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于成龙大人是什么级别?有什么依据?

1644年清军入关后,阿济格、吴三桂、多铎等率军乘胜追击农民军,不久多铎又攻占南京,灭掉了弘光政权,占领江南。至顺治七年(1650年),除了云南、福建等地尚有反清势力外,全国基本统一。面对广袤的国土,仅仅依靠满人去治理显然是不可能的。当时清初官员的来源主要有四类:满人、随满人入关的汉人官员、前明留任官员和前明取得功名的科举人士。被康熙帝称为“天下廉吏第一”的于成龙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从前明的贡生一步步成长为从一品的封疆大吏――两江总督。

于成龙出生于山西永宁,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吕梁方山。于成龙生于官宦世家,他的高祖于坦曾在明朝官至巡抚。到了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这一辈,家世逐渐衰落,于时煌只是个从九品的官员。家道虽然中落,但对于成龙的家教依然非常严格。

于成龙虽然天资聪慧,但科举之路却颇为不顺。崇祯十二年(1639)的时候,22岁的于成龙参加乡试,只考取了个副榜贡生。直到清顺治八年(1651),35岁的于成龙还是没有在乡试中考中正榜。后来由于于成龙的长兄于化龙早逝,父亲于时煌年老体弱需要人照顾,于成龙受家庭所累,也就没再参加乡试。

于成龙的父亲于时煌去世后,于成龙于顺治十八年(1661)以贡生的身份参加了官员选拔考试,最终被任命为罗城知县。这虽然只是一个正七品的职位,但年已四十四岁的于成龙终于踏入仕途。

得知于成龙的这一任命时,他的家人和朋友都反对他前去就任。因为罗城地处偏远,瘴瘟盛行,民风彪悍。可是于成龙不顾亲友的劝阻,别妻离子,背负行囊,踏上行程。

到达罗城后,环境的艰苦超出于成龙的想像。县衙只是几间破败的草房,于成龙平时只得居住在关帝庙里。其中于成龙的一个随从身染瘴气而亡,其他随从也心有余悸,纷纷离于成龙而去。

既来之,则安之。于成龙迎难而上,立志改变罗城面貌。于成龙扎根罗城,在罗城做了七年的知县。七年来,罗城在于成龙的治理下,社会秩序井然,民生大为改善,罗城成为广西的模范县。

于成龙的顶头上司广西巡抚金光祖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贵人。金光祖是一个非常爱才的官员,他对于成龙的才能非常赏识。康熙六年(1667),金光祖向当时的两广总督卢兴祖推荐于成龙为“卓异”。所谓卓异,故名思意就是政绩突出有卓越才能的官员。

于是,这一年于成龙作为广西唯一的卓异,升任合州知州。按照清朝的官制知州是从五品的官阶,这样,五十岁的于成龙以自己的实干用了七年的时间连升三级。

于成龙接任的合州当时由于战乱影响,民生凋弊,人口只有百余人,赋役却非常沉重。于成龙到任后,大力革旧布新,号召百姓垦荒,又别出心裁地出台借给百姓耕牛和种子的措施,奖励农耕。很快人口和耕田出现回升,社会经济得到发展。

由于于成龙在合州任上的出色表现,康熙八年(1669)于成龙又被提拔为黄州府同知,同知是知府的副职,官阶为正五品,于成龙在两年的时间内,官阶再升一级。在任黄州府同知期间,于成龙主要负责社会治安工作,他当时扎根麻城,亲自到民间访问调查,取得一手材料,破获了许多大案,严惩了大量贼寇,对草寇起到威慑作用。

于成龙早年科举失意,但在踏入仕途后,屡得上司赏识。前面说过,他在任罗城知县时,被上司金光祖欣赏,举卓异,升任合州知府。在康熙十二年(1673)时,于成龙在黄州同知任上又被湖广巡抚张朝珍垂青,再次被举“卓异”,升任福建建宁知府,官阶为从四品,但很快又临时调任为武昌知府。因吴三桂军进攻湖南,于成龙受命建浮桥便于清军渡河。但浮桥却被洪水冲毁,于成龙因此获罪革职。此后于成龙又因招降叛军刘君孚官复原职。后于成龙又任黄州府知府等职。

康熙十七年(1678),六十一岁的于成龙被授为福建按察使,这是一个正三品的职位。次年,于成龙就因政绩突出获福建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举“卓异”,这是于成龙为官生涯中第三次被举卓异。很快于成龙被升任福建布政使,官至从二品。

此时六十二岁的于成龙已年老体弱,多次想告老还乡却得不到朝廷的准许。此后于成龙又任直隶巡抚、两江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六十七岁的于成龙积劳成疾,在两江总督任上离世。

于成龙离世前的职位是两江总督,总督的官阶一般为正二品,但康熙二十年的时候,康熙帝在任命于成龙为两江总督时,加兵部尚书衔,这样于成龙的两江总督就升格为从一品。

于成龙为官二十余载,从正七品知县至从一品总督,勤政爱民,清廉一生。他为官不带家眷,四十四岁孤身外出为官,直到六十四岁因为葬母才回家一次,与家人分别二十载始得相见,二年之后便累死任上。于成龙一生克己奉公,两袖清风,天下廉吏第一,名至实归。




清朝历史上有两位名为“于成龙”的官员,同处一朝,而且都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深得康熙皇帝赞赏和百姓爱戴的循吏代表。一位是出身汉军镶红旗,官至“兵部尚书、河道总督”的于成龙;一位是来自山西,官至“两江总督”、“太子太保”的于成龙。

本文的主角就是被百姓评价为“于青菜”、“于青天”;被康熙皇帝评价为“清官第一”、“天下廉吏第一”;被乾隆皇帝追赐“清风是式”匾额的“清端公”——山西名臣于成龙。

对于于成龙,曾在其身边担任幕僚十几年的康熙朝名仕——李中素有着极为中肯的评价:

古人得一节,足以传之无穷,公则萃于一身,无往而不备矣。

正如电视剧《于成龙》所演绎的那样,历史上的于成龙能廉洁到何种程度,绝非现今世人所能想象。官职越升越高的于成龙,生活条件却越来越艰苦,从“屑糠杂米为粥,与同仆共吃”“日食粗粝一盂,粥糜一匙,侑以青菜,终年不知肉味”,称其“于青菜”都有抹黑嫌疑。就这样一位于官场20多年,历任显要官职的大人物,去世时“仅余官服一身,再无他物”

那么,这样一位历史罕见的“清官”,会得到康熙皇帝如何重用,最后又官至何种级别呢?

于成龙的仕途履历

顺治十八年,45岁的于成龙以正七品“知县”开始了自己的仕途生涯。因为在“知县”任上的杰出表现,于成龙被“两广总督”“广西巡抚”共同举为“卓异”,并于康熙六年升任为从五品的“知州”。

“知州”,基本类属于现今“省辖县”的县委书记,行政级别高配为副厅级加。

康熙八年,于成龙升任正五品“同知”,基本类似于现今的副市长;康熙十二年,升任“知府”,成为正厅级的市委书记。在“知府”任职期间,于成龙再次被举为“卓异”

这里需要作出说明,清朝时期的“卓异”,基本类似于现今的“先进个人”或者“优秀个人”荣誉,只不过评选的条件更为苛刻,基本属于凤毛麟角的所在。

两次被举为“卓异”以后,于成龙的名声逐渐被康熙皇帝所知,再加上此时正值“三藩之乱”的动荡时期,朝廷更需能臣干吏于南方稳定局面。自此,于于成龙开始进入“5年升5级”的快速升迁时期:

康熙十六年,升任湖广江防道“道台”,正四品,行政级别正厅级加;

康熙十七年,升任“福建按察使”,品秩正三品,基本类似于现今的省政法委书记,行政级别为副部级;

康熙十八年,升任“布政使”,品秩从二品,基本类似于现今的省长,行政级别为正部级;

康熙十九年,升任“直隶巡抚”,成为直隶省省委书记,妥妥的封疆大吏。清朝时期的“巡抚加衔制”开始于雍正元年,所以此时的“直隶巡抚”还只是从二品官职,虽然行政级别未变,但地位和权势都上升了一个台阶。

康熙二十年,升任“江南江西总督”,也就是后来的“两江总督”。同样,清朝时期的“总督加衔制”开始于康熙三十一年,所以于成龙的“两江总督”仅为正二品,基本类似于地方局书记,行政级别为副国级。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康熙皇帝追赠“太子太保”,基本等于给他加了一个政协副主席的虚职官衔。“太子太保”,品秩从一品,行政级别为正国级减。

也就是说,于成龙最终官至“两江总督”兼领“太子太保衔”,基本类似于现今兼任政协副主席的地方局书记,行政级别高于副国级,稍低于正国级。

备受帝王赞赏和百姓爱戴的“清官第一”

于成龙为官二十余载,“所到之处,皆有政声”;无论身居何职,于成龙都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无论位居何等显要官职,于成龙始终“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爱戴”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逝于“两江总督”任上,南京百姓“为之巷哭,相率香灯祭与寝”,纷纷涌上街头和总督衙门祭奠这位“爱民如子”“于青天”。根据康熙皇帝亲撰之《于成龙墓志铭》的记载:

公卒之日, 金陵日几千百人,衙舍至不能容。远近闻之, 皆辍市, 如丧其亲;大祭之日,士民数万人步二十里外,伏地哭, 江干江水声如不闻。

注意,这是清朝入关仅仅40年,于江南地区统治根基未稳的康熙二十三年;注意,这是反清情绪、抗清活动最为频繁的江南地区。正如康熙朝名臣熊赐履对此情此景的评价——“公之得吏民之心,数百年来无能如此者”

于公成龙,担得起如此名声,更值得金陵百姓如此厚爱!

于成龙病逝后,康熙皇帝以及后世君王如何厚恩相待?

康熙皇帝钦定谥号“清端”

按照清朝官员的定谥规定:一品大臣过世,按例请皇帝决定是否授谥;一品以下官员除非特旨,例不授谥。于成龙生前的最高官职为正二品总督,照例不予谥号。可尽管如此,康熙皇帝还是钦定了“清端”这种等级极高的谥号。

“清”者,“清廉奉公”也;“端”者,“圣修式化”、“严恭莅下”、“恭己有容”、“秉心贞静”、“守礼自重”者。

有清一朝,仅康熙朝出现过6位“清端”谥号之臣,个个都是“近乎完人”的所在。于成龙能此等谥号,可见康熙皇帝对其的赞赏程度。

雍正皇帝登基后,感念于成龙的“廉洁奉公”,下令特赐“入祭贤良祠”

乾隆皇帝登基后,除了数次派遣专员祭祀于成龙祠堂外,还专门书写“清风是式”匾额追赠。

正如雍正朝状元彭绍升对于成龙的评价,“公,立百尔在官之准、永斯人没世之慕”,于公成龙将是入仕者“清正廉洁”的千古表率。

参考文献:《清史稿·于成龙传》、《清实录·圣祖实录》、《于成龙墓志铭》




于成龙横跨明清,历经三帝,三次考核为“卓异”,算得上是清朝官场的一个“异类”。他从基层的知县做起,历任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官至两江总督,深受康熙赞赏和百姓爱戴,被誉为“天下廉吏第一”。

祖上为官却不执绔,初入官场已中年

于成龙的祖上曾出仕明朝,他也曾在崇祯年间参与过科举,但因看不惯科场的不良风气,在考卷上痛陈时弊,结果考试成绩不理想。后来,于成龙放弃了在明朝为官的机会,回家一边照顾父母,一边耕读。

受家风的感染,于成龙喜欢读书,但讲求实效,对当时流行于仕林的词章之学不屑一顾。他曾说过:“为学之人只要懂得大道理,然后埋头苦干,不愁达不到圣贤的高度”。后来,他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这句话。

在家耕读的日子里,于成龙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家教育,学问渐渐渊博,也为日后入仕奠定了知识基础。顺治十二年,于成龙重出江湖,参加清朝的乡试,考上贡生。但因为父亲年老体迈,家里小孩子也需要照顾,他没有出来当官。

顺治十八年,于成龙的父亲已经去世。不知是受了传统士大夫“学而优则仕”的影响,还是他本人有“出仕情节”,已经是四十四岁“高龄”的于成龙,不顾亲朋好友的劝说,非要出来当官。

其他人上任,往往会挑肥拣瘦,抱着“发家致富”的决心。但于成龙怀着“此行绝对不以解决温饱为志向,发誓不昧无理之良心”的憧憬,带着几名随行人员,到边远的广西罗城当县令。

当时的罗城刚刚经历过战火洗礼,百废待兴。于成龙刚到罗城时,连正式的办公地点也没有,城内居民寥寥无几,他只能寄居于关帝庙,颇有几分流落街头的味道。

于成龙对破败的环境没有怨言,每天粗菜淡饭,宵衣旰食。为官一方,就要造福一方百姓,于成龙打起精神来处理各种政务。没有实地调查就难以展开工作,他下基层体察百姓疾苦,了解民情。

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于成龙发现罗城的首要问题是安全,其次是吃饭问题,这两个问题又相辅相成。安全是有吃饭的前提,吃饭是安全的保障。安全没解决,人心不稳,大家宁愿远走他乡也不愿留下;没有足够数量的人口,生产也动员不起来,也就影响吃饭问题,也会进一步影响安全问题,百姓也难以安居乐业。

于是,于成龙以安全问题为切入点,采取“治乱世,用重典”的策略,在罗城建立了保甲制,聘用本地乡里人担任保甲,严惩作奸犯科者,“严禁盗贼”。这么做的好处是:

一、本地人熟悉情况,可以迅速投入工作;

二、可以解决部分人的工作问题;

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罗城的治安环境焕然一新,境内盗贼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外逃难的乡民也渐渐返乡。

之后,于成龙又组织乡民练兵,并与邻县展开联防,共同对付周边盗贼。

在解决安全问题的同时,于成龙也在恢复发展生产,他经常深入田地劝课农桑,深入第一线了解情况。百姓听说于成龙来了,都会赶过来,或反应问题,或聊家长里短,官民同乐,如同家人。

农闲时,于成龙会亲自带领乡民建沟渠、修水库、开荒地。他时刻没忘记教育问题,修建学校以教化民众,提高当地的教育水准。

由于政绩突出,于成龙很快被上司注意到,也由此步入升职通道。康熙六年,于成龙被举荐为四川合州知州。赴任时,于成龙连路费也拿不出,还是当地百姓为他筹集盘缠。临行前,罗城百姓为他送行,依依不舍地看着他远去。

平步青云,依旧不忘初心

四川在明末清初饱受战乱之苦,许多地方人烟荒芜。于成龙就任的合州有三个县,丁口不过千,赋税不过百。眼看一片荒凉,于成龙以招民垦荒为首要任务,除旧布新。通过减免赋税等措施,合州许多田地得到开发,人口也开始增加。

康熙八年,于成龙又被提拔为湖广黄州府同知。在黄州,于成龙采取恩威并施与“以盗治盗”的方法,治理盗贼问题。

过了几年,于成龙被湖北巡抚所器重,升职为武昌知府。但此时“三藩之乱”爆发,许多清朝官员纷纷投诚吴三桂。于成龙不仅没有投降,反而严厉打击反贼。

康熙十三年八月,于成龙出任黄州知府,在平定叛乱中立下功劳。几年后,于成龙升任湖广下江陆道道员。

在湖北工作期间,于成龙的职位得到很大提升,但他还是保留朴素的生活作风,艰苦奋斗。康熙十七年,于成龙升任福建按察使时,依旧两袖清风。

在福建任职,于成龙重新审理许多案件,也让许多百姓的冤情得以大白于世。康熙十八年,于成龙升任布政使,福建巡抚还特地向朝廷举荐他,称他为“闽省廉能第一”。

康熙十九年,康熙破格提拔于成龙为直隶巡抚。第二年,康熙还亲自召见于成龙,夸他为“今时清官第一”,并专门为他写了一首诗。两年不到,于成龙又升任两江总督。

官越做越大,可于成龙丝毫没有官架子。堂堂总督,却经常深入民间微服私访;任人唯贤,反对论资排辈,对于栋梁之材,他大力提携,比如通州知府小于成龙、江苏布政使丁思孔等人,都是比较有能力的清官,因于成龙的推荐而受到重用。

于成龙反对生活铺张,提倡节约,数十年不改艰苦本色。在两江总督任上,他带头吃粥,辅以青菜。这不是“作秀”给别人看,而是真的长久如此,百姓因此称他为“于青菜”。

于成龙去世后,居室内只有残羹冷炙,几件破衣服。百姓闻之无不痛哭流涕,康熙破例为其撰写碑文。

秋媚说:于成龙是靠能力和官声,从大清基层历练出的封疆大吏。他是爱民如子的父母官,也是“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传统士大夫。




清朝的于成龙大人有两位,而且都是康熙年间的官员,一位是汉臣,一位出身汉军,为了区分,年轻的那一位又被成为小于成龙。下面我们就来说说这两位于成龙大人。



于成龙,山西永宁人,明崇祯十二年乡试副榜贡生。明亡后,于成龙参加清初乡试未中。后因清廷急需人才及笼络士子阶层的需要,对前明科举资格予以认可,于成龙得以以副榜贡生的身份入国子监深造。顺治十八年,在国子监进修结业的于成龙获任广西罗城县令。由于才能卓越,之后步步高升并且连续获得了三个“卓异”,一步步从县令干到了两江总督,最终卒于任上。



临终前,于成龙的身份是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使。正职两江总督是正二品,加衔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都是从一品,主要为的就是提高疆臣的地位和待遇,并不需要管理兵部和都察院的具体事务。因此,于成龙去世时的身份是从一品官员。于成龙去世之后,被清廷追赠光禄大夫、太子太保,谥“清端”。按清制,太子太保为从一品,光禄大夫为正一品。换句话说,于成龙去世之后被清圣祖(康熙帝)提了一级,由从一品变成了正一品。但是,这些都是追赠的虚衔,为的是表彰功绩和提高丧葬待遇,并不是实际官职。因此,于成龙大人的级别是从一品,追赠正一品。如果按清制大学士和协办大学士对应正一品和从一品,而将皇帝对应现在正国级的主席兼总理,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对应现在的副国级的副总理、国务委员(制度不同,并不能完全对等),于成龙最后的结局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当然,这仅仅是大致对应,别太较真儿。



小于成龙,出身汉军镶红旗,后因功抬旗,抬入汉军镶黄旗。未走正规科举途径,以“荫生”入仕,授直隶乐亭知县。同样由于能力出众,小于成龙一步步干到了左都御史、镶红旗汉军都统的高位,而且颇得另一位于成龙的赏识与钟爱。后来,小于成龙又以治水专长调任河道总督。康熙三十九年,小于成龙病逝于河督任上,谥“襄勤”。由于小于成龙有墓志出土,他最后的结局非常清楚明了。墓志上关于小于成龙的职位是这样描述的:“皇清诰授光禄大夫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管镶红旗汉军都统巡抚直隶总督河道拜他喇布勒哈番加拾级谥襄勤于公合葬墓志铭”。也就是说,于成龙最后的职务是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兼管镶红旗汉军都统巡抚直隶总督河道,同样是从一品官员。但是,他比另一位于成龙多了一个骑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世职,而且这个骑都尉世职是可以世袭的。死后和另一位于成龙一样,小于成龙也被追赠了光禄大夫,正一品。也就是说,两位于成龙大人最后的结局差不多,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副国级。



当然,清朝的制度和现在的制度从根子是就是不同的,我们只能大致进行一个对照,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因此,诸位别太较真儿,看看就行了。总之,两个人生前最后的职位都是加从一品衔的总督,而且小于成龙还担任过从一品的实职——镶红旗汉军都统。二人死后都被追赠了正一品的光禄大夫,算是勉强达到了清朝的最高品级。大致就是这么一个情况,能力有限,如有谬误、不足,敬请海涵、指正,拜谢!




于成龙号称“天下廉吏第一”。他本来是明朝崇祯年间的副榜贡生,虽然不算中了举人,但也有资格直接考进士。

如果明朝继续存在下去,那么于成龙大概率会成为一名明朝的官员。可是天不遂人愿,在于成龙发奋读书打算考取进士期间,明朝没了!

对于天下读书人来说,明朝没了,不光光是国家亡了,而且还代表着他们的前程毁于一旦了。好在清朝入关以后,依旧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因此于成龙这样的读书人,再次有了考科举的资格。


可惜此后的于成龙,或许是不太适应清朝的科考方式,屡试不第。最终只能在45岁的时候,以国子监生的身份出来做官。

不是进士出身,朝廷自然不会重用你。所以于成龙的第一个官职,是广西罗城县县令。罗城县当时只有6户居民,于成龙的办公场所在关帝庙内,他的两位前任,一个被杀,一个跑了,这才轮到他前来上任。

因为于成龙的政绩相当出色,所以他陆续被提拔为了四川合州知州、湖广黄州府同知、武昌府知府、黄州府知府、湖广下江防道、福建按察使、布政使。

此后更是成为了封疆大吏,担任直隶巡抚,康熙二十年(1681)被任命为两江总督,授兵部尚书衔。


一、于成龙这位封疆大吏,绝对是熬出来的。

当时广西罗城的情况相当复杂,沿途盗匪比较多,而且刚刚归顺清朝才两年多时间,压根就没有系统管理。

于成龙来的路上,就见识到了厉害,他的仆人一路上死得死伤的伤,就连他自己也打起了退堂鼓,曾经上书表示自己老了,希望回家归养。可惜清廷没有答应。

既然没有退路,那就努力干好了。于成龙想起了抛妻弃子,远赴他乡时的志气,曾经立志:绝不为温饱度余生。

  • 1、10年埋头苦干,终于熬出头。

到了罗城县以后,于成龙丝毫不怕艰险,一边帮助老百姓恢复生产,一边调动各种力量开始打击盗匪。所以这3年,他在罗城县的政绩很好,被广西巡抚金光祖评为广西的唯一“卓异”。

因此于成龙升官了!成了四川合州知州。在合州的两年时间里,于成龙帮助当地老百姓开荒耕种,鼓励生产,所以这2年时间里,他的政绩依旧相当耀眼。

被提拔为湖北黄州同知以后,于成龙遇到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东山叛乱。当地官员一直没能解决这个问题,于成龙却选择以身犯险,凭借自己的胆略和才干,彻底平息了这件事。

在平息叛乱以后,于成龙不仅要解决黄州地区的灾荒问题,还要亲力亲为,进行民调。他亲自走访重灾区,调查各家各户的生存情况。并且以此作为根据,上报朝廷,寻求免除赋税、运粮赈灾。

因此黄州任上的4年,于成龙的政绩自然也异常突出,被湖广巡抚张朝珍,再次举为政绩“卓异”,这就升任了武昌知府。


  • 2、三藩之乱,成了于成龙的契机。

成为武昌知府的于成龙,再次遇到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三藩之乱。吴三桂大军势如破竹,一路打下了贵州、湖南等地,眼看着就要兵犯湖北了。

这个时候吴三桂让手下湖北籍的将领们,将策反的文书寄回老家。因此湖北地区出现了大量策反文书。由于麻城县令强行用武力镇压,使得官逼民反,不少百姓被迫发动暴动。

事情没法收拾了,大家才想起了颇有威望的于成龙。于成龙亲自跑到前线招抚这帮人,并且放榜安民,10内就平定了这场暴乱。

转任黄州知府以后,于成龙再次遇到了一场暴乱。这回跟上次显然不同,是有人恶意为之,所以光靠劝说是不管用的,因此于成龙主动组织起了乡勇,镇守黄州。

在他身先士卒的领导之下,黄州当地的乡勇作战勇猛,最终平息了叛乱,活捉了匪首。这场叛乱在1个月之内又被平定了。

于成龙是文官一名,但是却能够多次参与镇压叛乱,可以说相当不容易了。所以在三藩之乱到了尾声时,于成龙顺利地被提拔为了福建按察使、布政使。


二、于成龙被称之为:清官第一,后世表率。

于成龙在康熙十九年,被康熙皇帝提拔为直隶巡抚。由于于成龙政绩出色,为官清廉,所以康熙称他为:清官第一。

此后更是被康熙任命为两江总督,成为了正儿八经的封疆大吏。两江指的是江南省和江西省。当时的江南省包括了安徽、江苏和上海,由此可见于成龙的级别有多高。

45岁那年,他只不过是偏远的罗城县县令,但是在65岁这一年,于成龙已经成了两江总督。20年的廉吏生涯,使得于成龙成为了后世官员们的表率。


直隶巡抚于成龙,秉性淳朴,廉介夙闻。朕心嘉赖,俾典节钺,保厘畿辅。惟能激浊扬清,始终如一,清洁之操, 白首弥励,真国家之可重,人所不能也。兹来陛见,爰赐以诗,用示鼓励之义,且以风有位焉。---康熙评价于成龙。

成了两江总督以后,于成龙虽然身处奢华之地,却依旧保持节俭清廉之风。虽能随时捞取民脂民膏,却从未做过贪腐之事。

任何有关系的人来他这儿走后门,都被他一口给拒绝了。像他这种特立独行的两江总督,还真的是千古少有。

因此在康熙第六次南巡,回忆起于成龙的时候,不禁为他写下了这副对联:

历仕甘棠随地荫,两江清节至今传。


总结:于成龙的威严,来自于他的廉洁。

于成龙做到了不怒自威,震慑天下的地步,究其根本就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非常高。一个自身要求比较高,洁身自好的人,其他人都会敬畏你。

因为只有你去查这些人的缺点时,才算得上够格。而其他人想要找你的麻烦,却找不到任何可以攻击你的地方。

所以于成龙就算是汉人身份,他在清朝初年,也成为了天下官员们的典范,被康熙着重推崇,自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清朝的历史上出现过两个于成龙,并且还生活在同一时期,均官至总督,从一品高官,并且两个于成龙都是康熙年间的封疆大吏,因两人年龄相差二十岁,所以有大小于成龙之说。

电视剧中的于成龙一般指的是大于成龙,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于成龙,而小于成龙也在电视剧中出现过,在大于成龙手下当知州,大于成龙当时是直隶巡抚。

先说一下大于成龙

大于成龙就是被康熙皇帝盛赞为“天下第一廉吏”的大清官,官至两江总督,从一品高官。

大于成龙的一生可以说是很传奇,他只有半个举人的功名,却凭借廉政爱民,政绩卓著,成为清朝的封疆大吏,真的不得不让人佩服。

于成龙出生于明朝万历年间(1617年),他应该属于明末清初的人,所以他成年后参加的也是明朝的科举考试。

1638年,二十一岁的于成龙参加太原乡试,可是由于主考官徇私舞弊,他很气愤,在考试时痛陈当下的弊症,直接表达自己的不满和看法。

最后,于成龙当然没有中举,只得了副榜贡生,副榜是不算为中举的,但是可以参加会试。

随后,于成龙又参加了会试,应该也没有好成绩,并且于成龙放弃了做官的机会,回家照顾父亲。

清军入关后,于成龙继续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在顺治八年的乡试,他再次落榜,这时他已经三十五岁了。

落榜后的于成龙很长时间没有参加科举,原因就是家庭发生了变故,长兄病逝,父亲卧病在床,家里需要人照顾,于成龙根本没有精力再去科举。

等到父亲病逝后,家里孩子都大了。于成龙才入国子监学习,开始准备出仕,这时候于成龙都已经44岁了。

清朝刚坐稳江山,很需要大量的人才治理地方,于成龙由于功名低,被派到偏远的广西罗城任县令,县令是正七品。

罗城在广西的北部,当时隶属于清朝才两年,这里很乱,前两任知县一个死了,一个逃走了,可以想象当地的情况有多恶劣。

于成龙到任后,被罗城的情况吓住了,那里才几户人家,县衙是破茅草屋,他只能在关帝庙中办公,身边的仆从都跑了,但是于成龙凭借坚强的意志留了下来,并且几年把罗城治理的很好,被广西巡抚金光祖表扬。

康熙六年(1667年),于成龙被金光祖举荐任四川合州(今重庆合川区)知州,合州是散州,知州为从五品,也就是说50岁的于成龙才是从五品的知州,离从一品还差的多。

不用说,于成龙到了合州,把合州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凭借着政绩和廉明,于成龙两年后就升任了湖广黄州府同知,同知在清朝是知府的副手,正五品官员。

于成龙其后在黄州任同知四年,又“由副转正”,当了四年知府(从四品),一样是政绩突出。

康熙十二年(1673年)于成龙再次举“卓异”后,任武昌知府,虽然也是从四品,但是明显武昌属于重要城市。

随后正好赶上吴三桂叛乱,吴三桂为了在清朝统治区制造混乱,他让手下湖北籍的将领到家乡发动暴动。

黄州下面的县发生了暴动,于成龙因为在黄州主政多年,威信很高,被派去平暴动。于成龙到了以后,很快安抚民心,平息动乱,为了防止黄州再次出问题,于成龙又再次为黄州知府。

果然没多久,黄州再次发生暴动,这次情况要比第一次严重多了,黄州混进来吴三桂的人,组织当地豪强乡绅,声势浩大。

很多人都建议放弃黄州,但是于成龙不同意,他组织乡勇,身先士卒,把生死置之度外,和暴动者展开激战,当场擒获暴乱首领何士荣,黄州平定。

于成龙也因为在黄州的表现,再次被湖广总督破格提拔,升任了湖广下江防道道员,道员在清朝为正四品,比知府大一点。

道员只干了一年,于成龙又升官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于成龙升福建按察使,按察使属于一个省的高官,正三品,按察使也被称为“臬台”,管司法监察邮驿。

从黄州的表现让于成龙以后的仕途平步青云,福建按察使干了两年,就被提拔为直隶巡抚,当时没有直隶总督,于成龙的直隶巡抚就相当于直隶的最高行政长官。巡抚是从二品高官,加兵部侍郎衔,为正二品。

于成龙来到直隶第二年,康熙皇帝亲自召见他,称赞他是“清官第一”,赐给他很多东西,还写诗给他,不久又提拔于成龙为两江总督。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四月十八日,于成龙在两江总督的任上去世,当时的老百姓都为他送行,可见民间百姓多么爱戴他,康熙皇帝亲自给他写碑文。

于成龙的遗物只有一个木头箱子,人们打开这个封疆大吏的箱子,发现里面只有一套官服,市民都罢市为他送行,并且为他竖立雕像,清朝赠他太子太保,谥号“清端”。

以上是正史上记载的大于成龙的事迹,所以于成龙最大的官职就是两江总督,从一品高官。

至于电视剧中为了突出于成龙不畏权贵把江宁将军赫里给杀了,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根本不可能出现。因为于成龙根本管不了赫里,按道理讲赫里是江宁将军,八旗驻防将军正一品,比于成龙的从一品高半级。

并且八旗驻防将军也不归总督管辖,即使后来驻防将军在乾隆时期降为从一品,依然排在总督之前。驻防将军只能由皇帝亲自定案,也就是说只有皇帝才可以要赫里的命。

当然电视剧虽然夸张了,可是于成龙在历史上也确实办案如神,于成龙之所以能够以国子监的学生升到封疆大吏,这全靠他的政绩和清廉。

康熙初期,国家初定,很需要这样的干吏,于成龙是既有能力,又清廉,所以才会得到地方总督或者巡抚的重用,最后连康熙都知道有这样一位清官,康熙皇帝为了显示自己重用汉臣,也乐意提拔这样一位好官。

于成龙也确实是一个完美的人, 他在地方为官,不止能够鼓励生产,使百姓安居乐业,还能够澄清吏治,拒绝科举舞弊现象。

关键他还能举荐人才,就像他在直隶巡抚时,小于成龙在他手下当知州,他没有因为有人和自己重名而恼火,相反他觉得小于成龙是个好官,举荐给朝廷重用。

于成龙的生活也很简朴,平时经常和仆人一起吃饭,并且也没有搞特殊,天天“吃糠咽菜”,被人称为“于青菜”,并且他为官多年,不带家眷,与老婆分别二十年才见一面,这样好官,历史上也难找到。

再说一下小于成龙

另外,还有一位小于成龙,就是前面说的在大于成龙手下当知州的那个,也是清朝的封疆大吏,干到河道总督,当时两位于大人都被民间故事传为佳话。

同时两于成龙,先后汲引,并以清操特邀帝眷,时论称之《清史稿》

小于成龙在1638年出生于辽东盖州,他不能算明朝人,因为当时辽东都被满人占领,他家也算是辽东望族,小于成龙生父于国安是旗人(汉军镶黄旗)。

满清入关后,小于成龙一家也迁移到北京,并开始科举学习。

于成龙20岁时进入国子监学习,23岁毕业,经考试有了人生第一个官职——吏部笔帖式(主管翻译等文秘工作的文官)。

于成龙的伯父有战功,但是没有子嗣,于成龙靠着伯父的军功被任命为直隶永平府乐亭县知县(正七品)。

在乐亭当知县时,当地发生了水灾,他向知府报告,要求免除赋税放赈救民。可是知府为了前途却不敢上报,于成龙气愤的说:“发生灾情,却因为怕得罪上级不敢报告皇帝,这算什么父母官,我丢了乌纱帽也要如实报告。”

最后巡抚知道后上报皇帝,康熙让户部带钱去赈灾,还免除了一部分赋税,于成龙也获得了百姓的爱戴。

公元1668年,于成龙任滦州知州(从五品),康熙八年(1669年),因为罪犯逃跑,于成龙受到牵连,被降级。乐亭的老百姓联名上书要于成龙到乐亭再任知县,康熙皇帝顺应民意,于成龙再次为乐亭知县。

于成龙复任后慨叹:“天下有贪官,无刁民,民之刁皆官致之。官言民刁,即非良吏。”

康熙十八年,巡抚推荐于成龙为通州知州(正五品),通州是直隶州,直属于省,所以级别高点。

于成龙离开乐亭前往通州时,乐亭百姓感恩于成龙,一直把于成龙送到通州上任,可见于成龙真是难得一见的好官。

小于成龙在通州当知州时,大于成龙在直隶当巡抚,大于成龙知道小于成龙是个好官,到两江总督上任之前推荐了小于成龙。

康熙皇帝知道后,提拔小于成龙为江宁知府(正四品),两年后为安徽按察使(正三品)。

再过两年于成龙升任直隶巡抚(正二品)。

后来于成龙又当过兵部尚书和河道总督,都是从一品高官,最后在河道总督任上去世。

小于成龙虽然没有大于成龙出名,但是由于他会断案,所以清朝中期的小说《于公案》就是以他为原型写的。

小结:我们熟悉的于成龙确实是一位好官,同时他的人生轨迹也是精彩的,都四十多岁了,才开始为官,但是于成龙靠着自己的能力和那份为民办事的衷心,一步一个脚印,从七品芝麻官,到总督的高位,中间的地方官都被他当了一遍,不管是在哪里,于成龙都能干出一番事业,太值得现在的人去学习了。




于成龙成长于明朝末年,山西人,从明朝末年开始,他就一直想踏入官场中为政,只不过因为科举成绩一直很不理想,所以他才一直迟迟无法踏入官场中。

在明朝灭亡后,仍旧科举不顺的他选择进入了国子监,成为了这大清帝国最高学府的一名学生。

在从国子监这个清朝之“清华学校”出来后,于成龙被分配到了一个官职,这个官职就是当时广西罗城的县令。

于成龙的大器晚成

由于当时广西地处太过于偏远、罗城生存环境太过于恶劣的原因,所以他的家人在听闻他被委任了这个官职之后,就纷纷劝说起了他,让他放弃这个官职。

不过当时已经44多岁的于成龙并没有被此去的困难给打消了进取念头,接下来,他毅然决然接受了这个官职、踏上了前往广西的路途。

经过长途的奔波后,于成龙来到了广西罗城,成为了这里的县令,在这山高皇帝远的地方,他并没有懈怠下来,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慢慢帮助当地的百姓们清剿了盗匪、改善了生活、兴办起了教育。

正所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于成龙在广西罗城的努力并没有白费,他的能力及态度受到了他上司的高度认可。

于是在他上司的帮助下,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开始上升了起来,在接下来,受到不同上司认可的于成龙先后担任了四川合州知州、黄州府同知、武昌知府、黄州知府、湖广下江防道道员、福建按察使、直隶巡抚、两江总督等重要官职。

于成龙的为公

于成龙是44岁的时候才开始当官、63岁才成为两江总督的。

这其中跨越了将近十几二十年的时间,于成龙之所以能在这20来年的时间中仕途飞升到这般的高度,并不是他多么会在官场中钻营取巧,而是他在这段时间中确确实实做出了很多人皆认可的功绩。

首先我们就说他在工作方面,凡是每到一地,他都会极力地整治当地的吏治,以还当地官场一片清明,并在此过程中举荐了不少清廉、有能力的官员。

除此之外,他也会大力地维护当地的治安,凡是盗贼横生之地,只要在他的强力治理下,偷盗抢情况都会渐渐少上许多。

在断案方面他也很有一套,在他于各地担任重要官职的过程中,他都均为当地百姓们处理了不少重要的冤案疑案,因为公正严明,他甚至一度被人们称之为了于青天。

最后还有教育方面,在清朝初年的时候,各地的科场中大量存在着腐烂的现状,但是在于成龙担任重要官职期间,这些状况均在他的统辖地里消踪灭迹了起来。

而如果是一些穷困地区,面对那些有进取之心而没钱读书的学子们,他则会通过劝说地主豪绅们的方式筹建义学,帮助穷苦百姓们的孩子学习。

于成龙的为私

说完了工作方面,我们再来说一下私人方面。

一般了解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清朝官场的黑暗,常言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在清朝,官员贪腐现状是非常普遍的,就算是一个最小的官职,也能轻易地敛聚无数的钱财。

但是这些情况在于成龙身上却不曾存在过,成龙的一生非常清廉,就算他后来坐上了巡抚、总督的封疆大吏位置上,他也保持着常年吃青菜的习惯,一年到头很少吃上几顿肉。

而且他这个人也从来不摆什么架子,经常捧着一些简陋的饭菜,和仆从们坐在一起吃饭,这点在当时其他封疆大吏身上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

最后当他在两江总督任上辞世的时候,他也没留下多少的钱财,身上除了几件衣服,根本就没有其他的物品相伴。

正因为感动于于成龙的所作所为,在于成龙去世的时候,两江总督府邸所在地的江宁(南京)百姓们才会为这位父母官的离世悲痛不已、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从这方面我们就可以知道于成龙是有多么地受到百姓们爱戴了。

于成龙的官职级别

接下来我们再简单了解一下于成龙的官职级别。

首先我们说一下两江总督这个官职,一般来说,两江总督是正二品的官职,相当于现如今的部级,不过由于那时候的两江总督一般会有兵部尚书之类的加衔,所以两江总督实际上的级别是从一品。

两江总督所统辖的省份一共有三个,这三个省份分别就是江苏、江西、安徽等三个江南地区的富庶省份,其权力之大,在当时清朝的所有封疆大吏中是排行第二的,除了直隶总督,根本就没有任何一个封疆大吏的权力能超过两江总督。

而于成龙担任的直隶巡抚地位也很高,清朝的巡抚就相当于我们现如今所说的省委书记,而直隶就是现如今的河北省。

至于福建巡按使,则是清朝福建省中权力、地位最高的公检法官职,地位仅次于巡抚以及相当于现如今省长地位的布政使。

而道员,相当于现如今我们所说的厅级官员,知府相当于我们现如今所说的地级市市委书记。

所以说这就是历史中于成龙的一生,从级别上来说,他的官职级别最高是从一品,这在清朝时期算是一个非常至关重要的官职。




历史上的于成龙,官最高做到了两江总督的位子,死后被追封为太子太保。那么他在如今的官场,大致相当什么职务呢?

所谓两江总督,指的是江南、江西两省,而江南省后来被拆分为安徽、江苏两省,也就是说,于成龙大人兼管江苏、安徽、江西以及如今的上海,这三省一市。

两江总督的位置有多重要呢?顺治、康熙年间,仅仅江南一省,就贡献了全国三成的财政收入。两江总督这个职务的重要性,仅仅次于拱卫京师的直隶总督。《康熙王朝》里,那个与康熙皇帝发小的魏东亭,就出任过两江总督,而魏东亭其人,原型就是曹寅和于成龙的糅合体。

由于总督是武官,因此,两江总督相当于如今的战区司令,而且是东部战区的司令员。又因为总督还要保民,所以两江总督又相当于兼任了安徽、江苏、江西的省委书记以及上海市委书记。这样的地方官,又在这样喉舌的地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再说说太子太保这个位子,明朝时是正二品,清朝为从一品,不过一般都是给死人的。这就相当于在去世以后,追授了一个副国级待遇以及一个一等功臣的头衔。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于成龙算得上是官场上的一个奇迹。他从明朝考到清朝,又去读了清朝的国子监,但是一直没有进士及第。直到44岁的时候,由于遥远的边荒之地广西罗城一直没有人愿意去那里当县令,因此,于成龙自愿申请去那里。虽说他没有进士及第,不过毕竟是没人去的地方,因此,朝廷也就安排他去那里当县令了。

哪知道于成龙考试不行,当官却是一把好手。他从广西罗城县令,干到四川合州知州,一路下来,他获得了三次“卓异”的举荐,康熙皇帝也多次表扬他,评价他为“清官第一”。最后,当康熙二十三年,他在两江总督任上去世的时候,康熙给他谥号“清端”,赠太子少保,雍正时更是让他进入了贤良祠。这样,于成龙的级别最终定格为从一品官员。

(于成龙剧照)

于成龙一直没能进士及第,从44岁时才开始在边荒之地当县令,可为什么他最终却能当到两江总督这样的从一品高官,并获得那么高的评价呢?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爱民如子。

我们今天把官员称为“公仆”。不过古代不是这样称呼的,古代把官员称为“父母官”。而作为一个“父母官”,最重要的就是“爱民如子”。于成龙在当官的过程中,一直坚守这一点。

于成龙无论在广西罗城,还是在四川合州,以及担任黄州知府期间,都遇到了当时非常多的盗贼横行。于成龙当然要坚决打击盗贼,不过,可贵的是,他明白这些盗贼本身都是穷困老百姓,是活不下去了才铤而走险。所以,于成龙始终坚持“剿抚”结合,目的是要让更多的盗贼能够安分守己,能够回归从事农业生产。

于成龙的这种做法,也使得他能够很快地解决盗贼问题,保持地方安定。

(爱民如子,图取其意)

二、发展农耕。

只有农耕上去了,有了吃的穿的,老百姓才会安居乐业。于成龙从当官第一天起,就深刻地体会到这一点。

于成龙去罗城的时候,整个罗城城中只有5户人家。县衙也只有3间破房。于成龙在打击盗贼的同时,极力劝说老百姓回到城中,积极从事农业生产。三年过后,于成龙离开罗城的时候,罗城已经是一副老百姓安居乐业的情景。

后来,于成龙调到合州担任知州。合州也是人口大量逃走,到处都是一片荒地。于成龙积极鼓励老百姓垦荒,但是老百姓不敢这样做。因为很多老百姓担心,这样做的话,如果自己垦荒了,这片地原来的主人一回来,自己也就白干了。

针对这一种情况,于成龙规定,先发出通告,限期回归。如果到时候老百姓不回归,便允许其他老百姓随便垦荒。谁垦出了土地,就是谁的。因此,第二年,整个合州就人口暴涨,农耕经济搞得热火朝天。

此后于成龙在各地当官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不断推广这条经验,因此,效果都显得很不错。

(劝课农桑,图取其意)

三、吃苦肯干。

于成龙愿意去边荒的罗城,就是他吃苦肯干的表现。

罗城这样的地方,不仅仅是蛮荒之地,而且瘴疠横行。但是于成龙不惧瘴疠之毒,四处奔走呼号,整日去田间地头,劝课农桑,和老百姓一起耕作,体现了一种极大的担当精神。

在黄州缉盗的时候,他作为一个文官,还常常身先士卒,冲在战斗的第一线,让士卒们深受感动,因此更加勤奋努力,很快就让地方得到安定。

四、清正廉洁。

于成龙不管到哪里,都能做到清正廉洁,不贪不刮,不置地产。虽然他到各地都把经济搞活了,老百姓有地有粮有钱了,但他自身并没有得到什么实惠。到于成龙去世的时候,他那口破旧的木箱子里,除了一套官服,别无余财余物。

当地老百姓听说他去世了,无论男女老幼,还是商贩僧侣,都痛哭流涕,争相来送。可见,他已经在老百姓心中树立了一座丰碑。

于成龙正是有这样的作风,因此,他被史书称为“循吏”,而这也是史书对古代大臣的最高评价之一。

(参考资料:《清史稿》)




中年入仕,廉洁奉公,封疆大吏,青史留名!

于成龙,作为跨越了明清两代的人,既见证了明朝末年官场吏治的腐败堕落,国内百姓生活的疾苦,同时也见证了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的迅速崛起又轰然倒下!最终在东北地区经营多年的后金政权趁机入主中原,并且经过了十几年的战斗,逐步消灭了农民起义军势力以及内部矛盾重重的几个南明小朝廷,最终永历皇帝朱由榔被吴三桂勒死在昆明逼死坡。

也就在永历皇帝被杀前一年,永历皇帝失去了在大陆最后一块根据地前往缅甸避难,清朝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对于全国范围内的统治,这一年是公元1661年,44岁的于成龙接受了清朝政府的任命,前往罗城县任知县,从这里开启了二十三载宦海沉浮的生涯。

于成龙为何愿意接受清朝的任命出来做官,便是他骨子里深深地儒家思想,济世爱民,除恶扬善。当时清朝统治者中的八旗子弟们居功自傲,并且在清朝统治者的默许下,开始了疯狂的圈地运动,占用大量的百姓田地,同时明末清初的十几年战争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磨难,百姓本就积贫积弱,生活痛苦不堪。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心怀天下百姓的于成龙决定入仕为官——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并且于成龙的一生也确实做到了。

于成龙每到一处都能够为当地做出十分卓有成效的贡献,因此在当时于成龙的美名便在当时的社会上流传!人们称之为当代的包青天!此时的清朝统治者是年轻有为的康熙皇帝,在孝庄皇太后的辅助下,康熙皇帝也十分在意吏治和民生,因此这样的一对君臣形成了莫逆之交,最终于成龙不断地累迁至两江总督,成为了当时的封疆大吏。是清朝最高的九位封疆大吏之一。

两江总督管理着今天的江苏(含上海)、安徽、江西三省,自古就是经济繁荣,农业发达并且文化昌盛之地,因此在九位封疆大吏中两江总督的经济是最好的,并且地位也就是仅次于直隶总督。官秩从一品,全面管理着辖区内的军政学商,是当朝汉臣中做的最高的官员之一(除掉吴三桂降臣不算)。

于成龙更是被康熙称为:天下第一廉吏。追赠太子太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8

标签:湖广   卓异   大吏   明朝   知州   成龙   封疆   巡抚   知府   总督   广西   官职   清朝   康熙   皇帝   大人   级别   于成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