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多尔衮到底是怎么死的呢?

据史书记载,1650年,39岁多尔衮外出打猎,意外坠马,摔伤后去世。骑马摔死的?很不对劲。满清以骑射为荣,多尔衮也军功赫赫,好端端骑个马,怎么还能摔下来?

很多人揣测,这件事,是否是政治斗争的谋害?

多尔衮刚去世,顺治皇帝连忙追封他为“义皇帝”,赐庙号“成宗”,而不到2个月,顺治帝又翻了脸,撤去多尔衮的一切封号,还给他定了14条大罪,并挖坟掘墓,连死后安宁都不给。

前前后后的对比,很难让人不对多尔衮之死,产生怀疑。

我读这段历史时,也觉得非常奇怪,于是特意翻阅了不少史书,却发现,多尔衮之死,可能真的是一场意外,或者说,是偶然中的必然。

他意外坠马这件事,完全是由于他的身体素质+纵欲过度所致。

如果你不信,请随我一起来捋一捋多尔衮的生平往事。

01 幼年,身体底子本来就不好。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和受宠大妃阿巴亥的第二个儿子。

小时候的他,身体并不好。

这是史书上明确记载的事情。

当年,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都跟着队伍征战,但他却和母亲阿巴亥一样,在家留守。

天命年间的许多重大庆典,多尔衮也基本没有参加过。

他的父亲努尔哈赤非常宠爱多尔衮,甚至多次提出要把自己亲率的镶白旗给儿子,可见,多尔衮不参加庆典,一定不是由于不受宠。

而努尔哈赤活着时,多尔衮已经能够参议国政,但他很少参加战争。

这件事,也能侧面反映出,多尔衮的身体素质可能真的不太好,如果硬拖出去打仗,极有可能一命呜呼。

但因为太被保护,15岁的多尔衮身上仍然没有多少军功,当父亲去世,哥哥皇太极逼着他母亲殉葬时,他根本无法反抗。

02 青年,四处征战,伤病累累。

1626年,皇太极登基,15岁的多尔衮开始了四处征战的生涯。

满人好武,更是深信以武打天下的道理,身体孱弱就会被看不起。

皇太极登基后,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三兄弟的日子本就不好过,为了能够稳住脚跟,多尔衮必须要有拿得出手的功绩。

于是,多尔衮开始不要命地征战。

1628年进攻察哈尔部,1629年突进明朝边塞,逼近通州,1630年攻打北京,1631年攻打大凌河……

那时候的多尔衮,年轻气盛,总是冲锋陷阵在最前面,管他明军炮火如何,多尔衮也不愿意退缩。

后来,多尔衮又带兵接连征服蒙古各个部落。

1636年,皇太极论功行赏,多尔衮成了诸贝勒之首,被册封为和硕睿亲王,年仅24岁

要知道,比他年纪大,比他征战多的不在少数,但像他这样够狠,又能立军功的,几乎没有。

到后来,皇太极担心多尔衮军功过剩,在一些重要的战役上,皇太极都会亲征。

皇太极为主,多尔衮为副,军功自然是皇太极的。

此后,多尔衮又征讨明军。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松锦之战,这一战前前后后打了两年多,最后以多尔衮的胜利告终。

洪承畴被俘后投降,祖大寿开城投降。

可也正是这一战,使得多尔衮的身体大受损害。他第一次主动说出了自己的身体问题:

“颇劳心集思,亲自披坚执锐……体弱精瘦”(取自《多尔衮摄政日记》)

当时的多尔衮,还只有29岁

和他一起行军打仗的兄弟子侄,基本没有得病的。

由此可见,多尔衮的身体之弱,完全不像一个年纪正好的小伙子。

在不久后,多尔衮还秘密向留质在沈阳的李朝世子求药,言语之间态度良好,非常恳切:

俺荷国眷爱时深,世子之待俺,亦至其欲生不欲死之意,见俺有痼疾,非竹沥难治,而蒙惠得服便见其效。但此物非此地所产,不得不求之于馆所者。(取自《沈馆录》)

“痼疾”,就是久难治愈的病。

可见,早在30来岁的年纪,内里虚耗,再加之征战受伤,多尔衮的身体就已经不好了。

03 壮年,忧思过度,心情郁结。

1643年,皇太极去世。多尔衮和豪格争抢汗位,最后便宜了小娃娃顺治,多尔衮坐上了辅政大臣的位置。

【忧思过度】

世人皆知,多尔衮当了辅政大臣后,把持朝政、排除异己,把顺治的地位挤到了犄角旮旯。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个时候的多尔衮,也是劳心劳力,军国大事全部都压在了他一个人身上。

当时的社会是什么样子呢?

经济崩溃、社会混乱,反清复明呼声高涨,还有李自成、张献忠等起义军。可以说,对于满清而言,这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社会。

如何稳定下来,如何以少量的满人统治人数众多的汉人,如何设置行政机构……这些都是问题。

对于马背上的满人来说,这很困难。

而当时的顺治皇帝福临,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毫无理政能力。

多尔衮心中清楚,满清未来的走向如何,全靠他们这帮臣子。可满清上层内部,多尔衮还要时时刻刻堤防豪格。

在繁多事务和巨大的压力之下,多尔衮就算再厉害,也经常会感觉到吃不消。

有时候,他实在受不了的时候,也会吐露真言:

“机务日繁,疲于裁应,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取自《清世祖实录》)

每一次和大臣们议事情,他都非常希望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希望大臣们能够体谅他。

“予恭逢太祖、太宗遗业,代上摄政,惟恐事多阙误,生民所生,念民为邦本,日夜焦思。又素婴风疾’劳瘁弗胜,予躬几有过失,尔等勿得瞻徇,当各好所见。“(取自《清世祖实录》)

“风疾”,会引起关节疼痛,大概就是我们所说的风湿。

一来二去,大臣们见多尔衮的身体实在不好了,就集体上奏,为保江山社稷,请求免去多尔衮的跪拜之礼。

可这时候的多尔衮,也就只有三十多岁。

放在现在,一个正常的30多岁小伙,怎么可能成天体弱、有风湿,连跪拜都有些做不到?足以可见多尔衮的身子,到底有多差。

对于多尔衮的身体,他的竞争对手豪格是这样说的:

“睿亲王(多尔衮)素善病,岂能终摄政之事!”

“和硕睿亲王非有福人,乃有疾人也!其寿几何而能终其事乎?”

“我岂似彼病夫,尔何为注目视我?”

(取自《清世祖实录》)

【心情郁结】

拖着病体,多尔衮每天必须处理成堆的军国政事,身体自然没办法好起来。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件令多尔衮心情更郁结的事情:他始终没办法当皇帝。

从多尔衮摄政的情况来看,其实他基本上已经行使了皇帝的实权。

如果他愿意,后来的他也完全有能力推翻顺治。

可是,为了满清的大局着想,他不能。

他没有办法,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一手打下来、稳下来地江山,因为满清上层的内部战斗摇摇晃晃。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多尔衮就想当皇帝,但因为实力不足没当上;皇太极死的时候,多尔衮又想当,但实力还是不足。而现在,实力是够了,他却要自己主动放弃机会。

对他来说,这是一种非常大的痛楚。并且这种精神上的痛楚,已经影响到了他的身体。

正如他自己所说:

“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取自《世祖章皇帝实录》)

【过度纵欲,身体虚耗】

为了缓解精神上带来的创伤和压力,多尔衮想到了两个好办法。

一是在物质上,充分满足自己想要当皇帝的愿望进行缓解,比如穿龙袍、坐龙椅、享受文武百官的跪拜。

但这,比起他想当皇帝的欲望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二是在女色上沉浸。

在影视剧的影响下,不少人都认为多尔衮是个痴情种子,钟情于孝庄。

但历史上真实的多尔衮,老婆娶了一个又一个,私下里生活非常滋润。

他身体发育本就比别人晚,但12岁的时候,就娶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妻子,此后,他开始不间断地娶妻,他的妻妾,有记载的就足足有6妻4妾

当然,妻子多,并不能说他就是纵欲。

但入关后,多尔衮就开始在八旗中挑选美女,入府当自己的婢女。

后来,侄儿豪格被下狱,多尔衮眼馋侄媳妇,忙不迭地就把侄媳妇带进了府中。

随着时间推移,多尔衮看本国美女看多了,就打起了臣属国的主意,要求臣属国进献世家美女。

当时,朝鲜国王的女儿只有两岁,生怕被多尔衮责怪,就赶紧在宗室里大选适龄美女,陪嫁的丫鬟,也个顶个好看。

只不过,不管多尔衮怎么纵欲,他就是生不出儿子,连女儿也只有一个。

这样的纵情声色,就算身体好的人,可能也吃不消,更何况,多尔衮的身体本就不好。

1650年上半年,多尔衮发现自己的身体越来越差,可他不仅没有收敛,反而越来越沉迷美色。

或许,是因为感受到身体的不好,这段时间的多尔衮,开始多次劝哥哥阿济格不要莽撞、好自为之,并且赶紧尊母亲为“皇后”,让她的牌位进入太庙。

04 最后的催命符——坠马摔伤

1650年的十一月,多尔衮外出打猎。

关于这段催命打猎之旅,史书是这样记载的。

《清世祖实录》记载:“以有疾不乐,率诸王、贝勒、贝子、公等,及八旗固山额真、官兵猎于边外。”

《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外出围猎记》:(顺治七年)十一月十三日,皇父摄政王身体欠安,居家烦闷,欲出口外野游……(十二月)初七日,宿于喀喇城。本日,皇父摄政王病重歇息。初九日戊子,戍时,皇父摄政王猝薨。

从这两段记载,可以看出,多尔衮外出打猎,是因为自己生病了,心里不痛快,想要出去潇洒一下。

在满人的认知中,打猎可以消除病痛。

他们在刚刚发病初期、还能走得动路的时候,不管时间是否适宜,都会外出打猎,以消解心中烦闷,达到缓解病情的效果。

曾经,皇太极在宸妃海兰珠死后,大病一场,圣体违和,仍旧顶着寒冬,在最冷的日子去了叶赫部一带(今吉林)打猎。

结果,病情加重,皇太极回来没多久就去世了。

而这一次,多尔衮外出打猎,也刚好是农历十一月的寒冷天气。

身体本就不好的他,在寒冬中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自然是一大重创。

多尔衮摔下之后,原有的病情加重,才导致了他去世。

对于满清贵族来说,多尔衮的去世是突然的,因为这时候的他才39岁。

但对于多尔衮自己来说,恐怕他早就心里有数了,先天不足的身体,后天多伤多病多思,怎么可能长寿?

只不过,他应该怎么也没有想到,年少时用军功奠定地位的自己,会因为一场小小的打猎而迅速失去生命。

由此可知,谁也不知道,到底是明天先来,还是意外先来。

但我们能做的,或许是珍重身体,不要抱有侥幸心理。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皇帝福临的叔叔。他自幼体弱多病,皇太极去世以后,千斤重担落到了他一个人的肩上,是既要处理国家政事,又要率兵打仗。因为那时的皇上年幼,因此他没过过一天的安稳的日子,积劳成疾。他的身体日渐衰弱。经常感到头昏目眩。可以加上他的精神负担很大。尤其是家族。几个亲人那离世,精神上给他造成了巨大的创伤。

1649年3月,他的弟弟多泽因出天花而死,阿济格的福晋也因出天花而亡,同年12月,他的爱妃博尔济吉特氏也因天花去世, 天花夺走他几位亲人的生命,他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再加上他体弱多病,不得不卧床休养。

这个经常在外率兵打仗的摄政王,在家里怎么能呆得住?11月13日那天,他率领诸王、贝勒、贝子到外面狩猎,他在行进中突然感到头晕,眼前一黑,跌落马下。膝盖受伤较重,当地人给他处理好伤口,他们又继续狩猎。这时,围场中跑进一只老虎,多尔衮立马来了精神,他连射三箭但都未射中。此时他感到浑身无力,浑身难受,受伤的膝盖更是剧烈的疼痛,诸王急忙找到担架,把他抬到附近的喀喇城,急忙找到医生诊治,但是即使是华佗在世也无法挽回他的生命。十二月初期,年仅39岁的摄政王英年早逝。




公元1650年,已经入关了五年多的大清基本完成了以“满族”为中心的中央皇权统治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多尔衮功不可没,但多尔衮凌驾于顺治之上的“步伐”,越来越迅速,从叔父摄政王,再到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再进一步,就不是皇帝那么简单了。

可也是这一年的年末,十二月初九这一天,伟大的“皇父摄政王”多尔衮在北边草原狩猎归来的半路上,因为从马上摔下来受伤而死,年仅三十九岁。

多尔衮在河北“喀喇城”之薨,掀起了轩然大波,而关于他“英年早逝”的原因、真相,时人猜测纷纷。

从常理上来说,多尔衮乃是满族游牧民族出身,是马背上的民族,而多尔衮年仅三十九岁,正是壮年,怎么可能会在骑了数十年的马上摔下来?

这个显然不符合逻辑,所以多尔衮“坠马”之祸,被人认为不简单。

“不简单”的原因也有很多,有来自于满族贵族内部的,也有来自于满族在统一中原的时候,和“反清复明”人士所产生的巨大矛盾,因为当时的实际执政者就是多尔衮,所以多尔衮被人“暗杀”的可能性并不小。

比如内部矛盾,就是多尔衮在朝堂权势越重,镇压百官,造成满族贵族本身都对他痛恨无比。

顺治四年,通过“剃发令”基本上镇压了中原的多尔衮声望达到巅峰,这一年多尔衮正式停止了对顺治的“跪拜之礼”,他以后看到了顺治不需要继续跪拜了,在礼仪上,多尔衮和皇帝顺治平行了。

顺治五年,多尔衮更是“再进一步”,连顺治对他的“尊号”都改成了“皇父摄政王”,这也就是意味着,在政治地位上,多尔衮成为了顺治皇帝的“皇父”,等同于太上皇的意义,而这个时候,终于皇太极一脉的满族贵族,开始不满。

比如鳌拜,就因为此事多次顶撞多尔衮,导致多尔衮很多次都在找机会想要“除掉”鳌拜,鳌拜数次差些被杀,除了鳌拜以外,无比忠诚于皇太极一脉的正黄旗、镶黄旗,还有当时的另一位辅政王济尔哈朗(原本济尔哈朗的地位要比多尔衮高,却被多尔衮一步步削弱)

所以多尔衮在满清的内部,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他忠诚无比的,有的人是对其恨之入骨,特别是在他的“礼仪”超越了皇帝的规格后,大清朝廷就有一股暗藏的风暴酝酿着:

“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

“至尊”这个词,是称呼皇帝用的,多尔衮“僭越”,比拟了至尊的地位,礼乐上都是如此,可见其心思之疯狂。

顺治七年,在多尔衮身亡的四个月前,多尔衮“追封”其母亲:被皇太极以努尔哈赤“遗诏”需要殉葬的阿巴亥为皇后,从“礼法”上来讲,多尔衮这是想改变自己的“身份”,成为嫡子,因为当年努尔哈赤根本没有封过皇后(当时的嫡气都是大妃),多尔衮可以通过“文字游戏”,来让他成为中原礼法意义上的:努尔哈赤嫡子。

那么嫡子能做什么?

无非就是即位大统。

可还没等多尔衮在第二年继续再做出一步什么动作,他就在河北回来的路上坠马而亡。

再说“外部矛盾”,那就是多尔衮造成汉人对他的仇恨。

剃发令这个构思,最早不是多尔衮设计的,早在后金时期,皇太极时期,他们就在辽东地区对汉人进行“剃发令”的改造,要求“剃发”,发型就是满族的“金钱鼠尾”。

可这个制度在辽东却引起了汉人百姓的巨大反弹,为了全面政权的夺取,满族迅速停止了试探,并向辽东地区的汉人“道歉”,稳定了局势。

而多尔衮带着大清入关后,他们已经掌握了中原,再次执行“剃发令”,一是为了逼出对大清充满了仇恨的人决战,二就是因为此时的汉人已经没有“筹码”可以依附了,大清可以尽情地完成自己的改造。

在剃发令执行的过程中,大量不愿意屈服的汉人被杀害,著名的惨案就有“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不封刀”,一系列的惨案打服了绝大部分汉人,但也造成了一些隐藏起来的人满怀的仇恨。

这些人都被视为威胁大清最高统治者生命安全的“不安因素”,而他们也确实是在剃发令进行之后,尝试过对多尔衮的暗杀,只可惜都以失败告终。

所以多尔衮之薨,也被怀疑过是被人在河北暗杀,却因为大清不想在这个节骨眼上告诉世人真相,引起反弹,所以没有详细说明。

内外局势的隐患,让多尔衮之薨变得极具神秘性,可不管多尔衮是因为什么原因而逝,他的离去,对于满清朝廷还有中原的大部分人而言,似乎都是一件好事。

对于大清朝廷而言,大家终于可以结束这种由“摄政王”摄政,但是却极其扭曲的朝廷风气,对于中原百姓而言,多尔衮才是“剃发令”的始作俑者,所以他们痛恨多尔衮毁掉了他们的礼法服发。

可多尔衮死因的谜团背后,实际上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多尔衮自己的“身体原因”。

多尔衮身体其实一直是不好的,在《清实录》中实则多有记载,总结来说,多尔衮的体质是易受寒、染头风的类型,这种体质让多尔衮在和豪格争夺皇位的时候,就曾经造成过阻碍。

在豪格和多尔衮“争权”结束之后,顺治成功被选为新皇登基,不久之后,吴三桂携山海关投降大清,多尔衮所率领的清军和吴三桂联手,击败了李自成,正式入主北京。

因为多尔衮对局势的把控到位,进入北京后,多尔衮成为了权力最高的摄政王,济尔哈朗都被他架空了,而在此前,为了保证多尔衮不会过分篡权,曾有六位“大臣”起誓永远忠于皇太极一脉,这六人分别是:

索尼、谭泰、爱新觉罗·涂赖、爱新觉罗·巩阿岱、爱新觉罗‬·锡‬翰‬。

可是其中有三人在大清入关后,立即背弃了曾经的誓言,成为了多尔衮的心腹,这三人就是谭泰、锡翰、巩阿岱。

锡翰和多尔衮最为亲近,他就知道多尔衮身体“不好”的内情,比如在顺治七年的七月,也就是多尔衮追封阿巴亥为皇后的前一个月,多尔衮在河北身亡的前五个月,多尔衮就已经病倒了,具体是什么病,历史没有详细记载。

在多尔衮病重卧床的时候,锡翰去探望过多尔衮,而多尔衮这个时候表现出对顺治的埋怨,因为这个时候的多尔衮乃是“皇父摄政王”了,顺治要来看望多尔衮才是“孝顺”,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锡翰就转头把这件事情暗示给了顺治。

顺治知道此事后,立即诚惶诚恐地去“拜见”多尔衮,而多尔衮知道了顺治的来因后,心里又怪罪起了锡翰,可是怪罪锡翰,多尔衮却顺便“牵连”了鳌拜,他说一句:

“目睹锡翰等罪状,不即执鞫。”

就算是这个时候,多尔衮都从未放弃过“除掉”鳌拜的念头,可惜鳌拜乃是努尔哈赤、皇太极时代留下的忠臣,要除掉鳌拜,很多人都会不同意,所以多尔衮也无能为力。

也是根据多尔衮此时的“病重”,再从《清实录》的记载来看,后人对多尔衮这个阶段的想法有着一种猜测,那就是多尔衮其实是想“放权”了,用这种方法来修复和顺治的关系,根本原因就是,多尔衮还有一个女儿,爱新觉罗·东莪。

多尔衮知道自己此前的行为太“过火”了,可是他之前那样做也是有原因的,多尔衮虽然自己没有生出儿子来,却还是有心思把皇位“拿”过来,那么多尔衮依靠谁呢?

他依靠的,就是自己的弟弟多铎。

虽然多尔衮和皇太极是兄弟,但从根源上来讲,皇太极和多尔衮是有“仇”的,造成这个仇恨的原因是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

阿巴亥乃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任大妃,在努尔哈赤去世后,交际手段丰富的阿巴亥隐隐有些“摄政”的倾向,而这个时候,皇太极却忽然拿出了努尔哈赤的“遗言”,要阿巴亥殉葬,这件事情,造成阿巴亥的内心崩溃。

对于阿巴亥来讲,这个遗言真实与否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三个儿子未来在后金是否能出人头地,因此阿巴亥毅然赴死,而皇太极登基后,对多尔衮多有照顾,似乎这件事情与他无关似的。

这也是为什么多尔衮在皇太极驾崩后,丝毫不怕引起朝廷的动荡,非要和豪格争皇位的根本原因。

可惜的是,多尔衮多年的步步为营,却还是抵不过命数,他自己没有生下一个儿子,一生只拥有一个成功长大的女儿,命运弄人,多尔衮只能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弟弟身上,可谁知道多铎也在公元1649年去世,多尔衮顿时知道,他的计划落空了。

既然谋划失败,多尔衮也接受现实,他知道江山大统,还是只能在皇太极一脉传承,为了自己的身后名声也好,为了自己的侄子也好,为了自己的女儿也好,多尔衮都想缓和与顺治的关系,所以在1650年病重后,多尔衮又北上“狩猎”。

这就是多尔衮故意空出来的“权力交接期”。

所以北上狩猎的时候,多尔衮很有可能已经是带着病重之身前往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释多尔衮为什么会在马背上坠下来,最终还因此而亡。

在多尔衮去世后,朝廷各方态度不一,但最起码在一开始,大家都对多尔衮保持了“敬重”的态度,因为这个时候,多尔衮的“威望”尤在,加上他对大清,对江山的付出的确不可小觑,因此朝廷决定追封多尔衮为“皇帝”:

“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

对于多尔衮的“谥号”,可以说是给予得非常全面了,而这种追封“摄政王”为皇帝的事情,自古以来鲜有,甚至是没有,除了谥号以外,清廷还还给予多尔衮“庙号”,是为清成宗,这相当于完整地给予了多尔衮一个皇帝的地位,或许多尔衮自己都想不到,在他去世后,反而成为了皇帝。

可多尔衮即便知道了,也不应该庆幸,因为过不了多久,多尔衮的“皇帝”帽子就要被摘掉了,在多尔衮去世的两个月后,朝廷对多尔衮的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因为多尔衮的“威望”已经随着他的离世而衰落了。

因为多尔衮当年乃是两白旗阵营的领袖,在和豪格争夺皇位时,以及成为摄政王后,多尔衮都没有放弃“打压”两黄旗的地位,这导致象征着“天子”势力的两黄旗对多尔衮十分痛恨,他们也是多尔衮在清廷中最大的矛盾来源。

那么在多尔衮死后,他们怎么可能眼睁睁地看着多尔衮还成为皇帝,于是乎,以两黄旗为首的满族贵族,对多尔衮展开了“讨伐”。

多尔衮“墙倒众人推”的悲剧悲惨到什么地步呢?

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多尔衮当年身边的“近侍”苏克萨哈,竟然背弃对多尔衮的忠诚,为了权力,反而加入了“讨伐”多尔衮的阵营,自己还提供了多尔衮大量的“罪证”,所以在给多尔衮追封皇帝的两个月后,多尔衮又被取消掉了皇帝尊号,甚至还被“掘墓”,前后态度可谓是天差地别。

从多尔衮的身后事来看,又总能让人觉得多尔衮的“病逝”更像是一场“预谋”,不然的话,也不可能在多尔衮去世之后,仍旧能把“追封”—“废黜”的戏码上演得如今充分。

结语:

自古以来和多尔衮拥有一样地位的人不少,但当摄政王能当到“皇父摄政王”的人,确实没有,即便是后来的宣统帝的父亲:摄政王载沣,也根本没有在皇帝面前如此高调、高傲、高姿态的资格和可能性。

所以说多尔衮的存在、权势,本质上就在伤害皇权,因为多尔衮暂时还不能代替皇权,因此他对皇权的践踏,成为了他最后被“颠覆”的最根本原因。

多尔衮成为了一个时代,镇压了一个不长的时代,有人把他列为大清的皇帝之一,说大清有十三位皇帝,而有人则是认同了清廷后来对他的废黜,觉得他是一个僭越的“臣子”,并没有资格成为皇帝。

而多尔衮这一生没有留下可以传承的儿子,身后的名声都无碍,最可惜的,也许还是这件事。


本文原创自“纪元的尾声”




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是清朝的一位伟大的人物,也是完成统一中原的功臣。可是在多年的征战中,落下了病根,在他39岁那年的一次狩猎时坠马受伤。坠马受伤时,只摔伤了膝盖,并没有生命危险,伴随的是咳血。摄政王多尔衮最后可能是肺结核病发作而去世的。




摄政王——多尔衮骤然辞世

顺治元年(1644年)十月,多尔衮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后,俸祿、冠服、宫室之制均超过一般亲王。据说他的府第“翚飞鸟革,虎踞龙蟠,不惟凌空挂斗。与帝座相同,而金碧辉煌,雕镂奇异,尤有过之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根据赵开心的建议,多尔衮称“皇叔父摄政王”,重新规定了各项仪注,如跪拜等等,几同于皇帝。顺治四年,他又根据群臣的意见,元旦朝贺时不再对福临跪拜。到顺治五年十一月,又“加皇叔父摄政王为皇父摄政王,凡进呈本章旨意,俱书皇父摄政王”。至此,他的权势地位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多尔衮大权在握。“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凡伊喜悦之人,不应官者滥升,不合伊者滥降,以至僭妄悖理之处,不可枚举。不令诸王、贝勒、贝子、公等人朝办事,竟以朝廷自居,令其日候府前”。

随着权力的迅速增长,多尔衮个人的生活穷奢极欲日益发展。顺治二年时就曾想仿明制为自己选官女,后来还“于八旗选美女入伊府,并于新服喀尔喀部索取有夫之妇”。他曾逼朝鲜送公主来成婚,但发泄欲望之后,又嫌其不美,让朝鲜再选美女,搞得朝鲜国内鸡犬不宁。他又于顺治七年(1650年)七月下令加派白银二百五十万两,在承德修建避暑之城,还亲临其地勘察,不料竟死在这里。工程才告停顿。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初九日戍时,多尔衮死在边外喀喇城。噩耗传到京城,福临下诏为他举行国丧。“中外丧仪,合依帝礼”。国丧之后,他被追尊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顺治八年(1651年)正月十九日,又将多尔衮夫妇同袝于太庙,二十六日。福临正式领诏,将尊多尔衮夫妇为义皇帝、义皇后之事并同衬庙享之事公诸于众,并覃恩大赦。

多尔衮之死,迷雾重重。骁勇善战的他,却因坠马而身亡,是体弱多病还是旧疾复发?是自然身亡还是蓄意谋杀?多尔衮,这位为大清入主中原立下不世之功的名臣,为何以悲剧的命运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之一,被顺治与孝庄谋害之说

多尔衮壮年辞世,且死于塞外,这不能不令人起疑。尤其是他与顺治皇帝关系的恶化,让人们对他的死更是起了巨大的疑心。

根据《清世祖实录》记载,顺治皇帝继位后,多尔衮采取了两个方面的措施。

第一,规定从孝庄皇太后开始,严格执行后宫不得干政的制度。

第二,在对于顺治皇帝的教育问题上,采取顺其自然的办法。首先,在学习满汉两种语言的问题上,先学哪个,后学那个,全由着小皇帝的喜好自行选择。文化和武功的教育上,也完全听任黄帝自己的意见,一个小孩子,自然对骑马射箭的兴趣更加浓厚,以至于荒废了文化课上的学习。

入关以后,多尔衮又继续对顺治进行教育。结果,小皇上不满意。顺治皇帝成人以后,经常埋怨多尔衮,认为多尔衮怕他在文化、治国等学习上有所成就,所以只让他学习骑马射箭。

正史上不论是《清史稿》,还是《清世祖实录》,都有大量的关于顺治皇帝如何不满意多尔衮对其教育的说法。但这些说法,都是一家之言,都是出自顺治小皇帝的嘴。

其次,在治国方针的问题上,多尔衮要求顺治皇帝随他临朝听政,用这种方式让他学习治国之策。

从以上两种教育手段来看,多尔衮倒也沒有什么大错,但是在长幼关系和君臣关系上,多尔衮做得很不好。多尔衮这个人号称睿亲王,可能他把这个顺治当成一个小孩了,忘了这个小孩是皇上,对顺治的错误经常亳不留颜面地教训。

而顺治的汉文师傅却对此看不过眼。他一再点醒顺治的皇帝身份,认为在皇帝面前,多尔衮这么做就是犯上。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顺治对多尔衮的不满之心更加剧烈。

再加上多尔衮禁止孝庄干政,更引起了孝庄的不满。因此,孝庄与顺治合谋害死多尔衮,也便有了依据。

之二,多尔衮死于偏头痛之说

除了多尔衮被害之说外,病死之说占据主流观点。

多尔衮身体一直欠佳,据他自己说,是在松山大战劳神太多而种下的病根。而入关之后,他“机务日繁,疲于裁,头昏目胀,体中时复不快”。他自己也知道“素婴风疾”,即患有脑血管病。也有人猜测他患的可能是脑溢血或脑瘤。不过脑溢血的人一般较胖,而且发作几次就会毙命,或留下偏瘫等后遗症;脑瘤患者应该发病后很快毙命,不会拖那么久,而且应该越来越严重,很难缓解。从历史的记载中来看,不太符合多尔衮的死亡方式,因此有人猜测多尔衮有可能死于偏头痛。

偏头痛的形态有好几种,主要分一般性和传统性两种:一般性偏头痛在发生时毫无前兆,而且可持续数小时或数日之久。传统性偏头痛在出现时有15至20分钟的先兆,通常是视觉上的,例如眼前出现星星和闪电般的亮光,以及模糊或扭曲的视线。对于大部分病人来说,促使偏头痛发作的诱因可达五六种之多,较常见的有气候变化、剧烈运动、精神压力、闪烁不定或炫目的光线、旅途劳顿、睡眠方式变动等。

各种偏头痛还常常引起情绪的变化,例如抑郁、易怒或丧失食欲。尾随上述症状而来的就是头部疼痛、恶心感及呕吐,而且通常会持续4至12个小时左右。偏头痛发生的高峰期在20至35岁之间,不过也可能更早就出现。

上述的偏头痛临床症状,与史书中记载的多尔衮的情形颇多吻合。压力诱发,情绪易怒、抑郁,发生的高峰期在20至35岁之间。

偏头痛与我们平时偶尔感到紧张所引起的头疼有很大差别,它不仅使人感到极度疲惫和无奈,而且常伴以各种难以忍受的症状,例如由轻到重的,每每波及单侧头部的抽搐式阵痛,恶心和呕吐,对光亮和细微声响格外敏感,稍微一动就有不适感,同时,视力上也会出现屈光、盲点、彩虹状“光晕”等等异常。偏头痛经常伴有虚脱和呕吐现象。它既可表现为半边头痛,又可从一边头痛开始,扩展两边的剧烈头痛。偏头痛是一种反复发作的头痛,一般尚无危险性。

所以尽管多尔衮很年轻时就患有此症,备受折磨,可并沒有危险,当心情好、休息好时、病情就可缓解。他还能领兵打仗,筹划国事。

历史上多尔衮自述是在松山大战时,劳神焦思,几天几夜,不眠不休,落下病根,也非常符合偏头痛的发病原理。

多尔衮率军入关后,疾病缠身,相信是和日理万机、疲劳过度、精神紧张、兼水土不服以及关内关外气候差异过大这些因素有关,这些全是偏头痛的诱发因素。

之三,“气胸”致死说

另有人认为多尔衮的死因有可能是“气胸”。

气胸指当空气或其它气体进入肺周围的胸膜间隙时所有或部分的肺塌陷。气胸可分为:开放性、自发性和张力形气胸三种。本病是常见的呼吸急症,大多发病急骤,病情严重,要求迅速作出诊断和正確处理。否则可因肺腑萎缩和纵隔受压移位导致急性进行性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而死亡。

对于多数自发性气胸,病因不甚明了,一般认为是肺尖部胸膜下大疱破裂,典型的患者是身材削瘦的高个青年。尤其合并有抽烟习惯者身上。对照这些临床来分析多尔衮的死因。多尔衮是个瘦高个,根据他穿过的甲胄估算,其身高将近1•9米。多尔衮又喜欢抽烟、史书上记载:“九王好南烟”,大概是整日劳神焦思,体力精神不济,要用烟来刺激提柛。由此可看出多尔衮属于典型的气胸高危险群。

气胸患者初时几乎可以沒有感觉,可能会偶感胸闷,有些轻微的呼吸困难,这是在肺部萋缩小于百分之二十时,若是肺部萎缩大于百分之三十,病程就会发展得很快。

史书上多尔衮的病况记述中提到他常略感到胸闷,但是无其他大碍。后来多尔衮去喀喇城行猎,发病坠马,摔伤双膝,可是膝伤决不会导致死亡。以此可推断,多尔衮从京城到喀喇城,路上鞍马劳顿,加上那时正是十一月,塞外气候严寒,与京城大不相同,劳顿和气候的大差异诱发了他的偏头痛,使他坠马。

坠马使多尔衮的胸部受到撞击震荡,撞击震荡应当并不是很严重,但由于多尔衮已有不为人察觉的自发性气胸,这撞击就是致命的了。但当时还觉查不到。而他的偏头痛经过了几个小时的卧床休息后,应该大大缓解,所以多尔衮第二天又出猎了。气胸患者最忌剧烈运动,多尔衮本来患自发性气胸,肺底部的肺泡破裂漏气,加上坠马的撞击震荡,使得肺部的伤口更大,再去骑马行猎,肺部漏气就更快了。而且肺内部的伤口也会扩大,就会有出血,史书上说多尔衮坠马后咯血,很符合气胸患者临床表现。但咯血不是致命原因,咯血说明他肺部的破洞更大了,肺漏气就更快,漏出来的气积在胸腔内,形成正压,导至肺萎缩,令他无法呼吸,这才是致命的原因。

当然,这些都只是后人的猜测。多尔衮的死因究竟是何?恐怕只能成为一个永久的谜.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黄旗   贝勒   努尔哈赤   满族   太极   气胸   摄政王   中原   偏头痛   顺治   汉人   满清   朝廷   皇帝   身体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