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踩着刹车过减速带,是“毁车操作”,是真的吗?为什么?

可以肯定地说:踩着刹车过减速带,确实是“毁车操作”!因此,在开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尽量避免这样的操作,毁车是一方面,有时还会造成侧滑、侧翻等不安全的事故。

一、不正确的过减速带操作

减速带一般会设立在学校门口、医院、小区,狭窄道路等一些人流特别大的地方,或者是事故易发区。为了保证行车安全,在地面设置一定高度的障碍物作为减速带,强制通过此路段的车辆降低速度;或者是设置震荡线,提醒司机减速通过。

常见的过减速带操作主要有以下几种:通过减速带不减速,高速通过;踩着刹车通过;斜着通过;绕到减速带两端空隙,单侧轮胎驶过减速带。其实,这几种操作方法都是不正确的,均会不同程度地对车辆造成损害。

二、不正确过减速带对车辆的危害

车辆的悬挂系统把车架和车轮弹性地连接在一起,它的主要作用是传递作用在车轮和车身之间的一切力和力矩,并且缓和由不平路面传给车身的冲击载荷,衰减由此引起的振动,从而提高汽车的稳定性和舒适性,保证驾乘人员的舒适性、减小货物和车辆本身的动载荷,是汽车上非常重要的一项配置。

下面,我们就看看不正确过减速带对车辆会有什么样的危害:

首先,如果不减速通过减速带的话,悬挂系统会受到比平时强十倍的冲击力量,会给车辆悬挂以及车架造成巨大冲击,这就非常容易加速胎面橡胶的磨损,导致汽车跑偏等,严重时还会导致轮胎或者轮毂变形,损坏底盘悬挂等。

对于底盘较低的车型,由于过减速带时车速过快会导致悬挂收缩后向下回弹幅度较大而面临刮底盘甚至托底的危险。另外,不减速冲过去还有可能对周围的车辆及行人造成伤害。

其次,踩着刹车通过减速带,虽然放慢了速度,由于惯性冲击,车辆的重心会往前倾,前悬挂的弹簧会被大幅度地压缩。弹簧还没有恢复到初始状态就通过减速带,缓冲作用就会大大减弱,不但弹簧变紧滤震能力变差,震动还会更直接地传到车身上。久而久之弹簧的弹性就会变差,自然也会对车身造成很大的伤害。

第三,单边绕行通过减速带,冲击力全部由某一侧承担,四个车轮所受的力不均衡,导致该侧前轮定位失准幅度将明显超过另一侧。对轮胎和悬挂造成冲击,很容易导致悬挂发生错位或者变形,影响车轮的定位。甚至大梁有可能发生形变,从而导致转向变差引发交通事故。

第四,斜着过减速带,对于弹簧、减震器以及整个车架都会产生更大的折损消耗。因为除了悬挂和车胎,车身也会吸收一定量的震动。

三、如何正确通过减速带?

从车体和悬挂的构造来看,车子过减速带这个动作,是车轮(包括悬挂)在地面和车身之间的受压运动。正确的过减速带的做法是遇到前面有减速带时,应该提前减速,速度降到20km/h以内,然后让两个轮胎同时经过减速带。使左、右悬挂平衡受力,抵抗冲击力,并将冲击力传递到车身加以减缓。这样过减速带对汽车的震感是最少的,车上的乘客也不会觉得颠簸,还可以把对车辆的伤害降到最低。




我一般都是把车放家里,设个高台,焚香供奉起来,花了几十万买的宝贝,可别磕着碰着了




汽车行经减速带应「提前刹车」

驾车通过减速带应当刹车减速通行,相信这点是所有司机都了解的驾驶常识;但如果通过减速带才不会伤车,这就有很多种说法了。其中普遍认可的说法是压过减速带的瞬间不要刹车,应该在压过减速带之前制动减速,这种说法是一定道理的,但是原因是什么呢?

  1. 制动器
  2. 螺旋弹簧和减振器

分析答案需要从这两个总成着手。

家用汽车基本都用「盘式制动器」,组成包括刹车分泵、卡钳、刹车片和刹车盘;减速是依靠刹车盘片的摩擦力与刹车盘的转矩相互抵消,摩擦力足够大则能够让车辆减速到停止。下图是盘式制动器的结构组成,主动看一看刹车卡钳。


刹车盘固定在半轴上、车轮也固定在半轴上,也就是说车轮的转速和刹车盘是相同的;为刹车盘减速就是为车轮减速,所以制动器实际只摩擦刹车盘而非轮毂,只有老式的自行车“V刹”才是摩擦轮毂减速。不过这不是本篇讨论的重点,重点在于车轮与刹车盘都固定在半轴上,那么车轮因地面起伏产生的冲击力当然也会作用于半轴,随即也会作用于刹车盘上。

在车轮压过减速带的瞬间,减速带给车轮产生一个瞬间较大的行驶阻力;或者理解为车轮一定程度撞击到减速带上,产生的冲击力则会传导到刹车盘。此时如果刹车则会对刹车卡钳产生一定冲击,因为刹车卡钳不能再运动运转,两者的相互作用力就像是异常的急刹车。



重点:刹车过减速带会影响悬架和车架!

悬架系统分为两部分,分别为:

  • 弹性元件+减振器 支撑车身
  • 各类连杆摇臂负责支撑车轮

弹性元件以螺旋弹簧为主,少数车辆使用扭杆弹簧、空气弹簧,重载车辆多使用钢板弹簧;家用汽车使用的螺旋弹簧的强度总不是很高,可压缩行程也比较小,说白了就是弹簧没有很大的压缩空间。

汽车减速时车身重心会前移,车头给前弹簧的压力大则弹簧压缩程度很大;此时弹簧也许只能压缩几厘米,但是减速带的高度可以达到6米。那么结果则是刹车通过减速带的瞬间,弹簧被压缩到极限,剩下的“冲击力”无法通过压缩弹簧来缓冲,冲击力就会通过弹簧和减振器直接作用于固定总成的车架“塔顶”位置。


高频率高强度的冲击必然会加速塔顶钢板的金属疲劳,这对于车身只有损伤;所以通过减速带的正确方式应当是提前减速,待到达减速带的时候松开刹车,让前悬架的弹簧恢复行程、通过时则可以有效以弹簧和轮胎来缓冲冲击力。

这就是建议过减速带时要提前刹车、松开刹车压过的原因之一,其实后悬架也应该这样操作——前轮经过减速带是“往后挤”,后轮通过减速带产生相互作用力则是“往后推”。后悬架也会有弹簧和减振器,固定位置在底盘;虽说减速时重心在前,但后轮制动器和后悬架总成还是会受到冲击,底盘固定位置的钢板也是不例外的。其实减速带是“提前减速”的概念,不是通过减速带本身来减速哦。



最后还需要了解一个知识点:单边或交叉过减速带并不好!

有些司机面对减速带会以一种比较奇怪的方式通行,那就是先让单侧前轮通过,之后再转向让另一侧前轮通过;或者在减速带有漏洞的时候,只让一边车轮通过减速带。

其实面对此类减速带宁愿让两侧车轮平行压过减速带,也不会只让单侧或交叉通过减速带;因为不论车速有多低,车轮碰撞减速带的瞬间都会产生向反向的冲击力,即便弹簧和轮胎都能进行一定程度的缓冲,但还是会作用于整个悬架结构。单侧通过减速带的操作太频繁的话,时间久了即便出现两侧轴距不一致也不是不可能,车身的驾驶感受会比较奇怪,比如会出现跑偏、轮胎严重磨损、车身行驶不稳定等问题。


综上所述,驾车行经减速带应当两轮平行且同步通过,除非在弯道时无法同步那也就只能进一步降低车速了;在车轮压过减速带之前还是要松一松刹车为好,避免对制动器和车辆底盘的冲击,最起码对车辆是没有坏处的。

遇到减速到要提前减速,通过减速带的车速应当控制在15-35km/h的范围内,在路况复杂的路段应当控制在20km/h以内;高速公路并没有减速带,其他车道有一种白色的路面标线也不是减速带——在快车道上非常密集的白色标线叫做“震荡标线”,是刻意让车身振动以产生座椅共振和噪音,以起到提醒驾驶员防止疲劳驾驶的功能,这个振动频率可以忽略伤车的问题。

图1:减速带


图2:震荡标线



编辑:天和Auto-汽车科学岛

天和MCN发布,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喜欢我们的内容请点赞关注哦





很严肃的告诉你是真的,告诉你正确的做法吧。

1车子过完减速带之后都会下车给车磕个头,说一声:您辛苦了

2过减速带下来雇人抬过去,纯人工,无污染,环保

3打开车门下车自己走过减速带后,礼貌性的问一下车子跟不跟,跟就自己过来

4也可以喊叉车叉过去的。

5碰到减速带如果车速高于20的话,可以调头至少500米后再调头把车速降到20以下过减速带的

6碰到减速带提一下方向盘,跳过去。后轮就管不了了

7见了减速带都绕道走,不就百八十公里的事嘛

8后备箱放好几块砖,能垫着过减速带能防止陡坡溜车还能防止路怒

9是把减速带铲掉再开过去




过减速带把车抬过去肯定不伤车!为什么要装减速带,因为快速通过存在危险,所以提前减速是必要的,而不是到了跟前踩刹车,车也没那么娇气,怕过减速带伤车,应该把车放家里供着。




踩刹车过减速带,和踩着刹车过减速带是两个概念。压上减速带前把刹车松掉叫踩刹车过减速带,这样做是正确的,保证车轮在压上减速带时是绝对滚动状态,对轮胎,和缓冲器都是相对温和的。如果在压上减速带是仍然是踩着刹车的,轮胎在减速带上可能会产生绝对摩擦,减少轮胎的寿命




看你开什么车,什么情况下踩刹车,手动挡低速过减速带,离合到底,踩刹车有什么问题?自动挡,减震带前踩刹车,快要接触到减震带松开刹车过去。




踩着刹车会压缩减震行程,加上减速带有触底的可能,最好提前刹车,到减速带就松开。有时候过坑来不及刹车,踩着油门过去,反倒对减震的伤害更小一些,如果要是刹车过坑,容易磕到前唇,减速带跟过坑的原理是一样的。




别听,那都是胡说八道,比如你80开过去会比你10迈踩刹车开过去费车,该踩就踩,汽车没有那么脆弱,专业维修人不会说出来这样的话,就一句话如果过减速带就能把车毁了,那谁还买车[捂脸][捂脸]




车是为人服务的,只要不是暴力开车,都不会出现大毛病,过减速带前肯定要提前刹车,速度降下来了不要带刹车过,高厚大的减速带要慢慢的过避免颠簸或托底,小的减速带,应提前减速匀速通过就行了,没有想象中那么吓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刹车   卡钳   标线   汽车   前轮   车架   制动器   冲击力   底盘   车速   车轮   车身   弹簧   轮胎   车辆   操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