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是可以无止境地细分下去的吗?

如果人类发明了一个超级“放大镜”,你绝对会细思极恐。不信,你可以看一下这组照片,把1亿光年外的世界一直放大到1皮米,会发生什么?

(感兴趣的话,这组照片看完需要点耐心)

1亿光年,宇宙看起来星光点点,那么再把镜头放大10倍,看一下1000万光年。



1000万光年下,宇宙在的星星看起来变大了点,但还是星星。那再放大10倍。



100万光年下,我们终于看到了银河系。



再放大10倍,来到10万光年,基本上是整个银行系,银行系就如同一个旋转着的星云团。



再放大10倍,我们来到1万光年,我们看到了银河系的特写镜头,如同来到了星云团上某一个云团的上空。



再放大10倍,我们来到1千光年,这时我们已经走进了这朵“云”的中间,又如同我们身在沙尘暴中,一片模糊。



再放大10倍,我们来到1百光年,灰尘中的大颗粒不见了,只有一些细小的粉尘。



再放大10倍,我们来到10光年,好像和1百光年没什么区别。但是出现了和1亿光年一样的镜头。



再放大10倍,我们来到1光年,细小的“灰尘”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比较大的颗粒。



再放大10倍,我们来到1万亿公里的上空,试图再放大,但依然看不清。



那么再放大10倍,我们来到1千亿公里的上空,这时我们看到了太阳系。



那么再放大10倍,我们来到1百亿公里的上空,图中的亮光看起来没什么变化。



那么再放大10倍,我们来到10亿公里的上空,镜头下的"灰尘"又变多了,蓝框部分是地球所在位置。



那么再放大10倍,我们来到1亿公里的上空,地球就在这条绿色的“线”上。



然后是,1000万公里



100万公里。镜头再一次蒙“尘”,又出现了与1亿光年和10亿光年一样的镜头。



10万公里,终于看到了地球。



1万公里,地球上的云层,是不是和10万光年下的银河系很像。



1000公里。镜头焦点依然保持在画面中心位置,这里是北美区。



100公里,我们看到了芝加哥。



10公里



1公里。



100米。



10米。



1米。



0.1米。



1厘米。



1毫米。



100微米。



10微米。



1微米。



0.1微米。



100埃。



1纳米。



1埃。



10皮米。



1皮米。



这组图片很早就在网络中出现过,我觉得很有意思就保存了下来,可能有不少朋友看过。但是这并不影响观看的结果。

物质真的可以无止境地细分下去吗?

这组图片告诉我们,答案似乎很明显。可是,我们又无法观察到。

大量的科学理论告诉我们:目前,我们根本无法观察到物质细分下去的是什么东西。

几千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什么物质组成了我们这个世界,现在我们只能知道是由电子和夸克组成,人类把现在已知的“小的不能再小”物质,称为基本粒子,基本粒子又组成了原子和分子。



但,为什么我们根本无法观察到物质细分下去的东西了?

首先,人类如今被技术所限,而目前的科学探索似乎也达到了人类的认知边界,

现在人类所知道的是,我们肉眼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通过光的反射传播的,而光又有传播速度,月光传到地球需要半秒钟,太阳光传播到地球要8分钟,一颗最近的恒星光传播到地球要4年多。

科学界对宇宙的诞生认为是在150亿年前,

所以,人类目前能观测到的最远宇宙空间直径只可能在150亿光年的范围内,150亿光年之外,我们看到时,光已经穿越了150亿年。

其实,光还有欺骗性,也就是著名的双缝干涉实验。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光子可以是波,也可以是粒子,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取决于你的观测姿势,也就是所谓的观察者的魔咒。



所以,有人提出这样一个新理论:光或许是一种极智能的外星AI机器人,比如《三体》中是智子。

然而,人类目前所知的所有事物,包括星系,恒星,行星,高山,河流,只要是可以看得见的物质,只占茫茫宇宙的5%,剩下的95%是看不见的暗物质和暗能量,甚至包括颜色,也可能不同星球上的生物看到的不一样。

于是,就得出了这样几种结论:

1、我们看到的物质,只是现在看到了,可能很久以前就消失了。

2、我们看到的物质,根本不是我们看到的,是“别人”让我们看到的。

3、我们看不看得到一种物质,取决于我们看不看它。

最后,更让我们觉得无法理解的是,量子力学代言人玻尔告诉人们,如果将宏观世界的常识用在微观世界的科学上,属于自寻烦恼。他说:物理学家的任务是发现自然是什么,那就错了。

因为量子领域,粒子有着非常诡异的不确定性原理:我们永远不能同时测准一个粒子的位置和速度。如果你位置测量得超精确,那么误差速度就越大,反之亦然。

在量子魔法时代,就算我们知道物质的最小基本粒子还能细分下去,我们也无法观察到它,或者说目前不能。当然量子魔法并不止于此。

但是,更可怕的是还有另一种认识:决定论

决定论告诉我们,我们在过去和未来所看到,所发生的一切事物,事情都在150亿年前宇宙大爆炸时的那一刻已经被决定了。

这个理论得到了包括爱因斯坦在几的很多科学家的支持。



为什么有这个理论了?

在基础科学里,我们能很容易地算出一个物质在运动时某一时刻的速度,那么我们是不是能用科学定律来计算出宇宙在某一时刻的状态,再计算出下一时刻的状态,不就能知道物质是不是可以无止镜的细分下去。

但是,实验告诉我们,不可能。

因为,时间,光,都是假象。在经典力学中,物质都能遵循科学定律,但量子世界很任性,你不光是不知道它会在哪里出现,就算你判断出它的下一位置,它还能凭空消失,更别说去计算它的速度了。

这个理论听起来很荒谬,但却是事实。



也就是说,我们吃不吃饭,买不买彩票,会不会中奖,能不能遇到漂亮的老婆,会不会活到80岁,都在150亿年前就被注定了。

同样的,我会不会写这篇文章,你点不点大拇指,会不会关注,都早有定数。

所以,缘份天注定,命运早有安排,而且还是在150亿年前,同理,物质会不会无止境细分下去,我们能不能看到到,在决定论里都是注定的。

写在最后:

物质会不会细分下去,人类目前无法了解,人类科学几千年的时间,在宇宙面面前不值一提。或许如同开篇图片一样,溜达了一圈,发现只是一种循环。

就好像牛津大学哲学家尼克·博斯特罗姆认为,或许人类文明实际上正生活在一个电脑程序当中

但不管怎么样,人类需要不断探索,而好奇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动力,只有不断的探索,才能了解宇宙,了解人类自身。

对宇宙和科学知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本书,BBC和中科院推荐书籍,包括宇宙科学,人类未知,相关实验,航天器图解,等等很全面,好看不贵,涨知识的同时或许会改变自己的人生观。


最后借用网易上的一个评论作为这篇文章的结尾。

“愿8分钟后的阳光仍给你好心情,愿1.3秒后月辉仍铺照你来时的路,彼岸灯塔的光不会在5微秒里即刻散去……只要你一直在我眼前,我就有信心让那些过去被取代成为永恒。”


(以上图片来源于网络)




物质可以无限再分吗?

如果我们拥有一把神砍刀,不管物质多小,都可以切,那是不是意味我们可以把物质无限地切分下去呢?

其实这个问题,很早就有在思考。在古希腊时代,有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四大门派,最早的一个先哲叫做泰勒斯,他也被称为科学哲学之父。这是因为后来的西方的“形而上学”和“科学”就是从古希腊时代发展而来。

古希腊哲学家们当时就在研究一个极其深刻的问题:万物的本源到底是什么?

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水。他隶属于“自然哲学(科学的前身)”,这个支所研究的就是万物的最小组成部分到底是什么?

而另外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则认为:万物的本源是数。毕达哥拉斯所代表的的就是古希腊“形而上学”的开端,他已经开始对事物进行抽象的分析和总结,所以他这支研究的是万物运转的背后规律到底是什么?

古希腊哲学后来就是沿着这两个分支发展下来,“自然哲学”这支最值得称道的是德谟克利特,他认为万物的本源是原子和虚空,也就是著名的原子论。只不过,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与如今科学中的“原子”是两码事,他所说的原子是哲学层面的,无法再进行切分的。所以,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家们得到的结论是:万物不能够无限细分,总会达到尽头,只不过对于尽头的那个构成有一些不同意见,最有名的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

基本粒子

如今科学中提到的“原子”实际上是可以再分的。不过,自从德谟克利特之后,很少有人再去研究微观世界。这主要是因为观测仪器限制。一切到了20世纪前后发生了变化,科学家利用发展出来的各种仪器已经可以获得微观世界的一些物理现象。

卢瑟福就发现,原子当中还有原子核和电子。随后,他和他的学生查德维克又一进步撬开的原子核的世界,他们分别发现了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

他们用到的方法也很纯粹,就是用粒子去撞击原子核,以此来获得原子核内的信息。于是,科学家们就在思考,质子和中子是不是也可以再分?

科学家们就利用与卢瑟福和查德维克类似的方法来轰击质子和中子。结果他们就发现,当粒子轰击质子和中子时,会有三个不同角度的偏转,这意味着质子和中子内部应该还存在着其他粒子,它们要比质子和中子更小,科学家把它们成为:夸克

科学家不仅探究了质子和中子的情况,他们还进一步建造了许多大型加速器,依旧是利用“撞”的形式来获取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现象,还发现了许许多多其他的粒子,这也让理论物理学家很头疼,他们就在思考:如何用一个理论来描述这么多的粒子?

这后来也就有了距离我们这个时代最近的理论物理学高峰:标准模型。在这个标准模型当中,存在着两种基本粒子,一种叫做费米子,一种叫做玻色子

其中费米子包括了夸克,电子,中微子等粒子,而玻色子则包括了胶子,光子,W玻色子和Z玻色子,希格斯玻色子。这个该如何理解呢?

我们可以把费米子理解成最小的构成单位。如果我们有一把神砍刀,把物质无限切下去,最后再也切不下的最小粒子就是费米子。那玻色子是什么呢?

玻色子是用来传递相互作用和赋予粒子质量的。我们来举个例子,就拿一个质子来说,它实际上是有三个夸克和胶子共同构成的,胶子就好像是“绳子”一样,把三个夸克绑在了一起,传递的是强相互作用。所以玻色子就好像是构成万物所用的“粘合剂”一样。

总结

从标准模型的理论来看,物质是不可以无限细分的,切到最后会剩下费米子,费米子包括:夸克,电子,中微子等等。但是仅仅有基本粒子是不可以构成物质的,宇宙中之所以有物质构成,还需要玻色子的加入,它们类似于万物的粘合剂,把费米子粘黏起来,或者保证物质的稳定性。




答:物质是不能无限细分的。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古代庄子的思想,在数学中成立,但是在实际当中行不通,因为根据现有物理理论来看,物质存在最小单位。


生活中见到的大部分物体,都由原子组成,原子又由原子核与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本身还可以细分为质子和中子,现代物理学中能接触到的基本粒子,有夸克、电子、光子、中微子、希格斯玻色子等等。


在量子力学中,到了基本粒子层面后,物质就无法继续分解了,至少在当前科学技术层面无法细分,这些基本粒子的组合,构成了纷繁复杂的物理世界。


另外量子力学指出,宇宙存在最小尺度“普朗克长度”,数值大约是1.6*10^-35米,低于这个长度是没有意义的:


在一些较为前沿的理论中,比如超弦理论,就认为事物由更小的“弦”组成,电子、夸克和光子等等,都可以继续细分为“弦”,弦以不同的方式震动得到了不同的粒子。

弦的尺度数量级为普朗克长度,以现有的实验技术,远远无法探寻弦理论研究的尺度,所以超弦理论目前还处于理论研究阶段,也是被看好的最有可能成为终极理论的理论。

量子力学的观点,就是假设世界是离散的,长度、时间、空间都是离散的,这样的处理方式能避免很多悖论,也非常符合实验观测数据。


在数学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数学悖论,叫做“巴拿赫-塔斯基悖论”或者分球悖论,该悖论建立在选择公理上严格推导出来。

分球悖论的大致意思,指的是一个三维实心球,可以通过细分为有限部分,每部分又分为无限份,然后仅仅通过旋转和平移,就可以重新组合成两个完全一样的实心球,而且和原来的实心球一模一样(质量相同,密度相同,半径相同)。



该悖论或者说定理,在数学推导上无懈可击,但是明显违背了物理定律,其中的关键在于,分球过程涉及“无限细分”,一旦物理世界不能无限细分,那么该悖论就无法在物理世界中出现。

这一悖论似乎暗示着物理世界不能无限细分,但是仅仅是一种暗示而已,大自然规律是和谐与美妙的,当然不允许这样的悖论在现实世界中发生。



好啦!我的内容就到这里,喜欢我们文章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谢邀:物质可以细分,不是一样的质量,是有量质细分。

水遇冷变成冰,冰遇热变成气,气遇冷有成了水。水是量分了,冰是量形分了,气是无形量分了但有质。只有质变而分,浩瀚天际无限无边,星体质分,空间细分有银河系,太阳系等。

我们也是在世界细分,有亚洲,欧洲,非洲等,从古至今也一样,各国在各洲是各有其分之分。





我们中国古代道家代表人物庄子(约前369――前286年)曾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体现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思想。而差不多同时代古希腊的德谟克利特(前460――前370年)却提出物质原子论,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原子和虚空组成,虚空是原子的活动场所,是真正的空无一物,这些原子并不一样,但不可再分,原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这些原子没有实质内容。他还认为原子是一种存在,虚空是一种非存在,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这些思想与现代科学思想很接近。道尔顿就是在他的理论基础上发展成近代原子论。只不过现代科学理论认为原子是化学变化的最小单位,不是物理上的最小单位,原子还是可分的,卢瑟福α粒轰击散射实验证实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而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1964年美国的盖尔曼提出质子和中子是由夸克组成的模型,1968年被发现。那夸克又有什么组成的?量子力学的思想是物质应该存在最小组成单位即基本粒子,物质不能无限可分。于是一场寻找基本粒子的行动开始了,历经三次变更,目前确认存在62种基本粒子,数目有点大。那它们真的不能再分了?现代科学认为这些基本粒子是“可分而不可分离”,就是它们是有质量内容的,不是虚空,所以应该有“东西”组成它们,但这些“东西”又不能单独存在,因此不能分离。“量子”的精髓是数学上比量子更小的东西是没意义的。以此来锁定物质的无限分割。这些基本粒子就是量子。

针对上面的观点,有的科学家提出质疑:物质不能无限可分在哲学上逻辑上讲不通。第一,基本粒子数量太多,失去了基本的意义。好多粒子都是为满足标准模型才出现的,如果没有,就用大型对撞机去撞击产生,直到撞出理论预测的粒子,好多人为撞击产生的粒子寿命短的只有10的负几十次方秒,这样下去,基本粒子的数量还会增加,想要什么样的就能“制造”什么样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基本粒子不基本。第二,正如上面所说,基本粒子有质量有实质东西,实质东西就应该有大小有多少,这个“东西”不管能不能独立存在,它都是基本粒子的组成部分,是基本粒子分的,是更基本的东西,再往下一层,这个东西还是有内容,有内容就能继续分,……直到从有形实质变为无形虚无,就像数学上的极限,这样才算完美。极限是什么?极限既是目标结果,过程又是数学上的无限。因此物质应该是无限可分的,根本不存在基本粒子。从这里也可得出结论,物质是由虚空组成的。

两种观点走向两个极端,一种认为存在基本粒子,物质不能无限分割。一种认为不存在基本粒子,物质能无限分割。第一种观点认为所有物质都是由62种基本粒子不同的组合组成,虽然基本粒子种类多一点,但比说“所有物质都是有最最基本的一种粒子组成”更合理一些。但由此还是容易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基本粒子及不同的组合方式组成不同的物质?本质上都是由一种最最基本粒子组成的物质为什么出现差异?还有同一种基本粒子比如说中子质子吧,所有的中子都一样吗?所有的质子都一样吗?答案是宇宙中不会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东西,包括基本粒子数量级的,因为完全相同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这应该是个具有普适性的宇宙基本原理。从这个意义上说根本不存在基本粒子,每一个基本粒子个体都是不一样的。这也部分解释了物质出现的差异(物质多样性)。还有我们一定不要犯牛顿时代的机械论,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所有运动现象都理解或归结于机械运动。实际上宇宙复杂的很,物质和物质之间、物质和意识之间都存在着联系,它们是一个系统。不能单纯把物质归结为只是由什么基本粒子组成,它们还存在一些别的东西,这才是物质多样性的真正原因。所以第二种观点认为不存在基本粒子还是有一定道理,至于物质是否无限可分的问题,应该说现在就分到这一层了,以后肯定能分下去,最后分到和宇宙本质相通。所以物质的分割与对宇宙的认识层次紧密相连,物质的分割最后必然和宇宙的其它东西联系在一起。

另:西方有的科学家提出“超弦”理论,M理论,他们抛弃基本粒子是点粒子的看法,取而代之的是一维的弦,实际上“弦”是什么物质的问题仍然没解决,最后又回到了原来的问题了。解决此类问题还是我们东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1

标签:普朗克   夸克   玻色子   古希腊   基本粒子   物质   原子核   质子   中子   悖论   粒子   原子   宇宙   理论   科学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