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盗墓王温韬,盗掘18座唐代陵墓,下场如何?

近代最有名的盗墓贼非孙殿英莫属,他带人盗掘了满清清东陵多座皇陵,然而,跟五代十国时代的温韬相比,孙殿英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温韬驻守关中地区七年,竟然把唐朝18座皇陵全部盗掘,只有唐高宗李治和一代女皇武则天合葬的乾陵,只破坏了地上部分,免遭于难。

俗话说得好,掘人祖坟,断子绝孙,温韬最后也落得个灭门的下场。

温韬为什么敢盗掘唐朝皇陵?

说温韬,必须先说说唐末的天下局势,和五代十国的前两个朝代后梁、后唐,因为这跟温韬的盗墓有直接的关系。

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更加难以抑制,黄巢起义兴起以后,这些藩镇借着镇压黄巢起义的机会,扩大实力,占据地盘,在剿灭黄巢后,一个个完全形成了地方军阀,唐朝中央朝廷的权威本来已名存实亡,经过黄巢这么一闹腾,算是寿终正寝了。

这时候,唐朝分裂成了十几个独立的小王国,其中实力最大的是梁王朱温和晋王李克用。后来朱温先杀了唐昭宗,又杀了末代皇帝唐哀帝,灭亡唐朝自立为皇帝,建立了后梁。而他最大的对手李克用不久去世,儿子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李克用之死跟朱温有很大关系,所以李存勖为报父仇,攻打后梁,最后成功,李存勖也自立为帝,建立后唐。

而我们的主人翁温韬呢?

他原来是个大盗贼,曾经占山为王,后来归附了藩镇李茂贞,跟着李茂贞围剿黄巢的起义军,消灭黄巢以后,李茂贞自以为功劳很大,竟然挟持了唐昭宗,然后让唐昭宗封他为岐王。结果李茂贞就被朱温等人打,这时候温韬背叛李茂贞,投降了朱温,后来,温韬反过来又背叛朱温,回到了李茂贞那里。这是唐朝灭亡前,温韬跟朱温搞上了关系。

唐朝灭亡以后,李茂贞因为实力不够大,不得不假装归附后梁的朱温,然而,李茂贞私底下又偷偷的联合李克用,想讨伐朱温,结果因为他跟李克用各怀鬼胎,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个时候,温韬再一次背叛李茂贞,投降了朱温,然后朱温先后封温韬为耀州、崇州、裕州等地节度使,这几个地方,大体都在关中地区,而唐朝的皇陵也在这里。这就给了温韬盗掘唐朝皇陵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唐朝五代的节度使和藩镇,其实都是独立的小王国,温韬既然被朱温封为耀州等地节度使,那么他就是这几个地方的土皇帝,谁也管不了他,所以他才敢盗掘唐朝皇陵。

再一个,温韬这个人,最善于装孙子,谁实力大,他就喊谁爹,你看他,一会背叛李茂贞,一会儿背叛朱温的,说明他脸皮够厚,够不要脸,所以,在别人那里,盗掘人家祖坟这种天打雷劈的事,要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温韬那里,就五个字,这都不叫事!

温韬盗掘唐朝皇陵过程!

唐朝在关中地区,总共有十八座皇陵,分布在西起乾县、东到蒲城的崇山峻岭上,号称关中十八陵。分布范围遍布陕西省富平县、蒲城县、三原县、泾阳县、礼泉县、乾县六县。如果算上武则天,唐朝有十九位皇帝安葬在这里。

温韬做了耀州节度使,就开始疯狂盗掘唐朝皇陵。

《新五代史·温韬传》:“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这段话主要讲了三件事,

第一,唐朝关中十八陵,全部被温韬盗掘了,里面的金银珠宝书籍名人字画全都被温韬给弄走了。

第二,唐朝十八陵最坚固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里面的很多稀世珍宝,都被他弄走了,包括唐太宗喜欢的钟繇和王羲之的真迹。

唐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陕西礼泉县东北22公里的九峻山上。唐昭陵占地30万亩,比当时的长安城几乎大一倍,被誉为“天下第一陵”。唐昭陵的设计者,是狄仁杰的伯乐,古代著名大画家阎立本阎立德兄弟,

为什么唐昭陵那么坚固呢?因为昭陵的地宫门是用重达五吨的大石头制造的,也就是至少一万斤重,这么重的大石门,至少需要十几个举重冠军,或几十个普通人才能启开吧。

第三,温韬盗掘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时,天有异象,风雨大作,把他给吓着了,他不敢干了。所以乾陵地宫才保存了下来。

宋人程大昌《考古编》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

据说黄巢曾经发动几十万大军,也想盗掘乾陵,结果没找到地宫墓道口,白白挖掘了40米深的“黄巢沟”。

温韬在关中地区做了七年的节度使,前前后后,把唐朝的十八座皇陵挖了个遍,消息传出去以后,天下震惊,甚至吓得当时和后来的一些帝王,都不敢厚葬自己,就是怕刚死了,棺材还没暖热,别人一听有宝贝,就把自己给挖了。

可是有的人就是不吸取教训,比如后唐闵帝李从厚,下葬刚刚四年,自己的陵墓就被盗掘了。

以至于后周太祖郭威曾经感叹说,“李家十八帝陵园,广费钱物人力,并遭开发”,要求自己死后要薄葬。

温韬从唐朝皇陵里搞到的宝贝,有一部分传到了他的外甥郑玄素手里,比如数千卷古代典籍和钟繇王羲之的法帖。

初,玄素好收书,而所收锺、王法帖,墨迹如新,人莫知所从得。有与厚者问之,乃知玄素为温韬甥,韬常发昭陵,尽得之,韬死,书归玄素焉。

温韬的下场,自己被杀,合家遭灭门。

温韬之所以要盗掘唐朝皇陵,当然不是为了好玩,他盗了那么多宝物,是为了卖钱壮大自己的实力,同时用这些宝贝上下打点,以图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和权势。

温韬在关中呆了七年,坏事做尽,后来晋王进攻耀州地区,温韬很害怕,就要求后梁把他调走,然后他就被后梁调到河南继续做忠武节度使。

晋王李克用死后,他的儿子李存勖继承王位,发誓要替父报仇,然后灭掉了后梁政权,建立了后唐政权,是为后唐庄宗。这时候温韬不请自来,投降了李存勖,同时,温韬还通过后唐皇宫里的伶人,结交了李存勖的皇后,当然很可能给了皇后很多唐陵里的宝贝,让皇后活动李存勖,吹吹枕边风。

结果还真有用,李存勖被皇后一忽悠,竟然忘了温韬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还赐温韬姓名曰李绍冲。当然,温韬做过的恶事,李存勖手下的大臣们并没忘记,宰相郭崇韬就跟李存勖说:“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李存勖却说,我说过宽恕他了,不能言而无信啊,于是又让温韬回到河南继续当节度使了。

然而,李存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对温韬这种反复小人不放在眼里,他的继承者李嗣源并没忘记温韬的恶劣人品,李嗣源发动兵变杀了李存勖,继承帝位以后,立马把温韬抓到了监狱里。后来也不让他做官了,让他回老家种地。

谁知道,过了一年,李嗣源又想起了温韬,把温韬给抓起来流放到德州,接着就赐死了温韬。这个大盗墓贼,一生反复无常,作恶多端,掘人祖坟,终于遭到了报应。

至于他的儿子们,后来也被一个叫张从宾的人都给杀了,可谓满门皆灭,报应不爽。




说到盗挖帝陵的盗墓贼,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孙殿英,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动用军队挖开慈禧的陵墓,将里面的财宝洗劫一空。还把风光一世的慈禧尸骸弃之如敝履,随意糟蹋。孙殿英的不齿行为,一时间引来民众的口诛笔伐,差点让唾沫星子淹死。

但是,孙殿英和历史上另一位盗墓贼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这位臭名昭著的人,就是五代时期的温韬,堪称历史上最危险、最胆大包天的盗墓贼。因为他盗掘陵墓规格之高、数目之众、手段之恶劣、态度之嚣张可谓空前绝后。

众所周知,唐朝末年,李唐帝王在关中地区的崇山峻岭上,修建了18座无与伦比的帝陵,号称“关中十八陵”。这些陵墓,无一不凝聚着大唐百姓的血汗和智慧。但让人不由得扼腕叹息的是,除了乾陵外,其余的17座陵墓都被温韬所毁。

(动画中的温韬)

那么,温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他的最后结局又是怎样的呢?

温韬此人一生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为匪为盗,祸害千年;二是朝秦暮楚,反复无常。

温韬出生于京北华原。传说,在他出生时,一颗“匪星”正好陨落在昭陵所在的嵯峨山上。百姓猜测,这是上天刻意给唐皇陵带来了灾难。

温韬10岁时,就喜欢舞枪弄棒,经常和身边一些小混混打打杀杀。没过几年,温韬居然拉上十几个地痞流氓,上嵯峨山当了土匪。百姓还曾取笑他,十几岁的小毛贼,能掀出什么滔天巨浪不成?没曾想,这个温韬可是个杀人不眨眼的主,领着这伙人杀人放火,祸害乡邻,成了华原一带有名的土匪。

狡诈奸猾的温韬,一边苦心经营着自己嵯峨山的根据地,一边窥视着战乱纷繁的天下形势,伺机寻找靠山,壮大实力。

开始时,温韬盯上了李茂贞。他为了取悦李茂贞,隐瞒了自己的真实姓氏,更名为李彦韬。后来朱温的实力渐盛,压过了李茂贞,于是温韬转投朱温帐下。可没过几年,首鼠两端的温韬,又叛变了朱温,重回李茂贞的怀抱。

温韬这回该老实了吧,就该一直跟着李茂贞混了吧?不,他接着又投靠了后梁。也就在这个时候,温韬终于时来运转,官职越做越大,先后担任了耀州、崇州、裕州等地的节度使,统辖关中地区7年。而“关中十八陵”,恰好就在他的这一亩三分地之内。

(朱温剧照)

于是,温韬便开始了疯狂的盗墓行为。

这7年里,温韬动用军队,在光天化日之下浩浩荡荡地挖掘唐皇陵,挖完了其中的17座陵墓。史籍记载“在镇七年,唐帝之陵墓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

温韬盗掘陵墓有两个特点。

一是明目张胆,毫不避讳。

贪婪如孙殿英之流,尚且在盗掘陵墓时,遮遮掩掩,以军事演习为由发布公告,驱赶周围的百姓和守陵人。但温韬根本不管不顾,简单粗暴地带领军队,携带盗挖工具,对着唐皇陵就是一顿猛掘,完全无视律法制度和道德底线。

温韬还胆大包天地将盗取的文物,分类造册,高调地将表册公之于众,显示自己的盗墓“才能”,其脸皮之厚,可谓旷古烁今。

二是贪婪无知,毁坏文物。

温韬胸无点墨,只认识陵墓中的金银财宝、玉器古董,但对珍贵的字画却一窍不通。而唐帝王陵中,恰好埋葬着很多唐朝皇帝生前珍藏的名贵字画。

众所周知,李世民生前特别喜欢名家字画,尤其是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真迹,更是崇尚有加,爱不释手。

传说李世民为了找到这幅“中国行书第一帖”,费尽了周折,终于打听到了这幅字帖在一个名叫辨才的僧人手里。李世民迫不及待地谴人索取,但辩才百般推脱,矢口否认拥有此贴。

后来,李世民再次派出御史萧翼前去索要,并吩咐只可智取,不可强求。萧翼采取了“引蛇出洞”之法,携带几幅王羲之的真迹书法,和萧翼评析。结果萧翼认为这几幅作品谈不上珍品,遂取出《兰亭集序》鉴赏,萧翼马上从怀中取出李世民的诏书,萧翼无奈,只好忍痛割爱。

(动漫中的李嗣源)

李世民驾崩前,曾留下遗嘱,务必将《兰亭集序》随葬。于是李治将它装在铁匣中,枕在了李世民的脑袋下边。

当温韬打开昭陵后,发现“钟、王笔迹,纸墨如新”,但愚蠢的温韬只是撕下了字画的装裱丝绸,却将这些旷世之作随意丢弃。

专家推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极有可能就此遗失,不知去向。

那么,以温韬的贪婪,为何只挖了17座皇陵呢?

其实,温韬是渴望将唐皇陵悉数盗完的,只不过他3次带人上乾陵时,都适逢狂风大作,大雨倾盆,雷电交加。迷信的温韬,只好灰溜溜地退了回来。因此,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才幸免于难。

即便温韬生逢五代乱世,可以为所欲为,但并不等于他就可以逍遥法外。他的反复无常的性格和公然盗挖皇陵的行径,引起了后唐皇帝李嗣源的反感,最终李嗣源把他斩杀,又将他满门抄斩。

(参考资料:《新唐书》)




温韬,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疯狂又臭名昭著的盗墓贼,他带着他的军队把“关中十八唐帝陵”挨个问候了个遍,更是成功进入了李世民的昭陵,进行了相当大的破坏,如果不是武则天和李治的乾陵“如有神助”,很可能乾陵也被温韬给糟蹋了。

温韬的出生颇有传奇色彩,传说唐末有一颗匪星从天空划过,降落在了关中唐陵这片大地上,这对唐陵来说意味着会有一场劫难发生,但谁也不知道这劫难究竟是什么,但同一时间,在京兆华原有一个娃子降生,这个娃子就是温韬。温韬实际上既不温也不韬,而且早年为盗,但他生在了属于他的年代,那就是乱世,割据混战,民不聊生,什么样的人都可能死在乱世,也可能在乱世有番作为。温韬最开始跟了李茂贞,并取名李彦韬。

温韬在政治上奉行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是往好听了说,实际上就是墙头草,只认实力不认人,所以最开始,他在李茂贞和朱温之间左摇右摆,后来李存勖灭了后梁,他又马不停蹄寻找政治庇护,通过伶人景进,给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刘玉娘向来是要财不要命)进献了大批珠宝,得以继续在后唐时期受到重用。

温韬在关中做刺史和节度使长达七年,在这七年里,温韬利用手中的部队对唐陵进行地毯式的盗掘,这种盗墓并非遮遮掩掩的,而是光天化日之下的大规模盗墓,关于温韬对唐陵的盗掘,两五代史和《资治通鉴》均有记载,在《新五代史》中更是记载了进入昭陵的详细过程,让人看过之后无比痛心。

除了真正的金银珠宝被温韬占为己有,温韬还将昭陵中数目众多的名家字画真迹(尤其是钟繇、王羲之的真迹)都盗了出来,但是温韬这个人自小就是一个混混,没有读过书,也不认识名家字画,在他眼中,真迹反而不如装饰品好看,所以很多名家真迹都被温韬给撕毁了,而装饰品却保留了下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损失,尤其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很可能就是昭陵的陪葬品。它一直没有面世,一种可能就是被温韬给撕毁了,但根据温韬编辑在册的宝物清单来看,并没有《兰亭序》的身影;另一种可能就是《兰亭序》是乾陵的陪葬品,这或许要等到乾陵发掘之后才会真相大白。

说起来,唐十八陵中只有乾陵没有遭到温韬的洗劫,当然这并非是因为温韬良心发现放过了乾陵,而是天意不可违,温韬率领军队曾三次上山试图挖掘乾陵,然而三次都被诡异的天气给阻拦了,只要温韬靠近了乾陵,就会狂风大作、电闪雷鸣,而当温韬撤到山下,天立马就放晴了,万里无云,一派好商量的景象。三次下来,温韬心有余悸,从此放弃了对乾陵的发掘。这个事件记载在宋人程大昌的《考古编》中,或许有夸大甚至编造的成分,但乾陵没有被盗却是事实,或许和乾陵的设计有关,或许真的明明之中自有天意。

温韬靠着唐陵的宝贝在官场屹立不倒,然而这样的人一旦遇到明君能臣,便不会有好结果,当初温韬投降了后唐,郭崇韬就曾对李存勖说这样的人不能用,但因为温韬靠上了皇后刘玉娘,李存勖并没有听郭崇韬的,到了后来,李嗣源登基,将温韬和段凝下狱,后来又将两人释放,勒令回家种田,到了第二年,段凝被流放辽州,温韬被流放德州,然后都被赐死。

928年,温韬被李嗣源赐死,而唐十八陵早已被毁的面目全非。




不知道大家看过《不良人》没有,里面不苟言笑的不良人三十六天罡之一的天捷星温韬给人一种相当神秘的感觉。江湖人称盗圣的温韬一直在寻找乾陵,似乎带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历史上,确有温韬这个人,虽然不是不良人,也没有盗圣的名号,但是在盗墓界也是一号风云人物,唐十八陵中除了乾陵(李治与武则天合葬之地)之外,其他皇陵基本被温韬洗劫一空。论盗墓的猖狂程度,温韬更在东陵大盗孙殿英之上,是盗墓界当之无愧的的扛把子。

唐十八陵:献陵(高祖李渊)、昭陵(太宗李世民)、乾陵(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定陵(中宗李显)、桥陵(睿宗李旦)、泰陵(玄宗李隆基)、建陵(肃宗李亨)、元陵(代宗李豫)、崇陵(德宗李适)、丰陵(顺宗李诵)、景陵(宪宗李纯)、光陵(穆宗李恒)、庄陵(敬宗李湛)、章陵(文宗李昂)、端陵(武宗李炎)、贞陵(宣宗李忱)、简陵(懿宗李漼)、靖陵(僖宗李儇)。

温韬是唐末五代时期的一个节度使,本着有奶就是娘的原则,温韬先后投靠过岐王李茂贞、后梁朱温、后唐李克用父子。

温韬管辖的范围就在关中,而唐十八陵也在关中。温韬作为乱世之中的一个节度使,和近代民国时期的某些军阀一样,可不讲什么仁义道德,所以陪葬品丰厚的唐皇陵就成为了温韬的目标。在七年之内,温韬把关中大大小小的皇陵都挖了一个遍,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都没有逃过温韬毒手,只有乾陵得以幸免。

其实温韬倒也动过乾陵的心思,毕竟乾陵里面埋着两个皇帝(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里面的陪葬品可不少。但是奇怪的是,温韬在盗挖乾陵时,突然间电闪雷鸣,飞沙走石,吓得温韬赶紧跑。

据传,李世民死后,把王羲之的绝世作品《兰亭集序》真迹带入了昭陵。温韬对于书法一窍不通,把从昭陵带出来的书法作品上面裱的丝绸给扒了下来,而作品本身却是被随意丢弃。有些史学家认为,《兰亭集序》的真迹,早已毁于温韬之手。当然,也有事史学家认为,《兰亭集序》真迹,并不在昭陵,而是在乾陵里面,没有被温韬撕毁。但愿是后者吧。

正所谓恶有恶报,温韬在后梁灭亡后,有转投了后唐。后唐庄宗李存勖虽然是沙陀人,却也以李唐皇室继承人自诩,温韬盗毁唐皇陵,这种事情自然不能容忍的。温韬很狡猾,贿赂了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得以太过一劫。

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李存勖宠幸伶人,结果内乱中被杀,李嗣源取代李存勖当了皇帝。李嗣源就果断多了,直接就把温韬给杀了。




自古以来盗墓都是一项令人唾弃的行为,盗墓贼中很少有能够善终的。温韬是中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大的盗墓贼,就算是东陵大盗孙殿英比起来温韬也是小巫见大巫。由于温韬的行为卑劣,在投降后唐后不久就被李嗣源杀死。温韬的罪行主要是盗窃唐朝皇陵,除了武则天和李治合葬的乾陵之外,唐朝所有皇家陵墓大都被温韬盗掘过。

温韬出身盗匪,在没有被李茂贞收编之前,就经常做违法犯纪的事情。由于唐末混乱的局势,李茂贞需要收编一些亡命徒为自己所用,温韬才有了发迹的机会。温韬为人狡猾阴险,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在被李茂贞重用之后,温韬对于李茂贞并不忠诚。在朱温和李茂贞开战的时候,温韬见风使舵投奔了朱温。后来李茂贞打跑了朱温,温韬又回到了李茂贞的身边。

唐朝没有灭亡的时候,很多野心勃勃的军阀都改姓李,温韬给自己改名李彦韬,冒称自己是皇家宗室。李茂贞倒台后,温韬再一次见风使舵投降了朱温的继任者朱友贞,被朱友贞委任驻守在裕州和崇州一带。当时正处在军阀混战的时期,温韬拥有一定的军事实力,是各方节度使拉拢的对象。温韬本身出身盗匪,贪图金银财宝又不讲究道义,唐朝皇帝的大部分陵墓都在温韬的辖区内,自然逃不过温韬的魔爪。

温韬盗墓同曹操性质不同,曹操盗墓是因为军粮不够,温韬并不缺钱,他盗墓的行为纯属贪得无厌。温韬盗墓的破坏性极大,唐朝的皇帝热爱文学作品,墓穴中除了金银绸缎之外,更多的是古文典籍。温韬是一个粗人,不明白这些古文典籍的价值,反而将这些书籍全部扔掉,仅仅将书籍外面包裹的绸缎和金丝抽去。温韬的行为,给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物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很多国宝级的文物,都因为温韬的盗掘而流落民间。一些宝贵的文学作品,更是被温韬随手丢弃。温韬的行为,注定让他被钉在了耻辱柱上。

温韬还是一个迷信的盗墓者,温韬两次挖掘乾陵,都遇到了天气变化。温韬认为这是上天要谴责自己,放弃了盗取乾陵的计划。他的行为遭到了当时人民普遍的反感,在后唐消灭朱友贞的时候,温韬再一次见风使舵投降了后唐。因为后唐自称继承了唐朝的衣钵,所以后唐的大臣们都劝说李存勖杀死盗陵的温韬。然而温韬凭借着盗窃来的财宝,买通了李存勖宠幸的伶人和刘皇后,最终保住了爵位和性命。

但是温韬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后唐明宗李嗣源称帝后,对于这个盗墓贼深恶痛疾。李嗣源登基后就罢免了温韬的爵位,第二年将温韬处死。温韬盗窃皇陵罪不可赦,的确是死有余辜。温韬之死除了他盗窃皇陵之外,还因为他反复无常的个性,对于反复无常的小人,不管是哪一个统治者,都会尽量找机会除掉,这点毋庸置疑!不知你们还熟悉哪些有名气的盗墓贼,欢迎留言交流。




五代盗墓祖师爷温韬下场够惨,被后唐皇帝给杀掉了

温韬,陕西耀县人,五代时的一方诸侯,被后世尊为一代盗墓祖师。

这个人有两大特点:第一是反复无常,特别能装孙子,趋炎附势;第二就是喜欢玩古墓,先后盗掘了唐代的十八座皇陵,除武则天的乾陵留存外,其余唐代帝王陵都开了棺,相信李家人一定特别憎恨他。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温韬正好在西安镇守,先后做了7年的地方行政长官,对管辖地所属的唐陵悉数发掘,尽取其金银,高祖、太宗、中宗、睿宗、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等全部中招,《新五代史 温韬传》还记载了他挖掘出钟繇、王羲之墨宝的事情,唯有在发掘乾陵时,风雨交加,他才没敢动手。

此后,温韬的动静实在太大,天下皆知,投降了后唐庄宗后,大臣郭崇韬进言,说他天生有反骨,务必要斩杀掉,最终被后唐明宗李嗣源诛杀。

看来,钱财身外物,还是不要贪财盗墓的好,否则结局就会很惨啊。

喜欢就留言、关注、转发,与我一起讨论

亦文亦物,行程数万,撰文百万,一分钟简单干脆,解读古建的精彩




说起温韬这个人,他是唐末五代时期的军阀,又是臭名昭著的盗墓贼,当年的关中十八唐帝陵,除了武则天和李治的合葬墓没盗掘外,其余全被刨了个干净,等于说整个唐朝21个皇帝,除武则天和李治乾陵,被朱温虏到洛阳昭宗李晔,赶到山东哀帝李柷,剩下17个皇陵全被他盗掘,其劣迹无论正史、野史都有详细记载,坐的瓷实得很。

关中十八唐帝陵分布图。

温韬,陕西耀县人,从小就劣迹斑斑,不学无术,长大了以偷盗为生,唐末天下大乱,靠着钻营混到了陇右节度使李茂贞帐下,不久升为耀州刺史,公元907年唐被朱温所篡,建立“大梁”,温韬升为耀州节度使,关中地区刚好是他的辖区,而唐帝陵就散落于此,成了他的囊中之物。

温韬,本名已无考,跟着李茂贞时,改名李彦韬,投靠朱温后,赐姓温,投靠李存勖,赐名李绍冲。

唐朝曾经济十分繁荣,国家富有,帝王的厚葬之风尤其盛行,到了五代时期天下大混乱,唐帝陵早已无人看守,在温韬眼中,皇陵底下埋藏着无数奇珍异宝,无论是发横财还是扩充实力,都是最直接的方法,于是打起了主意,这人很聪明,首先把目光瞄准了最富有的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

昭陵,当年由阎立德和阎立本两兄弟精心设计建造,可惜了。

他知道帝陵都很坚固,并不盲目挖掘,而是找墓道口,温韬亲自主持,带着队伍找疑似墓道口的地方都做上记号,然后非常有耐心的等着下几场大暴雨后,挨个检查做上记号的地方,有一处山坡的树木在雨后稍有倾斜,如不做记号根本看不出来,于是令人向下挖,果然就是昭陵的墓道口,众人洗劫了昭陵,可悲的是士兵眼里只有金银珍宝,对珍藏的名家笔墨、书画视若无睹,仅珍宝,他动用了几千士兵拉了一个月才拉完。

有种说法,王羲之的《兰亭序》真本,当年被唐太宗得到,甚是喜爱,留下临摹本后将真品带入棺材,被温韬盗墓所毁。

很快温韬又把目光瞄向了武则天和李治合葬墓乾陵,奇怪的是只要一开挖就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隔天再来挖又是如此,还下起瓢泼大雨,一次比一次凶猛,众人从没遇见这种古怪事,觉得是鬼神在保佑,温韬心底后怕了,所以再没打乾陵的主意,但是其它的陵墓就没有乾陵这样幸运了,在温韬坐镇耀州7年时间里,先后把剩余16座帝陵全给盗掘干净。

温韬盗墓的行为搞得后来的皇帝都很介怀,比如后周太祖郭威就因温韬盗墓再三下令自己死后瓦棺而薄葬。

温韬因盗墓臭名昭著,也因盗墓命丧黄泉,他作恶多端,名声非常臭,在政治上又是个墙头草,温韬最先是李茂贞帐下,又转投朱温,并在两者间反复,最后归了李存勖,当时温韬有军队,对李存勖来说有点用处,并没杀他,李存勖死后,李嗣源夺得皇位,这个人本是李克用养子,皇位不正,李嗣源为了显示自己合法性,做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就是惩办温韬,这和嘉庆登基清算和珅解决政治痛点一个道理,温韬是当时人神共愤的大恶人,李嗣源的后唐本就打着延续李唐的旗号,杀了这个盗祖陵的人就是大快人心,众望所归,所以李嗣源为巩固帝位,将温韬夺位后流放,赐死。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温韬”各位看官瞅着这俩字,估计满脑壳的大问号,这是那犄角旮旯里的物件?但瞅着前头的修饰语盗墓,各位看官那大嘴巴一乐,这兴致可就提到了脑门顶子上了,都有那么个撞进来瞅瞅的冲动。

为嘛?神秘呗!各位脑补一下一副画面,月黑风高的大晚上三个人,拿着根棍子俗名洛阳铲的玩意,东杵杵,西杵杵,找到了,三人脑壳前绑着手电筒下去,没多久五个人就爬了上来,下去的时候穿着啥没瞅见,这上来的时候每人一条白色的大裤衩,分五个方向跑……

扯到这里,认真的小伙伴这就急眼了都:“快别扯犊子了,你跑题了都,三个下去,还五个人上来,还五条白色大裤衩,你欺负咱各位看官不识数咋地!”

老梁摸了把鼻涕,瞪着无辜的大眼珠可怜兮兮的说:“神秘呗,盗墓的不都这么说!多一个人叫神秘!这一家伙多出俩人那叫更神秘不是!你瞅瞅,下去没五分钟这裤子都换了,这叫神秘加神秘不是!”

滚!哈哈!好了,玩笑扯到这里就,咱把话头扯回来。

这温韬,这玩意盗墓可没有这么神秘,人家可是官盗,组织一帮子大头兵,扛着大铁锹,戴着头盔,腰里踹着俩把大刀,晚上不干,就挑那青天白日里去干,深怕别人不知道,每搞一次,找两张纸,把自己的心得体会,以及盗出的明目详细记下来。当时无论是地主老财还是干巴巴的老农,都知道这位的癖好——盗墓。

说道这里,有人就会想起近代的盗墓头一号东陵大盗——孙殿英。孙殿英和这位比无论是气势还是规模那都没得比,但论效果,这孙殿英有人说好的(那玩弄了半个世纪号称老佛爷的老女人,光着身子被这位扔到了荒郊野外),可这温涛就是一坨那什么东西,根本就放不到台面上。

所以,想要了解这盗墓贼是怎么死的,咱还的说说温韬这个人。

温韬

温韬出生在五代十国,大家伙知道这年代,是咱大华夏最乱的年月。他是五代中的梁国人,就陕西那片,就这方脑壳成年之后,还当了很长一段时间的节度使,用在现在的词形容一下,那也是一代军阀。

这混蛋可是毫无底线的,按照诸葛亮的说法,你伸手摸摸他那后脑勺,一大块反骨割的你手指头疼,这就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

这货年轻的时候,就是一土匪胚子,被当时的军阀李茂贞看中了,搞了一个州给温韬,让他做了刺史。就这一举动,把个温韬感动的痛哭流涕,发誓将自己的温姓给抠了,随了李茂贞的姓。

这把李茂贞给乐坏了,又搞了一个义胜军给他,归他调度。这没几年的功夫,梁太祖带着大兵就围了李茂贞,方脑壳温韬一看形势不妙,抱着梁太祖的大腿,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就投降了,将李茂贞丢给自己的一个州,还献了出来。

咋说呢,李茂贞那是当时的巨军阀,还是有手腕的,这不没几天的功夫,又活了,梁太祖也没能拿他怎么样。

这温韬一瞅,这鼻涕泡还没擦干净,干爹这又活过来了,忙不迭又站到了李茂贞的身边当儿子去了。

李茂贞也没有嫌弃这货,还拿他当盆菜使唤,得,没过多久,温韬又瞅见梁帝势大了,一脚又把李茂贞踹了,跟着梁帝,还把李姓抠了,把亲手撕的稀碎的温姓,糊了起来粘自己脑袋上,以示和李茂贞决裂。

瞅见没,这温韬就是个没有底线的小人而已,而且极其的善变狡诈善于专营的而,谁的势力大,就磕头认谁做爹,题主给他那方脑壳扣一王字,这真有点子过了!

总结一下,这就是一天换一爹,高兴的冒着鼻涕泡,这一月换一爹,就不高兴的主。

盗墓

咱瞅瞅,他又都干了那些个破事。

大家伙知道,唐朝时期,是咱大华夏最鼎盛时期,也是当时世界上超级大国,死个人厚葬一下那都不是个事,何况是唐朝的帝王。

拿地图瞅瞅,从干县到蒲城,那嘎达稍大一点的石头山就有一座唐帝王的陵墓,撸直了手指头数数,十九个,这些陵墓除了唐高宗李治这病秧子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没被这方脑壳光顾之外,其余的都被他挖了。

这其中就有最牛掰的唐太宗李世民的墓,这墓可大了去了。光陵园面积就有两万公顷,大清早起来绕着园子跑一圈,那就是六十公里。

陪葬墓就有一百八十多个,哪拿着斧子掏人家耳朵的程咬金,拿着两塔一样的槊尉迟敬德,与唐太宗有布衣之交的长孙无忌,那名人多了去了,所以这昭陵那可是坚固,光这墓就用了三千块大石头切成,每块都有两吨重,而且石头和石头之间都铆的死死,插根针都没地方。

温韬瞅着这昭陵口水都流出了半里地去,得,这货带着部队去了,根据他自己个的经验,没多久就把这昭陵给开了。

据说放唐太宗棺材的地方,有很多石匣子,每个石匣子都装满了珍宝,各种书籍字画海了去了,但这温韬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喜欢墓里的丝绸,这字画全丢地上了,坏了不少,那个有名的《兰亭序》就从这一刻起,在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

这其余的宝物,几千个大头兵拉了一个月才拉完了事。

瞅着一大堆珍宝,这温韬把玩了没有多久,就又盯上了武则天的乾陵,带着大兵就去挖,你也说怪了,这大铁锹往下一挖,这瓢泼大雨就下了起来,大铁锹一收,这雨就停了,干了这么几次都是这样的,这温韬后脊梁骨就冒了汗,这才打消了挖乾陵的主意。

这方脑壳一边挖着墓,一边给自己个找着爹,一边当着节度使,这时间点就到了后唐时期。靠着墓里那点东西,这货连唐庄宗的皇后刘玉娘都贿赂了,不然唐庄宗就要搞死他。

到了,唐明宗李嗣源瞅着天下安稳了,回头就看见一脸贼像,后脑壳顶着一块反骨的温韬,怎么瞅着怎么恶心,一杯毒酒下去,这货也就去找唐朝那十八位帝王,看看谁缺儿子,找爹去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盗墓现象自古便有,这种行为不仅打扰死者安宁,为世人不齿,对文物的破坏性也十分巨大。

虽然防盗技术一直在发展,但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盗墓的招数仍然层出不穷,其中,五代十国的温韬,臭名最是昭著,是中国历史上最疯狂的盗墓贼,民国时期的所谓大盗孙殿英和他比起来简直是人畜无害。

温韬,原名李彦韬,五代时梁国人。他从一个没有文化的山贼起步,成长为有名的盗墓祖师爷,这都是源于他对金钱有着超乎寻常的热衷,只有窃取更多的金钱,才能攫取更大的权力,这一点温韬十分清楚。

关于温韬,还有一个传说,说温韬生下来时,刚好有一颗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的地区,于是老百姓就开始瞎传,将给唐皇陵带来一场灾难的人物出世了。

温韬倒也不辜负这个传说,他难以抑制自己内心的冲动,很快走上“正途”,盗墓成瘾,当上耀州节度使之后,开始疯狂出击。

包括武则天在内,唐朝共有21位皇帝,建了有20座皇陵(武则天与李治共享一座乾陵),位于陕西关中地带的被统称为“唐十八陵” ,在这18座陵,除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的乾陵得以幸免之外,其它每一座皇陵都难以逃脱他的魔掌。

倒不是因为温韬高看乾陵一眼,他实际上为了乾陵出动过大量兵力,那么为什么乾陵能够幸免呢?

邪门了,每次发兵去盗乾陵的时候,总是遇到怪天气,今天雷电交加,明天风雨不断,后天妖风阵阵,多行不义的温韬,说不害怕是假的。总疑神疑鬼是两位皇帝的阴魂一起作法,准备把他招了去,只好悻悻作罢。

温韬给中国帝王陵墓带来的破坏是灾难性的,许多珍贵的文物让他给毁掉,所以考古界都一致认定温韬是中国历史上危害最大的一个盗墓犯,有千古之罪。

这货盗墓的时候一般都在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进行,并不避讳他人眼光,还将所盗的物品编成册子公诸于世,胆量之大,无出其右。

从史书上记载的温韬的生平来看,这是一个狡诈善变的人物,他对朝代的更替看得很开,谁的势力强大一些就依靠谁。

你可以说,在动荡的年代里,这也是不得已的生存之道,中国的死节之士虽然历代都有,但趋炎附势之徒必定是多出千百倍的数量级,我们不能强迫温韬学习前者。

但温韬的结局,注定是以惨败告终,其根源还是他没有掌握好度,贪得无厌,取索无度,早年盗墓的臭名,加上善变的性格,吃亏是必然结果。虽然他有大批的宝藏可以来充当资金,甚至连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皇后刘玉娘都能贿赂,但最终温韬还是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所杀。

很简单,在当局者的眼里,他就是一个纯粹的小人,今天可能够反了后梁,明天就能反后唐;今天你能盗先唐的陵寝,明天就有可能盗我的陵,这样的人,在非常时期还有些利用价值,肯定不是一个可以长期交往的伙伴,一旦时局平定,头一个就要对准他开刀。

这也是后来温韬惨遭灭门之灾的根本原因。 温韬在政治上奉行的是“识时务者为俊杰”,这是往好听了说,实际上就是墙头草,随风倒,只认实力不认人。他也为他的左右摇摆付出了代价,最终被老李家报了仇。

因果循环,报应不爽,做得恶行多了,这种结局简直是天赐的报偿。




【温韬-千古之罪人】



笔者简述:

一代盗墓王温韬,五代时期梁国人士,原名李彦韬。温韬还有一段传奇:温韬生下来的时候刚好有匪星殒落在昭陵所在地区之嵯峨山,有很多相信迷信的人物就开始宣扬,说一个能给唐帝王陵带来灾难的人出世了。

无论是官方记载还是野史记录,温韬盗了18座帝王陵(其中还包括武则天的乾陵,经过多次尝试开盗,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温韬专盗帝王陵其行为极为可耻,引起人们特别是大唐明宗帝柰嗣源不共戴天之仇。李嗣源认为:温韬这个家伙无耻之极,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今天背叛后梁,明日极有可能背叛大唐,李嗣源翻来复去想法对付温韬,如果留着温韬的一条狗命,对自己相当的不利,这难道以后盗挖自己的陵墓不成?故唐明宗李嗣源下诣,将温韬全家及滴糸靳草除根。




【话外音】韬对武则天的乾陵感到无能为力?

笔者研读了一些资料据说:温韬每当靠近武则天的乾陵时,此时的天空就出现了奇异的天象,“狂风、骤雨、雷电。温韬共有三次盗武则天的乾陵,因此天象均未成功,甚至被吓的几乎是魂飞魄散,只好摆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0

标签:陵墓   王羲之   关中   兰亭集序   后梁   后唐   节度使   真迹   皇陵   反复无常   脑壳   军阀   唐代   唐朝   帝王   下场   皇帝   美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