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白喜事从不回村参加的人,轮到他们家有事时村民还会来吗?

既然人家从不回村参加红白喜事,那么,人家就有自己家里有事就不回村操办的打算。中国的人情讲礼尚往来,人家不可能意识不到回村办酒是自找难堪。其实,他们的亲友圈早己就不是老家而是现地,所以,他们有事也不指望村里老家的人帮助撑起。

农村现在的红白喜事整酒,早己是出钱就可以买劳力,餐饮一条龙,乐队婚庆一条龙,做饭的有厨师有打盘抹桌的有,一切炊具餐具自带,一切柴米油盐酱醋茶自带,主人只要出个地盘提供水源,自己就可以当翘脚老板,以至于村里来帮忙的人,几乎是无事可做,只管摆龙门阵只管打牌只管吃一日三餐。

因此,即使是那些从不回村参加红白喜事的人,心血来潮硬是要回村弄酒,只要他老家还有房子,就可以扯起架势,根本就不在乎本村的人们看笑话。

就连那种最要劳力抬棺的白事,农村现在也有专门的挖井队抬棺队,只要说好时间价钱到位,保证令主人家满意。

至于酒席一事,集镇就有吊唁厅,而且还不止一家两家,重要的亲友来吊唁厅吃了饭,举行了吊唁仪式,做完了道场,反正现在的小车多村村户户通公路,自己的车就可以送逝去的亲人回村。更何况,叫化子都有三个朋友,不信一个再不会为人的人,就把一个村的人都得罪完了,而且,不回村参加红白喜事的,人家对待村里人,人不到堂可能随礼还到了堂。

所以,从不回村参加红白喜事的人,是根本不怕他家有事村里人不来的。




红白喜事不回村参加,轮到他们家有事时村民会来吗?这得分两种情况,一是人不来但礼金来了,二是人不来礼金以不来。村里的人爱憎分明,结局不一。

今天农村的现状是在家居住的人口比大集体时期少了五分之四。人民向两个方面去了,一是去打工,二是去镇里或镇上居住,留下多为老弱病残这些忘不了故土的人。一旦有红白喜事,大家拖儿带女回村参加。


村里和家族亲朋有事始随礼的人家里有人来参加的人很多

王叔家三个儿子,三个儿子都在外地打工,如今成家立业,每年都只是过年才回来看看住在城里父母,好多年没回村上,住房年年补修防垮了,说筹王叔百年归世要用来做灵房。老房子里,远存放着父母的寿木。

王叔夫妻二老就一直在城里,三个儿子给二老买了套120平米的房子,每月给生活费,让他们养老。

儿子们没回乡下,但对乡下没失去联系。因为他们户口还在,山林田土还在。于是村里建了微信群,他们都在里面,关系好的还存有联系电话。

每蓬节日,大家都在群里冒泡,遇上春节国庆还会发发红包,增加喜庆。

村里和亲朋好友家一旦有红白喜事,他们三兄弟人不会来,都会用微信随礼,没微信的,把钱转入村里有微信联的人让他帮随。而且每次随礼,都不会少于当地行情。

今年热天,多病的王婶与王叔在小区行走锻炼身体时,不幸摔了一跤,当120车赶到小区时,王婶就离开了儿女们。

三个儿子闻讯,一边叫本家兄弟帮忙把母亲运回老屋,一边带着家人乘飞机回来,在农村老家帮理丧事。

村里人知道这事后,在王叔儿子未回到家之前,都赶来帮忙打扫屋子坝子,自发组织起来上山砍柴,清洗水缸和用具。

在城里和镇上居住的人,有车的都联系帮运生活必需。等三个儿子赶到家时,丧事的前期所需事务都基本完成。儿子媳妇按照风俗一个一个下礼磕头。就这样,在村民的帮忙下,王婶风风光光上了山。


村民有事不回又不随礼的人,自已有事了,不会有人参加

张大爷在村里算是名人,早年是村干部,用村民的话说,张大爷当村干部时,放屁都吹得火燃。

记得我儿时,刚刚改革开放,张大爷家一年四季的农活,都是村里人帮他干。他在外面跑,没时间干农活,农忙一到,一大群人两天时间,就给他做得妥妥贴贴。

每年过年,家里是热闹得很,火炕上的肉,不减反增。一旦他或家人生日,都是十多桌人。

后来,张大爷老了,退了下来,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他二老在家里,这时风改变了。

两个儿子在广东,家里有什么事不过不问,老的不走小的不问,记得有一年,张大叔79岁生日,在农村叫"进十”,这天我回老家,从张大爷门前过,他把我拦下,无论如何要把饭吃了走。

张大爷夫妻都快八十了,但夫妻二人都很精神,他们自已种地,单谷子就要打2000多斤。

我盛情难却,进屋一看,他二老煮了半锑锅肉,置办一大锅豆花。张大爷说,往些年每年都有十多桌人,所以准备点饭菜怕中午万一有客来没吃的。

可是到了中午,只来了一个人,是他的姨台。加上我两个人。在外的儿子打电话问说老爹,今年您进80有几桌人没?他回答说,有个机巴求的人!我听了差点笑了起来。

第二年,张大爷整整八十岁了。两个儿子带上家人从外地早早赶回家,通知好友乡邻,要给老人祝寿庆生。

因他家未通公路,但离小镇只几里山路,于是准备办在镇上的酒店里。他儿子同我年龄差不多,娃儿长大,打电话问我,说你妈前年满70办了多少桌?想根据我的情况衡量一下他要预定多少桌酒席。

我说我预计45桌,结果超了20桌。他说我没你朋情广,我办30桌算了。我没给他建议,因为他们这十多年外出打工后的所作所为,我估计他摆不了多少桌。

正酒这天,他叫我无论如何要去,要给他捧场子。结果中午稀稀落落摆了11桌客,一半都没坐上,一大家人脸都绿了。


结束语:农村人质朴,勤劳,爱帮忙,好客好往来,但无论什么事都讲究礼尚往来,你好我好,离开了这个规律,是行不通走不动的。

因此,红白喜事从不回村参加的人,他的都会想法随礼,送上心意,这种人轮到自已有事了大家会去参加帮忙的。如果人不到礼不到的人,他家轮上事了,不会有人厚着脸皮来参加帮忙的。




左老伯在城里工作了一辈子,他去世后,儿子在老家里办理后事,但是,由于他们常年在城里居住,很少回到村里,邻居们谁也没有前来帮忙的!左老伯的儿子一筹莫展,就在这非常尴尬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个年轻人,他跑前跑后,很快就召集了几十个邻居帮忙,顺顺当当地为左老伯办理了后事。

这个村子叫张家庄子,村子不大,大约有一百户人家,顾名思义,村里只有一户人家姓左,其余的全部姓张。

姓左的这户人家,就是左老伯家。他们是投奔亲戚来的,在这里安家落户了。

左老伯的父亲年轻时身体就不好,整天病病怏怏的,父亲46岁那年,去地里干活时,淋了一场大雨,发起了高烧,几天后就去世了。

左老伯还有一个哥哥,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里,母亲独自抚养两个儿子,非常艰难。

左老伯的姑姑在省城里居住,听说他姑父是有身份的人,姑姑同情他们孤儿寡母的 ,就把他们从村里举家搬到了省城生活。

左老伯和哥哥都非常聪明,在姑姑和姑父的帮助下,他们都考取了大学,在省城有了好工作,成家立业了。


左老伯年轻时在省城忙于工作,很少回村里,清明节偶尔回来一趟给父亲扫墓,都是来去匆匆。

上去年纪了的左老伯,叮嘱儿子左强,人要落叶归根,在他百年之后,一定要回村里,他要回到那片土地上去。

去年春天,张老伯去世了,他的儿子左强左右为难,如果遵从父亲的遗愿,回到村里安葬,但是人生地不熟,他真是有些发愁!

但是如果让父亲安葬在城里的公墓,又违背了父亲的意愿,怎么办?

无奈之下,儿子还是顺着父亲的心愿,和城里的几个亲戚一起,回到了村里安葬父亲。

家里的老房子年久失修,破败不堪,蜘蛛网布满了屋子的角角落落,院子里空无一人,左强心里一片凄凉。


按说这样的白公事主人不用出面,家里老人去世后,村里邻居都会自发地前来帮忙,该干什么干什么,有条不紊,体面地送别老人。

但是由于左强这些年很少回村里,他甚至根本不认识邻居们,这些邻居虽然听说了左老伯去世的消息,但是,他们也没有过来帮忙。

住在左强老家一墙之隔的是张大爷,他生病卧床不起已经六年了。

得知左老伯去世后,张大爷竟然呜呜地哭了,他躺不住了,要挣扎着坐起来!

他的儿子张大明一把按住他,问他:“爹,你想坐起来干嘛啊?左老伯去世了,咱们和他也不熟悉,你哭什么?”

张老伯听儿子这么说,他生气地呵斥儿子说:“你懂什么?你和张老伯不熟悉,你怎么知道我和他不熟?咱们欠他的情分大着呢!”

张大爷老泪纵横地回忆起了往事,他和左老伯有深厚的特殊的交情。

距离张家庄子三里外的地方有条河,河边有一个葱葱郁郁的树林子。

每到夏天,孩子们就在树林子里放牛,捉知了,玩得不亦乐乎。

孩提时代的张老伯和左老伯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一块儿上学,一块儿挖野菜,一块儿放牛。

那天,他们俩又牵着牛去了河边的树林子里,牛悠闲地吃草,他们俩和别的小伙伴追逐打闹。


左老伯放的是一头老黄牛,本来黄牛一直在安安静静地吃草,但是一个调皮的孩子拿起树枝把这头黄牛使劲抽了一下子,黄牛当时就焦躁不安,挣脱绳子就要跑。

年仅十岁的左老伯急了,他赶紧去拉栓牛的绳子,但是,牛的后蹄一撩,正好踢在左老伯的脑门上,当时就血流如注,他一下子晕过去了。

别的孩子都吓傻了,张老伯比左老伯大几岁,他没有慌,他一把脱下自己的褂子,赶紧用褂子把左老伯的伤口缠紧了。

他背起左老伯就往卫生院跑去,路上磕倒了好几次,张老伯的膝盖都磕破了。但是他已经顾不得这些了,他只想着快点赶到医院救人!

当左老伯的母亲闻讯赶来时,左老伯已经醒了,头上缝了好几针。

母亲对张大爷千恩万谢,她从家里用一个瓢子端来了几个鸡蛋,又去集市上买来了一件上衣,送到了张老伯的家里。


在那个年代里,鸡蛋可是值钱的东西,很少有人舍得吃的,都是拿到集市上卖钱,补贴家用。

张大爷的母亲说什么也不要鸡蛋,更不要那件上衣,她知道左老伯家孤儿寡母的过日子不容易。

张大爷的母亲对左老伯的母亲说:“嫂子啊,你不用把这事放在心上,孩子被牛踢着了,谁看到也不会不管的,俺家孩子皮实,腿磕破了早就不疼了,他那件破褂子更不值钱,你还买衣服干嘛?”

从那以后,张大爷和左老伯这两个小伙伴更铁了,谁有了好吃的都得留着一点给对方。

如果哪一个受了小伙伴的欺负,另一个就会冲上去讨个公道。

左老伯12岁那年,举家搬走的,临走时,他和张大爷这两个小伙伴挥泪而别。

左老伯把自己的一个新书包留给了好朋友,张大爷把自己珍爱的象棋送给了左老伯,让他带着去省城。


汽车站离张家庄子大约二十里路,张大爷一直步行把左老伯送到了车站,俩人依依惜别。

左老伯去了省城后,头几年经常和张大爷写信联系,但是,慢慢地随着时间推移,俩人失去了联系。从此,两个人天各一方。

那年,张大爷的母亲突然病了,面黄肌瘦,浑身无力,在县医院里没有查出是什么毛病,只得去了市医院,但是,住院一段时间后,效果不大,眼瞅着母亲越来越虚弱,张大爷心急如焚。

母亲几次住院,已经让张大爷债台高筑了。孝顺的张大爷看着母亲受罪的样子,他的心里如刀割一样痛苦。

张大爷狠狠心,卖了家里一头正在长膘的黑猪,决定带着母亲去省城大医院治病。

在省城医院,母亲的病情有所好转,脸上开始有了血色,也能吃点东西了。

欣喜之余,张大爷很快就发愁了,卖猪的钱马上就要花光了,母亲的身体刚刚有所好转,还不能出院,怎么办?

那天,医院里又催着交住院费了,张大爷走出了医院,他愁得坐在路边掉眼泪,在这个陌生的城市里,举目无亲,去哪里借钱?

那天正下着小雨,张大爷根本没有注意到下雨了,他无助地坐在雨里。

突然,一把伞遮在了头上,张大爷抬头一看,看到了一个夹公文包的人在仔细地看自己。


张大爷站了起来,四目相对,他们一下子认出来了彼此,他们俩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了。

原来,左老伯的单位就在医院附近,他下了班后,正好路过这里。

下班时间,路上人来人往,但是他发现一个人却坐在路边淋雨,他多看了两眼。

他发现这个人有点眼熟,但是,又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他,左老伯边走边在记忆里搜索这个人。

他已经走过去了,但是他又几步折回来了,他再一次仔细地看了几眼,他猛地想起来了,眼前淋雨的这个人和儿时的小伙伴长得特别像!

他几步走到了跟前,张大爷也认出来了,他就是左老伯!

阔别几十年的好朋友,在异乡的街头,邂逅了,他们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激动得热泪直流!

左老伯把张大爷带回了家,让他洗了热水澡,换上了干净的衣服,陪他一起吃了一顿热乎乎的饭菜。

张大爷感动得不知所措,他看到了左老伯家住得很宽敞,楼上楼下都有房间,屋里还铺着地毯,他就知道左老伯在城里也算是体面的人了。


但是左老伯丝毫没有嫌弃他的样子,他们俩仿佛还是多年前胜似亲兄弟的小伙伴!

吃完饭,他们一起去了医院,左老伯悄悄地去交了足够的住院费,他来到病房,询问了张大爷母亲的病情,安慰老人安心治病。

左老伯说:“婶子,小时候我可是没有少吃你家的饭,我张哥还救过我的命呢!现在轮到我来报答你了,我就在附近上班,我家离这里也很近,以后我会常来看你的。”

临走前,左老伯又把一卷钱塞给了张大爷,张大爷说什么也不要,左老伯已经给付上住院费了,怎么好意思再要他的钱?

左老伯说:“哥,咱们两个人还分你的我的吗?咱们换个位置的话,如果在城里的是你,你会帮我更多!在村里住的时候,你对我比亲兄弟还要亲,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啊!”

张大爷的心里暖暖的。他这辈子真是没有白认识左老伯啊!

张大爷的母亲出院时,左老伯给买了很多水果点心,又给雇了一辆车,把他们送回了家。


这些年,张大爷心里一直觉得欠了左老伯太多情分,无奈的是他自己的身体也不好了,几年前的一场脑出血只能让他卧床不起了。

没想到左老伯比自己小好几岁,他竟然走在了自己的前头,张大爷非常悲伤,痛哭流涕!

当他对儿子张大明讲了这一切后,儿子也是眼眶通红,他什么也没有多说,马上就去了左老伯的院子里。

张大明很快就把村里经常办白公事的人找来了,他又找来了十几个和他要好的邻居,大家按照村里的风俗,开始共同操办左老伯的后事。

左老伯的儿子左强看到院子里呼啦啦一下子来了这么多人,他非常感激,他开车去了镇上,买来了好烟好酒,让饭店里给送来炒好的菜,招待前来帮忙的乡亲们。


当左强从从镇上返回来时,他看到院子里乡亲们在张大明的指挥下,有条不紊地做着一切,准备按村里的风俗送别左老伯。

张大爷坐在轮椅上也过来了,他满脸泪水哽咽着说:“兄弟啊,我还没有来得及报答你的恩情,你怎么就走了啊!”

在张大明的操持下,乡亲们帮忙体体面面地送走了左老伯。

左强感慨万千,真的是亲不亲故乡人啊!这么多年,自己从来没有回来过,但是,送别父亲时,多亏了大家帮忙啊!

左强家的老房子都要漏雨了,他对张大明说:“兄弟,我放下钱,你帮忙修缮一下吧,这里是我的老家,也是我的根啊,以后我得常回来看看。”

张大明说什么也不要钱,他说:“这点小事给什么钱?你放心就是,我马上就找人给翻修一下,花不了几个钱!再说你家老爷子当年对我们的恩情,我们正不知道如何报答呢!”

张大明帮忙把左老伯家的房子重新修缮了,又把房子里面刷了一遍,他把自家院子里的小树也挪了几棵过来,还栽上了几棵花。


左强看着焕然一新的院子,他感动得眼圈都红了!

左强在家里又住了好几天才决定返回省城。临走前,他又在院子里宴请邻居们。

他说:“非常感谢各位大伯大妈、兄弟姐妹们帮助我办理父亲的后事,我没齿难忘,无以为报,以后你们家无论有什么事,只要通知我一声,我就赶紧回来!”

“我在省城开了一家大公司,有好多岗位,咱们村里的年轻人谁想来往公司上班,我双手欢迎,我也可以帮助推荐去别的公司上班!”

左强让大家记下了自己的电话号码,好几个年轻人当场就表示想去省城工作,左强告诉了他们自己的公司的位置,说一定要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岗位。

左强要返回省城了,他来到了张大爷家告别,他握着张大爷的手泣不成声,他说:“张大爷,看到了您仿佛就看到了我的父亲,这次多亏了大明帮我办理父亲的后事,以后你们有什么困难一定要告诉我,我会常回来看看的。”

左强把老家房子的钥匙留给了张大明,请他平时多过去照看一下,给院子里的花草树木浇浇水,给屋里通通风。

左强又去了父亲的墓前,他流着泪说:“爸爸,您安息吧,这次回来我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让我非常感动,以后我会常回来看您的。”

左强依依惜别了这个小村庄,他知道从此这里有他深深的牵挂了。


回到问题:红白喜事从不回村参加的人,轮到他家有事时,村民还会来吗?任何人都讲究礼尚往来,没有来哪有往?左老伯去世后,由于他们很少回来,邻居们和他们不熟悉,都没有过来帮忙的。多亏了张大爷和左老伯多年前有份特殊的交情,张大明出面召集乡亲们,办理了左老伯的后事。

刮下春风才会有秋雨,当年左老伯念及孩提时代张大爷无私的友情,他在张大爷身处困境时,无私地大力帮助了他,张大爷一直铭记他的恩情。

张老伯去世后,张大爷的儿子跑前跑后地帮忙办理后事,又帮着修缮房子,这是爱的轮回,更是爱的传递!

左强感激之余,决定要帮助乡亲们,让村里的年轻人去他的公司里工作。

恩恩相报,会碰撞出美丽的花火,这是爱的火焰。

多么纯朴的乡亲们,多么可爱可敬的心灵!

真心建议远离家乡的游子,平时多回去看看,看看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和乡亲们说说话、 聊聊天。

谁家有结婚的,或者有老人去世的,该表达心意就表达心意,最亲还是故乡人啊!

河流入海,落叶归根,老家,总是游子们魂牵梦绕的地方。老家,是心灵深处柔软的地方!

天边飘过四季的云,那是故乡对游子的深情召唤。




不会去的,现在村里人最讨厌的就是在城里定居,红白喜事不回村参加的人。大家都共同约定,以后轮到他们家有事,村里人都不去帮忙,等着看他们的笑话。所以在城里定居,在农村还有老人的人,要抽出时间给村里人行红白喜事。否则,以后自己遇事,没有人来帮忙是很尴尬的,因为现在的人都很现实。

我们兄弟姐妹都在城里生活几十年了,以前父母活着时,经常这样叮咛我们,村里谁家办酒席,要记着回来帮忙、随礼。因为忙,不能按时回家,村里的人情世故都是父母帮忙随礼的。

等父母去世以后,村里大部分人都看在父母以前帮忙的份上,来家里帮忙。可是仍然有个别村民满腹牢骚,说我们兄弟姐妹在城里混的好,比大家都强,凭什么要给我家帮忙。因为别人家遇事,我的哥哥们也没有回家,都是父母帮忙随礼的。

甚至有一个男人,在抬棺去坟地的路上,破口大骂说他想把棺材扔在地上,被周围其他村民阻拦,大家都说他做的太过分。

这些事情,我们都不知道,只知道比别人家多花了许多钱,因为我们不常在家,知道欠村里人情,就用钱来补偿,所有花费开支都是顺着大家的意思,让大家高兴即可。送走父母以后,我们把村里人请到家里,好好招待一番,给大家都发了红包。所以父母的葬礼,我们多花了几万元。即使这样,还是有人不满意。

现在的村里人都很现实,他们痛恨别人在城里买房,不回家生活。这也成了大家心里的一根刺。无论你以前和村民关系多么融洽,只要你在城里买了房子,孩子有了出息,许多人会酸溜溜的不舒服,在村里说风凉话,甚至在你当面讽刺你。因为大家都觉得你成了城里人,和大家不是一个群体,有了代沟。

如果你再一心挣钱,把村里的事情不当回事,谁家有红白喜事你不回去帮忙随礼,村里人会议论纷纷,说你忘了祖宗,六亲不认,以后轮到你自己家有事,大家都不去帮忙,看看你能怎么办?因为大家对你无可奈何,最后也只能使出这个杀手锏来制裁你。

因为村里留下的人很少,大部分村民都在城里挣钱,其他人能赶回来参加村里红白喜事,为什么你就做不到呢?眼看着在城里买房定居的人越来越多,以后留下的人越来越少,你再不回去帮忙随礼,大家都会同仇敌忾,把你视为公敌 ,也不再理你,更不用说给你帮忙。

其实我说一句实话,许多进城定居的人不回家,并不是看不起村里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变成了城里人,而是他们做人低调,不喜欢显摆。而那些经常开着车回村的人,看起来财大气粗,对人热情,其实他们许多是空架子而已,只是为了让村里人看看,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他们不喜欢锦衣夜行,想要广而告之让大家知道他们在城里混得好。只是村里人并不知道这些人的心理,误解了不常回家的人,也不知道经常回村的人心里真实用意。朴实的乡亲只是用自己的想法去做判断别人。

所以在城里买房定居的人,要常回家看看,和乡亲们唠唠嗑,和大家谈天说地打成一片,村里人才不会对你误解,有其他看法,忘了你。否则,等你家里有了事情需要大家帮忙,大家才不会看你面子,只会拿捏你让你为难,谁让你当初不修后路,做事太过分呢。

如果家里有老人的人,就更要和村里人搞好关系,防止家里老人去世,村里人都不来帮忙,让你一个人唱独角戏丢人。如果实在离得远回不来,也要让父母或者亲戚帮忙随礼,要做到不遗一户,不忘一家。否则,你得罪一家,就是得罪一村人,大家都会联合起来说你的不是,以前的好处会被忘的一干二净,再也没有人理你。你家老人去世,他们不但不会来不帮忙,反而还会等着看你出洋相,笑话你说你没人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红白喜事   村民   老伯   省城   后事   乡亲   村里   大爷   老家   城里   家里   父亲   儿子   母亲   父母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