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企业为什么喜欢在香港上市?

内地上市门槛高、不确定性高

内地上市的门槛挺高,现在已是 3 年1亿人民币, 创业板最近1年不低于5000万, 主板不低于8000万,故很多新型企业虽然有巨大流水,但未能赚利都不符合内地上市 。而且内地上市的制度为审批制,所以就算你硬性规定符合了,还有多未能确的因素。 另外最近半年内地审批的速度比较慢,申请上市的时间 2-3年不等,所以很多企业都转向到海外上市。


香港注册制,透明公开

香港上市是以注册制,故是因为上市申请表中的提问资料都符合就能成功上市。

香港上市一般来以净利润 ( 主板为 3 年 5000万 港币 净利润 , T - 2 及 T - 1 合共 3000 万港币, T 年度 不低于 2000万 港币 ; 而 创业板 是看 2 年的营业现金流, 2 年合共不低于 3000 万 港币 )


香港接受不盈利之企业

香港上市要求也不一定要盈利,你看平安好医生、阅文、美图等,都以非盈利的状况下就上市了,这个跟美国纳斯达克相似,支持创新型企业。 只要 收入 超过 5亿 港币 ,市值超过 40 亿港币 就可以 ; 或者营运现金流有 1 亿港币,市值超 20亿 港币就可以。 )


香港接受同股不同权

最近香港也认可了同股不同权 ,对于比较成熟的 创新产业公司,市值超过 100 亿 港币,收入 10亿 港币以上 就可以到香港上市。小米就是第一家同股不同权的香港上市公司 。

大家如果对香港上市感兴趣 ,欢迎与我交流 ,帮大家一起避开上市路上的坑。


考拉哥在香港上市公司当执行董事,负责投资及辅导企业到香港上市,团队至今已成功辅导超过 10间企业至香港上市 (主板和创业板 )




公司选择上市地点的原因包含了很多方面的考虑,而最终的选择也会体现这家公司最终的一个权衡。这些要考虑的方面主要有:

1,交易所的知名度;

2,交易所的监管力度、法规设置;

3,交易所所在地的投资热情、交易的活跃程度;

4,交易所所在地的金融机构对某些行业的公司股票估值的专业性与经验;

5,该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6,其他。

首先,有实力的公司要IPO一定是首选美股的,华尔街那帮人确实专业,钱多。然而99%的中概股经不起美股市场的考验。在国内一家公司可以靠炒概念,烧钱圈地来不断融资,去美股IPO的门槛也相对比较低,但上了之后呢?可以说美国股民+机构的智商普遍是高出国内韭菜好几个层级的。

港股上市更多算是一个折中选择:不敢去美股面对现实,又因为硬指标上不了A股,但因为对赌条款或者财务状况必须IPO的,港股几乎就是唯一选择了。

此外,香港作为上市地选择的优势在于注册制,时间成本低(半年左右),文化相近,地缘相近。从2017年开始为了和大A股竞争也出台了些新政策。总结起来,香港作为上市地选择的优势就是一句话,相较于A股,审核的不确定性低一些,时间成本少一些,适合融资紧迫性比较大的公司。千万别信什么法制健全,香港是国际化城市什么的,那都是给自己贴金的,改革开放都快40年了,除了多几个英文电视台,没感觉香港国际化比境内大多少。

然而去香港上市的弊端也很明显啊。第一个就是发行风险,体现在价格上,就是发行价格不高,上市后极容易破发;体现在募资额上,就是多半会募资不足。比如中银航空租赁,计划募资87.4亿,实际募资43.7亿。

港股上市的第二个弊端就是流动性风险,根据广证恒生统计,2017年30 家赴港上市的内地企业中,主板上市的有 25 家,平均日均成交量为 814.7 万股,平均日均成交额为 3969.3 万港元。企业之间日均成交量/额差距也较大,日均成交量超过 1 千万股的有 5 家。而大A 股主板上市企业2017 年1月至今区间日均成交量为1434.56万股,日均成交额为1.67亿元。A股主板日均成交量是香港主板上市的25家企业日均成交量的1.76倍。流动性差这样多还能玩出花来啊,而且这还是在港股通开通的情况下。

除了上述两个风险外,港股上市的弊端还体现在资本品牌溢出效应不明显,额外上市成本太高两个方面。

一般上市公司估值都会高于同行业的非上市公司,这主要来源于两个溢价:流动性溢价和品牌溢价。流动性溢价前文引用广证恒生数据说明了港股在这方面是不如A股的。那在品牌溢价方面,实际上就更差了。

品牌体现在知名度和美誉度两个方面,在我大A股,公司上市后股票简称就是天然的免费广告,在知名度扩大方面就不用说了,可惜的是好多公司没有充分利用而已。在美誉度方面,公司上市后的资本品牌实际上体现为一种公共信用,这种信用既在为公司的融资行为背书,也在为公司的经营行为背书。在香港上市和我大A股一个比较大的不同,就是资本品牌与产品品牌是在两个不同的市场,无法像我大A股一样马上就能实现两个品牌推动循环,使得品牌溢价大打折扣。

至于额外的上市成本,这笔账估计就能吓走一大批小企业。首先路演,A股成本30万左右网上路演,港股是百万量级全球路演。中介也贵,香港成本高啊,要说服务好到哪去倒真不一定。有的时候中介费还得给双份,比如律师,境内一家,境外一家。最无厘头的就是财经印刷,印了几千本完全没人看的招股说明书,到最后开账单时八九百万港币,完全是坑死人没商量的节奏,关键是还很不透明。保留财经印刷这种落后生产力是件很不创新,很不科学的事。

所以我是很不看好香港所谓的创新板,这些硬性上市成本不会因为企业的发展阶段而改变,要上创新板的企业自我造血能力还不强,拖也要被这些成本拖死。

前面也说过,上市是公司的融资战略,是一个综合考量,它取决于公司对于预期收益与成本的对比考量,还有当前各种限制因素的考虑。资本市场各自有着优势和劣势:中国本土的上市费用比较低,但是需要等候审核的时间长;美国虽然相对费用较高,但上市的途径和方式多种多样,适合不同需求的企业,并且融集的资金也相对要多;中国香港优势主要是地域和语言与中国接近,可以先入为主,但资本规模难以和美国相比。




因为香港的市场已经很成熟了,资本化程度也很高,体制也相对完善,对于一些还未盈利的企业和中概股而言是可以IPO的。




1.港交所的政策对于大陆公司是极为友好的。

4月30日,修订后的港交所《上市规则》正式生效,新增内容包括容许“尚未通过任何主板财务资格测试的生物科技发行人”和“不同投票权架构公司来港上市”,以及“新设便利第二上市渠道接纳大中华及海外公司来港作第二上市”。因此,香港的允许“同股不同权”政策对大陆公司很有吸引力。

2.香港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环境有利于资金的募集。

对此,富途证券的创始人邬必伟表示

“从资金方面看,香港云集了海外和大陆的投资者,是全球唯一一个海外资金和内地资金都能够参与的市场。其次是估值方面,腾讯在香港起了非常良好的示范效应;另外,香港或者内地投资者对于国内新经济公司的业务模式的理解、熟悉程度要大于欧美投资者,所以香港市场给予这些新经济公司的估值并不比美国的低。”




为什么大多内地公司会选择在香港上市呢?因为内地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方可最终拥抱资本市场。流程繁琐且时间不可控,况且目前积压的IPO项目众多,一时间也消化不来,以至于企业纷纷选择香港和国外上市。而且香港上市流程在当时要比内地规范简单 ,所以成为当前内地企业上市的较优的选择。 不仅内地企业会选择香港上市,而且还有很多选择国外上市的,比如马云的阿里巴巴就是在美国上市的。同时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香港和国外的资本市场会比内地更加成熟和开放正真意义上的直接对接整个全球资本市场,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一、市场环境

香港是一个国际化的地方,有较多的机构投资者,本地和海外均有。市场更加成熟、更加开放,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很完善,有更广阔的平台,投资环境良好。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特别是未来计划开设国际化业务的公司。

二、上市发行

1. 香港上市有非常规范的一系列程序,相关机构专业水平,效率高,上市时间可以有所把握,能够很好的抓住上市时机。

2. 在金融、新能源等热门领域的企业,在香港比较受欢迎,估值也和大陆接近甚至高于A股估值。

3. 香港因为开放水平更高,对上市公司的要求、标准也相应较高,有利于不断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改进技术,以此形成较好的竞争优势,在市场上更有能力占据一席之地。

三、上市后的诸多便利

1.上市之后企业的再融资无需更多的行政审批,只需公司决策层决定是否需要。

2.融资手段多样:配售、可转债、认股证、杠杆融资等等。

3.禁售期短。

4.能够有机会与国际性的金融组织机构进行交流,企业也可以得到更加专业化、更加权威的分析和指导,能够获取国际化的视野。

以上仅为个人的一己拙见,若有所用,不胜荣幸;若觉欠佳,请多包涵。

(部分内容参考自搜狐投资行业优秀自媒体 香港企业促进会 )

(图片来自百度图集)





一些大陆的公司,在上市的选择方面, 会选择去香港上市,也就是在港交所上市,比如很多年之前的腾讯,以及现在的小米,都是选择在港交所上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一,更加多元化的上市条件。


香港港交所对上市公司的条件和要求,不仅仅只有利润的要求,还有公司收入和公司市值的要求,只要符合收入和市值的要求,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香港上市,这是一项非常多元化的上市条件,让更多的公司可以成为香港上市公司。但是,大陆A股的上市条件,必然有利润的要求,没有达到收入和市值要求就能上市的机会。

二,更加快速的上市速度。


港交所的上市速度,相比大陆A股市场,更加快。A股市场,从启动上市到正式上市,顺利的话,也需要三年左右的时间。但是,港股市场的上市速度,最快只需要一年的时间,使得很多公司愿意选择去香港上市。


三,港交所的国际化。


香港是全球金融中心之一,香港股市也是全球主要的股票市场之一,在港交所投资的资金和投资者,也是具有全球化的特点。因此,在港交所上市,成为港股市场的上市公司,能够使得上市公司更加国际化,吸引更多海外资金的关注和买入。


遇见是缘,喜欢我的回答,请马上点赞和转发,谢谢您的支持!





1、香港是自由些。对股市管理有序有度有法。

2、香港资金充裕。金融大都市,资本主义高度发达。

3、香港股民更理性。成熟的人啊,成熟的股民!

。。。。

以上,够了理由了吧!




因为香港的市场准入门槛低,更侧重信息充分披露,风险自担。




 “这是港交所这25年来最大的一次改革!”

  在2018中国天使投资人大会上,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说道:“25年来,我们盼的这一天终于到了。”

  今天,港交所正式公布了“引入同股不同权机制及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的改革咨询总结,讨论了4年之久的香港上市制度改革终于落定。

  新例430日生效

  在今天下午港交所的新闻发布会上,香港交易所集团行政总裁李小加及集团监管事务总监兼上市主管戴林瀚主持介绍了新上市制度的内容,并答记者问。据悉,新例将在下周一(4月30号)生效,有意上市的公司,最快可在当天递交申请。

  Q:对于接下来在香港上市的公司来说,上市流程会有大的改变吗?

  A上市流程和大方向上都不会有太大改变。

  其实现在有一个创新初版,简化了很多上市的流程。我们知道国内有一个非常神奇的传说,富士康仅仅36的时间就上市了,我相信这些流程上面的简便包括流程上的改变,在港股市场未来会出现更多一些

  在创新主板,大家可以看到,一些不符合主板部分规定的新经济公司,甚至在主板上面除了同股不同权之外,可能还有一些其他的限制因素,可能原来在主板上不了市,那么我这里会有一个新的上市制度。这样对于优势企业的吸引,包括优势企业的状况,我觉得是一个比较大的吸引,但是整个大方向不会有太大改变。

  Q:香港上市的成本会比较低,这是跟哪些市场相比?

  A可以从纽约、伦敦的角度来看。现在香港上市的一个平均的法务审计费用是1000万在1600万左右,这对一个上市公司来讲不是一个非常大的成本。另外1.5%-4%的承销费就是给到投行的费用,审计费用大概在2360万左右这样一个平均的费率。这些费用加起来,我们说它的整个费率远远低于在美国上市的费用。

  Q:内地已经开放了CDR,对香港现在开放新的制度有什么影响?

  A(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两边都可以选择,从来没有说只能在一个地方做,并没有说做了香港就不能做国内,做了国内就不能做香港。因此我们是觉得有的公司会选A股,有的公司会选香港,有的公司两边都会选,有的公司先在那边走,后在那边走。这都是有可能的。

  Q:新加坡率先做了同股不同权,为什么大家会更多呼声选择香港呢?

  A香港本身有一个全球化金融中心,随着现在国内经济的复苏,内地公司对于全球投资者的吸引力正在逐步上升,估值优势、企业盈利优势都会在整个香港市场里面体现的非常明显。

  大家原来想到的科技公司, facebook、google……都是想到在美国硅谷的公司,现在去讲世界上比较大的公司,可能大家都会想到BAT,都会想到百度、阿里、腾讯,所以中国企业在全球科技方面的领军作用、影响程度都是在慢慢提升的。那么香港作为跟中国企业联动非常强的市场来讲,实际上有天然的优势在里面,对于全球资金吸引力也正在慢慢提升。所以我们认为整个香港跟新加坡来比它会有一定的优势存在。

  同股不同权,香港上市规则的最大改革

  接受同股不同权企业来港上市,是港交所改革中最为引人关注的地方。

  4月21日,李小加曾在外部会议上介绍,港交所这次改革包括三个部分:第一是新经济里的特殊股权安排,第一次在香港允许了; 第二,是生物科技公司生命科学公司,在没有收入的情况下,也可以上市了;第三是在美国已经上市的想回家,家也可以安在香港,而且这个家既温暖又容易。”

  港交所规定,新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必须是“新经济股”,放宽已在美英上市的同股不同权企业,来港作第二上市。李小加表示,这是自24年前接纳H股上市后,香港就上市规则作出的最大改革!

  一纸新规将为内地大批科技创新类企业打开新的闸口,错失阿里5年后,港交所无疑正竭力扫清内地科技企业赴港上市障碍。

  美国市场有很多高科技公司都属于同股不同权,其中包括很多中国企业,港交所列举了一些美国交易所上市的同股不同权的中国公司:

  “我们所谓的同股不同权不是说你的股份比别人多,而是说你同样是1股,你的投票权比别人更多一点,我投出去1票,相当于10票的力量。比如百度会有1股等于10票投票权。”

  李小加介绍,“包括京东的刘强东、新浪微博、盛大游戏,我们看到这些公司都有一个非常强大的特点,有带动性或者领头羊的作用在里面(如果大家想到百度,第一个想到的人肯定是李彦宏;想到京东,肯定会先想到刘强东),所以呈现出这样一个同股不同权。”

  对于生物科技公司生命科学公司,李小加曾说:今天生物科技、生命科学领域已经是天时地利人和,社会环境条件具备了,资本市场也必须要跟上节奏。据悉目前已有多家内地药企正准备排队赴港上市。

  “争抢”独角兽成了过去一段时间的热点话题,A股和港股市场并不是对立的,但可以肯定的是,香港市场处于内地、美国两者之间,既能理解中国的情况,也在着力扫除上市的一些限制。

  小米、陆金所、蚂蚁金服、快手....谁会率先成为首批受益者?

  回想腾讯2004年6月上市之际,腾讯估值6亿美元,融资2亿美元。马化腾回忆起曾道:“当时的公司全部都在纳斯达克上市,要么两地上市,最终香港上市,当时香港市场死气沉沉的,市盈率只有十几倍、几倍,想追求高市盈率很难,但我们为了长远的考虑,而不是追求一两年的发展,我们希望我们的用户明白我们做的事情,和我们的投资者在一个时区,所以选择了香港上市。”

  2018年是香港回归21周年,港珠澳大桥也即将开通。刚被写入今年政府报告的“粤港澳大湾区”,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在李小加看来,香港市场处于内地、美国两者之间,既能理解中国的情况,也清除了之前上市的一些限制。此番改革之际,有多家来自中国内地的医药企业正在准备排队赴港上市。

  此前李小加曾把内地、香港与美国股市管理层对上市药企的态度,形象地比喻成婚姻关系,以通俗易懂的“王老五寻亲记”讲述围绕着中国内地、香港、美国三地的“IPO争夺大戏”——管理层是岳父,药企是女婿,姑娘就是散户。内地姑娘对男朋友不了解,全靠岳父把关,出了事姑娘怪岳父,美国自由恋爱,前提是不良爱好得全说出来,否则告你破产,香港岳父也要参考下,签婚前条约。

  徐小平在今天下午的2018 中国天使投资人大会上也表示:“天使是创业拿到的第一笔钱,而交易所是创业者拿到的最后一笔钱,我们本来就是一家人。港交所推出了很多措施,内地创业企业来香港上市的热潮已经拉开了序幕。”

  同股不同权将吸引更多“新经济”公司赴港上市,"新三板+H股"也序幕开启。有业内人士预计,今年香港市场IPO集资额有望达400亿港元。

  如今内地众多独角兽企业、以及背后的VC/PE机构早已迫不及待了。放眼国内,小米科技、陆金所、蚂蚁金服、快手、腾讯音乐....谁会率先成为此次资本盛宴的受益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腾讯   日均   企业   香港   美国   港币   交易所   中国   上市公司   主板   成本   优势   内地   喜欢   市场   科技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