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见字如面》停播的导火索,颠覆了吴三桂奸臣形象的诀别书,你怎么看?

前一段时间,《见字如面》里读了吴三桂写给父亲的家书,尤其朗读者赵立新极其生动的朗读,动人心弦,在信中面对投降的父亲,吴三桂大义凛然的说:即使油锅炸了你,我也不会多看一眼!如果我们不知道历史,还以为吴三桂是一个大义灭亲,忠君爱国的英雄人物呢?

见字如面是一档文化栏目

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吴三桂是不管父亲死活,没有投降给李自成,反而投降给满清,给清朝统一中原立下赫赫军功,被封为“平西王”,后来,由于康熙削藩,吴三桂再次反清,恩,就是这样一个反复的“反贼”。

看了网友对这期节目的点评,我感悟出吴三桂要是想不被骂,只能随崇祯去死!怎么死,还有很多说法。

如果顽抗到底,战死的话,后来的政权会说吴三桂以卵击石,不知好歹;

如果自杀,人家会说吴三桂害怕的要死,没等敌人打过来就自杀了;

吴三桂

如果投降给李自成,那么绝对是大奸大恶之人,没得商量的事情,李自成逼死了明朝的国君,你还投降给他,不是佞臣贼子是什么?

投降给满清,是现实的结果,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明朝和清朝的人都对他恨之入骨,就是没有直接参与攻打中原,事后也没有造反清朝的洪承畴,后来也没得什么好,最后还被列入贰臣传。

对于吴三桂的一生,虽然颇具争议,绝对是传奇的一生。

松锦大战,首功震慑辽东的吴三桂

抛开后面的故事,在山海关大战之前,吴三桂绝对是明朝的良将,辽东名门之后,背景和实力兼得的人物,尤其是松锦大战前夕,明清第一次遭遇在松山城外的乳峰山激战,击溃清军,洪承畴上报朝廷,说吴三桂是首功。可见吴三桂还是很有本事一个人物!

后来松锦大败,主帅洪承畴被俘,但是吴三桂跑的快啊!带着关宁军回到宁远,成为明末最强大的军事力量,所谓”胜者为王”,引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崇祯只能倚重吴三桂,又是赐腰带,又是尚方宝剑,吴三桂也挺给面子,崇祯有难,两次勤王都动身了。

虽然,走的都很慢,但是第一次崇祯见到吴三桂的时候估计已经不敢发脾气了,像对待袁崇焕那样,给你来个3543刀!第二次,干脆没有看到吴三桂就已经“挂”了。最起码吴三桂是动了啊,李自成攻打北京之前,崇祯叫了好几路勤王部队,除了唐通勤王到阵前投敌外,来的人真不多。

山海关大战之前,吴三桂的处境

吴三桂的处境其实很尴尬,也很艰难,先前曾想发兵增援北京,但是又不想提早进入战斗来消耗自己的有生力量。但是,意外是北京直接开城门投降,崇祯自缢,这个结果是李自成、吴三桂,甚至是沈阳的多尔衮都始料不及的。于是,李自成以胜利者的姿态进城,并且招降吴三桂,本在进京路上的吴三桂一下子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突然失去效忠对象,信仰里好像缺点什么!

然而这一切对沈阳方面来说,是一个利好的消息,前者皇太极刚死,多尔衮获得清军实际最高权力,在皇太极时期,多尔衮就曾作为统帅入关劫掠,如今,面对这样一次机会,怎能轻易放弃,从得到李自成攻破北京开始,就开始动员军队准备再次进京来一票大的!

先是,吴三桂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后来又听闻农民军抢了他的家产,夺走了他的爱妾陈圆圆,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然后,引清军入关击败李自成,事情虽然如此,但是绝非这么简单,尤其是红颜祸水的说法更不可信。

吴三桂除了听说自己家被抄外,一定会听到李自成抄了整个京城官员的家,而且肯定也听闻农民军在京城的所作所为,作为一个将门之后,具有战略远见的人,吴三桂肯定认为这样的政权并不能长久,另一方面,李自成并没有给吴三桂开出更好的条件,就是价码不够高,没有谈不拢的买卖,只有谈不拢的价钱。考虑再三吴三桂率部夺回山海关,以观局势变化!在乱世中,保存实力,手握军权,是一个政治者的基本素养。

山海关大战之时,吴三桂的政治投机主义

这时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李自成亲率六万大军,(还有多种版本,有说十万、有说二十万、三十万,本人还是比较倾向于六万和十万说,因为山海关大战在战场上所表现出来的就是一场平常的军事对抗,并不是特别激烈)来征讨吴三桂,不足十万兵力,对外宣称三十万,其实更多的是以声势“吓降”吴三桂。

闯王李自成

此时,吴三桂权衡利弊得失,最终选择“邀清入关”,共同讨伐李自成,正在准备绕过山海关进入中原的多尔衮,接到消息后,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立马调转方向,直逼山海关,时间紧,任务重,最先到达战场的是两万先锋骑兵部队。

当时,清军虽然是三方交战的最大收益者,但是处境最差的吴三桂并没有更多的资本和多尔衮谈判,虽然是“请”,其实后来估计已经是“求”,本来吴三桂想和多尔衮划黄河为界,南北分治,结果根本不是吴三桂能够左右的,即使,吴三桂不投降清军,清军也可以等李自成与吴三桂两败俱伤后再出手,这也是多尔衮看着吴三桂逐渐溃败,却迟迟不肯出兵的缘故。

山海关大战

多尔衮迟迟不肯出兵我认为有两种考虑,第一是清军主力未到,贸然出击,有一定风险;第二是李自成与吴三桂厮杀后,能更大程度上消耗双方实力,吴三桂虽然降清,但是真降假降,还有待考察,不如消耗他,最后,多尔衮强势一击,马上就要胜利的李自成军,瞬间就溃不成军。

在山海关大战中,吴三桂起到的不是决定性作用,他没有看起来那么重要,在当时的处境下,如果没人来打他,他肯定成为藩镇割据的一方军阀,但是一旦陷入两雄争霸中,吴三桂只能选择其中一个,所谓,良禽择木而栖。说吴三桂反明的,根本就没看过历史书!此时的吴三桂,无论投降给李自成还是多尔衮,都是投降主义,都必须接受道德的谴责。

三藩之乱,并不是影视剧中展示的那么不堪

本来吧!历史如果以山海关大战结束为界的话,吴三桂还不会被骂的那么惨,在山海关大战之后,吴三桂为了表现对满清的忠诚,南征北战,对农民军进行残酷镇压,对一些起兵抗清的朱明后裔,也是赶尽杀绝。当时的明朝遗民对吴三桂是恨之入骨,但是吴三桂真正成为臭名远扬,为天下人不耻是在康熙年间,发动三藩之乱后。无论明清还是满汉,都认为吴三桂是一个大奸大恶之人,为天下人所唾弃。

早年,陈道明老师出演的《康熙王朝》很受欢迎,里面,康熙三下五除二就干掉了吴三桂,还有《鹿鼎记》中的吴三桂让韦小宝也是三下五除二就给干掉了,让我误认为三藩之乱就是一场闹剧,长大后由于对历史的喜爱,对这段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才知道真实的吴三桂并不是影视剧中展示的那么不堪,恰恰相反,吴三桂其实很难对付,差一点就推翻了清朝统治!

鼎盛时期的吴三桂割据地图

三藩之乱声势浩大,当时席卷长江以南地区,时间长达八年,期间,如果吴三桂用兵得当,有获胜的可能,也有割据南方与清朝划江而治的可能,给康熙打的一时也是无招架之力。吴三桂此时犯了严重的战略失误,一心想裂土云南,即使占半壁江山后却只想和清划江而治。

终究还是吴三桂岁数大了,73岁,称帝后因病而死,如果此时的吴三桂不是73岁,而是37岁,那么历史很可能改写,所谓成王败寇,获胜的吴三桂绝对不会是今日这般名声。但是,即使是这样,吴三桂并不是兵败被俘,相比起那些反叛最后被平灭的人来说,吴三桂戎马一生,几经换主,乱世之中而无所惧,并且年老之时,还能起兵造反,简直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啊!

其实,在明末那样的乱世,尤其是被少数民族夺得政权后的耻辱,必须找一些人来发泄!所以,明末的人物,没有挨骂的真的很少,上到皇帝崇祯,下到文武百官,再到黎民百姓,农民起义军,南明小朝廷,几乎没有幸免于难的,更别提洪承畴、吴三桂这些投降派了。

欢迎点击关注头条号:史论纵横




谢谢邀请。虽然没看过这部剧,剧里不管吴三桂演的多么大义,终究是反面人物。吴三桂这人要是当时不投降满清就不会是奸臣了,一步错步步错。要是后来造满清的反成功后,他所得的朝代也跟明朝一样,“得朝最正”;人们也会把他纳入跟勾践一样的行列,忍辱负重的代表。如果越王勾践要是当年复国不了,可能就没“卧薪尝胆跟忍辱负重”这词了吧。

就说说刘备吧,投靠过曹操、袁绍、刘表等,反反复复不下五六次(有谁说过它反复小人),最后建立蜀国,后人就把他作为正面的教材屡败屡战(打不死的小强)。而吴三桂反复无常就两次,而且都失败了,而第二次直接搭上了老命。吴三桂错就错在:第一投降满清失了汉人民心;第二、投降过去后,偏偏造反又不成功,第三、怪就怪在逃跑功夫一般,当年刘皇叔(刘备)逃跑功夫独步天下,跟我们刘皇叔相比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死才怪;至于名声就更不要提了,造反失败了,
想怎么黑就怎么黑。只能怪吴三桂自己不争气,干嘛造反不成功;要是成功了,哪来后来人的指指点点。

仅个人假设而已,但历史终究是没有假设的。




吴三桂犯的是不仅仅是汉奸罪,他犯的是反人类罪、反文明罪,只要人类文明还在,他就不可能平反!

为了一己之私利和私愤,违反自己的职责,引蛮族进来屠杀自己的同胞,而且自己杀得比蛮族还狠!这是反人类罪!要知道他这个官还有兵都是明朝百姓的民脂民膏在养的,是要他保护同胞的,他却反过来帮侵略者屠杀同胞!忘恩负义到这种层度,居然还有人说他孝顺?他之所以反李自成,恐怕保命和保荣华富贵更多!因为在当时的情形下,如果他还选择归顺,李自成也不可能再容他。

引一个落后的蛮族进来破坏一个当时最先进的文明,这是反文明罪!“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是中华文明永远的痛!明朝的时候本来士大夫阶层还能与王权抗衡的,好像没有哪个朝代,士大夫能够像明朝一样怼皇帝怼得不亦乐乎的!王阳明的心学也刚刚才给儒家学说重新注入一种活泼自由的阳刚之气!可以说,明末的时候虽然内忧外困,但整个社会都在酝酿着一些新的东西,甚至还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但蛮族一进来,所有东西都破坏了,连中华民族向来引以为傲的衣冠之美也破坏殆尽,士大夫阶层也变成了奴才!清朝好像没有哪个士大夫敢怼皇帝的!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变法时期都没有!

很多人说起清朝,就会说清朝奠定了中国现在的版图!于是像吴三桂和洪承畴之类的汉奸好像也就有了贡献,好像可以翻案了!还有人说吴三桂比汪精卫好,简直是笑话!汪精卫是在日本已经侵略了大半个中国,感觉胜利无望的情况下,试图在日本当时先进的文明下,保留一丝中华文明的命脉,虽然没有气血没有尊严,而且自欺欺人,但要比吴三桂这种单纯为了个人私利和私愤,用野蛮破坏文明的人渣好得多!

回到版图问题,清朝确实奠定了中国现在的版图,而且没有丢掉多少领土,这确实是清朝的贡献。但这是明面上的,另一方面它其实也限制了中国在近代史上的发展,造成了中国的百年耻辱,有些人甚至到现在还站不直。有人说这是中国两千年开专制主义的错,这话没错,可是为什么日本维新成功了,中国没有?因为在中国维新的主体是汉族,是被统治的民族,是被防范的民族!而且士大夫阶层在清朝当奴才当惯了,站不起来了!清朝的文字狱使文人只能在故纸堆里自娱自乐,缺少接受新东西的思维!相反日本受王阳明心学的影响,明治维新的领军人物各方面远超康有为这种伪君子,如西乡隆盛等。大家想想看,如果中国维新成功了,那以中国当时的人口规模和地理位置,它的影响绝对是核弹级的!按中国传统对周边各国的态度,那南亚各国,中亚各国,东亚各国在受到西方侵略的时候,它们会选择谁?这不用想都知道的!可以说,如果当时中国维新成功了,我们国土想多大基本上就有多大!总之,如果是明朝统治,那中国近代的维新不可能烂成那样!所以清朝对中国领土是贡献还是限制,那要看从什么角度看!所以有人想从这方面为吴三桂之类的汉奸翻案,那是扯淡!




我们先看一下当时的形势吧?

大明风雨飘摇,东北后金崛起,与大明激战与关宁防线,国内群雄四起,绞杀一波兴起两拨。崇祯穷困潦倒,拆东墙补西墙。

这个时候的吴三桂跟随父亲吴镶在关宁防线,站在与后金斗争的最前沿,英勇杀敌,才华卓越,去山东镇压农民起义,李自成统一北方,并进攻北京时,吴三桂奉诏救驾,行至半路,北京城破,崇祯自尽。吴三桂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这时李自成引兵逼近山海关,提出给吴三桂6个月的军粮,白银4万两,要吴三桂投降,作为与后金激战多年的关宁铁骑将军,吴三桂的心里肯定是倾向汉人政权的。此时京城传来消息,吴镶被严刑拷打,逼银20万两,陈圆圆被李自成手下将领霸占。

这也许是吴三桂投清的直接原因,但我认为不是主要原因。

吴三桂孤单一城,没有纵深,不可能自立,他必须选择一方,我们看一下双方。

努尔哈赤也许是个野蛮人,但是皇太极绝对不是,在后金崛起的过程中,不断有失意的汉人加入,皇太极积极的接触汉文化,在武力不减的情况下,非常注意政治影响,收拢人心。反观李自成,表现就非常的失分,他与张献忠争夺的过程中,为了打击对方经济基础,互相在对方区域造无人区,进入中心城市时,烧杀抢掠,逼迫地主官僚,交出财物,连手握重兵的吴三桂况且如此对待,何况他人。

我们再看看当时吴三桂的表现。

得知家人遭遇时,他写信给多尔衮(此时皇太极病逝)想借清兵,屠杀李自成,然后以黄河以北的土地相送,注意:拥立明朝的小皇帝,与后金划江而治。多尔衮回信表示支持吴三桂,吴三桂出关与李自成激战,两败俱伤,多尔衮引兵出关,击败李自成,攻占北京,明朝官吏蜂拥归附,南下相继占领大片区域。

被严重削弱孤立无援的吴三桂,投降后金,征战大半个中国平定农民起义,诛灭南明,亲手杀死南明小皇帝。

怎么评价吴三桂呢?一个很现实的人,他没有奴颜婢膝,即使剩下孤城,也是想恢复大明,拥立新主,只是李自成太上不了台面,多尔衮利用了他的怒火,造成了他被控制的局面,后金入关,大事去矣。他无力回天了,为什么要助纣为虐?他已经没有别的出路了。作为一个人来说,他的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他尽力了,但是怎么说呢?不完美。

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唯一延续下来没有被中断的文明,其实与很多的不识时务的中国人有关,从五胡乱华,到蒙古人,从崖山之战到剃发易服,总有一些不识时务的人在那里坚持着,承受着,无论时局多么的糟糕,无论敌人是多么得强大,无论希望多么的渺茫,以极其弱小的身躯,坚持着对中华文明的忠诚,挺过了扬州十屠,挺过了八国联军,挺过了甲午战争,挺过了抗日战争,

以下为引用

面对冷酷的世间、无奈的场景,遇事妥协,不坚持到底,是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的选择,因为妥协,退让很现实,很有好处。

但我认为,在人的一生中,至少有那么一两件事,应该不妥协,至少一两件。因为不妥协、坚持虽然不现实,很没好处,却是正确的。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至少有一点。

引自当年明月




当年骂汉奸大义凛然,如今做汉奸唯恐落后,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所以人需盖棺定论。

有副对联:

论迹不论心,论迹世上无孝子;

论心不论迹,论心世上少完人。

东施效颦一下:

论过程不论结果,论过程世上少遗憾;

论结果不论过程,论结果世上无冤魂。

说吴三桂一封信就颠覆了其汉奸形象,与事实不符!顶多能说明吴三桂也曾经忠君报国,曾经大义凛然,曾经是非分明。

但是,最后,在个人小利益(父亲,小妾)受损的情况下,背弃了民族大义,投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落后的后金。做了汉奸!




不择手段,明知会引来争议,拿历史人物蹭热度,从而引暴节目,而因此也被叫停,大家可以看看2017.6月广电总局的,总局进一步加强网络视听节目的创作播出管理。通知中心是宏扬正义,传播正能量,大家对照通知也许能见到端倪。吴三桂反复无常,见利忘义,不忠不义的形象于一身,一封家书也许是吴三桂的真实想法,但他的所做所为掩盖不了他人性的丑陋嘴脸,更不能洗清他 汉奸的罪名,说的在好,也就是给当时朝庭看的,说说而已,也该是他真实写照,当人一面,背后一面,虽说看人看事要一分为二,可吴三桂功在那里,只是利用功反复被判,咋么分。拿这样一个人的家书在大众媒体传播,是想说吴三桂大义凛然,英雄正义吗?这不就是颠覆正义,颠覆历史认识吗。网上热议达到了,推广做好了,停播一段正好积蓄一下期待,第二季就要…





吴三桂乃锦州总兵吴襄之子,祖大寿的外甥,可谓家族势力显赫,其本人又是崇祯皇帝登基后的武科举人,拥有如此显赫的身世,又以武举身份为官,又以父荫为都督指挥,应该说,此人绝非等闲之辈。

虽然历史对他评价不高,作为叛徒投降清军,引狼入室,对皇上对国家不忠不义,这样的人自然会背上千古骂名。但实际上,吴三桂从小接受忠义孝悌的传统儒家文化思想,深受儒家文化影响,他在降清的过程中,内心应该非常纠结,最后降清也应该是无奈之举。

从吴三桂写给父亲吴襄的诀别书中可以看出吴三桂其实非常反感父亲的不忠,他说:“父既不能为忠臣,儿亦安能为孝子乎?儿与你诀,请自今日。父不早图,贼虽置你鼎俎之旁以诱三桂不顾也。”

这段话的大概意思就是为父你既然不忠不义,我也就不能当孝子,现在就算逆贼把你放在油锅旁来威胁我,我也不会多看一眼。血浓于水,父子情深,他能做到与父亲一刀两断,可见他内心深处其实很想做个忠臣孝子,只不过命运弄人,让他最后做了不忠不孝的叛臣。

在好多人的印象中,吴三桂就是一个冲冠一怒为红颜的莽夫形象,爱美人胜过爱江山,吴三桂确实很喜欢陈圆圆,但对于一个长期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熏陶的武将来说,在女人和忠义面前,他绝不会因为一个女人而不顾自己的名节选择投降清军。


事实上,早在1629年,皇太极就亲率6万大军绕道蒙古准备直取北京,皇太极这样做就是为了要绕开明朝构筑的宁锦防线,直接杀进北京,在形势如此危急的情况下,崇祯又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袁崇焕逮捕入狱。

吴三桂带领的关宁军本身就受到了一些不公正待遇,这些关宁军都是受过严格训练的士兵,作战能力虽然到后期不算太厉害,但仍然是一支不可多得的劲旅。当他们看到袁崇焕被抓入狱后,他们也感到心寒。大家都说:“以督师之忠,尚不能自免,我辈在此何为?”

1640年吴三桂在杏山附近的马夹山一带与清军发生了一场遭遇战,在战斗中他表现出不凡的战斗力,虽然他带领关宁军与清军拼死血战,但因为清军异常勇猛,双方互有死伤,基本算是打了个平手。到了1641年,清军逐渐对锦州形成包围之势。

这时候的吴三桂,应该非常清楚自己的困境,但他仍然坚守自己的地盘,仍然坚持效忠大明王朝。到1642年的时候,投降清军的祖大寿给吴三桂写信劝降:“贤甥当世豪杰,岂智不及此耶?再观大清规模形势,将来必成大事……若率城来归,定有分茅裂土之封,功名富贵,不待言也。”

而且在这一年的10月,皇太极又亲自致信吴三桂劝降,他在信中说道:“今者明祚衰微,将军已洞悉矣。将军与朕,素无仇隙,而将军之亲戚,俱在朕处。唯将军相时度势,早为之计可也。”皇太极的这封劝降书,言辞虽很温和,但对形势的分析确实切中要害,甚至提到了吴三桂的舅舅,劝他早做打算。


吴三桂收到这些劝降后,内心可能很产生过极大动摇,毕竟大明确实已经气数将尽,只靠他一人之力,很难挽大厦于将倾。但他仍然在观望,所以他当时并未明确表态,从感情上来说,投降清军并非他所愿,毕竟清军是异族,他应该极不想背上汉奸的骂名。

而到了1643年9月,清军绕过宁远,仅用七八天时间就连下三城,吴三桂的宁远,就成为了山海关外的一座孤城,当时已经失去了战略意义。可以说,吴三桂此时的处境更加尴尬,但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吴三桂还是在观望,并未明确表态降清。

甚至到1644年初的时候,崇祯加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火速领兵入卫北京,3月22日当他带兵进入玉田一带的时候,突然收到崇祯皇帝自缢身亡的消息,进京入卫作战的计划已经毫无意义,此后一段时间,他还是在观望,一直纠结于到底要投降清军还是大顺政权的二选一的艰难抉择中。

对于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而言,选择往往非常重要,尤其是事关前途命运和身后名节的事情上,自然要慎之又慎。当时的他成了清军和大顺政权积极争取的重要人物,李自成也是多次派人招降吴三桂,当然他最终选择投降清军,可能与刘宗敏霸占陈圆圆多少有一点关系,但这绝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作为了一个久经沙场,而且有一定政治眼光的大将,他考虑问题一定会比较全面,绝不会只看一点不及其余。当时的大顺政权虽然占领了北京,但大顺政权的所作所为,完全超出了一个新生政权的底线,不但没有高屋建瓴的政治纲领,而且进京后胡作非为的表现,更是让人不齿。

大顺政权进京后不但没有改变之前打家劫舍的流寇作法,而且通过种种手段榨取前朝官绅和地主阶层的钱物,到后来更是连老百姓也不放过,这样的政权,根本就不可能长治久安。再加上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李自成,对当时的军事对峙形势判断不准确,亲率6万人马攻打吴三桂。

开始的时候,吴三桂的5万关宁军确实无法与李自成的6万大顺军进行对抗,这让吴三桂担心被大顺政权消灭,于是吴三桂请求多尔衮“速整虎旅,直入山海。”多尔衮接到求援信后,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经过一昼夜的强行军,很快到达。李自成开展的这次军事行动,在事实上加速了吴三桂投降清军的最后决定。

这样看来,吴三桂其实在投降这件事上并不是那么积极主动,尤其在选择跟谁的问题上,他应该纠结了很长时间,当大明王朝大势已去的时候,作为手握重兵的明朝大将,他既无力扭转乾坤,也无法做到保全名节而洁身自好,只能走上投降之路。

其实,但凡一个王朝的覆灭,总得有人背负骂名,吴三桂虽然算得上一代英雄人物,但终因投降敌人而留下了千古骂名。事实上,以当时吴三桂的处境来看,他除了投降其实也几乎无路可走。

一方面他的关宁军虽然他自己很清楚战斗力并不是太高,但在大顺政权和清军眼里,这支大明军队的存在,仍然会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威胁,如不投降,只有将其完全消灭,他们才会心安。另一方面,不管他投降大顺政权还是投降清军,身后名节都很难保全,这时候他就得选择更有前途的政权。

所以,通过综合判断,他最终选择了降清。从感情上来讲,吴三桂投降清军虽然非我们所愿,尤其是投降异族这一点更是让很多人无法接受,但从吴三桂当时的处境来看,他选择走那一步,也确实有他的苦衷。

假如是我们面对当时那种形势,是选择以死殉国呢?还是会择主而事呢?只要问问自己的内心,也就会对吴三桂有了更多的了解。




为什么有人总想为像吴三桂这样的忠孝两失的历史罪人翻案?翻案的人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历史观呢?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关于吴三桂,无论从个人品行还是民族大义,都是很缺失的一个人物。

一个人,无论在历史的任何一个时代,得到当时无论是国家还是朝廷的信任,培养,成为保卫国家的“栋梁”,这个时候这个人已经不仅仅代表自己,而是代表国家。

吴三桂投降满清,说到底是再三权衡“个人利益”而非国家利益之后做出的选择,这种选择就是可耻。

吴三桂投降满清的借口,是自己的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的心腹大将刘宗敏给抢了去,“冲冠一怒为红颜”。

这就不仅仅是无耻,而且是无赖。吴三桂的“绝命书”里,连老爸都抛弃了,还给老爸带上一个“不忠”的帽子,他的逻辑就是“许你不忠,就许我不孝”。但这个连老爸都可以栽赃抛弃的人,却为了一个“爱妾”,投靠满清,这不是无耻加无赖吗?

之所以说吴三桂是汉奸是罪人,是因为他为了一己私利就出买了自己。

尚若吴三桂与满清战败投降,按照我们现在的观念,很正常,毕竟为国家进了力,历史的潮流个人无法阻挡,但是,吴三桂的做派,只能说就是个罪人。

吴三桂依靠满清打回京城,得了平西王的封号,他对明朝残余势力的穷追猛打就显得“很忠心”,这个忠心是献给满清而不是大明。

当然,吴三桂最后还是反了,这次反的是他“很忠心”的大清朝。原因也很清楚,康熙的削三藩再一次触及到了他的“私人利益”。然而无耻再一次降临,在清朝赐封的平西王的位置上“作威作福”三十年的吴三桂,竟然扛起了“反清复明”的口号。真实无耻无底线——早干嘛去了?




刚看了这个视频,我觉得即便节目真的是因外界压力导致停播,其根本原因也不应是这封吴氏家书。首先,这封信流传甚广(至少我在初中时就曾读过),因此并不具有类似秘闻见光颠覆常识的爆炸性;其次,关于吴三桂及其评价并非我国当代历史教育体系的重点,以学科知识点论,充其量只能算是普通了解级,而非应知应会级,民间对其的关心也更多集中在他与陈圆圆的野史艳闻,因此,利用其家书无法产生“歪曲历史”的功效;其三,官方对于明末李自成农民起义的评价,一直保持着较为辩证的态度,既承认其反抗的正义性,也并不回避其政权的局限性,因而吴的信虽然将农民起义作为对立面加以否定,也不属敏感内容;最后,正确的历史观应该是在尊重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努力辨清人类社会发展主流的过程中形成的。历史是人创造的,想要接近历史的真实,首先必须承认人的复杂性。作为有着独立思想的生命体,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条件下,会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做出大相径庭的行为。比如汉奸汪精卫曾是反清义士,比如出逃的林统帅在解放战争中功勋卓著,等等。那种一味否定人的复杂性,以黑白要分明、正邪须两立的观点研究和评价历史的,恰恰是主观唯心的,也恰恰是片面和错误的。所以,为见字如面节目组点赞,他们努力让观众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吴三桂,进而引人深思(大忠为何变成大奸),乃至借古观今(周令苏徐郭等人的蜕变),从而达到以史为鉴、以人为鉴的效果。这样的历史观才是正确的历史观。




话说的再漂亮没用,还是得看他的行动,再判断其为人,大抵不会差到哪里去,好比口号,人人都会喊,喊的比谁都响亮,却去心口如一执行的人寥寥无几,无论吴三桂的诀别书写的如何情真意切,都无法抹去其失节投降的行动事实,怎么可能颠覆其汉奸形象?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国有难,当勉力为之,文天祥的榜样吴三桂不可能不知道吧,还有人从愚忠的角度为其洗白,认为崇祯无道,非明君无需为其效忠,那么抗战时期全国一片军阀割据也是无道之世,日本国力强盛,为什么有那么多人起来输死抵抗,跟汪精卫一起投降日本人算了,近来很多为历史汉奸翻案的文章大行其道,甚是匪夷所思,比如洪承畴,居然还为其贴上促进民族融合团结的标签,贰臣专里他可是被其主子白纸黑字给写实了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平西   崇祯   山海关   大顺   大明   明朝   太极   奸臣   导火索   汉奸   满清   清朝   北京   中国   政权   大战   形象   历史   吴三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