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平时有没有强制储蓄的习惯,家庭是如何理财的呢?

笔者平时是有每个月定期储蓄的习惯的。家庭理财主要是通过以下四个途径:

1.活期存款(投资占比:10%)

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笔随时可用的资金,所以我会把家庭收入的10%用于投资存取灵活的货币型基金中。例如:支付宝中的余额宝中,现在7日年化收益率为2.377%。虽然收益并不高,但是作为活期存款来说,已经比银行户头的活期0.35%高出几倍了。

2.理财产品(投资占比:50%)

理财产品在我的家庭资产配置中是占主要部分的,随着银行利率的下行,存定期、大额存单等方式已经成为了过去。央行的资管新规规定市面上已经没有保本保息的理财产品了!我现在更多的是购买证券公司和银行的理财产品,这类产品的风险等级要求为稳健型投资者(一般购买理财产品之前都会有一个风险测评的),年化收益率大概5%左右。

3.权益类产品(投资占比:30%)

家庭理财资产中的30%用于基金投资。我认为A股市场3000点以下定投指数基金或者是主题基金,都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随着利率下行,通货膨胀短期走高的压力,光依靠理财产品我认为是不够的。投资基金可以在家庭资产保值的基础上来获取一个超额收益,这在家庭资产的配置中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4.保险产品(投资占比:10%)

家庭理财资产中10%的资产用于保险投资。这里主要是一些基本的人寿保险和医疗保险,分红型保险我一般很少参与。毕竟我认为购买保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自身的风险转移,所以只用10%左右的权重投资即可。

码字不易,如果认同笔者观点,欢迎关注点赞!更多财经问题,欢迎私信交流。




朋友们好!

强制储蓄的习惯是一个比较好的习惯,家庭如何理财,这个要看自己的理财能力高低和家庭的赚钱能力了。如果是理财能力比较强,那么可以通过投资股市来进行理财,如果理财能力偏弱,那么就要选择安全稳妥的理财方法来进行理财了。

强制储蓄是一个好习惯

强制储蓄是一个较好的习惯,这个真的能够存下来不少钱的。但是节流很重要,开源也是同样重要,如果你能够在年轻的时候勤奋开源,能够多赚到一些钱,那么你就能够积累资金更快一些,存的钱也会更多一些。

举个例子,一个朋友在上海,曾经在年轻的时候,二十多岁吧,在1998年就能够赚到年薪30多万,当时就在上海就买了四五套房子。现在这个朋友早已不在原来的合资通讯公司上班了,原来的合资公司兼并重组了,这个朋友就换到了一个比较稳定的铁饭碗单位,现在赚的钱甚至还没有那会赚的多,但是这位朋友手里面有四五套上海的房产,手里面还有几百万存款,可以说这辈子也是衣食无忧了。

因此,强制储蓄是一个好习惯,但是如果你能够趁年轻的时候多赚到钱,那么你存钱的速度就会更快,你的生活就会越过越好。

家庭理财方法

一个家庭如何理财其实也比较简单。如果理财能力强大的话,可以投资股市,如果理财能力偏弱,那么存银行可能就是比较好的选择了。

投资股市一般都可以选择价值投资,可以坚持长期持有。现在来说,如果你想更稳妥一些,那么你就可以选择具有投资价值的高分红绩优股进行投资,这些股票如果长期持有的话,可能风险较小,收益也较为稳健。

如果你想更稳妥一些,那样的话,你可以存银行。现在存银行利率也还是可以的,如果你存到中小银行或者民营银行存款里面,年利率还是不错的。有的中小银行五年期存款年利率可以达到5.4%,有些民营银行5年期存款年利率可以达到5.88%。



综上所述,强制储蓄是一个好习惯,但是开源也很重要,如果你能够赚到的很多,那么你就能够更快的存到很多钱。家庭理财方法这个要根据各个家庭自己的情况了,如果你比较懂得投资,那么可以投资股市,如果理财能力偏弱,那么存款也是较好的选择。


感谢阅读!


如果您喜欢我的观点,欢迎您关注我,也欢迎您加入我的免费投资圈子,可以进一步交流。欢迎大家多多评论,点赞,关注!




目前这个强制储蓄,我没有这一概念,为什么呢?

目前的收入刚好够用,略剩一点。老人要要养,孩子读大字用钱,开支确实不少,现在这工作能让我家稳定生活下去已经很好了。




我一直觉得储蓄是留住财富的基础,针对题主这个问题,我就给大家分享一下我家是如何做理财规划的吧。

在有家庭储蓄的基础上,我会把除日常开销之外所取得的所有收入分为几个账户管理:1、投资理财账户;2、保险账户;3、教育基金账户;4、应急账户

投资理财账户

我大学专业为经济学和工商管理学,擅长寻找发现优质的上市公司,对于投资股票这一块,已经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投资理念,所以我会把大部分的闲余资金放到股市投资上面。

当然,这个钱到底要投资在哪个方面,是需要根据自己的能力范围和资源决定的。巴菲特选股也有这么一个原则“在自己能力范围圈内选股”。

投资理财账户我会配置60%的家庭资金,这一配置比例是根据我的具体情况分配的。

保险账户(养老)

保险账户是家庭财产配置的一部分,知道吗,越是有钱人对于保险的配置越注重。

我们家也配置了各种保险,最要的是重大疾病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在这里我把养老所需的资金也配置在保险当中,因为现在很多养老保险都带有理财属性了。还有其他类别的保险就看各自需求配置。

保险的意义,就是当意外到来时,自己有个资金杠杆,起码可以规避遭遇“一场大病回到解放前”的风险。

保险账户会配置20%的家庭资金。

教育基金账户

教育基金主要针对小孩教育做的准备,据有数据统计,把一个小孩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要花费将近100多万。所以大家可以琢磨,这小孩子的教育基金也要好好准备,毕竟这一部分钱是一定不能省的,特别现在是“不能输在起跑线”的时代。

教育基金配置10%的家庭资金。

应急账户

顾名思义,应急账户资金主要是用来应急的,包括朋友有资金困难,可借之应急。普通生病费用可应急,亲戚借钱可应急等等。

这部分资金只需要10%足以。


以上所有的家庭配置资金大部分均来源于家庭的储蓄,如果没有储蓄,所说的一切都是白搭。记住了,储蓄才是财富的开始,要有储蓄的良好观念。


结语,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关于我的家庭结余收入分配方法只适合我的实际情况,仅供大家做个参考。还有一个就是,以上四个账户之间是有联系并不是独立运行的,资金分配也没有规定绝对的比例数值,可上下浮动。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

感谢阅读!




强制储蓄是一种节流的操作,这种观念是好的,但自律总是太难。如果仔细算一笔账,一天存30块钱,一年就有上万块钱了,十年就有十万块!


按道理来说,一天存30块钱不难,但笑到最后的没有多少人。在这里想到一个段子:劝一个人远离烟酒时就说把钱省下来能买一辆宝马,但神转折是你不抽烟不喝酒,但你的宝马在哪里呢?


很明显,空有储蓄的强烈欲望,却不得其法而入!



就短期来说,储蓄都不会是有什么大问题,大家都能坚持,设置好账户自动扣款就是了。但是,过一段时间后,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大家因为某些因素把先前存进去的钱一次性给拿了出来!辛辛苦苦折腾一番后,一切又重新化为乌有。存十块钱一天不难,难的是坚持每天存十块钱。


当然,强制储蓄失败也是有原因的。首先,你只想着存够目标金额数,但在其它地方大手大脚地消费,最终你缺钱了,你不得不把之前的钱给拿出来。或者说,你就想着有这样一笔钱存在,你就是打算救急用的。之所有有这样的想法,原因也在于这笔钱取出来太容易了,随时可取而不是在技术上冻结了。


其次,你每天存入的金额远超你的能力。比如说,你每天的收入就一百多,但你却树立每天存50元的目标,一段时间后自然是原形毕露。有效率的储蓄不只是怎么把钱存进去,还要关注怎么样去开源——也就是怎么样去赚钱,在足够的底气下你才有把钱存下来而不是花掉。


最后,存下来的钱放在哪里也是个技术活——增值也是个目的。对于想存下一笔钱而且有所增值的小伙伴,建议就不要考虑活期存款和本质是货币基金的”宝宝“类产品,逼自己一把去存定期理财产品,从而让存下来的钱在相对安全的情况下最大情况增值而且防止一时不慎被自己花掉!




谢谢邀请

一、为什么需要强制储蓄?

现在消费特别容易,手机上各种购物的APP,用支付宝、微信、花呗付款,完全无花钱的感觉,双十一马上要到了,又会有一批剁手党疯狂购物吧,双十一的促销推广做得好,天天抢点小红包,到时候钱又在这种无感消费中支付出去了

各种超前消费、贷款,信用卡也被刷了不少

到账单日一看 ,原来已经消费了这么多了,工资一发,还了账单,剩的钱不够开销了 ,就继续刷卡,这种不良消费会进入一种恶性循环状态

个个月都是月光族 ,还谈什么理财呢?

这种消费习惯不改,是无法积攒储蓄资金的,所以,必须用一些强制储蓄的方法,必自己攒下一点钱来

二、如何有效的强制储蓄?

1、记流水账:知道每个月的钱都用在哪些地方去了,同时,每月自己总结一下,哪些是可花可不花的钱;哪些是完全可以不开支的消费,以后这些就提醒自己不去乱花了

2、支出=收入-储蓄,每个月固定的有一部分需要攒下来的钱,比如固定存款、基金定投等,这些资金固定的留存,剩余的现金才是本月可以消费的资金

3、现在的手机银行都可以做好定时转款到指定理财产品的设置,到时间就先把款自动转走了,逼着存钱

三、家庭如何理财?

按照保准普尔四象限比例来做家庭理财规划:

要花的钱 - 短期消费:占比 10%: 日常要花费的钱,一般按3-6个的生活费来留存即可,银行活期是多数人常见的放日常开销资金的渠道,建议可以放在零钱通、余额宝里面,支取灵活,还有2.5%左右的收益,每日结算到账,比放活期好

保命的钱- 意外重疾保障 :占比20%: 建立完善的保障,应对突发的意外等不可预知风险,带给家庭的经济压力,利用杠杆效应,用有限的资金为未来保驾护航

生钱的钱-重在收益 :占比30%:看中的是理财的收益,在安全性的前提下,可以按高、中、底收益配置不同的投资产品,承担高、中、底的投资风险,常见的理财渠道; 股票、基金、黄金、结构性存款、收藏品等

保本增值的钱 - 保本增值:占比40% : 通过购买债券、信托、年金保险、分红保险等,实现家庭资产的组合配置、财富的持续增值

按照这样的比例去理财,高收益高风险、稳定受益低风险、持续稳定受益各种理财方式兼顾 ,即便高收益高风险渠道投资偶然出现偏差,也不会影响家庭大的理财趋势




基本没有强制储蓄的习惯,没有太多的储蓄。

我的收入开销和财富增值是分开的,也就是说,对于财富增值来说,大部分都是来自与股市,基本上股市里的资金不会乱动,更不会乱用。

买房,买车,买商铺等基本都是靠股市里的资金,属于投资性收益。

而另一部分就是做做副业,帮家里的生意跑跑腿打打杂,还有就是商铺的租金收益等,基本都是用于日常开销和消费支出了。

所以基本上没有存款,也存不下钱。

因为我一直秉持着,涨100万比赚100万容易,赚100万比存100万容易的想法。

所以,从小我就认为,钱不是省出来的,而是靠赚出来的,或者投资收益获得的。

这也就是说,靠着强制储蓄的习惯,其实根本无法改变普通人的生活层次,也无法达到一个跨越贫富差距层次的结果。

因此,不要总是在贪便宜和赚小钱上过于精细,要懂得在赚大钱上放长线钓大鱼。


关注张大仙,投资不迷路,【专栏】有干货,欢迎“品尝”。




这两天我又从年终奖里,划拨了点钱,加保了之前买的增额终身寿。

因为通过我这段时间的观察啊,不管是从整个大的市场环境,还是从监管以及保险公司的一些动作来看,我都认为:

现在是买入/加保增额和年金的黄金时期。

01 两个投保黄金期

在保险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共出现过两次“寿险预定利率明显高于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这样的投保黄金窗口期。

一个是20年前;一个就是现在。

*黄线代表保险公司预定利率的变化,蓝线代表一年期储蓄存款利率的变化。

有些朋友可能不太理解啊,我简单给大家解释一下:

预定利率,是保险公司承诺能给到我们的收益水平(我们到手的收益,通常会比预定利率要低那么一些,因为保险公司还要在此基础上,扣除一些必要的运营成本),

保险公司用我们的保费进行投资,

如果实际收益高于预定利率,保险公司就会有盈余;如果实际收益低于承诺要给到用户的收益,那就会存在亏损,保险公司得自掏腰包,这在保险里叫“利差损”

当寿险的预定利率高于存款利率的时候,继续把钱存在银行,明显不再划算。

1)于是就有了1996年 - 1999年间,以国寿、平安、人保、太平洋为主的几家老牌保险公司,为了跟银行抢客户,激进地推出一批高利率保单的浪潮。

利率有多高呢?

据平安CEO马明哲后来在投资说明会上的回忆,1996年至1999年6月期间平安销售的高利率保单,平均年化复利有6.9%。

之前大白就写过这么一篇文章:买了平安理财险的,真赚大发了,

文章里,“一万块钱吃一辈子”的保单,也就是这个时候出的。

给大家展示下:

保单是1996年2月份投的,作为被保人的网友,那时才2岁。

家里一次性给他交了1万的保费,

从他55岁开始,每个月可以领7095元的养老金,一年就是85140元,活多久,领多久。

我算了下这份保单的实际收益率,即使只领到70岁,IRR也有8.59%

按照现在的平均寿命趋势,正常情况下,这哥们活到80岁+不成问题,这时候IRR已经接近9%,折算成单利的话,收益高达20%多

这样的收益,不管是放在当时还是现在来看,都是非常香的。

所以保险公司也是趁机狠狠地收割了一波保单。

但黑天鹅很快来了,97年亚洲金融风暴,中国没能幸免,为了挺过去,银行带头降息:97年-1999年6月连续7次降息,银行一年期利率从最高的10%降到了2.25%。

但大家要知道,

一年期定存利率可以说是理财产品的风向标,银行的利息降得迅猛,整个金融行业的投资回报率也跟着猛降。

一边是写死的保单约定,承诺的收益要终身保证兑付;另一边是持续下滑的投资回报环境,

这让保险公司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根据高盛在《中国保险业-成长前景、创造价值的关键在改革》研报中做的预判:

仅国寿、平安、太平洋三家,潜在的利差损大概有320亿-760亿元人民币。

2009年11月中旬,平安CEO马明哲在投资者说明会上曾回忆说:

“90年代保险业那场高利率终身保险产品的冒进,让平安迄今为止还背负着高达800亿的利差损。”

要知道,八九十年代的美国也经历过类似的情况,

1980-1986年间,美国寿险保单的利率也非常高,保费加速增长;但在1986年之后,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再加上投资的债券遭遇大量违约。保险公司不仅没有挣到额外的投资收益,还要持续持续支付承诺给客户的收益,受利差损的拖累,破产的寿险公司数目持续走高。

1986年,破产公司为36家,而到了1991年,破产公司数目高达56家。

为了避免悲剧重演,1999年刚成立半年的保监会,紧急出手管控:

一是,原来预定利率最高能达到8.8%的那批高利率保单,不让继续卖了;

二是,后面再新推出的产品,不允许再超过年复利2.5%这个上限标准了。

这一波操作下来,影响深远,

高预定利率的保险时代结束。一沉寂就是十几年,直至2013年,保监会才重新上调预定利率,由原来的2.5%,调整成了3.5%,

这也是目前增额寿实际复利收益不能超过3.5%的原因所在。

2)20年后的现在,我们终于迎来了第二个投保黄金窗口期。

一方面,

无风险投资的收益率持续下滑;

四大行一年期定存的利率,降到了1.75%;国债和大额存单的利率也未能幸免。

而增额终身寿险,却仍然维持着3.5%的预定利率,持有10年,实际复合年化回报是4.11%,20年是4.95%,30年6.02%,40年7.4%。

另一方面,

这两年的行业变化和投资环境变幻莫测,稳健安全的投资成为更好的选择。

教培和房地产行业,受政策影响,大幅裁员;行业爆雷,传导到以这些行业为底层资产的理财产品上,最后在我们普通投资者的手里炸了!

又赶上资管新规的提出和实施,

即使是银行理财,也不再承诺保本保收益。就跟买股票,基金一样,投资者自负盈亏。

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那批顶顶有钱的人,都开始把资金往储蓄险里搬。

再后来,储蓄险被更多的人了解和追捧,

就是去年年底,保监会出于公平考虑,要对中小保险公司的产品进行调整下架那一波。

我们很多读者朋友,也是在那时候买入的储蓄险。

02 储蓄险的调整,仍在继续

现在来看,真的,买到,就是赚到。

以新出的两款增额终身寿为例,和之前的老产品横琴利久久相比,

投50万,后期都能差出来20多万的收益!

资金量大的,相差就更是不止一点半点了。

然而现在,不少像利久久这样的优质产品,线上基本已经买不到了,

好在还是有些头铁的,

比如金满意足,换了个马甲(改名金玉满堂)卷土重来,收益竟和之前的老版本维持在同一水准。

我还是蛮佩服你们的敏锐度的,

那段时期,5000万的保费额度,一晚上就被大家抢购一空。

不过,监管也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一些产品本身的设计问题

就在前段时间,下发了《2022版人身保险负面清单》,

我看了下,新增的这几条内容啊,

对我们影响比较大的,还是增额终身寿这一块。

我们买增额终身寿,

主要就是看中它的安全性、能够锁定长期利率的收益性,以及它的灵活性嘛。

但现在监管要拿大家都非常关心的“灵活性”来开刀,

敲打保险公司,要求其对「过于灵活的加减保规则」以及「早期现金价值过高」等方面进行调整。

一方面,是我们前面讲过的利差损风险,

一边是将来可能要面临的的利率持续下行的投资回报环境,一边是保险公司要承诺给到用户无风险利率接近3.5%,

这要是还能没啥限制地加保,保险公司怕是又要面临巨额的亏损。

贴个数据:

和讯网整理的寿险公司投资收益率排行榜,2011-2020年保险公司投资收益最高有8.69%,最低仅1.3%,平均值也就5%左右。

你们细细品。

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规避“长险短做“的风险,

如果现金价值增长太快,减保又设计得相当灵活,那肯定会有部分用户选择减保甚至提前退保,把资金挪作他用。

但这就存在一个问题 ——

保险公司刚收来保费没几年,投资的长期资产还没啥收益呢,用户就要把钱赎回了。

非常考验保险公司现金流的承压能力,也会给保险公司造成严重的“投资期限不匹配”的风险。

保险公司的动作也很快,

今年新出的产品,已经顺势进行了调整:

比如把条款里关于“加保”的内容进行删除。这也就意味着加保规则,随时可能面临调整。

(删除前条款关于加保的描述)

(删除后条款只有保留减保的描述)

比如设定了严格的减保规则:每个保单年度内,减保明确限制在了累计保的20%以内。

虽然说保险公司的压力是小了。但对我们消费者来说,

在资金的使用上,肯定是没有那么方便和灵活了。

所以像金玉满堂这种,还能保持和以前一样,保留宽松的加减保规则的产品,实在是很难得了。

你们有想法、不想错过这次投保黄金窗口期的,戳我头像私信我,帮你对比、算收益。

不过我也要提前跟你们说一下,这次的窗口期不会太长,

毕竟负面清单已经出了,如果保险公司还不对这种“打擦边球”的操作进行整改,少不了要被通报批评。

目前我们已经接到几家保险公司,要彻底停售老版增额终身寿的通知了,且买且珍惜吧。

ps:

大家可以留意下我们下期的推文哦,大白把目前市面上的增额终身寿险,都拉出来做了个详细测评。是骡子是马,比比看就知道了。

有任何疑问欢迎私信大白!




大家平时有没有强制储蓄的习惯,家庭是如何理财的呢?我是银行的,但是我一辈子没有在银行存过钱是真的。

我是1982年参加工作的,妻子没有工作,学了缝纫技术,到了1989年手里攒了3万多块钱,当时我们两个决定贷款买第一套营业房,那个时候,一套门面放不到5万,我们贷款3万多买了房子,又给她的服装店增添了一些设备。当时做这个决定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是赞成我们这样做的,,其实也就是赌了一把,最后,由于地设备先进,领先于同行,生意特别火爆,带了六七个涂地,不到两年就还清了所有的贷款。

第一套房子的贷款还清以后,1992年我们又购买了第二套营业房,当时沿街的一套33平米的营业房才8万多,不到两年我们也就还清了。

后来又拥有了第三套商业用房,住房也搬了好几次家了,不过一次比一次大了一点,也舒适一些。

总之,这么多年过去了,我没有在银行存过一次钱,留在银行的,也就是工资卡上的那点钱,也很难过万的。那年股市大涨,我也是比较保守,没有赶上趟,但是也没有亏损过一分钱。




存款这件事很奇怪,必须要强制储蓄才行,如果想存多少存多少,想什么时候存就什么时候村,很有可能最后就不了了之。

我个人刚开始理财,就是从强制储蓄开始的。那时每个月的工资发下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存入固定的储蓄账户,剩下的就作为这个月的生活费。

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在工资发下来的第一时间进行储蓄,剩下的钱作为生活开支,不能弄乱了顺序。

后来随着理财品种越来越多,我开始尝试改变“储蓄”的方式,用于固定储蓄的钱不再存入银行账户,而是采用基金定投的方式购买指数基金。

如果平时有什么兼职收入或补助补贴,我一般会购买一些比较稳健的纯债券基金。

指数基金和债券基金,长期来看,还是很好的一种投资方式,我就把这看成了一种强制储蓄,应该说效果还是很好的。

储蓄和理财,本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个聚少成多的过程,短期内是看不到什么效果的,如果你能长期坚持,相信一定可以看到改变的。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助到您。回答问题不易,也希望路过的小伙伴动动小手帮我点赞,我祝您心想事成、多多发财。如有不同观点,也欢迎在下方评论。想学习理财知识的朋友欢迎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学习、共同进步!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习惯   家庭   活期   保单   平安   寿险   账户   保险公司   利率   存款   理财产品   收益   平时   资金   能力   银行   财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