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法兰克王国的三分即其灭亡,而中国的三国时期却不叫灭亡?

中国文化和欧美文化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大一统大陆文化思想和欧美的契约海洋文化思想。大一统思想就是喜欢统一,思想要统一,土地要统一,文化要统一……靠什么统一?主要靠语言文字文化习俗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来统一各个民族各个种族,无论你原来是什么民族什么种族什么宗教信仰,你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一分子,只有职业地域不同,没有地位不同。欧美国家主要是以宗教信仰文化来统一整个国家的,不同国家主要以信仰某一个宗教或者派别为主才行,比如,天主教国家和新教国家,伊斯兰逊尼派国家和什叶派国家,等等,分的很清楚。就算美国这样开放的民主国家,种族主义又凸显出来了。

东西两种文化各有千秋,西方突出的个性文化能够培养出非常厉害的自然科学家和思想丰富的思想家和冒险家。东方集体文化能够让社会非常稳定,主要靠最高层个人素质高低影响带动整个社会。

其实,东西文化大融合才是社会最好形式,扬长避短,社会得到最合理的发展,但想法很好,趋于各种利益人的关系,很难实现。




造成两者差别的根本原因是有没有大一统的文化。对于人无我有的这一文化,我国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曾作过精辟论述,其观点大致如下:

1,从春秋时期起,我们区分民族的标准不是血缘关系而是文化关系。不管什么人,只要肯接受华夏文化,就是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四海一家。戎、夷、狄、蛮因此逐渐华夏化。

2,秦的统一,不仅是政治统一,也是文化统一,民族的统一。秦始皇灭六国,出现真正大一统的帝国。经过两汉四百年的统一,国内的约五千万人口,大体已泯除了先秦的民族界限,融合为一个大汉民族。大家认同一个文化、一个国家。

3,在中国历史上大一统思想是深入人心的。就是分裂时期,一些割据的国君也都想由自己来统一,不愿意分裂。大有作为的皇帝更不愿一寸国土被人强占。

4,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有天下一家的大一统思想。这种大一统思想往往是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思想结合一起的,即和友爱、和平、中庸思想结合一起的。




导读:法兰克王国与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在很多方面存在这不同,这种差别决定了法兰克王国的灭亡。其一、法兰克王国的分封制以及分封退出机制的异常,为王国灭亡埋下了隐患;其二、法兰克王国帝王驾崩后诸子平分国土的传统堪称坑爹,几乎是自杀式的自行推行“推恩令”的方式主动灭亡了庞大的法兰克王国。而华夏王朝从秦朝开始大一统就已经成为了共识,并且在西汉分封造成七国之乱后大一统意识得到了强化。也就是说东汉后虽然出现了魏蜀吴三国并立的局面,但是每一个政权都把完成大一统作为己任。而不是都满足暂时的地盘,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最终由西晋再次完成了统一。


我们先来看法兰克亡国的根源:畸形的分封制和坑爹的国土均分制。法兰克王国的分封制因为短周期的退出机制似乎保证了王国的利益,但是封地世袭化彻底让分封的诸侯成为法兰克分裂的隐患。除此之外法兰克国王去世王子平分疆土的传统,彻底让庞大的法兰克王国土崩瓦解。相对东汉末年的三国鼎立的局势来说,法兰克缺乏大一统的格局和传统。而三国鼎立的魏蜀吴来说,在坚持各自法统的基础上都把再次大一统作为自己的根本使命。

畸形的分封制曾经让法兰克保持了强大,但是退出机制破产导致分封领地世袭化为法兰克分裂灭亡埋下了隐患

面积涵盖西欧、中欧、南欧乃至部分东欧的法兰克王国,即便放到现代社会也是欧洲第一大国。在社会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的古代欧洲维持如此庞大的帝国是非常不容易的,除了帝国强大的国力外通过采邑分封制提升帝国的凝聚力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所谓加洛林王朝时代的采邑制也是分封制的一种,采邑制有力的保证了帝国可以强有力的统治庞大的区域。所谓采邑制也是国王向功臣分封土地但是保留勒严格的退出机制,无论是分封还是退出机制都和我国古代实行的分封制有很大差异。先说采邑制的分封方式,被册封的大臣可以把封地再次分封。这样的形式和我国周朝时代的分封模式类似,但是周王是所有分封的共主这是前提;而法兰克封臣的再次分封的下属就和法拉克国王没有一毛钱的关系了。造成的结果就是:封君的封君不是我的封君,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也就是说分封的对象也有义务向上级缴纳赋税和出兵,但是对于法兰克国王对于所有诸侯的控制力度大大弱化。


采邑制的退出机制也很有意思,分封不是世袭的还可以收回。也就是说在分封有效期内主动分封的封君或者是接受分封的封臣,有任何一个人去世封地(采邑)就会收回。也就是说相对周王朝来说,法兰克的分封机制是弹性的。这种退出机制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帝国直辖领土的不断下降以及诸侯的做大,但是这需要帝国强盛这个前提在。或者说帝国有足够的利益或者威慑力。很显然随着帝国走向下坡路,早就不甘心交出封地的封臣逐渐把封地变为世袭制。这是恶性循环的开始,帝国越来越弱,为帝国走向分裂埋下了伏笔。

缺乏大一统的格局和传统,坚持父死子继且平分国土的传统简直就是败家行为;它不灭亡谁灭亡

法兰克王国的建立者人出自日耳曼人,由于文明形成周期和文化传承一直没有形成稳定的疆域和大一统概念。基本上是通过武力拓展帝国疆域,通过分封维系和坚固自己的统治,通过教皇分封来获得更加合法的地位。虽然法兰克王国也是封建制的君主专制政体,但是历经三百多年墨洛温王朝和加洛林王朝两个王朝始终没有形成大一统的概念。也就是说王朝没能持续传承、版图没能持续固定,更重要的是坑爹的父死子继且平分国土的传统。我国从周朝开始逐渐养成了以接受华夏文化、融入华夏为代表的文化传承,在这个基础上即便是分封也形成了天子共主的核心概念。


即便是在诸侯实力强大的春秋战国时代,各位霸主依旧保持了“尊王攘夷”的口号和名义上周天子的绝对地位。在秦始皇的统一天下,从政治、文化、民族、传承、大一统的认知等方面完成了真正的统一。相对于从周朝开始的嫡长子继承制来保证王朝有序传承来说,法兰克帝王时候分家包含平分国土的传统简直是欧洲版的“推恩令”。在这个基础上庞大强盛的查理曼大帝留下的大帝国被分成了三分,公元843年根据《凡尔登条约》内部分裂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三部分。当然法兰克这三部分奠定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的基础,但是欧洲再也没有形成庞大帝国的机会了。


到三国时期大一统概念已经深入人心,从秦朝确立大一统模式也已经过去四百年;魏蜀吴三国都在坚持法统,积蓄力量想实现再次统一华夏的期盼

我们再来看我国的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时代,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大一统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儒家文化为代表的忠君爱国思想已经刻入民众的骨髓,帝王代天牧民的绝对无上的权力让人着迷。虽然在王朝末期引发了群雄逐鹿的现象,但是无论是谁都在想尽己所能完成再次的大一统梦想。曹魏篡汉自立也讲究从禅让上寻找自己法统的合法性;实力最弱的蜀汉刘备扶植也以大汉皇族后裔的身份强调自己的合法性,进而不顾国力数次北伐为的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再次统一;而身份实力都不行的东吴也屡屡率兵北伐,妄图尽一切所能获得逐鹿中原的机会。所以说三国虽然分裂都是暂时的,到西晋建立最终完成了的再次统一。践行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规律,也让大一统的传承延续至今。




一家之言,欢迎评论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结合相关历史、地理及习俗、语言、制度等因素来综合分析。

一、首先要了解法兰克王国这个奠定了当今德、法、意三国疆域基础的中世纪国家的特殊发展历程。法兰克王国是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法兰克人在西欧建立的封建王国。从公元481年成立到843年分裂为三个部分,前后经历了362年。公元4世纪起,长期活动于莱茵河下游滨海地区的萨利克法兰克人越过莱茵河,进入高卢地区,不断扩张。公元486年,其首领克洛维于苏瓦松大败罗马军队,创立了法兰克王国。克洛维为纪念其祖父墨洛温,命名为墨洛温王朝。公元496年,克洛维改信基督教,拉丁语成为王国官方语言。507年,克洛维对西哥特王国发动进攻,占领了其大量土地。511年,克洛维去世,临死前将领土分给四个儿子,此后便开始了长期不断的兼并战争。直到公元613年,纽斯特里亚王洛塔尔二世再度统一法兰克王国,其子达戈贝尔特一世在639年死后,国王权力彻底衰落,大权落入宫相手中。公元687年,时任宫相的丕平二世击败竞争者,成为全法兰克王国唯一宫相。丕平二世死后,其子查理继承宫相职位,进行了采邑制的土地改革,并在732年击退了阿拉伯人的进攻。747年查理去世,其子矮子丕平继续执政,并于751年篡夺王位,成为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是为“丕平三世”,开启了加洛林王朝的统治,768年矮子丕平死后,两个儿子查理和卡洛曼平分国土,但卡洛曼于771年早死,查理便独揽大权,加洛林王朝进入强盛时期,不断通过侵略战争,使国土面积扩充将近一倍,他被人也被称为“查理大帝”。查理于814年去世,其子路易继位。当840年路易死后,长子罗退尔继位,但两个兄弟路易和查理联合起来反对他,战争不断。843年,三兄弟签订了《凡尔登条约》用以分配领地。该条约规定,路易获得莱茵河右岸地区和巴伐利亚,这块区域大致与今天的德国西部相合,地理上称日耳曼;查理所得地区大致与今天的法国相合,地理上称法兰西;罗退尔得到意大利中部、北部及路易、查理所占地区之间的狭长地带,后者后来得名为洛林,同时罗退尔保留皇帝称号。《凡尔登条约》奠定了法兰西、德意志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疆域的基础。之后到870年,路易和查理又签订条约,瓜分了夹在他们中间的罗退尔的领地,之后又有其他条约分割领地。法兰克王国就这样永远的被分裂了。

纵观法兰克王国由小到大、由盛世帝国到一分为三的特殊发展历程,有个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那就是这些国家间地理和经济已经形成了各自独立性,而国家历史上却又保持着独特的同一渊源,除了在早期有着和中国古代诸侯争霸相似的特征,到了法兰克帝国就几乎不怎么存在中国改朝换代江山易位的情形,协约、传统和宗教元素的传统也牢牢保持着各个国家间的平衡发展,各国发展出不同的习俗、民风、语言,成为相互独立的国家,形成一统的条件终难出现。

二、中国的发展历史,是一个不断相互融合的大一统进程,不仅是在三国鼎力时代。中国南北地理气候差异大,民族组成复杂,风俗语言大不相同。一个民族或部落的崛起必须持续从外部汲取更多的养分供给,相互依存才能不断壮大。在两汉三国时期乃至上溯至周,天子皇帝的政治正统地位至高无上,历代统治者无论如何改朝换代,都极为重视自身正统地位的承续,并要竭力通过各种手段和方式来宣称自身的这种正统性,通过中央集权、机构牵制和地域管理来实现统治的稳定和人心的归依。这也是中华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纵观中华五千年历史,无论社会如何动荡,朝代如何更迭,历史的潮流浩浩荡荡,最终必将走向中华的大一统。

(图片选自网络)





这个事情其实很简单,希望能我的回答能解答你的疑惑,我将分别从政治和文化上双重角度来进行解释。

首先是政治上的解释:法兰克帝国是5世纪到9世纪存在于西欧的一个帝国,基本上与罗马帝国在西欧的疆域相符,按照疆域划分,到现在的法兰克王国已经被分成三个国家,意大利,法国,德国。也就是说,法兰克帝国已经完完整整的分裂成三个独立的国家,而三国不一样,三国只是中国某一个分裂时期,三国之后就是大一统王朝西晋,中国再次进入了同一时期,再往后拓展,西晋存在存在时间很短,属于短命统一王朝,在此之后中国进入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然后随着隋朝统一战争,中国进入了长期大一统时期。

对此进行总结,法兰克帝国分裂了以后就再没有统一过,所以称为灭亡,而三国时期国只是进入了短暂的分家状态,如同现在中国和台湾的关系,到最后还是会统一,这又如何叫做灭亡?

然后是文化上的解释:法兰克帝国分裂以后,在第一阶段上分裂为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其中西法兰克王国就是现在的法国,东法兰克王国就是现在的德国,中法兰克王国形成了现在的意大利。

在逐渐行成现在的三国的过程之中,三个国家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也就是德语、法语、意大利语。

语言是一个国家永存的根本,曾经初中的语文课文《最后一课》,从另一个角度看可以看作揭示了为何法兰克帝国可以称作完全灭亡。

同样属于曾经法兰克帝国的普鲁士和法兰西,因为普法战争要将法国的阿尔萨斯省的一部分给让给普鲁士(也就是德国),要求被割让的一个乡村小学不能学习法语,文中讲述了这是法语课的最后一课,在这最后一课上生动形象展示了法国人遭受异国统治的痛苦和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另一个角度看,在这个时期法国人民已经没有曾经普法属于同一个帝国的意识,在文化层面上,法兰克帝国曾经的心里认同感已经完全消失。

而三国时期完全相反,三国时期的魏蜀吴战争甚至是连少数民族没有参杂在一起,全是汉族的战争,换句话说,在这个时期的战争,对于底层人民而言,只是统治者换了另一个统治者,对于共同的文化心里认同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语言也都是共通的,文化也都是相同的,所以只能是分裂,不能说是灭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2

标签:法兰克   王国   中国   路易   采邑   洛林   王朝   封地   华夏   疆域   帝国   民族   思想   三国时期   国家   财经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