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是什么意思?

出自

唐朝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译文

逐句全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

求才的明君。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

怀悲伤热泪纷纷。

人物介绍:

陈子昂:字伯玉,

别名:陈伯玉;陈拾遗;诗骨。

唐朝(武周)

生于659年。

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

率于700年。

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与司马承祯、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称为仙宗十友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意思是:想到茫茫天地,悠悠无限,却只有满怀悲伤,涕流倾泻而下。

此诗出自唐.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文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充分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孤单无助,寂寞难耐的心情。作者感叹,山河依旧,人事已非,现在已没有了招才的圣君、求才的明君,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唯有悲泪而涕下。

这首诗,展观了一幅宇宙空旷无限、境界深远的艺术画面。前两句写时间绵长、跨度大,"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第三句写空间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寂寞孤单悲苦的心情。




谢邀,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歌是在武则天時,武攸宣率军征讨侵扰诃北的契丹,陈子昂为参谋,他要求分兵万人为前驱,武不听,反而将他降职,因此陈子昂在登幽州台時,表现出壮怀激烈,沉郁苍凉的情绪,吊古伤今。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就是说眼望这苍茫天地,独自悲伤而流下了眼泪,描述诗人触景生情,孤独寂寞的悲凉情绪




谢邀!记得正是我二十岁时就读了唐代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真让我激奋,也让我沉思不已。仅仅二十二字,千百年来,多少人读,多少人想,真的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谁能超过?谁读没有想法?谁思谁想没有各自的见解看法?我没想过陈子昂是什么遭际的,但想想自身,就心有灵犀一点通了。

陈子昂此诗,古今都公认为名篇,给予高度评价。所抒发的情感,谁读之不动容荡心?不同的经历,不同的心态,自有不同理解。或认为是感叹生命有限,人生短暂,自然却悠悠无穷的;或认为是感叹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与前圣后贤同时的;或认为是抒发人之渺小无力,很有孤独无助之感的;或认为是。。。。其实,无论如何理解,若专指一端,便把其中内涵和意义缩小了。诗人登台望远,纵观天地,俯仰今古,心中涌起的何止一事,谁不思绪万千,感想无穷?诗人遭际过不少事,我当年虽年方二十,也经历了不少坎坷,我也有过登高望远,思错万千,感想不少的经历,只是我无法用高度概括的极具感动性的语言来表达不能尽说的情感而已,而陈诗人却做到了。诗中表达的,实是包括了宇宙古今,无限宽广的精神境界。诗人的怆然与涕下,也是从具有远大抱负的胸怀中产生出来的。

那高亢悲壮的调子,只要是有理想有感情的人读之,谁不兴奋动容?除非。。。。。。我每读一次就动容一次,联想多一次。




这两句诗是出自唐代陈子昂所作的《登幽州台歌》,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原诗内容: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全诗的大意为:往前看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看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想到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独自一人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句话是作者登上蓟北楼后,想起自己的遭遇不禁发出的感慨。作者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于是就创作出这一首《登幽州台歌》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其实我个人认为大多数人都有这样一种经历,那就是往往经历了某一件事之后,突然有了明悟,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并不是我们突然变得不一样了,而是触动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柔软,这时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发出如作者一样类似的感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射洪   悠悠   遭际   天地   后不见来者   幽州   求才   前不见古人   生不逢时   怀才不遇   苍茫   唐代   诗人   悲伤   作者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