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长江上了央视十三频道三月二十日的新闻周刊,大家怎么看?

用晚节不保形容潘子大概是最准确的。

细数潘子这一辈子,真是做到了功成名就,早些年在东北声名鹊起,风头一度碾压赵本山,后来随时不及老赵红火,但也是小品届数一数二的大腕儿。

潘子缺钱吗?按理是不缺的,他不缺演出和影视剧的机会,为了捧女儿潘阳,自己还搞了几部戏,有一部还卖到了央视,况且潘阳嫁的也好,除了不切实际的明星梦,真不知道她缺啥。

潘子哪年去的二炮文工团不清楚,但正师级别的待遇显然不低,这身军装的分量可不低,但潘子还是去带货了。

直播赚钱吗?显而易见,看看薇娅教的罚款就知道这行利润有多大。

潘子前脚还言辞恳切的劝导嘎子,回头就在直播卖酒,他不清楚这里面的门道,开始或许是,但后来的所作所为绝对称得上利令智昏。

如果说潘嘎之交是对潘子所作所为的嘲讽,那么在3.15当天上热搜近日又被央视点名就是对潘子的盖棺定论。

搞笑的是潘子居然还扬言自己对此毫不知情,然后接连卖惨,殊不知他那点观众缘全在卖酒的时候消耗殆尽了。

当然了,他损失的仅仅是名誉,大半辈子积攒的口碑,钱自然赚的盆满钵满,俨然直播卖酒一哥。

现在一哥变成一哥们儿了,不知道潘子还会不会继续卖酒,但他的小品舞台基本上可以宣告结束了,不知道地方台会不会有勇气请他,但春晚他应该上不去了。

对于那些讨厌他的观众也算是个好消息吧。

能让老艺术家都利令智昏,可见规范直播带货也是迫在眉睫,继续下去,恐怕潘子上的就不是新闻周刊,而是今日说法了。




从古至今,人心不足蛇吞象,欲壑难填贪念强!人在大红大紫的时候是很难见好就收的,可能此时的人已被功名利禄冲昏了头脑,极有可能做出见利忘义,见财起意,贪婪腐败等等眼光短浅的蠢事来,总觉得别人都是呆子,傻瓜,自己有光环罩着,就是神仙也不可能轻易敢动他!故此,利义熏心,无事不作,无利不赚,无法无天!结果,大众的眼睛并非都是老花眼,青光眼,白内障,雪亮眼光的民众大有人在,包括过去把你们捧红,曾经崇拜过你们的粉丝,多行不义必自毙,做人要给自己划出底线,不论你过去有多红,多紫,多牛,是天大的名星,越过红线就等于给自己的事业点上了休止符,还可能臭名远扬,落得悲兮兮,惨兮兮,回头想想惨不忍睹,悔不当初啊,要知道这颗星球上是没有生产和销售后悔药的啊,不要再找任何借口理由解释寻求同情了,错就是错了,大丈夫敢做敢当,小男人也要能伸能缩,这才是做人之道!




可能早就该上了,网上很多呼声,都说潘子应该上315 ,不知道怎么回事,潘长江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潘子。

直播卖假酒,不让嘎子卖,自己直播卖,还一个夜明珠价值1000万,那不就是一本正经的瞎说嘛,自己还很有理,真的水很深,还自己趟趟,明明自己好好的老艺术家不好好呆着,搞点文学作品,做出点成绩,老看着直播赚钱,让人家赶紧付款。

最近几年潘长江好像也没有什么代表作了,真的是才能没有了吗,真的是和蔡明一起表演的小品没有新奇的了,依靠身高的优势,强硬搞笑。

这个时代早已不是,以前的时候, 那时候潘长江凭借着一句“浓缩的都是精华”,一下子就是火起来了,自己出名之后,还带上自己的闺女潘阳。这么都带不火,白费了一番心思,最后嫁给豪门,潘十亿。

真的是赚钱赚够了吧,潘老师也该反省反省了,不能不爱惜自己的羽毛啊。




百姓也好,名人也罢,都要为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买单,尤其是公众人物影响面太大,更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是不是给大众带来的正能量,而不是引导大众走向错误的负能量。




条条大路通罗马。潘长江非要走带货这条道,利用自己名人的光环兜货圈钱,本来就是消费自己名声,即使这次卖茅台不翻车,下次还不知道在哪里翻车呢,翻车是迟早的事。

作为一名家喻户晓的表演家,晚年不好好享享清福,看到直播带货的红利风口,竟然把持不住走上了不归路。大网红卖Jia货被封杀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自己还不收敛怪不得别人。直播间公屏上的“潘子”,不就对其最大的侮辱嘛,竟然视而不见。

别再抛头露面了,当心晚节不保,说不定再过个三五载人们把这事也就忘却了,不管出面澄清也好还是道歉悔过也好,都是越描越黑的效果。

因为没人在乎事情原委的是非,因为大家都很忙没时间去关注它了,只是以后潘的卖货直播间从此就凉凉了。






国家选择打击目标还是比较准的。太不要脸的,还得有点名气的,最好身份不可动摇的(军人),打击这样的目标来体现国家治理直播带货乱象的决心。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选择从打潘子,都是最合适的。




1.个人觉得潘长江最近有点过,我看过他的直播买东夸大其词,很多在网上说潘子嘎子,我想说买货可以理性买,要选好品,别给小费者售卖假货。

2.潘子多次登上春晚,个人觉得他肯定不缺钱,为什么不好好安享晚年,为什么还要抛头露面,卖力的去买货。

3.如果他还这样下去,我相信他在春晚,或者几十年积累的形象毁于一旦,早日回头,安享晚年。




谢!诚邀!

如何看老潘上【新闻周刊】?两个字!

【好看】

【新闻周刊】的报道中,有几点值得深思

1)人物编排:【新闻周刊】中的四个人物,(姜震、李容、朱忠伟、潘长江”)。可谓是三正一反。这种编排可谓前所未有,为啥那么急的报道老潘,应该是有含义的吧。

2)人物的身份:介绍老潘时没有用“德艺双馨”、“国家一级演员”、“我国著名……”只用了【喜剧演员】。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淡化老潘在我们心里以前的形象和口碑。估计老潘的“过河”也到头了。

3)情节:播放老潘的故事时,用了大概3个主要情节:

a)酒盖子上面的钻值100万。优惠价高于定价。

b)引用了与茅台酒董事长喝酒这桥段(老潘否认是事实)。

c)教育“嘎子”的镜头。

这三个情节给老潘打上了“骗子”“伪君子”等劣质标签。

中央台的收视率有多大,这个大家都知道,网络上的事闹得再大,也是小范围。这下好了。这一报道,老潘的三板斧歇菜了。

第一板:否认说过和茅台酒董事长喝酒事件。

第二板:雪地漫步篇。

第三板:不想被年轻人给落下,想抓住青春的尾巴。

【新闻周刊】可能就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正如“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违反公允良俗的事。国家就会发声!

另:在议下所谓的“网暴”的问题

何为“网暴”:我也懒得去百度了,看字面理解就是“网络暴力”。网络——互联网!暴力:我们肤浅的理解,如果某件对社会有意义并正能量的事情,大家进行讨论评论议论。有人会说这是“暴力”。那为啥我们对一件不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事情多说一句就成了“暴力”呢。

“行的端坐的正”就不怕别人【暴】

最后引用王朔在【一点正经没有】里的一句话:

“你要小心这世上的坏人,他们都憋着劲教你学好,然后好由着他们使坏”




直播带货有风险,也给众多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之人敲响警钟。在没有直播带货潮流出现的时候,虚假广告宣传使不少明星躺枪,应该引以为戒,而不是现在才能清醒的事儿。带货一定要货真价实,你的努力也会给你带来快乐。潘长江老师大众熟知的重量级艺术家了,应该稳重一些。




真的不知道他是为了什么,论收入他的收入不会低;论儿女,他养的是闺女,嫁妆“潘长江闺女”比啥都体面;论人气,春晚也算常客了。所以,真不知道他图什么,难道真是应了那句“谁都不会嫌钱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利令智昏   安享晚年   茅台酒   抛头露面   翻车   大众   闺女   所作所为   小品   暴力   能量   央视   情节   事情   人物   频道   网络   潘长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