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晋五胡十六国时,汉人最终还是没有灭亡,主要靠哪些人在支撑?

经历五胡灭华汉族没有被灭族的原因是:1.中原汉族的不断抵抗2.南下民族不适合在北方生活,习俗气候等方面多又不适3.南下民族政权不稳定4.冉闵天王的杀胡令(五胡乱华之时,当创造古中国文明的人们面对相似的窘境时,有一个冉闵站了出来,他昭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号令所到,民皆响应,汉军威武,胡寇散溃,九州大地终复炎黄本色,我族免于重蹈他人覆辙,中华文明的主体得以延绵。)5.汉族的顽强抵抗精神五胡乱华,指在西晋时期塞外众多游牧民族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陆续建立数个非汉族政权,形成与南方汉人政权对峙的时期。“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但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数目远非五个。五胡乱华期间冉闵曾经下令灭胡令,所谓灭胡令,就是对于羯人,不分男女老幼,一律杀死。冉闵(?-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称。350年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皇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




两晋五服十六国时期,那称什么汉人咯?不要一天瞎认知好不好?人,为国的代称名。如:春秋,及战国时期,人们称谓为:齐人、鲁人、燕人、宋人、郑人、越人、秦人、蜀人、巴人等等,或为齐氏、鲁氏、燕氏、宋氏、郑氏、越氏、秦氏、蜀山氏、巴氏等等。谁灭汉人咯?胡,即服。五胡,意指五服!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为古代行政区划单位。天子为甸服,甸服方域1000里,即五百平方公里面积,而天子的甸服内又分为:「百里赋纳总,二百里纳铚,三百里纳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天子甸服外就是侯服,而侯服方500里,即250平方公里面积,侯服内又分为:「百里采,二百里任,三百里候。」——采,邑、田地,为子嗣分地,即五爵之一的子爵,只有子爵,及男爵为采。侯服为为绥服,绥服行政区划同样方500里!也与侯服内行政区划一样,为:「三百里揆文教,二百里奋武卫。」……,后面就不说了。

晋,及十六国只是五服的一个延续。我国有史,既上古史、古史,其实就是称之为「典籍」,什么是典籍嘞?典籍,指诗、经、典、籍的总称名。如祖先记载的祖谱,前称诗,诗会称经,经后称典,典后就称为籍,既从一至百,百至千,千至万的一个记载合集,既称典籍。有典籍以来均有行政区划,及氏族记载,而行政区划单位中的人,为氏族群体,既姓氏家族群体,而非种族群体,并不是黑、白、黄这三色种族群体!中国现行疆域外,邻国均为黄种,祖来至华夏民族,与他族裔的混血。而古代其国均为分封地,或赏赐之地,还有被皇所流放的氏族群体,繁衍而成延续至今的一个行政区域单位名(国)。宗,指祖宗。中国一直以来均是周边国家的宗祖国,及祖先之国。

今,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对上古史并不知晓,或不了解。再,就是对历史记载一知半解,在这一知半解中形成了一个错误认识,及,被他人所误导出来的错误认知。这类的问,已经回答过多少次了,希望亲们多了解阅读典籍。




这就是屁话,汉人以及其他民族凭什么灭亡?五胡除了羯族都是华夏后裔炎黄子孙怎么能灭亡!你咋不问南方少民咋不灭亡?




主要靠门阀支撑,八王之乱后中国正式进入黑暗时代,从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这段时期是一个下层人民几乎看不到希望的时代,那时候人命如同草芥的世代。

八王之乱后,北方门阀豪强南渡到现在的江浙沪以及两湖地区,那时候南方并不发达,两广和福建基本上属于蛮荒之地,南越族还时不时的来侵犯劫掠。

孙权虽然陆续开发了一些土地,但是往南基本上都是原始森林鲜有人至,即使是宋代经济那么发达的时候,两广依然还是处于戎狄野兽四处跑的地方,直到明清两广才真正的发展起来。

话归正题,汉族人的延续基本上就是靠着门阀延续下来的,门阀拥有强大的个人武装力量,所以南北朝的皇帝除了萧和尚以外,换的非常频繁,就是因为门阀的私人武装特别强,甚至有些比中央军还强,比如谢玄的北府兵,战斗力简直是爆表。

虽然说门阀延续了汉族,但实质上八王之乱本身就是门阀混战造成的,固然司马衷是个傻子,皇后贾南风是个疯子,但是这与门阀之间的矛盾也密不可分,比如八个作乱的王爷都是门阀扶持起来兴风作浪的,司马家本身就是一个门阀,靠着阴谋诡计欺负孤儿寡母上位的。而这个从曹老爷那得来的传统,一直到了隋朝还是如此。

这是一个很可悲的事情,一个靠欺负孤儿寡母上位的王朝,最终终结于一个欺负孤儿寡母的王朝迎来大一统。

门阀就是墙头草顺便倒,本来以胡人的文化水平想要永久地统治中原那是不可能的,毕竟最开始这些胡人连收税种田都不会,北方胡人的割据政权所有的制度都是汉族门阀一手缔造的,胡人汉化也都是汉人主导的,你说他们有民族主义精神?抱歉那算个屁!他们只关心自己!就和现在的资本家没有什么区别!

所以咋说呢,其实就是一句话,汉族被弄到五胡乱华那么惨,是因为门阀,汉族文化得以保留也还是门阀。门阀就如同杨柳的联想一样,没有一个好东西!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那个时代还没形成统一的民族意识!民族意识真正觉醒的时代是五四运动以后!在那之前的人活着都困难,那有什么心思寻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呢?寒门也不是普通的老百姓,而是那些小门阀和落魄门阀,哎……




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中原,只会劫掠杀戮上层汉人,因为他们掌握着权力财富和文化。但对放弃抵抗的下层平民,则不会劫掠杀戮。一是因为他们除了一亩三分地之外没有什么财富;二是入侵者要把他们当成交税纳粮的对象。游牧民族虽不善良也不仁慈,但他们不傻,不会和利益过不去!




第一点,汉人从来没有脱离过北方的政治生态,任何一个北方政权都有汉人活跃。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石勒的智囊张宾,拓跋焘的崔浩,宇文家的八柱国中的杨坚李虎,慕容廆的裴嶷,苻坚的王猛。这些人都是汉人而且还是各国的核心决策层成员,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少数民族要统治土地这些汉族望门是决定离不开的,这也是后世五姓七望的政治能力的提现。如果你想统治好中原,这种汉族大家族是绝对绕不过去的。

第二,北方汉人的武装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典型的还是宇文家八柱国的杨家和李家,再比如石虎的石闵石良李农(乞活军),这些汉族流民集团武装力量也是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所必须吸纳的。

第三,北方汉人邬堡防御,北方汉人长期面临战乱,于是他们选择结宅自保。北方汉人地主都会自己做堡垒,这种堡垒小规模的游牧军队是打不下的,大规模部队进攻这些堡垒得不偿失,围攻邬堡的收益远远抵不过粮草的消耗,所以只要这些地主肯纳粮肯臣服游牧政权并不会管他们,这些汉族地主各个都是土皇帝。这种邬堡在南北方交界的位置特别多,比如安徽和苏北地区。

所以综上,北方游牧政权长期依赖汉人门阀、汉人军队、汉人地主。哪怕残暴如石虎同样需要汉族势力来维持统治,更别提其他人了。




先说答案,支撑的人不是某个具体人,而且整个庞大的汉民族和凝聚在一起的社会文化。

其实,中国历史上经历的外族入侵不止五胡乱华,后面五代十国、辽、金、蒙古,再到大清。每到中原势微,外族都会闻着味过来,每次都是血腥的灾难。外族要么快速败退,要么快速汉化,融入中原文化。败退的太多,无法一一列举,元朝蒙古人算一个;成功的很多,辽金都算半汉化,思想上完成了,顶多生活方式有差异。大清是比较彻底的汉化,也是能维持长时间统治的基础。

这就是庞大汉族人口支撑的汉文化的软实力。汉族从来不是血统概念,而且文化认同。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的朝鲜 韩国日本,甚至东南亚一些小国都是汉文化。再看看那些没有融入的国家,比如蒙古中亚一堆斯坦,相对乱套。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潮涨潮落,分分合合,唯一不变的就是汉族文化。我们应该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汉族和平统一、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强大的中华民族不惧怕任何外族,支撑其向前的当然有个别伟大历史人物,但最重要的是包括你我在内的每个中国人。




1、躲进山里的!2、投降的!3、逆来顺受的。




所谓的五胡十六国,匈奴,羌,氐,羯属于内迁胡人,已经相当程度上汉化,例如匈奴即是南匈奴,是被曹魏,西晋政府收编的匈奴人,羌,氐,羯与匈奴类似,有些根本就是汉人抓来的奴隶,如羯族人首领石勒即是奴隶出身。汉化之胡人自然会接受汉人臣民,例如最为残暴的羯族统治者也接纳了汉人的乞活军,后来灭亡羯族政权的冉闵即是乞活军后裔。

鲜卑族倒是不是被汉族政权南迁的胡人但是他们自己本身就仰慕汉族文化,接收汉人文化自然没有太大阻力,例如最终鲜卑人连姓都给改成汉姓了,并在家谱之中自称黄帝后裔,为了能在汉地发展壮大,自然能主动汉化,羯族也接纳了汉人乞活军并将其中的汉人子弟冉闵收纳为义子,说明胡汉民族矛盾应该没有阶级矛盾激烈,羯族抓住西晋贵族基本就是花样弄死,因为羯族人认为正是他们的腐朽统治造成民不聊生,这个思路与汉族平民基本一致。

其次,汉人也不是完全毫无武力可言,相反相当难以处理,各地汉族豪强在险要地理位置建立邬堡,进行武力自保,大量汉人为了生存,也是主动归附邬堡主,进而加大了邬堡力量,邬堡之见相互联合,力量进一步加大,五胡政权基本无法彻底消灭之,只能采取政治解决方案,收编这些邬堡力量,邬堡力量也没有一味死磕胡人而是一定程度上才去了政治归附,但是也相当程度上保持了自立,因为胡人政权自身也不稳定,所以不论胡人政权如何演变邬堡总是能够保留大量汉人族群的。再有就是流民组成的乞活军组织,这个对于保留汉族平民起了很大作用,持续时间非常之长。




1.首先申明:汉人肯定没有灭亡啊!灭亡我们今天为啥还叫汉族啊。

只不过是汉朝以后的汉族和其他民族不断融合,不是汉朝时的“汉族”了。试问,世界上有哪个民族一直是纯种的?都是在不断融合发展的么。14亿中国人,有12多亿汉族就是证明!

2.对两晋五胡十六国要放大视角看,它就是放大版的春秋战国,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时期。而完成“中华民族”这样一个宏达概念,历经了上千年、几代王朝、数十位帝王。

3.是晋在支撑:民族大融合动荡的历史时期,我们贬低晋朝,说晋无能,是对晋的不公平。恰恰是晋的不妥协、南渡,为汉保留喘息、翻身的机会,也让汉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主力。

4.鲜卑皇族主动汉化:历史书提及这部分,小的时候感受不到其的意义。近来越发对孝文帝汉化……如果孝文帝不汉化,黄河以北很有可能是鲜卑文化;还有西魏(北周)的汉化。

5.留在黄河以北的汉人世家大族:他们在外族人朝堂,为汉争取那部分权益,保留着汉的政治利益。

6.黄河以北,那些一直遵循着传统汉文化的普通老百姓:儒释道文化,熏陶下的他们……

7.地理大环境

8.汉文化自身的独有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汉人   胡人   两广   汉族   门阀   两晋   中原   鲜卑   西晋   匈奴   行政区划   典籍   政权   汉化   民族   社会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