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且有多重要?为什么龙且一死,西楚霸王项羽就知道自己离灭亡不远了?

对于项羽来说,龙且非常重要,这从龙且身上的几个标签就可以看出来。

1. 龙且与项羽是发小。自幼与项羽一起长大,两人情同手足。与季布、英布、虞子期相比,龙且是项羽的兄弟,其余三人只不过是项羽的朋友和同事罢了。

2. 龙且是项羽的五大将之一,是项羽身边的第一猛将,其余四将是季布、英布、虞子期和钟离昧。

3. 龙且是项羽身边少有的忠臣,另外几位是范增、季布和周殷;即便是武艺超群的钟离昧,在项羽死后,也义无反顾地投奔了韩信。

不过,就是这么一位忠臣猛将,在正史史籍中却鲜有记载,甚至,司马迁先生在《史记》中都没有为他单列一传,只是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中顺便提到了他。

根据《史记》记载,赫赫威名的龙且大将军一生只有4次战绩,至于战况,两胜两败,用现在的眼光来看,似乎这点儿战绩与他“项羽身边第一猛将”的称呼不太符合。

第一次,秦二世二年七月,龙且在东阿大破秦军,胜。

第二次,汉高祖二年,彭城之战前,龙且战刘备,败。

第三次,汉高祖三年,英布背楚,龙且奉项羽之命平英布,胜。

第四次,汉高祖四年,龙且率领20万大军救齐,与韩信战于潍水,不幸战死。

说到这里,第二个问题来了,为什么龙且一死,项羽就知道自己离灭亡不远了?

答案很简单,龙且丧失的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命,还将项羽大部分的家底给抖落了出去。

这事还要从潍水之战说起!

1. 潍水之战前,刘邦处于下风,韩信自告奋勇:请给我增加3万精兵

楚汉战争爆发后,刘邦集团趁项羽滞留齐地无暇顾及之机,想派军一举攻占项羽的彭城。

可是,项羽并不是吃素的,他调兵遣将反攻刘邦。

实力相对较小的刘邦损兵折将,狼狈退守荥阳。

幸亏,萧何从关中发兵相救,才抵得住项羽的攻势,即便如此,也是苦苦硬撑。

墙倒众人推。

黄河以北的代、赵、燕、齐等各地诸侯眼见刘邦集团处于劣势,纷纷背叛刘邦,转投项羽。

项羽见好就收,大方地接纳了这些小弟。

如此一来,刘邦集团的形势更是每况愈下,他一度想放弃一些重要战略据点,以避项羽之锋芒。

就在这关键时刻,韩信站了出来,他向刘邦提议:“主公,您再给我增派3万精兵,我愿意北伐燕赵,东进击齐,南征绝项羽之粮道,然后,再向西与大王汇合于荥阳。”

楚汉之争中,韩信虽为汉军大将,但是,他平日里并不与刘邦一起作战,而是另领一军独当一面作战。

他们两个就像在大地上画了一个同心圆,刘邦在中心部分活动,韩信则在同心圆周边的战场上移动,开辟新地盘,扩大同心圆的半径。

这次,韩信给刘邦的提议有3层意思。

其一,让刘邦率领汉军主力坚守荥阳正面战场,与项羽展开拉锯战。

其二,韩信率领部分兵力,从北方战场绕道东进,一举消灭赵、代、燕、齐等割据势力,从而形成对项羽的包围之势。

其三,韩信由齐地挥师南下,占领项羽后方,然后,调转矛头西下,与刘邦会师,围歼项羽。

韩信的这种迂回战略,是我国战争史上第一次提出的正面持久防御同侧翼大举进攻相结合的战略方针。

这是一种高超的战略指导艺术,一旦降服代、燕、齐等割据势力,就会形成对项羽集团的夹击之势,从而扭转战场形势。

事实也如韩信所愿,他挥师北上,接连灭代、破赵、败燕,战果颇丰。

而项羽为保护刚刚转投而来的代、赵、燕等割据势力,多次派兵渡过黄河迎敌韩信。

但是,碍于刘邦扼守荥阳、成皋一线,项羽为了对付刘邦主力,始终不能抽调优势兵力对付韩信,只能陷于荥阳、成皋,动弹不得。

不过,面对困难,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桥头自然直,何况,项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很快,项羽对荥阳和成皋连续两次发动了大规模的攻击,不仅打败了刘邦,还攻克了刘邦的荥阳和成皋。

此时,刘邦深感项羽集团的攻势之猛烈,他意识到必须开辟新的战场以分项羽之势。

而开辟新战场,莫过于攻克齐地,这样能威胁项羽的后方。

于是,刘邦授命韩信领兵进攻齐地。

不得不说,韩信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不仅用兵如神,而且治军有方,他所着急的士族,只要经过短时间的训练,就可以成为善于作战的精兵。

不过,此番征齐,韩信兵少将寡,这一战,他能否战胜几倍兵力的强大对手?

2. 潍水之战,韩信以水为兵,打败了龙且的20万大军

汉高帝四年,韩信以数万之兵袭齐20万之众于历下,再疾袭临淄。

齐国虽然兵多将广,物产丰盈,但是,他们遇上了有“兵仙”之称的韩信,再多的兵力也无济于事。

在韩信的奇袭下,齐国一败再败,丢掉了不少城池。

无奈之下,齐国国君田广只得派人去求救于项羽。

有些人说项羽有勇无谋,不过,也并非如此,在对待齐国的问题上,他看得还是比较透彻的。

他认为,齐国如果被韩信征服,偌大的疆域、人口、财富都将归于汉军,这对项羽集团来说是莫大的威胁,因为如此一来,项羽集团的大后方都将完全暴露在汉军的攻击之下。

为了自己的利益,项羽一方面在荥阳战场对付刘邦,一方面派出龙且和周兰带领20万精锐大军救援齐国。

兵贵神速,龙且带领大军很快来到了齐国,并与齐王田广会师于高密。

龙且好勇斗狠,勇猛善战,听闻他带兵救齐,韩信深感不可掉以轻心,他赶忙调集曹参、灌婴等部在潍水西岸安营扎寨,准备迎击齐楚联军。

眼看两军即将交锋,这时,龙且身边一位谋士提出了一条计谋。

谋士说:“汉军远途来此作战,士兵们尽心尽力,这样的军队锐不可当,可是,我们的士兵都是在本土作战,离家近,一心挂念着家室,在战场上无法用心作战,这样我们就很难取胜。”

接着,这位谋士向龙且提议:“我不如先不和韩信在正面战场作战,而是坚守我们自己的阵地,再让齐王派他手下的人拿着齐王的信物潜入齐国沦陷于汉军的城邑中,告诉齐国的人们他们的齐王还活着,正和项王的大军联合营救他们,他们听说这些,肯定会纷纷起来反抗汉军,而汉军从两千里以外来齐作战,一旦遇上齐国军队的顽强反抗,他们的粮草供应就成了大问题,如此一来,韩信就难以同我们继续作战,只能乖乖地向我们投降。”

不得不说,这位没在历史上留下名号的谋士对战局的分析是入木三分,非常透彻。

根据当时的战场形势,龙且联合齐军有着足以压倒韩信的优势和势力。

第一,龙且人多,项羽给他20万大军;韩信只有区区数万人。

第二,龙且占据了天时,他与齐军以逸待劳,上下将士有着足够的体力;韩信千里之外来作战,人困马乏,粮草难以为继。

第三,龙且占据了地利,齐地西南有相国田横势力,东南有守相田光势力,东北有将军田既势力,龙且联合齐军形成了掎角之势。

这位谋士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韩信的致命弱点,提出的“坚守阵地”也是破韩信的上上之策。

只可惜龙且不以为然,他反问谋士:“韩信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了解他这个人,没什么大本领,我对付他,简直太容易了。”

接着,龙且又自以为是地说道:“我率领大军前来救齐,居然连仗都不敢打,而是用别的计谋来降服韩信,这怎么能显出我的本领呢?”

龙且的想法正是韩信想要得到的,两人可以说是不谋而合。

于是,潍水之战打响了。

齐楚联军驻扎在潍水东岸,韩信带领汉军驻扎在潍水西岸,双方均拉开决一死战的架势。

敌众我寡,韩信打起了潍水的主意,他要借潍水之势,以水为兵,迎敌龙且。

暗地里,他安排人员做好一万多条沙袋,趁着夜黑风高运到潍水上游,筑坝成堤,截住潍水河流。

其实,潍水的水流量并不大,被韩信用沙袋截住以后,潍水下游的水变得更加浅显,士兵和马匹可以轻松从中徒步。

一切准备妥当之后,拂晓时分,韩信把汉军大半人马埋伏在潍水西岸,亲率大军直接趟水过河,向潍水东岸的龙且发动进攻。

说白了,韩信挑战的正是龙且的求之不得。

听闻韩信率军杀来,龙且不甘示弱,趁韩信领军半渡的时候对汉军发动反攻。

双方一番厮杀过后,韩信佯败而走,退到潍水西岸汉军的埋伏圈。

龙且以为韩信真的被打败了,他振臂高呼,率领前锋部队迫不及待地渡过潍水追击韩信,后续部队见状纷纷渡河跟随。

就在龙且等将士渡河一半时,早有准备的韩信命令上游士兵挖掉了堵水的沙袋,刹那间,潍水从上游倾泻而下,迅速暴涨起来。

就这样,汹涌的潍水把齐楚联军分割在潍水两岸,首尾不能相应。

已经渡河的齐楚联军惊慌失措,还未过河的后续部队群龙无首,乱作一团。

紧接着,早有准备的汉军抓住机会对龙且的大军杀将而来。

可怜那20余万齐楚联军被潍水分作两半,惊慌之中丧失了战斗力。

就这样,汉军全歼了已渡河的齐楚联军,龙且当即被曹参斩杀,副将周兰被灌婴活捉。

主将已死,其余士兵不战而溃。

紧接着,韩信派遣诸将攻打齐地,齐王田广、守相田光、将军田既等人,或被俘,或被杀。

更重要的是,韩信此战共得齐地70余座城池。

潍水之战,龙且被杀,消息传到项羽耳朵里,项羽便知自己离灭亡不远了,个中原因耐人寻味。

3. 龙且被杀,潍水战败,对项羽的影响

对于项羽来说,龙且固然重要,他不仅是项羽从小玩到大的发小,还是项羽身边少有的忠臣,也是项羽后期最为有力的帮手之一。

他的被杀,项羽当然会感到痛惜。

但是,更让项羽痛惜的不止于此,还有两方面的内容。

第一,20万大军一去不复返。

项羽派遣龙且救齐发生在汉高祖四年,经过近三年的战争消耗,项羽当初40万的兵力已经有非常大的消耗。

此时,已是楚汉战争末期,项羽正率军在正面战场寻机与刘邦决战,准备做最后一搏。

在已经出现兵力不足、攻势难以为继的情况下,他仍能抽调大半兵力交给龙且对付只有区区几万兵马的韩信,足以看出项羽对龙且的信任,也能看出项羽的决心。

但是,潍水一战,龙且战败,20万大军抖落得一干二净,几乎把项羽的家底儿给全部抖落出来。

这怎能不让项羽叹息?

第二,潍水之战,导致项羽失去最后一个战略盟友。

项羽当初让龙且去救援齐国,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韩信迂回到自己后方的战略危机,还是为了在齐国的土地上开辟新的战场,对刘邦集团从侧翼发动的进攻给予强有力的回击。

可惜,齐地丢失后,项羽和刘邦之间在北方已没有缓冲地带,而且项羽后方基地无险可守,就连都城彭城也暴露在汉军的冲击之下。

再者,淮河南北一直是项羽集团的粮食供应基地,是支撑项羽进行长期作战的物质保障。

韩信占夺齐地后,项羽集团的粮食供应已大有枯竭之感,这就使项羽开辟新战场反攻汉军的计划泡汤了。

第三,潍水之战后,项羽集团陷于了汉军的战略包围。

潍水战败,齐地失守,项羽集团陷于汉军的战略包围之中,彻底丧失了战场主动权,一向气势如虎、雷厉风行的项羽不得不放低姿态,派使者游说韩信。

韩信因留恋刘邦对他的深情厚谊,认为日后刘邦不会加害自己,决定留在刘邦阵营,此为后话。

总结:

龙且战死,项羽自知自己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并不是仅仅因为龙且有多重要,而是因为项羽丧失了20余万兵力,丢掉了最后一个战略盟友,陷入了刘邦集团的战略包围,丧失了战场上的主动权,相比于刘邦,潍水之战减轻了刘邦在正面战场的压力,改善了曾经的战略处境。

简而言之,龙且战死,潍水失利,是汉军给项羽的致命一击,导致其全局被动,满盘皆输,扭转了战争形势。




“龙且“不死便无西汉,龙且等同于刘邦的韩信,两者在潍水一役的强者对碰,直接改变了楚汉相争斗的格局,韩信以奇计阵斩了龙且,项羽听到此消息也大为震惊。龙且之败打破了项羽战无不胜的神话,胜利的天平已经倾向了刘邦,一代战神项羽为此寝食难安,才和刘邦划定了楚河汉界。

听闻龙且的战死,刘邦的汉营高兴的几天几夜都在狂欢,而项羽的楚营如是阴雨密布,项羽颇为担忧,为了摆脱阴霾项羽决定和刘邦议和。

一直摁着刘邦揍的项羽在担忧什么?

龙且作为项羽的唯一不多的几位亲信,能征善战的龙且被项羽寄予厚望,因为此时汉王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出师北伐,韩信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拔旗易帜,背水一战可谓奇计迭出,为刘邦收复了三秦,收编了五路诸侯,韩信的北伐大军势如劈竹拿下了魏国。

韩信在后来的井陉之战中,3万汉军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汉军竟然击溃了20万的赵军,此战后韩信的兵峰直指齐国,面对实力雄厚的韩信,齐国也是没有底,便请项羽救援。

此时的项羽也担忧,如果韩信拿下了齐国,那么自己的将会腹背受敌,粮道也可能被切断,毕竟当时项羽的大军有40万人,如果粮道一断,这40万人怎么办?最终项羽也是被困在垓下,也是因为粮食耗尽才选择突围。

此时项羽明白,齐国肯定是要救援的,不但要救援更要战胜韩信,把之前汉军拿下的土地都收复回来,这样项羽才能安枕无忧。

因此项羽交给龙且20万骁勇善战的楚军,可以说是分走了项羽一半的兵力,希望龙且能够和之前战胜英布一样,彻底消灭韩信的主力。

龙且能胜任此事吗?

虽然现在我们知道了结果,但是在当时龙且的名声并不比韩信弱,龙且也有自己的光辉岁月,龙且一生有两个值得称道的经典战役,第一是在东阿大破秦军,不过这次的细节较为模糊,因此秦军战斗力到底如何,还有待商榷。

让龙且名扬四海的,是他和英布的巅峰对决。英布在当时能和韩信、彭越二人齐名,秦末更是实力雄厚的一方诸侯,一直以来是刘邦和项羽都想方设法结盟的对象。

英布本来是投靠了更强大的项羽,但是后来因为项羽的不得人心背楚投汉,在这种大环境下,项羽派遣龙且讨伐英布,结果实力雄厚骁勇善战的英布,被龙且打的丢盔卸甲,龙且也因此声名鹊起,此战后项羽拜龙且为大司马引为心腹。

在当时英布和韩信相比,那个名声更高呢?

肯定是英布,韩信虽然势如劈竹,名声也随之水涨船高,但是比起英布,韩信无论是在威名,还是在实力上都弱了一头,早年的英布因骁勇善战,与项羽并肩作战,

项羽击溃秦军主力,正是依靠英布率先过黄河击溃了数倍于己的秦军,为项羽破釜沉舟建立了桥头堡,随后项羽入咸阳一系列的战斗中,项羽都派遣英布作为前锋。

后来英布因功封赏为九江王,不但拥有了自己的领地,还拥有了实力雄厚的部曲,英布成为一方诸侯的时候,韩信还在为到处找工作,甚至一段时间为项羽守大门。

即便是韩信捷报不断,但在许多人看来,那都是韩信的对手太弱的缘故,因此在项羽看来,龙且能击败英布,那么击败韩信是妥妥的事,毕竟在项羽眼里,韩信能力不过就是守帐的士卒而已,不足为患。

项羽对龙且寄往甚高,因为他明白,只有彻底的击溃韩信,剪除刘邦的羽翼,给刘邦致命一击,才能彻底击败刘邦这个打不死的小强,

项羽的如意算盘是这样的, 40万人中,10万老弱残兵负责防守彭城维护粮道畅通,有战斗力的大约有30多万,其中10万人是项羽的精锐,此时正和项羽屯兵广武和刘邦对峙,剩下的20万人,项羽把虎符交给了龙且。

但是韩信才不过几万人,为何项羽要交给龙且20万楚军精锐呢?

项羽作为一代战神非常有个性,做事也喜欢直来直去,这些年他被刘邦整的可是疲于奔命,刘邦就好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屡次被项羽击败,有屡次的崛起,在心理上项羽对刘邦是产生了厌倦情绪,更重要的就是项羽自认为是顶天立地的英雄,秉承战国贵族传统和思维的他,希望在战场上彻底将刘邦击溃,

对于韩信他也不敢大意轻敌,由于此时他无暇分身,为了稳妥起见,他给与了龙且足够的兵力,以龙且的能力加上齐王的地主之利,龙且击败韩信应该是没有任何悬念,

项羽给龙且如此众多的兵力,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效仿韩信的做法,开辟另外的一个战线,龙且只要击败韩信,就可以顺着韩信北伐之路势如劈竹的收复,赵国,魏国,三秦等地,这样一来项羽和龙且形成了钳形攻势,刘邦在两人的夹击下,将无路可逃。如果项羽和龙且能成功,那么刘邦的汉朝也将变成项羽的西楚。

率领20万楚军的龙且,面对仅有数万人的韩信,也是自信满满,在潍水之战前,龙且的谋士曾经提出过一个建议,就是利用楚军和齐王占据地利的优势,韩信客居而来,因战线拖的太长,粮食肯定带的不多,更急于决战,此时只要占据高城坚壁清野,没有了粮食韩信即便是在有能耐,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此举不但削弱韩信的锐气,更能不战而胜击败韩信。

但是龙且自认为能在阵前彻底击败韩信,对属下的建议只是说了一句话:“易与耳”!更重要龙且说乐一句,就这么不战而胜韩信,我有啥功劳?我怎么能获得齐国一半城池的奖赏呢?可见龙且此时已经认为击败韩信是十拿九稳的事,此时的龙且已经被利益蒙蔽了双眼。

韩信最担心的就是龙且20万楚军龟缩在齐国城内挂起免战牌,收到了龙且的战书,韩信是大喜过望,虽然韩信手上的人数没有龙且多,而且这些人的战斗力也不如楚军,但是韩信却有奇谋,和龙且什么事都不做,等着决战不同。

韩信对着这场决定性的战役,做足了功夫,他利用了战场上可以胜利的所有因素,最终以弱胜强赢得了此战,韩信是怎么用几万人战胜了龙且的20万人呢?

一:充分利用地形和自然环境,在不利的情况下,给自己制造有利的因素。

韩信最擅长的就是将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暗度陈仓和背水一战就是非常好的例子。潍水之战之前,韩信命人将装满沙土的口袋,堆积潍水上游,形成了一个简单的堤坝,对于韩信这个做法,龙且并没有发现,可见龙且的自大,他的失败也是咎由自取的。

二、利用龙且轻敌的心态,引诱龙且上套。

清晨双方在潍水列阵后,韩信面对龙且却并没有防守,而是先发制人的渡河去攻击龙且,龙且对于韩信的贸然举动是欣喜不已

过了河的韩信,稍微攻击了一下楚军,又让汉军装作啃不动掉头就撤,龙且本来就想半渡而击,见韩信要走,哪里肯放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立刻带着精锐楚军追击韩信。

一路追击龙且一路高兴的大叫:“韩信不够是个胆小的鼠辈而已。”韩信很快就跑过了对岸,此时的龙且也紧跟着上了岸,

此时韩信见时机一到,忽然发了一个号令,之间一支穿云箭飞上了天空,龙且的大军忽然听到轰隆隆的震天巨响,很快汹涌的河水扑面而来。龙且的楚军此时还有大半没有渡河,更重要就是许多楚军被汹涌的河水一下子冲走了,场面让岸上的楚军心有余悸,

三,抓住有利时机,给与龙且致命一击

此时的韩信抓住这个机会,掉头带着汉军凶猛的冲击,看着汹涌的河水目瞪口呆的龙且。灌婴手下丁复,趁着龙且还没缓过神来时,将武功盖世的龙且斩于马下,并且高呼龙且以死,龙且的战死让楚军惊恐不已,失去了主将的楚军被韩信打的溃不成军。还没来得及过河的楚军,见韩信打算渡河追击他们,慌忙的四散逃跑,韩信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了城阳。

因为潍水之战太过重要,因此后来潍水在汉朝,被人们誉为兴汉之水,也被视为汉运之水,在众多水系中地位超然。

龙且的战败,打破了项羽百战百胜的神话,项羽绝望的发现,项羽借帮助田广夹击刘邦的部署全部落空,

关键一点,韩信攻下齐国,直接威胁到了项羽老巢和彭城,此时项羽只能带着10万楚军回援,但令他想不到的事,他前脚刚走,后脚刘邦就打破项羽的守军,导致项羽两头来回疲于奔命,此时项羽看清形势,他已经被刘邦和韩信前后夹击。

特别这时候的韩信和刘邦,还经常派出一些小股的士兵,不断扰袭项羽的粮草,这让脾气暴躁的项羽气愤不已。

可是此时范增不在,龙且也没有了,能帮项羽分忧的大将没几个,项羽无奈之下找了机会和刘邦议和,划下了著名的楚河汉界。

本来项羽打算休养生息一段时间,等缓过气来在收拾刘邦,可是刘邦并没有给项羽这个机会,一路追击项羽,与彭越,韩信,英布在垓下会和,包围了项羽,让楚军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就在项羽想办法突围的时候,项羽的心腹,守护彭城的周殷被刘邦说服,对项羽反戈一击,配合刘邦和英布围歼项羽。

面对刘邦本、韩信、彭越、英布周殷的五路大军,大约五十万人,项羽只又疲惫的十万人。 又被围在垓下进退维谷,随着粮草的耗尽,楚军不断的减少,面对这种不利的局势,项羽缺少范增一样的谋士,基本上已经时没有任何的办法

此时谁都没明白,项羽溃败以成了定局,除非有奇迹,回天乏力的项羽虽然神勇,但双拳难敌四手,最终在垓下唱了一曲肝肠寸断的霸王别姬。

短短时间内,项羽受到了龙且兵败,周殷背信弃义,刘邦和韩信联合英布和彭越围剿等接连的打击下,已经失去了希望,最终选择了在乌江自刎。

小结:

综合来说,龙且不死便无西汉,龙且的潍水战败,是楚汉相争决定性的关键战役,也正是龙且将项羽20万主力白白葬送,导致本来实力雄厚的项羽,一下子面临腹背受敌,无兵可调的困境,此时的项羽已经明白离失败不远了,所以才选择和刘邦议和,争取有利的时间摆脱困境。但刘邦却趁此机会,游说了五路诸侯联合在垓下困住了项羽,导致垓下之战项羽已无回天之力,最终在乌江自刎。




龙且的死,既打破了项羽“战无不胜”的神话,又掏光了项羽的大部分家底,所以才会让项羽觉得末日来临了。

龙且战死后,项羽极为恐惧,他知道自己距离灭亡已经不远了。

那么,项羽在恐惧什么呢?

这其中,确实有龙且这个大将战死之故,不过,龙且虽说重要,但还远没有达到不可或缺的地步。

真正让项羽害怕的,是龙且的死,标志着项羽面临的局势,已经崩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20万大军,让龙且一战就嚯嚯没了

潍水之战前,项羽手下的兵力大概在40万左右。

这40万人,算是精锐的大概有30万左右,其中有10万,跟着项羽在广武一带与刘邦对峙,另外十万战力一般的,则分布在大司马周殷、大将钟离昧等人手中,负责防守根据地彭城,以及维护各个粮道的安全。

而剩余二十万的精锐,项羽全部拨给了龙且。

之所以项羽会下这么大血本,是因为当时情况紧急,项羽不得不这样做,也必须这样做,加上他又信得过龙且,因此才将20万大军给了龙且。

那么,当时的项羽,面临着什么紧急情况呢?

首先,在公元前204年九月,韩信率军攻击齐王田广,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对楚军的翼侧迂回包抄,同时起到支援刘邦的策略。

原本,对于韩信的出击,项羽并不在意,毕竟田广和项羽有宿怨,但没想到的是,韩信仅在次月,就攻破了齐都临淄。

临淄被攻破后,田广逃走,用极为诚恳的态度向项羽求援,希望他能派兵。

而在接到田广的求援后,最开始,项羽并不想救他,但问题是,如果任由韩信灭齐,那么势必会对自己的彭城造成威胁。

如果放在不久之前,有项羽坐镇彭城,那他也不会着急,但当时的情况是,刘邦将项羽死死地牵制在广武一带,根本动弹不得。

在这种情况下,要是韩信彻底灭了齐,那么顺势就能抄了项羽的后路。

因此,项羽几经考虑,最终决定,与田广握手言和,答应他出兵救援,希望能挽回局面,也正是因为如此,迎战韩信就变得十分重要。

既然此战重要,那么必须要找一个信得过的人,所以,龙且就临危受命了。

龙且和项羽属于是发小,很早的时候,龙且就开始跟随项羽起事,并且他这些年来也经历了不少战役,对于他的能力和忠诚度,项羽时信得过的。

于是,项羽便把嫡系的20万大军,给了龙且,对于此战,项羽还是很有信心的,毕竟在此之前,他还没怎么输过,况且这次还是龙且亲自带兵,自然应该没问题。

而这就意味着,项羽将家底的一半多,都交给了龙且。

就这样,在当年十一月,龙且带着项羽调派来的二十万大军,风风火火赶到了潍水边上,摆开架势,要与韩信决一死战。

在开战之前,龙且和项羽一样,也对此战充满了信心,史料记载,当时龙且对手下人说,韩信“易与耳”,就是很容易对付的意思。

并且,他对于手下人提出的有利建议,当场表示了反对。

人或说龙且曰:“汉兵远斗穷战,其锋不可当。齐、楚自居其地战,兵易败散。不如深壁,令齐王使其信臣招所亡城,亡城闻其王在,楚来救,必反汉。汉兵二千里客居,齐城皆反之,其势无所得食,可无战而降也。”---《史记》

大意就是,建议龙且不要正面直击,而是采取避开汉军锋芒的策略,用坚壁清野的方式,来消耗汉军力量,同时借助齐国人的帮助,掐断汉军的补给,这样就可以让汉军不战而降。

那么,龙且是怎么说的呢?

除了轻视韩信之外,龙且还认为,这样避而不击,让汉军不战而降的话,那么他还有什么功劳可言?如果自己能用正面击败的方式打败韩信,那么将来他就能被封赏一半齐国的土地。

而此战的结果,在龙且说出这番话时,其实就已经注定。

果然,在开战后,韩信先派出人,在上游用沙袋堵住水流,然后命令一半部队攻击龙且,刚打一会,韩信就假装不敌开始后撤,这就让龙且更加得意,认为韩信不过是个胆小鼠辈而已。

于是,龙且就加大攻势追击韩信,而韩信要的就是这种效果,等到龙且的大军正在渡河时,韩信命人扔掉上游的沙袋,顿时,河水汹涌而至。

就这样,龙且的大军在猝不及防下,被大水冲得七荤八素,没等他们反应过来,韩信下令大军冲杀,最终,龙且的二十万大军基本都被报销在此,龙且本人也在乱军中被杀。

正如前文所说,龙且对项羽,确实还算重要,毕竟当时项羽手下能打得就那么几个,不过,他还没到不可代替的地步。

单是死了他,项羽还有其他大将,但是他把项羽足足二十万的嫡系家底,就这么嚯嚯没了,这就不止让项羽感到肉痛了。

并且,还是像被砍瓜切菜一样给弄没的,整整二十万,居然没有给韩信造成什么实质性的伤害。

你说,项羽能不害怕吗?不仅仅是害怕他拿什么来和刘邦抗衡,更害怕韩信以及汉军的整体战斗力。

这就是为何项羽会感到自己末日快来了的原因,并不是龙且一死他觉得害怕,而是龙且的死所带来的连锁反应让他害怕。

“不败神话”自此被打破,导致项羽心生无力

项羽一生,经历的阵仗不少,但大败却屈指可数。

当初,项羽杀掉会稽郡守殷通后,殷通部下要报仇,于是项羽手提殷通人头,腰佩殷通官印,硬是连杀一百多个殷通部下,直杀的整个郡守血流成河,无人敢直视项羽。

这份胆气,不可谓不神勇。

而在此之后,项羽领两千人攻打襄城,同样也是靠着勇武取得胜利。

再往后,于千军万马中杀宋义,更是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从项羽的早期经历中就能看出,他想做的事情,很少有达不成,在他的字典里,也就没有失败这两个字。

同样,在大破秦将王离时,项羽一马当先,让麾下兵士顿觉热血,个个超常发挥,最终生擒了王离,大破秦军。

史料记载,大破秦军后,项羽在辕门召见诸侯将领,众多诸侯惧怕项羽的威名,只敢跪着前行,没有一人敢平视项羽。

这是何等的威风?纵观当时天下,又有谁能做到项羽这一点?

至于说破章邯、还有灭魏、代、赵、燕等战役,项羽从来就没有感受过什么叫做失败,他历来都是以少胜多,最终取得胜利。

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彭城之战,此战称得上是项羽最高光的时刻。

当时,刘邦集结各路诸侯兵马,共计五十六万人,浩浩荡荡地开赴楚地,并成功占据了彭城,为此,刘邦十分得意,攻下彭城后,搜集珍宝美人,大摆宴会,可谓是不亦乐乎。

而项羽呢?不慌不忙地开始部署,他将大部分兵力留下继续攻齐,自己仅率了三万兵马就奔赴彭城。

三万对五十六万,将近二十倍的差距,这放在任何人眼里,恐怕都不可能取胜。

但是,项羽却做到了,并且,仅是攻城时,就斩杀刘邦十万余人,之后,又在追击过程中,再次斩杀刘邦二十几万人。

这一仗,项羽以少量兵力,硬是打得刘邦大军溃败而逃,事后,原本依附刘邦的诸侯们纷纷“弃暗投明”,而刘邦也为此消沉了好一阵子。

什么叫以少胜多?什么叫大获全胜?看看彭城之战中的项羽就知道了。

也就是说,在潍水之战前,项羽不管打谁,从来没有遭遇过太大的失败,甚至可以说,他一直是以胜利者的姿态,结束每一场战斗的。

但是,潍水之战却让他尝到了什么叫溃败的滋味。

虽说这场战役,并不是项羽亲自指挥的,但是前文也说过,项羽调派给龙且的20万大军,是项羽的嫡系部队,并且,项羽也知道此战的重要性,因此,挑选的更是精锐之中的精锐。

也正是因为如此,项羽很有信心地认为,龙且会给他带来一如既往的好消息。

结果,项羽等来的,却是龙且战死,还有楚军第一次在数量占据优势的情况,被韩信打至溃败的糟糕消息。

这个结果,让韩信怎能不惊?

正如一个人处在高光时刻久了,就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突然从高处跌落后,就会接受不了已经发生的事实,继而对自己充满怀疑,更充满了无力感。

这就是当时项羽的状态,也是他感到自己快到末日的另一个原因。

最让项羽感到绝望的,是潍水之战后自己面临的局势

龙且的战败,导致项羽之前想借帮田广而解救彭城的部署全部报废,最关键的是,韩信彻底扫平齐地已经没了阻碍。

而事实上也确实如此,韩信在之后迅速扫平了齐地,不得已之下,项羽只能是进行回援,而回援之前,他千叮咛万嘱咐,告诫大将曹咎不可擅自出战,以免上了刘邦的当。

结果,由于曹咎中了刘邦的激将法,因此,项羽前脚刚走,曹咎后脚就出了兵。

而最终,刘邦趁机发动进攻,大破曹咎军,致使项羽又不得不调转马头,引兵回援,这样一来,彭城的威胁没有解除,后方还遭到了刘邦的重创。

换句话说,当时项羽属于是腹、背均受敌,同时,还出现了粮草不继的情况,这就更让项羽急得直上火。

无奈之下,项羽只得和刘邦议和,签下了著名的“鸿沟和议”,自此中分天下。

但即便是如此,项羽面临的糟糕局势依然没完,刘邦安排韩信从齐地南下,攻打彭城以及周边地区,自西向东夹击项羽胡,其兵锋直击楚军侧背。

同时,西边有彭越率军,与刘邦会合,共同逼楚军后退。

另外,在南边,英布率兵十万,从淮北出发,也开始夹击项羽。

从这个兵力部署上,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当时项羽面临的局势,是已经被刘邦的汉军给包围了。

但这还不是最坏的局面,就在项羽想办法解围的时候,留守彭城的大司马周殷又反了。

并且,周殷不仅叛楚归汉,同时还反戈一击,开始率领原部兵马,屠灭周边六县,之后与英布会师,一起北上合击项羽。

这么算下来,当时围攻项羽的,一共有五路人马,分别是刘邦本部、韩信部、彭越部、英布部以及周殷部。

这五路大军,根据史料记载,共有五十万人之多,即便是有点水分,四十万左右还是有的,而项羽手里,只剩下了十万人。

由于刚逢大败,项羽也不敢硬不硬,因此,他不得不带着这十万人开始往垓下后撤。

有道是屋漏偏逢连阴雨,当时的项羽面临的就是这么一种情况,而这种情况不仅他知道,手下的兵们也知道。

这些士兵明白,这次己方不仅胜利无望,甚至,能不能活着都说不准。

正所谓兵败如山倒,在这种局势下,项羽基本上已经绝望了,楚军溃败的结局已定,除非有奇迹,不然这结局是不可能扭转的。

那么有奇迹吗?当然没有,因此,项羽已经无力回天了。

总体来说,项羽之所以会在龙且死后,认为自己末日来临,这其中龙且的死倒在其次,主要是造成龙且战死的潍水之战,让项羽仅余的一只有生力量被消灭,通过此战,汉、楚之间的根本局势被扭转,项羽已无回天之力,因此才会觉得要灭亡了。




英布是项羽的贴心小棉袄,打仗打头阵,巨鹿之战当先锋;脏活全是他,坑降卒杀怀王。

但是,小棉袄还是衣服,啥时候想脱就脱,没有就光着膀子穿大衣,总不至于没有就冻死。

但是,龙且就不一样了,他是项羽的真手足。

首先,感情到位才能彼此信任,这是忠诚的另一个底层逻辑

为人谋事而尽忠,员工为老板谋事是为了工资;合伙人为公司谋事是为了分红;谋臣为主公谋天下是为了富贵。但这都是利益忠诚,没了利益也就没了忠诚,甚至还能反目成仇。

所以,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却有永远的利益。

但是,人是讲感情、讲对错、将伦理的,所以除了利益忠诚,真得有感情忠诚。龙且对项羽就是感情忠诚。

两个人都是硬汉,还是发小,小时候一起玩、长大了一起造反,而且龙且早把自己的人设定位成了项羽的小弟。

对于这样的人,项羽必须的留在身边,就是能封出去当王,在乱世的时候也得考虑一下。因为主公身边必须得有使着顺手的兄弟。

所以,打九江,龙且带着十万大军就去了;打齐国,龙且带着20万大军就去了。独自领军,这非常危险,要是他带着兵造反了,咋办?能力不重要,龙且有忠诚、项羽有信任,这是最重要的。

英布很能干,看上去也很听话,但项羽从不敢分给他一支军队,让他出去独挡一面。挡不挡得住没关系,重要的是英布这小子会不会拥兵造反。

其次,龙且真得很能干,潍水之战不能说明他无能

龙且肯定比英布能打。项羽在荥阳干刘邦,英布却在九江国造反了。于是,项羽赶紧让龙且带着十万大军去收拾英布。

龙且一到就把英布打得落花流水,要兵没兵、要地没地,然后灰头头脸地跑去投靠刘邦。所以,战力上说龙且一点儿都不比英布差。

能带十万人的将军,并不是有多勇猛,一个打十个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人有组织十万人作战的能力。这种指挥才能太重要了,整个楚汉争霸期间也没几个人有这本事。所以才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种将军真得很难求。

潍水之战,之所以失败,不是龙且太无能,而是韩信太厉害。阴谋诡计、战场使诈,韩信是秦末第一人。而且这种手段专克以兵形势为主的楚国军团。

另外还有两个因素:一个是龙且太骄傲,他从骨子里就没把韩信当棵葱,但是韩信不仅是葱而且是棵山东大葱。另一个是急于求胜,就是想赶紧打完山东之战后,再带着兵返回中原战场,楚国集团不能分兵太久。

第三,龙且全军覆没,楚霸王确实感受到了恐惧

原因是项羽将面临腹背受敌的窘境,没有形胜之资的西楚国,扛不住两线作战。

项羽一直在进攻。成皋荥阳不是西楚之地,他是越国千里追过去、打刘邦的。齐地也不是西楚之国,龙且也是追过去、跟韩信较量的。

为什么?

形势者,雷动风举,后发而先至,离合背乡,变化无常,以轻疾制敌者也。

兵形势为主要作战特色的楚军,就是善于进攻,就是要追着敌人打,防守不是他们专长。

另外,西楚之地根本就没法防守,除了背后的大海,处处受敌。所以,楚霸王必须把西楚集团打造成一个刺猬,就是四面出击、打服四面。

但是,龙且战败直接产生了三大影响:

一是有生力量被报销,项羽已经无法组织四面出击了,因为兵不够了。

二是没了独自领兵且绝对信任的将领了,即便有兵,谁能带着去跟天下诸侯较量。西楚集团就剩下项羽这个大将了,至于钟离眜可能有能力但项羽信不过,而信得过的项氏子弟又真心没啥本事。

三是西楚门户大开,韩信的齐国军团可以直接南下扫荡整个西楚,而且后来韩信就是这么做的,垓下战前,西楚已经不再姓项,被灌婴的骑兵军团来回扫荡。

所以,征战八年、从无败绩的项羽真心感觉到了恐惧。于是,赶紧答应鸿沟议和,赶紧回兵西楚,晚了就会被人端了根据地。

所以,早被项羽打怕的刘邦,才敢那么嚣张,鸿沟议和笔墨未干,就带着兵追过来、打项羽。

至于项羽是不是知道了自己离灭亡不远了,那倒未必。因为有至少三个变数:

一个是韩信,韩信不要说投降项羽就是再在齐国多磨蹭一年,项羽迂回获得极大的回旋。而且韩信敢磨蹭,立即就会失信刘邦,所以肯定也就得天下三分了。

另一个是成皋荥阳战场出现变数,刘邦不再学乌龟,出来野战,然后被项羽一战报销,那也可以了。

再一个是英布和彭越这两个变数,英布打不进九江国,彭越趴在梁地起不来,也可以。但是这些变数都没有出现。原因就是项羽军事太厉害,厉害到没朋友,而政治上搞联合,动手又太晚、手腕也不硬。




项羽自然是中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将才之一,但是作为秦汉之间的霸主,项羽的军事才能反而成了他的一个致命弱点——他的光芒掩盖了他手下几乎所有的武将,致使我们能够随便提出刘邦麾下的大将,却对项羽的武将比较陌生。

历史上,项羽最仰仗的武将包括龙且、曹咎、周殷(此三人同为西楚大司马)、钟离眜、季布、英布等人。大司马作为西楚最高武将职位,能够坐在这个位置上的自然也是对项羽最忠心、军事能力最强的人。

西楚三大司马中,周殷的历史记载相对较少,他在汉五年背叛了项羽,与九江王英布共同攻打楚国,并攻克了寿春,在将城父屠城之后与刘邦共同会师垓下,所以,他追随项羽的日子里,也未必可以让项羽推心置腹。

曹咎在龙且死后几乎成为项羽唯一的倚靠,他因为曾经有恩与项梁而受到楚国的重用,但是他的军事能力一般——彭越在投靠刘邦之后率兵切断了楚国的粮道,项羽便对当时的海春侯曹咎说:“你好好替我守住成皋,即便是汉军出来挑战你也要坚壁固守。我十五天之内必然击败彭越班师回来”。但是,就这十五天,曹咎也没能坚持住,他不堪汉军整日谩骂,出城与其大战,结果兵败。曹咎与长史董翳、塞王司马欣一起自杀。

陈平在向刘邦献离间计的时候曾经说过,项羽的忠臣只有范增、钟离眜、龙且以及周殷四人。在使用离间计之后,范增离开了项羽,钟离眜受到怀疑,我们不排除周殷最终投靠刘邦也是因为项羽对他心怀忌惮。

所以,龙且死后,“项王震恐”首先就是因为龙且乃是项羽唯一可以信任的、有一定军事能力的武将。其次,龙且被杀之前是率领了号称二十万楚国精兵出击韩信的,他的失败让项羽的整体军力大幅度下降,也让楚军内部开始对刘邦产生畏惧。这也正导致了向来靠拳头说话的项羽开始派武涉去游说韩信,想让他背叛刘邦,但是龙且死后,项羽是大势已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2

标签:项羽   荥阳   楚国   齐楚   汉军   齐国   谋士   作战   刘邦   精锐   兵力   诸侯   大军   霸王   战场   集团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