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投名状》中,庞青云三兄弟的结局说明了什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庞青云三兄弟,恰好是三种男人。

小弟姜午阳,是个有勇无谋的小角色。他没什么远见,也没有智慧,只是敢打敢拼,成为大哥手下的打手。

姜午阳的有点是为人简单,重感情,相信时间不是黑就是白。

劫军粮时,庞青云在太平军手中救了他,姜午阳就把庞当做恩人。

在后来舒城之战,姜午阳不惜送掉自己的性命,也要救庞青云。

有意思的是,姜午阳不但忠于大哥庞青云,也终于二哥赵二虎。

他认为庞青云和赵二虎的反目,仅仅是为了二嫂。

所以,姜午阳亲手杀死了对他一直很好的二嫂,为了让大哥二哥恢复以前的样子。

在知道赵二虎被庞青云害死,姜午阳抱着必死决心去刺杀庞,最终被凌迟处死。

姜午阳是个重感情的普通人,在和平年代他是很好的人。

然而,那么战乱的年代,姜午阳这种人注定只是个炮灰。



二哥赵二虎。

赵二虎同小弟姜午阳一样重情义。

他为了救少年时期的女友出火坑,不惜去妓院抢人,还杀了人,被迫上山做了土匪,刀口上混生活。

同庞青云结义以后,在舒城之战冒着必死的危险,也要救庞青云。

苏州之战,眼见敌我双方要在持久战中同归于尽,赵二虎为了自己的土匪弟兄以及为大哥庞青云解围,不惜牺牲自己去行刺黄将军。

谁都知道,只要进入苏州行刺,无论是否得手,赵二虎是必死无疑的。

就这点来说,赵二虎比姜午阳要更为伟大,他愿意为了更多的人牺牲。

然而,目睹庞青云杀死苏州投降的太平军士兵,赵二虎开始醒悟庞的险恶用心。

庞青云只是将他们作为炮灰使用,以便自己东山再起,获取荣华富贵。

所以,赵二虎一度想要带着残余部下离开,在庞青云跪求下才放弃。

即便明知道庞青云不是好人,但赵二虎仍然不同敌人何奎合作。知道何奎要暗杀庞青云,赵二虎毫不犹豫的去救人,结果被庞青云暗算致死。

到死的时候,赵二虎还在考虑庞青云的安危。

同姜午阳一样,赵二虎其实是个重情义、敢于为别人牺牲的大好人,可惜生不逢时。



老大庞青云

庞青云是个冷血无情的军人,又是个蹩脚的政客。

在被何奎陷害,导致全军覆没时,庞青云靠装死侥幸生还。

但部下都死了,他回去也是一个斩首。

在流浪江湖时,他无意中遇到赵二虎这伙土匪。

庞青云认为这800土匪颇有战斗力,又陷入绝境,可以利用他们东山再起。

于是,庞青云宁可杀死一个无辜的人,纳投名状。

随后庞青云一系列的作为,都是为了他自己。

比如舒城之战,他们以800对5000太平军,还说3天打赢。

这根本就是用800土匪的性命去冒险。

结果此战下来,800土匪就死了大半,然而庞青云却一炮走火,重新成为满清大将。

他急功近利,不满足于受3个老将军控制,冒险去打重兵驻守的苏州。

此举差点让土匪们全军覆没,仅仅依靠赵二虎拼死去行刺,以及太平军黄将军为了部下的生命而自杀,这才侥幸获胜。

然而,占领苏州的庞青云已经有更高的志向,而土匪们逐步失去利用价值。

所以,庞青云杀死了2个强奸民女的土匪,表明自己是正规军,不是土匪一伙,向朝廷表明心机。

其实,庞青云之前的战斗中,纵容土匪强奸抢劫的就是他自己。

在赵二虎的支持下,庞青云攻陷南京,成为消灭太平军的第一功臣。

朝廷以担任两江总督作为诱饵,让庞青云自己裁军,还要除掉在山字营中最有威望且可能反叛的赵二虎。

庞青云并没有什么犹豫,就干掉了赵二虎。

这并不是说庞青云同二嫂通奸,而是他的眼中任何人都是可以牺牲的炮灰。

搞笑的是,朝廷的慈禧天后和3个老将军才是真正的老辣。他们利用庞青云消灭太平军,再让他亲手消灭自己的土匪军事力量,最后将他除掉,一了百了。



说通俗点,上面3个人都是炮灰。

庞青云利用赵二虎、姜午阳,朝廷则利用庞青云。

这是一群炮灰的故事。




三兄弟的结局说明了一个大问题:

寒门出身不要玩政治!

寒门、豪门最大的区别是情

普通人家出身的孩子,接受的教育、被灌输的思想,情字占了很大的比重。

这个情,胸无大志的有对家庭的情,有对乡土的情,胸怀大志的有对民众的情。

所以强如庞青云,可以为了大目标,心如刀绞还是把好兄弟二虎都牺牲了。

如此有成大事素质的庞青云,却在最受宠幸的时候,给朝廷出了一个大难题,给苦难的沦陷地免除税赋。

庞青云看似精明,实则还是一个莽夫。

三个阁老,当年哪个不是三千里外觅封侯。他们清一色的是当地旺族,组湘军,组淮军,都是身后的家族实力。

但他们即使有再大的理想,也时刻不会忘掉诛九族的凶险。

穷苦人,未尝被富贵滋养,豪情还有,也更容易动情。

寒门出身能力再强,没有血缘亲

寒门出身走仕途的,不乏走的远的。就像庞青云一样,能力出众,富有激情。

但朝廷这风啊,就从来没有停息过。今天东风压倒西风,明天西风压倒东风。

朝廷双方角力到了最激烈的时候,就是对子。弃子的顺序,庞青云一定排在血亲之后。

所以,除了入赘,利用婚姻进入豪门家谱,似乎没什么其他好办法。这就是权力的标准。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刘德华饰演的二哥,是最朴素的一个,完全没有政治意识,不懂政治规矩,所以最先被淘汰。

金城武饰演的三弟,生性随和,个性不强,重感情,虽然有点桀骜但也可驯服。如果不是报仇,本可以逍遥自在混日子。

李连杰饰演的庞青云,能力超强,志向远大,可惜骨子里,情义还是太重。以一敌百,心怀万民,却输在了见识。

他不知,有功未必有赏,功大还可能招灾。他不懂,曾国藩自行裁撤湘军的深义。

儒家那一套,做学问倒是极好,于做事无一点益处。

遗憾的是,咱们普通人接触,接受的文化,都是儒家为核心。

嵌在骨子里的,想改,难

在手机上写的答案,有些粗糙,欢迎交流!




说明不管曾经多亲密,只要三观不同,最后都是分崩离析

庞青云心怀天下,属于那种有能力有理想的大好青年。他有大局观,为了最终的全面胜利,为了打造太平盛世,其他一切都是不重要的。

苏州城4000降兵的生命重要吗?重要的,况且头领还是曾经共过患难的兄弟!但是,比起如何稳固后方,如何更好的攻打南京,这又算的了什么?粮草不足,拿什么养他们?即使收编,马上攻打南京,这些降兵能出力吗?会不会与南京城内里应外合给自己致命一击?

作为军队首领,庞青云知道他不得不杀,否则的局面可能更不堪,那拿什么来实现自己的抱负,如何才能创造他想要的太平盛世?

在最后身中三弟姜午阳数刀的时候,他想不通,赵二虎就算当时能养活那4000人又怎样,自己一句话就免掉了刚从战火中摆脱的百万黎民的三年重税,难道我错了吗?不,我没有错,我一定要走上那个高台,我要改变乱世,实现自己的抱负!所以他打断姜午阳手脚,但是并没有下狠手。

如果没有随后的那一声枪响,他一定还会养着姜午阳,至少能保证姜性命和衣食无忧。

他不明白,为什么明明自己每一步都对了,却是这样的结局!

一声枪响之后,庞青云也许想起了他自己曾经说过的那句话:我这一生,如履薄冰,不知道能不能走到对岸?

庞青云是好人吗?我认为是!但他更是个好将军!


但是赵二虎不这么想,在他眼里,饿肚子不要紧,打败仗不要紧,生命?这种小事不值一提!粮草不足?小事,大不了兄弟们一起挨饿!我赵二虎要的是兄弟永远在一起,一起大口喝酒,一起大口吃肉,曾经的兄弟即使到了敌对阵营那也不能杀,即使将来攻城时这些兄弟有可能会在背后给你来一下。


朝廷饷银能不能私分这种在赵二虎看来都不是事,他只要兄弟们都高兴,都活着,这就够了!

兄弟们在一起,都活着,有钱拿,有酒喝,就是赵二虎的信念!什么天下,什么大局,他都不关心!所以,大哥庞青云后来的那些他不理解,所以他的悲剧其实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

赵二虎是好人吗?是的!但他做不了好将军!


至于姜午阳,他的信念更简单——大哥、二哥!到最后危机浮出水面的时候,当他看到二嫂和大哥在一起的时候,他单纯的认为一切的祸根在于女人。所以他认为只要没有了二嫂,大哥和二哥就一定会和好如初。


所以当得知大哥要解决二哥的时候,他要为二哥报仇。如果是二哥要解决大哥,他也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去找二哥。他的理由很简单,谁也不能负我两个哥哥!

姜午阳是好人吗?是的!他单纯的像个孩子!


一切的根源都在于三人的三观不同,所以他们的行事作风完全不一样,最后导致了三人的悲剧!都说性格决定命运,在我看来应该是三观改变命运!






电影说明了,江湖义气是个不靠谱的东西!

这里重点不是说“江湖义气”靠不住,而是指要想成大事,必须有严密的制度与纪律,理智大于感性。

所谓“慈不掌兵、义不理财、情不立事”!如果满脑子江湖义气,战争时期只能当炮灰,和平时期做韭菜。

电影《投名状》所讲述的故事有些类似于水泊梁山,只不过头领人数只有只有3个,而不是108人!这部小型版《水浒传》由于主角人数少很多,情节脉络反而更加清晰,便于观众理解。

庞青云原本是个清军低级将领,在一次战斗中全军覆没,他靠诈死逃过一劫。之后他救了土匪姜午阳,然后被引荐给了大哥赵二虎。

庞青云画了一张大饼,劝这两兄弟从军实现自己天下太平的理想。当兵当匪都有风险,但前者毕竟是吃皇粮的,而且还有合法性。




于是这三人结成异姓兄弟,并且还杀人纳了投名状!但这三人的信条是不同的。

庞青云一切行为为他的理想服务,为了实现理想就必须牢牢掌握领导权,从严治军。

赵二虎最讲江湖义气,会赢得人心,但与严明军纪制度格格不入。

姜午阳最信投名状,谁背叛了投名状就杀谁。

这三个不同的理念在随后的攻城拔寨中互相冲击,造成了兄弟之间的裂痕,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庞青云与赵二虎之间的。




舒城杀人立威

山字营攻下舒城,何魁接防后提议:让弟兄们逍遥三天,抢钱,抢粮,抢人。庞青云也默认了这一惯例,否则谁会为你卖命啊?

但是一回头,庞青云就以严明军纪为由抓了两个欺辱民女的士兵就地正法。

一向重义气的赵二虎想要救下二人,说了”进城抢三天,是规矩“。庞青云噼里啪啦的一通大道理。

没读过书的老二说不过他。

这种看似反常的做法有深层次的原因!

之前在攻城时,庞青云让几百人顶着火枪的子弹冲,掩护身后的弓箭手。人快挂完了。赵二虎着急了:人都没了,还不上。

庞青云说:你给我记住,战场上只有一个头,就是我。

由于之前这帮人大部分是赵二虎的手下的土匪,习惯上还是以他为马首是瞻。这时候杀人立威一方面可以强化自己最高统帅的地位;另一方面通过严明军级将“匪”变成“兵”,向外界彰显“仁义”,获取更高的名望。




苏州杀降

围攻苏州,战争十分惨烈,双方都面临着缺粮这个最大的危机。

庞青云带着姜午阳“厚着脸皮"找魁字营借粮,留在军中的赵二虎觉得再这样下去,军心就要涣散导致崩溃,于是单刀赴会进苏州城劝降。

城内的太平军情况更糟糕,对方将领与赵二虎深谈了以后,无可奈何之下接受了劝降。为表诚意,主帅自尽,同时也把手下弟兄托付给他,这对注重义气的赵二虎来说等于背上了一幅沉重的道德枷锁。

庞青云在借倒10天口粮回来后,准备发动总攻,但还是希望赵二虎安全地回来。

就在这时,太平军打开城门宣布投降,但庞青云表示军中的粮食不足以养这些降兵,准备就地消灭。赵二虎十分不满,自己承诺过要留住他们的性命,“人言无信就是畜生。”庞青云告诉赵二虎:“兵不厌诈,这是战争!”遂把失去控制的赵二虎囚禁起来,对投降的士兵大开杀戒。

这里两人的理念又一次产生了巨大的碰撞!

赵二虎的处事原则就是江湖义气,但这一套小范围的打家劫舍还管用,因为你的对手是普通老百姓。但是到了战场上,面对对方成系统的军队,江湖义气就成了小儿科。

自古以来有个”杀降不祥“的说法,杀降者好像都没什么好下场!但为什么历史上还有那么多案例呢?

如果庞青云接受了降兵,怎么处置?

1、借来的粮食是为攻打南京准备的,给了降兵一部分,那剩下的兄弟就得饿肚子,怎么攻打南京?

2、收编下来一起攻打南京?把刚刚投降的太平军,收编下来再反攻他们原来的头头,风险太大。

3、遣散也行不通,山字营无论粮食与物资都很紧张,不可能给他们发路费。这些人重新沦为盗匪甚至加入太平军的可能性很大。

因此,杀降是无可奈何之举。

苏州杀降在历史上真有其事,苏州城内太平军郜永宽等八王杀死主将慕王谭绍光出降,两天后,李鸿章、程学启下手,杀死八王,并杀苏州城内太平军降兵8000余人。

李鸿章攻下苏州前吃过亏,太仓太平军守将蔡元隆就是通过诈降诱杀了1000多淮军,李鸿章的弟弟都差点报销。

庞青云肯定知道杀降不祥,但为了战争大局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




南京杀二虎

苏州杀降成为三兄弟关系的转折点,赵二虎决定分道扬镳,带着一帮人回乡。庞青云苦苦哀求,希望他帮自己攻下南京。他也吃准了赵二虎讲义气这一”弱点“,赵二虎也答应了。

赵二虎虽然军事素质不行,但讲义气这一套在中下层士兵中很得人心,因此威望很高。早期的800人其实已经在大大小小的战役中死光了,但后来加入的新兵还是受这一套。

南京城攻破之后,赵二虎私分城中军饷,犯了朝廷大忌,庞青云也无可奈何。

在分发军饷的时候,赵二虎还对士兵们说:你们给我记住,军队里面只有一个头,那就是庞大人!表面上是认庞大人是头,但实际上就是膈应他。告诉庞青云,部队就是我的人,我认你是头你才是头。

赵二虎并不是想取而代之,因为他知道自己根本没有能力与朝廷的官僚们打交道,还需要庞青云这个"大哥"。

他以为与庞青云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心照不宣。

庞青云十分矛盾,一方面需要赵二虎管好这帮士兵,但另一方面又控制不了他。如果杀了赵二虎自己直接管理,在和平时候倒有时间让你慢慢磨合,但战争时间极易引起兵变。

庞赵二人之间的矛盾被朝廷看得清清楚楚,于是在攻下南京战争结束后,利用两江总督这个高官诱惑庞青云铲除赵二虎,自断其臂。

对于庞青云来说,战争结束后,手下的军队是块烫手山芋。朝廷对他不放心,他自己也不能完全掌控。这个时候杀掉赵二虎向朝廷表明忠心,能够换取高官厚爵,等自己位子坐稳后,再慢慢培养亲信,实现自己的理想。

还有一种说法,也就是朝廷未必想裁庞青云的军队。因为山字营与其他几路军队相比,规模不算太大,需要借助他的力量牵制那三位大人。因此真正想裁庞青云军的是那三位大人。

然而朝廷也深知庞青云在军中的威望还不够,片中有个太监对他说了一句“你山字营姓赵啊?”。只有杀了赵二虎,自己当上两江总督后再利用手中的资源重新整顿军队,才会让朝廷觉得你有价值。




庞青云政治上幼稚,这点在影片中难以自圆其说。

从庞青云展现的军事才能上看,情商并不低。

1、庞青云率领赵二虎的800个土匪投靠的是三位大人中最弱的陈公,他知道这样才能取得最大的重视。

2、在攻下南京进朝领赏时,在三位大人中不站队,一开始被认为是幼稚的表现。因为外人都认为你是陈公的人,非要划清界限,显得不近人情过于清高。

后来在慈禧说了句“你还年轻,君臣相伴会长久。”,一些观众应该能看出庞青云的高明之处,放弃三老去抱太后那根最粗的大腿。当时慈禧才29岁,三位大人都是咸丰甚至道光朝的元老,自己镇不住,需要庞青云这样的后起之秀作为心腹。

3、庞青云真正被诟病的就是不经私下商量,直接向慈禧提出两江地区免税3年的要求。

一方面两江地区是国家主要税收来源地,免税3年等于釜底抽薪。另一方面,这个要求等于把慈禧放在火上烤,答应了是庞青云的功劳,不答应就显得自己不够“仁义”。

以庞青云之前表现出来的为人处世之道来看,这个情节相当突兀。片中剧情的解释就是庞青云有着“天下太平”的远大理想。

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庞青云一直在豪赌,舒城之战就是以800人硬捍对方5000人;围困苏州也是在赌谁能挺过来。一路赌,一路赢,最后在慈禧面前再赌一次。但只要不收手,上得山多终遇虎,最后一杆清袋。

根据剧情逻辑分析,最后想杀庞青云应该不是慈禧。虽然要求免税3年,使慈禧觉得他不是自己人,但他还是能发挥制衡三老的作用。根据“谁受益谁有动机”的原则,这三人嫌疑最大。

虽然片中几位大人在密谋时,说了这么一句话:“太后想安定天下,怎会倚仗一个外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庞青云已经没有太后这个保护伞了,杀了他不会被深究。

庞青云虽然不是太后的人,难道那三位大人就是?



赵二虎与姜午阳

赵二虎虽然从了军,但思想上还是个土匪,以江湖义气行事,与军队体制格格不入。就算他遇到的不是庞青云,最终也难以善终,死得会更早。当然了,如果不遇到庞青云,可能也不会从军。

姜午阳倒是最幼稚的一个!由于庞青云救过他,也因为庞青云的才会能力确实远超赵二虎,姜午阳就成了他的迷弟。但他更相信投名状,一度以为两位哥哥之间的矛盾就是大嫂(二嫂)莲生;当大哥杀了二哥后,他就去执行投名状,最后难逃酷刑。




总结

本片口碑很高,但豆瓣评分只有7.4,口碑与得分并不匹配。豆瓣高分的不一定好看,但“低分”必然有其道理。

《投名状》有一些逻辑上的硬伤,最大的就是之前几乎"无懈可击的"庞青云到了慈禧面前突然成了政治小白,难以自洽。

可能导演想表达这么一个意思:强如庞青云这样的人,也会成为炮灰或韭菜!这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

本片最大的矛盾主线还是庞青云的理智与赵二虎感性之间的对撞。

最终理智战胜了感性,这符合客观规律。




在《投名状》中,庞青云三兄弟的结局说明了一个道理。

不同阶层、不同认知的人,看似表面无意识,但是每个人都是按照自己的准则在游走世界。踏入对方的规则,而不从内心认同,不去践行,最终凭借这个规则获利的,结果全部要吐出来,甚至还要付出代价。


在故事里,“莲生”的故事是原罪,是所有事情本质的注解。

因为莲生,第一次知道了扬州瘦马那些年纪轻轻的女孩子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买回家之后,各种调教、学习曲艺、学习梳妆、学习文化,最终就是为了成年后,卖给富商大户,卖一个好价钱。

赵二虎自以为救了莲生,却无法给莲生物质的虚荣的生活,更无法给她爱情的憧憬。然而赵二虎却根本不懂这些,自以为和莲生在一起就是幸福的模样。

莲生一次次地出走,然而在乱世之中,又不太远,由被迫回来。因为外面已经没有了繁华和虚荣,只有一片破败不堪的惨绝人寰。

而这一次“出走”的莲生却意外地救了垂死的庞青云。并且用身体点燃了庞青云,让他重新恢复了活下去的欲望和求取更好生活的欲望。

虽然加夹在赵二虎当中,这事显得非常地不道德。但是这对于莲生和庞青云,毕竟是灵魂的碰撞,由一夜情引发的真爱。

莲生和赵二虎本身就不是一个阶层的,赵二虎和庞青云同样也不是。


为了打败恶魔,首先要把自己变成恶魔;早在乱世求存,就要比乱世更肮脏。

很多故事其实都讲了这样的道理,为了除贼,屈身事贼的事情,史书不绝。

庞青云更是现实中的现实。为了生存他可以和赵二虎、姜午阳这样没文化的山贼结拜兄弟;为了发展,他可以用赵二虎、姜午阳的八百兄弟的人头去赌自己的仕途。

本身从手段来讲,庞青云是肮脏的,不管他的内心是否纯洁。但是他的魅力就在于他每一次豪赌的结果都赢了,在乱世之中,每一次赢面意味着绝对的追随。在剧情中,姜午阳有句台词特别有名。

“大哥说的虽然听不懂,但就是觉得,大哥是对的。”

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如此,姜午阳只不过是那些追随庞青云的一个代表。姜午阳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做了庞青云的帮凶。比如在苏州屠城的时候,锁住了赵二虎,第一个带头放箭杀俘虏。

庞青云的魅力在于,即便做着肮脏的交易,也从来不避讳赵二虎和姜午阳。但是内心却一直没有遵守“投名状”。

庞青云带着赵二虎和姜午阳的800个土匪,去投陈公。第一次攻打舒城,庞青云就让一部分兄弟冲在前面送死,后续部队按兵不动,等待敌人露出破绽。或许这场仗一定会打赢,但是对于冲在前面兄弟们几无生还可能,不过是炮灰。

这实际上第一次就已经触犯了“投名状”的底线了。然而庞青云就一句话,“记住,军队就只能有一个头,那就是我。”

庞青云实际上一直在用自己取得的胜利,去驯化赵二虎和姜午阳。

后续庞青云要整顿军队的秩序,杀了两个兄弟;为了攻打天京无后顾之忧,让赵二虎背信弃义,杀掉俘虏。以及后来为了争取自己的政治资本,对赵二虎下黑手。


这些本质上都是在违背着“投名状”。“投名状”只是庞青云笼络赵二虎和姜午阳的工具,庞青云一直只是在利用“投名状”来获利。

“纳投名状,结兄弟谊,死生相托,吉凶相救,福祸相依,患难相依。 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但是赵二虎、姜午阳却是“投名状”得忠实拥趸。

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因为投名状,都是为了自己的兄弟。所以这个冲突本质上是迟早要爆发的。

庞青云和赵二虎、姜午阳本质上就是两个世界的人。赵二虎和姜午阳信任庞青云的基础在于“投名状”,因为庞青云是和自己纳了投名状的。

所以当姜午阳第一次发现了大哥庞青云和二嫂莲生的秘密后,他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投名状中那句话,“外人乱我兄弟者,必杀之。”

所以姜午阳杀了莲生,以为没有了莲生,他们兄弟之间就能回到最初。然而这并没有阻止庞青云杀赵二虎。

于是他又想到了投名状的另一句话,“兄弟乱我兄弟者,必杀之。”

于是姜午阳不顾一切地去刺杀了庞青云。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陈可辛的历史战争电影《投名状》上映于2007年,电影根据的张彻大作《刺马》改编,讲述了兄弟之间从结拜到分崩离析的故事。首先,庞青云在危难之中认识了赵二虎和姜午阳,因为三人境遇相近、志趣相投,从而纳投名状,结成了异性兄弟。

然而,在三人不断攻城拔寨之后,各自的志向却发生了变化。庞青云以赵二虎之势力,为自己加官进爵服务,由此二弟和三弟成为了大哥的垫脚石。反而比起大哥,赵二虎和姜午阳则更愿意于乱世中寻得自己的归宿。最终,理念不合造成了兄弟间的分崩离析。

当然,当二弟和三弟成为了大哥前进道路上的障碍之时,大哥心狠手辣的一面就展现出来了。庞青云为当上两江总督,先是把姜午阳调走,其次设置埋伏杀掉了赵二虎,最后三弟更不顾一切杀掉了庞青云。至此,之前投名状便彻底决裂。

《投名状》这部电影在揭示了清朝官场的黑暗之外,更揭露的友情的不可靠和私欲对于感情的分化,最终三兄弟在利益面前各有心机、落得全部灭亡的下场。当然在三人之中,看起来大哥是最后的赢家,实际上只是充当了官场政治的旗子,在如履薄冰中被暗杀。

《投名状》这部电影说明了没有永远的友情,只有永远的利益。所以在社会大染缸之下,人与人之间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且对陌生人保持足够的警惕。只有这样才能于乱世中自保,不被江湖险恶所左右。


关注头条号武侠小王子,我陪各位一起聊影视娱乐动态。




我是秋草独寻,有幸回答此问题。

《投名状》电影有意思的是将太平天国战争中的一连串经典故事穿插在其中,加以一个戏剧性的结尾。

我觉得这些人物中,庞青云、赵二虎遭遇更似是曾国藩集团的经历(结局虽然安排是的马新贻被刺的结局)。

庞青云是多个湘军人物的原型叠加而成。如曾国藩、李鸿章、马新贻(属半湘军系)三个人物合成。

赵二虎的结局却似安排的是戈登,姜午阳似是传说中刺马案里的刺客张汶祥。


《投名状》庞青云剧照

但整个电影的大背景是湘军集团在艰难中崛起,被朝廷猜忌、离间,至后暗算的一个过程。被导演给揉合进了一部电影中,极为难得。

姜午阳其实主要就是把整个剧给串起来的人物。而三位大人自然就是朝廷皇权那只看不见的手。何魁“抢钱抢粮抢女人”典型的就是曾国藩瞧不起的八旗军将领。

《投名状》的李连杰大功告成危机四伏

兄弟相残,远有李世民、李建成、李元吉玄武门之变,近有雍正时四爷、八爷、十四爷九子夺嫡。

朝廷离间湘军集团内部,使曾国藩、左宗棠、沈葆贞的多系之争。

尤其以曾左之间的矛盾最为著名,曾左一直相交甚久,曾对左有救命、提携之恩,对沈葆贞更是有相识、提拔之恩,但当 曾国藩艰难的三次从死里逃生中扳回局面时,即将取得平灭太平天国大功之际。清廷也已知晓胜局在握。

清廷马上变脸,利用曾左、曾沈之间的地方间隙,打破这种兄弟相依的局面。暗示并拉拢左、沈包括李鸿章,来压制曾国藩兄弟。

湘军危急之刻剧照

朝廷离间曾左,湘军兄弟相残

慈禧最明显的手段,将左宗棠调到二年之内就从一个浙江侯补道提到巡抚,再到闽浙总督级别,与曾平级,几乎是清朝前所未有的特例,让左宗棠感激零汀。

结果,在曾左就天京幼天王事件,闹得满朝皆知,而且慈禧与恭亲王为首的朝廷明显拉偏架,使得一直涵养很好的曾国藩也气愤不过,造成大臣之间相互揭底、相互攻诘的局面。

尤其是左宗棠脾气又冲,而内心上总觉得曾国藩不如自已,却总是被压制。

成为第一个就站出过公开指责曾国藩兄弟放走幼天王与太平军,让曾国藩极为伤心、恼怒。

最后使得曾左二人一生形同陌路。

朝廷也最后成功迫使曾国藩裁撤湘军,逼曾国荃回家养苛。

曾国荃

历史是重演的

而对于左宗棠,同样的逃脱不了朝廷这样的猜忌宿命。到了平定新疆大功告成之后,朝廷将左宗棠回调军机,明显架空左的权力,左之后再无任何话语权,左与湘楚军也再无往来。

在政治与利益面前,一切兄弟、友情、袍泽之谊都是虚无飘渺的事情,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雍正时期的年羹尧、岳钟琪其实都是如此。

这是皇权之下,庞青云大功告成后的一个必然走向。

兄弟情谊被离间剧照

庞青云的被杀结局的第二个走向——刺马案,湘军游勇的复仇

则是马新贻被刺案,清末两江总督马新贻居然在阅兵场被刺客张汶祥光天化日之下刺杀事件,已是晚清三大疑案之首。

由于至今没有明确的历史结论,更多的分析倾向于湘军余部流落社会者,忌恨朝廷及马新贻严整南京秩序,而刺杀马新贻。也意味着湘军将士被裁撤后对于朝廷的愤懑之情,以至于反戈一击。

所以,才有后来1870年,慈禧召见曾国藩时,诘问曾国藩:“孤觉马新贻一案甚奇”,曾国藩也未作任何表示,回了一句,“臣也觉此事甚奇”。至此,朝廷仍在怀疑曾国藩在此事上有瓜葛。

而同样,剧中表现的庞青云之死是遭受了朝廷枪手的暗算,而并非是姜午阳所害。

天津教案望海楼教堂被烧后

暗算之二,曾国藩遭朝廷暗算。

无独有偶,曾国藩实际上也是遭受了朝廷的暗算,在1870年,曾国藩去世前一年,发生著名的天津教案中,由于中国一些无知之人的煽动天津士民,说望海楼教堂“杀婴、刨眼做药”谣言后,群起杀洋人烧教堂,致24个洋人死亡的大事件。

最后朝廷又没办法,又不能对洋人开战,又不想处理刁民,担心所谓丧失人心。朝廷仍要曾国藩去处理。

这时曾国藩几乎双目都要失明,他也知道当时无法开战也无理由开战,去了一定是担骂名的。但曾仍然挺身而出。处理了三名失职天津官员,把杀人者绳之以法。

他在请旨时,明确表示教堂较为封闭让很多人不了解,希望处理完之后,朝廷能把教堂的情况公之于天下,以后不要发生类似问题。

天津教案现场

但是慈禧在发布旨意时特意去掉他的说法,只保留处理结果把所有责任全部推责于曾国藩,以致于曾国藩一时间被天下士人大骂不已,至死都背负卖国骂名。

曾国藩内心有多愤懑,却无法言说。第二年就在悲愤病痛交加中死去。

曾国藩遭遇的暗算与庞青云所受的明枪可以说形成鲜明衬托。恰恰刻画了政治人物有再高的功勋,只要朝廷需要抛弃你时,你是就一个牺牲品。

二、剧中的苏州杀降事件,恰恰是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所为,其实也可视为曾国藩集团。

而剧中的赵二虎在苏州杀降事件中,则是李鸿章手下常胜军首领英国人戈登的原型。李鸿章为在攻城期限之前拿下苏州城,在戈登担保下,苏州八王同意投降李,但投降之后因发生争议,李鸿章与程学启等人认为是要挟,杀死八人,并将太平降军大部屠杀。

招致国内外大量反对声。洋枪队首领戈登闻知大怒,冲入李鸿章大帐欲与之决斗。

李鸿章

最后几经双方调和,李鸿章表示遗憾,并保证保护好余下降众的家属,且戈登事后拒绝接受朝廷一万两银子的赏赐,没多久戈登也黯然离去。

三、剧中以赵二虎的死来代表戈登的离去。

不打不相识,李鸿章与戈登二人后来又成为终生好友,这是后话。

剧中将这一幕表现了中国古代杀降问题的剧情安排进来,也是很有意思,这种自古争论不休、中西文化不同的故事场景。很容易很人格分裂,好友反目,也刚好融入到兄弟相残的主题之中。

军纪故事的穿插加深了利用与被利用

在以前,所谓军纪整肃也往往是用于削除异已的一个手段,也是朝廷整肃大将最好的借口,湘军军纪之差也是众多朝廷人士指责的一个重要原因,刚好又可以反映出湘军当时确有滥杀行为。

在那种粮草困乏又要干大事,又要立名声的艰难环境下,很难说对与错,这又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与矛盾,电影再一次将这种矛盾加入进来,使得整个电影里充满了对错争议的张力,极为吸引眼球。

在这里,姜午阳绝对是一个亮点,他是中华传统的江湖豪侠之士,极重兄弟情谊,连接兄弟之间的一个纽带。

在当时政治黑暗背景下,他的挺身而出,是久违的传统江湖义气在剧中的一抹亮色。所以当兄弟相残、相互死去之后,姜午阳的心如死灰,在剧中来说,其身死交待也就无关紧要。

但是他也侧面表现了湘军集团极重乡谊、生死与共的特色。

影片中关于湘军崛起的艰难场景、兄弟相救、四处求粮求人,以及朝廷对于八旗绿营军的偏爱、对于湘军的不信任贯穿始终。

都是意指曾国藩早期创建湘军,带领湘军由一万人发展到十三万的主力,从一支团练部队逐渐发展到朝廷最精锐的部队的过程,包括曾国藩遇险,投水,多次徘徊于生死之间的艰难历程等。

所以,《投名状》的确是一部优秀的作品,实际上是将曾国藩湘军集团所处的恶劣环境、千难万险、最终成就功业为大背景,穿插了这一时期的众多故事与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当时政治、规则、情谊、人性之间的矛盾交织与复杂变化。

此时,三个主人公的实际结局也就不重要了。




《投名状》是一部严重被低估的作品,它获奖不计其数,而且帮助李连杰拿下了分量十足的影帝宝座(内地男演员唯一的一次)。《投名状》是一部无比真实的电影,李连杰的加盟使得这部影片的关注度堪称陈可辛导演生涯未有之高,但李连杰的加盟也未能改变陈可辛一贯的真实文艺风格。抛开电影里真实、写意的武打动作场景,陈可辛还是透过 三兄弟的悲惨命运强调了他一贯的现实主义。

在内地上映时宣传方以三名主演李连杰、刘德华、金城武为卖点,将它宣传成了一部商业大片,但其实在内核上《投名状》绝对不是商业片。或许就是片方的过度宣传影响了该片的定位,内地观众期望看到的一部制作精良的商业大制作,但陈可辛拍出来的却是文艺片。错位的认识导致该片的口碑不佳,也令许多人错过了这部影片。

这部电影拍摄的真实无比,他既不刻意躲避人心丑恶,也不故意强调人性阴暗,陈可辛用无比客观的镜头刻画了三兄弟由聚到离,由求生到齐死的的真实经历。

三兄弟的结合,在强调美的导演镜头下或学会拍的美轮美奂,但在陈可辛的镜头里却是那么的平淡无奇。三个理想主义者,偏偏却屈身于现实脚下。

大哥庞青云,家国天下、平步青云,他才华横溢有胆有谋,他有着宏高的志愿。

二哥刘二虎,老婆与热坑头,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守护自己的挚爱。

三弟姜午阳除了兄弟与投名状,他似乎什么的都不在乎,为了兄弟可杀任何人。

三人结为异性兄弟,纳了投名状。那一刻,他们都是为了活下去。

于是他们真的活了下来,大哥庞青云带着他们一次次的铤而走险,但又一次又一次的化险为夷。

战火并没有淬炼出坚如磐石的兄弟情义,荣辱与共的念头才是大家聚在一起的真正原因。老三看着越来越好的局势和貌合神离的两位哥哥,第一次对坚信的投名状产生了怀疑,也是第一次杀了自己人,他以为二嫂是唯一的障碍,但没想到投名状才是。

当老三挥剑刺杀大哥的时候,再没有所谓的坚持,有的只是活着的人与死去的人。

生在乱世能苟全性命就是最重要的,但要想活命,实在是难啊!

时不利兮骓不逝,虞兮虞兮奈若何!天要亡三兄弟,于是他们都没能保住性命!




“记住,军队就只能有一个头,那就是我!”这是庞青云的真心话。他一心想通过自己沾满鲜血的手,给老百姓换回一个吃饱饭的日子,可惜他生错了时代。

在战场上一同浴血奋战,都曾经纳了投名状的三兄弟,他们的脾气性格迥异,对人生诉求更是大相径庭,悲剧的命运使得他们在劫难逃。

如果让我选择,我更喜欢姜午阳。他对结拜誓言的笃信,让人感觉愚蠢得可爱。过惯了刀尖上舔血的日子,对生死早就见怪不怪了。但只有和庞青云这个大哥在一起,自己才真正活成了人。

“大哥说的虽然听不懂,但就是觉得,大哥是对的。”

三个兄弟一起浴血沙场,让他有了家的归属感。因此,当看到庞青云和莲生私通的时候,姜午阳选择了沉默。当他很傻很天真地以为庞青云是因为莲生要杀赵二虎时,他不惜杀了自己的嫂子。

“外人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而当他看到庞青云无论如何都要杀赵二虎时,才知道自己的梦已经碎了一地。那个梦里的家早就破败了。

眼看好日子来了,结局却是兄弟相杀。于是,姜午阳就要找庞青云拼命了,在他眼中,曾经的誓言永不过期。

“兄弟乱我兄弟者,视投名状,必杀之。”


赵二虎的无知和莽撞,很好的解释了炮灰这样的角色。他以为义气是万能的,但他不明白,那玩意只是用来打嘴炮的。就像他舍命救下了莲生,认为这才是英雄所为,却不知道莲生有自己的想法,她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坐在贫民窟里哭。

对于庞青云的做法,赵二虎都用是否义气作为标准来衡量,这是他自己的局限性。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庞青云的世界有多大。苏州城内被邪教洗脑过的4000多降兵,是用两顿饱饭就能降服的吗?况且你连两顿饱饭都给不起了。

“在苏州,赵二虎喊‘回家了’,结果一呼百应;在南京,又私分朝廷军饷……你山字营姓‘赵’啊?!”

当他被杀时,他还认为凶手是何魁,还要保护自己的大哥。这分真诚让人感动,可是他一直没想过自己的哗变,私分军饷,哪一条不都是死罪呢?作为正规军,赵二虎还继续着土匪的行为方式,最终成为炮灰都变得水到渠成了。

有充分理由可以认为,庞青云就是通过自己的两个兄弟上位,然后恩将仇报,害死赵二虎。而他说过的那些冠冕堂皇的话,不过是为自己的恶行洗白。

只是庞青云不但说了,而且还做了。他竟然真的为百姓申请下来了免税政策,但这种救百姓于水火的举动,明显地触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本来对于汉人做两江总督,就是老佛爷用来牵制湘军的手段,结果却发现,庞青云竟然是一条永远都养不熟的狗。因为这条狗心中的主人不是自己,而是百姓。

庞青云是天真的梦想家。他的手上沾满鲜血,但他的梦想是干净的。而两们兄弟同样满手鲜血,但他们甚至没有梦想。双方之间本质的区别,也就预示了悲剧的结尾。

庞青云苏州杀降;砍了小七和狗子的头;为了南京城中100多万百姓不受魁字营残害,向赵二虎下跪;为了最后做上两江总督,为百姓争一个存活的机会而杀赵二虎,他的每一次不得以而为之,都是为了自己心中的大义。

我刚从京城回来,为咱们的百姓免了三年征税。明年,明年我保证每一个百姓都吃得饱。你迟早会明白,小七,狗子,死得都是值得的,苏州那些人,死得也是值得的,你,你,也是值得的。

用庞青云的话说,“一切都是值得的”。这才是他出生入死所谋求的终极目标,其实他还有一句话没来得及说,那就是“我,我也是值得的。”

或许他对当时的朝廷还有幻想,但朝廷对他已经失去了信任。而且他的异军突起,也成了湘军的心腹大患。所以,现在讨论那背后的一枪,是从哪里打来的,都已经不重要了。

“全天下的百姓都不能让人欺负,我们要做的就是这样的大事。”

庞青云说这样的话,几乎就是对牛弹琴。赵二虎和姜午阳恐怕一辈子都不会明白,全天下的百姓和我有个毛关系。人与人之间可以交流,但无法沟通。这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来自两个不同世界的人。

赵二虎曾说,“天大地大,没有兄弟的情大。”这样的话,听起来豪气干云,但却不着边际。这个“兄弟情”毕竟没有大过三人之间的本质的差别,更没有大过庞青云远大的抱负。

最后,庞青云把赵二虎当成了自己两江总督的投名状。但上面想要的投名状,竟然是庞青云自己的脑袋。庞青云的思想局限性,造成了他自己的悲剧。但在当时的环境中,他却是唯一的一抹亮色。




一部《投名状》,直接让李连杰获封影帝,还有坊间传闻,李连杰这部电影片酬加分红赚了整整一个亿,可谓名利双收!《投名状》热映的时候,李、刘、金三人兄弟情成为热点,那么三兄弟悲情的结局说明了什么呢?

我们可以先看看三兄弟的经过:故事发生在太平天国时期,一开始,刘德华(二虎)和金城武(姜午阳)就是扮演两个好兄弟,而李连杰(庞青云)此时是落魄的,流浪到刘德华和金城武的阵营中。在一次打劫天平军军粮的过程中,二虎和姜午阳差点全军覆没,将面临惨重失败的时候,庞青云突然杀出,力挽狂澜,成为英雄,后面这三人自然就结为了兄弟,庞青云做了大哥。

而后,庞青云组织二虎和姜午阳为朝廷效力,三人屡立战功,声势滔天,风头一时无两。但这三人却不明白,政治往往的是黑暗的,三人性格迥异,渐渐开始不合。庞青云野心最大,为了自己的前途,背叛了自己的兄弟,导致二弟二虎被杀。姜午阳认定庞青云就是凶手,去找庞青云报仇,打斗中,庞青云被朝廷枪杀,姜午阳逃走,不知所踪!

至此,三兄弟二死一逃,而朝廷却利用这三兄弟平定了叛乱!

这个结局,可以说明两点:

第一:在功名前途面前,再深的兄弟情其实都不算什么

这点,跟《新三国》里的一段很接近,刘备对诸葛亮说:“如果关羽、张飞不能用就弃之,让赵云依令行事,跟汉室复兴比起来,我们三兄弟感情不算什么!”

第二:飞鸟尽,良弓藏

朝廷政治是残酷的,需要你的时候能把你捧上天,不需要的时候可以随时把你钉死,庞青云就是这个结局!这点,跟刘邦朱元璋处理功臣的方式倒是很像!

大家好,我是七夜说历史,感谢阅读,记得点赞+关注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太平军   舒城   结局   兄弟   湘军   炮灰   总督   苏州   南京   土匪   朝廷   义气   慈禧   军队   大哥   电影   庞青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