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六七十年代冬天特别冷,经历过的能说说冷到什么程度吗?

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冬天确实特别冷,冷到什么程度,现在的年轻人无法想象。

那时候的冬天可不像现在的冬天,现在的冬天,水面上结点薄冰,就好像冷得不得了。那时候河塘水面结的冰都有寸把厚,想去淘米洗菜都得带把锄头山镐,把冰砸开才能洗。一边洗一边又结冰了。冰面上都可以走人,溜冰。屋檐下的冰柱(有的地方称凌轴)有手臂粗细,一米多长,孩子们把它敲下来当作冰剑玩。

早上起来,家里的水缸都结了冰,想洗面涮牙得拿锅铲把冰敲开。毛巾抹布都冻得冰棒铁硬,窗户的玻璃上结满了千姿百态的窗花,煞是好看。

滴水成冰是实实在在的事。我曾听说有一农村妇女赶集,在半路上尿尿,下面就给冻住了。一老头路过,那女人叫老头帮忙,老头也无法可想,只能对那地方哈气。谁知前面哈气,后面把胡子给冻住了。还算运气好,后面又来了个石匠,才把问题解决了。

我地虽处江苏南部,但在那时,冬天零下十几度是常有的事,水泥地都被冻裂过。不然也不会边尿边冻哈气成冰(霜)了。




题主你好,我是六0后,家在鲁中平原的泰山脚下,你的提问我来告诉你答案。要说六七十年代的冬天有多冷,那的确是比现在要冷的多,不但是温度比现在低很多,关键的问题是,那个时候,家家都没有取暖的设备,所以,一到冬天,无论大人还是孩子,穿的那个棉袄和棉裤,那是特别的厚,穿在身上,走起路来,就象是狗熊笨猪一般,没有一点美感,没办法,不这样,冬天是难熬过去的,非冻掉层皮不可。


六七十年代的冬天,也不知怎么搞的,即漫长又寒冷。特别是刮西北风的日子和下雪的天,那风一刮就是好几天,而且特别的刺骨;那雪一下就简直不知道停,只下的地上的雪,被大风一吹一旋,在地面上形成小山,老人和孩子,这个时候,基本上都不怎么出门了,只有劳动的大人和上学的儿童,为了生产和上学,不得一才迈出家门,身上都是捂的严严实实,棉袄、棉裤、棉鞋、棉帽子,都要用上,大人干活和儿童上学读书写字,都会戴上棉手套,都是妈妈用破布、棉花手工做的。


那个时候的冬天,儿童上学是上午九点多才到校,一至上到下午点多才放学回家,下午就不回校了。主要就是天冷,教室内没有取暖的工具。学校里有一名校工,负责用劈柴烧水,下课后,同学们都拿着自己的缸子去取水,就是用这种方式取暖。那时,尽管天冷,但仍然挡不住儿童们玩耍的欲望,村里的几处水湾,老早就结了老厚的冰,那儿就是大孩、小孩玩乐的天堂,大人们也不管不问,基夲上是本家里的孩子,大的照顾小的,至玩到天黑不见人影。


那时的冬天,一到傍晚,街面上就基本上见不到人影了。由于天短天冷,许多家庭都是吃两顿饭,晚饭总是谁饿就随便吃些,大概也就六七点钟,就都上坑钻讲被窝。只是晚上有串门的街坊或父母们要做活时,才用火盆子点上柴玉米芯燃烧取暖,有时,玉米芯也舍不得,就抱一个玉米秸,点上点烧火取暖。那个时侯的房子,大多都是土坯墙的草房,墙体厚且又低矮,所以,相比现在的宽畅的亮房保暖的多,但那时的气温,由于是经常的刮北风和下雪,屋内还是显得冷的受不了,大人们还能忍受,孩子们也只能是早早地上坑钻被窝了。


要说那时候天有多冷,就说一个现实的例子。那时的庄里,一个生产队也就一口吃水井,七八米深,是集体负责安装上的轳辘,每天下午天黑前,是社员们集中打水的时间,需要挨号来,打回家倒在屋内的个大水缸内,供第二天生活用。大部分家庭都是一个水桶,需要两个人用木棍子抬着,有个别的是用扁担挑的两个桶,第一个桶和第二个桶是有先后顺序的,等到第二个桶提上井口后,另一只桶己经和地面上的水冻住了,无奈,大家也只好使用一只桶抬。等到第二天起床做早饭时,屋内水缸里还是要结层一指厚的冰,母亲便用小锤子慢慢地敲砸开一个窟窿,取水做饭。


尽管那时天寒地冻,仍阻挡不住孩子们玩耍的脚步。孩子的天性就是玩耍,由于那时下午不上课,学校的教育重视程度也很差,不追求升学率,不追求分数,不追求教学质量,家庭作业是没有的,孩子们只有在街上结伴玩耍,打石头踢毽子,划冰藏猫猫等,天天如此,整个冬天下来,脸蛋、手面、耳朵等暴露在外的肌肉,大部分人到了来年开春,都生了疮,春暖时特痒特难受,父母们便借助晚上的时间,去掏麻雀窝,用麻雀的颅脑擦涂受伤的患处,听老人们说,这样,冻疮会好的快,而且不留疤。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这句民间彦语,就是对那个时侯天气寒冷最形象的比喻,而冰层有多厚,足以承受好多大人孩孑在里面游戏。而现在的三九四九的天,有时侯扔块石头就砸透了,没那么结实,也没那么厚了。原因就是现在的整个地球的气候在变暖,就连南极的好多冰川都不见了踪迹,海洋的平面每年都在升高。现在,每年天气预报的最低温度,已经好多年没有突破零下15℃了,而六七十年代的冬天,到了三九四九,都会在零下20℃以下,乃至30℃,能不冷吗?





我自己是六四年出生的,也经历过那些年月的春夏秋冬。向我们老家的村子,就是一片泥泞的沼泽地,而且我还记着,七十年代我们村刚盖起中小学大院时,学校的路东西就是一片沼泽地,后来,经过村民们的不断填埋,才成了现在村子里的住宅基地。

要谈到六七十年代的冷,现在的年青人是跟本想象不到的!当年,我们去学校时,男孩基本上全都戴着狗皮帽子,女孩脖子上围着真正的羊毛大围巾。向去田地里干活的村民,当年穿老羊皮皮大衣的社员也不在少数,而且,每到冬天,就有从口外来的毛毛匠给村子里需要皮枖的村民们缝制皮枖。向我七十年代戴的皮帽,那是我母亲从口外三姨家带回来的羊皮里外发烧帽子(注,里外发烧帽子是里外全是羊毛,皮板在最里边,是皮板对皮板),同样,当年戴里外发烧帽子的村民也不在少数。就这种情况,大伙可以闭着眼睛想想,六七十年代到底有多冷?

同时,六七十年代的北方地区,每到夏天,阴雨天气也是并不少见,而那时,我们真没见过干旱气候是个什么样子。

但是,从我七七年返回内蒙古后,刚上中学那几年还行,到了夏天抢收小麦时,村民们就怕遇上连阴雨气候!而到了冬季,到处全是白茫茫的连片白雪!我上学时穿的是小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冬天   哈气   水缸   社员   冰上   里外   零下   保暖   气温   气候   帽子   寒冷   耳朵   程度   天气   地方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