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吴三桂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为帝?

明末清初,吴三桂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为王?



吴三桂对明朝的忠诚是毋庸置疑的。清兵入塞后吴三桂投降满清。吴三桂投奔满清之后,他要么消灭了明朝的残余,要么后来反抗了清朝,甚至自封为皇帝。根本原因是利润。坦白说,清兵入塞之后,吴三桂没有信仰,没有忠诚。已经变成了”利益动物”。吴三桂出身于一个军人家庭,在家族的影响下,吴三桂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吴三桂大半生都献给了明朝。特别是在明末,因为吴三桂等人保卫了山海关,满族军队被遏制了。让明朝延续了这么久。否则,明朝可能会更快灭亡。不像吴三桂,他在许多电影和电视节目中,被描绘成一个叛徒。




吴三桂在云南的小日子其实非常爽,他为了向清廷表忠心,甚至连前明的永历皇帝都给诛杀了。因此康熙朝的四大辅政大臣,对吴三桂很放心,加封他为亲王,让他永镇云南。

既然得了平西王的爵位,又有了永镇云南的地位,而且手握云贵两省的军政大权,他为什么还要去什么缅甸、越南呢?留在大清难道不香吗?

此时的吴三桂,完全就是一个独立的诸侯。他在地方上不仅拥有绝对的军政大权,而且连财权、选官权也被他所控制。此外他每年还要伸手跟康熙要大量粮饷,为什么?因为云南还有很多南明余孽需要清除,这些人马都必须要养着。

当时清朝国库每年的收入中,有一大半都要被吴三桂拿去用掉,这让康熙皇帝头很大啊。这不是养了个诸侯王,这是养了个祖宗啊!为此削藩这才展开的。


云贵地区,不比越南、缅甸香吗?

吴三桂的兵马的确打到过缅甸地区,那是为了将南明的永历皇帝朱由榔给抓回来。缅甸国王也很识相,知道惹不起吴三桂,所以主动把朱由榔交了出来。

此后吴三桂就收兵回家了,他压根就不想攻占缅甸,为什么?因为缅甸这地方实在是不好征服。吴三桂是明朝将领,当年明朝对这里是有统治权的。

可是缅甸地区一直都在反抗,在明宣宗时期,缅甸就正式自己独立了。不过他们为了给大明朝一点面子,所以一直都以藩属国的身份自居。

缅甸国也一直受到云南沐王府的监督,因此他们对大明朝是心存敬畏的。我可以做你的藩属国,但是你要把我变成行省,那绝对不行,这就是缅甸的想法。


同样的道理,吴三桂如今过去要征服这么一个一直反抗大明朝的地盘,谈何容易?越南就更别说了,那地方不仅地理位置偏僻,而且长期处于独立状态,很难被外敌所攻占。

在这两个地方占山为王的几率实在是太低,至少是错过了黄金时期。相反,再来看看云贵地区,这已经是大清朝封赏给吴三桂的地盘了,而且地盘还比缅甸、越南加起来大。

这里的百姓已经被多年的战争和强权治理得很温顺了,而且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地盘,所以统治起来非常容易。

与其再经历一遍创业的艰辛,倒不如接受清王朝的馈赠,在云贵地区占山为王,也是相当美滋滋的事情。


吴三桂哪有那么多本钱呢?二次创业谈何容易。

吴三桂最早的兵马,是关宁铁骑,大概有5万人,再加上3万杂牌军,足有8万人。可是在山海关一片石大战当中,他的关宁铁骑,其实已经损失了大半。

李自成和吴三桂两败俱伤的时候,多尔衮才愿意出手相助。因此投降多尔衮的吴三桂,其实没有带多少嫡系人马。

这个时候多尔衮拨给了吴三桂一万精锐,让他跟着阿济格攻打西安的李自成。可见当时吴三桂的军中,已经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了,他的军队里掺杂了大量清朝的人。

打完了李自成,清廷居然把吴三桂再次扔到了关外,其实就是雪藏他了。吴三桂知道,如果自己不表示诚意的话,可能这辈子都要被关在东北了。


于是吴三桂开始称呼崇祯为故主,表明了自己投降了清廷,正式成为清军中的一员。因此清廷这才再次将他调回关内,让他跟着八旗将领李国翰一起对付四川的大西军。

此时吴三桂手里的兵马,是清廷发给他的,所以如果他不听话,随时都有被撤职的可能。为此吴三桂开始卖命似的为清廷效力,残忍地屠杀了大量抗清义士。陆续收复了四川、重庆、贵州等地,为清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是吴三桂对清廷的依赖也伴随着战功而逐渐增强,因为清廷控制着吴三桂所有兵马的粮饷,一旦断了这些,那吴三桂的军队其实也是一盘散沙。

所以说,当吴三桂打下了云南以后,你让他去越南或者缅甸创业,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他对清廷的依赖越来越深,至少当时是没有实力跟清廷一较高下的。


两手准备,老奸巨猾。

吴三桂是个聪明人,他知道自己始终和清廷之间有隔阂,为了防止将来清廷的新皇帝卸磨杀驴,吴三桂必须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

这个道理是后来才想起来的,因为顺治时期,清廷对吴三桂很好,为了表忠心,吴三桂甚至连永历皇帝都给杀了,杀完以后他就后悔了,因为他得罪了天下所有支持明朝的人。

这个时候他开始为自己考虑后路,跟着清廷的确没错,但是如果哪天清廷的皇帝过河拆桥了,那他岂不是要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吴三桂在康熙刚登基开始,就大量索要兵马钱粮。他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南明的残余力量还有很多,如果不派军饷,那他的军队就会解散,这些地方很有可能会再次落入明军的手里。

清廷对此也是无能为力,云贵地区已经成了吴三桂的地盘,如果安抚不好,说不定吴三桂会起兵发难。为此康熙朝的四大辅政大臣都很惯着吴三桂。

清朝国库的大量收入,都交给了吴三桂,吴三桂这十多年养心蓄锐,不仅变得富裕了起来,而且兵强马壮,终于有了和清廷一较高下的实力。就算不造反,清廷也对他无可奈何。


总结:年纪大了,志向就短浅了。

这天下本该是吴三桂的,人家起兵反清的时候,声势浩大,清廷完全不是对手。南方全境都已经落入吴三桂等三藩之手,而且陕西、甘肃也在吴三桂旧部王辅臣手里捏着。

可是这个时候吴三桂饮马长江,他就是不过长江了,为什么?因为年纪大了,志向短浅了,这才给了康熙逐步反击的机会。

所以说,做任何事情,一定要趁着年轻的时候去做,岁数大了,就很难再有雄心壮志去做了。诸如曹操也是一样,年轻的时候没能一统江山,老了以后就越混越差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初的吴三桂在被清王朝封为平西王后,势力很大,可以说在他的封地平西王府的云南,一手遮天,连清朝委派此地的官员也必须要通过吴三桂的同意才可以,不然就算来了,吴三桂也有办法把你赶走。这也成为了日后对付吴三桂的一个理由。吴三桂后来选择反清复明,而不选择去攻入越南,主要是越南和中国情况不同,当时的越南地方很小,面积连云南都不如,不值得吴三桂这么做。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



吴三桂画像



越南的情况

当时的越南本地已经有了统治的政府了,当时统治越南的黎朝,名义上统一全国,但越南继续分裂,北部由郑氏家族控制,南部则由阮氏家族控制,两大家族不断发生战争,为了争夺王国的真正统治权。而名义上的共主—后黎朝皇帝则完全是傀儡,处于郑氏控制之下。所以。吴三桂如果要攻打越南的话还要先镇压越南本地两股的军事力量,这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才可以,而且即使你占领了越南,还要面临着当地人的反抗。越南毕竟和中国差距太大了,如语言、风俗习惯、气候等等都不同,所以对于吴三桂来说是不值得的。



三藩叛乱图



并且当时的越南地处热带地区,经常面临有台风暴雨的袭击,当时的气候潮湿炎热,很容易诱发疾病,很多地区都属于未开发的地区,没有什么人,也没有道路。所以面对这样的情况,吴三桂是不会考虑进攻越南的,因为太得不偿失了,不值得为了这么一小块的地方大费周折,还要搭上许多将士的性命。况且偏安一隅当个土皇帝,并不是吴三桂的志向,他在云南当平西王比当这个越南皇帝好太多了,真的是不值得他这么做。



康熙皇帝剧照



吴三桂的打算

在清朝进入康熙统治时期,吴三桂已经从种种情况发现了朝廷要对付自己的迹象。他本人也早有反清的打算,所以在他当平西王的期间积极在当地招兵买马,扩张自己的军队,对于朝廷的旨意很多都不当回事,依然我行我素,可以说在云贵一带真的是权势滔天,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最后他的目标就是想推翻清朝自己做皇帝。



清军和三藩战斗地图



清廷真正开始对付吴三桂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春。当时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遂乘势作出了令其移藩的决定。而后,又对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的撤藩要求也依例照准。在当时的形势的逼迫下,吴三桂也不得不假装上书朝廷,请求撤藩,实则希望朝廷能够慰留他不撤藩。可是对于吴三桂的真正想法,康熙皇帝是非常清楚的。他认为,吴三桂和朝廷对立已久,“撤亦反,不撤亦反。不若及今先发,犹可制也”。同时力排众议,毅然决定允其撤藩,还派出专使到云南传达圣旨,雷厉风行地布置一系列撤藩事宜。同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提出“兴明讨虏”,起兵反清。



吴三桂铸造的铜钱



一开始的时候,吴三桂提出的“兴明讨虏”的口号还很吸引人的,很多明朝的遗老和地方势力都纷纷起来参加吴三桂的军队一起反清,可以说是气若破竹,一路攻城略地占领了很多地方,其他二个藩王也纷纷的起兵反清,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吴三桂真正的面目开始暴露出来,他是想自己做皇帝而不是重新建立明朝。这样的情况使得很多明朝的遗老们开始退出,转而不再帮助吴三桂。



平叛的清军剧照



康熙十三年(1674年)十一月初五,吴三桂在攻克湖南衡阳后称帝国号“大周”,册妻张氏为皇后,孙吴世璠为皇太孙,加封文武,百官颁制新历,铸“昭武通宝”等新朝钱币。时间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当时衡州酷热,吴三桂加之心情不舒,焦虑过重,肝火过盛,便突然得了“中风噎嗝”的病症,随后又添了“下痢”病症,太医百般调治,终不见效。吴三桂便授意心腹大臣,迎接皇孙吴世璠来衡州继位,托付后事。八月十八日深夜,吴三桂在都城衡州(今衡阳)皇宫驾崩,时年六十七岁,只做了五个多月的皇帝。在吴三桂死后战事开始有利于清廷,三藩的叛乱越来越不得人心,最终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底,清军攻克昆明,吴世璠被逼自杀,剩余众人全部投降,自此三藩之乱才宣告平定。

综上所述,吴三桂不打越南,而起兵反清,最主要就是越南太小,文化差异巨大,攻打费钱费力不值得,他真正想的是自己打下中原做皇帝,但是最终还是失败了。




关于吴三桂的功过,史学界争议不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吴三桂是个人物。在投降清朝之前,吴三桂人生际遇非常好,可谓春风得意,官运亨通;在叛变明朝后,吴三桂做错了很关键的一件事,杀错了一个人,最后导致三藩起义失败。

1673年,吴三桂起义,杀巡抚朱国治,自号“周王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令部下“蓄发,易衣冠”,起兵云南。直到1681年,三藩起义最终失败。后来,清朝给的定义是:三藩之乱。

在史学家眼里,应该这么描述:“清朝同撤三藩的决定粉碎了吴三桂‘世镇云南’的美梦”!

于是,吴三桂气急败坏,通过各种手段让清廷停止撤藩,结果遭到拒绝。最后,与心腹将领密谋发动叛乱。

在《康熙王朝》中,吴三桂贪念权贵的丑恶形象跃然荧屏。后来,杀了大气凛然的云南巡抚朱治国,祭旗造反。

姑且不谈朱治国在江南有“朱扒皮”之称,贪得无厌,在吴三桂杀他的时候,也没有大气凛然,而是磕头求饶。但说康熙要求撤藩的行为,算不算违约呢?要知道,开始让吴三桂卖命时,清王朝可是封他为平西王,给了他藩王权位。

另外,关于冯玉祥将溥仪赶出紫禁城,至今仍有人说民国违约。如果对比吴三桂、明朝投降宗室等的遭遇,可以得出一条结论:只允许满洲权贵违约,不允许别人违约。更何况,溥仪复辟本来就违约在先。

1673年,吴三桂正式起义。在战争之处,吴三桂势如破竹,当时满八旗已经腐朽了,不堪一用。

只是,除了吴三桂战略部署有大错误之外,吴三桂还有一个伤心之处,即很多汉人也不支持他,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按理说,当时汉人备受满人压迫,矛盾尖锐,吴三桂起义,不说一呼百应,但至少响应者应该很多。

然而,当吴三桂要“共举大明之文物,悉还华夏之乾坤”旗号时,很多汉人却冷眼旁观。当然,那些汉人不支持他,也不支持清王朝,属于两不帮。为什么会如此呢?这就和吴三桂错杀一个人相关。

1662年,缅甸将永历献给吴三桂。随后吴三桂上书,称如果将永历押送北京,中途有被反清人士劫夺的危险。经过清廷批准,在当年的6月1日,朱由榔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

在这里不得不说吴三桂很愚蠢,这种脏手的事情,别人恨不得扔掉,但吴三桂却硬要拦下来。永历即便再无能,但也是南明的皇帝。对清廷来说,很希望吴三桂亲手杀掉永历,这样吴三桂就更不可能回头了。

果然,吴三桂杀掉永历之后,被各地抗清义士彻底恨上了。坦率的说,吴三桂正是从这个时间开始,才让明朝遗民看清了真相,对他也不再抱有丝毫幻想。当吴三桂起义时,很多汉人才冷眼旁观。

吴三桂在投降清军之后,一直帮助清军攻略西部地区。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相比东南地区的四处屠城,吴三桂的部队几乎没有屠城。同时,由于吴三桂曾经正统的大明官兵身份,以及手握重兵。所以,士绅对他重新反正的期望很大。

然而,当吴三桂绞杀了永历的那一刻起,就彻底和大明遗民划分了界限,不可能再得到明朝遗民势力支持了。

1678年10月2日,吴三桂去世,这对吴氏集团的打击很大。他死后三年,吴氏集团起义彻底失败,康熙开始了他的神话之路。

列为读者朋友们,如果吴三桂不杀永历,你认为联合明朝遗民的实力,吴三桂能翻盘吗?

清史学家说,“当时民族矛盾早已下降为次要矛盾”,那个时代有几家几户的汉人,没有人死在清兵手里?在这种情况下,说民族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岂非信口开河?





1673年吴三桂造反了,如果做对一件事,说不上就成功了,就差那一点!

讽刺的是,吴三桂打的竟然是“复明” 的口号,前边还磨刀霍霍向朱家人,这一会又打出这口号,这智商捉急啊!

有人说,吴三桂造反大清其实不容易,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为帝”?

下面,我们就分四大部分展开来聊一聊。

1、吴三桂在云南的利益更大


吴三桂

谁也别给我扯犊子,装清高,人生在世,谁不想过得好一点?

吴三桂也是如此。这就是人性。

做出一个大举动前,人们衡量的一定是利益。

在西南区域有什么利益呢?

首先,我们得知道,吴三桂所在的云贵地区还是华夏王朝的统辖之地,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那个时代,西南大地的富庶程度一定比当时的越南好一点。

在云贵地区,大量收入归吴三桂支配,朝廷官员如果前来,不经过吴三桂允许,根本就进不到云贵地区。当地官员的任命和生杀大权,基本上是吴三桂说了算。

这就是一个说一不二的土皇帝,不比在越南“自立为帝”过得差。

其次,吴三桂打着平定土司的名义,打着追剿南明余孽的名义,还要不断长期申请经费,甚至,把康熙都逼急了,在《康熙王朝》中康熙说道:“三藩之用半天下”。

实际当中,也差不多,毕竟清朝给吴三桂的任务是镇守西南,防止南明死灰复燃,没钱肯定不好使。

这说明,吴三桂才像个大爷,清王朝的皇帝反倒像个打工的。

一个老板像个打工的,员工像个大爷,老板会发怒的,这就为后来的冲突埋下了隐患。

2、吴三桂所在 的云贵地区,地理位置“太优越”


云贵高原

看到这里,有人会骂我,云贵地区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越的?不就是个边陲地区吗?

是的,虽然云贵地区不像湖北那样“九省通衢”,处于中心位置,但对于吴三桂这样人,边陲省份才是最佳的选择,因为符合13个大字:进可攻,退可守,实在不行可以跑!

此话怎讲?

(1)进可攻

吴三桂也是一代枭雄,如果不是比李自成和满清的实力弱点,说不上也能翻起大浪。

人生到了那个阶段,一点野心没有,那是不可能的。

投降大清的吴三桂,就像一个猎狗似的,被派到了各处平叛,先是征讨李自成,后来平了张献忠,再后来平了南明余党。

从此,吴三桂坐镇云贵,名义上是镇守边疆,世界上成了自在王。

但是,大家不要忘了,吴三桂是个汉人,他有自己的小九九,他在云南可以韬光养晦,可以积蓄力量,但凡大清出现一些问题,联合隔壁的耿精忠、尚可喜,联系陕甘的部下王辅臣,就可以北上干番大事业了。

如果,吴三桂杀入越南,自立为帝,那么,云贵一带还会派强人来,吴三桂北上就会多一层阻挡。

如此看来,南下打越南,不如在云贵。

(2)退可守,守不了可以跑

如果吴三桂在云南一带势力太大了,大清想要来剿,那么,难度就太大了,不仅要劳师动众调动人马过来,而且云贵山川居多,易守难攻,大清不容易攻克。

假设大清派来剿的人太强了,吴三桂真的招架不住,那时,带兵往越南跑也好,往缅甸跑也好,都是可行的。

所以说,一开始就攻入越南,去打拼,去自立为帝,并不见得是上策。

从地理位置来看,吴三桂的做法没大毛病。

3、从吴三桂治理的角度看,云贵地区的群众基础要好于越南等地


统治一个地方,其实相当不容易,哪怕是大清雄才大略的皇太极,之前就做了很多的工作,仿照明朝建立机构和制度,学习汉语,接受汉文化,这才导致了满人入关后能快速适应。

吴三桂在云贵地区,不用适应新的文化,因为那里也是华夏大地,虽然风土人情上和华夏各地有区别,但主流的语言和文化没有问题。

在镇守云贵之后,吴三桂其实过得比较滋润,除了头顶没有皇帝帽,啥没有?

华夏民众,还是比较好管理,只要有一口吃的,就很难给你找事。

如果去了越南,会怎样呢?

一是需要奋力拼杀,杀出一条血路。越南虽然先后是大明、大清的附属国,但不意味着人家对外来之敌不反抗。

二是,就算把越南打下来了,要管理,还得适应当地的文化,或者推广我们的语言和文化,这又是一个繁琐且长期的事情。

人岁数一大,就不喜欢过多的麻烦了。

吴三桂镇守云南的时候,已经是47岁了。

47岁的人,大半截身子已经入土了,他们喜欢安逸,并不是折腾。

4、吴三桂高估了自己


说句有些人不爱听的话,对于越南、缅甸这样的地方,吴三桂真心看不上。

吴三桂也是久经风浪的人,大清朝廷都要对他敬三分,这样的人高傲自大,怎么会向“蛮荒之地”发展呢?多丢份?

1663年,吴三桂的平西将军大印就被收走了。1667年,云南和贵州两省的督抚归中央直接管理了,吴三桂的司法权也被取走了。

此时吴三桂已经55岁了,锐气早就少了很多。

即使这样,吴三桂坚信自己这一方有一战之力。

1673年,年轻的康熙要撤藩,这事就捅了马蜂窝了。

此时,吴三桂有三个选择,一是听话,让大清撸掉他的权力,他老老实实过完余生;二是造反,把小康熙杀个人仰马翻,建立不朽之功业;三是南下,进入越南也好,进入缅甸也好,都能获得一方天地。

老老实实听话,把脑袋交给康熙,任由他随意处置,武将出身的他做不到。选择南下,吴三桂也不愿意。

因此,吴三桂选择了第二条道路。

吴三桂仔细盘点手中资源,认为可以一战。说实话,这就是高估了自己,以为可以夺得天下,至少有这个资格。

1673年,吴三桂联合耿精忠造反了,很顺利。

1676年,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夺取了父亲的指挥权,也造反响应了吴三桂叛乱,当年10月,尚可喜死了。

三藩合作,所向披靡,一度攻到了长江边。

但是,六十多岁的吴三桂打起了算盘,认为拿下天下不容易,已经占据江南数省,“划江而治”不失为一个计策,因此停在长江边,和大清形成了对峙的状态,然后托人带话给康熙,试图达到“划江而治”。

这一停就是三个月,这就破坏了战争的节奏,关键是,康熙根本不理他。

这就错过了最佳时机。

本来,吴三桂的底子就不扎实,因为放了大清入关,又征讨义军,追杀南明余党,这就失去了很多的民心。造反了,他又不速战速决。如此,只能等着挨宰了。

如果,在长江前,吴三桂不要徘徊,不要想着和康熙谈判什么“划江而治”,直接北上,一定会有不少汉族官员和汉族民众加入他的队伍,进而成就伟业!

就算吴三桂不好,也是汉族出身啊!何况,大清对于当时的满蒙人看得更重,对于汉族人看得很轻。

可惜,吴三桂在这点上,做错了。

1678年,吴三桂病死,病死前还建立了“大周政权”,过了一个草头皇帝的瘾,只是,“皇位”仅仅坐了五个月。

吴三桂一死,所谓的新政权马上开始回缩势力范围。

1681年,三藩之乱彻底平息。

仔细看,吴三桂把自己估计高了,以为可以和康熙夺天下,人家不屑于去越南打拼。其实他错了,他实在不具备与人争天下的基本素养,因为目标不坚定。


回到开头,吴三桂为何不攻入越南自立为帝?

四个原因,一是这边利益更多,二是云贵位置更好,三是群众基础要好于越南,四是吴三桂把自己估计高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6

标签:越南   平西   缅甸   汉族   明朝   明末清初   清廷   兵马   汉人   云南   朝廷   自立   清朝   康熙   皇帝   地区   地方   财经   吴三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