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出口的产品全部转内销,人民币购买力是否能大幅度提高?

如果我国出口的商品全部转内销,人民币购买力也不能大幅度提高。


2019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315446亿元,其中,出口172298亿元,进口143148亿元。进出口相抵,顺差为29150亿元。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


单纯从数据上来看,如果我国出口商品全部转内销,17.2万亿已经占到了社会零售品国内社会零售总额41.1万元的41.85%。


如果出口商品转内销,必然出现如下后果:

1、贸易逆差规模庞大,外汇储备最多两年就会消耗一空,毕竟石油、大豆、铁矿石等都严重依赖进口;

2、社会消费不会有40%的涨幅,产能过剩问题会异常严重,企业库存积压,大量企业破产停产;

3、因企业大量停产导致失业率增加,社会消费进一步萎缩;


虽说物以稀为贵,但是需求不会因为供应大量增加而增加。就比如说苹果丰收时,城市里苹果依然四五元一斤,而果农地头上一元钱一斤都卖不出去。


消费的增长取决于收入是否增加,而不是商品供应增加


零售环节会根据销售情况采购,保持合理的库存,以此降低经营风险,减少损耗,同时维护有利润的价格。出口的产品全部转内销,更多只是想想而已,17.2万亿的商品分散到不同的国家不起眼,全部留在国内那就是洪水泛滥,产能根本消化不了。


对于多数人来说,2020年的钱会比较难挣,但是同期广义货币又在快速增加。一方面部分企业为了处理库存降价销售,另一方面多数人在消费上会更加谨慎,这样的矛盾很难解决,通胀与通缩并存,人民币购买力在不同的商品上就会有不同的表现。


当下购物渠道不外乎线下和线上,线下最低的价格莫过于地摊,尤其是各种早市和夜市。而线上低价商品更是数不胜数,只是能否买到满意的商品需要考验眼力。


从广义货币增速与经济增速对比的角度来讲,物价上涨是必然趋势,也就是购买力会持续降低。部分工业品随着科技进步生产成本会降低,这部分产品有降价的可能,再加上低价清仓的库存商品,对应的人民币购买力会提升。




这脑洞脱离了实际呀,那就来几句现实一点的吧:

1、 如果出口的商品在国内就能正常卖掉,谁没事去搞出口啊;

2、 我国人民币一个重要的发行基础是外汇,也就是通过外汇占款来发行,举个例子,你出口商品换回了美元,然后去银行结汇,银行再把美元交给央行,央行再印出人民币交给银行,这样便完成了人民币的国内投放;

就以上两个小点可以往下推,又来几句:

1、 没了出口会造成很多商品卖不出去,导致一些企业倒闭,出口企业员工和出口产业配套的员工失业;

2、人民币投放少了个重要渠道,如果没有找个新渠道来投放人民币,流通的人民币就会减少;

在这两点的基础上可以得出你的答案:

人民币国内购买力会提高,因为人民币少了,但你别失业了;

需要进口的商品就贵了,因为不出口了,国外也不怎么需要人民币了,人民币汇率就跌了,也就是说,在国际上人民币购买力下降了;

以上这些都是脑洞,现实比这个要复杂得多,搞学术可以研究下骗骗经费,最后说一句简单的大实话:

出口是拉到经济的重要马车,一下子没了,经济会出事的,不是提高了购买力的好事




如果出口全部转内销,这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现在是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时代,况且我国的经济是世界经济产品的加工厂,有大量的国外企业在中国建厂入住,企业生产后的产品回流占据相当一部分。就目前世界而言,在生产建设领城没有一个国家可以与其毗美。目前的出口迟滞,其主要原因是国际新冠肺炎的肆虐造成的,只是暂时性的出口受阻。所幸的是,我国率先其它国家全面控制住疫情,率先全面复工复产,这对国家、企业和人民来说是幸运的。虽然在疫情期间,经济方面受到了一定的伤害,但随着国家政策的倾向刺激,这种被动的局面将很快会有极大的改观。

如果此时企业出口转内销,对企业和消费市场是极大的利好,国家可以通过发消费券等更多的刺激政策,同时企业也可以适时推出更多的优惠活动,让人民、让消费者真真切切感受到消费所带来的实惠。受惠后的消费热情必然会激发起强大的社会购买力,这样对国家、人民、企业、对整体的经济发展都是极其有利的。

就目前消费券发放的力度个人觉得还远远不够,只是起到了宣传的作用而没有起到激发的效果。最好的办法是政府通过对企业的大量媒介,引导企业参与到消费券的活动中来,这样的消费刺激才会呈现多元化,激发起更大的消费热情的参与度。

当然了,有些企业的产品专为出口而设计,把其转为内销也是不宜的。但是引导企业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引导优质企业重组,增强产品多元化和抗灾能力还是适宜的。眼下海外疫情虽然凶猛,但终有结束的那一刻。疫情过后,百废待兴,资金技术雄厚的优质企业仍然是将来角逐对象。而我们的出口贸易仍然会恢复到正常的水平。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这涉及到好几个问题:一,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外贸顺差国,我们到底是吃亏了还是赚便宜了?二,出口产品全部转内销,这种人民币购买力大幅度提升方式的性质是什么?是好是坏?三,出口转内销需要与其它什么样的经济政策相配套,相配合?

首先说,外贸顺差的本质是什么?作为外贸顺差国,把我们生产的产品卖到国外,满足外国人消费需求的同时赚回美元,然后再把我们的美元去购买美国的国债,又借给美国人。这就是美国人用我们的钱去买我们的产品!而我们的美元外汇储备除了投资美国国债还能买什么?黄金?你买少了可以,你买多了美国人就会找你麻烦!买石油?石油现在的价格是140美元左右一吨,就按照280美元一吨,中国2019年石油进口量是5亿吨,总值1400亿美元。搞石油储备?中国的外汇储备加上持有的美债在三万亿美元以上,你就是把所有中国的石油储备库全部装满,再加上每年的进口消耗量也才花掉外汇储备的10%!投资靠谱的外国公司?前几年大家都看到了,国家鼓励中国的企业和资本走出去,但是人家这不让买,那不让买,这个涉及国家安全,那个涉及特朗普隐私!你说你除了买美国国债你还能买什么?最关键的是没有其它“真实财富”的投资渠道,你买美国国债挣多少利息不是废纸?而且美国这次大印钞票,到年底中国的外汇储备价值将缩水大约一半!

回头我们再看国内,在我们的外汇储备没有真实财富投资渠道的情况下,中央银行以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为抵押在国内发行20万亿人民币,中国的商业银行再以这这20万亿人民币为存款准备金向市场投放100到200万亿人民币的银行影子货币,这100到200万亿人民币背后的抵押品是什么?什么也没有!这么多背后没有抵押品的人民币投放市场推高了物价,推高了资产价格,推高了通货膨胀。尤其是推高了房地产的价格,因为中国的投资渠道非常有限,这些钱大多数都进入了房地产,目前中国房地产总市值大约300万亿人民币,也就是房地产虚高50%到70%,让大多数八零后成为老老实实的房奴,限制了他们的消费能力,限制了他们的创业愿望与创新能力,这就是为什么十年前很多人都在说:八零后是毁掉的一代!可以这么说,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外贸顺差与房地产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两大毒瘤。

当然,以前我们没有办法,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一穷二白,社会主义国家搞市场经济也没有什么经验可循,对于市场经济到底应该怎么搞基本上处于无知的状态,所以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出现一些错误,走一些弯路在所难免。但是时至今日,如果我们还不下决心解决外贸顺差的问题,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很大。何况现在经济全球化的性质发生了重大变化,资本主义贸易全球化即将走到历史的尽头,也不允许我们对外贸出口的走势再抱有任何幻想。

但是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完全放弃贸出口,将出口产品全部内销?好像事情也没有那么简单。如果将出口产品转内销的动能全部转化为人民币国内购买力的提升,那这种购买力的提升必然导致极度的通货紧缩,然后是产品过剩,市场恶性竞争加剧,企业利润率严重下滑,大批企业破产倒闭,大量劳动力失业,消费市场严重萎缩,从而导致产品更加过剩,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甚至可能导致社会安定局面被破坏。这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噩梦!

所以要想安全的消化外贸企业的产能,就必须同时有效扩大国内消费市场,以扩大国内市场为主,以人民币购买力提升为辅消化外贸产能。而如何有效扩大国内消费市场?在我看来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房地产改革。

中国老百姓有没有钱?有!但是大部分都压在了房地产上,尤其是八零后一代。他们现在在三十岁到四十岁之间,本来这个年龄是消费的黄金年龄,他们应该是消费的主力军。但是他们大部分积蓄都压在了房地产上,而且八零后的大部分到现在都还没有还完房贷,而且还有车贷。非但没有“可支配积蓄”,而且将来的收入大部分还得用来还房贷和车贷。所以房地产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唯一出路就是房地产证券化。以前咱们国家也有过房地产证券化的想法,但是没有能够实施,最重要的原因是房地产证券化太复杂,技术上做不到。但是现在有了区块链技术,技术上完全没问题。简单说就是应该将房地产的居住权与投资权分离,将房价按照居住权与投资权以一定比例分开,然后将投资权部分证券化。

二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中国老百姓的消费能力不足,除了“可支配积蓄”不足之外,就是中国老百姓有存钱以备不时之需的传统与习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传统与习惯?根源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缺乏安全感。比如说父母的养老问题,自己将来的养老问题,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里人得了大病怎么办?失业了怎么办?所有的这些问题都是实实在在压在老百姓身上的。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率与水平。

如果能把以上两方面都做扎实了,国内消费市场的启动与扩大没有任何问题,想想十四亿人口的一个消费市场一旦启动,别说美国,全世界都得看中国的脸色!




当一个国家的出口贸易和服务快速减少,就必须相应地减少进口贸易的额度,否则就会出现大量贸易逆差,外汇储备就会跟着减少,其基础货币的支撑体系就会被打破,货币的供应量增长率就会受到制约。

我国外汇储备最高之时是在2015年,外汇储备接近了4万亿美元,如今已经回归到了3万亿美元。如果出口贸易和服务下滑,而进口贸易又不能减少(主要是能源、资源等)。那么又会很快进入到2万亿美元的区间里。

而外汇储备最大的贡献在哪里?

其一,就是作为基础货币的筹码,也就是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中的主要资产盈余。3万亿美元也就是我国20多万亿人民币基本货币的引发基础,再通过乘数效应达到了200多万亿的货币供应量。没有外汇储备就等于空中阁楼,更是经不起风吹草动。

其二,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砝码。在2009年金融危机之时,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等亚洲国家在华尔街的冲击下不堪一击,而香港在我国的外汇储备充足的供应基础下却是安然度过危机,这就是金融战争的基础。人民币的离岸货币市场上也是竞争十分激烈,要是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作后盾,那么等同于有枪没有子弹,最终变成了挨揍的局面。

总之,如果出口贸易转内销,那么进口贸易就要相应减少。而我国是资源大量输入型的国家,那就必须保持一定数量的出口贸易,也就不可能出现全部产品出口转内销的情况,否则就会让外汇储备迅速减少。而外汇储备不增加的情况下还要大幅增加货币供应量,那就会面临着两种压力,一种的基础货币不扎实的货币供应量增长带来的贬值风险;另外在国际金融竞争中,尤其是在金融战争中有多少可以支撑的外汇货币进行反击。一旦出口贸易快速减少所带来的风险也就可想而知。货币购买力还能够保持持续的强劲实力吗?




中国生产企业有个毛病,同样的东西,出口的便宜,国内的贵。假如它们能按照出口的价格卖给国内的消费者,购买力不容置疑,肯定会大幅度提高。但是,他们是不会的。出口到日本的“马桶盖”,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否着,去除国家补贴,购买力是很难提高。




结果恰恰相反。如果出口全部转内销,我国将没有出口,只有进口,而进口的大部分结算货币是美元,我国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将会在两年内用完。到时候,我国想再进口商品,就得想办法购买美元,而民间也需要美元,这个时候美元就会供不应求,在国内必然会导致美元大幅升值,人民币大幅贬值,人民币在国际上的购买力大幅下降。

再说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人民币在国内的购买力由其发行数量和经济规模决定,从过去几十年的历史经验看,人民币一直在贬值,购买力一直在下降。如果出口全部转内销,将导致国内商品供应的剩余,供过于求,商品价格就会下降,但是这类原先出口的商品价格下降,并不会导致原先没有出口的商品价格的下降,比如房子等资产的价格,所以并不能使人民币的整体购买力提升。

下面我们回到题主的假设上,如果出口全部转内销,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一是由于转内销,将会导致商品供应过剩,商品卖不出去,外贸企业大量倒闭,工人大量失业,外贸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国内经济规模将会减少至少20%,这将是一个经济灾难;二是外汇储备美元将会很快用完,不仅会导致没有美元进口商品,还会导致我国的金融体系混乱,因为我国人民币的发行是以美元为锚的;三是如果出口全部转内销,中国就会重新走上闭关锁国的道路,从而跟不上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再落后。

目前,我国提出经济内循环,并不是说要放弃进出口,而是要让经济内循环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同时仍旧需要发挥进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之所以现在把经济内循环提到很高的位置,主要是因为:一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进出口和投资对经济的拉动力减弱,必须主要靠国内消费拉动,而国内消费会形成经济内循环;二是由于新冠疫情和世界经济低迷等导致进出口贸易增长乏力和风险加大;三是对于成熟和发达的经济体,都是以经济内循环为主的,这样才能保障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

所以,出口全部转内销不会使人民币购买力提高,即使出口全部转内销真的可以让人民币购买力大幅度提高,但是其对经济的损害也是得不偿失的。




首先来看一组数据,我们目前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国。一年出口的货物大概是17万多亿,占到了世界总出口额的14%以上。我国目前国内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大概在40万亿元左右。

这也就是说,我国每年出口的货物已经占到了国内社会零售总额的41%左右了。说白了就是:如果把出口全部转为内销的话,社会上的商品总量会增加差不多一半左右。

按照很多人的理解,如果总的货币量不变的话,商品越多货币的购买力也就会越大了。

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大家的消费热情就越高涨、消费能力就越强,从而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呢?当然不是这样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每年还出口那么多东西干什么呢?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下:把所有出口的商品转成内销会发生什么呢?

1、没有出口意味着就没有外汇可以赚取了,靠着自己的那点外汇储量最多支撑2年左右就没有了。如果没有外汇的话,靠什么进口石油、天然气、高科技设备以及一些粮食作物呢?

大家不要忘了,我们也是进口商品和货物的大国,每年也要进口十几万亿的货物。没有出口就没有外汇,我们拿什么去进口。

2、既然货物都不出口了,那么只有转为内销了。不好意思了,国内货物总量增加一半的话,竞争就会极其惨烈的,很多企业估计会倒闭、失业率会进一步地增加。

3、货物全部在国内的话,会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的问题,导致资源的大量浪费,从而加剧整个社会的经济压力。大家不要忘了,如果货物达到巨大的产能过剩的话,那么离经济大萧条也就不远了。

以上就是货物不出口全部转内销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了。

很多人肯定会不服气了,然后会说一句话:增加国内人的消费能力不就行了,大家多用、多吃、多穿、多玩、多消费,一切都可以解决了。

我想清楚地告诉大家一个事情,要想大规模的提振消费只有两个办法:一是,让大家手里有钱,也就是增加收入;二是,让大家有消费的欲望,敢于消费没有后顾之忧。

以上两个方面从目前来看的话,一个都不好彻底地解决。我问大家一句:最近是都涨工资了吗?最近手里的钱都增加了吗?最近钱是不是越来越好挣了呢?

其实不用听大家的回答或者评论我就知道了:可能事实是正好往相反的方向发展的。

再来看看第二个条件,也就是敢于消费的问题了。为啥某国人口只有3亿多,却变成了世界第一大市场呢?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人家敢于消费、敢于拿着明天的钱买今天的东西。

这一点其实也不用回答或者看评论了,敢于消费的人毕竟不多,例如:要还房贷、要养娃、有可能要生病、还有老人要养等等。

于是乎,现阶段不增加收入、不让大家敢于消费的话,把出口的商品全部内销是完全消化不了的。

其实还可以考虑一个问题:消费增加最大的动力来自于普通群众,只有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人愿意消费、有钱消费了——才能带动整个消费。

有一句话说的还是有点道理的:有钱人啥都有了,消费的动力并不会随着商品的增多而大幅度的增加。即使商品增加了,可是往往以前没有钱的人还是买不起或者不敢买。

最后我想说,现阶段把所有的出口商品拿来内销的话显然是不现实的,国内人也是消化不了的。但是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福利待遇的进一步提高,我相信未来我们还是会走上——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绝对动力的那一天。




出口产品全部转内销,不要说不可能,就是可能也是灾难性的。先说人民币购买力,目前支撑人民币购买力最强劲的产业只有房地产,作为资金池,房地产吸纳超发人民币是巨量的,中国没有高启通胀,社会超级稳定,财税收入充盈,相关产业兴旺,就业稳定,房地产居功至伟。但是,除房地产外,不会再有其它产业能让人民币购买强劲,汽车不行,5G很难,出口转内销就更不行。中国制造业的巨大产能,得益于两个市场,我们所说的战略机遇期,更多的是指用空间换时间,利用国际市场强化产业链和供应链,达到强盛国家目的↘。因此所谓全部转内销等同断肢倒退,且不说人民币购买力没法与房地产比,就是巨量释放流动性,得到的不过是泡沫、通胀和萧条。




简单说结论,出口减少(姑且不谈是否能转内销),带来的的直接后果就是“贸易顺差”的持续减小,而贸易顺差的减少,就会带来“外汇储备”的持续减少,从外汇储备减少的后果来看,就是人民币汇率对美元贬值。而对美元贬值的后果就是境内资金流出,加速人民币汇率的贬值速度并且逐步恶化到成规模的资金出逃境外。

理论上来说,汇率贬值,跨境资金流出,央行就要不断抛出美元得到人民币,也就是流通中的人民币逐步减少。客观上就形成了“流动性紧缩”,乐观来说,国内的流通的人民币和基础货币m0同步萎缩,应该是人民币的购买力上升——因为数量增加,稀释了单位人民币对应的物质,反之因为数量减少则增加了对应单位的人民币对应物质的“浓度”,从而增加了人民币的购买力。

而事实的结果是,因为就业就会减少,因为收入的减少,居民会减少开支,减少就业岗位,减少投资,造成经济下滑和经济增长下滑或者负增长。那么,在“负增长”的条件下,请问,“人民币购买力”增长,有什么意义?如果多数居民失去就业岗位,那么,“购买力”上升,又有什么意义?是否是可持续的“购买力”增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7

标签:购买力   人民币   出口贸易   中国   中国出口   外汇储备   货币   货物   美元   我国   国家   商品   国内   财经   经济   房地产   产品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