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没有医药界的华为?

现在没有,至少到目前为止还听说过有。将来会有,这次抗疫领军人物之一,陈微蒋军团队的重组疫苗研究,已经进入第二次临床经验阶段,一旦研究成功投入使用,在全球影响力不亚于华为。效果明显,美国也不得不接受使用。要相信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一定会发挥到极致。华为是改革开放中脱影而出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华为只是开了一个好头,今后一定会接连不断地出现,期待中国喜事连连不断,接踵而来




制药行业是一个高科技行业,需要国家的重视,需要加大对医药基础科学的研发投入;截止到现在中国在西药研发的成果屈指可数,少得可怜;新药的研发,一种单个药品需要投入15亿美元,研发周期是15年,研发出来后很可能失败,不能够投入实际生产。如同芯片产业一样,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单个民营企业无力负担如此巨大的投入,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这需要国家的顶层设计,需要多机构融资,多单元分散风险,合理规划;这如同中国的汽车行业,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已经有了好的开始,就不必害怕没有光明的未来。




有啊,其实我觉得同仁堂、云南白药之类的传统中医药企业,一定会长久存在下去,价值一定会越来越显现,它们就是早期的华为。中医药的价值现在还远远没有兑现,但总会有这么一天到来。




目前看药明康德算一个。


2月7日,美国商务部发布了一则出口管制的消息,将在未经核实清单(UVL)中新增33家中国实体,其中就有药明生物在上海和无锡的两家子公司。

所谓的UVL,就是美方需要对企业进行实地检查,然后才能放行出口。在这次事件里,需要检查的是药明生物使用的两种进口设备部件:生物反应器中的硬件控制器和中空纤维过滤器。药明生物需要向美国商务部报批并接受BIS现场核查这些进口产品“是在自用,而非转卖”。

这件事对于中国医药界的震惊程度,并不亚于2018年中兴被禁止出口、2020年华为上了管制实体清单。

说到底,震惊主要来自于这几年的风头无两的药明生物被泼了冷水。跟中兴、华为一样,都属于全村的希望出了事儿,村里人多多少少都受到了打击。


药明生物实验室 图源:药明生物官网


(中国医药界的前方将是怎样的光景,@立方知造局 最新一文《https://www.toutiao.com/article/7078150008910070307/》看懂这场长期战役)




化学药品生产企业没有,从业十五年以来,国内的医药企业都是等国外的公司新药专利期一过就一哄而上的仿制,质量根本就无法和进口药媲美,一下就几十个厂家都有,只能集采,进入集采的企业赚取微薄的利润,每天都在荀廷残喘那还有钱搞研究新药?没中标的企业慢慢就死掉了。一样的化学分子结构,冻干粉变水针,水针变葡萄糖氯化钠,片剂可以变胶丸,可以变颗粒冲剂,再加点辅料就申请为新药。结果可想而知。唯一能让国人感到欣慰的是中医药几个传统顶尖的企业,如:云南白药,同仁堂公司等。




在我国中医西医现在还没有像华为那样令世界动容的技术企业。中国需要补足的短板还是比较多的,当然短时的阵痛,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好的”




中国有没有医药界的华为?

我认为目前来说暂时还没有,但我认为:

未来一定会有。

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中国医药行业发展还刚刚处于起步、追赶阶段

同其它行业一样,由于中国整体发展相较于欧美发达国家较晚,中国医药行业也基本上是从一穷二白的状态发展起来的。



中国医药行业的发展基本上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

满足基本用药需求

这个基本上是从零开始逐步完善的。

你想一下抗战时期,青霉素、磺胺等等抗生素的紧缺状态就明白了。解放以后,我们也基本上是从满足这些最基础的用药需求开始发展起来。

基础临床需求还没解决,对创新的需求也就没那么迫切。

因此,这个阶段就是开足马力发展仿制药。


大家不要小看这部分工作,其实我们平时绝大部分疾病都是靠这些仿制药解决的。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仿制药发展阶段,其实做得好的企业也积累到了第一桶金。

这个时候,好做的仿制药也都已经做得差不多了。

各家企业的发展道路也开始分化。

有的企业转头拥抱神药,一个神药单品一年做个50亿的收入。

有的企业开始追求创新,一步步从Me too开始做起。

有的企业为了差异化而差异化,改剂型、做复方、改盐型等等,创造了不少中国特色。

当然也有像贝达这样的企业,在设立之初就没有仿制药的积累,一头扎进了创新药的星辰大海里的,这属于凤毛鳞角型的选手。

不过,看着国内医药行业一片欣欣向荣,这个时候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明明大家都应该是陈独秀,为啥就原研秀出了天际,剩下的各位莫不是垃圾?


行业开始规范



先是企业自查。

也是从这一年开始,创新药企业得到大量风投机构的关注。


做创新药,也开始渐渐深入人心。

对于仿制药高矮不齐的问题怎么解决呢?有办法。

那就是要重新做一致性评价。

做不到跟原研一致的,对不起,统统下架。


价格管控,挤掉水分

在前面几年,仿制药企业的日子过得真是太舒服了。

一个仿制药研发成本通常不会超过1000万,但获批以后,却能获得创新药的利润。

这是严重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

其实,哪有那么夸张,仿制药就老老实实走量就行了,赚到跟研发风险相匹配的钱,还想要啥自行车。



就在大家以为大家可以空出钱来支付创新药的时候,创新药也出问题了。

好家伙,一个PD-1单抗,现在已经获批上市的都快10家了,后面还有一堆人排队。


价格就是由供需关系决定的,既然你们研发立项时候不考虑竞争,那就给企业提个醒吧。


相同靶点重复研发的问题,看来也要管一管了。

说白了,不要再重复研发,奔着同样的靶点猛薅羊毛,你们这些药企做点人事吧。


立足中国,走向全球


这样逐渐使得国内医药企业面临着不创新就很难立足的局面。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目前医药企业的Fast Follow策略,也基本已经是到了国外品种刚进临床,国内就开始跟随的地步。

那么再进一步,医药企业就真得要开始大力开展基础研究,开始做First in Class的源头创新工作了。


任正非称,华为“正在本行业逐步攻入无人区,处在无人领航、无既定规则,无人跟随的困境”,“已感到前途茫茫,找不到方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华为将迎难而上、坚持创新,以战略耐性和巨大投入追求重大创新,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

那么,在通信领域有华为在攻入无人区,医药行业有没有企业在攻入无人区呢?

根据我的观察,目前从国内科研机构已经涌现出一些科研人员基于过往研究,出来创业从事First in Class创新药的研发。但这还比较零星,还没有形成规模。

未来,随着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国内完成初步资本积累的药企在策略上进行转型,重视基顾创新,中国必将出现走向全球的原创新药。


这时,也就会出现中国医药界的华为,甚至可能还不会出现不止一家。




你这话问的好无知,中国的中医跟中华文化一样源远留长,从没有间断过,历史上有那个文化那个医药能现在还继承还出名,中医药界谁可以否认,独树一帜,外国的医疗体系也就是近两三百年才发展起来的,轮辈分,中医是西医的爷爷的爷爷的好几倍级别,当爷爷的还需要得到孙子的认可的?笑话。




没有




古代有神农氏,华佗,孙思邈等。现在西医越来越依赖国外,中医停滞不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华为   云南白药   无人区   西医   美国   新药   中医药   中国   医药行业   医药企业   中医   生物   医药   国内   行业   科技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