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放映员是个“肥差”,究竟“肥”在哪?

在六七十年代,电影放映员是一个非常吃香的职业,是当时的“八大员”之一。他们不仅拿着可观的薪水,下乡放电影的人们还会好酒好菜的招待,让人称羡。



那时候农村娱乐生活匮乏,能看一场露天电影就是莫大的享受了。如果知道哪里晚上放电影,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像打了鸡血一样,走个五六里路依然浑身是劲,当时看电影的人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也不为过,特别是放映《渡江侦察记》、《海市蜃楼》、《南拳王》、《少林豪侠传》、《无敌鸳鸯腿》等片子的时候,连荧幕后面都站满了人。



为什么说六七十年代的电影放映员是个“肥差”?

如果可以穿越到六十年代,采访下当时的孩子,问他最大的梦想是什么,他可能会告诉你,想成为一个电影放映员。如果你问他原因,他可能会说电影放映员吃得好,受人尊敬,还特别有面子。不错,这就是那时人们眼中的电影放映员!

1.电影放映员是一个稀缺职业,受人尊敬。

在六七十年代,想成为一个电影放映员可没那么容易,那时10来个生产队可能只配备一两个电影放映员。想成为电影放映员,首先要有一定的文化程度,且聪明好学,受到青睐后才有可能被推荐去学习电影放映技术,学会装片、倒片、修片、调片等,完成电影放映学习班考试,拿到电影放映学习证才算是一个合格的电影放映员。

在人们眼中,电影放映员属于高技术人才,是“铁饭碗”,很受人尊重。

举个小例子:

当时放映电影不是随时都能放,要到大节日或生产队有活动或碰到喜事才会放映一场电影。如果某户人家结婚想放一场电影,需要生产队有头有脸的人去公社把电影放映员请过来。

放映电影要有银幕、大喇叭、电影机、发电机、汽油桶、音响设备等,这些七七八八的很重的,你可能会看到这样一个画面,电影放映员悠哉的骑着自行车在前面,一帮人在后面运这些设备。

2.电影放映员吃得好,可能还会获得一些礼品。

前面说了电影放映员是一个稀缺的职业,一个公社10几个生产队可能也就1-2个放映员,所以电影放映员是很忙碌的,经常会到下面的生产队放电影。

电影放映员来放电影,生产队基本都会好酒好菜的招待,有时候为表示热情,有些老乡可能会送上一些礼品,如粉条,家里喂养的鸡等。

不要小看这些小礼品,积少成多嘛,所以电影放映员的生活条件在当时就相当不错了。

3.电影放映员工资高,职业体面。

六七十年代,电影放映员的工资在20-40元不等,在当时这已经算高薪了,要知道在农村一个成年劳动力干一天的活才10工分,折合人民币2—5毛钱。

写在最后

如今露天电影早已被电影院和网络所取代,电影放映员也已成为过去,但请不要忘记,在那个年代,露天电影曾带给我们的激动和快乐。现在你还能记起儿时看露天电影的场景吗?




不光放映员,只要是农村有求助的行业,都有点儿小油水。包括拖拉机站,电工,唱戏的,乡镇来的人检查工作的等筹,也就是吃点暍点,以客相待,这是很正常的。




六七十年代因娱乐圈小的电影放影员确实是待贵客样,到各大队放映影时都迎接送,并且还要依次序列号才来!自从七十年未各家各户发展电视机的电影放映员也就随渐失业了。




那个时候我爷爷是生产队队长,为了去请一位电影放映员,我们家可是做了好多好多的准备工作,提前都把肉炖好了。

一斤肉在那个年代有多珍贵?不知道现在人能不能想象的到?我陪着爷爷走了七八里路到镇上,然后就看着爷爷在那里陪笑脸说好话。

关键是这电影放映员还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因为同时求他的不止我们生产队,还有好多的小队在排轮子。


虽然说是同劳同酬,但也不能说没有竞争的压力,要是谁能把电影放映员拉到村子里面去放一场电影,这仿佛成了一场荣耀。

所以我爷爷把电影放映员请到家里来的时候,首先就是酒肉款待,不能让他饿着肚子,那个时候我们一个月也难得吃一回肉,作为小孩子的我们到底有多馋,至今都觉得好可怜。

我们那边叫的守嘴,我就站在桌子的旁边可是没有谁给我一块肉,我的爷爷也舍不得吃,就看那个电影放映员吃的津津有味,喝的滋滋有声。


关键来的时候我的爷爷还得帮他挑放映设备,天刚刚擦黑的时候,电影放映员在那里背着手指挥,我爷爷以及村里面的几个人开始挂白布,发通知。

电影放映员悠闲的像个大爷,应该说比大爷还悠闲,翘着二郎腿抽着烟等着村民们的到来,我记得那次放的是《红色娘子军》,十里八乡都打着火把都陆陆续续的来了。

天已经完全黑了,放映正式开始了,年轻的男女借着这个机会表白心迹,老太太们说出别人家的闲话,到底有多少人看懂我不知道,反正算是热闹的一场。


关键是电影放完之后,这个电影放映员他不会留在我们村,我爷爷又得来回十几里路,帮他把东西调回去再回来,这一折腾都是半夜了。

想起那个时候看电影的场景觉得亲切,但同时想起那个时候电影放映员的那种高傲,又觉得心里不太舒服。

从这上面来看,我们就知道电影放映员是个肥差。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个镇上有那么多的村子,但是电影放映员只有一个,谁的村子里面想多放两场电影,你没有好酒,好肉的招待,没有好烟好话的奉承,他有权利把您拖到最后,然后不了了之。

那个时候都不存在说送多少钱,但是你得保证他有吃有喝,他才能优先到你们村,大家都在抢的一个人才,您说到底是不是肥差呢?




说起农村放映员,我最有发言权。我1971年高中毕业,本来是让留校当教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村驻队干部老李找我谈,说公社要选两名电影放映员,问我愿不愿去,当时刚毕业就有去参加工作的机会是很幸运的,我满口答应。第五天就派到市电影公司办的放映员培训班去学习,一共学习了两个月,公社买了一台8.75mm放映机,我也顺利拿到了电影放映员合格证,回乡后开始了我的农村放映员生涯。当时的公社放映员,正象大家说的是公社包括广播员,接线员,农技员,邮电员,(银行)营业员,(市场)管理员,税收员在内的八大员之一,虽然不是行政干部编制,但工作很吃香!我们主要任务就是到公社所辖的几十个村庄轮流放映。下乡中非常受村干部和群众的欢迎,村里派饭总是安排在家里条件好,卫生讲究的村民家里,村干部还四处抓鸡,买肉,买鸡蛋,打酒,陪我们吃饭。因为农村当时没有其它娱乐活动,各村争着预定场次,并派人抢着去拉放映机。我1971年至1978年在公社放电影期间,先后使用过三种放映机。即:郑州黄河8.75mm机,甘光8.75mm机,南京F-16mm4型放映机。每月都要放20多场电影。回想起当时的岁月,充满了乐趣。




那个年代放映员的确是个好差事,不是一般的人能够谋到的,没有一定的人际关系是不能如愿的,他在别人眼中的确是一个垂涎的职业。

一,行政管理。

它直接属于区文化站领导,区政府还有专门管宣传的干部,区上有文艺宣传队,是脱产的,专门排演革命样板戏。

文艺宣传要服务于政治,要走在运动的前列 ,电影队也要服务于政治。

那年月除了放样板戏,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

还放战争题材影片,《南征北战》,《大浪淘沙》,《洪湖赤卫队》,《英雄儿女》,《上甘岭》,《铁道卫士》,《列宁在十月》等。

那时候没有艳情影片,影片中也没有爱情的故事情节,整个故事情节贯穿着英勇战斗,斗智斗勇。

八九十年代后,文艺阵地迎来了改革的春天,冲破了几十年的禁锢,还原了人的本性,文化创作中也大胆的融入了爱情情节。

无论是战争题材,还是平凡的生活题材,都是以爱情为主线,贯穿始终。

无论是怎样改革,放映员这个职业始始终是一个香饽饽,他也许就是一个公务员,或者是一个预备的公务员。

一旦有机会、有指标,转正了,就成了一个正式的国家工作人员了。

二,工资待遇。

他不仅身份高贵,还每月领着工资,那时候的工资虽然不高,每个月二十多块钱,但比普通的老百姓,那是天壤之别的。

普通的老百姓一个月下来,就是几块钱,或者十几元钱。因为他们每天的劳动分值就是几毛钱。

放映员在当时的确是一个高大上的岗位,人们是可盼而不可及的。

三,劳动强度。

他们每天就是工作两三个小时,他们比机关的工作人员轻松自由。

他们整天活动在乡下,就是从这个生产队转移到另外一个生产队。

放映的器材、机器也不需要自己携带,由生产队派人专门拉板车送去,或者安排几个人挑着送去。

他是空着手的,到了晚上,生产队又安排人帮忙搬箱子,搬机器,拉跟幕。

一般的是放两部影片,8:00开始,最迟12:00结束,有时11:00就完成了,他的一天工作也就完成了。

四,生活待遇。

这些放映员走到哪儿都受到热情的招待,生产队长还要和他搞好关系,套近乎,否则一年到头就轮不到一次。

那时候,一年当中只能看到两三次电影,这是本生产队放的,当然也可以跑到其他的生产队去看。

有时候看一场电影,跑十几里路远。

如果招待不好,他就会借故推诿,一下子就安排不过来了。

再一个原因,还希望他,搞一点好看的影片。

那时候放电影之前,都要加一个短片,是普法,科学,教育片。

关系搞好了,这些片子也可以省去,直接放两个正片, 放映员在当时的确是一个很吃香的差事,估计区长,区委书记也没有他们潇洒。

那些干部下乡吃饭还要交钱交粮票,这些放映员们他们是不交饭钱的。

而且他们天天顿顿吃在外面,顿顿有酒有肉 。

有哪个干部能够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大家说这个差事好不好?




谢邀!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文艺舞台因政治因素万马齐喑,七八亿国人只能在影院翻来覆去看八个样板戏和“老三战(地雷战、地道战、南征北战)”,如此匮乏的精神食品令国人几乎对以上作品倒背如流!

而电影放映员在新片(如因政治因素引入的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等社会主义国家的电影)放映时,一可近水楼台先得月先睹为快,又可为自己(好找对象)与家人亲友谋福利(送单位的免费赠票、为亲友购好排次座位票、带人至放映室内免费观影、乃至为讨好某单位领导直接送票等),故放映员在当地是个肥差!




地确是,那时候的人没有娱乐,最喜欢看电影,听说哪里放电影,就是离十里地步行也都去看,到哪村,都好吃好喝好招待,领导也想多看几部片子,所以都好好款待,谁做梦都想当放映员。




说起五、六、七十年代,很多人说农村贫穷吃不上饭穿不上衣服,那穷的不要不要的。当问电影放映下乡是个肥差时,又有许多人说,要好吃好喝招待放映员,买肉杀羊的。和穷的要死是格格不入的。有些评论是臆想的,他们根本不了解那时的情形。电影队是由公社宣传部门委派的任务,一般都到大队一级。吃饭是“派饭”。社员每家轮流,做什么饭,吃什么菜基本没有标准,每顿饭交半斤粮票,一毛五分钱。有招待所的,费用一样。无论是干部下队劳动还是检查工作,无论是放映队,农机下队服务。标准一样。何“肥差”之有?




81年的我,小时候看电影是最开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8

标签:肥差   放映机   样板戏   生产队   可能会   差事   露天   公社   爷爷   影片   干部   农村   职业   工作   电影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