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是天下有名的富国,依靠盐铁之利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这让齐国仅靠小小的山东半岛就能在战国早期和占据了巴蜀一带的秦国形成对等的国力。

再说3万户是个什么概念?

古代谈起军功,人们更喜欢称为万户侯,也就是说大多数情况下一个将领立下了不世战功之后,通常能分到一万户的封地,对继承了秦朝军功制的汉朝来说相关执行标准更是近乎严苛的冰冷。

比如,汉武帝元朔二年卫青攻取了匈奴的河南地区,将这里改为汉朝的朔方郡,消灭敌军3000多,俘获马牛羊等牲畜100多万只,也不过被封了3800户。



汉武帝元朔五年,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部,俘获右贤王手下小王10多个,男女民众15000人,马牛羊等牲畜上千万头,估计快把右贤王的老巢给抢空了。战报传到长安城可把汉武帝高兴坏了,于是封卫青为大将军,成为大汉帝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即使取得了如此大捷,卫青只不过被封了6000户而已,加上攻取河南地的功绩只积累到9800户,离1万户还差200。

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在春天和夏天分别率领军队攻打匈奴河西地区,在这一带共歼灭匈奴4万余人,还抓住了单于的妻子、匈奴王子等59个,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63人,霍去病仅仅被加封7000户;

当年秋天,河西匈奴决定向汉朝投降,霍去病率领1万骑兵前往河西受降,并成功平定了匈奴内部的骚乱,斩首8000完成了河西受降的任务。

此后,汉朝在原核心地区设立了张掖、武威、酒泉、敦煌,打通了从汉朝前往西域地区的交通线,霍去病仅被加封1700户。

整个汉武帝元狩二年,霍去病共歼灭匈奴将近5万人,夺取了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成功完成了数万匈奴人的受降工作,也不过累计加封8800户,距离1万户还差1200户。



即使加上元朔六年被封为冠军侯的战功得到的1600户封赏,也不过刚刚超过了1万户的水准。

而且,不要忘了卫青、霍去病是皇亲国戚,他们除了立下了不世战功之外还深受汉武帝的宠信。尤其是霍去病,不仅战功赫赫,他从小生长在深宫,10岁到18岁之间大多数时间都是和汉武帝在一块,与太子刘据接受汉武帝的亲自调教。可以说,霍去病所获得的战功越大,越说明汉武帝教导有方,在歼灭5万匈奴夺取了数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之后,也只不过刚刚过万户侯的标准。

可见,汉朝时期在军功方面具有非常严格的执行标准,像当万户侯就得获得不世之功才行。

当然,汉初大家伙立功更容易一些,而且这个时候因为是创业阶段,所获得的封赏要比汉武帝时期容易的多,也更丰厚的多。

即使如此,3万户在当时看也是一个极大的荣耀和回报了。

如果按照古代每户人家5口人,3万户就是15万人,几乎占到了汉朝初年人口的1%。在汉朝时期,主要的经济活动就是农业生产,农业占到了汉朝GDP的绝对多数。



也就是说,张良这3万户的封赏大约占到汉朝每年产值的1%左右。

为什么这么说?

上面讲了,齐国可是一个非常富裕的地方,它的人均产值肯定要远超过汉朝的平均水平,而且刘邦也说了,齐国所有的地方张良可以随便挑,理论上张良可以把齐国最精华的3万户封地拿到自己手中。

所以,张良这3万户的封地产出达到当时汉朝1%的GDP还是没问题的。

当时汉朝是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相当于今天的美国,目前美国GDP的总额超过210000亿美元,1%.就是2100亿美元,所以刘邦对张良还是非常厚道的!

当然了,张良封地中的产出肯定不是都归他,在汉朝初年,刘邦的本意是创造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群体,然后以这个群体作为大汉帝国统治的基石。在当时老百姓的税负是非常低的,尤其是曾经为刘邦战斗过的士兵,他们除了分得大量的土地之外,还会有最多12年的免税,然后才会和普通小老百姓交一样的税。

所以,即使得到封地之后,也不可能把老百姓压榨的处于温饱甚至饥饿的水平,绝大多数产出是由老百姓自由支配,每年封地上缴的物资应该不会超过老百姓当年产出的10%,理论上大约相当于大汉王朝GDP的1‰,换算成今天相当于美国有一个人每年可以得到200多亿美元的固定收益。

那为什么后来张良仅仅得到了一个小小的留侯呢?

这个真不怨刘邦,是张良自己要求的。



这个小县也许小,可不贫瘠。

张良受封的留县,在今天江苏省徐州市沛县东南的微山湖湖区内,虽然留县已经被湖水淹没,但是从周边的地势情况来看,这里当年是一片非常肥沃的土地。

徐州地型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大约占到了全市面积的90%,丘陵山地只占到了全市的9.4%,而且基本上都是一二百米的小山包,在地质构造上徐州地区属于华北断块区的南部,地震活动的频度和强度都非常低。而且由于地处黄河故道附近,这里河流纵横交错土地肥沃。再加上徐州降水量丰富和当地的温带季风气候导致的四季分明雨热同期,非常适合农业生产。

作为徐州的一部分,留县的地形地貌应该和徐州总体的情况是差不多的,最多也就是在微山附近有一些丘陵山地,但这不影响整个留县地区以肥沃的平原为主的现实。在以农业为主的西汉时期,留县整体的富裕程度最起码不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大概率还会高不少。


(当地的地形一马平川)

当然,留县作为一个小县,在当时估计经历了秦末的战争之后最多也就是几千户,张良要这块封地等于是比刘邦能给他的封赏至少降低了90%。显然,这片土地用来封赏张良过于少了。

张良这么做应该源自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他本人对财富不热心。

张良是韩国贵族之后,他的父亲、祖父曾经服务过五代韩王,所以当秦国灭掉韩国之后张良散尽家财,用来招募武士刺杀秦始皇,在他眼里财富只是自我实现的工具而已,而他本人对于财富并没有多少热心。

所以,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张良没有像别的功臣一样邀功,除了拒绝刘邦的封赏之外,他主要的精力就用在修身养性方面,这可能和张良的身体条件有关系,同时也有可能是将张良的性格使然,他曾经不止一次在家中绝食,也就是传说中的辟谷,以寻求道引轻身之道。说白了这个时候他别的不想,就是想成仙。



第二,明哲保身。

张良选择留县这个地方作为自己的封地,可是有讲究的。

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巩固统治不仅对那些佣兵自重的诸侯不放心,连对他的老兄弟萧何都不放心,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当看到和他功劳相当的韩信、萧何的遭遇之后,不得不想一个名则保身的方法。

刘邦起兵之后就是在留县和张良第1次认识的,而正是因为这场相识,让张良在日后能够为刘邦服务,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了天下。而且,此地离刘邦的老家不远,刘邦就是一个非常有乡土观念的人,他曾经跟老家人说过,别看我把家安在了长安,但我永远是沛县人。

每一次想起老家,那么距离老家只有几十里地的留县也会勾起他当年的峥嵘岁月,和与张良的战友情,而张良又这么识相的弱化自己,刘邦肯定不会难为张良了。

第三,为自己的后代着想。

张良有一个儿子叫做张不疑,也是他爵位的继承者,历史上并没有明确记载张不疑的出生年,从张良的经历来看,他这个儿子也许出生的非常的早,也许出生的非常晚。

  • 第1种可能,出生很早。

从年龄上来推断张良应该和刘邦差不多大,因为当秦始皇灭掉韩国的时候张良已经是家族的族长,年龄应该在25~30岁之间。作为韩国的贵族之后和家族的族长最起码在20岁的时候他应该已经结婚了,不会像刘邦一样是个光棍子。而且,他大概率不只是一个妻子,

张良虽然后来身体不太好,他年轻的时候可不一样,作为家族的组长,他接受了非常严格的军事训练,所以刺杀秦始皇失败之后张良开始了一段游侠的生涯,那么作为这样一个人,应该在二三十岁的时候至少有一个儿子了,也许张不疑就是这期间出生的。

但是这有一个疑问,在刘邦统一天下之后,张良的儿子张不疑的年龄应该40岁左右,楚汉相争的时候他应该有机会在军中效力,那么也就没有必要继承张良的爵位,自己立的功就已经能够封侯了。

所以,第一种可能性比较小。

  • 第2种可能,年龄也许和刘如意差不多大。

张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为了向秦始皇报仇散尽家财,自己也被迫流亡,过了很长时间的颠沛流离的生活,这期间他很难会娶妻生子在一个地方安安稳稳的。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张良就拉起了一队五,然后开始为重建韩国奔走,直到韩王被项羽杀掉,他自己也受到牵连,被迫从项羽逃走去投奔刘邦,这期间恐怕就算是他娶妻生子也很难逃出项羽的毒手。

对于张良来说,直到最后一次回到刘邦身边才得到了一个比较安稳的生活,期间才有可能娶妻生子。

也就是说,张良长子张不疑很有可能是楚汉相争期间出生的,应该年龄跟同样在楚汉相争期间出生的刘如意差不多大,还是个孩子。



所以,张良就需要为自己这个处于孩童时期的儿子找一个比较安定的封地。

留县这个地方不大,但是富饶,足可以让张良的子孙作为富家翁一代一代传下去。

同时,留县远离长安政治中心,也很难参与到朝廷的斗争中去,孩子只要不作就可以一代一代的传承。

可是张良千算万算最后还是百密一疏,在公元前175年,也就是汉文帝时期,张不疑竟然犯下了不敬之罪,被判处死刑,爵位也被掠夺。

而犯的罪竟然是和太子东宫司门之官谋杀原来楚国的旧贵族,可见张良这个儿子性格正好跟他相反,喜欢到处瞎掺和,结果害了自己全家。




苍茫大地依次回答,萧何功排第一原因如下:

一、正像刘邦谈论诸臣功劳时以打猎打比方的,群臣是猎狗,而萧何是猎人,猎人的功劳是发现野兽的踪迹,提示猎取的目标,功劳在诸臣之上;萧何宗族几十人追随刘邦在前线拼命,他的家族式忠诚是群臣无法相比的。具体分析如下:


A、萧何月下追韩信,奠定了刘氏集团胜利的顶级人才基础。

韩信从治粟都尉,在萧何的直接推荐下破格成了大将军,韩信执掌帅印后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灭赵、灭魏、灭齐,一路狂飙突进,最后还在垓下灭了项羽。没有韩信,刘邦集团还要在黑暗中多摸索许多年!

B、在韩信未到帅位前,萧何作为刘邦的主要谋臣之一,在刘邦从沛县起兵到袭取秦都咸阳,也有参谋大功。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对项羽大规模进军行动肯定也与萧何不谋而合,刘邦应该也征求了萧何的意见,萧何与韩信进军方向等重大军事问题上应该是英雄所见略同。

C、楚汉对峙五年,作为项羽多年的手下败将,刘邦经常被项羽打得满地找牙,刘邦失军亡众,只身逃亡也有多次。然而萧何长期镇守关中,常常自觉从关中动辄派几万几万的军队充实前线,从关中水路源源不断地往荥阳前线运粮,简言之萧何是整场战争优秀的后勤总司令。

D、萧何不仅对刘邦竭尽忠诚,还调动整个宗族几十人开赴前线,既做人质,又做炮灰,感动得刘邦泪奔。

E、萧何和老大刘邦私交甚厚。

高祖作为沛县的小流氓小混混时,萧何多次以吏职保护他,刘邦以官吏身份到咸阳服役,县吏都送路费三百钱,而萧何送五百钱。开国后,为这刘邦加封二千户。

当年在沛县乘乱起兵时,两人就狼狈为奸,干掉县令,萧何力推地位原低于自己的刘邦上位。

萧何跟刘邦攻入咸阳时,刘邦忙着睡宫女,将领们忙着奔向府库分取财产,萧何却进秦宫收取律令图书,使刘邦后来征战,对各地地形、户籍等有了全面了解,他是刘邦的铁哥们加模范大管家。

二、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和萧何、韩信齐名,才华出众,功勋卓著。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本来刘邦让他在齐国自选三万户为封邑。他封在留县,是他低调、夹着尾巴做人的缘故。


张良大功如下:

A、他是武装反抗始皇第一人。

作为韩国贵族的张良,祖、父做过五代韩王相,他在灭国后不惜巨金,到东方拜访仓海君,找到大力士,定制一百二十斤的铁锤在博浪沙击杀始皇,误中副车。

B、在刘邦大军攻占宛城后,向西进入武关。攻打峣关时,张良设计派郦食其先用重金收买秦将,秦将愿降但张良恐士兵不从,乘秦军懈怠时,全面出击,保证了刘邦快速攻下咸阳。

C、张良、樊哙成功劝刘邦离开了温柔乡,同时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完成非常大逃亡。

D、在刘邦被围荥阳时,刘邦、郦食其妄图通过封六国后代为王,削弱项羽势力,张良晓以利害,成功制止。

E、在刘邦刚分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功臣日夜争功时,张良及时出妙招,先封刘邦仇人雍齿为什方侯,稳定朝臣。

F、张良、刘敬一起阻止了刘邦定都洛阳,定都关中。

张良指出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山、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富饶资源,北有放牧的草原,利用三面险阻固守,只用东面即可控制诸侯。太平时,用黄河、渭水转运天下粮食,西上供应京都;乱时,顺流而下,足以运送军队粮草。

望斧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刘邦   沛县   关中   项羽   食邑   论功行赏   封赏   封地   齐国   汉武帝   汉朝   匈奴   韩国   功臣   诸侯   功劳   财经   张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