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电影拍不出小说的内味?


为什么电影拍不出小说的原味?

其实不光电影,电视剧同样如此。

这其中的因素很复杂,并非三言两语可以解释的清楚,尝试作一番简单的梳理,以供参考。

第一:感官差异,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读小说中的人物能联想到的人物形象都不尽相同,比如时下最火的小说之一《雪中悍刀行》,导演选的主角是张若昀,但网友口碑呼声最高的陈坤,从一开始的角色设定上就出现了偏差,自然观众就会主观的认为其变了味道,从官方推出的预告片来看,管中窥豹,也可以看出一些不同于原著小说的风格,引来无数的陆地键仙蓄势待发,准备开喷了。

第二:导演水平的差异,这其中包括认知,阅历,修养,知识境界,审美等各种因素,导致同样一部小说,拍出来的效果可谓天差地别,从近年来隔三差五就要翻拍的金庸小说就可以看出来,一部《天龙八部》,黄日华版虽然背景布置,道具场景等最为简陋,但却被誉为最接近原著,最具有武侠气息的,张纪中版的胜在环境优美,其短板同样明显,因此被网友评为略逊于黄日华版,至于后来再翻拍的,就更惨了,钟汉良版惹来骂声一片,还没播完就下播了,至于金庸其它的小说翻拍出来的,同样呈现出一版不如一版,就像歇后语里所说,黄鼠狼下崽儿,一窝不如一窝。

其三:表现形式的差异。电影是一种直观立体的表现形式,表现的故事通常都有一个约定俗成的时间限制,小说太短,不够呈现一部电影时长的,就需要在原著小说的故事为基础不断增添内容,直到支撑起足够的时长,比如李安的《色戒》,所依据的张爱玲的小说只有万余字,就需要李安不断的挖掘填充其中的表现内容和形式,支撑起足够演员发挥的表现空间,才能将其制作成一部完整的电影,另一些动辄几十万,上百万字的小说,由于故事格局太大,人物太多,又或者是故事情节太长,则需要导演以及创作者有意识的选取其中某一部分精华,或者将小说故事不断提炼压缩,因此也会使人看起来有失故事原貌的感觉,比如吴宇森的《赤壁》是选取《三国演义》里赤壁之战的故事,而《鬼吹灯》系列的电影,则是将小说原著小说进行了压缩,删减,甚至是添加了一些内容,所以也会使人看起来有“小说中没有”的情节,自然会让人觉得有些变形,甚至变味的感觉。

第四:一些小说在创作之初,本就不是冲着拍电影去的, 为了其中的故事完整性,就会在创作时涉及一些不符合当下审查规定的情节,比如小说《亮剑》的后半部分就没拍,再比如《媚者无疆》里涉及的羞羞剧情,自然也不会去拍,过不了审,拍它作甚?

第五,表现形式的限制,有些小说涉及的题材并非当代社会甚至现实中的人能接触体验到的,很多时候只能靠想象去表演,去呈现,比如涉及到神仙鬼怪的,谁也不知道一个神仙会怎么样修炼,怎么样吃饭穿衣,所以表演,呈现起来自然也是五花八门,难免有不符合观众认知的,再比如以前拍摄的《封神榜》蓝天野老爷子演的,其中人物常常是袒胸露腹,至于当时社会是不是那样的,并无统一的共识,但普遍评价更高,认为较为接近当时的社会风貌,至于后来再翻拍的,就更加离谱了,商代的士兵竟然穿着后世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后才会出现的服饰铠甲,让人看得一脸尴尬。

当然还有很多层面的因素限制,暂时没想到,想到了之后再补充,你觉得是什么原因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日华   李安   封神榜   电影   小说   原著   差异   导演   观众   因素   自然   人物   社会   故事   内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