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秦始皇陵不开挖?

客观来说,秦始皇陵不是不开挖,而是不能挖,也不敢挖。因为一旦打开,里面的东西就有可能遭到严重的破坏,兵马俑的出土就是一个例子,本来是披着紫色战衣的,结果一出土,个个迅速被氧化。

其实秦始皇陵从被发现开始,针对能不能打开皇陵,进行发掘的问题,就一直在研究讨论,最终综合多方面的考虑,才决定不发掘秦始皇陵的。



其中最主要的有三个原因,一是专家们在经过检测后,发现秦始皇陵的地宫竟离地面有百米深,挖掘难度是相当大的,而且强行挖掘的话,容易引起地宫塌陷。

二是挖掘的成本会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要知道秦始皇皇陵的规模庞大,仅目前发现的陪葬坑就有180多个,地宫面积就约有2.5万平方米,一旦开挖,挖掘时间可能要超过40年不止。

三是对于文物的保护问题,地宫里面的文物出土后要如何妥善地保管,这也是一大难题。



众所周知,秦始皇嬴政是中国的第一位皇帝,公元211年时,他消灭六国,统一华夏,开创了我国第一个封建王朝。在统一之后,他又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为华夏文明的进一步融合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只是他统一六国后,由于苛政,加上继承者的昏庸无能,他的大秦帝国只存活了15年就轰然崩塌,让后人嘘嘘不已。而关于他生前的所作所为,历史对他的评价也是褒贬不一。

不过,比起他生前的功过是非,他的地下皇陵似乎更加吸引人的眼球。从史料记载,我们可以知道他的陵寝是一座规模非常庞大、结构最奇特以及内涵最丰富的皇帝陵寝,呈覆斗形,建有各室宫殿,里面珍藏着无数的奇珍异宝。与其说它是陵墓,不如说是一座豪华的地下宫殿。

可想而知,如果真的打开秦始皇陵,那将给世人带来怎样的震撼啊。

光是1974年从秦始皇陪葬坑挖出来的兵马俑就已经震惊中外了,更别说打开地宫后的那些奇珍异宝了。

秦始皇兵马俑出土后就被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金字名片。

而说到兵马俑,不得不讲一下关于笼罩着它的谜团和传说。



一、诡异老人之谜

1974年,陕西村民在打井时,意外发现了秦始皇陵陪葬坑,考古队随即对其展开了抢救性发掘,但奇怪的是,发掘工作进行了一个多月,都毫无收获。

有天,当考古人员还在毫无头绪地忙活时,不知道从哪里来了一位穿着朴素的老人,这个老人很奇怪,他站在遗址边上静静地看着考古队员一会,然后才开口问考古队员“你们发现什么了吗?”

考古队员回应老人,告知老人目前还没有发现什么,老人听完后,就一声不吭地离开了。

到了第二天,这个老人又来了,他跟昨天一样,还是先观看了一会,再问考古人员:“你们挖到什么了吗?”,接下来的几天,老人都重复着这句话。

因为老人频繁来问,考古队员们也对老人产生了好奇,都在猜测这个老人是谁?

这之后,又过了几天,老人又来了,他见考古队员还是一无所获,就跟其中的一名考古队员说道:“你跟我来。”,然后带着那位考古队员走到了离遗址200米左右的地方,指着那块地方,跟考古队员说道:“你从这里开始挖,肯定能挖到。”。

等到这位考古队员回过神后,老人竟飘然不见了。后来,考古队按照着老人的指示去挖,果然挖到了兵马俑,只是自此之后,考古队员们再也没再见过那位老人。



二、活人俑之谜

兵马俑出土后,一夜之间,震惊了世界。成千的兵马俑列阵,军威井然,气势磅礴。无数国内外的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对兵马俑惊叹不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兵马俑除了形态各异,甚至每个五官和神态都不一样,看着就像真人站在眼前一样。美国人脸识别专家利用高科技软件对每个兵马俑进行人脸识别,结果发现这些兵马俑竟没有一个有相似之处,这让他大为惊讶。

是不是太难以置信了?2000多年前的古人居然能做出千人千面的人脸?这引起了很多人的遐想和猜测,关于兵马俑的各种离奇传说也出来了,甚至还有人说兵马俑是用活人浇铸而成的,所以才能如此逼真。

这个说法一开始是让人半信半疑的,但接着一个传闻出来,让大家好像相信了活人俑可能真的存在。

据传,在发现兵马俑不久后的一个晚上,有个路人路过兵马俑坑附近的时候,隐约听到了一阵打斗声,于是就顺着声音去查看,结果发现看门老大爷满身是血地躺在地上一动不动。路人被吓坏了,马上报了警。

但经过警方调查后,却发现在老人的身上找不到任何指纹的痕迹,反而发现在他身上,沾着很多的泥灰。

随着调查的深入,警方发现原本坑里完好的兵马俑,有几个竟然出现了破损,像被猛烈击打过一样,警方更是陷入了迷雾中,因为在老大爷出事以及兵马俑坑这个地方,并没有出现过第三方的痕迹。

之后,这个案子也就成了悬案,人们都猜测都在猜测是兵马俑复活了,是他们将老大爷当成是盗墓贼,然后将老大爷杀害了。

因此,兵马俑是活人俑的说法广为流传。



这件事之后,又过了20年,一个关于活人俑的更诡异的传说又传开了,据说考古学家在一次挖掘中闻到了一股恶臭。他们立即挖开泥土,没想到发现了几具已经开始腐烂发臭的尸体。看样子已经死去有一周左右了,令人害怕的是,这些死去的人个个都面部扭曲,瞳孔放大,似乎在死前遭遇到了什么恐怖的事情。

待警方介入后,确定了这些人的身份。原来他们是被警方一直在追捕的盗墓贼,如今却莫名其妙地死在了这里。之后警方根据这些人的身份,一路追踪,终于抓住了他们的同伙。

根据死去的这几人的同伙交代,当晚他们约好了去盗掘兵马俑墓。他们分成两组,一组负责偷盗,另一组在一旁望风,没想到负责偷盗的那几个人在进入墓中后,才进去不久,就听到了他们的惨叫声。

外面望风的人听到惨叫声后,赶紧冲进去帮忙,不成想刚到洞口,就感受到洞里阴风阵阵,还有一片黑压压的人影将他们的同伙团团围住了,接下来就是一阵激烈的打斗声。

望风的人看见这个阵仗都吓傻了,哪敢向前去帮忙,一个个都连滚带爬地逃走了。这个故事一出,人们都猜测一定是活人俑发现了闯入秦始皇陵的盗墓贼,为了保卫秦始皇才将他们消灭。

这之后,兵马俑就是活人俑的推测依然在传,只不过这些传言也终究是传言罢了,并不能当真。因为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兵马俑进行了X光检测,结果显示在兵马俑里面,并没有发现人的骨骼或其他人体组织,所以关于活人俑的说法并不成立。

至于上述的两件诡异传闻,大概是有人为了给活人俑的传说增加一些神秘感,而编造出来的故事吧。



三、外星人之谜

既然活人俑这一说法不能成立,那么兵马俑就只能是外星人制造的了,虽然这种说法更加不切实际,但也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兵马俑确实蕴藏着许多超越秦朝那个时代的科技。

比如兵马俑身上的颜料颗粒脱落后,专家进行了检测,发现兵马俑的颜料成分是硅酸铜钡,这种材料是只有当代最新科学技术才能合成的一种物质,那么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他们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


再比如,在兵马俑墓中还出土了一把青铜剑,青铜剑也是历经两千余年,竟依然光洁如新,没有一点被腐蚀的迹象。专家们也对剑的成分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剑的表面上,有一层薄薄的氧化铬,这种近代才掌握的防腐技术,没想到几千年前的秦人居然已经开始使用了。

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把青铜剑在被挖掘到时,已被兵马俑压弯了45度,可当大家将兵马俑抬走后,又出现了神奇的一幕,青铜剑竟然自动反弹复原了。柔韧性堪比今天的钛合金。

当时在场的工作人员无不目瞪口呆的,时至今天,依然没有人能解释秦人到底是从哪里获得了如此高超的铸剑技术。


所以很多人认为兵马俑是由外星人提供的技术造成的,并且还拿出了证据来证明,依据是在王嘉写的《拾遗记》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有宛渠之民,乘螺旋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论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衫开之时,了如亲睹。”

这段话讲的就是说秦始皇曾见过乘坐着螺旋状船的天外之民,而这螺旋状的船还能沉入海底不进水,这不就是我们今天传说中的外星人飞碟吗?

而且书中还记载,这些天外之民还跟秦始皇进行了交流,并跟秦始皇有神秘的交易,而秦始皇也由此掌握了到今天才能有的高超技术。

当然,《拾遗记》上的证明也只是推测,毕竟《拾遗记》是在一本神话志怪小说,而且出现的时间也晚于秦朝,真实性更是让人大大存疑。所以说兵马俑是外星人制造的,也只是人们大胆的想象而已,并没有什么真凭实据。


那兵马俑到底是如何制作出来的呢?时至今天依然没有答案。也许想要破解秦俑之谜,恐怕还真得打开秦始皇陵。

只是打开秦始皇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会轻易打开,毕竟兵马俑出土后迅速氧化已经让考古人员猝手不及,何况整个地宫打开,这个风险谁也承受不了。

现在已出土的兵马俑,就有很多已经破损,单是清理一个兵马俑的头部就需要半个月的的时间,而修复一辆马车,则要花费超过八年的时间。

所以,就算将来有一天,发掘技术水平达到了,没有十足的把握,秦始皇陵也是不会打开的,更不会轻易去发掘。毕竟后期出土的文物该如何去完好保存已经是一个大难题了!




网上有人曾经为秦始皇地宫算起了一笔账,他们认为如果开发秦始皇陵,每年仅门票收入就可以高达25亿元人民币。而如果不发掘秦始皇陵墓,那么该陵墓只是黄土一堆,不仅对旅游资源是一大浪费,也会导致陵墓内的大批文物得不到发掘。甚至还阻碍了我们研究秦文化的步伐。要知道秦始皇陵墓中,一定有不少当时的器具与生活再现。据司马迁《史记》对秦始皇地宫的记载,说墓室之中藏满了天文地理书籍,并且有当时工匠们制作的弩机弓箭,如果能够开掘,我们能够非常直接地对秦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然而,不管外界如何呼吁人们打开秦始皇地宫,考古学家们都坚持不发掘秦始皇地宫,仅仅发掘了几个兵马俑之后就停止开发,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考古

每一个学习考古的人都明白:“考古不是盗墓”,考古要做的并不是将一些文物发掘出来那么简单,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护文物。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考古发掘文物,并且由于保存不当以至于文物损坏的事情经常发生。尤其是竹简类的文物,我们知道,秦汉时期使用竹简做文字载体,而竹简在地下保存时,由于湿度、酸碱度等原因,会导致竹简因吸水而膨胀。

如果保护不当,竹简的水分快速流失时,此时竹简就可能会发生粘连,再也无法分开。就好像我们的书本经过水浸泡之后,再直接晾干,会导致整本书都无法打开。

所以,当发掘到竹简之后,需要对它们进行抢救式保护。以海昏侯墓穴中的竹简为例,这些竹简需要经过仔细的把竹简进行剥离,然后再用红外线进行扫描,之后是洗简、加固,再进行第二次红外扫描。

之后为竹简脱色,并将其放入到专门的容器中进行保护。之后再按照顺序重新编排,最后才是人们通读上面的文字,理解该竹简记载的信息。

除了竹简之外,其他文物在发掘之后也要尽快保护起来。比如:木漆器,在地下保存千年的木漆器刚出土时就像是海绵一样,一捏就陷进去,一撕就碎。据科学家介绍说,一个500毫升大小的器物,如果不加以保护,它们就会干缩成一个细木棍,失去文物价值。

在过去,由于考古条件受限,再加上保护能力较差,以至于许多文物出土后遭受更严重的破坏。比如:1972年,著名的马王堆墓穴中人们发现了辛追夫人的遗骸,虽然距离她死亡时间已经过去了2100年,但她全身保存非常完好,皮肤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遗骸没什么区别。

然而在发掘时,由于人们保护不当,再加上她全身包裹着20多层丝绸衣服,导致考学家家们在没有任何保护的环境下,放置了一周时间,考古学家才剥离完20层衣服。

由于辛追夫人是千年不腐女尸,一经报道之后引起很大的轰动,以至于她被送往很多地方展览,而在展览过程中也缺乏有效保护,甚至有些地方直接放在台子上进行展示,参观者甚至可以用手触摸她,以至于现如今再搜辛追夫人的照片时,看到的都是较为恐怖的面容。

2003年文物专家们才意识到由于缺乏有效保护,导致辛追夫人遗骸损害严重,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才为辛追夫人定做了恒温恒湿的地宫,尽量恢复当年马王堆古墓里的环境。除此之外,挖掘之后很多文物会快速氧化,失去原有的光彩。

以敦煌壁画为例,敦煌壁画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遭受破坏,但开发之后,受环境影响,壁画正慢慢剥蚀当年的旖旎。

所以,现如今,考古学家们一致主张,如果不是墓穴面临消失,那么尽量不要开采原有墓穴。原因很简单,目前我们的考古技术并不能很好地保护文物,尤其是大型墓葬。

为什么不开挖秦始皇地宫?

其实不只是秦始皇地宫没有挖掘,现如今我们再遇到一些大型墓葬,或者是大型文物场所时,也都会回填进行保护。比如:1960年几个农民放炮炸石头,不小心炸出了武则天的墓道口。然而经过国家的研究决定,不开挖,将墓道口回填。

秦始皇的陵墓之所以不开挖,也是为了保护文物,等到未来科学技术进步时,留给后人再发掘秦始皇的秘密。

其实,像秦始皇陵墓这样明明知道它的墓穴,也知道他们的墓穴中一定藏着许多秘密的地方有很多,但我们宁愿守在这些秘密旁边,也不愿意主动挖掘。

这是因为这种大型文物一旦发掘,将会脱离原来的环境,而目前我们还无法对大型墓穴做到恒温恒湿的保护,所以让它们待在原有的环境下,可以保证它们保存地更久。等到未来人类有能力保护它们时,再进行挖掘对文物更有利。

只有当墓穴遭遇严重破坏,比如:盗墓贼光顾,或者地震等大型灾难,威胁着墓穴,考古学家才会对其进行抢救式发掘。

在考古界:挖掘也是为了保护,不挖掘也是为了保护。




秦始皇陵是嬴政秦始皇的陵寝,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城东5千米处的骊山北麓。规模庞大,到现在都是有安保措施的,并没有进行挖掘,此前有机会去看过秦兵马俑,秦始皇陵—一个山包,形容很贴切!

秦始皇陵的修建历时39年,据史料记载,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寝。秦陵四周分布着大量的陪葬坑和墓葬,现已探明的有400多个,现在已开挖的就是举世闻名的“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坑。

之前去西安时,有幸去游览秦兵马俑博物馆,俑坑里泥土炼造的士兵完全展现出当时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精神。虽几千年过去,但是兵马俑的士兵精神却仍然存在。

巨大的秦始皇陵现在也是圈地保护起来,很远很远就可以看见高高的围墙将骊山北麓围起来,起到保护整个陵墓的作用。

其实,至今政府还未组织考古人员进行挖掘整个秦始皇陵,主要是出于对文物的保护,以现在的技术,即便是挖掘出来也没有办法保护文物,就像是秦兵马俑一样,最开始兵马俑挖掘出来时是彩色的,可只要去过兵马俑博物馆的人都知道,现在的兵马俑士兵都是土色的,这就是因为技术问题,无法做到不氧化。

再者,除了技术问题。还有秦始皇陵墓内部结构复杂,除了有大量的水银还有许多机关,如果不是将整合陵墓探究清楚,人员下去都是会丢掉性命的。据说,地宫中的水银可能有几万吨到几百吨不止,如果有人进入地宫,吸入水银散发的气体就会立刻中毒,所以这也是开挖的难处之一。

所以,目前国家还未对秦始皇陵进行挖掘,除了它以外,还有武则天陵墓也没有进行挖掘,大量的陪葬品如果开采出来,将有巨大的价值,探索文明也将更近一步,希望能在有生之年能够亲眼目睹秦始皇皇陵的挖掘和开采,也就无憾了!




秦始皇陵占地面积相当于78个故宫,假设开挖后开发成像兵马俑一样的开放景点,那门票将是天文数字,因为故宫每天限定80000人,每年门票收入8亿元人民币,以秦始皇陵的文物价值和历史地位,受欢迎程度绝不会低于故宫,那就简单类比下,78个故宫面积的秦始皇陵每天游览人数假如是故宫的5倍,那每年的门票收入就可以达到接近40亿,再加上不菲的文创周边收入,每年100亿收入不在话下,再加上这么大的游客数量,给当地带来的额外经济收益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而且以上只是计算的直接间接经济收益,秦始皇作为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痕迹的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王朝开国皇帝,78个故宫面积的陵墓中肯定储存着海量的历史文献书籍,古玩字画更不用说了,一旦挖掘出来,不仅将出土海量的国家一级文物,更重要的是在历史文化研究上将形成巨大的影响,难以估量的历史真相将随着无数的文物出土重现人间,对于现在人类对于2000年年以前的历史研究将是巨大进步。

而秦始皇陵早在1974年就被发现了,时隔将近50年,开发后既然能有这么好的生意,为何秦始皇陵一直不开发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先来看最近100年里,几个比较大的皇帝陵墓挖掘事件。

清东陵盗掘事件

最近100年皇帝陵墓挖掘事件中,最出名的并不是49年以后发生的,而是在兵荒马乱的战争时期。

1911年清帝退位后,几年后虽然皇帝离开了紫禁城,北京城内也逐渐没有了清朝的制度,但是清东陵一直有护陵人员编制,并且延续清朝制度,甚至还有宗人府等机构管理保卫事务,但是当时毕竟兵荒马乱,清东陵控制权逐渐落入北洋军阀手里,原本的护陵人员甚至里通外来人员盗墓。

时间来到了1928年6月,当时国民革命军孙殿英部就驻扎在东陵附近,当时正好传出土匪马福田企图趁着北伐革命的乱劲偷盗东陵,孙便打着剿匪的名义包围了清东陵,并趁机自己挖掘了东陵。

清东陵包含了乾隆皇帝,慈禧太后等清王朝最有权势的人物的陵墓,里面的装饰丝毫不比故宫差,而且里面藏有比故宫文物还要珍贵的大量稀世珍宝,由于这次挖掘属于盗掘,根本没有任何科学的保护措施,因此清东陵可以说受到了极大破坏,海量的珍贵文物也被盗,对于国家来说是一次巨大损失。

定陵挖掘事件

其实49年以后,政府还是组织了几次较大规模的皇帝陵墓挖掘工程,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定陵挖掘工程。而且这一次是政府组织,有大量历史文物保护专家学者参与其中,可以说与清东陵盗掘存在本质区别,但是这一次挖掘的结果仍然非常遗憾。

1956年5月,由郭沫若主导,开始挖掘定陵,定陵是明朝皇帝万历的陵寝。由于是明代在历史上地位极为重要,而且万历皇帝也属于明星皇帝,这次挖掘结果本应是比较好的。但是由于当时科技保护手段还是太差,还是有非常大的损失。

当挖掘人员进入墓室后,被里面的绫罗绸缎,奇珍异宝瞬间震惊了,但是没过多久,他们再次被震惊,因为接触了外界空气的文物瞬间被氧化破坏,大量文物被破坏。损失惨重。

此后,郭沫若等人想再次挖掘武则天的陵墓,但是由于定陵挖掘的惨痛教训,这项计划搁置。当然更大更重要的秦始皇陵墓也躲过了一劫。

秦始皇陵为何不挖掘

1974年,临潼县农民发现了兵马俑,当年开始挖掘兵马俑遗址,现在看到的兵马俑是土的颜色,其实刚刚挖掘出来的兵马俑的颜色非常鲜艳逼真,但是受技术条件限制,当时挖掘人员根本没有办法来保护兵马俑的原色,这也是兵马俑挖掘过程中的遗憾。

兵马俑仅仅是秦始皇陵的一个陪葬坑,真正的秦始皇陵更加复杂,据说里面有水银为百川和江河大海,1981年专业机构果真在土壤中测到了比较明显的汞异常分布。

而且专业测量机构通过各种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对于秦始皇陵进行了勘测,发现了以下几个结论。

1,土堆中部下方存在地宫墓室

2,墓室主体经过了2000多年历史,尚未坍塌。

3,2000年风吹雨打,墓室内部没有进水。

4,地宫内存在大量水银

5,地宫的大小尺寸位置都被精确测量

可以说秦始皇陵的挖掘难度比任何一个陵墓都要大,因为历史太久远了,范围也太大了。在挖掘科学技术充分成熟之前,绝对不会出现盲目挖掘造成文物大量损坏的情况。

至于到底技术什么时候成熟,秦始皇陵什么时候能够挖掘,估计未来50年内想都不要想。

具体防腐防氧化技术暂且不提,就拿挖掘陵墓来讲,起码要先在秦始皇陵上建一个温度,湿度,光度,空气成分分布精细可调的建筑物,你要知道秦始皇陵的面积相当于78个故宫,估计以现在人类的基建水平,一个故宫大小的地方建一个这样的设施都不太可能,要是建78个故宫面积的建筑设施。还要精确控制温度,湿度,氧气含量,光照分布,估计50年内是不可能的。秦始皇陵挖掘估计大概率要等几百年后,科学技术与基建水平再上几个台阶,才有讨论的价值。




没有不敢挖的墓,秦始皇陵也一样,不存在敢不敢挖的问题。只不过,我们国家目前的文物保护技术还不行,发掘秦始皇陵,墓中的文物无法保存。此前已有明定陵的考古悲剧。还有一点就是秦始皇陵的面积太大,目前也没有办法采用“科学考古”的手段对始皇陵进行考古发掘。



迄今为止,主动进行考古挖掘的帝王陵墓只有两座,一座是民国时期,由当时的诸多考古学者发掘的殷墟商王陵墓,这一次发掘虽然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对文物的破坏非常的大),但是成果非常大,不仅发掘出了诸多镇国神器和珍贵的甲骨文资料,还用实物证据打脸了傲慢的西方历史学界。(西方一直不承认中国有商朝)

第二座是建国之后发掘的明定陵,这一次发掘简直就是考古史上的灾难。

当时包括郭沫若、沈雁冰、吴晗在内的一批文化官员提出关于明长陵的发掘计划,但是因为其规模太大,难度太高,就选定规模较小的定陵先进行试掘。

从科学考古的角度而言,世界上很少有这样大规模开启帝王陵墓的先例,中国既缺乏发掘经验,也存在很多技术难题。因此这个发掘帝王陵墓的计划,遭到包括郑振铎、夏鼐在内的考古学界人士的一致反对。然而反对无效,最终还是挖了。



结果发掘之后,简直就是考古界的耻辱,文物发掘史上的灾难,国内外的笑柄。具体细节不说了。

试想一下,400年前的明定陵中的文物都无法得到妥善保护,2200年前的秦始皇陵中的文物该怎么保护?

目前考古学界被动发掘了一些秦汉时期的王侯陵(因为房地产开发或者被盗墓导致陵墓已经被挖开),在陵墓中取出来的文物,很多都是瞬间氧化。比如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里面有2000年前的新鲜藕片,当这些文物接触空气后不久,直接在考古人员的的眼前变成了灰。

还比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大量竹简,并且十分珍贵,其中有《孙子兵法》等。但是绝大多数的出图竹简,目前都在试管中保存。因为年代太过于久远,竹简长时间裸露在空气中,会慢慢的挥发掉,变成一堆灰烬。



正是因为文物难以保存,兼之定陵事件的悲剧发生后,国务院紧急叫停了针对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合葬的乾陵的发掘计划,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对《乾陵发掘计划》作出“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的批示,乾陵的发掘方才作罢。

此后所有的帝王陵主动发掘方案,国务院一律不予批准,此政策延续至今。

插一句,当年有几个农民放炮炸石,乾陵的墓道口被无意间炸出来了。文物部门知道消息后,准备在乾陵“大干一场”。所幸国务院的文件也及时下来了,乾陵因此才幸免于难。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定陵挖掘的时候,我国还没有文物法,只有一些关于文物保护的细则条例,没有细化到如今文物大法这样的程度,更没有具体到帝王陵墓不能主动挖掘的规定。如果不是因为定陵的悲剧,让很多人认识到了文物保护的难度,估计秦始皇陵肯定也会被挖开。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始皇陵太大,目前无法用科学考古的办法发掘始皇陵。

科学考古不同于盗墓,如果是盗墓,直接拿炸弹炸开帝王陵就可以了。但是科学的考古不能这么干。

举个最典型的例子。比如说,在野外考古的时候,考古队在确定墓穴大致的范围后,就要搭个没有柱子棚子,把考古工地罩起来防水。不然的话,雨季或者下雨天,雨水对人员和地下文物的损伤太大。

秦始皇陵占地面积巨大,如果按照海昏侯发掘的时间来看,像秦始皇陵的发掘,没有二十年以上时间,根本不可能发掘完毕。

于是问题就来了——要在地面上建造一个能把皇陵完全给罩住的大棚子,棚子中间还不能有柱子(打桩立柱子,势必影响地下墓室的地宫结构)。这个跨度是几百米,目前世界上基建技术能否达到

众所周知,西安兵马俑一号坑发掘后,有关部门就建了一座大棚子盖在兵马俑上面。兵马俑顶上的大棚面积就已经很夸张了。如果把兵马俑一号坑和始皇陵封土堆的大小对比一下,就可以发现,兵马俑一号坑在始皇陵面前,小得完全不值一提,秦始皇陵大的令人发指。

给一座小山,盖一座没有柱子的棚子,现在的建筑技术能否达到?如果达不到,那就没有考古的必要了。因为这连保证科学考古的前提都没有达到。

基于这两个原因,周总理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做出过“十年之内不开帝王陵”的指示。此后不主动挖掘帝王陵,也就成了一种默认政策,并延续至今。

总的来说,目前不发掘的主要还是因为——目前的科学技术还没有达到能发掘秦始皇的水平。如果解决了这个制约因素,秦始皇陵被开启的可能性非常大。(参照最新的官方指示)



但按照目前的科技发展水平,想要达到能够发掘始皇陵的水平,至少还需要一百年的时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故宫   墓室   竹简   地宫   墓穴   陵墓   兵马俑   活人   帝王   文物   皇帝   老人   人员   发现   财经   技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