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领人民赢得二战的丘吉尔、戴高乐,为何在战后都被人民抛弃?

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一定会想到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和戴高乐等同盟国领导人,极大地影响了战争的走向和进程。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密切配合和通力合作,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为首的轴心国未必会战败。

问题来了,作为当之无愧的二战功臣和国家英雄,英国的丘吉尔和法国的戴高乐为何在战争胜利后会被本国人民抛弃?本着尊重历史和实事求是的态度,文史不假为您详细解答这个问题。

1874年11月30日,温斯顿·伦纳德·斯宾塞·丘吉尔出生于英格兰牛津郡伍德斯托克贵族家庭,父亲伦道夫·丘吉尔是马尔巴罗家族第七代公爵的直系后裔。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不彻底,英国除了保留王室以外,还拥有一些血统高贵的贵族阶层。

凭借着优越的家庭条件,丘吉尔自幼便开始接受系统的文化教育,但似乎不是学习的料,除了对历史和美术着迷外,基本上排斥所有的学科。同时,他骨子里的优越感使之成为了种族主义者,非常鄙视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亚非拉国家。

1893年,丘吉尔历经三次努力和家族作用才勉强考入了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这是英国培养军事人才的重点院校,与美国西点军校、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和法国圣西尔军校并称为“世界四大军校”。许多名人都毕业于此,比如蒙哥马利、罗伯茨、威廉王子和哈里王子等。

从军校毕业后,丘吉尔被分配到第四骠骑兵团担任基层中尉,又在父亲的安排下进入情报部门工作。1900年10月,年仅26岁的他顺利当选议员成功进入政坛,由于坚持推行自由贸易原则而名声大噪。

自由党上台执政后,丘吉尔被任命为殖民地事务部次官而第一次进入内阁,之后又改任了商务大臣和内政大臣。1911年10月,他与麦肯纳交换职务后出任海军大臣,开始极力推行扩军备战的政策。

当时,欧洲列强在扩张过程中已经变得矛盾重重,英国倾向于支持法国、俄国共同对抗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担任海军大臣的丘吉尔以土耳其亲德为由强行征用对方即将完工的两艘战舰,彻底将其逼入了敌对的阵营。

1914年6月12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前往萨拉热窝去故意挑衅,终于遭到枪击后身亡。一个月后,除了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以外,德国、俄国、英国和法国也相继卷入战火,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此爆发。

1915年,英军试图在加里波利半岛登陆却遭到了土耳其的顽强抵抗,最终造成了协约国阵营陷入被动。受此影响,丘吉尔被迫辞职下台,以陆军中校的身份被派到了法国前线作战。

1918年11月,以英国、法国、俄国和美国为首的协约国勉强击败了以德国、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为首的同盟国。经过长达6个月的艰苦谈判,参战各国最终在巴黎签署了《凡尔赛合约》,标志着战争终于落下了帷幕。

虽然是一战的战胜国,但英国自身的国力也损耗殆尽,再也不复“日不落帝国”的雄风,只能眼睁睁看着昔日小弟美国反超自己。就在所有人都专注于战后重建时,作为陆军大臣的丘吉尔却继续鼓吹战争,甚至主张干预俄国的内战并且消灭布尔什维克政权。

1921年,丘吉尔在巨大的争议声中被迫辞去陆军大臣,转任了殖民地事务部大臣。在他的推动下,英国开始与爱尔兰进行谈判,最终同意其成为自治领。

由于一战后连年的经济停滞不前,英国中下层选民开始纷纷抛弃自由党转而支持工党。果然,自由党在1922年的大选中惨败,丘吉尔也在自己的选区落选议员。

为了重新当选议员,丘吉尔迅速做出改变,积极向同属右翼阵营的保守党靠拢。1924年,保守党在大选中获胜后上台组阁,他被首相斯坦利·鲍德温任命为财政大臣,在薪资待遇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与之前的工党政府背道而驰。

到了1929年5月,丘吉尔虽然在大选中再度当选议员,但所在的保守党却丧失了议会的多数席位。在拉姆齐·麦克唐纳领导的工党重新组阁后,他几乎沦为了议会的“摆设”和“点缀”,只能不疼不痒地抨击几声而已。

1935年6月,保守党终于击败工党再次上台执政,丘吉尔被委任为国防委员会下属的空防委员会主席。当时,担任财政大臣的张伯伦一再鼓吹困难时期已经过去,而新的希望正在开始,得到了首相斯坦利·鲍德温的支持。

虽然同属执政党的阵营,但丘吉尔却不认同张伯伦的观点,而且还痛批对方不重视国防开支。于是,他成为了内阁中的异类,被很多人都指责为“战争狂人”。

1936年3月,希特勒将军队开进了莱茵兰非军事区,公然违反《凡尔赛条约》。对此,英法两国竟然只是象征性地抗议几声而已,只有丘吉尔强烈反对这种绥靖政策。可惜,非但没人搭理他,反而认为是在“刷存在感”。

1937年5月,随着首相鲍德温引退,张伯伦当选为保守党领袖和内阁首相。从此以后,丘吉尔彻底坐上了冷板凳,甚至还成为了新首相的眼中钉。

1938年9月底,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理达拉第为了实现“祸水东引”,竟然秘密同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签订条约将苏台德地区割让,史称为“慕尼黑阴谋”。以此为标志,绥靖主义达到了空前的严重,战争的阴云笼罩在了欧洲上空。

1939年9月1日,以希特勒闪击波兰为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了。至此,英国首相张伯伦才如梦方醒,紧急征召丘吉尔进入到战时内阁担任海军大臣。

1940年5月,张伯伦在重重压力下向国王乔治六世提出辞呈,同时建议由丘吉尔组建战时内阁去应对这场战争。很快,他以首相的身份出席下议院会议,发表了那段著名的讲话: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用一个词就是“胜利”,无论多么恐怖,无论多么艰难,也要不惜代价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无法生存!

就职以后,丘吉尔以标志性的V手势和雪茄烟成为英国的信心和力量所在,而且从来未曾动摇过。1945年5月8日,在希特勒畏罪自杀后,威廉·凯特尔代表德国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二战中欧洲战势的结束。

德国投降后,英国的战时内阁也随即解散,即将迎来一次全国大选。当时,丘吉尔的声望简直如日中天,俨然就是国家的英雄,顺利当选似乎完全没有悬念。对此,《泰晤士报》还进行过这样的评论:

丘吉尔不仅是英国精神的化身,而且还是最坚强的领袖。我们有理由相信,除了英国人以外,就连整个自由世界都对他无比的信任。

对于这次大选,丘吉尔本人也表现得信心满满,甚至没有进行过太多的宣传和演讲,直接就前往德国的波茨坦去参加同盟国首脑会晤。在会议期间,他抽空回国参加了投票,甚至连随身物品都没有带走,准备顺利当选后回来继续使用。

不过,随着大选结果的公布,所有人都大跌眼镜!因为,丘吉尔领导的保守党竟然以197票对393票的巨大劣势输了,艾德礼领导的工党成为了议会多数党并且获得组阁权。

当选首相以后,艾德礼前往波茨坦去参加余下的会议议程,丘吉尔已经没有资格继续参会了。1945年7月26日,以美、英、中三国宣言的形式发表了《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立即无条件投降。

英国虽然取得了二战的胜利,但自身的损耗也极为惨重。面对这种境况,上层的垄断资产阶级和下层的平民百姓都渴望改变,渴望重建,自然选择了由艾德礼领导的工党组建新内阁。

得知自己落败后,丘吉尔显得非常失望,但却非常绅士地祝贺艾德礼当选新首相。不过,他还是酸溜溜地引用了古罗马作家普鲁塔克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对本民族伟大人物的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成熟的标志。

搬出唐宁街10号以后,丘吉尔回到家乡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但很快就又开始活跃于政坛。在1946年3月,他还在杜鲁门的邀请下访问美国,更在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而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1951年,丘吉尔领导保守党卷土重来,最终以321票对295票的优势赢得大选,重新出任了英国首相。到了1955年4月,已经81岁的他才卸任了首相之职,最后一次发表了自己的公开演讲:

公平竞争、关爱众生、尊重自由和捍卫正义,终将带领苦难的我们挣脱丑恶。在这个过程中,绝对不要退缩!绝对不要沮丧!绝对不要失望!

退休以后,丘吉尔大部分时间都在海德公园门的家中或者法国的里维埃拉度过,再也没有过问政治事务。1965年1月24日,他因为中风后遗症而病逝,女王伊丽莎白不仅打破惯例亲自参加葬礼,而且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这个国家和英联邦的姐妹国家,将永远纪念他的领导,纪念他的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

说完了丘吉尔,再来聊一聊戴高乐。二人同样属于二战功臣,又同样在战争胜利后遭到了本国选民的的抛弃。

1890年11月22日,夏尔·安德烈·约瑟夫·马里·戴高乐出生于法国北部,父亲是退役军人,从小教育儿子要从军报国;母亲出生于中产家庭,接受过系统的文化教育。在这样的家庭成长,他从小就是“别人家孩子”,各项功课门门全优。

1909年,戴高乐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法国圣西尔军校,前文已经提到过,这是“世界四大军校”之一,历来就是将军的摇篮。期间,他偏重于军事理论的学习,对于射击、击剑和骑术等学科并不上心,以至于总成绩勉强达到了及格线。

从军校毕业后,戴高乐被分配到了驻阿拉斯的步兵第33步兵团担任基层军官,结识了亦敌亦友的贝当。二人虽然惺惺相惜,但在军事问题上却分歧明显,常常都会吵得不可开交。

一战爆发后,戴高乐积极参战并且表现英勇,甚至还被刺穿大腿因伤被俘。在战俘营中,他要么组织越狱,要么聚众示威,甚至还用德语高声辱骂监狱长,最终被转移到因戈尔施塔特要塞严格看管。

战争结束后,被关押数年的戴高乐终于重获自由。不过,随着《凡尔赛合约》的签订,他认为各国的矛盾非但没有终结,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尤其是德国必将推翻这一过分苛刻的条约。

为了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戴高乐不断强调坦克和装甲车的重要性,倡导法国陆军大量装备。而且,他还创造性地提出了机动作战的装甲师理念,只不过没能引起军方的足够重视。

作为当时的陆军部长,贝当对戴高乐的观点不屑一顾,坚持认为强力的火炮和坚固的堡垒才是战争的关键因素。不过,他的理论虽然被本国政府搁置不用,却被希特勒视为取胜秘籍,不断在德军中进行尝试和推广。

1939年9月1日凌晨,希特勒撕毁《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在飞机和坦克的协同作战下闪击波兰,短短28天便攻占了这个3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充分证明了戴高乐机动作战理论的高明。受此影响,法国政府紧急提拔他担任第四装甲师师长,带领临时拼凑出来的装甲部队抵御德军。

1940年5月,希特勒诱使英法两国支援荷兰,然后集中兵力偷袭法国的阿登高地,将联军围困在了敦克尔克。而被法国人自诩为牢不可破的马奇诺防线,也因为德军绕道而行彻底丧失了作用。

以贝当为首的法国统治者完全丧失了斗志,萌生了向德国投降的念头。1940年6月22日,法国在贡比涅森林中的雷通签署了投降书,“世界第一陆军”就这样没羞没羞地不战而降。

无奈之下,戴高乐以流亡者的身份逃离巴黎来到伦敦,准备成立流亡政府继续战斗。不过,已经投降希特勒的维希政府却以叛国罪判处了他的死刑,实在是既可笑,又可悲!

戴高乐的坚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法国人民支持,不断有志愿者前往英国加入到他的军队,组建起了一支超过7000人的“自由法国军队”。1940年9月,他为了争夺法属西非达喀尔的控制权而与维希政府的军队直接交火,为了避免自相残杀才主动撤兵。

在此后的几年间,“自由法国军队”一直都致力于对抗德军,逐渐收复了大量的非洲法属殖民地。1944年诺曼底登陆后,同盟国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他成功说服艾森豪威尔帮助解放巴黎。

1944年8月26日,戴高乐以胜利者的姿态穿过香榭丽舍大道,从凯旋门一路走到圣母院,沿途有数百万的法国民众欢呼独立。法国解放后,他成为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的主席,积极开始针对纳粹德国的“最后一击”。

戴高乐不仅取得了法兰西民族的自由和解放,而且使之重新跻身于大国行列,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1946年1月,他在成功当选总理两个月后就在复杂的派系斗争中败下阵来,充满遗憾地留下一段声明后辞职:

我不赞成政党政治,可是它却卷土重来。除非用武力去建立独裁政治,但我不会同意。

只有55岁的戴高乐正是精力充沛和经验丰富的时候,他的离开既有选民抛弃的成分,也有表示不满的成分。新政府为了表彰他在二战中的功勋,提议晋升为元帅都被拒绝了。

到了1958年,随着法国国内通货膨胀严峻和预算开支失衡,随着许多法属殖民地相继独立,越来越多的民众都想起了戴高乐。1958年12月22日,他成功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开启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内政和外交革新。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法国终于走出了困境,戴高乐又一次挽救了国家。值得一提的是,他格外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不盲目追随美国去对抗苏联。在和侄子的谈话中,还曾经这样表示:

说不定在下个世纪,中国就将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世界需要中国!

为了实现建交,戴高乐政府同我国政府进行了多达6次的谈判,终于在1964年1月27日达成中法建交。建交后,他一直希望能亲自访华却没能成行,直到1970年11月9日突然逝世,遗体安葬在女儿安娜的墓地旁边。

为了缅怀这位反法西斯战争的英雄,为了缅怀这位中国人民的朋友,我国政府特意降半旗致哀。于是,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首位获得降半旗致哀的西方国家领导人。

客观说,无论丘吉尔,还是戴高乐,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功臣,都是西方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二人最大的不同点,或许就在于对待中国和美国的态度截然不同。@文史不假




能说丘吉尔,戴高乐被人民抛弃的,基本都属于毫无政治史常识的人。

先说戴高乐,戴高乐是败于第四共和国制宪会议中的党派倾轧排挤,但是最终在军队和人民支持下击败了第四共和国的政客们实现了反杀。二战结束后法国在1945年10月举行了全民公决,决定中止第三共和国宪法,终结第三共和国,随后选举立宪议会重订宪法,由于戴高乐的巨大威望,立宪议会不得不选举他为临时政府首脑,但是戴高乐在民众中的巨大威望并不代表着立宪议会的政客们会买他的帐,戴高乐建立超党派直选总统制共和国的理念为那些由第三共和国议会延续下来,精通议会内斗和阁潮玩法的党派政客所不容,而其坚决反共的立场则为法共所坚决反对,而此时戴高乐军人出身,无党无派,在制宪议会甚至临时政府中都孑然一身,处处受到掣肘排挤,不但政治理念无处伸张,甚至连一般提案都不能通过,忍无可忍的戴高乐被迫在1946年1月辞去临时政府首脑。



在法国制宪议会成立后,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的戴高乐就陷入了党派倾轧的漩涡,短短两个月后就被排挤被迫辞去临时政府总统职务

赶走了戴高乐的第三共和国政客们自然又捡起了原来的那套玩法,推出了在第三共和国宪法基础上换汤不换药的第四共和国宪法,1946年5月第一版一院制宪法被法国全民公决否决,6月制宪议会解散重选,10月又推出了新瓶装旧酒的两院制版本,此时已经是法国一年内第五次全民投票(终结第三共和国宪法一次,选举制宪议会两次,5月新宪法公决一次),人民已经厌倦了无休无止的投票,于是这次投票率很低的公决以微弱多数通过了这一版宪法。



撵走了戴高乐的第四共和国政客们根本无力应对法国内外交困的局面,图为奠边府战役胜利后的越军

议会党派政客们能在战时把国家玩死一次,自然能在和平时期把自己玩死第二次,撵走戴高乐,通过议会制宪法之后不久,他们又把之前联手撵走戴高乐的盟友法共赶跑了,政客们继续关起门来玩议会内斗和阁潮的第三共和国老戏码,12年换了22任内阁!而戴高乐则吸取了制宪议会斗争失败的教训,组建法兰西人民同盟,维持自己在军队和人民中巨大威望的同时,扩大自己的政治势力,最终1958年,陷于内外交困境地的法兰西第四共和国不得不邀请戴高乐发动政变(被现政权邀请政变戴高乐也是独一份了)终结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58年9月,戴高乐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宪法在法国本土以接近80%的支持率获得通过,成立了总统拥有巨大权力的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直选产生,直接任命总理和阁僚,有权一年最多两次解散议会,可不通过议会将重要法案交全民公决),戴高乐本人被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1962年戴高乐关于总统直选的动议又得到了全民公决通过,最终卧薪尝胆的戴高乐在军队和人民支持下赢得了法国战后政治改革的最终胜利。



戴高乐最终在人民和军队支持下实现了反杀

戴高乐在1946年下野完全是党派倾轧的结果,他在法国军队和人民中始终享有巨大威望,最后也是法国军队和人民支持下翻盘反杀的,到底是什么脑残会认为他在战后是被法国人民所抛弃?

再说丘吉尔,英国的政体是君主立宪议会制政体,首相并非人民直选,而是在议会下院选举之后,由国王出面邀请议会多数党党魁组阁,如果不存在多数党,则由两个或以上能够凑出议会简单多数议席的党宣布联合组阁,并推出首领,再由国王邀请。下院议员的产生,是按照下院议席数将全英分为若干个人口相当的选区进行分区选举,每个选区选出一名议员(1948年前还存在极少数一区两席),在选区获得相对多数即最多选票的候选人当选议员。



再说丘吉尔本人,多次跳槽的丘吉尔在保守党内本身就是一个相当被边缘化的存在,尽管因为其家世和影响力曾经在一战及前后多次入阁,但是因为其反绥靖领袖的立场在二战前已经被保守党高层完全排挤出去,最后只是因为法国战役失败,张伯伦被迫辞职,丘吉尔才受命组阁,丘吉尔的战时首相本身就是一个特殊产物而非正常的议会多数党党魁组阁,而其战时内阁也是一个跨党内阁,内阁副首相就是工党党魁艾德礼,1945年战争即将结束,战时内阁使命完成,自然需要解散重新进行正常选举。

丘吉尔本人在议员选举中大胜,但是想在他名声上躺赢的保守党却遭到了惨败

再回到1945年大选,尽管丘吉尔本人已经开始关注民生和福利问题,但是保守党其他议员候选人似乎只想在丘吉尔的名声上躺赢,于是1945年就出现了保守党主打偶像牌,而工党主打经济和民生牌的局面,但是显然英国人民对偶像买账,但是对打偶像牌的其他人不买账,丘吉尔本人在自己的选区大获全胜,但是保守党整体则遭到惨败,自然失去了组阁权——被抛弃的并非是胖丘,而是打算在选举中在胖丘名声上躺赢的保守党!实际上,因为胖丘在民众中的巨大威望,在工党成功把自己作死以后,重新上台的保守党还是不得不把年事已高还中过风的胖丘抬出来当首相作为神主牌。

丘吉尔所谓人民忘恩负义说,是在波茨坦会议被斯大林揶揄之后(波茨坦会议期间正好是英国首相轮替,会开到一半英国方面要换人,所以会议期间就此事胖丘被约大叔挤兑),引用普鲁塔克那段“对他们的伟大人物忘恩负义是伟大民族的标志”进行反击,这段输人不输嘴的外交交锋到某些人嘴里就成了英国人民抛弃丘吉尔云云,并且以此论证这个那个blabla,实在是非常可笑。


忘恩负义说只是波茨坦会议上丘吉尔针对斯大林的揶揄进行的反击




这两位都是可以马上得天下而不能马上治天下,论天下大势,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丘吉尔和戴高乐都是战争中成长起来的政治强人,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百折不饶的韧性和伟大的民族-国家理想,在战时特殊的体制下发光发热,一旦这种条件不具备,他们如果适应不了新形势,解决不了新问题,那一切也将是白搭。

丘吉尔的主要贡献是识破了希特勒的野心和张伯伦的绥靖政策,在关键的时候鼓舞了英国人的士气为二战胜利奠定了基础,避免英国和法国一样投降,为自由世界在欧洲保存了一块根据地。但是丘吉尔也是一个极端的右翼分子和殖民主义者,自以为是,脾气暴躁,没有很好的解决战后英国的社会民生问题,自然会被人民所唾弃。

戴高乐的贡献也是相近,戴高乐和丘吉尔一样,致力于维护法国的独立和打过地位。因此在最开始的维希法国投降之际,他组织自由法国和流亡政府。丘吉尔从维护战后欧洲地位和世界秩序出发,也对戴高乐予以支持,戴高乐以一个少将的身份一跃成为法国光复的领袖。二战之后,戴高乐实行大国政策,没有和美国保持一致,实施独立的核政策。因此在经济方面得不到美国的实惠,而且资本主义在经历二战之后经济复苏之后,又陷入到新的经济困境,戴高乐解决不了这个困境,自然也就不免下台的命运的。不同的阶段,一码归一码。




这就是所谓的民煮政治的悲哀。再看看眼前的乌克兰…




文/玉之溪


丘吉尔和戴高乐都是二次世界声名鹊起的人,尤其是丘吉尔,他是同盟国在反击二战轴心国时,形成的三巨头的一员。同苏联的斯大林和美国的罗斯福,统称二战同盟国三巨头。为二战胜利留下了浓重一笔。但是题主所说被人民抛弃,那是无稽之谈。

丘吉尔生凭

温斯顿.丘吉尔,二十世纪老牌政治家,1874年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年轻时当过兵,20世纪初,复员从政。一次世界大战前做到了英国枢密院的商务部长位置,之后一直在各个部长位置上,十几、二十年。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由于当时的首相张伯伦 对欧洲的纳碎德国的军事冒险计划,采取绥靖政治,最终导致欧洲战场恶化,法国战败投降,英国本土遭到德国轰炸,在此背景下,当时的英国首相张伯伦被迫辞职,丘吉尔对德国的强硬态度,获得了英国议会的支持,被任命为英国战时首相。之后带领英国全力抵抗纳碎德国的轰炸。最终在他的带领下英国赢得了不列颠空战胜利,之后和苏联美国策划开辟第二战场,和美国一起实施了诺曼底大登陆。在1944年召开的雅尔塔会议,被确认为雅尔塔会议三巨头。到了1946年,二战结束后,战时政府被解散,在大选中他所在的保守党选举失败,工党获得胜利,艾德礼作为工党首脑当选首相。到了1951年的选举,丘吉尔在此参选首相,并获胜,当了首相。到了任期届满之时,他已80多岁,最后退休。丘吉尔是个外交强硬派,虽然他在二战时做出巨大贡献,但是他对新生的中国人民并不友好 也对第三世界的国家不友好,二战结束后,他是努力恢复对战前殖民地的控制,中国内战之时,他也是极力阻止解放军过江,发生了紫石英号事件。由于他在二战结束后的表现,遭到了反战人士的反对,这也是他败选的原因。但是由于二战表现他还是的到了世界及英国国家的众多奖励和表彰。谈不上人民抛弃了他。

戴高乐将军

1890年,他出生于法国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年轻时当过兵。到二战之时,他是法国维希政府军队的一名准将,二战爆发后,法国在40天内被迫投降,于是身在英国的戴高乐将军在英国组建临时政府任临时政府总理,继续领导法国人民反抗纳粹德国。之后参加诺曼底登陆,继续法国的解放之旅。二战结束后,由于他是一个人,不能代表国家,于是被迫辞去总理职务,不能参加议会选举,之后组建法兰西联盟,开始参选,但是由于是新党派,票数不够,没有当选。之后一直著书立说,观察时局。之后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执政人员水平不够,不能化解一些外交事物,被迫在此推举戴高乐当历史总理。之后在治宪会议上,戴高乐提出的各类意见被采纳。之后政治上的危机被化解,戴高乐的威望如日中天,最终获得人民支持。组建并当选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戴高乐在任期间,采取务实的工作态度,多次化解了政治外外交危机,但是这些做法也成了反对他的右翼势力的借口,在最后一次戴高乐仍决定就有关区域改革和参议院体制改革进行全民公决,他的提议被否决,于是他提出辞职,一年后他去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戴高乐   丘吉尔   波茨坦   张伯伦   法兰西   希特勒   保守党   工党   法国   共和国   英国   德国   战时   议会   战后   首相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