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为什么要在《红楼梦》中,描写一个藏污纳垢丑陋不堪的馒头庵?

馒头庵即水月庵,“水月庵”揭秘了作者为何要在《红楼梦》所写的藏污纳垢、丑陋不堪的“馒头庵”。馒头庵,得名于妙玉最喜欢诗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中的“土馒头”。范成大这句诗中的“土馒头”,其实说的是坟墓。把“水月庵”、“馒头庵”一并来解读,作者的寓意恐怕就是把“水月”葬入坟墓。

这其中,究竟有什么深意呢?

贾惜春做“秃歪剌”,馒头庵千红一窟

馒头庵第一次出现在书中,是在第七回“送宫花贾琏戏熙凤,宴宁府宝玉会秦钟”故事之中。周瑞家的受薛姨妈委托,捧着十二支宫花送给金陵十二钗。送到贾惜春这里时,只见四小姐正与小尼姑智能儿顽笑。贾惜春见了周瑞家的,便问她何事。周瑞家的说明来意,贾惜春就说:

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了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那里呢?

虽是这样说,惜春还是让丫鬟入画收了宫花。周瑞家的虽然送了宫花,却追着智能儿问道:“你是什么时候来的?你师父那秃歪剌往那里去了?”。智能儿答道:“我们一早就来了,我师父见了太太,就往于老爷府内去了,叫我在这里等他呢。”

周瑞家的把净虚老尼叫做“秃歪剌”,就说明馒头庵不是好人所居,藏污纳垢那就在所难免了。智能儿后来与秦可卿毫无血亲关系的兄弟行苟且之事,水月庵中上梁不正下梁歪,智能儿也是一个“秃歪剌”。但是,宁国府贾惜春却要“剃了头”,跟智能儿去做“秃歪剌”,那就是自投藏污纳垢之所。

贾惜春说的这番话,照应了第五回书的判词:“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四小姐的结局之一,就是去藏污纳垢的馒头庵做“秃歪剌”。也就是说,惜春的判词预示着她将出家为尼。但是,《虚花语》中却又是说的另外一层意思,贾惜春的结局逃不过一死:“则看那,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

没有问题,馒头庵就是妙玉所说的“土馒头”。水月庵就在铁槛寺旁,是宁荣二公所建,是贾家“便宜寄放”京中死人的。王熙凤明明住在馒头庵,书中却说她“弄权铁槛寺”,说白了,“铁门槛”、“土馒头”其实就是一个地方,是埋葬贾家的坟墓。贾惜春不是出家,而是死后也将“便宜寄放”在这里。“便宜寄放”,是暂时寄放死者棺椁,古时称作“暂厝”,日后再择吉地入土。

再说白一层,水月庵就是“千红一窟”。如此,就不止贾惜春将做“秃歪剌”,金陵女子都将难逃这样的结局。既如此,为何馒头庵就成了藏污纳垢之所呢?难道说,包括林黛玉、薛宝钗等金钗都是“污垢”吗?

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命丧水月庵

所谓馒头庵藏污纳垢,主要体现在这两件事上,而这两件事又是有关联的,可谓同因同果。这其中的“因”,就是秦可卿之死。

秦可卿之死,隐喻的是崇祯之死。史料记载,崇祯自缢后,经过了暂厝、草葬、改葬三个过程,十分符合《红楼梦》中“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的描述。崇祯曾经“暂厝”于田贵妃陵墓,还借用了田贵妃的棺椁(“昌平人启田贵妃墓以葬”)。所以,秦可卿托梦时就说了这样一句话:“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因而,馒头庵藏污纳垢,便与明末历史相关了。

秦可卿托梦不找别人,单找王熙凤,这是因为王熙凤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中,就隐藏了秦休。三人,是秦字头,木,是秦字底。《说文解字》中说:“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意思是说,禾就是“木”,春天木旺而生,秋天金旺克木,木死于秋天。所以,王熙凤的这句判词还暗藏了“春休”、“众休”。这么多“休”,都是因为“朱休”、“冷休(冷香丸、冷子兴)”。休,即“金王而死”,“三春去后诸芳尽”,金陵裙钗悉数殁于水月庵。

秦休,自不待言,就是秦可卿之死,大明灭亡。馒头庵净虚老尼托王熙凤之事,其实暗写的是“秦休”。书中说,长安有个姓张大财主有个女儿,名叫张金哥,张家与长安守备订了亲,张金哥原本是马守备儿子的未婚妻。但是,张金哥到善才庵进香时,被长安府府太爷的小舅子李衙内看上,一心要娶张金哥。

不知张家看上了李公子,还是惧怕李公子家的权势,便要悔婚,退还守备的聘礼。守备偏偏不肯答应张家悔婚,于是,两家官司就打起来官司。张财主急了,便派人“上京”找门路,要打赢这场官司,退还守备家彩礼。

王熙凤贪图钱财,瞒着王夫人接了这桩“生意”,写信给长安节度使云光,请他帮助张家打赢这场官司。云光欠着贾家人情,自然按照王熙凤的意思,判张家退还守备彩礼。张家悔婚,但张金哥却重情重义,自缢而亡。守备的儿子因张金哥自缢,便投河自尽。

云光这样判案,其实与贾雨村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但王熙凤如此弄权却逼死了两条人命,无论张家、李家,还是守备家都失去了张金哥。

云光,云中之光,其实出自《明实录·太祖高皇帝实录》,说朱元璋母亲在梦中遇到一个神仙,这个神仙送给她一粒白色药丸,这粒药丸“有光起,视之渐长”。神仙让她吃了这粒药丸,醒来之后,“口尚有余香”,第二天凌晨便生下了朱元璋。朱元璋出生之时“红光满室”,夜里惊动了邻居,以为朱家着火了。远远地看见朱家着火,那就是“红光满天”,是云中之光。

张金哥,其实是一语双关,既写了明朝,又暗喻了清朝。张,是南方朱雀七宿之一的张宿,象征了燕雀湖上的大明王朝。金,说的是朱元璋,朱家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字辈,又说的是后金,也就是清朝。“张金哥”,其实也是明清之交的意思。

长安府府太爷姓李,长安在陕西,暗喻的是陕西米脂李闯王。守备,则是吴三桂的暗喻。长安有个桂花夏家,专做桂花局,夏桂花的出场,就照应了铁槛寺中出现的“桂守备”。这个桂守备是不会善罢甘休的,后文将讲到这段故事中,守备所隐伏的后来之事。

铁槛寺是“秦休”之地,王熙凤实际上是“弄权馒头庵”。就在秃歪剌做坏事时,她的徒弟智能儿与秦钟行苟且之事。因而,“秦休”也意味着“秦鲸卿淫丧水月庵”。

铁槛寺在哪里,水月庵是何寓意

书中交代,铁槛寺是宁荣二公修造,这一笔便写的是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封藩历史。朱洪武封了九大藩王,修造藩王府。九大藩王中有八家是皇子亲王,一家是皇室宗亲,这家皇室宗亲的藩王就是桂林靖江王。

洪武五年,朱元璋敕造桂林靖江王城,选址在漓江岸上的铁牛寺——这就是所谓的“铁槛寺”。漓江的源头是灵渠,故而“西方灵河岸上”指的就是这座藩王府,也就是书中的荣国府。这家王府就是书中的“都京”之一,“林代玉抛父进都京”,就是林黛玉离开了故土,来到了靖江王城。所以,黛玉在荣禧堂就见到了第十二代桂林靖江王“荣穆王”。

秦可卿之死意味着大明灭亡,《红楼梦》故事进入南明时代,直至南明灭亡。金陵十二钗,其实就是对应馒头庵的,“金陵”并不是说的大明第一个都城,而是指的北京十二陵(即现在的十三陵)。“土馒头”,就是“陵”。

朱洪武敕造靖江王城,按照藩王规制,仿南京皇城以石头修筑,这里就是“都京”小金陵、小石头城。而且,在崇祯自缢后,这里还真出过两代皇帝(监国)。南明时期,朱家藩王纷纷称帝,大肆火并,岂不就是“藏污纳垢”?

馒头庵就是“水月庵”,“水月”二字出自《枉凝眉》“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说的是水中之月。第十四回书中,脂砚斋解读十二生肖,排在第一位的是“丑”,丑肖牛,这就暗示了秦可卿的灵柩将暂厝铁槛寺(铁牛寺)。原本子鼠是十二生肖之首,却在丑之后说:“清,属水,子也。”

不说“子,属水”而以“清”为子水,脂砚斋斗胆点明了“清”,“清”就是后文书中薛宝琴讲到的“水国”,也就是鼠国。接下来又颠倒顺序:“柳拆卯字。彪拆虎字,寅字寓焉。”先说兔,再说虎,其实这就是“虎兔相逢大梦归”。颠倒兔虎,是要把‘清’、“明”紧紧挨在一起,就是贾探春判词中的“清明涕送江边望”,清取代了明。兔,是“月”的象征。

这段解读十二生肖的批语,本身就隐藏了“水月庵”,因为“水”,月亮就被水淹了。明清之交,“金陵裙钗”全部进入土馒头,馒头庵即“千红一窟”。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秦鲸卿淫丧水月庵,其中的淫字,说的就是“水”,本义是“久雨必淫”,“淫雨霏霏”之“淫”。月浸于水,就是《红楼梦》中的“淫”。“水月庵”是象征大明的“月”,被水国所淫的寓意。假如误读“淫”字,馒头庵也就是“藏污纳垢”了。

周瑞家的骂智能儿师父是“秃歪剌”,分明就是“剃偏头”的意思。馒头庵两件藏污纳垢的事,都是因为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引发,故事的背景也就不言而喻了。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馒头庵确实是一个下流、淫秽、肮脏的地方。

你说妓院淫秽,好歹妓女也是靠本事吃饭,一个愿意卖一个愿意买,最低程度不会为了钱财害你的性命。

你说官府肮脏,拿着钱就胡乱判案,但最低程度不是涉及男盗女娼的事情。

然而,馒头庵本来是修行的尼姑庵,正常来说应该比普通的僧人寺庙还要严谨。

今天很多尼姑庵几乎是封闭的,尤其不允许男性进去。

而馒头庵却罪行累累,污秽不堪。

首先,馒头庵当家净虚害死人命。

王熙凤为了3000两银子,动用关系强迫长安守备家退婚。

结果,张家小姐金哥不堪羞辱,上吊身亡;守备的公子听说金哥自杀,也投河自尽。

王熙凤为了区区3000两银子,害死了两个年轻人的性命。

但大家注意,本来王熙凤是不愿意管这件事的。因为王家财力雄厚,也不在乎3000两银子,王熙凤确实可以一次性拿出3万两银子。

在王熙凤拒绝以后,作为中间人的老尼姑净虚非常老辣,出言讥讽,促使王熙凤同意害人。

书中这么写:凤姐听了笑道:“这事倒不大。只是太太再不 管这些事。”老尼道:“太太不管,奶奶可以主张了。”凤姐笑道:“我也不等银 子使,也不做这样的事。”

静虚听了,半晌叹道:“虽这么说,只是张家已经知道求了府里。如今不管,张家不说没工夫、不希图他的谢礼,倒像府里连 这点子手段也没有似的。”   凤姐听了这话,便发了兴头,说道:“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阴司 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两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 口气。”

看看,虽然王熙凤是办事人,但负责牵线的老尼姑净虚才是真正毒辣的家伙。

如果不是她想方设法推动,王熙凤就不会同意这种事。

实际上,这两条人命至少有一大半是老尼姑净虚害死的。

当然,老尼姑净虚此举不可能只是为了帮忙,张家一定给了她巨额金钱作为回报。

一个出家人本应该安心修行,粗茶淡饭即可,老尼姑净虚却为了金钱不惜害人性命,算得上大奸大恶,同强盗差不多。

其次,馒头庵尼姑智能和秦钟的奸情。

书中这么写:(原文第十五回)谁想秦钟趁黑无人,来寻智能。刚至后面房中,只见智能独在房中洗茶碗,秦钟跑来便搂着。智能儿急的跺脚说:“这算什么!再这么我就叫唤。”秦钟求道:“好人,我已急死了。你今儿再不依,我就死在这里。”智能道:“你想怎样?除非我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才依你。”秦钟道:“这也容易,只是远水救不得近渴。”说着,一口吹了灯…

大家主要,秦钟和智能之前就眉来眼去,长期调情。

这种事情,如此精明的老尼姑净虚能不知道?

她是故意放纵智能,不愿意得罪贾府(秦钟是宁国府大儿媳的弟弟)。

同时,大家注意,智能和秦钟通奸,竟然是在馒头庵的寺庙里面,几乎是堂而皇之了。

这种事怕是也不是第一次,不然秦钟这种小鬼头,能够有这么大的胆量?

况且,秦钟好歹也是名门之后,他和智能儿有了男女之事以后,难道能够娶她?

智能儿是个小尼姑,秦钟又是个少年,秦家绝对不会同意。

说通俗点,秦钟此举完全是玩女人而已。智能儿其实是被秦钟玩了而已,后来都没有回到馒头庵,生死不明,很有可能自杀了。

因为一个失身的尼姑,就算尼姑庵也是容纳不下的,天下之大没有她的立足点。

这就等于,又害了一条人命,而且还是在老尼姑净虚半纵容下。

可见,馒头庵污秽不堪。

这么一个肮脏淫秽的地方,竟然被王夫人等人视为佛教圣地,多年来双方走动很多,连周瑞家的同老尼姑净虚都是老友。可见,贾府的荒唐和是非不分。

俗话说物以类聚,同馒头庵如此亲密,也就预示着贾府的荒淫和无道,距离灭亡不远了。




北方俚语里有将女性胸部喻为“馒头”的说辞,故“馒头庵”一名本就暗含“污陋不堪”之意。

馒头庵出现在书中第15回“王熙凤弄权铁槛寺、秦鲸卿得趣馒头庵”里,然而,就在这馒头庵中却发生了两件龌蹉事。

首先,我们看这个馒头庵是怎么来的?

是回中,贾府上下在将秦可卿的棺材送到铁槛寺以后,还要“等做过三日安灵道场方去”,因此王熙凤,以及和其在一起的贾宝玉秦鲸卿二人必然要在此住过两夜才能离去。王熙凤是有事在身,而宝鲸二人则是想在外边“找点乐子”。

那,住在哪里呢?住在铁槛寺吗?

原来这铁槛寺的由来也很有讲究:

【第15回】(铁槛寺)是宁荣二公当日修造,现今还是香火地亩布施,以备京中老了人口,在此便宜寄放。其中阴阳两宅俱已预备妥当,好为送灵人口寄居……有那家业艰难安分的,便住在这里了;有那尚排场有钱势的,只说这里不方便,一定另外或村庄或尼庵寻个下处……

从以上的描述,我们可以得出三点:一是铁槛寺是宁荣二公所建,年代久远,是专门用来寄放“老人”的——这就为以后贾府老人离世埋下伏笔,比如贾敬死后也是被送到这里;

二是铁槛寺确实是可以住人的,只不过“那尚排场有钱势的,便不住这里了”。这里实际就是在说凤姐,因为凤姐就没有住在这里;

三是间接交待了馒头庵并非贾家的产业。既然不是贾家的产业,它就必然要自谋生路,比如通过巴结贾府或其他的什么方法生存下去,至于采用什么样的手段,就有得想了——比较意外的是,《红楼梦》通行本后四十回竟然又将馒头庵变成了贾府的产业,这就有点让人无法接受了。贾府已经有了铁槛寺,再把馒头庵拿过来,似乎没这个必要。

于是,接下来,王熙凤等三人入住馒头庵就成为一种必然。

关于馒头庵名称的由来,书中特地交待“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寺,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

馒头庵里的小尼姑智能儿“自幼在荣府走动,无人不识,因常与宝玉秦钟玩笑。他如今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那秦钟也极爱他妍媚。”

于是,趁着在馒头庵的机会,秦钟智能二人“云雨”了一番

——但要注意,这里并不能说智能“下流”,她也确实是对秦钟有感情的。智能很单纯,她之所以同意与秦钟交往,无非是看中他是一个公子哥,希望她可以带自己“出了这个牢坑,离了这些人”。由此可见,智能好像对师傅净虚,还有馒头庵有很大的意见。

那么,智能为什么会对馒头庵很有看法呢?

如果你知道类似智能这样的小尼姑是怎么进入馒头庵的,你就清楚了。

书中第77回“俏丫鬟抱屈夭风流、美优伶斩情归水月”中,馒头庵的智通(岁月过去太久,这是新的掌门人了,和智能一样是“智”字辈)听说荣国府王夫人准备赶出几个丫鬟去,“便巴不得又拐两个女孩子去作活使唤”。

这里用了一个“又”字,特别强调馒头庵的小尼姑们并不是自愿出家,而有可能是主持们“拐”进去的。至于她们拐这些女孩子出家做什么,大家就可想而知了。显然,这里边必然包括一些苟且之事。

如此想来,智能的前途命运堪优,也是她愿意委身于秦钟的原因所在。

但曹雪芹写秦智二人“云雨”之事,可不止这一点儿女情肠,或还有如下两重深意:

其一,暗示秦可卿秦钟姐弟间的奸情。

书中第7回“贾宝玉奇缘识金锁、薛宝钗巧合认通灵”中,宁府原本打算安排焦大送秦钟回府(当天他在宁府看望姐姐秦可卿),不料,焦大喝醉了不想去,还大大咧咧的骂道:

……每日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焦大这是骂什么呢?

据研究,“爬灰”一句指的是贾珍和儿媳秦可卿有染;而“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一句,对应的则是秦可卿秦钟姐弟“有染”的情况。而且是回中,秦可卿还亲口讲秦钟在她床上睡过:

(第五回)有一个嬷嬷说道:“那里有个叔叔往侄儿的房里睡觉的礼?”秦氏笑道:“嗳哟哟!不怕他恼。他能多大了,就忌讳这个!上月你没看见我那兄弟来了……”

将焦大的话与秦可卿的话相结合,我们便不难得出结论。

比较有讽刺意味地是,贾宝玉在秦可卿床上睡的时候梦中到了太虚幻境,并且在梦中与秦可卿“云雨”。那你说,秦钟在姐姐床上睡的时候又梦到了什么?

关于秦可卿“乱搞”,还有一个细节是宝玉透过对话透露出来的:

(第十五回)宝玉笑道:“你别弄鬼,那一日在老太太屋里,一个人也没有,你搂着他(智能)作什么?”

要知道,秦钟是宁国府少奶奶秦可卿的弟弟,他跟荣国府这边的关系还是有点远的。他竟然能在荣国府老太太的屋里如此放肆,你想想他在宁国府会做下什么勾当吧?

再有一点,姐姐秦可卿死后,秦钟并没有表现的特别痛苦,这也是违背人之长情的,可能就在于他不够尊重自己的姐姐。

说到这里,可能有朋友要问了,秦氏姐弟俩如此做为,是不是乱沦了?

这倒没有,二人并非亲生姐弟关系,秦可卿是其父秦业在养生堂抱养的孤儿。

其二,为秦钟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

上边已经提到,智通是要摆脱馒头庵的束缚才委身秦钟的,其目的性很强。因此,此次云雨之后,智通不甘心被“白睡”,必然出来找秦钟负责。

可巧,她找的时候被秦业撞见。秦业发现儿子不学好,和一个尼姑纠缠在一起,大为光火,“将秦钟打了一顿”。然而,秦业本就身体不好,有病在身,这一次竟被儿子“气的老病发作,三五日光景呜呼死了”。

秦钟“本自怯弱,又受了笞杖”,不久,竟也病死了。

至此,秦钟在馒头庵的这次出轨直接害死了他父子二人。

据脂砚斋批注,曹雪芹为了给秦可卿一个体面的死法,似乎特意减少了一个叫“秦可卿淫丧天香楼”的章回,这个章回里说秦可卿是被逼上吊而死。然而,脂砚斋这个人却建议曹雪芹给秦可卿留点体面,所以曹雪芹便将秦可卿之死改成了病死,但曹雪芹又不甘心,改来改去的没改干净,留下了很多味道。

或许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少了许多细节,很多读者在读到馒头庵一节之后的章回时,便会有一种“突兀”之感:怎么曹雪芹一定要秦钟死呢?又为什么一定要秦业死呢?是不是太过巧合了?

这恐怕是很多读者一下子都无法接受的一点吧?

说完了秦钟,我们再来看另一个主角王熙凤。

馒头庵里的静虚老尼,为了帮着张金哥的父母拆散张金哥与守备儿子的婚姻而改嫁李衙内,求到王熙凤身上。王熙凤本来不愿意管,却被静虚激了一句:

虽如此说,张家已知我来求府里,如今不管这事,张家不知道没功夫管这事,不希罕他的谢礼,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

静虚的话透露了贾府和馒头庵非常亲密的关系。静虚能求到王熙凤头上,没有足够的交情是不可能达成的。

凤姐受不了:“……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两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

后来,凤姐果然收到了这三千两银子,将婚给退掉了。只可惜张金哥和守备的公子想不开,双双自尽了。

——事后,有人说王熙凤为了3000两银子害死了这两个年轻人。然而,事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王熙凤也就是想着拿钱办事而已,是张金哥的父母找到静虚又找到她来办这个事,是他们贪念李衙内的荣光才逼死女儿的,跟王熙凤有什么关系呢?

王熙凤在馒头庵办理这个事,实际上就是为了后文做铺垫,表现了王熙凤处事,以及为荣国府谋财的能力,方便读者更好的理解这个人。

还有一点值得说一说,就是这里王熙凤一办事就要3000两银子!

3000两是个什么概念?

刘姥姥一年的花费才20两,这大约相当于她一家四口150年的花费了;像秦业这种下品官员死时,一生的积畜也才不过几千两……如此算来,这3000两约相当于现在的一两百万人民币。

是以,当笔者重温这个细节时竟吓了一大跳:怎么要那么多钱?显然,办这个退婚根本要不了那么多,也就是管家来旺跑了次腿而已,这钱大部分是被贾府落下了——这些钱也仅够荣国府上下560口人一年的花费而已。如此一说,大家就可以看出王熙凤有多势力了吧?

3000两是一笔大钱,对于张金哥的父亲张财主而言,也是一笔大钱——他再怎么有钱,也比不过贾府!因此,张财主退婚是付出了的巨大成本的。这就好理解为什么面对女儿金哥的请求,他坚决不允了。只是他没想到,如此一来,女儿张金哥被逼到了自杀的道路上。

除了帮助大家理解张金哥的死因外,这3000两银子,更像是曹雪芹投到读者心里的一个“水雷”——闷声炸起,等到读者在心里上接受这个数值时,你再往后看,读到什么两三百两银子时,就会觉得没什么了,甚至于都没搞明白贾府是如何衰落的,而完全融入到故事中了。

是的,曹雪芹经常这样操作,在看似平常的叙述中“夹私货”来骗过读者,等到你读完以后,又仿佛觉得哪里不对?哪里不对呢?得,还是再看几遍吧?再看的时候,又发现了新的问题,没办法,只能继续下去……

如此往复,红楼梦就成了一部名著了……

你看,单纯一个馒头庵,我们就能解读出如此多的东西,你说曹雪芹的文字功底该是多么了得……

(参考:《红楼梦》)

(网图、侵删)




馒头庵的确是藏污纳垢、丑陋不堪,但是,若要知道《红楼梦》中为什么会描写这样一处地方,就必须明白关于馒头庵的故事,只属于“假语村言”,重要的是,怎样通过这个表面故事,去看到其背后隐藏着的真实历史。


而所隐藏的这段历史,在作者心目当中,就是一个藏污纳垢、丑陋不堪、令作者难以接受忍受的的一个时期。对作者来说,那是一个至黑至暗的历史节点。

同时,这个被隐藏的真象也将题主在提问中用“曹雪芹为什么要在《红楼梦》中……?”的提问方式给彻底否定。即寅孙“曹雪芹”作者说是荒谬的,所谓的包衣“曹雪芹”“自叙传”和包衣“曹寅家事说”绝对不会用这种态度,来隐写这段历史。

馒头庵的前世今生

关于“馒头庵”的描写主要在第十五回,“王凤姐弄权铁槛寺,秦鯨卿得趣馒头庵”。回目中的“铁槛寺”、“馒头庵”是化用南宋诗人范成大《重九日行营寿藏之地》中的颔联:“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书中曾借妙玉之口,将“铁门限”说成“铁门槛”。


(范成大)

相传,隋代高僧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在云门寺练书三十年,书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诸寺。因求书者众多,住处门槛几被踢破,遂包以铁皮,人称“铁门槛”。后来以其比喻门庭高贵,长盛不衰。

隋唐时期的诗僧王梵志,有这样两首禅诗:

《世无百年人》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作门限,鬼见拍手笑。

《城外土馒头》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王梵志)

范成大那两句诗即是由此转化而来,意思是,即使人真的拥有千年铁门槛那样显赫长久的家世,最终也不过落得一个土馒头似的坟丘。

简单通俗地说,“铁门槛“和“土馒头”所表达的就是盛与衰、存与亡,而将这种关系转化融入到回目之中,第十五回所描写的馒头庵内所发生的那些腌臜的故事,真的会是作者想要表达的吗?

答案应该是否定的。馒头庵里那些肮脏的故事,只会是一种别有深意的“假语村言”,而馒头庵所能代表的,也只应是坟丘与死亡。

而坟丘与死亡,究竟所指为何,那就需要在前后文中去寻找答案了。

前文有秦可卿之死

关于馒头庵的故事,是因在铁槛寺寄存秦可卿的灵柩而起,实际上第十三、十四、十五这三回都是以秦可卿之死为主线,那就应该在秦可卿的身上去寻求解答。


咱们来看看秦可卿的判词和“红楼梦曲:

后面又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好事终]:画梁春尽落香尘。

擅风情,秉月貌,便是败家的根本。

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宿孽总因情。

判词是仿照古代谶纬隐语的形式写出来的,其中一些字词或是用谐音,或是用象征,不可按表面文字和正常逻辑去理解。在拙文《倒叙解读“金陵十二钗”判词之一:秦可卿》中曾作详细探讨,限于篇幅,这里只好简单地作一点介绍。

其中,“箕裘颓堕皆从敬”的“敬”指贾敬,谐音“嘉靖”,意为明朝进入末世是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开始的;

“造衅开端实在宁”的“宁”有两种含义,一是“宁”谐音“靖”,二是隐指发源于“宁古塔”的满清,即“末世”始于嘉靖,“造衅”则为满清;

“漫言不肖皆荣出”之“荣”,是草木旺盛之意,隐指名字中带“木”字旁的天启帝朱由校和崇祯帝朱由检,意为此二帝直接导致了大明的灭亡;

“画梁春尽落香尘”与判词前的那幅画意思是相同的,“画梁”指皇宫,“高楼大厦”既指皇宫,也指大明王朝,“春尽”隐指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美女自缢”和“落香尘”则喑隐随着崇祯皇帝的自缢,大明王朝也宣告灭亡。

由此可知,在铁槛寺为秦可卿停灵,而引出的馒头庵,就是在隐喻大明王朝的灭亡。所谓静虚老尼用三千两银子买通王熙凤干涉的那桩婚姻,造成了张金哥和李公子的死亡,不正是用“张李”来隐指张献忠和李自成吗?

后文是贾元春省亲

与馒头庵的故事紧紧连接的是第十六、十七、十八这三回,皆以元春省亲为主线。


那么,元春归省隐寓着什么呢?咱们再来看她的判词:

只见画着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橼。也有一首歌词云: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二十年来辨是非”,隐指大明王朝灭亡后,南明政权又坚持了二十来年。即从1644年五月,至1664年八月李来亨在茅麓山自焚;

“榴花开处照宫闱”,指南明政权是从1644年五月三日朱由崧在南京宣布监国,五月十五日称帝建立弘光政权开始的;

“三春争及初春景”,“三春”喻指南明共经历了弘光、隆武、永历三帝;“争及”既可以理解为争取光复,也可以理解为继续继承;“初春”意为大一统的朱明王朝;

“虎兕相逢大梦内”,“虎兕”与画上的“弓”一样,隐喻着战争,“香橼”之“橼“谐音“完”,与“大梦归”一样,皆暗喻着朱明王朝在战争中最后灭亡。

从以上探讨中,可以看出,“馒头庵”处于秦可卿死后,与贾元春归省之间,所隐喻的正是大明王朝刚刚灭亡的那个至暗至惨的历史节点。这也是书中为什么会将馒头庵写得污秽不堪、罪行累累的真实用意。

但还不止于这些,因为:

馒头庵原为水月庵

书中写道:

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

这当然只是一种为了隐藏“真事”而运用的笔法。1636年,皇太极将后金改为满清,是为“清”为水,而朱明为“火”德,乃以水克火之意。所以,“水月庵”之“水”隐喻满清,“月”隐明朝,即满清取代明朝而占领天下。书中将馒头庵描写得藏污纳垢、丑陋不堪,也表达了作者站在明朝的立场上对满清的痛恨。


因为水月庵象征着满清取代明朝,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时,正与水月庵小尼姑智能玩耍的惜春才这样说:

“我这里正和智能儿说,我明儿也剃了头,同他作姑子去呢。可巧又送花儿来;若剃了头,可把这花儿戴在哪里呢?”

这段话隐藏的是,断了一臂的长平公主陷于满清之手后,又得知太子朱慈烺被多尔衮杀害,悲痛之余向顺治上书请求出家,而未获应允。被嫁与周世显后,还是于1646年忧郁而死。

也因为水月庵象征着满清取代朱明,秦钟因水月庵的小尼姑智能而夭亡;秦钟又是秦可卿的弟弟,秦可卿映射着嘉靖二十一年进入末世,至崇祯十七年大明王朝灭亡;那么,秦钟所映射的就是南明,“秦”象征着正统的中原王朝,“钟”谐音“终”,“秦终”隐喻的是随着南明的结束,正统合法的中原王朝在满清的铁蹄下彻底消亡。




谢谢邀请!


首先说这个馒头庵应该就是水月庵。

通行本第十五回有:“原来这馒头庵就是水月庵,因他庙里做的馒头好,就起了这个浑号,离铁槛寺不远。”还有小尼姑智能儿找惜春玩,小说中写,这个小尼姑是水月庵的,我们知道第十五回有“秦鲸卿得趣馒头庵”就是写秦钟和小尼姑智能儿的故事。虽然有些章节对话貌似把这两个名称当作两个地方,我们只能理解成作者和续者的疏漏。

再说馒头庵也就是水月庵怎么就藏污纳垢,丑陋不堪了?


首先,“王熙凤弄权铁槛寺”这一章节中,王熙凤真正使手段的地方就是这馒头庵。在这里王熙凤开始利用贾家的权力为自己敛财。

王熙凤下榻馒头庵,净虚三言两语就扯出来一桩坏事,教唆王熙凤包揽诉讼! 说什么“倒像府里连这点子手段也没有的一般。”这老尼姑六根不净,哪里是出家了。

王熙凤本来就野心勃勃,最终被净虚这句话说动,插手张家官司,得了三千两好处费,净虚从中获利多少不得而知。可怜张金哥和守备之子却双双殉情。

在这个事件中,折射出在当时社会强权的横行,官场的污浊,人心的狠毒。


紧接着王熙凤弄权,在这个馒头庵发生了秦钟和小尼姑智能儿偷情的事情,秦钟因此而亡。

秦钟求欢,智能儿对秦钟说:“你想怎样?除非等我出了这牢坑,离了这些人,才依你。”

一方面看出这个地方在小尼姑眼中竟然是牢坑,可以看出这绝非一个修行的地方。

另外秦钟和智能儿的求欢最终死在这件事情上,读着多少有点青春的伤感。


另外,馒头庵还是贾芹等贵族子弟厮混的地方。

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后,将小戏子全部逐出,其中芳官和藕官蕊官非要出家。结果被两个拐子智通、圆心拐骗了去!其中智通就是馒头庵的。

后来王熙凤让贾芹管理馒头庵,这小伙子玩出许多风流事来,后来被人举报给了贾政。这是一个尼姑庵,竟然变成了风月场。

“纵有千年铁门限,终须一个土馒头。”作者设置了馒头庵这样一个典型环境,让各色人等在其中活动,通过这个尼姑庵反映出形形色色的问题——权力的膨胀,人性的丑陋,青春的萌动以及情欲的放纵……这里发生的故事是贾府的缩影。

我是好风,欢迎关注好风读诗书也,我们一起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1

标签:红楼梦   藏污纳垢   崇祯   水月   馒头   大明   金陵   判词   明朝   王朝   铁门   满清   尼姑   银子   丑陋   智能   财经   曹雪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