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何说“宁穷死,别娶生妻”?“生妻”是什么意思?

“宁可穷死,也别娶生妻”

这是流行于古代民间的“俗语”,类似的还有“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等俗语,主要强调的都是劝人“莫娶生妻”。那么,“生妻”到底是什么身份,为何在民间忌惮如此深,甚至形成了俗语流传于世呢?

“生妻”含义的历史变迁

“生妻”一词,见于史料,最早的一处应是“答苏武书”

汉武帝时期,被赶至漠北的匈奴与汉朝之间,曾有过一次转机。匈奴新单于上位后派出使臣到汉朝朝拜汉武帝,还送回了一部分曾经被匈奴俘获的汉人使臣。

中原政权乃礼仪之邦,一向讲究礼尚往来,为了表示汉朝的大国风范,汉武帝决定派出使臣率队回访匈奴,将扣押在汉朝的匈奴俘虏亲自送回去。

苏武抵达匈奴之后,经历十分坎坷,他在那里见到了昔日大汉朝的叛将李陵,便暗中修书一封交给李陵,劝他随自己重返汉朝。

李陵乃李广后人,本是汉朝的得力干将,却因为在一次征战期间,被匈奴六万大军围困,被迫选择投降。原本李陵投降是无奈之举,却被汉武帝身边的奸佞小人说成是早有预谋,引来汉武帝的勃然大怒,灭了李陵三族。

从此以后,李陵断了归路,只能忠心于匈奴,苟活于异族。苏武劝其归汉,出于对汉朝的忠诚,却没能站在李陵的立场考虑。李陵收到苏武的劝归书信后,给苏武回了一封信,讲述自己的处境和为难。

这封信,便是《答苏武书》。

在《答苏武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句话,“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李陵向苏武诉说自己的处境,母亲已经不在人世,年轻的妻子也已经改嫁,话里话外,李陵表示出自己无家可归的境地。

从“生妻”一词出现的历史背景来看,它最初的意思是“年轻的妻子”。从字面意思来看,这样的解释显然与俗语“宁可穷死,也别娶生妻”所表达的意思不符,俗语应该出现于《答苏武书》之后。

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妻”的意思逐渐开始发生转变,由最初的“年轻的妻子”变成“丈夫还活着的单身女人”。其实,在这段时期,“生妻”的意思类似于离婚的女人。这是“生妻”一词在历史变迁中的第二个意思。

除此以外,“生妻”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还出现了第三个意思:“被休妻的女人”。而这个意思也更贴切俗语所表达的含义。“宁可穷死,也别娶生妻”中的“生妻”所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俗语出现的时间,也应该就是出现在这段时间。

被休妻的女人”,在古代是一个非常不光彩的身份,因为在古代,女人虽然多为男人的附属,但男人休妻也不能随心随遇、无故休妻,必须有合理的理由才行。

古代对休妻的标准有明文规定,称之为“七出”,也叫“七去”,指的是七种可以休妻的条件。妻子只要犯下七出条款,丈夫就具备了合理合法遗弃妻子的权利。

当然,这种权利掌握在丈夫手中,只要丈夫愿意,即便妻子犯了七出条款,也可以继续生活,算是一种大家心知肚明的民不举官不究吧。

为何会出现“宁可穷死,也别娶生妻”这样的俗语呢?

从俗语所表达的意思不难看出,这句俗语表达出对“娶生妻”的极大厌恶。如果“生妻”所代表的是“被休妻的女人”,那么其实也就不难理解了,因为古代犯了“七出”条款的女人,一般都是身体有缺陷,或者是品行不端的女人,被厌恶也理所应当。

但凡事都有例外,在女子社会地位很低的封建社会,男子一方在婚姻这件事中占据极大的主动权。在妻子是否犯了“七出”这件事中,有很大的人为操作空间,导致不少善良、贤德的女性,也因为复杂的原因背负上“生妻”之名。

例如:七出中的“无子”一条,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很复杂,并不能轻易断言是女方的错误。如果是丈夫的身体有缺陷而导致无法生子,最终被扫地出门的也是妻子。这种情况下,女方就太冤枉了。

还有一种情况,夫妻二人明明十分相爱,且夫妻生活也很幸福,但是由于复杂的原因,导致他们在结婚的第一年没有生孩子。男方的父母若是不喜欢这个儿媳,也可以利用七出的条款赶儿媳出门,即便是丈夫不愿意也是不行的。

《浮生六记》中的沈复和芸娘就属于这种情况,沈复虽然强势反抗,却奈何斗不过整个家族,最终导致家产被族人瓜分,夫妻二人净身出户的悲凉结局

民间俗语一直以来都是民间多年的历史沉淀,具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些俗语也具有局限性,例如这句“宁可穷死,也别娶生妻”就是如此。

随着时代的变迁,“休妻”已然被尘封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女性的社会地位也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这种歧视“生妻”的俗语,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环境,应该尽早退出历史舞台。

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追求幸福也是每个人的向往,只有这样,人类社会发展才会越来越和谐。只不过,那些古代的“生妻”们,在封建社会中受尽了白眼,令人回想起来,不禁潸然泪目。




有过农村生活经历的人都知道,和一些老人聊天时,他们总能说出一些通俗易懂的俗语,比如“记吃又记打”,“做人留一线,他日好相见”等等,这些俗语非常的接地气,很有实用性,堪称金玉良言,可以让年轻人少走许多弯路。

但也有一些俗语却让人很费解,比如“宁娶寡妇,不娶生妻”。这句俗语的前半句很好理解,因为大家对“寡妇”这个词都耳熟能详,就是指那些丧偶的女性。而后半句却让人懵圈,特别是“生妻”一词,过于生僻,人们在生活中也很少能用到它,那么,这句俗语里的“生妻”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请看浅阳的理解!


一、生妻的出处

“生妻”一词,最早出自汉朝名将李陵所写的书信《答苏武书》,其中记载如下:

且足下昔以自行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

李陵与苏武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在李陵与匈奴的一次战斗中,他因寡不敌众被匈奴俘虏。又因一些误会,汉武帝灭了他的三族。李陵知道后心灰意冷,便留在匈奴为官,并且娶了匈奴公主为妻。

苏武代表汉朝出使匈奴时被单于扣押,还曾派李陵前去劝降。

苏武归汉后,他替汉帝写信召李陵归汉,李陵便写了这封《答苏武书》来回复,因此也有了上面信中的那一段有关“生妻”的对话。

李陵在信中说了苏武当时家中的境况,年迈的母亲已去世,年轻的妻子已改嫁,想借此让苏武留在匈奴。因此“生妻”在这里本义是指年轻的妻子


二、“生妻”的意思

通过苏武的故事,我们可以看见,苏武妻子是主动离开夫家的,而大多数的情况下,“生妻”却都是被动离开夫家的。

古人受三从四德的封建思想影响,一切都要围绕男子来转。但即便女子社会地位再低下,如果牵涉到休妻这个问题,男人们却并不是随心所欲想休就休,想换就换。

除非妻子犯了原则性的错误,否则随意休妻是一件后果很严重的事情,轻者会遭到官府板子的伺候,重者会面临吃牢饭的风险。

那么原则性的错误是什么呢?汉朝的《大戴礼记》中有明确记载:

“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可见原则性的错误有7条:1、不孝顺夫家;2、没有儿子;3、作风不好;4、善嫉妒;5、患有重病;6、爱说闲话;7、爱偷东西。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出”,或“七去”。

如果妻子违反了这七条之一,自然就会被丈夫合法化的休掉。举个例子,如果老公头顶一片绿,那么老公休妻就会得到官府的准许,然后他就能名正言顺地休掉妻子。

这些被休掉的,被动离开夫家的女子就称为为生妻

三、“生妻”不受待见的原因

古代女子没有人身自由,存在感很低,附属于男性,她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所以男人可以随意驱使女子,而女子却万万不可以不尊重自己的丈夫。

因为一旦被丈夫休掉,变成“生妻”,她们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到娘家。那么,她不但会受到周围人的指指点点,还会遭到娘家人的百般嫌弃,可以说未来的生存之路会变得很艰难。

不过话说回来,寡妇和生妻都是二婚女子,为啥男人们“宁娶寡妇,不娶生妻”,生妻为何这么不受待见

事实上在古人的观念里,生妻被休,大概率都是这个女子自身的原因所导致,即品行不端

这个原因让她成为了一个不适合做妻子的女人。那么人们习惯性的思维定式就会认为,既然她不适合别人,很可能也不适合我。

如果将这样的女子娶回家,将来她肯定还会犯同样的过错,到时岂不是给自己的家庭带来祸端!所以即便这些女子长得再年轻,再好看,那些男人们也不愿意娶她们,毕竟人活脸树活皮!

寡妇就不一样,她们之所以成为寡妇,通常与自己的品行没有直接关系。话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老公要挂掉,谁能拦的住?所以老公的死并不是妻子的责任(当然非正常死亡的除外),那么这样的女人就可以娶!所以对于寡妇再嫁,人们从内心深处是可以理解的。

其实这是古人的一种偏见,大多数情况下,生妻被休大都是无辜的。也就是说,这些女子之所以会成为生妻,并不是她们没有做好妻子的本分,而是夫家故意找茬罢了。

比如钗头凤的故事,陆游20多岁时娶了他的表妹唐琬,两人每天恩恩爱爱你侬我侬。后来,陆母去尼姑庵算卦,说唐琬会克死自己,就借唐婉“无子”这一条,以性命要挟让陆游休了唐婉。

虽然陆游字字铁骨铮铮,但那段至死都不能释怀的思念,却成为了他一生都无法割舍的痛楚。

而这种情况导致的生妻,在古代占了很大一部分,即便夫妻再怎么情深,只要父母想拆散,那都是分分钟的事情。

当然也有敢违抗母命的,但结局如何呢?

《浮生六记》里面的沈复和芸娘,两人西窗剪烛,共读诗书,好不惬意。母亲逼着休妻时,沈复选择了抗命。虽说爱情的小船顶住了狂风骤雨而没翻,但最后的结局却是,沈复夫妻俩被哄出了家门,他们只能流落异乡,凄苦度日,家产也被亲戚们瓜分。

由此可见,古代休妻,代表社会着对女性赤裸裸的歧视,这是由历史的局限性所造成,也是导致生妻地位差的原因

结语:

随着社会的进步,所谓寡妇、生妻之类的词汇已经成为了历史。现在婚姻自由,男女双方可以根据情感发展自愿组建家庭,而离婚也并不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

如果我们还是将“宁娶寡妇,不娶生妻”这句老话奉为真理的话,可能就会误导我们的选择而错失良缘。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去伪存真,遇到该摒弃的俗语时,我们还是应该趁早摒弃为好!




在古人看来,“生妻”是万万娶不得的,不然就会引祸上身。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不少俗语,比如“事莫做绝,话莫说尽”,还有“有势莫要使尽,有福莫要享尽”等等,这些俗语通俗易懂,但都蕴含着很深的道理。

但有这么一句俗语,就让人颇为费解,叫做“宁穷死,莫娶生妻”,另外还有一句类似的叫做“宁娶寡妇,莫娶生妻”,这两句俗语的含义就让很多人不太理解。

我们都知道,俗语是古人留下来的经验之谈,目的是告诫后人少犯类似的错误,但古人为何要说“生妻”不能娶呢?并且,这里面的“生妻”一词,指的又是什么人呢?

“生妻”一词的出处

“生妻”这个词,最早的出处与汉朝的苏武有关。

苏武是汉朝一位杰出的外交家,他在汉武帝在位时,受汉武帝刘彻指派,护送被扣留在汉朝的匈奴使者回国,期间因为意外,导致苏武被扣留在匈奴长达数十年之久。

最终,苏武历经磨难,总算回到了大汉,而在归来后,他受命向归降匈奴的大将李陵写信,意图劝说他也归汉,但李陵在回信中拒绝了苏武的这一请求。

而在李陵的信中,就有关于“生妻”的内容。

“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李陵《答苏武书》

李陵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己的老母已经去世,而自己年轻的妻子也已经改嫁于别人,所以,李陵口中的“生妻”,就是指年轻的妻子。

而由于李陵的妻子有改嫁这一事实,因此,“生妻”一词,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被赋予了另外一种含义,那就是丈夫还活着的“单身女子”。

什么叫做丈夫还活着的“单身女子”呢?用我们现代话来说,就是离婚的女人。

也就是说,古代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导致离婚的女子,就是俗语中所说的“生妻”,不过,同样是“生妻”,也分有不同的两种。

第一种“生妻”,是在古代被丈夫一纸休书给休掉的女人。

古代婚姻与现代既不相同,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很低,大部分时候,都是要围绕丈夫转,因此,在古代的婚姻中,男人是占据主动权的。

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妻子犯了“七出之罪”,那么,丈夫就可以行使“休妻”的权力。

所谓“七出之罪”,是指不顺父母、无子、作风问题、嫉妒、有恶疾、口多言、盗窃这七种行为,只要某人的妻子犯了其中一条,那么丈夫就可以写下文贴,一纸休书将妻子赶出家门。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七出之罪虽说是古代人离婚的主要依据,但也不是所有人都遵守这个约定的,历史上也有那种妻子没犯七出之罪,照样被休掉的例子。

比如在汉代时,著名的外交家班超,他休妻的原因,并非妻子做了什么,而是有同僚说他沉溺于家室之乐,也就是说他与妻子感情太好,认为他成不了大事,而班超为了表明自己的雄心壮志,一怒之下,就把妻子给休掉了。

通过班超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代女人在婚姻中,地位真的很低,基本上没有什么自主权。

但不管是因为犯了“七出之罪”,还是类似于班超这种,总之被休掉的妻子,都可以统称为“生妻”。

她们虽说各自的境遇和被休掉的理由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丈夫还在世,也就是还活着,但她们却被动地离开夫家,成为了一个“单身女子”。

除了这种“生妻”之外,还有一种“生妻”是指那些丈夫“失踪”的女人。

这里说的丈夫“失踪”,并不是说丈夫死亡了,而是丈夫出于某种原因,自此一去不回,有些是故意消失,有些是因为意外情况回不来。

像前文所说的那位李陵之妻,就是这种情况,李陵投降于匈奴,虽说在匈奴处无性命之忧,但人身自由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回不了汉朝,自然也回不了家。

而李陵回不了家之后,他的妻子,就成为一个没有丈夫的女人,但由于李陵还活着,因此,按照当时的律法,这个女子是不可以再嫁人的。

她若是想嫁人,必须有李陵亲笔写的休书,要么是李陵的母亲以长辈的身份,代写一封也行,但事实上,李陵没写,李陵的母亲也去世了,所以,说起来这名女子是擅自改嫁。

而像她这样的女子,就是生妻中的“弃妻”。

还有,在《红楼梦》中,贾宝玉离家出走后,薛宝钗其实也算是“生妻”,因为贾宝玉并没有休掉她,但又不知道宝玉什么时候才会回来,因此,薛宝钗也被迫变成了“单身女人”。

“寡妇”与“生妻”的区别

我们都知道,寡妇也没有丈夫,但同样是没丈夫,寡妇和生妻之间,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首先,寡妇失去丈夫,是因为各种意外,比如丈夫因病去世,或是战死等等,总之,能被叫做寡妇,就是因为丈夫已经死了。

而在古代,对于寡妇再嫁这种事屡见不鲜,不少朝代也对此持理解和包容的态度。

尤其是在汉唐时期,一个寡妇如果再次嫁人,在当时根本就不叫事儿,当时不管是民间还是皇室,都有娶寡妇为妻的例子出现。

只不过到了后来,也就是明清两朝时,随着朱程理学思想被大力推崇,寡妇守节成了一种畸形的荣耀,因此,寡妇再嫁的可能性就越来越低,直至消失。

为什么在汉唐时期对寡妇再嫁这种事会持包容态度呢?因为在那个时候,人们普遍认为,寡妇的形成,不在于其本身的主观因素,说得直白一点,也就是和她没什么关系。

不管她的丈夫是因为什么原因去世的,总之只要不是她造成的,那就与她没有责任。

因此,古代的寡妇再嫁是得到社会和律法认可的,但生妻就不一样了,古代一个女人被冠以“生妻”之名,都是有一定原因的。

要么是因为失德,犯了“七出之罪”中的某一条,导致被丈夫休掉变成生妻,要么就是因为丈夫常年不归家,被动地变成了生妻。

而不管是哪一种,在古代的男人眼里,都与这个女人有关,也就是主要责任在这个女人身上,要么是她的品行不好,要么是行为不端,总之就是不招人待见。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寡妇和一个生妻,如果两人都想再嫁,那么,古人宁可选择寡妇,也不愿选择生妻。

古人为何会认为“生妻”不可娶?

这里面有几个原因,导致了古人不敢娶”生妻“。

首先,能成为“生妻”,肯定是因为某种原因,比如犯了“七出之罪”,而因为这个原因被休掉的女子,往往很难再嫁人。

毕竟在古人的观念里,普遍认为这种女子曾经犯过错,那么将来还会犯同样的错,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对自己和对家庭都没有好处,本着防患于未然的想法,自然就对她们敬而远之。

其次,娶“生妻”有违律法。

像前文李陵的那位妻子,她既不属于寡妇,也没有被李陵休掉,也就是说,从律法的角度来讲,她和李陵还有夫妻之名。

但她在没有任何相应手续的情况下,就选择了嫁给了别人,这要是婆家有人将其告到官府的话,那她就是大罪。

不光是她自己是大罪,包括娶她的那个男人,也会因此引祸上身,甚至背上官司都有可能。

所以,这种来历存在问题的生妻,也不能娶,不然的话,吃官司是一方面,到最后还会闹个人财两空。

还有,那种丈夫“失踪”的生妻同样不能娶。

这种风险最大,娶这样的生妻,在古代属于是道德有亏,要是一个官员这样做,就会遭到弹劾,直到丢官为止。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虽说古代有“不娶生妻”的说法,但实际上,娶生妻的人不在少数,并且生妻再嫁之后,也收获了幸福的生活。

大诗人陆游在年轻时,曾经爱上了一名叫做唐婉的女子,两人情投意合,也走入了婚姻,但也许是他们的感情太过热烈,导致陆游的母亲认为唐婉耽误了儿子的前程,因此,用强硬的手段,逼迫陆游休掉唐婉。

按理说,像唐婉这种情况,就属于生妻的一种,只不过她是被迫成为生妻的,与她的品行等方面无关。

而在被陆游休掉后,经家人做主,唐婉嫁给了山阴(今绍兴)人赵士程,而这位赵士程,论亲戚关系来讲,还是宋太宗赵光义的五世孙。

虽说宋朝的皇室后裔地位一般,但好歹赵士程也算是宗室一员,而他并没有嫌弃唐婉曾经嫁过人,更没有在意什么“生妻”的说法,依然娶了她,并且婚后两人很是恩爱。

唐婉的这个例子,就足以说明,所谓“不娶生妻”这一说法,并不是古代婚姻中必须遵守的唯一法则,古人也和现代人一样,有追求和选择自己幸福的权力。

因此,对于古人留下来的一些俗语,我们要辩证地去看,有些对我们确实有帮助的,就值得借鉴和运用,而一些明显不符合现代价值观的,就不要固执的生搬硬套,最重要的是,要有思考和甄别的能力。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有很多生活经验,没有被记录在书籍里,却以口头流传的方式,代代相传,这些经验,就是我们常说的“老话”。

其中,关于婚姻方面有一句话,叫“宁娶寡妇,不娶生妻”。“寡妇”,这个大家都熟,不用多解释,那什么是“生妻”呢?

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既然寡妇都这么不招人待见,那“生妻”为什么比寡妇还没有地位?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生妻”。

这个词,最早是出现在《答苏武书》中,这是李陵写给苏武的一封信,信中写到:

且足下昔以自行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

李陵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大将,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

公元前99年,李陵奉命出兵抗击匈奴,不料被6万匈奴兵包围,最终被匈奴俘虏。匈奴单于看中了李陵的军事才能,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以此来笼络他。

按说,将领被俘,汉武帝应该想办法营救才对,没想到,有小人进谗言,说李陵是主动投靠匈奴,是叛变,汉武帝不分青红皂白的就把李陵全家给灭了。这下,李陵是彻底死了回去的心,安安稳稳的在匈奴当上门女婿了。

为了这事儿,李陵的好朋友司马迁,还向汉武帝据理力争过,结果被汉武帝给实施了“宫刑”,此后,司马迁就安心写史书,诞生了一部史学巨著《史记》。

几年后,苏武代表大汉出使匈奴,结果被匈奴扣押。匈奴也想笼络苏武,结果苏武坚决不投降,被发配到了北海去放羊,还对他说:“要想放你回去,除非公羊下崽”。

这期间,匈奴曾经让李陵去劝降过苏武,但是苏武始终没有答应,在北海那个冰天雪地的苦寒之地,渡过了19年。后来趁着匈奴内乱,逃回了大汉。

这个时候,汉武帝已经去世,汉昭帝继位了。苏武就向汉昭帝说明了李陵的情况,汉昭帝就让苏武给李陵写信,召他回来。然后,李陵就给苏武回了一封信,就是上面的《答苏武书》。

李陵说:“兄弟你出使匈奴,被扣押了多年,差点死在塞外,回去了,老母亲去世了,年轻的妻子也改嫁了,我和你一样,家都没了,我还回去干什么”。李陵果然没再回去,最后在匈奴去世。

在这封信里,“生妻”指的是年轻的妻子。但是,在后世的演化中有了一些变化,变成了和“寡妇”相对应的一个词。

“寡妇”,是指没有了丈夫的女人,“生妻”,是指丈夫还在世,但是已经没有了婚姻关系的女人。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离了婚的女人”。

不过,在古代,可没有离婚的概念,一个女人,如果丈夫还在世,但是和丈夫没有了婚姻关系,那么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被丈夫给“休”了。

以前的婚姻,是严重不对等的,女人嫁给了男人,就是男人的资产,男人拥有处置权,女人只能被动的接受。

但是,在古代,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休妻的,只有在七种情况下可以休,也就是我们说的“七出”。

分别是:不孝顺父母,膝下无子,和其他男人有染,嫉妒,重病,多言,盗窃。

如果一个女人有这七种情况,要么是人品不行,要么是身体不行,要么是道德败坏,男人是可以毫不犹豫的“休”掉的。

相对应的,也有“三不去”,也就是在三种情况下,是不能休妻的。

分别是:有所娶无所归,与更三年丧,前贫贱后富贵。

就是说,如果女子娘家已经没人了,没有娘家可回的,不能休;如果女子替公婆守孝三年的,不能休;如果娶老婆前是穷光蛋,娶了老婆后发达的,不能休。

在古代,如果一个女人被“休”了,你可别指望回到娘家大哭一场,然后带着小舅子回婆家去闹,有可能娘家父母都不让你进门,那是一件非常丢人的事。

更严重的是,一旦被人休了,你这一辈子都再也嫁不出去了,因为没有人会娶一个被“休”了女人,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被休的女人是“不良资产”

女人被“休”,只有在犯了“七出”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那就意味着,这不是一个好女人,甚至是一个坏女人。

我们一条一条来看一下。

第一,不孝顺父母。这个在古代是头等大事,有句话叫“千年的媳妇熬成婆”,因为在一个家庭里,媳妇的地位是最低的,一切都要听公婆的。

第二,膝下无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不能生孩子的女人,不仅婆家看不起,连街坊邻居都会指指点点。如果丈夫好一点,娶个小妾来续下香火,你还能保留大老婆的地位,如果丈夫狠心点,直接就把你休了。

第三,和其他男人有染。别说是古代了,直到现在,也没有哪个男人能容忍自己的老婆和其他男人有染,“被绿了”是对一个男人最大的羞辱。在男权社会,一旦出现这种情况,100%被休,有哪个男人愿意当“接盘侠”。

第四,嫉妒。这里的嫉妒,主要是指不容忍自己的丈夫纳妾。在古代,一般纳妾都是以延续香火为目的,如果女人因为这一点和丈夫闹别扭,那也是不被容忍的。

第五,重病。这个就很明显了,没有谁会去娶一个病秧子。

第六,多言。就是我们常说的“长舌妇”,东家长,西家短的,到处散布流言,影响邻里和谐。

第七,盗窃。这就不是人品问题了,这就是有“前科”了,一辈子的污点,也不会有那个男人会要的。

其次,担心与前夫“剪不断”

如果是寡妇,那不用担心,丈夫去世了,即便是想念,那也是心里的,不可能再去找前夫再续前缘。

但是,如果是被休的女人,那就不一样了。

女人被休,代表的是男人对女人的失望和割舍,但是不代表女人对男人没了感情,万一发生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自己就吃亏了,那就不光是“接盘侠”了,还是“背锅侠”和“绿巨人”了。

另外,古代休妻,也不见得就是出于男人的本意,也有可能是被迫的,比如大诗人陆游。

陆游原本是娶了自己的表妹唐婉,俩人感情非常好,你侬我侬的。有一天,陆游的母亲是庙里烧香,顺便算了一卦。不算不要急,一算吓一跳,卦上显示唐婉是“克夫命”,会对陆游不利。

回去以后,陆游的母亲就让陆游把唐婉给休掉,理由是“无子”。其实这一条很牵强,毕竟俩人还年轻,一时没怀上,不代表以后就怀不上。

如果是碰上这种情况,那还真得把老婆看紧了。

再次,担心前夫“神秘出现”

在古代,交通和通信都不发达,有些男人出去谋生,可能从此就没有了音讯。这水灵灵的小媳妇搁在家里,谁能受得了。

一年两年还好,弄个十年八年的,你自己不说走,公婆就该撵你了。毕竟在古代,女人是不能出去赚钱的,她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给老公生孩子和为家庭洗衣做饭。

老公都没了,你和谁生孩子去,干再多的活,也是个没用的人。

这种女人,虽然不是被休掉的,也不能算是寡妇,但是,也没有男人敢要,保不齐那天人家老公就回来了,你说,这到时候女人算谁的?彩礼给退不?

比如苏武,在匈奴待了19年,小媳妇早就改嫁了,突然之间,他又回来了,你说这事儿尴尬不。

当然,被休的人,也不是完全嫁不掉了,只是不可能再做别人的正妻了,只能当小妾。比如被陆游休掉的唐婉,后来做了嗣濮王第七子赵士程的小妾,还生下一儿一女。

如今,时代变化了,婚姻自由,俩人离婚,也不见得就是女人的不对,也有可能男的是个“渣男”。所以,“宁娶寡妇,不娶生妻”这句话,也就没人再提了。

因为,这句话,毕竟是在古代那个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已经完全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了,“老话”是很有道理,但是也要与时俱进了。

不过,还是要提醒一下,如果你是没有结婚的年轻人,请谨慎选择你的另一半,如果你是已婚的中年人,请善待你的另一半,不要轻易的把“离婚”挂在嘴边。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夫妻,还是原配的好!




老祖宗留下的警示语,是智慧与结验的总结,有一定的道理,类似的还有“宁娶寡妇,不娶生妻”、“宁娶亡人妻,不娶离婚女”等。

那什么是“宁穷死,别娶生妻”呢?这里“生妻”显然是一个生僻词,现代人基本不用。那古代的生妻指什么样的妻子呢?一起来看看。

一:生妻的由来

生妻一词由来已久,最早源自西汉李陵《答苏武书》中的一句:“老母终堂,生妻去帷”。这话意思: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了

提到李陵,大家并不陌生,也会想到西汉著名的“李陵事件”。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长孙,英雄善战,豪气干云,一度让匈奴闻风丧胆。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陵率5千精兵抗击匈奴,但被3万多匈奴骑兵围堵,虽拼死厮杀,却死伤无数仅剩十几人,李陵只得下马投降。

当时李陵面对惨景,堂堂七尺男儿流下热泪:“无颜见陛下,只能日后见机立功”。单于仰慕李陵,对他礼遇有加,把女儿嫁给他。

李陵投降震惊朝野,武帝盛怒S李陵全家。司马迁为其辩解被关入大牢,施以宫刑,艰难完成《史记》。李陵事件因司马迁更名垂于史。

李陵投降前一年,史上著名典故“苏武牧羊”主人公-汉朝著名使节苏武出使匈奴,但被扣留。匈奴对苏武威逼利诱,想要他投降。

苏武大义凛然,宁死不屈,因而被匈奴放到北海放羊。单于还对苏武说:“等公羊生了小羊,才放你回去”,摆明是想长期羁押。

这期间李陵投降了匈奴,作为苏武的好友,李陵被单于委派劝降苏武,但苏武仍未降,就这样孤零零在北海放了19年羊后才得以归国。

公元前81年,须发皆白的苏武被匈奴释放回到汉朝后,便修书劝李陵归汉,李陵便以《答苏武书》来答复苏武,书中有这样的句子:

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老母终堂,生妻去帷。

这话是李陵总结苏武遭遇的,说他壮年奉命出使匈奴,却被扣押19年之久,须发皆发回家时,老母亲已去世,年轻妻子也已改嫁离去

《汉书》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可印证:“子卿妇年少,闻以更嫁”,子卿是苏武的字,说苏武的妻子年纪还轻,就听说已经改嫁了。

二:“生妻”是什么意思?

从以上的典故,我们不难发现,生妻原意是指“年轻的妻子”。苏武在北海放羊,还在世时,年纪轻轻的妻子就已改嫁,离家而去了。

当然,这里不是说苏武妻子不守妇道,丈夫还在世就改嫁。很可能苏武被匈奴扣押牧羊北海后音信全无,妻子以为他已离世才改嫁他人。

“生”不是用来形容妻子,而是形容丈夫的,是说丈夫还活着。生妻简言就是指丈夫还没死的单身女人,这样我们对生妻就易于理解了。

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及观念改变,“生妻”含义变更广了,生妻很多时候指被婆家休掉的女子,我们在一些影视剧中也看到过古代休妻。

古代女子地位低下,但也要符合“七出”条件,才能被婆家休,否则就是违法的。七出在唐以后才出现,内容源于汉代《大戴礼记》。

七出:不顺父母、无子、YIN荡、有恶疾、口多言、窃盗

古代符合“七出”被婆家休掉的女子,也叫生妻。而今天“生妻”一般大致理解为离婚的女子,但毕竟古今有别,我们一般也不说生妻。

还有一种生妻就是指偷偷离开了丈夫的女子,但是她与丈夫的婚姻关系依然存在;还有指丈夫因某些原因不能陪在身边而改嫁的女子。

综上,“生妻”在古代指年轻的妻子,后来指被婆家休掉的女子,再后来到我们现在大概率是指离婚的女子等,当然这仅为一家之言。

三:为什么“宁穷死,不娶生妻”?

古人说“宁穷死,不娶生妻”,它是长辈们告诫那些没有结婚的男子:宁愿自己一个人受尽贫困、孤独终老,也不要去娶他人的生妻

为什么古人会有这样的警示语,宁愿穷死都不娶生妻?他们对生妻为什么如此不待见呢?我认为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1、“娶生妻”易有纠纷

从上面文字中,我们知道,生妻在古代是丈夫还在世就改嫁或被婆家休掉的女子,即便现代娶离婚的女子,都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牵扯。

比如,一位女子的丈夫出差5年音信全无,妻子以为丈夫已故,就改嫁了他人。但3年后丈夫突然回家,那她后来的丈夫该如何自处?

因此,在没确定女人丈夫是否故去时,一般人还是非常忌讳娶生妻的。如果生妻与原丈夫感情好,又想要跟他回去,现任丈夫又该咋办?

《红楼梦》里薛宝钗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宝钗成功嫁入贾府,宝玉痛失所爱,万念俱灰,看破红尘而出家为僧,宝钗就此守了“活寡”,成为名符其实的“终身误”。

宝钗就成为一个可怜的“生妻”,一生不得改嫁,他人也不敢娶。宝钗聪明一世,表面上得到了至爱,却也逃不过旧时女子悲惨命运。

古人还说过“宁娶寡妇,不娶生妻”。寡妇与生妻相比,优势是死了丈夫没有牵扯,更为单纯,因而在两者相较时,自然会选择前者。

有意思的是,寡妇在古代原是不招待见的群体,但在与生妻相比时,却受到世俗偏爱,除了讽刺外,更说明封建理念对女子残害之深。

2、生妻或有品德等问题

前面提到“生妻”也指犯了七出被婆家休的女子,七出包括:不顺父母、无子、'Y荡、恶疾、口多言、偷盗,在古代被当作“铁律”。

在现代情节严重也会导致离婚,古今价值观虽有不同,但某些观念还是一致。如果出现品德、盗窃、出轨等问题,还是难以让人接受。

比如不孝顺父母,在古代父母是天,不孝顺就是天大的事,在现代如果虐待公婆,情节恶劣等,这样的女子离婚后,又有几个人敢娶?

在古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女子不能生子被休就很难再嫁,娶了也会遭人非议。现代人们观念发生转念,无子可领养,但也忌讳。

还有犯Y荡、盗窃的,古今都不能接受,这涉及到人品、作风等问题外,一个家庭如娶这样的女子,不仅自家遭罪,还会被人戳脊梁骨。

“有恶疾”古今大多会敬而远之,谁家愿意娶一个病秧子在家伺候呢?除非有真爱,不介意对方的身体健康状况等,不过那种情况很少。

3、古人的偏见

“生妻”一词原本就是古代衍生的词汇,现代人基本不用。既然是古代产生的,难免有旧时偏见,比如对女子“七出”的标准就很严苛。

古代女子地位本就低下,男女不平等。在古代好些品德高尚、贤惠端庄的女子都是“被生妻”的,比较有名的是陆游的前妻唐琬。

唐琬20岁时与陆游结婚,婚后两人伉俪情深,引陆母不满,认为陆游囿于情爱,耽误前程,后又说唐琬婚后1年无子,令儿子休她。

陆游只得另置别院安置唐琬,被其母发现后,棒打鸳鸯,命陆游另娶王氏为妻。多年后,唐陆二人在沈园相见,感慨万千。

陆母对唐琬就是一种偏见,一是认为儿媳儿子感情不能太好;二是认为儿媳1年未生子也不行;三是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陆母生生拆散了一对感情缱绻的有情人,让儿子休了唐琬,唐琬就成了“生妻”。在那个年代里女子被休,要遭受多少人的指指点点。

“被生妻”的唐琬失去竞争力,后来嫁给了大自己10多岁的嗣濮王第七子赵士程为继室。《三山志》里曾记载,唐琬生了一儿一女,可见她并非不能生,只是时间问题。

写在最后

古代对女子的偏见,何止唐琬?封建社会下男女不对等,女子被休实在是那个社会最大的“误会”,让女子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生妻一词也是对女性的不尊重与歧视。这就是为什么现在没有“生妻”一说,而只存在于古代,就是因为现在男女平等,懂得尊重女性。

所以,老祖宗留下的文化,有历史和社会局限性,需结合一定社会背景来理解,摒弃糟粕,取其精华,这才是真正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

大家怎么看呢?你认为什么是生妻?古人为何说“宁穷死,不娶生妻”?欢迎留言~~

(END)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4

标签:古人   婆家   汉武帝   汉朝   匈奴   俗语   寡妇   丈夫   妻子   古代   女子   原因   年轻   男人   女人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