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盐城现在还产盐吗?

盐城东台人来答一个吧!


公元13世纪,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并在游记里激动地写下了“在城市和海岸的中间地带,有许多盐场,生产大量的盐。”

这个让马可波罗惊叹的地方就是盐城。


历史沿革

盐城,顾名思义,因盐而起的城市。早在战国时期即“煮海为盐”,以盛产“淮盐”而享誉华夏。西汉时期,盐城这里遍地皆为煮盐亭场,汉武帝建立盐渎县。“渎”就是运盐之河的意思,可见当时盐城已成为渔盐兴旺之地。东晋时,更名为盐城县,得名于“环城皆盐场”。

进入唐代,盐城逐步步入繁盛时期。所谓“甲东南之富、边饷半出于兹”指的就是淮南盐场,盐城有亭一百二十三所”;宝应年间,盐城每年煮盐百余万石,这座因盐而兴的城市已经成为东部沿海重要的盐业生产中心。

北宋年间,盐城盐业继续发展。《宋史》说:“今日财赋,鬻海之利居其半”,“国家鬻海之利,以三分为率,淮东居其二。”由此可见盐城盐业对国家赋税的巨大贡献。正因为如此,中央政府才会委派最强的能臣干吏到盐城做盐官,才会出现一个小小的盐仓监走出三个名相的奇观。

清朝时,盐税是重要的财政支柱。全国有10个盐产区,以盐城为主的两淮盐产区最大,下辖黄海沿海30余盐场,素有“两淮盐,天下咸”的说法。

两淮盐运使司衙设在扬州,并在淮安、泰州设分司。海盐从盐城等地集散到扬州,通过水陆运输到东南六省(江苏、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和江西)。

解放战争后期,江苏盐区全境解放后,人民政府在淮河两岸分别成立淮北、淮南两大盐务管理局,今盐城境内盐场分属两大局。

1953年元旦恢复江苏省制后,淮北盐务管理局及其盐区并入新海连市(今连云港市)管辖,淮南盐务管理局撤销,盐区废灶兴垦。1958年4月,淮北盐务管理局下辖台北、台南、徐圩、灌西、灌东、淮河和新滩等7个盐场。

1998年,江苏省盐业公司在连云港市五大盐场基础上成立江苏省金桥盐业有限公司,在盐城市三大盐场基础上成立江苏省银宝盐业有限公司。2008年,两个盐业公司分别移交给连云港市和盐城市地方,属于地方国有企业。


璀璨文化

盐城历代盐官中的名人现象,一直以来都被众多学者津津乐道。最为典型的是北宋有三位宰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都曾在此任过盐官。

三位盐官都才华横溢,精通文词歌赋,在中国古代文坛颇有建树。晏殊年少时文学天赋极高,有“神童”之称,13岁就被皇帝御笔钦点为进士。晏殊在西溪兴建书院,推广文化,后人因为感念,又将西溪称为“晏溪”。

最值得一提的是范仲淹,他是踌躇满志到任盐城的,此后他率众修筑了一条抵挡海潮的捍海长堤,造福百姓,史称“范公堤”。范仲淹在西溪写有一首题为《至西溪感赋》的五言诗:“谁道西溪小,西溪出大才。参知两丞相,曾向此间来”。他似乎对西溪此前出了“两位宰相”这一奇特现象,十分惊异,竟不知自己日后也步入了“宰相之路”。

千百年来,在中国万里海疆中,沿海风暴潮肆虐最甚的地方往往是在平原海岸地带,因此,筑堤是防御潮灾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在过去已建成的防潮堤坝中最负盛名的莫过于范公堤。

范公堤位于江苏沿海,地处长江口以北,它北起阜宁,南至启东,全长约300公里。

范仲淹受命做西溪盐官时,正值秋潮肆虐,盐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范仲淹毅然上书朝廷并获准修建海堤,经过三年的艰苦施工,终于1023年建成了近百公里的海堤。

在一望无际的滩地上,雄伟的堤身宛如一道海上长城,抵挡着潮水的涌入,百姓誉之为“捍海堰”。海堤建成后,随即产生效益,当年秋收丰盛,三千户流民得以定居,渔盐各业复苏兴旺。后人曾有大量诗作赞颂范仲淹的历史功绩,如“海水有时枯,公恩何日已”等。

范仲淹富有实干精神,深怀爱民之心。他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言,更为后世传诵。

这条昔日锁海防潮的“范公堤”历经千年沧桑,如今已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近十几年随着经济发展的需要,一座现代化的高大的防潮海堤又屹立在范公堤的内侧,正发挥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发展现状

今天的盐城,仍然是全省、全国重要的盐产地,每年产量大约在80万吨左右,绝不低于封建社会的年产量。

但是,在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即将越过千亿元大关的今天,盐业在整个地方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已经微乎其微,倒是盐化工业日益兴盛,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


盐业与旅游

中国海盐博物馆是经国务院批准、全国唯一展示海盐文明的海盐博物馆。盐渎公园位于市区中心地段,与古老的运盐河—串场河水脉相连相通,占地486公顷,总投资约2.7亿元,是市区最大的综合性水绿生态公园,彰显盐城“水、绿、盐”的特色。

盐镇水街内,不仅可以观赏民间绝活和淮剧杂技表演,还可以品尝地方特色小吃,购买旅游文化用品和地方名特优商品,盐政衙门、盐宗祠、盐商会馆为市民了解海盐历史和文化的理想场所。

盐城的盐不仅创造了巨大的财富,而且孕育了灿烂的盐文化。海盐的历史贯穿盐城历史发展的始终,盐城人重视对盐的历史研究,这种独特的、以盐为内容的文化形式又被称为“白色文化”,它与盐城以新四军及根据地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文化”、以滩涂湿地文化为特色的“绿色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了盐城独有的“三色文化”。“三色文化”是盐城的特色,是盐城的“品牌”。

海风吹拂下,范公堤的春树、苇湾的夕照、亭场的“雪山”,盐河的风帆,映照出盐城的古老与年轻。范公堤盐韵流转,串场河涛声依旧,一部盐的历史,一部盐的乐章,穿越沧海桑田,历经千年弹奏,那故事,如在眼前,那声音,犹在耳旁……

(部分内容,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还请见谅!)




我老家离盐城海边25公里,可从没到过盐城海边。但我略知制盐的事。 古代人们只会海水引到盐场晒盐,辛苦,劳动效率低。现在一些制盐的地方很穷困。有一些地方仍会用海水晒盐。但更多盐来自盐井,纯度高,产量大,动不动一口井有盐几亿吨,全国都吃不完,更多用于化工工业。所以,食盐主要来自盐井。象盐城早就不靠晒盐为生了。




现在盐城海滩涂,只有少部分地方产盐,在盐城最北边的响水县沿海就有一块盐场,挖了很多大浅池子,下边垫上不透水的薄膜,上边还有一层挡雨水的薄膜,平当拉开,雨天盖上,挺现代化的。

但是现在那晒盐用的卤水,不是几公里外的海水,听工人讲,是通过管道从百公里外淮安输送过来矿盐卤水,浓度更高,盐产量也高,每年可长20厘米厚,只是这种盐宜化工用,不宜腌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盐城   马可波罗   淮河   连云港市   淮北   淮南   海堤   盐场   江苏省   盐业   海盐   江苏   沿海   地方   文化   历史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