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里没有河蚌的情况下,鳑鲏鱼群能够实现繁殖吗?

河蚌能“生出”小鳑鲏鱼,没错,这是真的,因为河蚌是鳑鲏鱼的天然产卵床,没有了河蚌,即使有成群的鳑鲏鱼也很难正常繁殖。不过,鳑鲏鱼与河蚌属于互惠互利(互利共生),在繁殖这件事上,它们属于各取所需,而且从某种程度上看,鳑鲏鱼还是“受害者”。

关于鳑鲏鱼

鳑鲏鱼是许多小伙伴儿时最常见的一种小杂鱼了,即使在如今,许多河流、池塘中也有大量的鳑鲏鱼,这让许多喜欢钓鱼的小伙伴对它非常的厌烦,因为闹窝的小鱼中,就属它最皮了。

鳑鲏鱼之所以成为最常见的小鱼,一方面是因为它们的适应能力比较强,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是典型的群居性鱼类,一旦出现就是成群的,最关键的是鳑鲏鱼在我们有着多达12种不同的种类,我们广泛的分布于我国大多数淡水水体中。

在我国,比较常见的鳑鲏鱼有三种:中华鳑鲏、高体鳑鲏、大鳍剌鳑鲏,这三种鳑鲏的外观差异也很大,比如高体鳑鲏体色以银灰色为主(繁殖期雄性会转变为紫红色,甚至是玫红色,目的是为了吸引异性),大鳍刺鳑鲏雄性体色为银蓝色,雌性为白色,到了繁殖期,雄性的体色会变为接近彩色,我们一些地区俗称的石光皮就是指大鳍刺鳑鲏。

所有的鳑鲏鱼体型都不大,只能算是小型的鱼类,它们的平均体长在3-7厘米之间,超过10厘米的比较少见,在原生环境中,它们更喜欢水流速较缓慢的河流、湖泊以及池沼等水体中,它们属于杂食性鱼类,主要以藻类、水中的有机碎屑以及桡足类、 轮虫、枝角类浮游动物为食。

鳑鲏鱼通常在白天活动,它们一般会出现在浅水区的中上层,到了晚上它们会在底层栖息。如今的鳑鲏鱼数量已经大不如前了,这除了有水污染的因素外,农药的广泛使用也对它们有一定的影响(农药会随着降雨等进入到河流、池塘)。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人为的捕捞,以前渔网和地笼捕鱼是非常常见的,这两种渔具的使用对鳑鲏鱼来说几乎是致命的。

互利共生的鳑鲏和河蚌

河蚌同样是我们儿时非常常见的一种水生动物,记得小时候夏天去河里洗澡,轻轻松松就能踩到水底淤泥中的河蚌,虽然河蚌的肉多,但是烹饪起来比较难,一不小心就做成橡皮筋了,咬也咬不动,所以,自从我妈做了一次失败后,小时候抓到河蚌基本上就便宜鸡鸭了,不过,值得一提的是鸡鸭吃了河蚌之后产蛋的蛋黄特别的黄。

而且小时候还幻想着河蚌里能开出珍珠来,后来才知道在两万多种贝类中,其实只有十几种能产生珍珠,这些蚌的的内壳上有特殊的上皮细胞,可以在受伤时分泌17种不同的有机物将受伤的地方或者导致受伤的东西包裹住,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珍珠,而河蚌是没有这种上皮细胞的。

虽然,河蚌的体内没有珍珠,但是却可能有着大量鳑鲏鱼的“小宝宝”。鳑鲏鱼的繁殖是比较有意思的,首先,它们的生长速度很快,从孵化仅需要4-5个月就能性成熟可以繁殖,每年的3-10月份,半年多的时间都是它们的繁殖期,不过从整体上看,繁殖的旺季集中在温度较高的夏季。

当性成熟后,雌鱼会在泄殖腔的位置出现一根细长的管子,小时候我曾经以为这根管子是被寄生虫给寄生了。

但其实,这是雌鱼的产卵管,因为鳑鲏鱼的体型较小,怀卵量也比较少,所以如何让较少的卵尽可能多的孵化,显然是关乎鳑鲏鱼生存的,因此,在漫长的演化中,它们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办法-将卵放到别人的体内,而这个“别人”就是河蚌。

河蚌有着坚硬的外壳保护,将卵放在它的体内简直是最完美的方法,但是像其他鱼那样产卵,卵是进入不了蚌壳内的,不小心还容易被夹住,所以这根长长的产卵管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雌鱼会在河蚌旁边趁着它张嘴进食时,把产卵管放到蚌体内的外套腔内,趁机产卵,这样即使被夹住,只需要等待它再次张开就可以了。

雌鱼选择的位置非常的巧妙,外套腔不参与消化和吸收,卵在里面可以高枕无忧,同时河蚌开合吞咽水吸收氧气时,先经过外套腔也给了卵足够的氧气发育,最关键的是非常的安全。

而鱼是体外受精的,所以当雌鱼产卵时,雄鱼也没有闲着,我们看到上图就是鳑鲏繁殖的过程,在一旁有多只雄性不断的将精细胞排在靠近河蚌的附近,当河蚌开合外壳时,形成的水流会将一部分精细胞带入外套腔,这样鳑鲏鱼的精卵细胞就在河蚌体内完成了受精。

当然,作为互利共生的关系,河蚌也没有闲着,河蚌的繁殖期与鳑鲏鱼高度的一致,当鳑鲏鱼围上来时,河蚌的受精卵其实也已经完成了初期的发育,变成了一种钩介幼虫,这些幼虫非常的小,不过它有一个适合固定自己的器官-钩齿。

当鳑鲏鱼来产卵时,河蚌也将这些幼虫吐了出来,这些幼虫会钩在鱼的鳃、鳞片和鱼鳍上,这样幼虫就可以寄生在鳑鲏鱼身上发育成蚌了。

总结

鳑鲏鱼和河蚌是互相利用对方来繁殖的,不同的是鳑鲏鱼的鱼卵不会影响到河蚌的生存,毕竟鳑鲏鱼的卵只是吸收了部分的氧气,生长发育需要的营养成分是用卵中汲取的,但是河蚌不同,它的幼虫寄生到鱼的身上是以鱼的营养物质为生的,对鳑鲏是有一定的影响的。

最后,河蚌并非鳑鲏鱼唯一的“产卵床”,因为它们照样可以利用河蚬产卵,而河蚬与河蚌都是淡水水体中常见的贝类,它们最大的区别就是河蚬体型较小且呈三角形,颜色主要以棕黄色和黄绿色为主。

河蚬

因此,如果池塘里没有河蚌,但有河蚬,鳑鲏鱼照样是能够繁殖的。




鳝鲏与河蚌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共生关系:鳑鲏的受精卵在河蚌体内孵化,而河蚌的受精卵则寄生在鳑鲏的鳃、鳍等处。

关于鳑鲏与河蚌的儿时记忆

小时候,河沟里的小鱼小虾很多,其中最常见的就是鳑鲏。这种鱼个不大,3公分左右就算比较大的了,样子有点象鳊鱼,算一个特小号的鳊鱼吧,但比鳊鱼漂亮,带点红色。

鳑鲏没有肉,就是一张皮,一般都不吃,捉到后都是拿来喂猫或鸭、鹅。顺便说一下,杀鳑鲏是不用刀的,用手挤出内脏即可。

记得有一年家乡的乡河发大水,我和小伙伴去钓鱼,结果那一次钓到鳑鲏窝,我用的双钩常常是刚扔出去,就有两条鱼上钩,不一会就钩了大半桶。

而河蚌则是一种极鲜美的河鲜,但需要用文火长时间地煨,那时乡下没有高压锅,吃一次得耐得住馋。但河蚌不是每个人都能享用,有的人一吃就肚子疼,不知何故。

吃河蚌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记得一年冬天,妈妈炖了一锅河蚌,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块就往嘴里送。

“唉哟!”突然,我的牙被磕得生疼。正要抱怨妈妈把河蚌没洗干净,低头却发现磕牙的“石头”闪烁着七彩的光芒,再一细看,竟然是一颗小珍珠!

那一天,我们一家一共吃出了11颗珍珠!这里要说一下,河蚌体内天然形成的珍珠是非常不规则的,除了七彩光芒外,它与一颗颗小石子或者小砂粒并没有多大的区别。现在一些商场的珠宝柜台,随便拿一个河蚌剖开,就是一颗光彩夺目、漂亮规整的珍珠,其实都是骗人的营销手段。

鳑鲏与河蚌奇特的共生关系

自然界存在很多奇怪的共生现象,比如杜鹃鸟,也就是布谷鸟,自己不想孵蛋,于是将卵产到别的鸟的巢中,别的鸟也是个“马大哈”,分辨不出哪些是自己的的蛋、哪些是其他鸟的蛋,就一起孵了。可恨的是,由于杜鹃的幼鸟比别的幼鸟个子大,杜鹃幼鸟往往将别的幼鸟踢出鸟巢,而其“养父母”竟然不知道,还一个劲地喂它,这可真是实实在在的鸠占鹊巢。

又到正题。鳑鲏又称四方皮、彩圆儿、镜鱼,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欧洲的淡水鱼,对水质要求较高,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补气健脾,清热解毒)。

它们雌雄异体,雄鱼呈胭脂色,雌鱼生殖期产生产卵管。有时我觉得鱼儿很可怜,两条彼此相爱的鱼儿,却不能有亲密的交配行为,只能是雌鱼将卵排出体外,雄鱼在周围排出“小蝌蚪”,从而形成体外受精。

而鳑鲏则更为可怜,因为长不大(据说有10公分的,不过我没见过),且寿命不长(4—5年),繁殖能力较弱,因为它们的繁衍必须借助外力,以提高繁殖成功率和幼鱼存活率。

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它们选中了河蚌。

每到4—6月的繁殖季节,两情相悦的鳑鲏夫妇就四处寻找河底的河蚌。找到后,雌鱼将产卵管插入河蚌的入水口,将卵产入河蚌的鳃腔内,然后,雄鱼在河蚌的入水口附近排出“小蝌蚪”,“小蝌蚪”进入鳃腔与卵子结合。此后,受精卵进入河蚌的鳃瓣,在那里孵化。3—4周后,已经孵化的鳑鲏幼鱼才离开河蚌,在水中自由生长。

而河蚌呢,它也并非无私帮助鳑鲏繁衍后代,而是将自己繁衍后代的责任,也交给了鳑鲏!

河蚌又称蚌壳、歪儿,是一种生活在湖泊、河流、小溪中的软体动物,外面有两个壳。

河蚌也是雌雄异体,和鱼儿一样,也不能有亲密行为,而必须依靠体外受精来繁衍后代。

它们的繁殖季节与鳑鲏相同。雄性河蚌将“小蝌蚪”排入水中,“小蝌蚪”进入雌性河蚌体内,与卵子相遇并结合,进而留在鳃腔内发育。幼体孵出后,形成河蚌特有的钩介幼虫。

当雌性鰟鮍将产卵管插入河蚌入水口时,钩介幼虫也趁机附着在鰟鮍身上,寄生在它的鳃、鳍等处。鰟鮍的皮肤受到刺激而异常增殖,将钩介幼虫包在其中,形成囊状的保护膜。

钩介幼虫通过这层膜的上皮吸取鱼的养分。经过2一5周的时间,钩介幼虫变成幼蚌,破囊而去,进入水体自由生活。

千百万年来,鰟鮍与河蚌就这样彼此成全、相生相伴,因而,有鰟鮍的地方就一定有河蚌,有河蚌的地方也一定有鰟鮍。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鳑鲏鱼在以前的农村,可谓到处都有,它承载了我们童年时期许多的回忆。由于这种鱼个体小,口感差等原因,因此它基本上无人问津,最多只能抓来喂鸡,喂鸭,是人们眼中典型的"鸡胁"。在水产养殖生产中,也被列为了野杂鱼之列。

不过现在,在农村却很少看见它们的身影了。而由于鳑鲏非常漂亮,且容易养活,因此它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观赏鱼的养殖品种之一。当然,它也由那些年人们眼中的"鸡胁",实现了华丽转身,成为了受人追捧的"香馍馍"。

说鳑鲏鱼的繁殖,的确非常的特别。虽然它们和其它淡水鱼类一样,是雌雄异体,通过产卵完成繁殖。但它们的繁殖,还需要与河蚌合作才能完成。性成熟的鳑鲏鱼,到了繁殖季节(4~6月),雌雄鱼会结伴寻找河蚌,找到开口的河蚌(正常的呼吸觅食状态)后,雌鱼就会将产卵管插入河蚌的水管中,将卵产到河蚌的鳃腔内。

随后雄鱼也会在河蚌的入水口附近射精。通过河蚌的呼吸,雄鱼的精液随之被吸入到鳃腔内,与雌鱼的卵完成受精,随后受精卵会转移到河蚌的鳃瓣慢慢发育。由于河蚌的呼吸作用,鳃瓣处的水处于流动状态,溶氧量较高,这大大提高了鳑鲏鱼受精卵的孵化率,经过三四周的时间后,鳑鲏幼鱼才会脱离河蚌,自行生活。

值得注意的是,在鳑鲏鱼产卵活动之时,河蚌也会把自己的受精卵,散落在它们身上。也就是说,河蚌卵也需要寄生在鳑鲏鱼身上发育。由此可见,鳑鲏鱼和河蚌是生物中的一种共生关系(鳑鲏鱼对河蚌的依赖性更高)。

没有了河蚌,鳑鲏鱼就不能自然繁殖,这是生物(鳑鲏鱼)进化与自然选择的结果。说白了,鳑鲏鱼已进化出了一些特征来适应这种繁殖。比如,我们看到的鳑鲏鱼掉出的长长的肠子(产卵管),而只有这种特殊的身体结构,才适合于将卵产入河蚌体内。又比如,只有在河蚌鳃瓣附近水流的作用,鳑鲏鱼卵的孵化,才能得到保证。而在自然状态下,很难有这样的条件,来保证其鱼卵的孵化等。当然了,鳑鲏鱼的这些特征,也限制了它只能依靠河蚌来自然繁殖。

不过,虽然鳑鲏鱼离开了河蚌不能自然繁殖。但依靠现在的技术,让鳑鲏鱼人工繁殖应该不是什么难题。只不过鳑鲏鱼现在有价无市,或者说市场的需求量极小。因此,大量人工养殖肯定不会有什么好的经济效益,那么自然就没有人去搞人工繁殖鳑鲏鱼了。

总之,再庞大的鳑鲏鱼群,在没有河蚌的情况下,也无法完成自然繁殖,这是由于它们的繁殖特性所决定的。但如果要搞鳑鲏鱼的人工繁殖,肯定不是什么难题。





河蚌和小鱼我们都用来喂鸭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河蚌   鱼生   水口   雌雄异体   雄鱼   幼鱼   鱼卵   受精卵   鱼群   幼虫   水体   雄性   鱼类   体外   体内   自然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