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是不是该留一批年轻人在乡种田?

乡村振兴,是不是该留一批年轻人在乡种田?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毕竟年轻人有知识,有闯劲。理论上讲,该留一批年轻人在乡种田。但是,因为乡村振兴,强行规定必须留一批年轻人在乡种田,可能适得其反。因为俗话说得好:强扭的瓜不甜。

成立乡村 振兴 局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的全面振兴,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必须持续推进,全面推进。所以乡村振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实现。

乡村 振兴 面貌大变

目前,国家已经实施农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每年会有各种不同的免费培训为农村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人才。所以乡村振兴他们会是主力军。

乡村振兴

即便是现在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等到他们四、五十岁时就要落叶归根了,作为农业,正是需要他们回来奉献的时候。特别是农村的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更需要他们为之奋斗。

城乡统筹发展

由此,乡村振兴,是不是该留一批年轻人在乡种田就不是特别重要了。随着人才振兴,国家会培养一批新型职业农民,由他们挑起乡村振兴的大梁,由他们为乡村振兴奉献力量。




我觉得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必须的问题。在农村现在都是一部部分老年人在生产,年青人很少在家种地,这就形成了荒地现像像。建议现在适合改田的政府出指示改大田大地,实行机械化生产!农村必须要一部分年轻人在农村生产,国家给他(她)们适当补助,才能促进土地不荒,粮食稳增。




主观意愿是好的,但客观效果却是不符合时代精神的。

改革开放后,彻底破除了原先的户籍壁垒,所有公民都有自由迁徙,自由择业的权力。

市场经济崇尚竞争,人们愿意从事何种职业,并不是如过去得由政府支配派遣,而是依据自身的择业竞争实力,参予市场竞争。

这里说的留一批年青人种田,由谁决定留?具体怎么留?这部分被留的人在法律框架下应该享受的权力怎么保障?

无疑这是一种倒退,是对法律的漠视。

人往高处走,只有竞争才能最大程度的激励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让社会保有永不枯竭的前进动力。

用不着过度担心什么苦累工作没人干,市场竞争就是一双魔法无边的大手,依据人们的竞争实力,调配着每个人应有的工作岗位,公平,当然也有点残酷。




应该让城里退休的老年人回农村居住,给于政策支持,把他们当乡贤看待,这样,他们的子女也会经常回来看望,亲戚也会经常频繁走动,能给农村带来人气,带来新的思维!对振兴农村有好处!




这个问题嘛,不能强人所难,现在的社会是自由开放的,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理想和职业,不能去强迫他们,也不可能威逼他人,得让他们自己去选择和心甘情愿。说实话,现在的年轻人,是有文化,有知识,有思想,有抱负的人,不是随随便便就被忽悠的。明知农村发展前途有限,也不适合年轻人大展宏图的地方,他们怎么可能留下来种田种地呢?他们要的是城市里热闹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而不是偏僻萧条的农村工作环境和生活。说真的,现在的年轻人,吃苦耐劳的精神是欠缺的,这跟现在的社会发展和环境分不开的,他们也没那勇气和能耐留下来搞乡村振兴的。








乡村振兴,是农民自主创业,政策给予宽松灵活生活环境,农村自愿创新的发展模式。而不是领导下个死命令,农民被迫顺从,墙上图个画,或者盖几排房,逼农民搬过去,弄几篇文章歌颂一下,就是在实现乡村振兴。

年轻人正是挣钱创业的好时间,任何人没有权利强制年轻人去干什么劳动工作,年轻人自己做出职业选者才是正确的。

可以看到的是,在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基本都是在制定政策,领导安排,农民顺从,甚至农民利益受损反对的过程。农民的参与就是听话,叫土地流转就土地流转,叫合村并镇就合村并镇。农民的财富权,自主权有多少?

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生活环境复杂,一些乡村媒体人打着农村空心,土地撂荒,节约土地,机器化等迎合西方农业或者资本喜好,大肆渲染农村的不是,农民的悲凉,为了一点佣金,没有了德行。农村现实中并不是一些媒体人说的那样。农民除了权利小外,最节约爱惜土地的只有农民。很多地方推行合村并居受到农民的坚决反对,农村情况复杂,并不是几个人的意志任意可以实行的。

农村乡村振兴,仅靠领导政策强行意志不行,靠专家不切实际的出谋划策行不通,靠一些媒体人的迎合渲染更不行。只有紧紧依靠农民,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的困难得到解决,让农民的想法得到实施,让农民的意愿得到实现,乡村振兴才有动力。




本来相当部份人就在农村从事各样农业,部份人去打工,还要怎样个留法?谁来留?拿什么理由留?难道让所有农民都在家种地?这,不该是你该考虑的范畴吧?




国家应该设立专们机构,专业技术培训,有知识有能力的青年人,毕业后扶持他们从事农业生产。把那些不愿种的地都收回来。




对于您提出的,“乡村振兴,是不是该留一批年轻人在乡种田?”

我个人看法如下

大部分农村老百姓对“乡村振兴”是什么都不太了解,他们又如何自己带动自己呢?

但是下放一批有真才实学的大学生去种地就有点,歪曲国家对“乡村振兴”的定义,新的理念肯定是由新鲜融入旧血液中,慢慢地将他们“同化”,这里的同化意思是用新知识、科学的办法替换掉之前的陈旧思想。

如果按照您的想法,直接下放一批大学生下地用科学方法种地,是不现实的。


1、基层干部工资过低,绝大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去,如果只拿口号带动,效果一定不会太好,所以就必须由国家补贴,这将是一笔非常大的支出。

2、对口专业大学生过低,虽然咱们国家大学生比例已经非常高了,但是你不能把啥专业的大学生都下放呀,你得找对口专业的大学生。

所以提高我国文化水平比例是非常关键的。




我就拿之前做临安项目的经验来谈谈吧

市场引领下的临安村落景区运营模式

2017年初,临安首次提出“村落景区”概念。2017年5月,临安进一步提出“村落景区运营”概念,截止2021年9月底,临安有运营商在运营的村落景区共20家,实现旅游收入4.2亿元。村民收入增加257万元,村集体收入增加4708万元,运营商“以商招商”落地项目98个,总投资达3.4亿元,为本地村民增加就业岗位1200余个,吸引700余名新乡贤返乡创业,其中各类手工匠人参与业态运营228人。2020年,临安区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为1.67,比全省平均低0.29,以市场运营为引领的乡村旅游功不可没。


01、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万村一面无以为继

近年来,乡村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同临安一样,中国大部分乡村在建设中存在着临安“村落景区运营”成效之前的共性问题:

(1)有面子无里子(万村一面):有美丽无特色,乡村发展模式单一,建设方式雷同,导致“万村一面”的窘境,风貌日渐雷同、乡土特色消失,甚至部分乡村趋向城乡同质化,即乡村越来越不像乡村。

(2)有输血无造血(产业空缺):产业是乡村的生命,美丽乡村建设有输血无造血,缺乏产业植入。

(3)有想法无办法(后劲不足):乡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挖空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使乡村自我更新缓慢,失去潜能,政府推动的美丽乡村建设因缺乏产业和内生动力而显得后劲不足:政府建好基础配套设施后交给村委会运营,村委会却无资金人力维系,公共服务配套设施难以为继。

相对而言,乡村变美丽并不难,难的是“盆景变美景”、“美景变钱景”。美丽变钱难,变百姓收入难。难的不是建设,而是运营,需要运用市场手段实现产业植入、产品变现、乡村振兴。

02、城镇化大潮下乡村振兴的主要方式:三产赋能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乡村的产业基本上是依托所处的自然环境,普遍的是农业,亦有一些依托矿产、渔牧、交通、军事等其他地域资源的。随着社会发展,这些资源型产业相继受到冲击,渐渐不足以支撑人们的生产生活需要。以致乡村劳动力剩余,人口外流。

土地的产出已不足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要。在一产力量不足,二产因生态和效率问题不适合在乡村发展的情况下,立足三产是在城镇化大潮中能够幸存的乡村的有效路径。而在农业或自然资源基础上派生的第三产业,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如吸引城市人的旅游、培训、养生养老等服务业是城市反哺乡村最为常见的方式。

因此,三产赋能是乡村振兴事业的重要方式,而文旅业的综合功能和带动作用更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繁荣的重要切入口和有效路径。临安乡村运营模式正是以市场化手段实现三产赋能,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有效促进农业转型、农民增收、农村复兴,走出了一条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新路径,成为基层探索推动共同富裕的有益实践。




希望上述的能给予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临安   乡村   年轻人   景区   村落   城乡   土地   农民   农村   模式   美丽   产业   大学生   农业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